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智能网联发展阶段和关键技术

本文来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创新发展之路》一书。

截至2024年1月,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开放测试示范道路22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5200张,累计道路测试总里程8800万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干线物流、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

(一)智能网联发展阶段

在中国,智能网联作为新生事物,从封闭园区测试阶段,到开放道路运行阶段,城市网联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开展一系列探索,并取得阶段性建设成效。

1.封闭园区测试阶段

封闭园区测试是智能网联发展的第一阶段,该阶段以科研机构和车企在封闭环境内进行测试实验为主导,主要目的是探索技术的可行性、产品的实用性,重点考核车辆对交通环境的感知及应对能力,是面向车-车、车-路、车-人等耦合系统的测试。

交通部2018年7月发布了自动驾驶封闭场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自动驾驶封闭场地建设技术指南(暂行)》,对建设目标与原则、场地选择和设计、设施设备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目前,全国约有50个封闭测试场(已建成和待建设),其中30余个具备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能力,如表1所示。

表1封闭测试场列表

区域

省份

城市

名称

所属单位

华东

上海

上海

上海大众安亭试车场

上海大众

上海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道路测试区*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同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基地*

同济大学

上海

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

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高淳区福特测试中心

福特

无锡

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无锡)*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常熟

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

常熟

丰田汽车中国研发中心

丰田

东海

博世东海夏季测试场

博士

泰兴

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泰兴)*

国家ITS中心智能驾驶及智能交通研究院

徐州

徐工集团贾汪试验场

徐工集团

盐城

中汽中心盐城汽车试验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浙江

宁波

吉利汽车试验场

吉利与沃尔沃

嘉兴

嘉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5G封闭测试场*

嘉善产业新城

杭州

杭州云栖小镇测试场

阿里云

嘉兴

嘉兴桐乡封闭测试场*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

德清

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

德清车百高新智能汽车示范区运营有限公司

安徽

定远

中国定远汽车试验场

解放军总装部

广德

广德试车场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合肥

江淮汽车新港试验场

江淮汽车

合肥

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

合肥市包河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福建

福州

平潭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基地*

平潭综合实验区

山东

济南

齐鲁交通智能网联高速公路测试基地

齐鲁交通发展集团

烟台

现代汽车研发中心试验场

现代汽车

东营

华东(东营)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

中国一汽、赛轮集团

青岛

即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

一汽大众西侧零部件园区

江西

上饶

上饶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综合试验场*

上饶经开区

华中

湖南

长沙

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

湖南湘江新区未来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

襄阳

襄阳汽车试验场/襄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封闭试验场*

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

河南

焦作

河南凯瑞车辆检测认证中心*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黄河交通学院

华北

北京

北京

交通部公路交通试验场/北京通州国家运营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测试基地*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北京

亦庄测试基地*

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

北京

海淀测试基地*

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

北京

顺义北小营镇无人驾驶封闭测试场*

北京顺创智能网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河北

保定

徐水长城汽车综合试验场*

长城汽车

天津

天津

西青区王稳庄镇封闭测试场*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

内蒙古

呼伦贝尔

中汽中心呼伦贝尔冬季汽车试验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内蒙古

呼伦贝尔

博世(呼伦贝尔)汽车测试技术中心

博世

内蒙古

满洲里

满洲里冬季试验场

上汽

东北

吉林

长春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北方)示范区净月测试场*

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长春

一汽-大众汽车农安试验场

一汽大众

辽宁

大连

东风日产大连试车场

东风日产

黑龙江

黑河

黑河红河谷汽车测试中心

黑龙江红河谷股份有限公司

黑河

黑龙江省黑河市自动驾驶测试场项目*

黑龙江省交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有限公司

华南

广东

广州

增城区广州本田汽车试验场

广汽本田

广州

番禹区广汽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

广汽

广州

南沙区庆盛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

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广州

花都区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

东风日产

广州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基地项目*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广州

增城区工信部电子五所测试场*

工信部电子五所

韶关

南方(韶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中心*

广汽

肇庆

肇庆高新区测试基地

工信部电子五所(赛宝实验室)

