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概述

1. 互联网基本特点/功能

  • 连通性(数据通信)
  • 数据共享
  • 分布式处理
  • 提高可靠性
  • 负载均衡

2. 互联网的组成分类

  • 组成部分
    • 硬件
    • 软件
    • 协议
  • 工作方式
    • 边缘部分(所有主机-端系统)
      • 端系统之间的通信
        • 客户-服务器方式(C/S)特点
          • 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地址
          • 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 核心部分
      • 路由器
        • 分组交换(TCP/UDP)
          •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
          •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 功能组成
    • 通讯子网(由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和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
    • 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

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作用范围分
    • 广域网-WAN
    • 城域网-MAN
    • 局域网-LAN
    • 个人区域网-PAN
  • 使用者分
    • 公用网public network
    •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 传输技术分(区别:是否采用分组存储转发与路由选择机制)
    • 广播式(如局域网)
    • 点对点式(如广域网)
  • 按拓扑结构分(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
    • 总线形(单根传输线)
    • 星形(中央设备)
    • 环形
    • 网状
  • 交换技术分
    • 电路交换
    • 报文交换
    • 分组交换
  • 传输介质分
    • 有线
    • 无线
  •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
    • 接入网Access network

4.性能指标

  1. 速率Speed(数据传输速率 单位:b/s bps 1B字节 = 8b比特)

  2. 带宽Bandwidth(最高数据传输速率 b/s)

  3. 吞吐量Throughput(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网络的数据量)

  4. 时延Delay(总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发送时延
      • 发送时延 = 分组长度 / 信道宽度
    • 传播时延
      •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 /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5. 时延带宽积(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送出多少比特,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信道带宽
  6. 往返时间RTT(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7. 利用率

    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根据排队论,会出现堵塞情况。

    当前时延D = 空闲时延D 0 _0 0/(1 - 利用率U)

    信道或网络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 信道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 = 数据通过时间 / **(有 + 无)**数据通过时间
      • 完全空闲的信道利用率为0
    • 网络利用率
      • 全网络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5. 体系结构

1.基本概念

  • 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或称计算机网络及其构建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 网络协议/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 协议三要素

    • 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反应
    •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 分层的好处

    1. 各层之间独立

    2. 灵活性好

    3. 结构上和分割开

    4. 易于实现和维护

    5.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各层主要功能

      1. 差错控制
      2. 流量控制
      3. 分段和重装
      4. 复用、分用
      5. 建立、释放连接
  • 分层缺点

    • 有些功能会再不同的层次中重复出现,从而产生额外开销

2.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以三种方式分类

  1. 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 面向连接:建立连接、数据传输、连接释放
    • 无连接:不需要建立连接,直接发送
  2. 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
    • 可靠服务:网络具有纠错、检错、应答机制,能保证数据正确、可靠地传送到目的地。
    • 不可靠服务:网络只是尽量正确、可靠地传输,而不能保证…,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服务。
  3. 有应答服务和无应答服务
    • 有应答服务(如文件传输服务):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向发送方给出相应的应答(肯定/否定),该应答由传输系统内部自动实现。
    • 无应答服务(如WWW):接收方收到数据后不自动给出应答

