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谈设计模式

1.解释器模式

解释器(Interpreter)模式的定义:给分析对象定义一个语言,并定义该语言的文法表示,再设计一个解析器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也就是说,用编译语言的方式来分析应用中的实例。这种模式实现了文法表达式处理的接口,该接口解释一个特定的上下文。

解释器模式是一种类行为型模式。
其主要优点如下:
1.扩展性好。由于在解释器模式中使用类来表示语言的文法规则,因此可以通过继承等机制来改变或扩展文法。
2.容易实现。在语法树中的每个表达式节点类都是相似的,所以实现其文法较为容易。

其主要缺点如下:
1.执行效率较低。解释器模式中通常使用大量的循环和递归调用,当要解释的句子较复杂时,其运行速度很慢,且代码的调试过程也比较麻烦。
2.会引起类膨胀。解释器模式中的每条规则至少需要定义一个类,当包含的文法规则很多时,类的个数将急剧增加,导致系统难以管理与维护。
3.可应用的场景比较少。在软件开发中,需要定义语言文法的应用实例非常少,所以这种模式很少被使用到。

2.备忘录模式

备忘录(Memento)模式的定义: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以便以后当需要时能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该模式又叫快照模式。

备忘录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其主要优点如下:
1.提供了一种可以恢复状态的机制。当用户需要时能够比较方便地将数据恢复到某个历史的状态。
2.实现了内部状态的封装。除了创建它的发起人之外,其他对象都不能够访问这些状态信息。
3.简化了发起人类。发起人不需要管理和保存其内部状态的各个备份,所有状态信息都保存在备忘录中,并由管理者进行管理,这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其主要缺点是:
1.资源消耗大。如果要保存的内部状态信息过多或者特别频繁,将会占用比较大的内存资源。

3.访问者模式

访问者(Visitor)模式的定义:将作用于某种数据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分离出来封装成独立的类,使其在不改变数据结构的前提下可以添加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的操作,为数据结构中的每个元素提供多种访问方式。它将对数据的操作与数据结构进行分离,是行为类模式中最复杂的一种模式。

访问者(Visitor)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其主要优点如下:
1.扩展性好。能够在不修改对象结构中的元素的情况下,为对象结构中的元素添加新的功能。
2.复用性好。可以通过访问者来定义整个对象结构通用的功能,从而提高系统的复用程度。
3.灵活性好。访问者模式将数据结构与作用于结构上的操作解耦,使得操作集合可相对自由地演化而不影响系统的数据结构。
4.符合单一职责原则。访问者模式把相关的行为封装在一起,构成一个访问者,使每一个访问者的功能都比较单一。

其主要缺点如下:
1.增加新的元素类很困难。在访问者模式中,每增加一个新的元素类,都要在每一个具体访问者类中增加相应的具体操作,这违背了“开闭原则”。
2.破坏封装。访问者模式中具体元素对访问者公布细节,这破坏了对象的封装性。
3.违反了依赖倒置原则。访问者模式依赖了具体类,而没有依赖抽象类。

4.迭代器模式

迭代器(Iterator)模式的定义:提供一个对象来顺序访问聚合对象中的一系列数据,而不暴露聚合对象的内部表示。

迭代器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其主要优点如下:
1.访问一个聚合对象的内容而无须暴露它的内部表示。
遍历任务交由迭代器完成,这简化了聚合类。
2.它支持以不同方式遍历一个聚合,甚至可以自定义迭代器的子类以支持新的遍历。
3.增加新的聚合类和迭代器类都很方便,无须修改原有代码。
封装性良好,为遍历不同的聚合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

其主要缺点是:
1.增加了类的个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5.中介者模式

中介者(Mediator)模式的定义: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对象之间的交互,使原有对象之间的耦合松散,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中介者模式又叫调停模式,它是迪米特法则的典型应用。

中介者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其主要优点如下:
1.降低了对象之间的耦合性,使得对象易于独立地被复用。
2.将对象间的一对多关联转变为一对一的关联,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使得系统易于维护和扩展。

