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立的css没用,为什么要使用 CSS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刚刚浏览到一篇:《为什么要使用 CSS?》的文章:

自从 Dreamweaver MX 2004 发布以来,我曾经无数次向 Dreamweaver 的新老用户演示它的新特征和新功能。每次进行产品演示,我很快就会极力称赞 Dreamweaver MX 2004 设计和呈现 CSS(或层叠样式表)的新功能。

然而最近某位新用户问了一个问题,说实话,这个问题一下子让我张口结舌。这位用户只是问:“我为什么要使用 CSS?”当时我意识到,尽管我们这些每天与 HTML 和 CSS 打交道的人非常了解 CSS 的优点,但仍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或者说并不完全了解 CSS 所能提供的所有优点。本文是我对上面那位新用户的书面回答。

CSS 起源

回顾 CSS 的优点之前,我要先介绍一下它的历史。Web 管理组织 W3C 在 1996 年 11 月推荐使用 CSS,并批准了 CSS 1 级规范。CSS 1 级规范说明了用于 HTML 页面的属性。这些属性代替了传统的字体标签和其他“样式”标记,例如颜色和边距。1998 年 5 月,W3C 批准了 CSS 2 级规范,将一些附加功能添加到 1 级规范,并引进了定位属性。这些属性代替了表格标签普遍(但是错误)的用法,用来设计页面元素的表示。CSS 规范的最新版本是 CSS 2.1,它改进了某些属性,并删除了在当前浏览器里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小的属性。

不幸的是,就像很多新技术一样,CSS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才被广泛采纳。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浏览器,以及为这些浏览器建立站点的 Web 设计者们。CSS 批准期间,Netscape Navigator (NN) 仍然是主导浏览器,而该浏览器基本上不支持 CSS。Microsoft 在其第 3 版浏览器中添加了对 CSS 非常有限的支持,但当时大多数的 Web 设计者(本人在内)仍然将 NN 作为首选平台进行页面编码。

很多年来,每发行一个新版本,浏览器制作者们都扩展了对 CSS 的支持。今天,Internet Explorer 6、Netscape Navigator 7、Mozilla、Opera 和 Safari 都全面支持 CSS。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作为 Web 设计者和开发者的生涯不存在问题。尽管上述所有浏览器都支持 CSS Level 2,它们的兼容程度仍然各不相同。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特定属性仍然会带给你很多麻烦。也就是说,您仍然需要遵守老的信条“测试再测试”。但如果您坚持使用 CSS 规范的核心属性,您将能够正确地呈现页面。

但是为什么 W3C 认为需要创建 CSS 规范呢?当我创建基于 HTML 的 Web 站点和应用程序时,这一切对我又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我们需要使用 CSS 的理由以及它带来的优势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灵活性、呈现性和可访问性

灵活性

我确定几乎每个 Web 设计者和开发者都经历过这样的痛苦时刻:当您小心地布置好页面,完成所有嵌套的表格后,客户要求进行一点“小小的”更改。这小小的更改可能只是“能不能把那个图形稍稍往左移动一点?”,也可能非常富有戏剧性:“我不喜欢这些标题,能把它们的字体弄大一点吗?改字体的时候,顺便把颜色也改了,怎么样?”如果只需要处理有限的几个页面,您可以深吸一口气,花上大半个小时做那些让人恼火的改动。但如果涉及到较大的站点(而这已经很常见),一个简单的更改无论如何也简单不了。

这样的情形为什么会如此痛苦呢?因为定义页面外观的标记本身就是页面的一部分。要看到实例,您只需到任何站点的任何页面上去数一下 font 和 table 标签的数量。只要您能够从实际页面的流程(或代码)中删除这些标记,或者采用更好的办法,即将其外置,您就可以进行集中更改。而这就是 CSS 所能做的。

如果使用一个或多个外部样式表,通过修改样式表然后将修改后的版本上载,您就可以将更改应用到站点。

想象一下,在传统的基于表格的布局中,将站点浏览从页面左侧移到页面右侧将有多么困难。这需要几个小时重复而乏味的工作。但是,如果您选择使用 CSS 的定位属性(通常称作 CSS-P)来设计页面,只需更改外部样式表中的“浮动”或“位置”属性,即可更新页面。而且还有以下附加优势:您更新了站点中使用该样式的所有页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