自我与人际沟通课程复习

介绍:大学选修课程,内容来自老师PPT,发现ppt里的举的例子较偏向老师的性别,如果老师性别比例一样,那么听大家互相吐槽,也不错

一、人际关系与生活

人际关系的功能

满足社会性需求——被接纳;
促进自我了解、发展自我概念——从不同的镜子里看到不同的自我;
促进个人成长;——“三人行必有我师”;
苦乐与共并提供协助——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促进身心健康——没人讲话会憋死!

人际关系的发展

接触 --》相吸 --》相交–》

人际关系的层次

点头之交———朋友之交———亲密至交

MBTI(职业人格评估工具)

人与人之间差异?
1、内向\外向(注意力集中在何处,从哪里获得动力)
2、实感或直觉(获取信息的方法)
3、思考或情感(做决定的方法)
4、判断或认知(对外在世界如何取向:通过认知的过程或判断的过程)

注意力集中所在——外向\内向

外向E(extrovert)

  • 适应外部环境;
  • 喜欢以说话的方式和别人沟通;
  • 通过“说出来”的方法来想出主意;
  • 通过实践或讨论,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有广泛的兴趣;
  • 社交活跃,善于表达;
  • 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积极采取主动。

内向I(introvert)

  • 被自己的内心世界所吸引;
  • 喜欢以书写的方式和别人沟通;
  • 通过思考的方法来想出主意;
  • 通过思考和在脑海里“实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有深入的兴趣;
  • 喜欢独处,自我克制;
  • 当情况或事情对自己非常重要时,会采取主动。

如何收集信息——实感\直觉

实S(sentive)

  • 注重目前的事实;
  • 注重事实和细节;
  • 专注于真实和实在的东西;
  • 留意和记得具体细节;
  • 小心深入的逐步迈向结论;
  • 通过实际应用去了解意念和理论;
  • 相信经验。

直觉N(intuition)

  • 注重将来的可能性;
  • 富想象力、言谈具有创意性;
  • 只记得与模式相关的细节;
  • 根据预感很快做出结论;
  • 先要清楚了解意念和理论,才付诸行动;
    相信灵感。

如何做决定——思考\情感

思考T(think)

  • 善于分析;
  • 运用因果推理方式;
  • 运用逻辑来解决问题;
  • 追求客观真理标准;
  • 讲道理;
  • 能够“硬心肠”;
  • 公平——要求每一个人获得同等的待遇。

情感F(feeling)

  • 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 以个人的价值观作为准则;
  • 估量所作决定对人的影响;
  • 追求和谐共处和积极的互动;
  • 有同情心;
  • 可能会被认为心肠软;
  • 公平——要把每一个人视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来对待。

如何应付外在的世界——判断\认知

判断J(judge)

  • 有计划;
  • 生活有条理;
  • 讲求方法;
  • 制订短期和长期的计划;
  • 喜欢把事情决定下来;
  • 试图避免“燃眉之急”的压力。

认知P(perceive)

  • 即兴;
  • 灵活;
  • 随意;
  • 留有余地;
  • 行事随机应变;
  • 喜欢事情无约束和可以改变;
  • 从最后关头的压力之中得到动力。

二、沟通

  • 活着就要与别人接触
  • 活着就需要沟通
  • 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一个沟通接另一个沟通在进行。经由沟通我们彼此有了了解、学习喜爱、互相影响、交换信息、彼此扶持与信任

沟通的定义

沟通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双方交换信息以便了解彼此的想法、感受与经验。藉由沟通,我们期望别人能知道我所知道的,重视我所重视的,感受我所感受的,决定我所决定的。

沟通的方式

  • 语言verbal
  • 非语言non-verbal
  • 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换,所蕴含意义的行为也是沟通的形式。

沟通的内容

  • 事实 content
  • 感受 feeling
  • 如果沟通过程只是传达事实而缺少感受、情绪,整个过程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并且沟通双方无法完全表达自己,也无法真正了解对方。
  • 有时后我们会发觉个体的感受、情绪比其事情内容更具意义,更值得沟通了解。

沟通的系统

  • 传送者 sender
  • 接收者 receiver
  • 背景环境 context
  • 沟通规则 rule
  • 信息 message
  • 渠道 channel
  • 沟通时的干扰 noise
  • 人在沟通过程中会同时扮演传送者与接收者的角色;
  • 有意义的人生……
背景环境

第一个层面:物理环境
包括,地点、时间、灯光、温度、沟通双方的距离以及座位的安排。
举例:吵杂餐厅的沟通一定不同于安静茶室的沟通。

第二层面:历史背景
前面的沟通会影响目前的沟通。

第三层面:个体的背景因素及身心状况
包括:性别、职业、知识、态度、价值、过去经验、兴趣……及生理状况、情绪、感受、动机、期待以及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看法。

沟通规则

互动过程中所建立的原则或守则。它让个体了解在某种背景场合,哪些行为或信息是恰当的。

信息

信息至少包括:

  • 意思 meaning
  • 用来沟通意思的符号 symbol
  • 形式或组织 form or organization
渠道

信息传递的路线及方法。声音由声波传送,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由光波传送。

干扰

指在沟通过程中,任何阻碍信息传收的刺激。

  • 外在:声音、光线及其他使个体分神、分心的刺激。举例……
  • 内在:经验、认知、态度、价值、偏见、期望、心情……等。举例……
回馈

接收者的反映常常让我们决定信息是否真正被接收而这反映就成为回馈。

三、自我概念

  • 内在的沟通,即自己对自己的内在对话;
  • 自己与别人或环境的沟通;
  • 自我的沟通与对别人的沟通会相互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

  • Self-concept
  • 个体对自己的整体看法,每个人对自己会有一种看法,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并会对自己产生喜欢或厌恶的感觉,也会对自己有所评价,认为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或没价值的人。

构成自我概念的因素

  • 生理方面:身体状况、外表长相、身材等。一般而言,举例……
  • 智力方面:记忆力、辨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等。
  • 社会/心理方面:个人的社会角色、具有的个性特质及各种习得的能力。举例……

自我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 通过比较或别人的眼光人们形成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或自我评价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从与别人的互动中得来的,从别人对你的反映、回馈、评价……等,来认识自己、评论自己。
  • 生命中重要他人(signification others)的影响:
    在个体的生命中,如果遇到较多的打气鼓舞者,他们使你感到被接受、喜爱、肯定、赞许,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及价值观,形成正面、积极的自我概念。
    反之,如果遇到较多的打击泄气者,就容易使你感到被排斥、讨厌、否定、批判,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及价值观,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与人际沟通

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形成的。

一个自我概念负面、消极的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自我肯定,在与别人交往沟通时较退缩、消极、犹豫。即使在尚未与人正式接触之前,心中就会有很多担心、害怕,认为自己是个不怎样的人,担心、想象别人不会喜欢自己或交往之后别人会发现自己的缺点或自己一定会把事情搞砸……于是打退堂鼓、不愿和别人接触、将自己封闭起来,让人觉得自己孤僻或自大。或者虽然与人接触交往了,但畏畏缩缩、委曲求全,不敢表达自己、不敢平起平坐,享受不到真正的友谊,只担心害怕被排斥、扭曲自己来迎合别人,不但自己受苦,别人也不见得喜欢、珍惜这种关系。

自我概念低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会因太在意自己的表现及别人对自己反应,而无法全心投入,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慎重考虑、再三斟酌,而失去自发性与自主性,让人觉得不自然、甚至觉得做作,而自己也非常劳累辛苦。这样一来,得到的负面评价反而更多,自己又会形成更负面的自我概念,循环往复……

自我概念的特性

1.学习来的: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是天生的,而是从与别人的回馈中形成的,尤其是重要他人的评价。因为是学来的,所以就有改变的可能。
2.自我概念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即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可能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一样
是什么原因造成自我概念的不切实际呢?
(1)可能是根据过时的资料或情况,为了避免不愉快的事实,宁愿停留在比较愉快、令人满意的过去。
(2)可能是别人的回馈不符事实。如父母对子女过高的评价,让子女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3) 社会对人的要求太多,对完美的追求和挫折教育的缺乏。一旦你接受“不完美就是失败”,那么让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就变得困难了。同时,如果你期待自己应该做到完美,就会因做不到而导致不必要也不正确的过低的自我概念。
健康的自我概念是有弹性的。
不健康的自我概念:
1.自我概念拒绝改变。
2.自我概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改变自我概念

  • 对自己有较切合实际的自我觉察;
  • 拥有较切合实际的期望;
  • 相信自己并努力开发潜能;
  • 有改变的意愿与改变所需的技能。

四、自我防卫

自我防卫的意义

  1. 个体在生活经验中,为了应付或适应挫折与减低焦虑,会学习或采取某些适应行为。
  2. 这些适应方式在性质上是保护、防卫自己安全的,以免自己受到焦虑所带来的痛苦或自尊受到威胁。
  • 防卫行为基本上是自欺欺人的行为,我们常常用假象来欺骗别人。
  • 同样我们也会用假象来欺骗自己,让自己相信假象就是事实。
  • 因为承认自己就是那个不喜欢的人,或面对使自己受伤害的情境,是很不愉快和容易引起焦虑的。

防卫虽然是自欺欺人,但并不是完全有害。太快太突然的面对不能接受的事情会使人崩溃,而暂时性的防卫可以缓冲威胁的冲击或崩溃。
然后用较安全的速率自我接受实情,会比较好!