深圳

比亚迪汽车试验场

比亚迪

汕尾

比亚迪陆河试车场

比亚迪

惠州

惠南工业园自动驾驶测试场*

德赛西威

深圳

坪山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

深圳市未来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产业创新中心

广西

柳州

柳汽智能网联测试场*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柳州

上汽通用五菱研发与试验认证中心整车试验场*

上汽通用五菱

海南

琼海

海南热带汽车试验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基地(海南))*

一汽集团

西南

重庆

重庆

城市模拟道路测试评价及试验示范区*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

重庆西部汽车试验场

长安汽车

重庆

中国汽研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大足基地)*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

重庆机动车强检试验场/重庆车检院自动驾驶测试应用示范基地*

重庆车检院

四川

成都

中德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四川试验基地*

成都市龙泉驿区

德阳

德阳Dicity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运营基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及密西根大学

西北

新疆

吐鲁番

上海大众新疆试车场

上海大众

吐鲁番

中交火焰山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试验场

中交火焰山汽车检测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长安大学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

长安大学

宁夏

银川

中国银川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运营基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备注:*为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

封闭园区测试建设,通过抓取典型智能交通场景,真实还原实际路况和环境,模拟智能网联落地应用。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安全风险,防止因智能网联技术不成熟而导致出现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也可为持续研究和分析智能网联应用提供翔实的试验和测试数据,为后续的开放道路阶段提供成功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储备。

2.开放道路运行阶段

开放道路运行阶段是智能网联汽车从封闭园区进入实际应用的关键时期,涵盖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演化、测试、应用等全过程,主要是在特定的开放道路环境下运行,通过试点示范、先行先试,实践并验证技术成果,解决在公开道路上的交通环境复杂、人员车辆流动等问题,保证车辆的可控性。

开放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方面,国家部委、各省市均纷纷出台相关道路测试管理规范。不完全统计,全国40多个省和市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管理规范或实施细则,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浙江、湖南、河南、广东、海南、吉林等出台了省(直辖市)级法规,如表2所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出台了跨省市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

表2 各地智能网联测试政策汇总表

区域

省份

城市

法规

时间

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

(国家级)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

2018-4

公安部

(国家级)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

2021-4

工信部

(国家级)

《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

2021-4

网信办

(国家级)

《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

2021-5

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

(国家级)

《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2021-7

工信部

(国家级)

《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

2021-8

工信部

(国家级)

《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

2021-9

交通运输部

(国家级)

《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

2022-8

交通运输部

(国家级)

《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

2023-12

工信部

(国家级)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

2022-9

工信部、公安部

(国家级)

《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2022-11

工信部、公安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

(国家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2023-11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

(行业级)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规程(试行)》

2018-8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行业级)

《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技术规范》

2019-10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行业级)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设计技术要求》

2020-4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区域级)

《长江三角洲区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认合作协议》

2019-9

华东

上海

上海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2018-2

上海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2021-7

上海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实施细则》

2022-11

上海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高快速路测试与示范实施方案》

2023-2

江苏

(省级)

《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细则(试行)

2018-9

(省级)

《关于做好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测试道路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2019-4

(省级)

《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修订草案)

2022-11

南京

《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细则(试行)》

2019-11

苏州

《关于苏州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测试道路的公告》

2019-11

无锡

《无锡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1-9

无锡

《无锡市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草案)

2022-8

无锡

新版《无锡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2022-9

浙江

(省级)

《浙江省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2018-8

杭州

《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18-8

杭州

《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1-6

杭州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3-4

杭州

《杭州市促进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规定(草案)》

2023-8

嘉兴

《嘉兴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2019-12

湖州

《湖州市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19-4

德清

《德清县关于支持开展自动驾驶测试服务的七条意见》

2019-6

安徽

合肥

《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试行)》

2019-7

合肥

《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0-8

合肥

《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方案》

2023-9

芜湖

《芜湖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

2022-8

福建

平潭

《平潭综合实验区无人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2018-3

莆田

《莆田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2019-8

福州

《福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3-8

山东

济南

《济南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2018-7

济南

《济南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

2021-9

青岛

《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0-10

华中

湖南

(省级)

《湖南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19-11

长沙

《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18-4

长沙

《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V2.0

2019-7

长沙

《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V3.0

2020-7

湖北

武汉

《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18-11

武汉

《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2-8

襄阳

《襄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18-12

河南

(省级)

《河南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2018-11

(省级)

《河南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管理办法(试行)》

2021-9

华北

北京

北京

《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2018-8修订

北京

《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能力评估内容与方法(试行)》

2018-2

北京

《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封闭测试场地技术要求(试行)》

2018-2

北京

《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管理办法(试行)》

2019-6

北京

《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模拟仿真测试平台技术要求》

2020-1

北京

《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0-11修订

北京

《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

2021-4

北京

《无人配送车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版)

