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0.12源码深入解析与学习指南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Linux 0.12作为Linux操作系统的一个早期版本,提供了对于操作系统工作原理及Linux内核发展历史的宝贵洞见。通过赵炯的《深入理解Linux内核》或类似书籍,结合Linux 0.12的源代码,可以深入学习内核架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网络支持、系统调用、编译构建、调试工具等关键知识点。本资料旨在帮助开发者深入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提供对Linux早期设计决策的参考,并体验开源精神,鼓励学习和贡献。 linux-0.12源代码.zip

1. Linux 0.12内核架构初探

Linux操作系统自1991年问世以来,一直是自由软件界的瑰宝。在Linux的众多版本中,Linux 0.12作为早期的稳定版本之一,其内核架构是学习现代操作系统原理的绝佳起点。本章将带你快速了解Linux 0.12内核的基本架构,为深入研究其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等复杂机制打下基础。

1.1 系统架构简介

Linux 0.12内核的架构可以被视为现代操作系统内核的简化版,它采用了经典的Unix风格设计,主要分为系统调用接口(SCI)、进程调度、内存管理、文件系统以及设备驱动等模块。

1.2 内核的主要组件

  • 系统调用接口 :为应用程序提供与内核交互的入口点。
  • 进程调度 :负责分配处理器资源,使得多个进程能够协调运行。
  • 内存管理 :处理物理内存分配,以及虚拟内存的管理。
  • 文件系统 :负责存储设备的文件组织和管理。
  • 设备驱动程序 :为硬件设备提供通信接口。

1.3 学习路径建议

深入理解Linux 0.12内核架构需要从内核源码入手,结合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逐步掌握各个模块的原理与实现。建议读者从阅读源码开始,逐步深入到每个组件的具体实现细节中去,通过对系统调用、进程管理等核心功能的学习,建立操作系统的整体观。

2. 进程管理与调度算法

2.1 进程管理基础

2.1.1 进程的创建与终止

Linux操作系统中的进程管理是通过进程控制块(PCB)来实现的,每一个进程都有一个唯一的PCB来存储其状态信息和管理信息。进程的创建是通过系统调用 fork() 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操作系统会复制当前进程的PCB和地址空间,生成一个新的子进程。子进程获得父进程数据段、堆和栈的副本,但拥有自己的代码段和PCB。之后,通常通过 exec() 系统调用来加载新的程序映像到子进程的地址空间中。

进程的终止通常是通过 exit() 系统调用来完成的。调用 exit() 后,进程会将其资源归还给系统,PCB被销毁,并根据父子关系通知父进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types.h>

int main() {
    pid_t pid = fork(); // 创建子进程

    if (pid == -1) {
        // fork失败的处理
        perror("fork failed");
    } else if (pid == 0) {
        // 子进程
        printf("This is the child process with PID %d\n", getpid());
        // 这里可以调用 exec() 来加载新的程序映像
    } else {
        // 父进程
        printf("This is the parent process with PID %d\n", getpid());
        wait(NULL); // 等待子进程结束
    }

    return 0;
}

在代码中, fork() 函数的调用标志着子进程的创建。如果 fork() 调用成功,它会返回两次:在父进程中返回子进程的PID,在子进程中返回0。通过检查 fork() 的返回值,可以区分父进程和子进程并执行不同的代码分支。

2.1.2 进程的状态与转换

Linux进程有五种状态:运行态、就绪态、阻塞态、僵死态和停止态。进程状态的转换通常在 schedule() 函数中进行,这个函数是进程调度器的核心。

进程状态转换图如下:

graph LR
    A[创建进程] -->|fork()| B[就绪态]
    B --> C{调度器选择}
    C -->|时间片用完| B
    C -->|I/O请求等| D[阻塞态]
    D -->|I/O完成| B
    B -->|执行完毕| E[僵死态]
    E -->|父进程调用 wait()| F[销毁进程]

进程状态的转换是由多种条件触发的,例如:

  • 一个新创建的进程处于就绪态,等待调度器分配CPU时间;
  • 如果进程的时间片用完,它会被放回就绪队列中;
  • 当进程因为I/O请求而不能继续执行时,它会被转移到阻塞态;
  • 当进程完成执行并由其父进程使用 wait() 系统调用来回收资源时,进程进入僵死态,最终被销毁。