其主要缺点是:
1.当同事类太多时,中介者的职责将很大,它会变得复杂而庞大,以至于系统难以维护。

6.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Observer)模式的定义:指多个对象间存在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这种模式有时又称作发布-订阅模式、模型-视图模式。

观察者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其主要优点如下:
1.降低了目标与观察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两者之间是抽象耦合关系。
2.目标与观察者之间建立了一套触发机制。

它的主要缺点如下:
1.目标与观察者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没有完全解除,而且有可能出现循环引用。
2.当观察者对象很多时,通知的发布会花费很多时间,影响程序的效率。

7.状态模式

状态(State)模式的定义:对有状态的对象,把复杂的“判断逻辑”提取到不同的状态对象中,允许状态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

状态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其主要优点如下:
1.状态模式将与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局部化到一个状态中,并且将不同状态的行为分割开来,满足“单一职责原则”。
2.减少对象间的相互依赖。将不同的状态引入独立的对象中会使得状态转换变得更加明确,且减少对象间的相互依赖。
3.有利于程序的扩展。通过定义新的子类很容易地增加新的状态和转换。

状态模式的主要缺点如下:
1.状态模式的使用必然会增加系统的类与对象的个数。
2.状态模式的结构与实现都较为复杂,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程序结构和代码的混乱。

8.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Chain of Responsibility)模式的定义:为了避免请求发送者与多个请求处理者耦合在一起,将所有请求的处理者通过前一对象记住其下一个对象的引用而连成一条链;当有请求发生时,可将请求沿着这条链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其主要优点如下:
1.降低了对象之间的耦合度。该模式使得一个对象无须知道到底是哪一个对象处理其请求以及链的结构,发送者和接收者也无须拥有对方的明确信息。
2.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满足开闭原则。
3.增强了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当工作流程发生变化,可以动态地改变链内的成员或者调动它们的次序,也可动态地新增或者删除责任。
4.责任链简化了对象之间的连接。每个对象只需保持一个指向其后继者的引用,不需保持其他所有处理者的引用,这避免了使用众多的 if 或者 if···else 语句。
5.责任分担。每个类只需要处理自己该处理的工作,不该处理的传递给下一个对象完成,明确各类的责任范围,符合类的单一职责原则。

其主要缺点如下:
1.不能保证每个请求一定被处理。由于一个请求没有明确的接收者,所以不能保证它一定会被处理,该请求可能一直传到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
2.对比较长的职责链,请求的处理可能涉及多个处理对象,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
3.职责链建立的合理性要靠客户端来保证,增加了客户端的复杂性,可能会由于职责链的错误设置而导致系统出错,如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

9.命令模式

命令(Command)模式的定义如下: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使发出请求的责任和执行请求的责任分割开。这样两者之间通过命令对象进行沟通,这样方便将命令对象进行储存、传递、调用、增加与管理。

其主要优点如下:
1.降低系统的耦合度。命令模式能将调用操作的对象与实现该操作的对象解耦。
2.增加或删除命令非常方便。采用命令模式增加与删除命令不会影响其他类,它满足“开闭原则”,对扩展比较灵活。
3.可以实现宏命令。命令模式可以与组合模式结合,将多个命令装配成一个组合命令,即宏命令。
4.方便实现 Undo 和 Redo 操作。命令模式可以与后面介绍的备忘录模式结合,实现命令的撤销与恢复。

其主要缺点是:
1.可能产生大量具体命令类。因为计对每一个具体操作都需要设计一个具体命令类,这将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10.策略模式

策略(Strategy)模式的定义: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且算法的变化不会影响使用算法的客户。策略模式属于对象行为模式,它通过对算法进行封装,把使用算法的责任和算法的实现分割开来,并委派给不同的对象对这些算法进行管理。

