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资_教育基础

小学教资_教育基础

一.教育基础知识

1.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1教育的内涵

1.1.1教育最早来自–孟子<<孟子.尽心上>>
1.1.2.教育的概念
      广义-学校,家庭,社会
      侠义-学校教育
1.1.3.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
      受教育者(主体)
      教育影响(桥梁,中介)包括内容,方法

1.2教育的属性

1.2.1.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社会活动
1.2.2.社会属性
      永恒性(人在教育者)
      历史性(古代有限制有)
      继承性(因材施教)
      相对独立性(政治经济不同步)

1.3教育的功能

1.3.1 对象不同:
      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1.3.2性质不同
      正向功能:促进
      负向功能:阻碍

1.4教育的起源

1.4.1神话起源
1.4.2生物起源学说
      利托尔诺,沛西能
1.4.3心理起源学说
      孟禄
1.4.4劳动起源学说
      凯洛夫,米丁斯基

1.5教育的发展

1.5.1原始社会
      无阶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容方法简单
1.5.2奴隶社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庠–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西周:国学乡学–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古印度:宗教教育,种姓教育
      古埃及:一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斯巴达-武,雅典-文
1.5.3封建社会:四书五经
      四书:孟子/中庸/论语/大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西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元:科举
      清末:废除科举-1905
      中世纪:
            教会学校-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骑士学校-七技
      古代(奴隶+封建)社会教育基本特征
            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阶级性,等级性
1.5.4近代社会教育
      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
1.5.5当代教育的特点
      终身化
      全民化(人人受教育)
      民主化(一样的教育)
      多元化
      现代化
1.5.6学校产生的条件7

2.教育学及其发展

2.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1.1<<学记>> 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2.1.2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启发式教学
      教学相长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学不躐等也,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渐进
2.1.3孔子
      德育为首,仁政
      社会功能:庶富教
      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女孩子不能受教育)
      教学方法:
            学思结合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提出)
2.1.4
      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
      柏拉图-理想国:寓教于乐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

2.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2.2.1 .独立派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泛智教育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教育性教学原则/伦理学+心理学/教师,教材,课堂中心-传统教育代表
      杜威-儿童,经验,活动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进步教育代表
      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康德首教授->巴德来规范->杜威来改变
2.2.2 其他派
      卢梭-<<爱弥儿>>-培养自然人-最早发现儿童-自然主义
      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奇-慈爱的儿童之父-教育心理学化
      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

2.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2.3.1 马克斯主义
      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
      凯洛夫-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斯主义教育学著作-<<教育学>>
      杨贤江-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3.2中国近现代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五育并举-教育独立(脱离宗教)
      黄炎培-职业教育之父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3.3.现代教育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布鲁纳-发现学习-结构主义教学
      瓦根舍因-范例式教学-举一反三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
      布卢姆-掌握学习,关键:足够的时间-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3.1.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制约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手段
3.1.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

3.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3.2.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决定教育的目的的性质
      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
3.2.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
      培养政治人才
      促进政治民主化
      舆论力量
      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3教育与社会文化

3.3.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考过了,基本上不会再考
      价值定向
      内容与水平
      教学方法
      教育目的
      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3.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保存和传递
      传播和交流
      选择和提升
      更新和创造
3.3.3学校文化(了解)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核心
      制度文化

4.教育目的

4.1概念

4.1.1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指导作用

4.2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了解)

4.3有关理论

4.3.1宗教本位论(不重要,略过)
4.3.2社会本位论-社会需要,公民
      赫尔巴特
      柏拉图
      孔德
      涂尔干
4.3.3个人本位论
      卢梭
      罗杰斯
      裴斯泰洛奇
4.3.4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4.3.5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
4.3.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求德智体等发展全面发展
      要求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4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4.4.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4.4.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4.4.3制定者的教育思想
4.4.4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劳动能力(智力+体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5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4.5.1德育
      灵魂统帅方向
4.5.2智育
      前提和支持
4.5.3.体育
      物质基础
4.5.4美育
      动力
4.5.5劳育
      综合体现

5.教育制度

5.1概念

5.1.1
      广义
      侠义-学校教育(学校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5.2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夏朝出现
      制度化-废科举标志进入制度化教育-目前
      非制度化-突破围墙