2.2 调度算法的实现

Linux使用了多种调度算法来管理进程的执行,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时间片轮转(RR)调度和优先级调度算法。

2.2.1 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

先来先服务调度是最简单的调度算法,它按照进程到达就绪队列的顺序来进行调度。这种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但是它不能保证系统的响应时间,且对于短进程不利,容易导致“饥饿”现象。

在FCFS调度中,进程按照到达顺序排队,CPU一次只执行一个进程直到完成,之后再执行下一个进程。这种方式类似于队列,先进队列的进程先得到服务。

2.2.2 时间片轮转(RR)调度

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为每个进程分配一个时间片,进程在时间片内执行,如果时间片结束进程还未执行完毕,则将其放入就绪队列的末尾等待下一次调度。RR调度算法适合于分时操作系统,它保证了进程平均响应时间短,提高了系统吞吐量。

时间片的选择对RR调度算法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 时间片过大,接近FCFS;
  • 时间片过小,则调度开销增大,上下文切换频繁。
2.2.3 优先级调度算法

优先级调度算法是根据进程的优先级进行调度,高优先级的进程先执行,低优先级的进程后执行。优先级调度算法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静态优先级在进程创建时确定,而动态优先级可以随着进程等待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在Linux中,进程优先级的计算考虑了静态优先级和动态优先级,其中动态优先级部分是通过进程的“良好行为”来提高的。为了防止低优先级进程饥饿,Linux使用了“老化”技术来随着时间逐渐增加低优先级进程的优先级。

// 示例代码:计算时间片和优先级
void schedule() {
    struct task_struct *next;
    int best_static_prio;

    // ... 省略中间的调度逻辑 ...

    // 选择最佳静态优先级的进程
    best_static_prio = find_best.static_prio();
    next = sleeping beauty(best_static_prio);
    // ... 省略进程切换逻辑 ...
}

在上述代码片段中,调度器函数 schedule() 会寻找具有最佳静态优先级的进程,通常是优先级最高的进程。它通过 find_best.static_prio() 函数来确定,然后根据 sleeping beauty() 函数挑选出应该被调度执行的进程。

调度算法是操作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对于系统的性能和用户感受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合理设计和实现调度算法,可以提高CPU的利用率,改善进程响应时间,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3. 内存管理机制

3.1 物理内存管理

在计算机系统中,物理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核心功能之一。它负责将物理内存分配给系统中的各个进程使用,确保内存的高效利用,并在多个进程之间提供内存保护。

3.1.1 内存分段机制

内存分段机制是早期操作系统中用于管理物理内存的一种方式。它将物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对应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这些段可以是不同大小,用于存放不同的数据,例如代码、数据、堆和栈等。

在Linux 0.12内核中,内存段通过段描述符来定义,这些描述符被存储在全局描述符表(GDT)和局部描述符表(LDT)中。每个进程拥有自己的LDT,用于描述该进程的代码段、数据段等私有段信息。GDT则用于存放系统级的段信息,比如内核代码段、内核数据段等。

3.1.2 内存分页机制

内存分页机制是一种更现代的内存管理方式,它将物理内存分割成固定大小的页。每个进程拥有自己的页表,页表记录了进程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

Linux 0.12内核采用三级页表结构,使用4KB大小的页。分页机制对内存的管理更为灵活,可以实现稀疏内存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分页机制还支持内存的保护和隔离,每个页可以具有不同的属性,如只读、可执行等。

3.2 虚拟内存管理

虚拟内存管理是现代操作系统为了实现内存抽象而引入的一个概念。通过虚拟内存,每个进程可以使用比实际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

3.2.1 请求分页系统

请求分页系统是虚拟内存管理的一种实现方式。它允许进程使用比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并且只有在进程实际访问某个地址时,才会由操作系统将数据从磁盘交换到物理内存中。

在Linux 0.12内核中,请求分页系统使用了页表来记录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同时引入了页表项的状态位来管理每个页面的加载状态。当进程访问一个不在物理内存中的虚拟地址时,会发生页面失效(page fault),操作系统会将缺失的页面从磁盘加载到物理内存中。