3.IOS/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1.OSI参考模型
  1. 层级划分
    1. 应用层(用户与网络的界面 如FTP、SMTP、HTTP)
    2. 表示层(主要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 如JPEG、ASCII)
      1. 服务
        1. 数据压缩
        2. 数据格式变换
        3. 加密、解密
    3. 会话层(允许不同主机上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 如ADSP、ASP)
      1. 服务
        1. 利用运输层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务,向表示层提供它的增值服务
        2. 会话(建立同步SYN):为表示层实体或用户进程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的传输数据
        3. 会话层可使用校验点使通信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4. 运输层(传输单位:TCP报文段或UDP报文段 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1. 服务
        1. 为端到端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
        2. 流量控制
        3. 差错控制
        4. 服务质量
        5. 数据传输服务
        6. 复用和分用
          1. 复用: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
          2. 分用: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层中相应的进程
    5. 网络层(传输单位:IP数据报 将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分装成分组进行传送)
      1. 服务
        1. 路由选择
        2. 流量控制
        3. 拥塞控制
        4. 差错控制
        5. 网际互连
    6. 数据链路层(传输单位:帧 如SDLC、HDLC、PPP、STP、帧中继)
      1. 服务
        1. 封装成帧
        2. 差错控制(帧错+位错)
        3. 流量控制
        4. 传输管理
        5. 控制对共享信道的访问(广播式网络需要处理的问题)
    7. 物理层(传输单位:b比特 如Rj45、802.3、EIA-232C)
      • 物理接口
        1. 定义接口特性
        2. 定义传输模式(单工、双工、半双工)
        3. 定义传输速率
        4. 比特同步
        5. 比特编码
  2. 分类
    1. 1-4为端到端;5-7为点对点
    2. 1-3为资源子网(数据处理);5-7为通信子网(数据通信)
2.TCP/IP模型
  1. 层次划分
    1. 应用层
    2. 运输层
      1. 协议
        1. 传输控制协议
        2. 用户数据报协议(无连接、不保证提供可靠连接,即尽最大努力交付)
    3. 网际层
      1. 将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为之独立地选择合适的路由,但它不保证各个分组有序的到达,各个分组的有序交给高层处理
      2. 定义了标准的分组格式和协议,即IP
    4. 网络接口层
  2. IP协议是因特网中的核心协议
    1. TCP/IP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everything over IP)
    2. TCP/IP也允许IP协议在由各种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IP over everything)
3.TCP/IP模型与OSI参考模型对比
  1. 相同点

    1. 分层
    2. 基于独立的协议栈
    3. 都可以解决异构网络的互联
  2. 不同点

    1. 概念的区别

      1. OSI精确定义了三个主要概念:服务、协议、接口
      2. TCP/IP在这三个概念没有明确区分
    2. 出现时间不同

      1. OSI模型出现在协议发明之前,没有偏向任何特点的协议,通用性良好
      2. 而TCP/IP模型先出现的是协议,模型实际上是对已有协议的描述
    3. 异构网互联问题

      1. TCP/IP在设计初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网的互联问题,并将网络协议(IP)作为一个单独的层次
      2. OSI参考模型最初只考虑用一种标准的公用数据网将各个不同的系统互联
    ISOTCP/IP
    网络层面向连接+无连接无连接
    运输层面向连接面向连接+无连接
4.五层协议
  1. 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报文)
    1. 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2. 协议定义:应用进程间的通信和交互规则
  2. 运输层( 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TCP协议UDP协议
    1. 应用进程利用上述服务传送应用层报文
    2. 复用和分用
      1. 复用: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
      2. 分用: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层中相应的进程
      3. 主要协议
        1. 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数据传输单元:报文段)
        2. 用户数据报协议——无连接、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数据传输单元:用户数据报)
  3. 网络层(异构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 IP协议
    1. 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2. 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或者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进行传送
  4. 数据链路层(传输单位:帧 )
    1. 封装成帧
    2. 差错控制(帧错+位错)
    3. 流量控制
    4. 传输管理
    5. 控制对共享信道的访问(广播式网络需要处理的问题)
  5. 物理层(传输单位:b比特 )
    1. 物理接口的定义
      1. 定义接口特性
      2. 定义传输模式(单工、双工、半双工)
      3. 定义传输速率
      4. 比特同步
      5. 比特编码
5.实体、协议、服务、服务访问点
  1. 实体:任何可发送或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2.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1.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2.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3. 必须把所有不利的条件事先都估计到,而不能假定一切都是正常的和非常理想的
    4. 必须得非常仔细地检查这个协议能否应对各种异常情况
  3. 服务是”水平”的;协议是“垂直”的;能够呗高一层实体“看得见”的功能称之为“服务
  4. 在同一个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通常称之为服务访问点;实际上是一个逻辑接口
    1. OSI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5. 服务用户:在服务提供者的上一层的实体;使用下层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