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些名人文人读错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并且越来越频繁。难道是他们水平低吗?绝对不是!这些名牌大学的校长,不论从哪方面讲,都应该是高水平的。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这些高水平的知识分子读错字呢?如果是一人或两人读错是偶然,那么多名人,尤其是我们名牌大学的校长读错字,就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从这些名人的生长和发展历史看,应该是他们在中小学时期没有正确的去认识汉字,肯定是语文教育出了问题。就像北大校长所说的,自己的学生时期没有学好识字。那个时期老师是怎么教和现在的语文教学没有多大区别。不要都去当笑话看待,如果我们的院士或大学的校长,在识字方面,在北大校长之下的多的是。只是没有出现在那个场合下吧。本人也是那个时代学习语文的,虽认识“鸿鹄”二字,可常用字也是经常读错的。有的只知读音,不知字义。古文读懂的没几篇。就像给个文字学家说个化学方面的字如“锗”,他也不知道什么意思。
一、拼音识字造成了音形义三者的分裂
汉字的音形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汉字的“形”指是汉字是一幅画,有的还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动态的场景,如“仝”,这个图画就是众人打夯的画面。有的字还是长篇的历史剧,如“水浒”中的“浒”,这个字就展示《水浒》这部名著的主题。
汉字的“音”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来源于自然界的拟音占到80%左右,也即是说在汉字400多音节中,或者说有音调的1400多个音节中,80%是自然发出的声音,模拟自然发声的音,如“仝”读音是模拟众人一同夯地基的声音,也就是打夯,夯落地发出的“嗵嗵”声,这就是所有读(tong)这个音的音源。
解汉字必须具备两把钥匙,一把是“形”和另一把是“音”。必须用这两把钥匙,才可解开汉字“义”这把锁,才能揭示汉字蕴含的自然、历史、社会、科学的奥秘。
眼(演)眼的左旁是“目”,在《新华字典》中,目的解释是“眼睛”。既然有了这个“目”为啥还要造个这个“眼”字?是先人故意给后人制造麻烦吗?绝不是这样!那是小看了我们古人的智慧。用“目”这个字来指示我们的“眼”时,我们的先辈发现“目”的有些功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还有什么功能不能表达出来呢?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有距离的限制,太远或太近都是看不清的,就是说目的视力是有限制的。就用“目”和“限”(省形)组成的一个新的字(做个造字的流程图:目+限=眼)。造完这个字后,还发现眼睛还有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眼是心灵的窗户,演示人的喜怒哀乐,最后借“演”声来补充其意义。在《新华字典》中对“眼”描述是“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确切完善吗?这样解释还是目是眼,眼是目,体现不出眼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只有用“眼”的字形和它的读音“演”,才可以全面解释这个“眼”字。有一定视力限制的,体现人的心理特征的视觉器官。才是“眼”的确切定义。
自从汉字出现以来,人们认识汉字都是从读音和字形来掌握字义的。汉字的来源也是从字形和字音来定义字义的,三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二、拼音的出现忽视了汉字产生的土壤
自从拼音识字以来,采用西方拼词的方式,来标注汉字的读音,进而现在小学语文教材采用拼音识字的方法,偏离道统。拼音识字虽对扫盲起了促进作用,对语言的交流、普通话的推广也有积极的意义。可是毕竟汉字的产生和西方拼音拼词毫不相干,读音只是汉字音形义三方面之一,孤立的把会读音当作识字,那是机器片面的认识。对一些多音字你只能采用榫卯对接方式去理解。如“泊”