3.2.2 页面置换算法

页面置换算法用于决定当物理内存已满,需要从物理内存中移除哪个页面来为新加载的页面腾出空间。常见的页面置换算法包括先进先出(FIFO)、最近最少使用(LRU)和时钟(CLOCK)算法等。

在Linux 0.12内核中,页面置换算法是内存管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发生页面失效时,内核会选择一个合适的页面置换算法来决定置换哪个页面。这个算法的选择和实现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性能,特别是在多任务环境中,合理的页面置换算法可以减少页面置换的频率,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代码示例 - 页面置换算法伪代码:

// 伪代码展示LRU页面置换算法逻辑
int lru_page_replacement(int *reference_bits, int num_pages) {
    int i, position = -1, j, val = INT_MAX;
    for (i = 0; i < num_pages; ++i) {
        if (reference_bits[i] == 0) {
            if (position == -1)
                position = i;
        } else {
            reference_bits[i] = 0;
        }

        if (val > reference_bits[i]) {
            val = reference_bits[i];
            j = i;
        }
    }
    if (position == -1)
        position = j;
    reference_bits[position] = 1; // Mark this page as recently used
    return position; // Return the LRU page index
}

上述伪代码演示了LRU(最近最少使用)页面置换算法的核心逻辑。它遍历页面使用历史记录,找到最长时间未被访问的页面。LRU算法保证了被频繁访问的页面不会被淘汰,从而提高缓存效率。

表格:页面置换算法性能比较

| 算法类型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 | --- | --- | --- | | FIFO | 简单易实现 | Belady现象 | 系统页面使用具有较明显的时间局部性 | | LRU | 理论上最优 | 需要额外硬件支持,实现复杂 | 对历史访问模式具有较好预测性 | | CLOCK | 实现较简单 | 仅近似LRU,可能导致频繁的页面替换 | 中等访问局部性场景 |

通过本章节的介绍,我们深入了解了Linux 0.12内核在内存管理方面的机制,特别是物理内存管理的分段和分页机制以及虚拟内存管理中的请求分页系统和页面置换算法。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于内存的高效管理和利用,为现代操作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如何管理数据存储。

4. 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文件系统概述

4.1.1 文件系统结构与组织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用于管理、存储和检索文件的系统。一个良好的文件系统不仅需要高效地管理大量的数据,还应该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Linux系统中,文件系统的设计非常灵活,支持多种不同的文件系统类型,例如ext2、ext3、XFS、Btrfs等。

文件系统结构通常由以下部分组成:

  • 超级块(Superblock) :包含文件系统的元数据,如文件系统大小、空闲块数、文件系统状态等。
  • 索引节点(inode) :存储文件属性信息,如文件大小、所有者、权限、时间戳以及指向数据块的指针。
  • 数据块(Data blocks) :实际存储文件内容的部分。

文件系统的组织方式通常是树状结构,以“/”为根目录,文件和目录以层级的形式组织起来,方便查找和管理。

4.1.2 超级块、索引节点和目录项

  • 超级块 是文件系统的核心,它记录了整个文件系统的布局信息。在Linux中,可以通过查看 /proc/mounts 文件获取当前挂载的文件系统的超级块信息。
  • 索引节点 是文件系统的基本单位,每个文件和目录都有一个唯一的inode号。通过索引节点,操作系统可以快速定位文件内容。
  • 目录项(dentry) 是目录树中的一个节点,它用于描述文件路径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是连接文件名和inode的桥梁。

4.2 文件系统的操作实现

4.2.1 文件的读写与关闭操作

文件的读写操作在Linux系统中可以通过标准的C库函数如 open , read , write , close 等来实现。系统调用层提供了这些功能对应的接口,如 sys_open , sys_read , sys_write , sys_close

