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听说过孩子的“敏感期”理论,敏感期是荷兰生物学家德费里在动物的身上发现的。
举个例子:
蝴蝶的幼虫刚破卵时,不能吃老叶子,但它们都能无师自通地爬到树枝最顶端,找到嫩叶吃。就是因为幼虫对光有强烈的感觉,是靠着光的吸引才找到嫩叶。而一旦幼虫稍微长大,能吃其他东西时,这种对光的敏感就消失了,只能寻找其他方式觅食。
而这种某一特点时间段内,对某些事物很敏感的本能,就被称为敏感期。
后来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发现,在儿童身上也存在敏感期现象。
后来蒙特梭利经过在幼儿教育中的观察、教学实践等过程,将儿童的敏感期细化,在0-6岁孩子大概有36个不同的敏感期。
不过,大部分的敏感期都不是很重要,对粗心一些的家长来说,甚至发现不了某些敏感期前后孩子的变化,但也有一些敏感期时孩子的变化十分明显,对孩子来说比较中重要,需要家长重视起来。
6岁前孩子有6个重要的敏感期!
一、3-4岁:空间的敏感期
空间敏感期是宝宝发现并开始了解二维与三维空间不同的一个时期,宝宝会利用自己的方式对空间进行探索,逐渐形成空间感、立体感。
特点:
喜欢钻狭小的空间;
喜欢扔东西;
喜欢搭积木高塔,并将积木推倒,重复搭建、推倒的过程;
喜欢爬高、跳远等拓展活动空间的活动。
建议家长在保证宝宝安全的前提下,不要阻止宝宝的上述活动,同时可以利用这个时期,教宝宝各种几何图形、方向的词语,培养几何兴趣。
二、2-4岁:秩序敏感期
宝宝形成秩序感的敏感期。
特点:
对秩序异常执着,身边任何事物的改变都可能引起宝宝的害怕、哭泣、发脾气。
建议家长尽可能地保持孩子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环境,按照宝宝熟悉的秩序生活,等宝宝自然度过秩序敏感期。
三、1-4岁:细节敏感期
宝宝进入细节敏感期,代表他的观察力、专注力、想象力等能力开始进入飞速发展期。
特点:
孩子对小石子、小洞、地上的蚂蚁等细小的事物非常敏感,并且喜欢观察、收藏它们。
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留出探索细小事物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观察、收藏一些小东西。经常带孩子去一些新的环境,观察新鲜的事物。
四、3-4岁:逻辑思维敏感期
逻辑敏感期是孩子发展因果逻辑、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求知欲的关键时期。
特点:
孩子变得很爱问“为什么?”
建议家长尽可能耐心地处理孩子的问题,保护好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可以用反问的方式让孩子自行思考,也可以陪孩子查找书或网上的答案,教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
五、3-4岁:占有敏感期
占有敏感期是孩子了解物权意识的敏感期。
特点:
孩子变得很“小气”、“霸道”,经常把“我的”、“我要”、“你别动”等词挂在嘴边,拒绝分享。
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动孩子的物品时要事先征求孩子的同意,理解孩子不愿意分享的行为,不要代替孩子做主处置和他相关的物品。
六、3-4岁:诅咒的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是孩子发现语言力量的时期,这个阶段孩子会不断重复一些“屎尿屁”、“死”等词,而且家长越阻止,孩子就越喜欢说。
建议家长不要对孩子的“诅咒”性语言表现出太在意的情绪,更不能给孩子贴上“学坏”、“不乖”的标签,只要冷处理一段时间,孩子觉得这些语言无聊了,也就不会继续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