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三层结构信息系统的三个层次_跟着课文学写作:安排好议论文的结构层次——从《劝学》学结构...

安排好议论文的结构层次——从《劝学》学结构

作者:浙江安吉高级中学  郭吉成

92a278a1aa6553c2f71ea82a292488b8.png

郭吉成老师

文章是要讲究逻辑的结构层次,比如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有一个逻辑的结构层次问题存在。作为说理的议论文,为了把“理”说得更合理,更准确,相比于用其它体裁写的文章而言,其逻辑的结构层次性则更是重要。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是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为了便于逻辑推进而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述的思维进程路径。它体现在作者对事物、问题的认识过程中,具体地说,就是体现在对文章论证过程的先后安排上。

议论文写作怎样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又合理的逻辑结构层次呢?我们以苏教版必修一荀子的《劝学》为例,来看看一篇议论文的基本的逻辑结构层次。

《劝学》是荀子讨论“学习”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但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它完全具备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议论文的基本要素。这篇文章共由三个段落构成,三个段落之间相互勾连推进,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观点,形成了完整而典范的议论文逻辑结构层次(思路):

全文共三段文字,用由总到分的逻辑层次结构来展开思路,论证观点。

第一段在首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是明白地告诉读者,文章的观点是什么。为了论证观点,荀子先用了三层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来阐述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发展提高,超越本身;再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的比喻来说明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最后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一步推论出君子必须通过学习和“参乎于己”,才能“知明而行无过”。这里的三层比喻层层推进,为后面的深入议论充分蓄势。至此,作者围绕观点作了第一层分析,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段文字在第一段提出观点初步议论之后,进一步论证“学习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日常的生活经历中,选用了“登高望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等比喻来论述借助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学习是“君子”“生”异于他人的重要原因,形象地阐明了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的道理。这一部分在论证的逻辑思路上是对论点的深入分析,即对文中提出的主张的理由进行阐述,让读者明白一个“为什么这样说”的问题。

第三段文字是对观点的进一步阐述,也是议论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面的两部分是在提出“是什么”和分析“为什么”的问题,那么,这部分就是要解决一个“怎么样”的问题了,即怎样才能做到“学不可以已”呢?围绕这个问题,作者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作喻,指出学习要逐步积累,用“骐骥”与“驽马”为喻对比论证,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用“舍”与“不舍”强调学习专心致志。三层内容相互关联推进,十分深刻地阐明了怎样才能做到“学不可以已”的方法与途径。

梳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个结构提纲:
论点: 学不可以已——-----------是什么——--总说

学习的意义:改变自己,超越自己

劝学 论证——-----------为什么——-----------分说说
学习的作用:借助学习,弥补自身不足。

学习的方法:逐步积累  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怎么样

由上面的分析和结构提纲图可以看出,《劝学》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是十分清晰的,从议论文写作学习角度来说,它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样)的结构模式是十分典型的。文章三部分中的每一部分都为议论逻辑思路的推进服务,这样的逻辑结构思路,是值得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借鉴学习的。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常常是考生思维素质的反映,而要把自己所思考的问题、表达的观点、分析的理路、论证的逻辑过程全部包容其中,更显示出考生写作思维与写作水平的高低。所以,高考中,那些结构严谨完整、逻辑层次性强的议论文往往更能获得高分。例如2015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是要求考生围绕着“作品与人的格调情趣”的关系发表看法,阐明观点。从题意来看,可有“作品与人的格调情趣有关联”、“作品与人的格调情趣没有关联”、“作品与人的格调情趣既有关联也没有关联”等三个立意角度。无论选择哪个角度来作文,我们都可以用像《劝学》这样的逻辑结构层次来组织文章的逻辑结构。如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就是用这样的逻辑结构来安排文章的内部层次的。文章先提出全文的观点“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为什么),然后用了三段文字,围绕观点从不同角度紧扣材料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为什么),最后总结上文提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怎么办)。该文结构图示: 

且以作品论英雄

第1段: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提出观点      (总论点)

     (观点提出:是什么)

论证人品决定文品

第2—4段:不同角度论证观点: 论证评价作品不必匆忙考察作者人品 (分论点)

(分析观点:为什么)论证论作品不必纠结于人品

第5段:总结:面对作品,要且以作品论英雄            (结论)

     (结论:为什么)

本文的总体逻辑结构的层次是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结论”。文章的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论证观点,推动议论的向前发展,最后得出结论,再次强调观点,全文逻辑层次清晰,内容饱满,得到了评卷老师的青睐。实践证明,用类似这样的逻辑结构来组织考场作文考生容易展现自己的思路进程,不易偏题或例题,同时也使得评卷老师容易把握考生的作文思路,很受欢迎。

附例文:

且以作品论英雄

浙江一考生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国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薄人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但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