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igure build一直转_“虚”“实”脚扣转,别拿原则说事

a592e114-a320-eb11-8da9-e4434bdf6706.gif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aa92e114-a320-eb11-8da9-e4434bdf6706.gif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ad92e114-a320-eb11-8da9-e4434bdf6706.jpeg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b292e114-a320-eb11-8da9-e4434bdf6706.gifb692e114-a320-eb11-8da9-e4434bdf6706.gifb792e114-a320-eb11-8da9-e4434bdf6706.gifb992e114-a320-eb11-8da9-e4434bdf6706.gif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bb92e114-a320-eb11-8da9-e4434bdf6706.gif

be92e114-a320-eb11-8da9-e4434bdf6706.jpeg

在杨式传统太极拳中,由“揽雀尾按势”承接“单鞭”时的动势,究竟是“虚脚扣转”还是“实脚扣转”,应该已经不是令人困惑,以至于至今还在争论不休问题。胡克禹先生在《“十八图”风波与“实脚转”原则》(《武当》2009年第10期,以下简称《原则》)一文中把“虚脚扣转”和“实脚扣转”的问题较劲化了,说成是“无头公案”,并提高到“原则”上来论述“实脚转”的必要性。前人说“学拳先明理”,我并非杨式太极拳的门派传人,更无明师在身边指点敲打,可以说,拳谱拳友是我几年来养身习拳中最亲近的言教师长。那么,两种扣转是否真是“无头公案”了呢,我们可以通过前辈的著述,看看杨式太极拳在“单鞭”一动上是如何演进的。 直接从学于杨健侯先师的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京城印书局1921年版)是关于太极拳论述的近代第一部著作,他在“(3)单鞭式”中说“右脚尖微向左前转” 其中没有提及重心转换。其弟子王新午在《太极拳法阐宗》(西安启新印书馆1942年6月版)中“(3)单鞭式”中说的比较明确:“全身重点暂寄右足”,由此可见,杨健侯先师传授的“单鞭”是“实脚扣转”。 杨式太极拳的定型者为健侯先师之子杨澄甫公,他留存的三本杨式太极拳论著均由其弟子笔录而成。陈微明在杨澄甫公的口授之作《太极拳术》(中华书局1925年初版)的“单鞭”中说:“两手与腰复同时往回松……右足向西者,将足跟转动,使足尖向南。”其中“两手与腰复同时往回松”即为重心转移至左脚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虚脚扣转”。时过六年,杨澄甫公在《太极拳使用法》(董英杰笔录,文光印务馆1931版)中第五节“单鞭用法”中说明:“由前势设敌人从我身后来袭……右足就原地向左转动。”此处改为“实脚扣转”。三年后,杨澄甫公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集》(郑曼青笔录,上海大东书局19342月版)中第六节“单鞭”中作了“虚脚扣转”的改动:“由前势。设敌人从身后来袭。我即将重心移到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坐实。”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历时近十年里,杨澄甫公的“单鞭”在三本拳书中经过了“虚脚扣转”——“实脚扣转”——“虚脚扣转”的演变调整过程,“虚脚扣转”成为“单鞭”的最终定型。 奚桂忠先生在《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以下简称《释疑》)中提出以“实脚转”为宜,他说:“目前流行的传统杨式太极拳是由杨公澄甫定型的,但杨公之拳应分为两个时期(宜以1928年左右为界),其拳照和练法自然会有所不同,诚如杨公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指出‘翻阅十数年前之功架,又复不及近日。’对一个拳师来说,不断提高技艺,改进拳技非常正常和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现象……因为虚脚转和实脚转都是杨祖师传下来的练法,只不过是虚脚转在前,实脚转在后而已。”这种模糊说法值得探讨,更不能成为“实脚扣转”练法之依据。 其一,以1928年为分界的“杨公之拳”的“两个时期”是否就是指向“虚”“实”转脚的两个时期?1928年的“分界”是否因为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改为“实脚扣转”之故?那么六年后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集》再改为“虚脚扣转”是否再要做个“分界”? 其二,“翻阅十数年前之功架,又复不及近日”之言是杨澄甫公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集》中针对1934年的前十年所述,显然这里所言之“功架”似乎与“虚、实扣转”无多大关系,如果真有关系,那么杨公在这里偏偏又把“实脚扣转”改为“虚脚扣转”该作如何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杨澄甫公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集》的“例言”中如是说:“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昡聪明,妄加增损……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唯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兹照旧本校正,以垂为正范。”该处说的“兹照旧本校正”应该是指对《太极拳使用法》的校正,而“垂为”正确之范本。 其三,我非常赞同“虚脚转和实脚转都是杨祖师传下来的练法”之说,但是从杨公口述三本书的次序来看,“虚脚转在前,实脚转在后”的定论只不过是停留在《太极拳使用法》的1931年而已。 杨澄甫公曾在《太极拳使用法》的传拳谱中列出“澄甫老师传”的传人44位,除了上面提到的陈微明,我手头另有其中数位大师的著述或录影,我们可以看看这些嫡传们是怎么理解的。 《太极拳使用法》中的“单鞭”为“实脚扣转”,曾笔录该书的董英杰在17年后所著的《太极拳释义》(英杰太极健身院1948年8月版)“4式单鞭”中说:“由上式双手微上提……全身重心移到左腿……自身转回右方时。全身重心移回右腿。” 先从学与杨健侯先师,后拜杨澄甫为师的田兆麟在其口述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陈炎林笔录,国光书局1943年6月版)“八、单鞭”中写道:“由前按式……全身重心先寄于左腿,后移于右腿。”与田兆麟有着相同学拳经历的是牛镜轩,由牛筱灵女士为先父牛镜轩整理的《牛春明太极拳》(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三式“单鞭”中写道:“接按势,坐左腿,两手随腰胯往后松动。”