过分使用防卫会造成自己认知模糊
以及与别人沟通的障碍

自我防卫行为

合理化(文饰)(rationalization)

个人的动机或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做某事失败时→为了减低带来的挫折、焦虑并维护自己的自尊→个人会对自己所做或所想的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

但这个解释只是一个“好”的理由,而非“真”的理由。

说谎(lying)

说谎是故意以不实在的理由去欺骗别人,以达到个人的目的
说谎原因:

  • 为了使别人对自己有好感而说谎;
  • 使别人相信某些对自己较有利的评价或看法而说谎;
  • 为了讨好别人、维持礼貌而说谎。
投射作用(projection)

个人都具有一些自己不希望拥有或所在社会所不接受的特质或行为,我们会有一种否认自己拥有该种特质,并将该特质转嫁到他人身上的倾向。

如发现自己自私、懒惰、不负责任,却批评别人自私、懒惰、不负责任。

利用投射作用我们把自己不希望的缺点转移到别人身上。

其实对别人的批评是否真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逃出来来了。通过指责,达到不必去面对不舒服的事实,心理上安全,保护自己的目的。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通常个人的行为与动机是一致的。即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东西,或有喜爱或追求的行为出现,对与讨厌的食物,会出现排斥或逃避的行为。但反向作用时人们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恰恰相反。


1.某人明明很讨厌某人,却表现的很亲近,喜欢他。
why?
藉由对他热情、友善的行为,掩盖自己因讨厌对方而产生的罪恶感和不安。
2.自卑的人常常以自大的行为来掩盖他的缺乏自信,以维持自己的尊严

认同作用(identification)

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会模仿甚至将自己比作成功的人,或比作幻想中成功的人,借此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愉快,以减轻个人因挫折而产生焦虑的痛苦

如:

  • 我是某某名人的同学呢!
  • 我和鼎鼎大名的某某是老乡!

好像自己就是他一样,有一种满足感。

幻想作用(fantasy)

问题:
我们的世界并不完美,我们的欲望、目标也常不能达成。

解决办法:
为了让自己好过些,在受挫时会躲进幻想世界寻找满足——幻想作用。

在幻想世界中,我们从危险、胁迫和厌恶的世界中逃避,我们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我们没有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把自己看成不同的人,把世界看成是不同的世界。

如:

  • 一个公司底层员工,幻想自己当上了主管;
  • 一个穷小子幻想自己买彩票中了500万;
  • 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幻想自己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后果:

  • 偶尔的白日梦可以暂时安慰一下自己,摆脱单调的生活或促进创造力、解决问题。
  • 但如果把它当成经常性的逃避方式,则会妨碍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而丧失面对问题的能力。

补偿作用(compensation)

个人在生活中遭遇某方面的失败或不如意时,有时会转向其他方面努力追求成就,以弥补其失败或不如意

举例:

  • 学习不好的同学,会转向运动场上发展而成为运动健将;
  • 一个情场失败的同学,会将精力转向学习,成为一个成绩优异、事业有成的人。

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伏

代替作用(displacement)

原因:
个人生活中,有时满足动机的某个渠道因某种原因而受阻碍,于是人们会通过其他渠道来满足受阻的动机。

例子:
一个员工不满的老板的做法,但又不敢冒犯以免被炒鱿鱼,于是将怨气撒到自己太太或孩子身上,或酗酒等。

后果:

  • 有过通过防卫来避免焦虑的经验后,在日后遇到类似的情形时仍可能用相同的防卫行为回应。如此以来就丧失了很好的学习改善行为的机会,久而久之,自己可能就真的成为那样的人,建立不正确的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又影响与别人的沟通,并且防卫有欺骗的成分,也会影响沟通的真诚、破坏彼此的关系
  • 说谎、反向作用、投射作用都可能破坏关系

防卫性行为与支持性行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价与描述

当你知道自己被评价时会有什么感觉呢?不愉快、想保护自己。
你……信息
我……信息

控制——问题导向

1.当你发觉别人控制你、命令你按照他的方式或想法去行动时,你会怎么样呢?

不愉快、因为别人把自己当作傻瓜,好像自己的意见不值得一提,也没法改变别人既定的决定

这是控制型沟通,很容易引起被控制者的防卫,并破坏彼此关系。

如:“我知道应该怎样做,你只要听我的就可以了”
2.问题导向的行为是相反以问题的本质为中心,共同讨论、互相分享。而不是一方屈服于另一方。

谋略——自发

1.当你发现某人对你很好,却有某种目的时,你会怎么样呢?

气愤、失望或难过,因为对方不是真正的关心或喜欢你,你有受骗的感觉。或你被一步一步的设计去为对方做事或符合他的意思,即使对方是好意的,你对这些谋略的方式都会起反感,而破坏彼此的关系。

如:

  • 心理三明治;
  • 在要下属加班之前,上司称赞下属工作认真;
  • 丈夫想太太答应他买组合音响,先很大方的替太太买下太太想了很久的大衣。

但事实终归是事实!
当人们发现真相时,就会觉得称赞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令人生厌,对上司的印象更差。太太会觉得丈夫不是真心对她,甚至怀疑丈夫的感情。

2.自发的意思是真诚,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发自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没有特意考虑或修饰而期待得到好的反应。

自发行为常常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但长久以往,你会变成说实话的人或真正的自己。

这总比变成一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骗子好多了。

如:
“我虽然不喜欢他说的,但至少他说的是实话。”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自发性行为也可以策略性的被运用。

你可能会看到有人运用诚实来达到某种目的,如赢得别人的同情。

这种手段是最会引起防卫的,因为一旦我们知道对方用“诚实”来操纵时,就不会对他再有丝毫信任了。

情绪中立——同理

1.情绪中立是指情绪漠然,对于对方的状况或发生的事,没有情感连接,让自己的情感中立出来。

我们会怎么想呢?

