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分布式ID生成算法SnowFlake:送给爱折腾的你

理解分布式ID生成算法SnowFlake:送给爱折腾的你

分布式ID生成算法的有很多种,常用的有UUID、数据库自增ID、Redis等。今天为大家介绍Twitter的SnowFlake算法,雪花算法(SnowFlake)是Twitter公司内部分布式项目采用的ID生成算法,开源后广受国内大厂的好评,在该算法影响下各大公司相继开发出各具特色的分布式生成器。

概述

SnowFlake算法(简称雪花算法)生成64位的二进制正整数,然后转换成10进制的数。64位二进制数由如下部分组成: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So4d7mVx-1598525661252)(_v_images/20200609150639641_2532.png =780x)]
::: alert-info

  • 1位: 不用。二进制中最高位为1的都是负数,但是我们生成的id一般都使用整数,所以这个最高位固定是0。
  • 43位: 用来记录时间戳(毫秒)。
    • 41位可以表示 2 41 − 1 2^{41}-1 2411个数字;
    • 如果只用来表示正整数(计算机中正数包含0),可以表示的数值范围是:0 至 2 41 − 1 2^{41}-1 2411,减1是因为可表示的数值范围是从0开始算的,而不是1;
    • 也就是说41位可以表示 2 41 − 1 2^{41}-1 2411个毫秒的值,转化成单位年则是 ( 2 41 − 1 ) / ( 1000 ∗ 60 ∗ 60 ∗ 24 ∗ 365 ) = 69 (2^{41}-1) / (1000 * 60 * 60 * 24 * 365) = 69 (2411)/(1000606024365)=69年;
  • 10位: 用来记录工作机器id。
    • 可以部署在 2 10 = 1024 2^{10} = 1024 210=1024个节点,包括5位datacenterId和5位workerId
    • 5位(bit) 可以表示的最大正整数是 2 5 − 1 = 31 2^{5}-1 = 31 251=31,即可以用0、1、2、3、…31这32个数字,来表示不同的datecenterId或workerId
  • 12位: 用来记录工作机器id。
    • 12位(bit)可以表示的最大正整数是 2 12 − 1 = 4095 2^{12}-1 = 4095 2121=4095,即可以用0、1、2、3、…4094这4095个数字,来表示同一机器同一时间截(毫秒)内产生的4095个ID序号
      :::

优点

::: alert-info

  1. 此方案每秒能够产生409.6万个ID,性能快;
  2. 时间戳在高位,自增序列在低位,整个ID是趋势递增的,按照时间有序递增;
  3. 灵活度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调整bit位的划分,满足不同的需求;
    :::

缺点

:::alert-warning

  1. 依赖机器的时钟,如果服务器时钟回拨,会导致重复ID生成
    :::

实现

根据这个算法的逻辑,只需要将这个算法用Java语言实现出来,封装为一个工具方法,那么各个业务应用可以直接使用该工具方法来获取分布式ID,只需保证每个业务应用有自己的工作机器id即可,而不需要单独去搭建一个获取分布式ID的应用。

Java版本的Snowflake算法实现:

/**
 * Twitter的SnowFlake算法,使用SnowFlake算法生成一个整数,然后转化为62进制变成一个短地址URL
 *
 * https://github.com/beyondfengyu/SnowFlake
 */
public class SnowFlakeShortUrl {

    /**
     * 起始的时间戳
     */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START_TIMESTAMP = 1480166465631L;

    /**
     * 每一部分占用的位数
     */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SEQUENCE_BIT = 12;   //序列号占用的位数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CHINE_BIT = 5;     //机器标识占用的位数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DATA_CENTER_BIT = 5; //数据中心占用的位数

    /**
     * 每一部分的最大值
     */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SEQUENCE = -1L ^ (-1L << SEQUENC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MACHINE_NUM = -1L ^ (-1L << MACHIN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X_DATA_CENTER_NUM = -1L ^ (-1L << DATA_CENTER_BIT);