策略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1.多重条件语句不易维护,而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语句。
2.策略模式提供了一系列的可供重用的算法族,恰当使用继承可以把算法族的公共代码转移到父类里面,从而避免重复的代码。
3.策略模式可以提供相同行为的不同实现,客户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或空间要求选择不同的。
4.策略模式提供了对开闭原则的完美支持,可以在不修改原代码的情况下,灵活增加新算法。
5.策略模式把算法的使用放到环境类中,而算法的实现移到具体策略类中,实现了二者的分离。

其主要缺点如下:
1.客户端必须理解所有策略算法的区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
2.策略模式造成很多的策略类。

11.模板方法模式

模板方法(Template Method)模式的定义如下: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骨架,而将算法的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该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它是一种类行为型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1.它封装了不变部分,扩展可变部分。它把认为是不变部分的算法封装到父类中实现,而把可变部分算法由子类继承实现,便于子类继续扩展。
2.它在父类中提取了公共的部分代码,便于代码复用。
3.部分方法是由子类实现的,因此子类可以通过扩展方式增加相应的功能,符合开闭原则。

该模式的主要缺点如下:
1.对每个不同的实现都需要定义一个子类,这会导致类的个数增加,系统更加庞大,设计也更加抽象。
2.父类中的抽象方法由子类实现,子类执行的结果会影响父类的结果,这导致一种反向的控制结构,它提高了代码阅读的难度。

12.组合模式

组合(Composite)模式的定义:有时又叫作部分-整体模式,它是一种将对象组合成树状的层次结构的模式,用来表示“部分-整体”的关系,使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具有一致的访问性。

其主要优点有:
1.组合模式使得客户端代码可以一致地处理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无须关心自己处理的是单个对象,还是组合对象,这简化了客户端代码;
2.更容易在组合体内加入新的对象,客户端不会因为加入了新的对象而更改源代码,满足“开闭原则”;

其主要缺点是:
1.设计较复杂,客户端需要花更多时间理清类之间的层次关系;
不容易限制容器中的构件;
2.不容易用继承的方法来增加构件的新功能;

13.享元模式

享元(Flyweight)模式的定义:运用共享技术来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它通过共享已经存在的对象来大幅度减少需要创建的对象数量、避免大量相似类的开销,从而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其主要优点是:
1.相同对象只要保存一份,这降低了系统中对象的数量,从而降低了系统中细粒度对象给内存带来的压力。

其主要缺点是:
为了使对象可以共享,需要将一些不能共享的状态外部化,这将增加程序的复杂性。
读取享元模式的外部状态会使得运行时间稍微变长。

14.外观模式的定义

外观(Facade)模式的定义:是一种通过为多个复杂的子系统提供一个一致的接口,而使这些子系统更加容易被访问的模式。该模式对外有一个统一接口,外部应用程序不用关心内部子系统的具体的细节,这样会大大降低应用程序的复杂度,提高了程序的可维护性。

外观(Facade)模式是“迪米特法则”的典型应用,其主要优点:
1.降低了子系统与客户端之间的耦合度,使得子系统的变化不会影响调用它的客户类。
2.对客户屏蔽了子系统组件,减少了客户处理的对象数目,并使得子系统使用起来更加容易。
3.降低了大型软件系统中的编译依赖性,简化了系统在不同平台之间的移植过程,因为编译一个子系统不会影响其他的子系统,也不会影响外观对象。

其主要缺点如下:
1.不能很好地限制客户使用子系统类。
2.增加新的子系统可能需要修改外观类或客户端的源代码,违背了“开闭原则”。

15.装饰模式

装饰(Decorator)模式的定义:指在不改变现有对象结构的情况下,动态地给该对象增加一些职责(即增加其额外功能)的模式,它属于对象结构型模式。

其主要优点有:
1.采用装饰模式扩展对象的功能比采用继承方式更加灵活。
2.可以设计出多个不同的具体装饰类,创造出多个不同行为的组合。

其主要缺点是:
1.装饰模式增加了许多子类,如果过度使用会使程序变得很复杂。

16.桥接模式

桥接(Bridge)模式的定义如下: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它是用组合关系代替继承关系来实现,从而降低了抽象和实现这两个可变维度的耦合度。