5.3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

      社会依据
      人的依据-发展规律
      理论依据-民族文化,外国学制

5.4 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学术,技术-欧洲
      单轨制-所有人一样-美国
      分枝型-基础-高等
      我国-分枝型

5.5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壬寅(yin)学制-首次颁布
      癸(gui)卯学制-首次实施
      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资本主义性质-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美国-用的时间最长

5.6义务教育

      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6.教师专业发展

6.1概念

6.1.1教师概述
      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书育人
6.1.2.职业角色–多样化(了解)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朋友,领导,心理辅导者
6.1.3.教师职业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
      延续性和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教育的滞后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个体性和群体性

6.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6.2.1道德素养
6.2.2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
      学科专业
      科学文化
      教育科学
6.2.3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
      教育教学
      组织管理
      自我调控
6.2.4心里素养

6.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6.3.1关注生存
      人际关系
6.3.2关注情景
      学习成绩
6.3.3关注学生-成熟的标志
      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6.4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6.4.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6.4.2开展威格教学
6.4.3进行专门训练
6.4.4反思教学经验
      经验+反思=成长

6.5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单)

基本理念
6.5.1师德为先
      热爱事业
      关爱学生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6.5.2学生为本(考过了)
6.5.3能力为重
      理论实践能力
      研究学生能力
      实践反思能力
6.5.4终身学习(考过了)
基本内容
6.5.1专业理念与师德
      职业理解与认识
      对小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个人修养与行为
6.5.2专业知识(考过了)
6.5.3专业能力(考过了)

6.6师生关系

6.6.1模式
      专制型
      放任型
      民主型
6.6.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方面
            了解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提高自身素质
            发扬教育民主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
            主动善于与学生沟通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权利
      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教师
      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学风教育

二.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1.小学教育科研的概述

1.1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1.1.1
      确定研究课题->查阅文献->提出研究的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资料->得出结论->攥写成文
1.1.2查阅文献:
      加工程度:
            一次文献:原创
            二次文献:索引
            三次文学:报告
      功能不同
            事实性文献:史学(论语,学记)
            工具性文献:工具书
            理论性文献:教育专著(评注),论文
            政策性文献
            经验性文献
      文献查阅方法
            顺查法:由旧到新
            逆差法:有新到旧
            引文查找:顺腾摸瓜
            综合查找法
      文件检索的要求:(考过简答)
            全面性
            准确性
            多样化
            创新性
      文献的来源
            书籍-专著,教科书,工具书(年鉴,手册)
            报刊
            学术会议
            非文字性资料-电视电影
            互联网

2.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2.1观察法

2.1.1分类–最广泛最基本
      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借助东西)
      结构性观察-非结构性观察(没有严密的计划)
      参与观察(参与其中 隐性-隐藏身份;显性-暴露身份)-非参与观察(旁观者,单向玻璃)
      自然观察-控制观察(实验室)
      时间取样观察-事件取样观察
      系统观察(有规律有流程)-非系统观察(随机)
2.1.2实施步骤
      训练观察员
      获准进入现场
      实施观察-核心阶段
      做好记录
      整理分析资料

2.2问卷法

2.2.1类型
      封闭式问卷(有限范围)
      半开放式问卷(有封闭有开放)
      开方式问卷
2.2.2 实施步骤(了解)
      编制问卷
            标题
            指导语
            问题
            答案
      测试
      发放
      回收-70%

2.3访谈法(了解)

2.3.1分类
      个别访谈
      集体访谈
      一次性访谈
      重复性访谈
2.3.2过程(考过)

2.4教育实验法

2.4.1概念
      控制条件,探究因果
2.4.2分类(了解)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2.4.3
      自变量(原因)
      因变量(结果)
      无关变量
2.4.4
      提出问题
      制定方案
      具体实施

2.5教育叙事研究

2.5.1概念
      讲故事
2.5.2分类(了解)
      教育叙事
      生活叙事
      个体叙事

2.6行动研究法

2.6.1概念
      从行动中来到行动中去:在实践中找到问题,在实践中改进
2.6.2一般程序(简答)
      确立课题
      查阅文献
      拟定计划
      实施行动
      总结反思
      评价效果

2.7个案法(了解)

2.8比较研究法(了解)

2.9经验研究法(了解)

2.10历史法(了解)

2.11作品分析法(了解)

