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中的小故事,中国计算机芯片30年的历史 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目前,中国俨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PPP计算),然而在这些光环下,中国每年却要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的芯片,全球手机和电脑大多中国制造。然而,其中装有中国“芯”的却寥寥无几,整个集成电路产业受制于欧美,CPU已然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芯”病。

回溯历史,中国也曾经拥有过自己的CPU和全自主的半导体产业,我们的前辈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着实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颇为可观的家底。

一、师从苏联,从模仿到自主设计

建国伊始,因军事和科研上的需要,国家非常重视计算机技术研发,在这个时期,主要依靠从苏联获得的技术图纸和苏联在156工程中援建的电子管工厂设计、生产自己的计算机。

1952年成立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由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负责。

1953年4月,计算机小组提出了一台串行的电子管计算机的轮廓设想,性能参数与EDVAC、EDSAC计算机相当。

1954年,计算机小组转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钱三强的领导下工作。

1956年,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将人才集中到该研究所。

同年,夏培肃院士完成了第一天电子计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在院校开设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送技术尖子赴苏联进修。

1958年,原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对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进行局部修改后,成功研制出103计算机,该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次,该计算机共生产36台。

(张梓昌)

1959年,张效祥教授以苏联还在研制中的БЭСМ-II计算机为模板成功研制104计算机,该机共生产7台,有电子管4200个,二极管4000个,字长39位,每秒运行1万次。

(张效祥)

1959年天津电子仪器厂开始生产红旗551型模拟计算机。

1960年北京无线电一厂开始生产555型台式模拟计算机。

1960年,由夏培肃院士自行设计的107计算机研制成功,并被安装在北京玉泉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夏培肃)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