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单鞭”的习练上,是由“实脚扣转”而最终改变为“虚脚扣转”的。 陈龙骧在《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5单鞭掌”中说:“上身以腰脊领动向左转体,身体重心渐移左腿。”他在《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架精解》“四、支撑八面单鞭掌”中特别强调说:“……先师的右脚尖是向内扣转的,就是说明一定重心移到左腿时,右脚尖才内扣,虚实一定要分清。” 崔毅士108式的“单鞭”练法亦是“虚脚扣转”,这在其孙崔仲三的太极拳著述和教学视频中可以领略。 于化行在《太极拳全书》(民众书店1936年4月版)第八式中说:“由前式……全身重量徐徐移于左腿;同时,上身以腰作轴,两手向左转动。” 杨澄甫公的长子杨振铭和次子杨振基皆在44位传人中,杨家门人陈炎林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曾说:“在继承杨家拳术方面,以振铭和振基的武艺较为精良。” 杨振铭尽管没有著述留世,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他70岁时的录影中看到虚脚扣转的练法。 杨振基在《杨澄甫式太极拳》(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3月版)第三式“单鞭”中说:“动作18:重心移到左腿,右脚前掌稍离地,身体向后直坐,带动双手后移,两掌变坡掌手心斜向下。”在“单鞭”的“注意事项”中,杨振基指出:“杨式太极拳在动作转换方向时,不是以实腿扭转的,要求实腿变虚后腰带虚腿转……没有独立的转脚掌(脚掌外撇、内扣)的动作。”他特别强调:“这种两脚由实变虚,腰带虚腿脚掌转动的练法,贯穿到以后的动作中去。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 杨澄甫公的三子杨振铎和四子杨振国当时尚年幼,因此没被列为传人,杨澄甫公1936年去世后,他们随母亲侯助清返回老家河北永年广府镇,在母亲的督促、教导下,跟兄弟们一起刻苦练拳,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杨振铎在《杨氏太极拳·剑·刀》(山西科技出版社19925月版)第四式“单鞭”动作一中说:“重心向后移坐左腿,使右脚掌微离地面。”并在“口诀”中强调“重心后移”。杨振国在杨式太极拳的教学片中也是使用虚脚扣转的教练法。 综上所述,关于“单鞭”是“虚脚扣转”还是“实脚扣转”的结论已经十分明确,并非如胡克禹先生所说“长期以来,在杨式传人中一直争论不休,甚至杨家门人、亲族传人说法也不同,各执其辞。” 我们还可以看看杨澄甫公其他弟子在著述中关于“虚脚扣转”的例证。 郑曼青在《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单鞭”中说:“由前式,将重心移于左腿,屈膝坐实。” 吴志青在《太极正宗》(大东书局1936年版)中把“单鞭”启动式放在“揽雀尾”的第十一动式来解:“两手腕下弯,同时腰胯向左扭转……同时左脚由直而变曲,右脚由曲而伸直,成左弓势。” 汪永泉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三式单鞭”中说:“随重心移于左腿。” 在由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的《杨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3月版)一书中,“第四式单鞭”动作一的第一句就是“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奚桂忠先生在《释疑》中说:“根据傅师(傅钟文)的遗言……(图18)是虚脚转,应改为实脚转。” 胡克禹先生在《原则》一文中说的更为详细:《杨式太极拳》“一出,即引起了虚脚碾转的“十八图风波”。因为傅钟文老师平时教学生都是实脚转换,而且经常强调实脚转的好处。而书中的十八图却画成了虚脚转换,傅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后,寝食不安,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而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澄甫的声誉,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留馨,慎重提出要求更正。然而此书因种种原因而未能纠正,这成了傅老师的一块心病。”如果参照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集》中的“单鞭”习练要求,傅老师根本无须“寝食不安”,“虚脚扣转”既没“误人子弟”,也不存在“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澄甫的声誉”之说。值得一提的是,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视频中见到傅钟文先生晚年演练的传统杨式85式太极拳的几个版本,“单鞭”均是采用“虚脚扣转”的练法,由此可见,上述两位的说法不知源于何处,出于何境? 《杨式太极拳正宗》(三秦出版社1992年1月版)一书的著者为赵斌、赵幼斌和路迪民,在“第四式单鞭”中是“实脚扣转”的讲解:“以右脚跟为轴,右脚尖微翘,尽量内扣约135度,重心仍在右腿。”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在作为杨澄甫公侄外孙赵斌先生晚年习练的视频中,看到身体后移的“虚脚扣转”之事实。 何谓“原则”?原则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只有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原则才是正确的。在“单鞭”习练中,“虚脚扣转”和“实脚扣转”本来都是杨家太极拳从创始到定型过程中的组成部分,杨澄甫公在拳架定型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虚脚扣转”——“实脚扣转”——“虚脚扣转”的调整过程,可以想像他的弟子们也会在学拳过程的不同时期中受到两种扣转的教授。根据以上摘录,可以窥见老一辈传人都视杨澄甫公的最后定型架“为正范”,遵循着“虚脚扣转”的准则来进行习练与传授的。 其实,主张“实脚扣转”能练腿力也好,认定“虚脚扣转”不伤膝盖也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根据个人自身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而定的练法也没错,练舒服了就好,练别扭了就改,改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传承。只是,别根据臆想动辄就拿“原则”来说事。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c092e114-a320-eb11-8da9-e4434bdf6706.gif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