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级控制直流牵引驱动系统】该模型设计为搭载两个直流电机的牵引负荷运行(Simulink仿真实现)

    💥💥💞💞欢迎来到本博客❤️❤️💥💥

🏆博主优势:🌞🌞🌞博客内容尽量做到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为了方便读者。

⛳️座右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本文目录如下:🎁🎁🎁

目录

 ⛳️赠与读者

💥1 概述

单级控制直流牵引驱动系统设计及双电机牵引负荷运行研究

一、系统定义与核心设计要素

二、双电机协同控制技术深度解析

三、研究文档结构框架与技术验证方法

四、前沿发展方向

📚2 运行结果

🎉3 参考文献

🌈4 Simulink仿真实现


 ⛳️赠与读者

👨‍💻做科研,涉及到一个深在的思想系统,需要科研者逻辑缜密,踏实认真,但是不能只是努力,很多时候借力比努力更重要,然后还要有仰望星空的创新点和启发点。当哲学课上老师问你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电的时候,不要觉得这些问题搞笑。哲学是科学之母,哲学就是追究终极问题,寻找那些不言自明只有小孩子会问的但是你却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建议读者按目录次序逐一浏览,免得骤然跌入幽暗的迷宫找不到来时的路,它不足为你揭示全部问题的答案,但若能让人胸中升起一朵朵疑云,也未尝不会酿成晚霞斑斓的别一番景致,万一它居然给你带来了一场精神世界的苦雨,那就借机洗刷一下原来存放在那儿的“躺平”上的尘埃吧。

     或许,雨过云收,神驰的天地更清朗.......🔎🔎🔎

💥1 概述

单级控制直流牵引驱动系统设计及双电机牵引负荷运行研究

【单级控制直流牵引驱动系统】这一模型主要是为了研究搭载有两个直流电动机的牵引负荷运行情况而设计的。在这样的系统中,直流电通过一个单级控制器(通常指的是不包含多级变换或复杂调控机制的相对简单的控制结构)直接供给到直流牵引电动机上,以驱动负载(如车辆或运输工具)运动。该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直流电机选择与配置:由于模型中采用两个直流电机,这可能出于提高牵引力、负载共享或提高系统可靠性的考虑。电机可能被并联或串联连接,取决于所需的输出扭矩、速度控制要求以及电源电压限制。

  2. 单级控制系统设计:单级控制系统通常包含电流控制回路和速度控制回路。电流环负责调节流入电机的电流,从而控制电机的电磁转矩;速度控制环则根据外部指令调整电机速度。控制策略可以是比例积分(PI)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或其他更先进的控制算法。

  3. 能量转换与效率:系统需考虑如何高效地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减少损耗,这涉及到电枢电阻、磁滞和涡流损耗等电机内部损耗的管理,以及如何优化控制器参数以减少过调制或欠调制带来的效率损失。

  4. 保护机制:为确保安全运行,系统还需集成过电压、过电流以及电机温度等保护措施,以防电机或控制器损坏。

  5. 动态响应与稳定性:研究模型的动态特性,包括启动加速、负载变化响应以及制动过程,是评估系统性能的重要方面。这需要通过理论分析和/或仿真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响应性。

  6. 实验验证:最终,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往往需要通过实际搭建系统进行测试验证,包括电机特性测试、控制策略实施的效果,以及整个系统的综合性能评估。

一、系统定义与核心设计要素

单级控制直流牵引驱动系统是一种采用简化控制结构的直流电机驱动方案,其核心特征在于通过单级控制器直接向直流牵引电动机供电,无需多级功率变换模块。系统设计需重点关注以下要素:

  1. 双电机配置模式

    • 并联/串联选择:根据应用场景需求,双直流电机可采用并联或串联连接。并联配置可提升系统冗余性(单个电机故障时仍可运行)及总功率输出能力;串联连接则适用于高电压、低电流场景,例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分布式驱动。
    • 转矩-速度特性匹配:双电机需具备相同或互补的机械特性曲线,确保在负载突变时转矩分配的均衡性。例如,电动拖拉机双电机驱动系统采用对称布置的永磁同步电机,通过电磁离合器实现动力耦合。
  2. 控制架构设计

