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bilibili👉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什么是道?什么是无为而治?
- 本文基于以上视频理解和《道德经》原文整理。
一、序言🌱
春秋时期就类似于近代的民国时代,中原四分五裂,天下礼崩乐坏,军阀野心勃勃,大战一触即发。春秋时期的出现,是因为周王朝的衰落,民国时代的形成,是因为清政府的衰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是所谓的螺旋上升,迂回前进
。
为避免生灵涂炭,部分思想家就提出了自己的救乱之道,开始设立派别广纳门徒。例如孔子的儒家提出的就是仁义礼智,认为诸侯之间不必交战,而是应该学会仁爱。商鞅的法家则不同,他认为大战不可避免,早晚都要发生,所以只能打造出一个强国重新统一天下。
按照当时的角度来看,立足秦国的法家无疑是这场辩论的最终获胜者,但如果以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之间没有胜负,也没有孰对孰错,只是角度不同。
儒家代表的是贵族,法家代表着君主,而道家代表的就是这个天地。
二、何为道🌼
老子认为,春秋时期的格局崩坏是一个必然结果,而大家所讲的方法只是饮鸩之渴,想要找到问题的关键,就要学会从天地的角度去看,也就是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
就是先要放空自己的想法,甚至忘记个体的存在,以天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之后再带入自己的想法,加入自己的存在,以个人的角度来找到问题的关键。
通过这个角度和方法,老子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提出了道的概念:
有物混成,先天而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就说有一个东西,他先天地而生,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无时无刻的运转,永远都不会停息,是他创造了万物。我却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只能强行的称他为道。
三、何为不仁
🍁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并不是说天地冷酷无情,藐视万物,对待他们,就像是草扎的狗。
圣人冷酷无情,藐视百姓,对待他们也像是草扎的狗。
老子的本意不仁到底是什么?
仁者仁爱,仁爱的反面就是暴虐。而不仁既不是仁爱、也不是暴虐,是处在仁爱与暴虐之间。
例如一个班级中有50个学生,他们就代表着万物,对他们来说,班主任就等同于是天地。那你希望这个班主任是仁爱还是暴虐呢,暴虐肯定是不可取,但仁爱就一定会出现偏心。所以最好的状态就是不仁,不仁爱也不暴虐,代表的是一种绝对的公平。
我们对亲人肯定是仁爱,对待敌人肯定是暴虐,而不仁,就是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毫无偏爱,一视同仁,天地对待万物就是这么一种态度,所以圣人不仁,对待百姓,才能做到绝对的平等。
四、什么是无为
🌵
在老子之前,人们总以为天上存在一个神灵,一个主宰者,所以才会衍生出求雨祈祷一类的传统,希望可以做到天人感应。但老子却说,天上没有神灵,有的只是一种无形的规则,他没有感情,不懂仁爱,他主宰万物却从不干扰,让万物自然生长。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为人在大地上生存,与其他生灵相同,所以就应该遵守大地的规则,大地在天空之下受到天空中自然气候的影响,所以就应该遵守天空的规则。天空中同样也有一种奇妙的规则,影响着大地的节气,他所遵守的就是道德规则。而道,遵守或倡导的就是自然的规则,所以道就等同于自然,而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哪里还需要特地去追寻了?因此老子得出了一个叫做无为而治的观念。
当然,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与不人的概念相同,无为同样在有为和不为之间,就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不强加约束也不加以干扰,为了避免被误解,老子又提出了一些与我们常识截然相反的概念。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就是说想要学习,获得学问,就要不断地积累,但是想要学道,按照道德规则去行事,就要不断地丢掉,这是为什么呢?
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个损失是要损失是什么呢?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老子所讲的真相,这个世界存在天道与人道两层规则,他们的运转方式截然相反。天道总是损伤那些多的来补偿那些少的,但人道却总喜欢损伤少的却补偿多的。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富得更富,穷得更穷。
在物理学中有个叫做熵增的定律,宇宙总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比如一个桌面总是从整洁走向混乱,比如能量总是从势高处走向低处。混乱的极致就是毁灭,所以生命要以负熵而生,我们本身就在不断的对抗熵增。
人性本身就是为了对抗商增而生,所以对抗熵增本身就不用强调,而我们要考虑的是:
对抗熵增真的正确吗?
古人为了减少混乱,就会增加集权,形成无数个组织架构,结果带来了二八定律阶级固化矛盾频发,最后又会导致混乱,这个道理长都史书的朋友都能明白。
儒家倡导尧舜,认为那里才是一片热土,但老子却不以为然,如此英明的尧舜之势最终不还是荡然无存吗。历史的文字中投射出这个残酷的真相。
人总是在拼命熵减,拼命让这个混乱变得有序,但最终却带来了更大的无序,这个就是人性最大的弱点,扪心自问,你希望公平吗,希望这个世界绝对平等吗?你抱怨的到底是什么?
是抱怨不公平,还是抱怨自己不是剥削者,历史的答案是后者。每个人都想做人上人,而不是真正的平等,所以老子才会说人知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我们在对抗熵僧的同时,也在违反着天道,这个概念可能有些违反常识,为此老子又引出了道德经中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概念,叫做物极必反。高能量,伴随的就是不稳定性,越整齐的桌面就越容易被打乱。
稍微放错一本书就可能影响了整个桌面的布局,这也就带来了物极必反。继承老子思想的庄子,曾提到过一个叫做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的概念,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呢。
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庄子的理念,就这句话的精髓,贤者、珍贵的货物、欲望,这些难以得到的东西,都是圣人标榜出来的。人随天道而生,无为而治,本身就没有祸端,为什么还要制定特殊的标准呢,再简单点来说,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变成贤者,那么贤者的标准又会再次提高,如果黄金变得不再稀缺,那难得之货的标准也会再次提高。
这也就导致不可能所有人都成为贤者,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变得富裕,所以我们设立这个标准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产生争抢吗,这个就是无为和不争的起源,与其和这个没有感情的天道相争,不如顺其自然。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长久,放弃那个熵减的过程,达到一种不仁的状态,这样也就不会出现社会矛盾的计划,不会出现利益所带来的纷争,但是这样的想法真的实际吗?
小国寡民,这是道家思想中最理想的状态,顺应天道、人人平等、资源分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想法也就等同于是放弃了社会发展,等同于是进入了原始社会。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被其他国家剥削吞并,这似乎就是说和平和发展是相互对应的一样。
虽然人性本身和小国寡民并不相符,但有一种方法却可以无限接近于这个理想状态,那就是学习天道,例如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就像天道一样损失那些有余的来补充那些不足的劳此认为这才是解决纷争的唯一办法。如果不能结束纷争,科技不断迭代,那未来会发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