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其实很多都是初高中物理和大学模拟电路都学到过的知识。
芯片属于半导体
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
导体能够传导电流。
绝缘体不容易传导电流。
物质中包含 硅 锗 硒 硼 元素的,都属于半导体的范畴。不过目前只有硅元素在集成电路中大规模应用。而且硅元素是自然界储量第二丰富的元素。
制作晶圆
用碳经过化学反应将沙子中的二氧化硅还原成硅。
再将硅熔炼成“晶棒”,晶棒再切割成一片一片的晶圆。
具体流程可以Google或知乎搜索晶圆制作流程,花时间看看科普视频。
提纯后的硅是多晶硅,呈晶体状。
高温熔炼出“晶棒”,大小以寸(及以下)为单位。
晶棒经过切片变成晶圆,大小以英寸(及以下)为单位。
每片晶圆,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都是一个芯片电路的物理实现,被称之为晶粒。
接下来对晶圆上的芯片电路进行切割、封装、引出管脚,做成芯片,然后才能焊接到电路板上。
基本的电路原理
先说金属的导电原理
一个原子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组成。
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整个原子显中性。
电子的能级分布原理说了:一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时最稳定。
如钠原子,核外电子层分布是2-8-1,即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受原子核约束最小,容易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移动的电子,这些自由移动的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就是金属导电的原理。
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倾向于从别处捕获1个电子形成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电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能导电,是绝缘体。
半导体元素,是处于中间的特殊态,一般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常规状态下通过共享电子(即共价键)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但是当电子收到能量激发时,电子发生移动,同时在共价键中形成空穴,邻近的电子又很容易地去填补这个空穴,造成空穴的移动(带正电荷),进而产生电流。
再说PN结工作原理
单质的半导体元素导电能力弱,但是可以通过掺杂其他元素增强导电性。
金属导电只有电子的移动,而半导体有两种载体:空穴和电子。
通过掺杂三价元素硼,(最外层有3个电子,容易从附近的原子夺取一个电子,从而导致临近原子产生空穴),增加空穴的浓度,被称为空穴型半导体,也即P型半导体。
通过掺杂五价元素磷,(多出1个电子),增加电子的浓度,被称为电子型半导体,也即N型半导体。
那么,我们将一块半导体的两边分别掺入不同的元素,使之形成不同的半导体,若一边为P型,一边为N型,两者的交汇处就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界面,被称之为PN结。
PN结定义总结:
它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的接触面,它最基本的作用是让电流单向导通,是集成电路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半导体大厦的基石)。
PN结特性
如下是教材中关于PN结的经典示意图。
在PN区的交界处,空穴和自由电子会发生相互扩散;扩散时,N区的电子向P区移动,留下带正电的杂质离子;而P区则失去空穴,留下带负电的杂质离子;扩散到一定程度时,在中间区域形成一个内电场,阻止扩散,直到平衡下来,形成PN结(电荷耗尽层)。
如果这个时候给PN结增加外部电压,P区正电压,N区负电压,外部电压就可以和内部电场抵消,电子从而继续流动形成电流,PN结导通;
而如果P区负电压,N区正电压,则外部电压与内部电场重叠,阻碍电子流动,PN结关闭。
为什么说P区带负电,N区带正电?
p区有大量空穴,n区有大量电子。但是它们各自都是呈中性,不带电的。
n区的电子发生移动,正负守恒,由于缺少了电子,自然带正电。
p区的空穴因为得到了电子,自然带负电。
PN结特性总结:
1、单向导电性,即正向导通,反向截止。
2、反向击穿特性,当施加反向电压时,内部电场增强,直到电流过大时PN结被击穿。
3、曲线特性,其正向电压和电流呈非线性关系,其反向最大电压也可以通过曲线表示出来。
后面的无论是二极管、三极管、MOS管等CMOS管、晶体管电路,都是基于PN结构形成的。
半导体工艺流程
1、晶圆加工
从沙子中提取硅元素,再经过高温熔炼形成“晶棒”,再将晶棒切成一片片晶圆
2、晶圆氧化
在晶圆表面形成保护膜,保护晶圆不受杂志影响
3、光刻
即通过光线将电路图印刷到晶圆上。
光刻可分为涂覆光刻胶,曝光和显影三个步骤
4、刻蚀
去除晶圆上多余的氧化膜,只保留电路图
5、薄膜沉积
沉积一层层薄膜,用于实现加入新材料和隔离保护活性材料
6、元件互联
将晶体管原件连接起来实现电力和信号的发送
7、测试
检测电气特性、老化,修补点墨
8、封装
晶圆切据,附着,成型,引出管脚
封装测试
常见的封装形式有DIP、QFP、BGA、CSP、MCM等。
最早期的8051芯片和8086CPU芯片都采用DIP封装;
单片机芯片如STM32F4xx,144pin及以下采用的都是QFP封装,144pin以上采用的都是QFP封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