感到不被关怀、不被了解并暗示自己并不重要。

影响:但没有人愿意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不重要的、没价值的,因而为维护自尊会采取防卫行为。

如:

  • 孩子找父母倾诉时,父母没有反应或得到冷漠的回应,必然使他感到挫折、失望、被拒绝和伤害,他会慢慢的不再对父母说什么了。

  • 学生对置身事外的老师也不会有学生找他。

2.同理的意思是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与对方产生共鸣性了解,并向对方表达了解、接纳其感受,不伤害其自我概念与自尊。

同理是站在对方立场去体会其感受,但不等于同意他,是让对方知道你关心且尊重他、了解并尊重他。
同理可以是口语表达,也可以是非口语表达,如表情、动作、声调都要一致。

如:
父母对孩子说“孩子,我能了解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同学误会了了你的意思,让你感到委屈……”

优越——平等

1.你跟一个处处炫耀自己、表现自己最行而看不起别人的人相处时,你会?

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会觉得别人都不如他,也不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回馈和协助。

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会使别人感到自尊与价值受到威胁,必然引起防卫

面对优越对手时,可能会辩护或反击,也可能敬而远之,阻碍沟通的顺利进行。

2.但事实上很多优秀的人都能表现出平等的对待方式而非高高在上。他们虽然在某方面很优秀,但能尊重别人,而以平等的态度相处、沟通。

确定——协商

当你碰到一个行事武断的人,你会?

他很确定自己是对的,确定他知道一切,不需要其他资料。

如果你想找出他那里出错以反击他,你这么做算是正常反应,如果没有这么做是明智之举。

很多父母或老师最常向孩子或学生表现出确定的行为,他们的言辞举止、态度告诉孩子或学生:“我是对的,听我的没错,没有什么好讨论或商量的。”

武断的人通常更有兴趣赢得争辩而不是解决问题。极力表现独断确定的人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权威,也有可能是掩盖内在的自卑,而以反向的方式表现出来。

协商态度的人更愿意开放去了解不同的意见,接受新的信息和想法。这样不但不会引起防卫,更可以促进沟通。

五、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解决的问题:
  • 他人如何才会喜欢自己?
  • 他人如何才会信任自己?
  • 他人如何才会对彼此的关系有所承诺?
  • 如何借着彼此关系的建立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自我了解?
自我表露的前提:

自我开放的程度有赖于个体的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与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个体必须能接受并欣赏自己,才能自在的向别人表露自己。

  • 如果自己对自己的状况都不了解,就无法与人沟通这部分了。
  • 如果自己不能接受自己,就会努力隐藏,不敢向别人表露自己。

而当我们向别人表露自己时,别人怎样回应就会对彼此信任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

建立或者破坏信任

当让别人了解自己时,

得到善意、正向的回应时,彼此之间的信任就会建立起来;

如果回应是负面或恶意的,那信任就会破坏消失掉。

开放自己与接受别人

当两人彼此试探并拥有共同的目标、兴趣、活动与价值时,关系就形成了。

为了形成关系,双方必须向对方开放自己,同时也开放的接受对方。

向别人开放自己是: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向别人表露,让对方知道你是谁;

开放的接受别人是:你对别人的想法、感受感兴趣,并想知道他是怎样的人。

向别人开放自己,你必须先了解你自己、并接受你自己,并冒险去信任对方会接受;
开放的接受别人,你必须了解对方是谁、接受他并且在交往中让他信任你。

  • 当你与对方对自己与别人的开放愈多时,你们的关系将愈成长、愈深入;
  • 你对别人的了解会增进你的自我了解;
  • 你对自己的接受会增进你对别人的接受;
  • 你对别人的信任会增进别人对你的信任。

开放的关系=对别人开放自己+开放的接受别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自我表露的定义

指个体故意把对自己有意义、重要、但别人不知道个人有关资料、想法、感受告知他人的过程。

  • 自我表露是故意的,自愿的,并不是被迫或无意间透露的;
  • 如果故意分享一些不重要的资料,这不算自我表露;
  • 分享别人已经知道的资料也不算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的阻碍

分享自己内在、私密的部分,个体会犹豫,担心
因为:
个人的理由:

  • 担心自我表露可能会使对方有机会了解自己的阴暗面,而讨厌、拒绝、看不起自己。
  • “当你知道我真正的样子时,你可能就不喜欢我,而这却是我仅有的。”
  • 也可能因此被对方拿来作为攻击的把柄;
  • 如果坦诚表露自己对对方的想法或感受,尤其是比较负面时,可能惹恼或伤害对方。
  • 这些都可能会破坏关系或伤害自尊。

社会的原因:

  • 社会上弥漫着的生活哲学是“欺骗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方式”,很多人相信要在社会上生存,维持权势及财富就不得不说谎、欺骗,如果把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必定会遭受失败。
自我表露的特征
  1. 自我表露通常发生在只有两人的情境。
    在信任的团体中也可能会有相当多的自我表露,但最常发生还是在一对一的情境下,因为揭露自己重要的资料是很冒险的。
    因此只对一个人揭露可以减少伤害或不愉快的结果