2021-5

北京

《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高速公路及快速路道路测试及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1-7

北京

《北京市智能网联政策先行区智能网联客运巴士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2-3

北京

《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乘用车无人化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2-4

北京

《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2-7

北京

《北京市无人配送车道路测试与商业示范管理办法(试行)》

2023-1

河北

沧州

《沧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2019-9

沧州

《沧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运营管理办法(试行)》

2020-12

保定

《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8-1

保定

《保定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

2018-12

雄安

《雄安新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2021-8

山西

阳泉

《阳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2020-9

阳泉

《阳泉市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2023-3

天津

天津

《天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2018-7

东北

吉林

(省级)

《吉林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2-10

吉林

长春

《长春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

2018-4

辽宁

大连

《大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2020-12

华南

广东

(省级)

《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试行)》

2018-12

(省级)

《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

2022-11

广州

《关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8-12

广州

《广州市南沙区关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2018-4

广州

《南沙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

2021-5

广州

《关于逐步分区域先行先试不同混行环境下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应用示范运营政策的意见》、《在不同混行环境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应用示范运营的工作方案》

2021-7

深圳

《深圳市关于规范智能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2018-3

深圳

《深圳市关于贯彻落实〈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的实施意见》

2018-5

深圳

《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开放道路技术要求(试行)》

2018-10

深圳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草案修改二稿)》

2021-8

深圳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

2022-7

深圳

《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2022-11

肇庆

《关于加快推进肇庆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8-4

肇庆

《肇庆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1-5

广西

柳州

《柳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19-2

柳州

《柳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2021-3

柳州

《柳州市高速场景智能网联汽车封闭场地测试规程(征求意见稿)》

2021-3

海南

(省级)

《海南省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实施细则(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稿)》

2019-1

(省级)

《海南省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23-6

(省级)

《海南省智能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办法(暂行)》

2023-11

西南

重庆

重庆

《重庆市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18-3

重庆

《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准入测试方案》

2018-5

重庆

《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2018-5

重庆

《重庆市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20-5

重庆

《重庆市永川区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道路测试与应用管理试行办法》

2022-8

重庆

《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2024-1

四川

成都

《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

2021-9

成都

《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实施细则(试行)》

2022-6

成都

《关于推进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远程驾驶测试与示范应用的指导意见》

2023-5

贵州

贵阳

《贵阳贵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2023-2

云南

(省级)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公安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通信管理局关于组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 试点工作的通知》

2023-12

西北

陕西

西安

《西安市规范自动驾驶车辆测试指导意见(试行)》

2019-2

西安

《西安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实施细则(试行)》

2019-2

宁夏

银川

《银川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20-3

内蒙古

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办法(试行)》

2023-5

从封闭测试区到开放道路建设阶段,一方面需要符合实际交通情况,考虑设计和建设的可行性,保证道路安全,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成功的示范应用,促进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加速其在实际中的推广应用。

(二)智能网联关键技术

C-V2X是智能网联关键技术,其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车辆间通信到智能车联网系统的演变过程。目的是为了提高道路安全和交通效率,为未来的智慧交通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完善,C-V2X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下面将阐述C-V2X技术从3GPP R14到R17的几个发展阶段。

1.3GPP R14

C-V2X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3GPP R14版本,该版本最初被定义为一种用于车辆之间通信的技术,以实现实时数据交换和共享。该版本的规范包括V2V和V2I通信的基础架构和功能需求,并明确了相关术语和定义。在该版本中,C-V2X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道路安全和交通效率,从而实现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延迟。

首先,C-V2X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使车辆与其他车辆、交通信号灯、道路设施以及其他车辆上的传感器进行通信。这种通信可以实现更高效的交通流动、更安全的道路行驶以及更智能化的车辆控制。

其次,C-V2X包括多个组件,如车载终端、路侧终端、云端服务和API等。这些组件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通信,从而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换。此外,C-V2X还包括一些安全机制,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三,C-V2X可以支持多种应用,如车联网、自动驾驶、远程监控和智慧城市等。通过与其他车辆和基础设施进行通信,C-V2X可以为这些应用提供更加精确和实时的数据。例如,在车联网应用中,C-V2X可以帮助车辆更好地理解路况和交通状况,从而更加智能地规划路线。