以一个简单的C程序为例,来展示如何打开一个文件并写入内容: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fcntl.h>

int main() {
    int fd = open("example.txt", O_WRONLY | O_CREAT, 0644);
    if (fd == -1) {
        perror("Failed to open file");
        return 1;
    }

    char *msg = "Hello, File System!";
    int bytes_written = write(fd, msg, strlen(msg));
    if (bytes_written == -1) {
        perror("Failed to write to file");
        close(fd);
        return 1;
    }

    close(fd);
    return 0;
}

在这段代码中,首先使用 open 函数打开(或创建)一个名为 example.txt 的文件。 O_WRONLY 标志表示以只写模式打开文件,而 O_CREAT 则表示如果文件不存在则创建它。 0644 是文件权限,表示文件的拥有者具有读写权限,组内成员和其他用户具有读权限。

使用 write 函数向文件中写入内容,其中 msg 是我们希望写入的字符串。最后,使用 close 函数关闭文件描述符 fd

4.2.2 目录的创建与删除

在Linux中,目录的创建和删除也是通过系统调用实现的,具体操作分别对应 mkdir rmdir 。下面是创建一个新目录和删除目录的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 创建一个名为example_dir的新目录
    if (mkdir("example_dir", 0755) == -1) {
        perror("Failed to create directory");
        return 1;
    }

    // 删除上面创建的目录
    if (rmdir("example_dir") == -1) {
        perror("Failed to remove directory");
        return 1;
    }

    return 0;
}

在这段代码中, mkdir 函数用于创建新目录,第二个参数 0755 是新目录的权限设置。 rmdir 函数用于删除一个空目录。

表格:Linux文件系统调用

| 调用函数 | 描述 | | --- | --- | | open | 打开或创建文件 | | close | 关闭文件 | | read | 从文件读取数据 | | write | 向文件写入数据 | | mkdir | 创建目录 | | rmdir | 删除目录 |

Mermaid流程图:文件写入流程

graph LR
A[开始] --> B[open]
B --> C[write]
C --> D[close]
D --> E[结束]

在本章节中,我们深入探讨了文件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其结构、组织以及核心概念,如超级块、索引节点和目录项。接着,我们通过实际的代码示例,分析了文件系统操作的基本实现,包括文件的读写与关闭操作以及目录的创建和删除。这些操作是文件系统交互中的基础,对IT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5. 常见硬件设备驱动程序

5.1 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5.1.1 驱动程序的作用与分类

硬件设备驱动程序作为操作系统与硬件之间的一个桥梁,承担着将硬件的特有操作抽象化,以便于操作系统能够统一管理和使用硬件资源的任务。它们不仅负责初始化硬件设备,设置硬件设备的工作状态,还处理来自系统其他部分(如内核、应用程序)的I/O请求。

驱动程序根据所控制硬件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 字符设备驱动 :用于不保持设备状态信息的设备,如鼠标、键盘等。
  • 块设备驱动 :用于保持设备状态信息的设备,如硬盘、光盘驱动器等。
  • 网络接口驱动 :用于网络通信的硬件设备,如网卡。
  • 总线驱动 :用于管理不同硬件设备的通信总线,如PCI、USB总线。

5.1.2 驱动程序与内核的交互

驱动程序和内核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一套预定义的接口完成。这些接口定义了一系列的函数和数据结构,允许驱动程序在内核内部注册自己、报告错误、处理中断以及执行其他必要的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内核可以将硬件操作的细节屏蔽起来,提供统一的接口给上层调用,实现硬件无关性。

驱动程序通常需要实现以下几类接口:

  • 初始化与清理接口 :用于驱动程序的加载与卸载。
  • 中断处理接口 :响应硬件中断事件。
  • 设备操作接口 :提供打开、关闭、读写、控制等操作的实现。

5.2 实践:编写简单的字符设备驱动

5.2.1 字符设备驱动框架

编写一个简单的字符设备驱动,首先需要定义一个字符设备驱动结构体,通常称为 cdev 。这个结构体包含了操作字符设备所必需的函数指针和一些设备信息。之后,需要注册这个结构体到内核中,使内核能够识别并管理这个设备。

一个简单的字符设备驱动结构体示例如下:

struct cdev {
    struct kobject kobj;
    struct module *owner;
    const struct file_operations *ops;
    struct list_head list;
    dev_t dev; // 设备号
    unsigned int count;
};

