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粉丝儿的强烈要求下,刘武力老师的周末线下课终于来了,关键信息如下:
线下课内容:
《圆梦《巨人》传》
— 关于我们和孩子的学习与教育
共4次课 ?
第一讲:综述;
第二讲:文学之美;
第三讲:音乐之善;
第四讲:美术之真。
适听人群:
希望自己化身为BFG随身携带无数“梦瓶”的你
盼望孩子找到“神瓶”的你
课程时间:
第一节课:2019年11月17日(周日)14:00-16:00
第二节课:2019年11月24日(周日)14:00-16:00
第三节课:2019年12月1日(周日)14:00-16:00
第四节课:2019年12月8日(周日)14:00-16:00
上课地点:人民大学世纪馆109
??? 优 惠 ???
喜迎双十一,惠购慧体验,在原价2000元基础上,隆重推出福利活动:
1.三人成团享八折优惠,单人仅1600元;
2.老生介绍新生,仅需两人,仅需两人。即可享八折优惠,单人仅1600元;
3. 亲子优惠重磅来袭。在八折优惠基础上,亲子两人享2500惠购畅体验。
报名方式:
添加微信号13910839175,
报名截止11月15日(本周五)!

主讲人:刘武力
独立学者,原中央财经大学讲师,喜马拉雅FM《大咖读书会》常驻主讲人、《领读者》特邀主播、精品专辑《365精读文学名著》主播。《寻常与》文化系列视频创始人。
课程中擅长时间关系上的古为今用和空间关系上的洋为中用,从而穿插大量东西方文化宝库中的文学、美术、音乐、电影、历史、哲学等艺术作品,以色声香味触法,去感染听众的眼耳鼻舌身意,从多元的视角给予听众立体的感受。

课程导读

题目中包括一部电影和两本书的名字—即《圆梦巨人》(《The BFG》,它本身也是斯皮尔伯格根据挪威作家罗尔德·达尔的同名作品改编的 ),拉伯雷的《巨人传》和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这两本“巨人传”一先一后,一虚一实,一纵一横。

拉伯雷的《巨人传》从时间上纵向写了格朗古杰、卡冈都亚、庞大固埃祖孙三代那卓异非凡的经历;

罗曼·罗兰的《巨人传》从空间上横向写了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贝多芬这三位在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震古铄今的巨人。

他们用一纵一横的经纬线,为我们编织并标示出了巨人成长的坐标点和延长线。这条气韵生动的延长线,一直延伸到今天,延伸到我们的面前。
如果说拉伯雷和罗曼·罗兰《巨人传》中的主人公,象征性地映现着孩子们未来的梦想,那么《圆梦巨人》中织梦的BFG(Big Friendly Giant),则更多地呈现出了父母们的榜样。

BFG会为Sophie捕梦、织梦,他用的工具,就是一个一个璀璨的玻璃瓶。这个“梦瓶”和拉伯雷《巨人传》中庞大固埃最后寻找到的、提供完美答案的“神瓶”一样,都是对现实的启示。

梦是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织,就像“神瓶”启示中让我们畅饮的,也是“知识、真理与爱”的交织一样。而“巨人”的成长和梦想的圆满,也需要各种“营养”的花式交织。那其中,不可或缺的是什么呢?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一千个理由相信,艺术是人类之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带领我们走向人文的圆满。我们相信艺术知识和艺术实践,是子女们思维和精神健康成长的基础。经过长期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人如果缺乏艺术素养和技能,就不能说真正受过教育。”

而艺术,也就是罗曼·罗兰的《巨人传》中,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和贝多芬所代表的文学、美术、音乐等形式,在人类文明的世界中,以时间和空间方式呈现的圆满。当然,还包括像《圆梦巨人》一样的电影。美国著名影评人、普利策奖获得者罗杰·埃伯特在《伟大的电影》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盒子里,电影则是盒子上的窗口。……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是最能唤起我们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而好的电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或者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巨人,更好看的巨人。就像《我害怕阅读的人》中所说的,“彷佛站在巨人的肩牓上,习惯俯视一切。那自信从容,是这世上最好看的一张脸。”拥有这张最好看的脸的人,都是花式营养下“懂美学的牛顿。懂人类学的梵谷。懂孙子兵法的甘地。”他们的“血液里充满答案,越来越少的问题能让他们恐惧。”
所以,前面提到的那些喂养巨人的“交织的营养”,很大一部分,来自阅读。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阅读?