泊(波、泼)泊中三点水“氵”指水,白表示白色,是水折光看到的颜色。《集韵》:“泊,水白貌。”泊读波浪的“波”,借“波”声表示波浪运动的景象,象波浪运动样,到处流浪,比喻人无居处,漂泊。波浪运动到岸边,受岸边阻挡,就终止,又可表示船靠岸,停泊。《玉篇》:“泊,止舟也。”白色还可作为空色,表示纯洁,如淡泊名利。水在泼洒的过程中看到水的貌相也是白色。借“泼”声表示水泼地,形成的是一滩水,如水泊、梁山泊,做比喻如血泊等。泊和水道不一定是连通的的,可以理解水只进不出,单向流动,起不到保护水道的作用。湖和泊的区别在于能不能保护水道,和水道中的水双向互动。能者为湖,不能为泊。字形相同,场景或者说貌相同,背景画是一样的。借音不同意义就不同。这样才可理解多音字的区别。
如果不从音源上给学生讲明白,学生无法分辨多音字。就像老师讲解“泊”:停泊(bo)、湖泊(po)。甚至有的语文老师教了一辈子也不明白为啥。“鸿鹄”读错是有情可原的。
再如读音相同,字形相似、意义不同的“即”和“既”。什么时候用“即”?什么时候用“既”?也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
即(急jí )是描述竹子的两个特征,一“卩”表示竹节,二是“”表示竹笋,“”是艮的省形,艮去掉了横八“”中的一点,说明竹的根部不发达,保留竖钩“”说明竹根基本上只有垂直向下的主根。挖出的竹笋是白色尖状,“”又作“皀”(白指示竹笋的颜色是白色,匕指示竹笋象匕首很尖锐),所以“”表示竹笋,就是竹子的幼芽,可以食用,一经长出地面立即就砍下作为一种蔬菜,长大成竹就不能食用了。借“急”声来说明由竹笋“”到不能食用的竹节“卩”是个时间短的过程。即的本义为竹笋快速成长变为不可食用的过程。引申为1.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如若即若离;2.登上;走上,如即真(正式就皇帝位,后世以官职由代理而改为实授,也称即真)、即禽(打猎,在野外猎取禽兽)、即祚(作zuò皇席即位登基);3.虽然,如‘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西厢记诸宫调》’;4.假若,如即使、即或,又如即忙(连忙;赶紧)、即拜(就在所在地授予官职)、即早(及早;趁早);5.当,如即此(就此、只此);6.一…就 ,如气断即死、闻过即改;8.立刻,当即,如:即速(立刻;赶快);9.那就是说,那就是,如即是;10.目前,现在,如即目(眼前所见)、即事诗(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11.今,当天,如:即今(如今)、即目(如今)。既(即jì )“”是艮的省形,艮去掉了横八“”中的一点,说明竹的根部不发达,保留竖钩“”说明竹根基本上只有垂直向下的主根。挖出的竹笋是白色尖状,“”又写作“皀”(白指示竹笋的颜色是白色,匕指示竹笋象匕首很尖锐),所以“”表示竹笋,就是竹子的幼芽,可以食用,一经长出地面立即就砍下作为一种蔬菜,长大成竹就不能食用了。“”是即的省形,和“”组成既。“”是无(无中的“二”指阴间,以人入阴间表示不存在之意)加了一点“丶”表示竹笋砍下后来年还会再长,不会真的不存在了。既表示竹笋被收割完成的状态,并非吃饭结束。既均借“即”声来说明竹笋“”要尽快食用完。 既的本义为竹笋收获结束状态。可引申为1.吃罢、吃过;2.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3.完毕、完了,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4.已经,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5.不久、随即,如‘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盐铁论·毁学》’;6.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7.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用拼音去硬性的死背其读音,遇到这种情况,就会给学生造成思维上混乱。因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读“鸿(hong)”?为什么读“鹄(hu)”?只是老师让记住“honghu”,明白其衍生意义“鸿鹄之志--远大理想”,不了解其本义。假若这位校长改为这两字“宏浩”之志,也不用去道歉解释,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优势。反正听者不见其书稿,只是改下这两个字而以。也符合北大名校的创新精神,何必其和古人去争这个“鸿鹄”之词呢?