  2. 我表露通常是对称的
    甲认为乙值得信任,而向其表露自我,乙感到自己被信任、被喜欢,也会信任甲而向起表露自我。
    甲从乙的反应中得到鼓舞而愿意继续向乙表露。
    有人向你自我表露,对你而言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让你觉得有义务相对的回报,基本上可以可以把它视为一种社会交换。

  3. 自我表露通常发生的积极的关系中。
    在积极的关系中,彼此互相喜欢、接受与信任,通常会较愿意揭露自己更多的资料。
    自我表露的信息也可以是负面的,同样也可以促进彼此关系的成长。

  4. 自我表露是渐进的。
    傻子才会在跟别人第一次见面时就会把自己的一切都会告诉对方。
    大部分是一次一次的增加。
    千万不要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一开始接触时就应该把自己最隐私的部分告诉对方。除非情况特殊,否则你会把对方吓跑的

适当的自我表露

表露前提:

  1. 对方这个人对你是重要的吗?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表露,重要的目的是使个体能有机会抒发自己较私密、内在的个人经验或感受,并藉由此而使双方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信任,以深化彼此的关系。
    因此在表露自我时要考虑对方是谁,对自己重要吗?有意义吗?
  2. 自我表露所冒的险合理吗?
    自我表露是需要冒险的,如果不愿冒险、不表露,关系就不会进展,信任与了解也不会产生。
    但要考虑在何时、何种情况下冒多少险才是合适的。
    在考虑冒险程度时也要实际,不能夸大。
  3. 自我表露的内容是否与目前的情景有关?
    自我表露并不只是揭露自己过去的历史,那只会产生暂时的亲密感。
    有意义的自我表露是对彼此共同经验的事情表露你的反应,或对对方所说的或所做的揭露你的感受或想法。即强调此次此地。
  4. 表露是否是双向的?
    不平等的自我表露会产生不平衡的关系,而导致关系的分裂。
  5. 自我表露是否清楚、易懂?
    要用对方能听得懂的方法,也就是表达要清楚。
    “当你不回我电话或不再来找我时,我心里很难过”比“我很难过”要清楚、易懂。

自我表露与自我觉知

要对别人开放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是、是怎样的一个人。
自我觉知是从与别人互动的经验中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把自己隐藏起来或避免与别人接触,我们就不太可能了解自己。
我们需要走出来与不同经验的人接触,才会有机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如何才能做到自我觉知呢?
1、省察自己,了解自己的感受与兴趣,以及究竟什么引起这些感受与反应;
2、与别人比较,会使自己更自我觉知;
3、从别人处得到回馈,从别人对你的反应得知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六、知觉与沟通

知觉的历程

一般而言,个体从对刺激的感受到反应的表出,必须经过生理与心理的两种历程。
生理历程得到的经验叫做感觉(sensation);心理历程得到的经验叫做知觉(perception)

感觉是指从各种感觉器官,如眼、鼻、耳、口等得到的讯息;
知觉是针对感觉的讯息加以解释、定义。

在知觉历程中,由感觉器官所得到得直接的、事实的经验,是构成个人对事物了解的主要依据。但个人对环境的了解常超越了感官所得的事实,所以知觉是一种经过选择而有组织的心理历程,是个人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知,是决定行为方式的主要因素。

“事实是什么”与“我知觉到什么”常常有差异出现;
事实上我们只能知觉到身边事物的一小部分,或者常常对身边明显的事物没有知觉。
对外面的车声没有知觉;女朋友烫了新发型、穿了新衣服没有知觉。
知觉是有所选择、有其组织的。

知觉的选择

强烈的刺激;举例
重复的刺激;
相反的刺激或变化的刺激;
动机;举例

知觉的组织

视觉上的组织;
非视觉上的组织:从长篇大论中特意听出什么来;小孩对人的归类为性别、身高、是否带眼睛、年轻或年老分

知觉的解释

微笑代表什么?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

过去的经验
对人类行为的假设(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期望
对事情了解的程度(是否知道对方刚刚被骂)
个人的心情

影响知觉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 物理环境:我们会假定个人所创造出来的无力环境是他个性及信念的延伸;
  • 社会环境:同一行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知觉,如握手;
  • 空间位置:我们与别人的空间距离、关系也会影响知觉
  1. 生理因素:
    指生理器官的功能与生理特征。
    首先,生理器官不健全或感觉能力不同都会影响我们的知觉。如盲、聋,另外由于感觉能力不同,对于臭豆腐有人说很香,也有人捂着鼻子说臭的受不了。
    另外,个人的外表特征也会影响知觉,如长的合乎社会“美”的标准的人被看作是有吸引力的;长相丑陋的人常被认为行为不好的坏人,胖的被认为是较不聪明的笨人。