我们提倡的是“大阅读”的概念。

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辉”才是“大”。
我们先来说“充实”。
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本身就需要很多能力。就像《巨人传》中卡冈都亚后来区别于之前那个冬烘先生的人文主义老师,名字叫“巴诺克拉忒”,希腊文的意思就是“能力高强”。所以,某种意义上,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位能力高强的人文老师。
这些高强的能力中,其中重要的一项,叫“联觉力”。

联觉(Synesthesia),最早由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在1880年的《自然》杂志上提出。

美国神经科学家理查德·西托维奇(Richard Cytowic)是联觉领域的引领者,目前已出版三本专著。他认为,联觉及将不相干的观念与想法连在一起的倾向,其实质就是具有超于常人的创造力。

1962年,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接受BBC采访时说,“我能看见字母的颜色,我称之为听见颜色。”在他眼里,“5”是红色的,自己名字的首字母“V”是一种石英粉;

李斯特会对着乐手深情地说,“绅士们,演奏得再蓝一些”;美国爵士乐钢琴家玛瑞安·麦克帕特兰德(Marian Mcpartland)确信D大调是水仙花黄色;

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听歌剧时,会在脑海中勾勒出狂野而近乎疯狂的线条。他声称,小时候调颜料时会听到“嘶嘶”声;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描述过色调方程;
……
他们,被称为“联觉者”(synesthete)。
可以告慰普通人的是,虽然很多人的联觉力来自于先天遗传,其实也可以通过后天练习得到提高。
钱钟书先生在《论通感》中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列子·黄帝篇》中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
……

以上这些说法都表明,我们都有“联觉”的基因,或者我们都是“准联觉者”。只需加以练习,便可以经由“混乱”而达至“创造”。

作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年轻的时候,曾经把自己的诗读给当时小有名气的乔治·拉塞尔。拉塞尔说乔伊斯的这些诗很有意思,但也告诉他—“你的脑子还不够混乱,所以无法创造一个世界”。
根据一项研究,具有创造性的人表现联觉的比率是一般大众的7倍。
这创造力,就是“充实而有光辉”中的“光辉”。
从《巨人传》中卡冈都亚那浩瀚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窥见在“联觉力”的构建过程中,那充分且必要的阅读量;《圆梦巨人》中的BFG,年龄与地球一样大,看到Sophie的书,也会拿着放大镜去阅读。如此像韩愈在《进学解》中“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的阅读方式,亘古以来,应是“读孤求败”。因此,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再引入罗曼·罗兰《巨人传》的原因。文学、美术、音乐,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结合,像一张大网,超越三位传主自身的成就与时代,连接整个人类文明中那些散珠碎玉、错彩镂金的精妙,与文化遗产中那些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的美好,是我们这个小课,寄予听众们的希望,一如BFG给予Sophie的“梦瓶”。

我们将以课程题目中的“一影二书”为线,串连更多的电影和书籍,点缀更多的人物与故事。比如:
我们会
从联觉力讲到《sense》讲到《云图》讲到《你的名字》;
从拉伯雷讲到徐文长讲到莫扎特讲到《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从拉伯雷的《巨人传》讲到《星际穿越》讲到苏东坡;
从罗曼·罗兰的《巨人传》讲到卡尔维诺的《被劈成两半的子爵》讲到柏拉图;
从《圆梦巨人》讲到《存梦银行》讲到《造梦的雨果》讲到《盗梦空间》
从贝多芬讲到《圣经》中的雅各讲到大溪地的高更;
从托尔斯泰讲到《易经》中的“师卦”讲到奥古斯丁;
从米开朗基罗讲到奥维德的《变形记》讲到《七宗罪》;
……
除了第一讲综述之外,后面三讲分别以“真善美”即文学、美术与音乐为主题:
文学之美:一段文字与一个世界
音乐之善:玉人和乐摘梅花
美术之真:从《三体》中的针眼画师谈起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说,“过去‘美、善和真’常常分道扬镳, 到今天才在一个人身上协调。”
这“一个人”,即《诗品》中所谓“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的状态,定睛一看,分明是你!

期待你的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