三、用拼音识字造成孩子思维慢半拍
纵观我国汉字教学的历史过程,从教孩子《三字经》、《千字文》,看起来像是死记硬背,由于他们与自己的母语相同,逐渐会理解汉字的字义。让孩子在最佳的记忆年龄(3-7岁)去掌握多数常用的汉字,就会剩下大量的的精力去学习其它知识。用拼音识字,在孩子的大脑中存在一个字母转化的过程,时间长了虽然感觉不出有时间的差距,可总会有个转化的瞬间。现在教学中,当我们的学生看到这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字是怎么拼出来的,不是意识它的直接读音。如从开口学说话,就会叫“爸爸”“妈妈”,当见到这两个字,老师会去拼这个字“ba ba”“ma ma”,势必造成孩子重新去学这个两个字的读音。不是通过字义了解读音,而是用一个毫不相干的字母去拼。给学生的大脑奠定一个机械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会读爸妈,可总不明白爸爸的作用和妈妈的伟大。在教学上也扩大了老师的描述量。这就是汉语拼音推广以来,我们的孩子智力和国外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验证了“钱老之问”,几十年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顶尖科学家的根本原因。
四、字的标音用音源字(借音字)还是用拼音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汉字的读音来源80%是模拟自然发声。不同的区域影响着汉字的发音,所以,产生了很多地方方言。为了便于交流,推广普通话,把汉字的读音硬性规定下来。使得人们错误的认识“汉语就是普通话,学习汉语就是学习普通话”。尤其是那些来华留学的外国人,学了几年的普通话,就认为是学好了汉语,离开北京到了中国的某些偏僻的地方,什么也听不懂,发出了强烈的怀疑声:“地方话是不是汉语?”。有种被骗的感觉,认为自己白学了汉语。汉语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的。汉语系中地方话的纽带是汉字,离开汉字就没法把不同区域的地方话联系起来。
在汉字的形成过程中,相同的字并不是都产生于同于区域,不同的区域所造之字描述相同事物采用了不同的参照,读音会有一定的差异,如上学的“学”,有的地方读“穴”,有的地方读“晓”,都有道理。相同的过程有的用一字,有的用两字,如整理文件的“整”,有的用“折腾”,都源于他们的本义是相同的,都是梳理柴草树枝,将树枝柴草捆起来,摆放整齐;再如旁用“偏房”、辊用“鼓轮”、搞用“顾到”等。这些本义相同,由于地域不同产生的汉字,表现成不同的汉字形式。如果把这些字理教给学生,就非常易于记忆。
汉字的读音来源于拟音和借音。汉字的读音400多个音节中,80%来源于自然发声,相同相近读音的字是由密切关系的,是有音同意近的原理。借音字有两类,一类借单字的音,如“仝”和“同”,读音相同,意义相近。“仝”是拟声字,模拟打夯,夯落地,放出的“嗵嗵”声,同借“仝”,打夯要按口号一致,共同用力。含有一类是借两字的切音,如长借“朝阳”、山借“石尖”等,知道这些就会明白古人教汉字识字是怎么教得了。所以,原来的私塾先生,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教会孩子识文断字。为什么现在孩子识字用的时间很长,原因就在于用拼音识字的弊端,把汉字当作了外文符号。丢失了汉字应有的科学体系,盲目去追求单一的读音,用没有任何关联的字母去标音识字,必然会造成“会读不懂义”的普遍现象。
五、字源识字和拼音识字哪个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孩子出生,跟妈妈呀呀学语,有的孩子6个月开始会叫爸爸或妈妈。到三岁左右就已经很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形成地自然优势。这是人类母语形成发展的自然规律。就是一些动物也有交流的声音表象。所以,对多数孩子来说,母语是自然生长过程中形成地最基本的技能。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是汉语,一些生活中的汉语言是孩子自然生长过程中非刻意训练形成的。那么和母语对应的汉字,只是我们语言交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开始那些常用的简单的汉字,也是来表示那些简单的语言的。在孩子的思维中,已经明白什么是一二三或爸爸妈妈,父母或老师会告诉汉字这个字是什么?在孩子的大脑中就像教孩子认识物品样,这是电视、电话样,他们中语言体系中已经有了这些字的概念。没有必要再去用字母去拼读。所以,有的孩子在3-7岁就认识千字以上。拼音在他们的脑子中根本是不存在的。
当孩子7岁左右上小学后,撇开已经掌握的母语,重新开始用拼音识字。用一种未知的符号,毫无意义的符号,去认识汉字。虽有意义关联,可是中间有个无意义的符号间隔,让思维意识过程存在间隔期,看起来似乎没有影响,实际影响深远。它改变了我们孩子认识汉字的思维方式,把汉字当字母记忆;它浪费了孩子认识汉字意义的思维时间,把三年应该认识的字变为六年;它失去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