其中, file_operations 结构体定义了驱动程序支持的操作集,如:

struct file_operations {
    struct module *owner;
    loff_t (*llseek) (struct file *, loff_t, int);
    ssize_t (*read) (struct file *, char __user *, size_t, loff_t *);
    ssize_t (*write) (struct file *, const char __user *, size_t, loff_t *);
    int (*open) (struct inode *, struct file *);
    int (*release) (struct inode *, struct file *);
};

5.2.2 驱动程序的编译与加载

在定义了字符设备驱动的结构体之后,需要实现具体的设备操作函数,并在模块初始化函数中注册设备。以下是一段简化的字符设备驱动加载代码:

// 定义设备号变量
dev_t dev_num;

// 初始化模块时注册设备
static int __init my_driver_init(void) {
    // 动态申请设备号
    alloc_chrdev_region(&dev_num, 0, 1, "my_driver");
    // 创建字符设备
    cdev_init(&c_dev, &fops);
    // 添加字符设备到系统
    cdev_add(&c_dev, dev_num, 1);
    return 0;
}

// 清理模块时注销设备
static void __exit my_driver_exit(void) {
    // 删除字符设备
    cdev_del(&c_dev);
    // 释放设备号
    unregister_chrdev_region(dev_num, 1);
}

module_init(my_driver_init);
module_exit(my_driver_exit);

在编写完这些代码后,需要编写Makefile文件并使用gcc编译器进行编译。编译成功后,生成的模块文件(如 my_driver.ko )可以使用 insmod 命令加载到内核中:

sudo insmod my_driver.ko

加载成功后,就可以通过设备文件与该字符设备进行交互了。当然,这仅仅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示例,实际的设备驱动程序会涉及更多的细节,如设备的初始化和清理、中断处理、DMA操作等。

以上就是第五章节“常见硬件设备驱动程序”的内容。通过介绍硬件设备驱动程序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本章节帮助读者理解驱动程序的分类、作用以及如何编写一个简单的字符设备驱动程序。下一章节,我们将深入探讨网络协议栈的基础知识和实际网络通信的实现。

6. 基础的TCP/IP网络协议栈

网络技术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Linux内核提供了强大的TCP/IP网络协议栈支持,使得Linux系统能够高效地进行网络通信。本章将探讨TCP/IP协议栈的基础知识,并通过编程实践来演示如何在Linux环境下利用套接字(sockets)接口实现网络通信。

6.1 网络协议栈基础

6.1.1 网络分层模型

TCP/IP模型,即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模型,是因特网的基础。该模型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层次结构,通常分为四层:

  • 应用层:为应用软件提供服务,如HTTP, FTP, SMTP等。
  • 传输层: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主要协议有TCP和UDP。
  • 网络互联层:负责分组在网络中的传输,核心协议为IP。
  • 网络接口层:负责将IP数据包封装成帧发送到物理网络。

6.1.2 协议栈中的关键数据结构

Linux内核实现了众多的数据结构来处理网络数据包,下面列出几个核心的数据结构:

  • struct sk_buff :代表内核中的网络数据包。
  • struct sock :内核网络层使用的套接字结构体。
  • struct net_device :网络接口设备的表示。
  • struct rtable :路由信息的内部表示。

这些数据结构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构成了网络协议栈的基础。

6.2 实践:网络通信的实现

6.2.1 套接字编程接口

套接字(sockets)是Linux下进行网络通信的基本编程接口。在Linux系统中,套接字是文件描述符的一种特殊类型。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 创建一个TCP套接字
    int 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绑定套接字到一个地址和端口
    struct sockaddr_in servaddr;
    memset(&servaddr, 0, sizeof(servaddr));
    serv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servaddr.sin_port = htons(12345);
    bind(sockfd, (struct sockaddr *) &servaddr, sizeof(servaddr));

    // 监听连接请求
    listen(sockfd, 10);

    // 接受连接
    struct sockaddr_in cliaddr;
    socklen_t len = sizeof(cliaddr);
    int new_sockfd = accept(sockfd, (struct sockaddr *) &cliaddr, &len);

    // 数据通信
    char buf[1024];
    read(new_sockfd, buf, sizeof(buf));
    printf("Received message: %s\n", buf);