    /**
     * 每一部分向左的位移
     */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MACHINE_LEFT = SEQUENC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DATA_CENTER_LEFT = SEQUENCE_BIT + MACHINE_BIT;
    private final static long TIMESTAMP_LEFT = DATA_CENTER_LEFT + DATA_CENTER_BIT;

    private long dataCenterId;  //数据中心
    private long machineId;     //机器标识
    private long sequence = 0L; //序列号
    private long lastTimeStamp = -1L;  //上一次时间戳

    private long getNextMill() {
        long mill = getNewTimeStamp();
        while (mill <= lastTimeStamp) {
            mill = getNewTimeStamp();
        }
        return mill;
    }

    private long getNewTimeStamp()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 根据指定的数据中心ID和机器标志ID生成指定的序列号
     *
     * @param dataCenterId 数据中心ID
     * @param machineId    机器标志ID
     */
    public SnowFlakeShortUrl(long dataCenterId, long machineId) {
        if (dataCenterId > MAX_DATA_CENTER_NUM || dataCenter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DtaCenterId can't be greater than MAX_DATA_CENTER_NUM or less than 0!");
        }
        if (machineId > MAX_MACHINE_NUM || machineId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MachineId can't be greater than MAX_MACHINE_NUM or less than 0!");
        }
        this.dataCenterId = dataCenterId;
        this.machineId = machineId;
    }

    /**
     * 产生下一个ID
     *
     * @return
     */
    public synchronized long nextId() {
        long currTimeStamp = getNewTimeStamp();
        if (curr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Clock moved backwards.  Refusing to generate id");
        }

        if (currTimeStamp == lastTimeStamp) {
            //相同毫秒内,序列号自增
            sequence = (sequence + 1) & MAX_SEQUENCE;
            //同一毫秒的序列数已经达到最大
            if (sequence == 0L) {
                currTimeStamp = getNextMill();
            }
        } else {
            //不同毫秒内,序列号置为0
            sequence = 0L;
        }

        lastTimeStamp = currTimeStamp;

        return (currTimeStamp - START_TIMESTAMP) << TIMESTAMP_LEFT //时间戳部分
                | dataCenterId << DATA_CENTER_LEFT       //数据中心部分
                | machineId << MACHINE_LEFT             //机器标识部分
                | sequence;                             //序列号部分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nowFlakeShortUrl snowFlake = new SnowFlakeShortUrl(2, 3);

        for (int i = 0; i < (1 << 4); i++) {
            //10进制
            System.out.println(snowFlake.nextId());
        }
    }
}
(2, 3);

        for (int i = 0; i < (1 << 4); i++) {
            //10进制
            System.out.println(snowFlake.nextId());
        }
    }
}
注:文章均原创,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作者,将第一时间备注出处,谢谢。
# 高校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摘要 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是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程,旨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智能化升级。该方案通过融合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IC卡识别技术,初步实现了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而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更精准的校园安全管理、生活管理、教务管理和资源管理。 方案包括多个管理系统:智慧校园管理平台、一卡通卡务管理系统、一卡通人脸库管理平台、智能人脸识别消费管理系统、疫情防控管理系统、人脸识别无感识别管理系统、会议签到管理系统、人脸识别通道管理系统和图书馆对接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共同构成了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基础,通过统一数据库和操作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一致性。 智能人脸识别消费管理系统通过人脸识别终端,在无需接触的情况下快速完成消费支付过程,提升了校园服务效率。疫情防控管理系统利用热成像测温技术、视频智能分析等手段,实现了对校园人员体温监测和疫情信息实时上报,提高了校园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会议签到管理系统和人脸识别通道管理系统均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会议的快速签到和图书馆等场所的高效通行管理。与图书馆对接管理系统实现了一卡通系统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无缝集成,提升了图书借阅的便捷性。 总体而言,该智慧校园解决方案通过集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了校园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优化了校园生活体验,增强了校园安全,并提高了教学和科研的效率。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