  2. 心理因素

  • 学习的经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注意:想买房子就会特别注意房地产消息;
  • 需要与价值:个人因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需要,此时该东西就具有较高的价值,对个人有价值的东西,容易产生知觉刺激,并常有夸大的倾向;
  1. 开放或封闭的心态:如果自我够强、自我概念够安全,则对于他人的回馈就能较坦然以对,能分辨善意的批评与恶意的攻击,也能自在的看待并接受别人的赞美。

知觉过程的错误

  • 假设的一致性:倾向于假设别人会认同自己的观点;
  • 初始效应:个体倾向于固着于第一印象,并以此为根据而非以开放的态度改变对事物、环境的看法;
  • 时近效应:易对某人所呈现行为的最后部分或某事的最后状态印象深刻;
  • 月晕效应:我们对某人形成某一种印象后,就会把它类推到其他的方面上;
  • 刻板印象:用刻板印象看待他人或团体,常会犯过度概括的毛病。即不以直接经验为根据,又不以事实资料为基础,单凭一己之见或到庭图书而对某人或团体形成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之间

七、自我肯定与人际沟通

你是否遇到。。。

  • 别人赞美你“很棒”,很“了不起”,你内心很高兴,却不敢接受,一副很惭愧的样子说“没有啦”、“比好啦”,让对方觉得好像他说谎或说错一样。

  • 馆子,叫了炒面,却端来炒米粉,虽然不喜欢吃,但担心老板嫌你不好伺候、爱挑剔……,只好不甘不愿的付钱走人或捏着鼻子吞下去,发誓以后再也不来了。

类似上面这些不自我肯定、软弱的行为经常在生活中出现,很多人压抑自己、扭曲自己,不敢自在的做自己、表达自己,畏畏缩缩、委委屈屈、顾顾忌忌的与人相处。

结果是别人因此不尊重你,甚至有时还看不起你,而你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怨恨自己软弱无能,愈来愈不喜欢自己。

软弱者或不自我肯定的人基本上是缺乏信心的人,其自我概念较差、较负面,觉得自己不如人,所以只好委曲求全、任人宰割;

同时,与教育和社会文化有关,父母从小严厉管教子女,使子女变得过度顺从、依赖而缺乏应有的自主感;或教育孩子要谦卑,不要轻易和别人争吵、要忍让,塑造成压抑自己需求,抹煞自己权利的泥巴人。

软弱者的内在恐惧

  • 害怕被伤害或被拒绝
    当你面对权威时,如父母、上司、师长或专家,你敢于反驳或争论吗?即使当对方错了;或者面对孔武有力、不讲道理的家伙时,你敢据理一争或坚持己见吗?你敢请求别人为你做什么吗?如何做呢?

  • 害怕失败
    有些人有意见却不敢表达出来,也不愿自己做决定,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意见不够好或决定不正确,一旦提出,须承担失败的结果,所以干脆不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别人做决定,不用承担责任,甚至还可以怪罪别人“你看这全都是你的决定,错了吧”

  • 害怕被注意
    有些人害怕成为被注意的焦点,所以不敢在别人面前站出来表述意见,这种人担心如果表现不好,在众人面前出丑,会被别人看不起,太丢脸了;如果表现的好,别人一定会认为自己爱表现,不懂得谦虚,也不会有人喜欢。这种人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当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这种人一定是当哑巴,甚至当隐形人 。或者看着别人成功,而自己却因恐惧失败而错失良机,仍在原地踏步,只好自怨自艾了。

如何消除害怕失败的恐惧呢?

想要掌握自己的生活,不要害怕下错决定。冒个险,你会发现错误反而比正确更珍贵,因为每做一次决定,你会更自信,你因此而扩展了经验的领域,学得更多。
如果你凡事都要万无一失,那你尝到成功的滋味也就只有万分之一了。
如何克服呢?

记住:

  • 没有人有太多闲工夫,时时刻刻注意你,因为每个人最注意的是自己;
  • 别人看到你并不代表他会注意你或评价你;
  • 你是否记住别人每一件出丑或表现良好的事,如果你无法记住,那么别人也就不会记住你的行为。

自我肯定

  • 一个自我肯定的人,首先要能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想法与感觉,认为自己所想的、所感受的是重要的、真实的。
  • 也就是说必须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有价值并忠于自己的人。
  • 这样的人基本上是了解自己并接纳自己,才会喜欢自己并肯定自己。
  • 一个了解自己的人,认识自己的优点、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及限制,认识到自己并非十全十美,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自我肯定的内涵
  • 自我肯定行为是指:在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前提下,达成自己想要的。
  • 基本信念:你的意见、想法、感受与别人的同样有价值、同样重要。
  • 要照顾自己的需求、欲望,同时也照顾别人的,它绝对不是不顾一切的去得到想要的。

肯定别人

尊重别人不是指一般礼貌性的对待,而是透过沟通与关系的互动,使对方快乐、成长与发展。
如果能够将心比心,就比较能够以喜爱自己的心去喜爱别人、尊重别人,进而肯定别人。

