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使用键盘打字的时候,你是否会纳闷:字母分布为何不按26 个英文字母顺序依次排列,而要混乱得毫无规律呢?

图:QWERTY键盘
先来介绍一下目前大众普遍使用的实体键盘——"QWERTY"柯蒂键盘。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其实它就是键盘上英文字母第一排的组合。
请看下列三排字母:
Q W E R T Y U I O P
A S D F G H J K L
Z X C V B N M
"QWERTY"键盘上的字母顺序,也是现在绝大部分计算机、打印机和排版设备上的字母编排顺序。
也许你会想不到,键盘上字母这样的排布顺序当初是为了降低人们的打字速度而发明的,或者应该说是为了“避免打字卡住的前提下提高打字速度”。
这就要从键盘的产生历史说起了。
1
"QWERTY"键盘的产生
键盘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相继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国家的人发明了各种形式的打字机,最早的键盘就是那个时候用在那些技术还不成熟的打字机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机之父"——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获打字机模型专利并取得经营权经营。肖尔斯公司也是当时最大的专门生产打字机的厂家。

图:1845年,一种旋转式的打字机
最早打字机的字母按键的布局,就是按照字母表的顺序分两行排列的。ABCD的顺序是所有人最熟悉的,新诞生的打字机使用这种布局再合理不过了。无论是谁,第一次接触都可以凭印象较快地找到每个字母按键的位置。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人很快就完全熟悉了键盘的布局,打字的速度飞快。
但是由于当时机械工艺不够完善和打字机本身的结构问题,使得字键在击打之后弹回的速度较慢,一旦打字员击键速度太快,就容易导致相邻字母的控制杆卡住,不仅修理麻烦,也严重影响了打字速度。

图:1865年的原始打字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肖尔斯和工程师们伤透了脑筋,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再增加字键的弹回速度。后来,有一位聪明的工程师提议:打字机绞键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字键的弹回速度慢,另一方面也是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太快了。 既然我们无法提高字键弹回的速度,为什么不设法降低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呢?这无疑是一条新思路。
降低打字员的击键速度有许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乱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
把较常用的字母摆在较笨拙的手指下,比如,字母“O”是英语中第三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母,但却把它放在右手的无名指下;字母“S”和“A”,也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字母,却被交给了最笨拙的左手无名指和小指来击打。同样理由,使用频率较低的“V”、“J”,“U”等字母却由最灵活的食指来负责。
结果,这种“QWERTY”式组合的键盘就诞生了,并且逐渐定型下来。
QWERTY键盘通过改变字母顺序,降低打字员的击键的速度,减少按键的故障率。在某一程度上可以说,QWERTY键盘的设计方案恰恰是为了提高打字速度,只不过是"在不会卡死的情况下尽力提高打字速度"。

图:QWERTY键盘热区图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使用QWERTY键盘打字虽然能“在不会卡死的情况下尽力提高打字速度”,然而也有很多缺陷:1、由于常用字母按键如A、O、句号这些都被分配给了无名指和尾指这两个最弱的手指。打相同一段话,打字员手指打字的距离也增加了很多。就算已经很熟悉键盘,一段时间后还是会很疲劳。
2、那时候的键盘没有大小写切换的功能。要么只有大写要么只有小写,当然也有的直接粗暴地把按键数量翻倍,大小写字母全都放上去。没有大小写就算了,还有很多符号需要一些奇淫巧技才能够打得出来。
比方说最简单的感叹号“!”,那时候打字员要先打出一个点“ . ”,然后退格,再补上一个单撇“ ' ”。这些符号还要等上档键“Shift”键诞生后才能够被轻易地打出来。

图:改进后的字锤同时刻有大小写字母,按住上档键就能打出大写字母
2
“QWERTY”键盘的推广
所以肖尔斯虽然发明了QWERTY键盘,但并没有将它推广开来。真正让QWERTY键盘闻名天下的是著名的武器制造商雷明顿公司。他们将QWERTY键盘的排列顺序申请了专利,将品牌命名为“Typewriter”。

图:雷明顿一号打字机
雷明顿公司的Typewriter其实也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人家的营销手段不得不服。首先是Typewriter的品牌名,这几个字母全在键盘的第一行,他们推销的时候可以很快地打出来演示给顾客看。当然仅仅靠这点小把戏是不足以称霸市场的。
在雷明顿的第二款打字机上市后没多久,就有发明家改进的打字机的控制杆结构。改进后的打字机,解决了快速敲击会发生卡键的情况。键盘再也不会卡键,QWERTY键盘的存在就显得非常尴尬了,越来越多更合理的键盘布局开始涌现。

尽管如此,雷明顿也没有慌张,他们不紧不慢地使出了划时代的大招——免费培训。
那些什么“羊毛出在狗身上”的互联网免费模式人家雷明顿早就玩烂了。那个时候打字员的工作门槛还是不低的,一般人不练上个几个月都不敢去上班,毕竟打错一个字母整页文件就废了。
雷明顿看准时机,给大公司、工厂免费开设打字员的培训课程,企业们当然不会拒绝,况且还赶上经济的萧条时期,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事。