其主要优点是:
1.由于抽象与实现分离,所以扩展能力强;
2.其实现细节对客户透明。

其主要缺点是:
1.由于聚合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针对抽象化进行设计与编程,这增加了系统的理解与设计难度。

17.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Adapter)的定义如下: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适配器模式分为类结构型模式和对象结构型模式两种,前者类之间的耦合度比后者高,且要求程序员了解现有组件库中的相关组件的内部结构,所以应用相对较少些。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1.客户端通过适配器可以透明地调用目标接口。
2.复用了现存的类,程序员不需要修改原有代码而重用现有的适配者类。
3.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解决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接口不一致的问题。

其缺点是:
1.对类适配器来说,更换适配器的实现过程比较复杂。

18.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的定义:由于某些原因需要给某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这时,访问对象不适合或者不能直接引用目标对象,代理对象作为访问对象和目标对象之间的中介。

代理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1.代理模式在客户端与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和保护目标对象的作用;
2.代理对象可以扩展目标对象的功能;
3.代理模式能将客户端与目标对象分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

其主要缺点是:
1.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增加一个代理对象,会造成请求处理速度变慢;
2.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19.建造者模式

建造者(Builder)模式的定义:指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造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这样的设计模式被称为建造者模式。它是将一个复杂的对象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对象,然后一步一步构建而成。它将变与不变相分离,即产品的组成部分是不变的,但每一部分是可以灵活选择的。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1.各个具体的建造者相互独立,有利于系统的扩展。
2.客户端不必知道产品内部组成的细节,便于控制细节风险。

其缺点如下:
1.产品的组成部分必须相同,这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2.如果产品的内部变化复杂,该模式会增加很多的建造者类。

20.抽象工厂模式

抽象工厂(AbstractFactory)模式的定义:是一种为访问类提供一个创建一组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且访问类无须指定所要产品的具体类就能得到同族的不同等级的产品的模式结构。

抽象工厂模式是工厂方法模式的升级版本,工厂方法模式只生产一个等级的产品,而抽象工厂模式可生产多个等级的产品。

使用抽象工厂模式一般要满足以下条件:
1.系统中有多个产品族,每个具体工厂创建同一族但属于不同等级结构的产品。
2.系统一次只可能消费其中某一族产品,即同族的产品一起使用。

抽象工厂模式除了具有工厂方法模式的优点外,其他主要优点如下:
1.可以在类的内部对产品族中相关联的多等级产品共同管理,而不必专门引入多个新的类来进行管理。
2.当增加一个新的产品族时不需要修改原代码,满足开闭原则。

其缺点是:当产品族中需要增加一个新的产品时,所有的工厂类都需要进行修改。

21.工厂方法模式

工厂方法(FactoryMethod)模式的定义:定义一个创建产品对象的工厂接口,将产品对象的实际创建工作推迟到具体子工厂类当中。这满足创建型模式中所要求的“创建与使用相分离”的特点。

工厂方法模式的主要优点有:
1.用户只需要知道具体工厂的名称就可得到所要的产品,无须知道产品的具体创建过程;
2.在系统增加新的产品时只需要添加具体产品类和对应的具体工厂类,无须对原工厂进行任何修改,满足开闭原则;

其缺点是:
1.每增加一个产品就要增加一个具体产品类和一个对应的具体工厂类,这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22.原型模式

原型(Prototype)模式的定义如下:用一个已经创建的实例作为原型,通过复制该原型对象来创建一个和原型相同或相似的新对象。在这里,原型实例指定了要创建的对象的种类。用这种方式创建对象非常高效,根本无须知道对象创建的细节。

23.单例模式

单例(Singleton)模式的定义:指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且该类能自行创建这个实例的一种模式。例如,Windows 中只能打开一个任务管理器,这样可以避免因打开多个任务管理器窗口而造成内存资源的浪费,或出现各个窗口显示内容的不一致等错误。

单例模式有 3 个特点:
1.单例类只有一个实例对象;
2.该单例对象必须由单例类自行创建;
3.单例类对外提供一个访问该单例的全局访问点;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