3.教育科研的成果表述

3.1随笔

3.1.1特征
      随手随便随心
      短小精悍
      迅速及时
      取材广泛
3.1.2内容
      成功的喜悦
      失败的教训
      教学中的闪光点
      教学机制

3.2教育科学研究报告

最常用
3.2.1实证性研究报告
      观察报告
            题目,引言,正文,观察结果,附录
      调查报告(考过)
            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者建议,结论
      实验报告(简答)
            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附录
      经验总结报告(了解)
            题目,前言,正文,结尾
3.2.2文献性研究报告(略过)

3.3教育科学研究论文

3.3.1(了解)
      题目,摘要,关键词,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三.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学概述

1.1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1.2心理学产生

1.2.1 冯特-心理学之父

2.注意

2.1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2功能

2.2.1选择功能(多选一)
2.2.2保持功能
2.2.3调节和监督功能(跑偏-拉回)

2.3 种类

2.3.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突然,不自觉,不经意
(随意:不跟随意志努力)
      无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
2.3.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间接兴趣
      有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
2.3.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

2.4 注意品质(单选)

2.4.1注意的范围
      数目的多少-一目十行,一览无余
2.4.2注意的稳定性
      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分散-无意识
2.4.3注意的分配
      一边…一边…
2.4.4注意的转移
      有意识的由A到B-先后
2.4.5注意的起伏(动摇)-不属于品质
      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2.5 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

2.5.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2.5.2善于组织和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2.5.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2.5.4避免与控制分心

3.感觉

3.1概念

3.1.1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3.2种类

3.2.1外部感觉
      视听嗅味肤
3.2.2内部感觉
      饿饱…

3.3感觉的一般规律

3.3.1感受性
      能力,敏感性
3.3.2感觉阈限
      数值

感受性和感觉阈值成反比

3.4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3.4.1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黑->白
            暗适应:白->黑
      嗅觉适应
      肤觉适应
3.4.2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3.4.3感觉后像
      残留影子
3.4.4感觉的补偿,相互作用
      补偿-盲人听力更好
      联觉-一个刺激引起多种感觉

4.知觉

4.1概念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4.2知觉的种类

4.2.1空间知觉
4.2.2时间知觉
4.2.3运动知觉

4.3知觉的基本特性

4.3.1选择性
      多个里面选一个-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出来
4.3.2整体性
      部分与整体-把部分当作一个整体-关键部分起决定性作用-窥一斑知全豹
4.3.3理解性
      知识经验与对象-不同知识经验对同一个对象理解不一样
4.3.4恒常性
      条件变化,对象不变-白天是红色,晚上也是红色

5.记忆

5.1概念

5.1.1分类-内容与经验对象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5.1.2保持时间
      瞬间记忆-时间短,容量大
      短时记忆-易受干扰(同声传译)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5.2记忆过程

5.2.1识记
5.2.2保持和遗忘
      记忆痕迹衰退说-不复习
      干扰抑制说-相互干扰
            前摄抑制(前对后的干扰)
            倒摄抑制(后对前的干扰)
      动机说-紧张,压抑
      提取失败说-缺线索,线索错误
      同化说-高级代替低级
      
5.2.3回忆和再认
      有画面是再认,无画面是回忆
5.2.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立刻发生
      先快后慢

5.3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5.3.1敏捷性-过目成诵
5.3.2持久性-终身不忘
5.3.3准确性-倒背如流
5.3.4准备性-出口成章-能提取出来,综合体现

5.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5.4.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5.4.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5.4.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5.4.4运用组快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4.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的加工处理质量
5.4.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口诀-记忆墓力有多组戏精

6.思维

6.1概念

6.1.1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性.概括性反应
      间接性:借助…-根据…-由…
      概括性:得出规律-得出结论-下定义

6.2 类型

6.2.1发展水平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数手指)
     具体形象思维(图像)
     抽象逻辑思维(概念,判断,推理)
6.2.2逻辑性划分
      直觉思维-突然,立即(灵感)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
6.2.3 指向性划分
      聚合思维-一题一解
      发散思维-一题多解
6.2.4创造程度划分
      再创造思维(用公式)
      创造性思维

6.3创造性思维及培养

6.3.1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数量多
      变通性-类型多(各种各样,不同角度)
      独创性-独一无二
6.3.2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的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思维训练(头脑风暴)