  • 自我肯定的人会努力去帮助别人成为他自己,容许、接受并重视对方的想法与感受;不管是和自己一样或不同。也不会去控制或压迫对方,而是帮助他成为他能成为的人。
  • 对于别人的优点不嫉妒、不中伤,而是欣赏、肯定,对于别人的缺点不嘲笑、不批评,而是诚信接纳,让别人在你的面前像一个人,也能不卑不亢。这样对方才能真正快乐、发展。

肯定我们

  • 自我肯定的人并不只是分别的关心自己或关心别人,而是同时关心我们、肯定我们。
  • 只肯定自己,可能会伤害到别人;只肯定别人,也可能侵害到自己。
  • 自我肯定的人要忠于自己、要真诚表达自己,但也要能顾及别人的自尊或感受。
  • 如果只忠于自己而践踏别人的尊严或权益,称之为攻击
    “你这个人太没有人性了,说出这种话不怕遭天谴,真是小人一个”。
    “你那么说让我感到很惊讶、很难过,也不赞同”。

前者是攻击后者是自我肯定。攻击是控诉、打击,会折损对方的自尊;而自我肯定的表达,把自己的感受、想法或意见真实的表达出来,虽然对方听了可能不高兴,但却没有污蔑对方的人格。

自我肯定的权利与责任

在不侵犯别人权益的前提下,有做任何事的权利;

  • 有做选择的权利;
  • 有改变的权利;
  • 有权利认为自己不错;
  • 有权利表达意见或想法;
  • 有要求的权利;
  • 有权利拥有需求与欲望;
  • 有幻想的权利;
  • 付了该付的代价后,享有得到良好服务的权利;
  • 有权利说不;
  • 有被尊重的权利。

反应类型

个体行为的出现或针对别人的行为的反应会有不同的类型:

  • 自我肯定型
    对自己是忠实的,体会到自己的真实感受,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忠于自己的表达出来。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尊重别人,所以把自己的状况让对方了解,但也关心别人,并且对未来做了建设性的建议或征求对方的意见。
  • 非自我肯定型
    对自己是压抑的,对自己真是的感受、想法感到不安或不确定,甚至羞耻,所以不敢表达,而对别人的意见、感受无条件接受,容许别人漠视、践踏自己;也不敢提出任何的请求,放弃自己的权利。
  • 攻击型
    只重视自己的权益、保护自己,并且以攻击别人来达成保护自己的目的。在攻击行为反应中,对对方缺乏了解与同情。
    这种人基本上是低自尊——虽然表面看不出来。他不给自己空间,也不给别人空间、尊重与关怀,也不能成长、发展;并且双方关系是冲突的、敌意的。

自我肯定的行为

  • 温和但不羞怯
  • 坚持但不固执
  • 关怀但不讨好
  • 勇敢但不冲动
  • 自在而不拘谨
  • 快乐、充实
  • 表达清楚,言语与非言语一致

自我肯定行为的表达

  • 描述情境或行为
    我们约好今天5点见面,而你7点才出现……
  • 表达情绪
    ……你这样的说法,我感到很震惊……
    对这个结果我相当生气……
    ……太大声使我不能专心,我很懊恼、着急……
  • 提出意见或企图
    ……所以请你把收音机关掉……
    ……我认为再开一次会来讨论……
    ……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
  • 征询讨论
    ……我要……,你要吗?
    我认为……,你呢?
    ……,我也很想听听你的看法……

八、有效的沟通行为

沟通是需要学习的!
觉知——笨拙——熟练——统整
具有沟通行为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技巧

专注行为

如果能对一个人表达专注行为,就是对他极大的尊重,专心注意表示愿意和他在一起、对他有兴趣,这是建立关系的重要基础。

S:Squarely 面向对方、正视对方

  • 面向对方表示你全神贯注在对方身上,一心一意以他为主。
  • 面向对方并不是要正对面、直线型的面对,这样会使对方感到有压力;
  • 可有些角度的面对,大约45度左右,又能面对,又不感到压迫。

O:Open 开放的态度

  • 开放相对于封闭,双手臂相交摆在胸前,双脚交叉靠近身体,会让对方感受到对他排斥或防卫、不愿投入,有“隔岸观火、不干我事”的感觉。
  • 相反,把肩放下来,双手自然摆放或轻微交叉,表示随时愿意接受对方。

L:Lean 身体上半部分适当向对方前倾

  • 如果身体向后缩,就好象在告诉对方:对他谈话或行为不感兴趣。
  • 有效的沟通者专注于对方,会根据其说话的内容、声调、表情、动作等而自然前倾、后退,使对方感受到你的投入与兴趣。
  • 太过前倾,又会吓到对方。

E:Eye contact 眼神适当的注视对方,使对方感到受关注、尊重。

  • 眼神注视时不能死盯着看,这样容易被误会是带有第一;
    是柔和的看着对方的脸,但不是一直看而是偶尔可以离开,随着对方的手势移动,然后再回到脸上。
  • 如果眼睛经常看别处,会让对方认为你不投入。

R:Relax 保持身体放松自然

  • 如果对方说话时,你一副紧张焦急的样子,会让对方也不舒服,甚至认为你不耐烦或不喜欢他。
  • 但轻松并不是随便,整个人靠在椅子上也会让对方觉得你没有准备好与他交谈,或你只想休息,对他没有兴趣。
  • 身体放松是指放松但却灵活的姿态。

