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活用html4,巧用教材、活用教材

巧用教材、活用教材

福建省福安市赛岐小学 罗鸣亮

有效教学,是当代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它指的是教学要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和教师行为的转变。新课程指出:“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有效教学作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走进教材,着眼于三维目标的实现,钻研教材,在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上着力,拓展教材,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引导数学实践上着力,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按“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与应用”的结构重组教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材牵着教师的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丝毫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应改变这种状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应该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教学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不应该“统一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教材的:先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描述来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在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产生了画图的心理需求,水到渠成地引出画图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接着在例题与试一试的教学中理解策略、感悟策略;最后出现一拓展题只告诉一个长方形的长,问减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后剩下的图形的周长,在学生一筹莫展时送与锦囊妙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画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重要性和妙处。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正是在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经验基础上适当调整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达到这种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落实教学目标的层次。

二、按“探究性学习”的要求组织教学。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民主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新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活用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赋予其中最大限度地发展新教材的课程功能,以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发展。

如:教学《圆的练习》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有关圆的知识复习以后,让学生快速地计算给出大圆与小圆的面积与周长;接着把两个圆重合使小圆在大圆的里面求环形面积,随着小圆在大圆中位置的变化求两圆相差的面积;两圆相交时面积的差别;三个圆中间有一正三角形求有关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周长;四个圆中间有一正方形让学生提有关数学问题并解决等等。教学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想、探索、类比、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认真反思的氛围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在求完三个圆一题到解决四个圆有关知识时学生即能在应用规律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背后规律的价值和魅力,发展了逆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

《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时,必须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构建起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模式。这时,教师的引导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如:当学生解决两圆相交后两圆剩下各自部分的面积相差多少时,许多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阻碍,而这时教师让学生充分交流,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就有学生想到用假设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再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即刻得以清晰,得以深刻;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已的想法,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这同样也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设计。

三、要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专家们也曾一再强调“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要灵活地用教材来教”。学生的学习背景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背景感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的学习,《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要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作为学习的背景”。

如:教学《复习圆柱与圆锥》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一个木桩,给出木桩的直径与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最有创意。在学生提的问题中引出三个字:刷、切、削。围绕刷让学生探究不同情况下怎样结合实际求圆柱的表面积,围绕切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切法求出增加的表面积,围绕削引出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等。整节课,教师有效地利用了教材资源,只围绕一个小小的木桩却复习到了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知识。而正是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选择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能引起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也正是教师采取了对原始提供的信息、材料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求异创新精神。

最后教师还设置了这样一道拓展题:出示一个梯形,给出条件,请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它转化为立体图形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这道题有复习巩固、有新知生成,有数学思考、有思想渗透,有智慧启迪,呈现立体化、多维化课程目标体系。其实,教材中很多内容是点状的、线性的,我们要善于把这些内容立体化,使知识从一维走向多维,能够“站”起来走向学生,具有辐射性。

总之,实施新课程,不能单有热情,更需要更改。新课程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做为教师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选取有用、有趣的素材重组教材,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真实的激情和活力,让数学课堂更为有效、高效,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