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抉择
毕业后,或许是思维定势吧,当时我只认定了两条路,继续考研或参加公务员考试。这个时候开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想要做什么样的人?经过认真的考虑后,我选择了再次考研。等决定下来,也已经到了8月底了。有了上次考研的教训,做出决定后我分析了自己情况,既然对原来自己所学的专并不感兴趣,就不能再考这个专业了,应该在慎重地考虑自己的兴趣后,选择一个可以让自己充满激情、乐意为之献身的专业外语基础不好,一方面需要恶补英语,另一方面北京的高校多,每年有很多全国的考生扎堆往北京考,这样势必将英语的分数线拉高,为了降低考研的风险,自己必须避开北京考区,不再考公安大学,而选择其他地方的高校。
这个选择的过程并不顺利,首先是专业,我认为自己从小感兴趣的是中文、历史和哲学。中文专业是传统学科,考生数量庞大,历年都是竞争激烈,我自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并不具备这个实力。前面跟我一起考研的两个同学都在当年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院校。其中一个同学劝我也考法学专业,我经过考虑也放弃了。最后,我决定在历史学和哲学中间做一个选择。因为另一个同学考的哲学专业,一起准备考研时我也曾翻过他的参考书,庞大的哲学体系让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哲学的严密性让我叹服,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深深地吸引了我,譬如芝诺悖论中的“飞矢不动”、“人龟赛跑”等。不过因为考虑到应用性,那个时候即使对自己考研没有信心,并未曾下决心来年一定要报考哲学专业。直到考试失利后,我才认识到一定要对所学专业感兴趣。这个同学知道后鼓励我选择哲学专业并答应为我提供指导和帮助,这让我最终下定了决心报考哲学。
其次是选择学校,这方面相对较为容易些,放弃了北京等一线城市后,考虑到自己是山东人,弟弟又已考取了山东大学的研究生,同时山东大学以文史见长,文科的口碑很好。经过思考后,便定下了报考的目标––山东大学。不过在具体的专业选择上,我又遇到了难题,中哲、西哲、科哲等专业的考试科目和参考书目虽然相同,但对它们的研究方向等问题并不是太确定,于是便到处打听、上网查询,着实费了一番脑筋。说来也巧,后来在购买考试复习资料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个十分热情的学兄,他建议我选择与社会结合较为紧密的科技哲学。到完全确定下来这个专业的时候已经是9月中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