    • 单级闭环控制结构:包含电流环(调节电磁转矩)与速度环(响应外部指令)的双层控制回路。电流环采用H桥PWM调制实现动态电流跟踪,速度环通过PI/PID算法消除稳态误差。
    • 协同控制策略:针对双电机间的负载分配问题,文献提出主从控制(Master-Slave)、模型预测控制(MPC)及模糊神经网络PID等策略。例如,在机器人关节驱动中,主电机接收速度指令,从电机通过转矩补偿实现同步。
  3. 关键参数指标

    • 牵引负荷运行要求
负荷等级额定电流百分比持续时间电压范围(1500V系统)
连续运行100%不限时1500V ±10%
过载运行150%≤2小时≥1320V
瞬时峰值300%≤1分钟≥1000V
数据来源:国家标准GB/T 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 电机性能参数:以某双电机系统为例(对比单电机驱动):
参数双电机系统(EM1+EM2)单电机系统(EM)
总额定功率35 kW35 kW
最大扭矩180 N·m198 N·m
质量51.5 kg45 kg
效率区间85-92% (分区优化)80-88%
双电机系统通过负载动态分配可扩展高效工作区。

二、双电机协同控制技术深度解析
  1. 典型应用场景

    • 牵引力增强:在重载启动或爬坡工况下,双电机通过转矩叠加提供瞬时高扭矩输出。例如,电瓶运输车采用等力矩双输出轴直流串激电机,前/后轴独立驱动提升爬坡能力。
    • 能量效率优化:基于工况预测的功率分配算法可降低系统能耗。研究显示,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相比单电机系统在C-WTVC工况下能耗降低8.97%。
    • 容错运行:当一侧电机发生堵转或绕组短路时,另一电机可通过动态重构控制维持基本牵引功能。
  2. 先进控制算法案例

    • 模糊神经网络自适应PID:在电动拖拉机作业中,该算法使PTO电机转速跟踪误差超调量降至1.6%,稳定时间缩短至0.024秒,显著优于传统PID控制。
    • 模型预测控制(MPC) :应用于机器人关节驱动时,通过预测未来3-5个控制周期的负载变化,提前调整PWM占空比,减少到位震荡现象。
三、研究文档结构框架与技术验证方法
  1. 文档核心章节建议

    1. 引言
      - 研究背景(双电机牵引系统在轨道交通/特种车辆中的应用需求)
      - 技术挑战(负载突变响应、能效优化、故障容错)
    2. 系统建模
      - 电机数学模型:电枢方程+机械运动方程
      - 多体动力学模型:包含齿轮箱、传动轴的扭矩传递链
    3. 控制策略设计
      - 单级控制器参数整定(电流环带宽≥200Hz,速度环带宽≥50Hz)
      - 协同控制算法流程图及稳定性证明(Lyapunov函数/根轨迹分析)
    4. 仿真验证
      - Simulink模型搭建:包含H桥驱动模块、电机本体模块、负载扰动注入模块
      - 典型工况测试(阶跃响应、正弦跟踪、突变负载)
    5. 实验验证
      - 硬件在环测试平台:dSPACE实时系统+功率放大器
      - 能效对比实验(双电机vs单电机在不同坡度下的能耗曲线)
    
  2. 关键技术指标验证

    • 动态响应:阶跃负载下转速恢复时间≤100ms,超调量<5%。
    • 效率曲线:在20%-80%负载区间系统综合效率≥85%。
    • 故障恢复:单电机故障后系统可在50ms内切换至冗余模式,输出扭矩保持≥60%额定值。
四、前沿发展方向
  1. 智能化升级: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实时数据映射优化控制参数。
  2. 拓扑创新:研究三电平H桥拓扑以降低开关损耗,扩展电压适应范围。
  3. 材料革新:采用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将开关频率提升至100kHz以上,减少滤波器体积。

该系统的深入研究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如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特种车辆)进行参数适配,同时注重仿真与实验的闭环验证,以实现理论设计与工程实践的高度统一。

📚2 运行结果

🎉3 参考文献

文章中一些内容引自网络,会注明出处或引用为参考文献,难免有未尽之处,如有不妥,请随时联系删除。

[1]杨少兵.电气化铁道牵引负荷概率分布特性与数学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2]曹仕明.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短路故障及解决措施[J].  2021.

[3]李欣然,张广东,朱湘有,等.牵引供电系统综合负荷模型结构[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16):6.DOI:CNKI:SUN:DLXT.0.2009-16-016.

🌈4 Simulink仿真实现

资料获取,更多粉丝福利,MATLAB|Simulink|Python资源获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荔枝科研社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