7.想象

7.1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2 分类

7.2.1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云,梦,山)
7.2.2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读书)
      创造想象-(写书)幻想:理想(鲁班发明锯子),空想(守株待兔)

7.3功能(了解)

7.3.1预见功能
7.3.2弥补功能(想象火星)
7.3.3替代功能(心理安慰)

7.4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7.4.1学会观察
7.4.2积极思考
7.4.3努力学习
7.4.4学课教学,训练想象力
7.4.5积极的幻想

8.情绪过程

8.1情绪的概念

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8.2情绪的分类

8.2.1心境(心情)
      弥散性(看什么都顺眼)-扩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逢喜事精神爽
      长期性
8.2.2激情
      短暂,强烈,爆发(暴跳如雷,拍案叫绝,悲愤欲绝,拍案而起)
8.2.3应激
      意外/突发/未知情况-高度紧张

9.情感过程

9.1概念

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关系后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反应

9.2分类

9.2.1道德感
      用道德标准(爱国主义)-“最美司机”-帮助别人
9.2.2理智感
      求知欲,好奇心
8.2.3美感
      审美

9.3情绪情感的关系

9.3.1需要
      情绪:自然需要
      情感:社会需要
9.3.2 主体
      情绪:人+动物
      情感:人
9.3.3时间
      情绪:产生的早
      情感:产生的晚
9.3.4 特点
      情绪:情景,动摇,外显,冲动
      情感:稳定,深刻,内隐,持久
9.3.5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0.意志过程

10.1概念

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里过程

10.2基本特征(了解)

10.2.1有目的的行动
10.2.2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10.2.3客服苦难是最重要的特征
10.2.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0.3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0.3.1准备阶段
      动机斗争:采纳决定阶段
            双趋冲突:两喜择一(吃和瘦,想…又想…)
            双避冲突:两避择一(前有虎后有狼,不…不想)
            趋避冲突:同一目标,好恶具存(想吃怕胖,想…怕)
            多重趋避:多个趋避冲突
      确定目标
      选择行动方法和指定行动计划
我不想学习,也不想考不上-双避冲突
10.3.2执行决定阶段

11.心理现象

11.1个性倾向性-需要

11.1.1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缺失性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的需要/成长性需要,锦上添花/
11.1.2
      层次性-低->高
      跨越性-司马迁写史记,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成长性,缺失性
      多重性,只有一种是主导

11.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11.2.1 分类
      一般能力(智力):核心:抽象思维能力-高级表现:创造力-观察力,语言表达,思考能力
      特殊能力:跳舞,体操
11.2.2斯提尔曼:二因素论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11.2.3 卡特尔:治理形态论
            晶体智力:后天学习,一生上升(25趋于平缓:学习能力)-姜还是老的辣
            流体智力:先天遗传,先升后降(20岁顶峰,30岁逐渐降低)
11.2.4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能力
      逻辑数学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运动智力
      人际智力
      自知智力
      自然智力
11.2.5智力测验
      比纳-西蒙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IQ=(智龄/实龄)10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分段智力量表
11.2.6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内部&外部)
      先天素质
      早期经验      教育与教学
      社会实践
      主观努力

11.3个性心理特征-人格(个性)

11.3.1内容
      性格(核心)+气质+自我调控
      人格->性格->态度->情感->需要
11.3.2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快乐原则(原始)
      自我-现实
      超我-道德

11.4人格结构-性格

11.4.1性格的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核心-对周围人事物的态度
      意志特征-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
      情绪特征:朝气蓬勃
      理智特征-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认知过程)细致入微
11.4.2良好性格的培养
      三观培养
      强化行为      榜眼示范      集体教育
      因材施教      自我教育

11.5人格结构-气质

11.5.1胆汁质
      热情直率,冲动-张飞-锻炼自制力,不要激怒
11.5.2多血质
      活泼,好交际,耐性差-王熙凤-培养专一踏实,锻炼坚韧性
11.5.3黏液质
      稳重踏实,死板-林冲-耐心,给时间思考
11.5.4抑郁质
      观察力强,敏感多疑-林黛玉-爱,不当众批评
11.5.5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性格:后天-社会因素-可塑性强-产生晚-有好坏之分
气质:天生-生理因素-稳定性强-产生早-无好坏之分