最后,C-V2X还涉及到一些标准化问题。为了确保不同厂商的设备和应用程序能够相互通信,3GPP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协议。这些规范和协议确保了C-V2X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互操作性。

2.3GPP R15

2015年9月,国际电联(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正式确认了5G的三大应用场景,即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和大规模机器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2016年3月,3GPP就正式启动了5G的标准化工作,旨在开发一个统一的、更强大的无线空口——5G新空口(New Radio,NR)[1]。

R15是5G标准制定的开端。R15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针对eMBB场景进行标准制定。ITU针对eMBB的指标要求,是下行峰值速率必须达到10Gbps以上,用户体验速率必须达到1Gbps以上。3GPP为了实现这一需求,采用了两个思路:一个是寻找更多的可用频谱资源,另一个是深入挖掘每MHz频率资源的潜力。

在扩充频谱资源方面,3GPP在Sub-6GHz频段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毫米波技术。也就是说,将5G的工作频谱向更高频段延伸,覆盖到毫米波的频段。

移动毫米波带来的速率和容量提升非常明显,奠定了5G高速连接的基础。在毫米波技术的基础上,3GPP又引入了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assive MIMO)。这个技术是5G最具标志性的创新之一,它通过大量增加基站中的天线数量,从而对不同的用户形成独立的窄波束覆盖,可以数十倍地提升系统吞吐量,也改进了基站的覆盖效果(尤其弥补了毫米波覆盖能力的不足)。

5G NR设计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就是选择无线波形和多址接入技术[2]。在当时的方案评估过程中,通过广泛研究发现,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体系,具体来说包括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和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是面向5G eMBB和更多其他场景的最佳选择。在4G LTE已有的OFDM应用基础上,通过设计统一的子载波间隔指数扩展公式,实现了可扩展的OFDM参数配置。这一技术发明,被称为“可扩展参数集”,是R15的重大亮点之一。利用可扩展OFDM参数配置,可以实现子载波间隔能随信道宽度以2的n次方扩展。这样一来,在更大带宽的系统中,快速傅里叶变换点数大小也随之扩展,却不会增加处理的复杂性。

R15另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是基于时隙的灵活框架。该灵活框架的关键技术发明就是5G NR自包含时隙结构。在新的自包含时隙结构中,每个5G NR传输都是模块化处理,具备独立解码的能力,避免了跨时隙的静态时序关系。

2018年6月,3GPP R15标准正式冻结。在3GPP R15版本中,C-V2X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该版本的规范主要包括增强版的V2V和V2I通信,以及引入智能路侧单元(Smart Road Side Unit,SRSU)的概念,以提高通信效率和可靠性。同时,该版本还针对车联网应用中的安全、隐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虑和规定。

首先,C-V2X增加了新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停车和交通灯控制等。通过这些新增的应用,C-V2X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细致的服务,为驾驶员和乘客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

其次,C-V2X的性能得到了提升。在新的版本中,C-V2X的传输速率提高了数倍,使其更加适合高速移动的场景。同时,新版本还对信道进行了优化,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三,C-V2X的安全机制也得到了加强。新的版本针对网络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以增强C-V2X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第四,C-V2X的标准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在新的版本中,3GPP组织进一步完善了C-V2X的标准和规范,使其更加具有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这将有助于促进不同厂商的设备和应用之间的互通和交流。

3.3GPP R16

R15主要针对eMBB场景进行了标准制定。R16在R15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uRLLC和mMTC场景的标准规范,从而贡献了第一个5G完整标准,也是第一个5G演进标准。从本质上来说,实现对垂直行业的支持和赋能,是R16最重要的使命。

R16需要进行标准化的uRLLC场景,主要针对的就是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垂直行业领域。ITU针对uRLLC场景提出的指标目标,包括更严格的可靠性要求(高达99.9999%的可靠性),以及毫秒级的时延。

R16需要通过进一步增强5G网络的基础能力,引入更多的网络新特性,以此更好地支持toB的关键业务型用例,满足智能制造、智能质检、无人驾驶等垂直行业需求。

在网络基础能力增强方面,R16对频谱效率、网络的利用率和鲁棒性等方面都做了专门的优化和增强,包括大规模天线增强、载波聚合增强、切换技术增强等,极大地提升了5G的可用性和完善性[1]。