雷明顿开设的培训课程都是基于自家的QWERTY键盘的,课程的质量也很高。久而久之,社会上对会使用QWERTY键盘的打字员非常认可,并且只招聘这种打字员。
事件的高潮发生在1888年,美国辛辛那提举行的一场打字比赛。一位来自盐湖城的法庭速记员使用QWERTY键盘盲打,用飘逸的指法征服了包括评委在内的所有人,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冠军。

图:在雷明顿的广告上可以看到对王牌打字员的宣传
一时间,QWERTY键盘成了冠军之选,这个美国的打字机行业都倒向QWERTY键盘。几乎没有人生产那些使用更高效率更科学键盘布局的打字机。
来到20世纪,QWERTY键盘已经占据了几乎整个打字机市场,但是依然有其他类型的键盘出现。
3
更科学的键盘
在1934年,来自华盛顿大学的奥布斯特·德沃拉克教授(Dvorak)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键盘布局,足以秒杀QWERTY键盘的字母布局。
图:奥古斯特·德沃拉克
这种以发明人命名的DVORAK键盘,能使左右手能交替击打更多的单词。
DVORAK键盘布局原则是:
1、尽量左右手交替击打,避免单手连击;
2、越排击键平均移动距离最小;
3、排在键盘靠中间位置是最常用的字母。
还根据单词的拼写规律,尽量将容易相邻出现的字母分开,避免一只手连续键入的情况。
使用这种科学的键盘,打字者双手在默认的位置上不移动,能打出至少3000个不同的单词,而“QWERTY”键盘只有可怜的50个左右。并且可缩短训练周期1/2时间,平均速度提高35%。

图:可以发现DVORAK布局的热区比QWERTY布局更靠近手指默认位置
为了证明新键盘的合理性,德沃拉克在二战时期曾训练过14位海军打字员。结果令人吃惊,DVORAK键盘的键入速度比老键盘提高了68%!但很可惜,由于二战时期物资缺乏,大批量更换新打字机是不可能的,旧的QWERTY键盘打字机还能继续服役的情况下没必要浪费资源。
很遗憾,DVORAK键盘的推广以失败告终!

图:德沃拉克与他训练的打字员
IBM公司
时间来到信息时代,以IBM为首的巨头依旧坚持QWERTY键盘不动摇。大多数的厂商也不敢轻易更换键盘布局,迎合市场才是最稳的。

图:IBM早年生产的打字机
苹果公司
重新定义了电脑的苹果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公司,他们很欣赏DVORAK键盘的高效率。因此,在1984年,新上市的Apple IIc加入了一项新的功能,可以让用户一键切换为DVORAK键盘。苹果希望此举能逐步将DVORAK推广开来,淘汰古老且不科学的QWERTY键盘。
可是事与愿违,更换DVORAK键盘要付出的成本实在太大了,就算是如日中天的苹果也无法改变人们用百年养成的习惯。

图:虽然没有成为主流,但苹果的系统依旧可以方便的切换为DVORAK模式
4
键盘革新失败原因分析
时至今日, QWERTY键盘今天仍牢牢占据着计算机的输入领域,虽然有人早就设计出更科学的键位排列,却始终成不了气候。从我们的常识而言,劣势产品终究要被优势产品取代,许多人分析过产生这种反面现象的各种原因,习惯力量和管道依赖是最流行的说法。不过,我们可分析当时情况并找出更深层原因:
1. 市场对电脑的需求有限是重要原因之一当时的电脑需求量非常有限,成型的东西在当时很少有人愿意变动,大公司更是如此。我们知道,需求有限时,任何企业革新动力都小,关注重点在于有与没有,而不在于性能是否最好。
2.键盘革新成本较高当时采用的应该是编码键盘,软硬件改动量都很大,而当时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是极少数专业人员才能驾驭的工作,其改动成本可想而知。键盘虽小,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在当时的观念中不象现在这样注重性能提升,由于革新成本较高,因成本因素而懒于革新在当时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3.意义有限优势产品,其实质是意义上的优势,然而仅仅提高输入速度,对于使用该产品的主人而言,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由于当时的电脑使用人不是打字员,而是公司,而当时的电脑应用和文件量极为有限,提高打字效率意义不大,提高打字效率与提高公司效益没有必然联系。需求电脑的企业不会仅仅因为键盘输入效率提高而重新购置电脑或软件,因此,公司领导层没有动力更换键盘或更换电脑。
我们从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操作人员更不会强烈要求更换电脑或键盘,打字员不会让自己因为提高了打字效率而显得无事可做。毕竟快速打字对于整个工作没有多大意义,而当时,只要熟练掌握盲打技术,效率提升的意义已经足够了。

总结:
一个为了妥协机械缺陷的键盘布局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延续了百余年,实在是令人唏嘘。但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很多时候也被种种习惯与标准所约束。
*文字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