11.6人格结构-自我调控系统

11.6.1自我调控系统的含义
      自我认知-自我认识上的(丑)
      自我体验-情绪情感(难过)
      自我控制-行为上(整容)
11.6.2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
      生理自我:生理属性(性征)-1~3岁-第一个飞跃期
      社会自我:人际关系,社会地位-3~少年
      心理自我:性格,兴趣-青春期~-第二个飞跃期

12.社会心理

12.1自我防御机制

12.1.1升华
      冲动->赞许(打人->拳击)
12.1.2补偿
      弥补(人丑多读书)
12.1.3转移或移置
      以大欺小,把气愤转移到弱者身上
12.1.4共情
      同理心(换位思考)
12.1.5移情
      学生把对…的情感转移到老师身上
12.1.6反移情
      老师把情感转移到学生身上

12.2印象形成效应

12.2.1刻板效应
      一群人->一个人(四川人吃辣)-思维定式
12.2.2晕轮效应
      光圈效应(一好百好,长得帅抠鼻屎都帅,以点盖面)
12.2.3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对陌生人)
12.2.4近因效应
      最近的印象(对熟人)
12.2.5投射效应
      以己度人(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

1.1概念

1.1.1广义
      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1.1.2侠义
      语文数学…

1.2 类型

1.2.1内容属性
      学科类型-间接经验-语文数学…-知识为中心
      活动课程-直接经验-养动物…-兴趣为中心
1.2.2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语文数学…
      综合课程-多个合一
1.2.3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1.2.4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国家教育部
      地方课程-省级教育部门
      校本课程-老师
1.2.5任务不同
      基础-基础能力
      拓展-开阔视野
      研究-探究能力
1.2.6呈现形式
      显性课程-有计划性
      隐形课程-无计划性-班风,标语.

1.3课程层次理论

1.3.1理想的课程
      研究机构,专家
1.3.2正式的课程
      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1.3.3领悟的课程
      任课教师的领悟
1.3.4运作的课程
      教师实际实施
1.3.5经验的课程
      学生理解的

1.4 课程内容(课程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的层次)

1.4.1
      宏观->微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上是下的依据,下是上的具体化
1.4.2课程计划
      概念: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核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地位:课程设置的整理规划,全面安排
1.4.3课程标准(依据课程计划编制)
      概念:某门学科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掌握程度),实施建议,附录
      地位: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4.4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教学活动的教材
      主体:核心:教科书和讲义
      编排方式:
            纵向组织(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苹果->水果)与横向组织(并列:苹果->香蕉)
            直线式(不重复:目录)和螺旋式(重复:历史)

1.5课程资源

1.5.1概念
      课程直接来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1.5.2分类
      来源
            校内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
      存在方式
            显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
      功能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课上讲的)
            条件性课程资源(课上不讲,没了又不行,黑板,教室)
      性质
            自然课程资源(山花树)
            社会课程资源(民风民俗,传统节日,博物馆,皮影戏)

1.6课程开发

1.6.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社会
      知识(学科)
      儿童
1.6.2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泰勒原理
            确定目标(目标)
            选择经验(内容)
            组织经验(方法)
            评价计划(评价)
      过程模式-斯滕腾斯(✖)

1.7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7.1忠实取向-按计划走
1.7.2相互调试取向-调整
1.7.3缔造取向(创生)-即兴发挥

1.8课程评价

1.8.1概念
1.8.2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关注目标结果-预期结果)-泰勒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预期结果-实际结果)-斯克里文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9.1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10.1课程功能的转变
      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观)
1.10.2课程结构观
      均衡性:课时比例的均衡(体育课多了,数量,比例)
      综合性:综合课程
      选择性:学校有自主权
1.10.3内容联系观
      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联系(贴近生活)
1.10.4学习方式
      合作
      自主
      探究
1.10.5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1.10.6课程管理观
      国家
      地方
      学校

1.11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1.11.1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综合课程
            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高中-分科课程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国家课程,一年级开始)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12 新课改的教育观

1.12.1学生观
1.12.2教师观
1.12.3教学观
1.12.4 评价观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评价内容综合化(不只看成绩)
            评价标准分层化(多一把尺子,多一个好学校)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关注发展过程

  • 2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