在新特性引入方面,R16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以频谱扩展为例,R16增加了对5G NR免许可频谱(New Radio in Unlicensed Spectrum,NR-U)的支持,包括两种模式:许可辅助接入(Licensed-Assisted Access,LAA),以及不需要任何许可频谱的独立部署。这不仅带来了更大的容量,也实现了更灵活的部署。

对于前面提到的可靠性和时延要求,多点协作通信(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s,CoMP)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赋能技术之一。在这个技术创新中,通过采用多个发射和接收点,创建有冗余通信路径的空间分集,实现高可靠性和低时延,构建可用的时间敏感网络(Time Sensitive Networking,TSN)。

R16在组网技术方面则引入了远端干扰管理、无线中继以及网络组织和自优化技术,使得网络实际用户体验获得提升。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新型干扰测量与抑制技术,以及集成接入与回传(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IAB)。IAB支持毫米波基站进行无线接入和回传,在部署密集网络时可有效减少新增光纤部署需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政企垂直行业的5G落地,R16在专网部署模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推出了对非公共网络(Non-Public Networks,NPN)的支持,为5G专网通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16引入的新特性很多,除了上述技术之外,还包括终端节能,终端移动性增强、高精度定位等。

2020年7月,R16标准正式冻结。如果说R15只是实现了一个“可用”的5G,那么,R16的作用,就是让“可用”的5G变成“好用”的5G。它在成本、效率和功能上进行了深入增强和改进,为5G的全面落地铺平了道路。

在3GPP R16版本中,C-V2X进一步发展成为智能车联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版本的规范包括智能路侧单元(SRSU)的功能和能力,以及基于SRSU的智能车联网系统的架构和应用。该版本的目标是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的车联网系统,并为未来的智慧交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R16首次引入了NR-V2X,针对PC5接口定义了全新的帧结构、资源调度、数据重传方式等,支持单播、组播和广播三种模式;在Uu口引入了V2X通信切片、边缘计算、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预测等特性,满足车联网低时延、高可靠和大带宽等需求。R16引入了车辆编队行驶、高级驾驶、传感器扩展和远程驾驶四类应用,定义支持25个V2X高级用例。

4.3GPP R17

2022年6月初,通信标准组织3GPP第96次全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如期召开。在本次会议上,备受瞩目的3GPP R17标准被正式宣布冻结。这标志着,5G的第一阶段演进已经全部完成,5G技术发展,迈入崭新的第二阶段,如图1所示。

图片

图1  3GPP 5G标准演进阶段

作为全球5G NR标准的第三个主要版本,R17进一步从网络覆盖、移动性、功耗和可靠性等方面扩展了5G技术基础,将5G拓宽至全新用例、部署方式和网络拓扑结构。R17演进的关键词,可以分为“增强”和“扩展”。

(1)网络基础能力增强

R17是在5G规模商用之后制定的标准。所以,它可以根据5G前期实际部署的经验,以及发现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R17为5G系统的容量、覆盖、时延、能效和移动性等多项基础能力带来了更多增强特性,包括Massive MIMO增强、覆盖增强、终端节电、频谱扩展、IAB增强、uRLLC增强等。

R17对5G毫米波进行了频谱扩展,定义了一个被称为FR2-2(Frequency Range 2-2)的全新独特频率范围,将毫米波的频谱上限,推高到了71GHz。这意味着,5G毫米波的网络容量将变得更大,更多的用例和部署方式将得以实现。例如智能制造行业中支持通信和定位功能的毫米波企业专网[2]。得益于5G NR可扩展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e,SCS)方案和基于时隙的灵活帧结构,这种频段扩展可将控制和数据信道的子载波间隔直接扩展到480kHz和960kHz(以前低频段毫米波为120kHz)。

除频段扩展之外,R17还带来了其它毫米波增强特性,包括支持带间上行/下行载波聚合和增强移动性。IAB增强,来自于同时发射/接收(即全双工)和增强的多跳操作等特性,可以进一步提升部署效率、覆盖和性能。这对于毫米波部署尤其有用,它能够更经济且高效地快速扩展覆盖范围。

终端能力增强方面,为了改善用户体验,R17提出了一系列的增强特性。例如支持多达八根天线和额外的空间流,可实现更高吞吐量;先进的MIMO增强功能,可提升容量、吞吐量和电池续航;面向连接态和空闲态模式的节能新特性,可延长电池续航;重传和更高传输功率,可改善终端的网络覆盖范围;5G定位技术增强,可改善定位精度和时延;双卡双待,可支持单个或两个运营商的两个订购服务并发等等。

