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支架式教学案例,支架式教学案例.doc

支架式教学案例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形成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支持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的五大构成要素是: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五大要素即是贯穿于支架式教学中的五个基本组成环节。

教学案例——“滑动变阻器”(初中物理)

一、分析案例背景(搭脚手架)

变阻器是电路中的一个重要元件。由于变阻器的部件较多,接法又有多种,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演示:黑板彩灯让彩灯由亮逐渐变暗、再由暗逐渐变亮,让学生观察思索其变化,思索其原因。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引发探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那么怎样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呢?学生探究学生探究、理解原理让学生选择桌面上的器材(铅笔芯、铜线、电炉丝、小灯泡、带夹子的导线、开关、电源等),设计一个调节小灯泡亮暗的电路方案,并实际操作验证。

方案一(改变导体的材料):如图1所示,在M、间分别接入不同材的导体电阻,如铜丝和铅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间改变导线横截面积(分别接入1根笔芯与2根笔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间(有鄂鱼夹)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3种不同类型的小组相互交流,并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较方便地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灯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灯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悟出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学生探究、学会使用提出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设实验情境

接着分小组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改变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交流评价2(协作学习2):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交流比较改变灯亮暗的方法,

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堂各个环节上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实现教学情境的必要手段或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三维教育目标

3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