    // 关闭连接
    close(new_sockfd);
    close(sockfd);

    return 0;
}

6.2.2 一个简单的TCP服务器实现

上面的代码段展示了如何创建一个简单的TCP服务器。首先,通过调用 socket 函数创建一个套接字;随后,通过 bind 函数将套接字绑定到本地地址和端口上;接着使用 listen 函数使套接字进入监听状态; accept 函数用于等待并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请求;最后,通过 read write 函数与客户端进行数据通信。

在实际应用中,TCP服务器会处理多个客户端的并发请求,通常需要使用多线程或异步IO等技术。

在本章中,我们探讨了TCP/IP网络协议栈的基础知识,包括网络分层模型和关键的数据结构。并通过一个简单的TCP服务器实现,演示了如何在Linux环境下使用套接字编程接口进行网络通信。掌握这些基础对于深入理解网络协议栈的内部机制至关重要,也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系统调用接口与功能

系统调用(System Call)是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程序的一组特殊的接口,用于实现用户程序与内核的交互。它是应用程序请求内核服务的唯一方式。本章节将详细介绍系统调用的概念、分类及如何实现自定义系统调用。

7.1 系统调用的概念与分类

7.1.1 系统调用的定义与作用

系统调用是应用程序与操作系统内核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方法。它允许用户程序向内核请求服务,如文件操作、进程控制、网络通信等。系统调用是用户程序访问硬件资源的桥梁,保障了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系统调用的实现是通过一个软件中断,即陷入(trap)指令,将程序从用户模式切换到内核模式执行。完成服务请求后,内核将控制权交还给用户程序。

7.1.2 主要的系统调用分类

系统调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文件系统调用:如打开、关闭、读写文件等。
  • 进程管理调用:如创建进程、结束进程、获取进程信息等。
  • 进程通信调用:如信号、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等。
  • 网络通信调用:如套接字编程接口。
  • 时间与日期调用:如获取系统时间、设置定时器等。
  • 系统控制调用:如获取系统信息、设置系统参数等。

7.2 实践:自定义系统调用

7.2.1 系统调用的实现流程

要实现一个自定义的系统调用,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确定调用号 :每个系统调用都有唯一的调用号,用于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切换时识别调用类型。

  2. 编写服务例程 :在内核中实现系统调用的具体功能。

  3. 注册系统调用 :将系统调用服务例程注册到系统调用表中。

  4. 用户空间接口 :提供系统调用的用户空间接口,通常是通过glibc库的封装函数。

  5. 编译内核并测试 :将内核重新编译并加载新模块,以测试新系统调用的功能。

7.2.2 实例:自定义系统调用的开发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何开发一个新的系统调用,该系统调用返回当前系统时间。

// 文件:sys_mytime.c

#include <linux/linkage.h>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time.h>

// 定义系统调用号
#define __NR_mytime 350

// 系统调用服务例程
asmlinkage long sys_mytime(struct timeval *tv) {
    struct timeval mytime;
    do_gettimeofday(&mytime); // 获取当前时间
    if (tv) {
        if (copy_to_user(tv, &mytime, sizeof(struct timeval))) {
            return -EFAULT; // 复制到用户空间失败
        }
    }
    return 0;
}

// 注册系统调用号
#define SYSCALL是我的系统调用号
#include <asm/unistd.h>

// 系统调用表入口
#ifdef __沛安编译
__沛安编译
#endif

在内核配置文件中添加编译选项,然后在内核源代码中重新编译并加载该模块。通过用户空间程序调用该系统调用,测试其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开发出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调用,并在Linux系统中使用。这为操作系统内核的扩展和功能增强提供了可能。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简介:Linux 0.12作为Linux操作系统的一个早期版本,提供了对于操作系统工作原理及Linux内核发展历史的宝贵洞见。通过赵炯的《深入理解Linux内核》或类似书籍,结合Linux 0.12的源代码,可以深入学习内核架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网络支持、系统调用、编译构建、调试工具等关键知识点。本资料旨在帮助开发者深入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提供对Linux早期设计决策的参考,并体验开源精神,鼓励学习和贡献。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menu-r.4af5f7ec.gif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