(2)5G网络和终端应用扩展

R17作为5G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过渡,既要对现有5G进行增强,也要探索更多的5G场景应用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包括轻量化(Reduced Capability,RedCap)、非地面网络(Non Terrestrial Network,NTN)、扩展直连通信、厘米级定位、扩展广播/多播,以及无界(Extended Reality,XR)扩展现实。

5G R17引入的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当然是面向中低速物联网应用的RedCap,也就是NR-Light。RedCap是简化版的5G,通过降低协议的复杂度,采用更好的节能技术,可以满足可穿戴设备、工业传感器和监控摄像头等物联网需求。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R17新特性,是非地面网络(NTN)。近年来,人们对卫星通信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为了让5G提供无处不在的连接,3GPP也加强了非陆地区域网络覆盖的研究。在R17中,有两个并行的NTN工作组来应对移动宽带和低复杂度物联网(IoT)用例。第一个项目采用5G NR框架来进行卫星通信,实现从地面到卫星的固定无线接入(Fixed Wireless Access,FWA)回传,并为智能手机直接提供低速率数据服务和语音服务。第二个项目侧重支持低复杂度eMTC和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终端卫星接入,扩大了关键用例的网络覆盖范围,如全球资产追踪。

近年爆火的元宇宙,给我们展现了跨越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个性化数字体验。作为元宇宙的底层支撑技术,以VR、AR为代表的XR扩展现实技术得到了更多的重视。R17中的XR项目,专注于研究和界定各种类型的XR流量(AR、VR、云游戏)。此项研究为已经确定的XR流量类型定义需求和评估方法,并支持性能评估以确定未来的提升范畴[1]。

在3GPP R17版本中,C-V2X继续完善和优化,以适应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该版本的规范主要针对智能车联网系统中的实时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升级,以支持更多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同时,该版本还强调了车联网系统与其他物联网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和互联互通的重要性,为实现智慧交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R17侧重研究弱势道路参与者的应用场景(V2P),研究直通链路中终端节电机制、节省功耗的资源选择机制以及终端之间资源协调机制,以提高直通链路的可靠性和降低传输的时延。R17还将NR Sidelink直接通信的应用场景从V2X扩展到公共安全、紧急服务,乃至手机与手机之间直接通信应用。

参考文献

[1] 小枣君.知乎.从R15到R17,一文看懂5G的技术创新[EB/OL].[2022-9-19].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5912900

[2] 陈晓明等译. 5G NR物理层技术详解:原理、模型和组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

购书链接

您也可直接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机械工业出版社官方商城直接购买。京东、当当、天猫各大电商也已上线。

推荐阅读

《5G与智慧交通,加速未来出行大变革》

《车联未来:5G车联网创新商业模式》

《从云端到边缘:边缘计算的产业链和行业应用》

《5G与车联网技术》

好书推荐

01

图片

本书由吴冬升、李大成担任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中在分析智慧城市重点建设内容和智能网联汽车重点发展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带来的车联网智能道路基础设施、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地理位置网、现代信息通信网、车城网平台建设和发展情况。并且介绍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创新发展的相关案例。了解详情请点击:【新书推荐】《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图片

吴冬升 博士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02

图片

本书由吴冬升、董志国两位博士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隆重出版。书中详细分析5G、智慧交通及自动驾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阐述城市公共交通、共享出行、智慧物流的最新进展。了解详情请点击:新书上架!《5G与智慧交通,加速未来出行大变革》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图片

03

图片

继2020年《5G与车联网技术》、2021年《从云端到边缘:边缘计算的产业链和行业应用》出版之后,吴冬升博士带领「5G行业应用」作家团队推出又一力作——《车联未来:5G车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本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聚焦5G车联网商业模式,探索车联网未来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了解详情请点击:《车联未来:5G车联网创新商业模式》

▼点击下图链接购买

关于我们

「5G行业应用」是聚集TMT行业资深专家的研究咨询平台,致力于在5G时代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客观、深入和极具商业价值的市场研究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利用5G实现战略转型和业务重构。本公众号专注提供5G行业最新动态及深度分析,覆盖通信、媒体、金融、汽车、交通、工业等领域。

图片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