积极倾听 listening

  • 听hearing与倾听listening不同,前者是感官的听,只要耳朵及大脑中枢没有病变就听得见;后者除了感官听到了,还包括了复杂的心理过程,如将感官听到的加以解释及了解的过程。
  • 良好的倾听必须懂口语及非口语的讯息
  • 倾听对方口语表达的内容,他说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绪。
  • 能观察对方非口语的行为所蕴藏的意义,注意其手势、表情、神态、身体动作及声调之抑扬、顿挫、快慢、语气、结巴……等。
  • 对所听到、观察到的,给予适当而简短的反应,如此能使对方知道你在听,并且听懂了。

同理心

  • 沟通专家都认为同理是人与人相处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行为之一。
  • 同理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一种与对方之间的共鸣性了解,需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才能达到这种共鸣性的同理心。并且同理心不仅只是了解就够了,还需要把这种了解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使他感受到你对他的了解与接受。
  • 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辨识、体会其感受、想法并将之恰当的表达出来的过程。

同理的过程

  1. 首先是要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才能真正了解对方。
  2. 其次是辨识,正确了解对方的世界及其感受。
  3. 最后还需要把对对方的了解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

尊重respect与接纳acceptance

  • 尊重和接纳是对人至高的尊敬与积极的关怀。把对方视为另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允许他有属于他自己的感受与经验,不管这感受是好的或不好的。
  • 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常常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别人,期待他能照自己的标准去行动或表现,这种期待造成对方的压力也带给自己失望,更常是双方交恶的原因。
  • 接受他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是人际关系的第一步,让一个人以他真正的样子与你交往
  • 接受个体有权利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感受,接纳他可以有那种感觉,而不是批判他可不可以或应不应该那样感觉。
  • 如果对方的情绪是正面的,那么你的接纳行为是去分享它并维系它。人们珍惜他们愉悦的感受,不想被不恰当的话语破坏。如果对方的情绪是负面的,你的接纳行为是尽力帮他渡过,不让他更糟或更不舒服,并在情绪稳定下来后可以理性思考

真诚genuine

  • 真诚的同义词是真实、坦白、一致、诚恳、自发等;反义词是虚伪、做作、自我隐藏、防卫等。
  • 一个真诚的人表现出真正的自己,并且自在、诚恳、自发的与人交往,这样的行为、态度会使对方放下防卫。
  • 忠于自己,表里如一
  • 与人真心交往不存政治目的
  • 非防卫性的行为
  • 自发性的行为

解释interpreting

  • 人们常常以一种限制性的观点来看自己、思考或感受事情。解释尝试指出事情的另外层面或被隐藏的部分,以帮助一个人从不同的观点来看自己或看事情。
    消沉的人常常只看事情最坏的一面。

  • 行为常常有不只一种的解释,尤其当我们感到生气或受伤害时,我们容易把它解释成很严重。

  • 解释的行为是要小心倾听对方所说的话,把其他合理的观点、解释呈现出来,帮助对方不陷入死胡同里。

  • 在提供其他解释之前,先给予接纳会更有效。

行为描述

  • 指不标签行为的好坏或评判对错,把观察到行为具体描述出来。
  • 行为描述最困难的部分是要避免把错误变成评价。
    对行为评价会造成两个不良的影响。首先,它是一种结论式的说法,缺乏做成评价的事实基础,尝使得对方产生不知为何的感觉。其二,评价可能引发对方的反评价,而岔开原来的主题,并可能破坏积极的沟通气氛。

赞美

建设性批评

  • 批评是被动提供,而非主动给予
  • 在提供批评前要先具体、正确的描述那个人的行为
  • 如果可能,试着在批评之前给予赞美
  • 尽可能具体
  • 批评应该与目前行为有关
  • 批评应针对那个人可以着力的事情上
  • 告诉对方你所批评的事如何改善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AI)的子领域,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数据和算法让计算机系统具备学习能力,从而能够自动地完成特定任务或者改进自身性能。机器学习的核心思想是让计算机系统通过学习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来实现目标,而不需要显式地编程。 机器学习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 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 机器学习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人脸识别、图像分割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训练神经网络来识别图像中的对象、人脸或者场景,用于智能监控、自动驾驶、医学影像分析等领域。 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包括文本分类、情感分析、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例如,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训练神经网络来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用于智能客服、智能助手、机器翻译等场景。 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偏好,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例如,电商网站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用户的购买历史和浏览行为,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商品。 预测和预测分析: 机器学习可以用于预测未来事件的发生概率或者趋势。例如,金融领域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股票价格预测、信用评分、欺诈检测等。 医疗诊断和生物信息学: 机器学习在医疗诊断、药物研发、基因组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医学影像数据进行疾病诊断,或者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基因数据进行疾病风险预测。 智能交通和物联网: 机器学习可以应用于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城市管理和物联网等领域。例如,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交通数据优化交通流量,或者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传感器数据监测设备状态。 以上仅是机器学习应用的一部分,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机器学习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