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编辑:深度学习技术前沿

转载请注明来源

【导读】知乎热议:“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下面精选了一些优质回答,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作者:瓶盖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336270/answer/2004038955
来源:知乎

  1. Do not rely (依赖) on anybody (rich father马云, powerful uncle 王健林除外), PhD is your own project and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it。否则,总有一刻你会体会到: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2. 若能遇到与你fighting in the trench 的导师,快闭上眼睛,向老天爷(或天主,或神,或上帝,或菩萨,或耶稣,或耶和华,或雅威等等,you name it)祈福一分钟:好人一生平安。

  3. 既来之则安之。积淀3-4年,读博期间,可能是学术生涯最纯粹的科研时光。毕业工作后,就剩下项目、项目、项目了!

  4. 平时有些小想法或阶段性成果,要及时总结(没有人push你也要自觉,论文这东西,有总比没有好看(比如胸肌?!))。更重要的是,这样你最后写毕业论文时,是wrapping up而不是writing up from scratch。

  5. 对于期刊与会议论文书写,引用一句名人名言(我说的^ _ ^) “Latex很好使,退word世界和平”。最后写毕业论文时你会感受到的。

  6. 憋只呆在一个角落里闷声看papers,多和志同道合的人讨(che)论(dan),说不定可以碰撞出火花(糊墙纸)。

  7. 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被拒的次数成正比,多尝试,被拒没啥,把该改的改了,再投!

  8. 努力是必须的,有时不会体现在论文输出上,但收获是多方面的。量变才能发生质变。

  9.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个贵人是谁,所以多做善事。

  10. There is life beyond research. 如果读博过程中遇到想哭的困难,找家人朋友诉说一下,虽然他们在技术上不会提供任何帮助。退一步讲,博士即便fail掉,也不意味的末日。但请在尽全力后,再用这一句话。

作者:penny Che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336270/answer/56596089
来源:知乎

最最重要的一点:写论文。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写,能写多少写多少。

一直做工作不写文章的话,用我导师的话说,叫做 random data generator.

一边写一边做实验,一边写一边看文献,一边写一边建模型。没有任何时候你已经准备好开始写了,只有当下,立刻,马上。没有具体工作就写proposal 或者 literature review。不要等到你觉得你已经什么都做完了就差写了。这种情形,通常我们称之为还什么都没有做。身边血淋淋的教训太多了。虽然前期工作做的很好,但是如果前期不抓紧写论文的话,最后写论文的进度会慢的远远超过你的预计。我导师的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论文延期的,工作都做的很好,只是没有写完论文。

补充一点,因为有人在评论里提到了。之所以提到要尽早开始写。写论文不等同于平时的实验笔记或者科研随笔。因为笔记这些东西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更多的时候是用来提醒自己工作如何做,帮助自己理清具体下一步工作的思路的。而论文(包括期刊投稿和毕业论文)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包括写作的思路,而且大多数都有每个行业的论文模板。早日开始这部分的写作的目的是,强迫自己按照一篇同行评议的文章的要求来写,可以保证自己的思路比较一致,同时也是强迫自己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合乎逻辑的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和只做不写的 random data generator (随机数据生成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的收获是,理想和现实永远有差距。这并不是妥协,是行业经验不足造成的。一开始我写的proposal老板看了很满意,只评价了一句,你确定这些你都要做吗?PhD is not a lifelong staff.我信心满满的说,应该能完成吧。时至今日,博士已经读了一半,我已经深深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的幼稚,定下的计划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导师其实心里一直都是知道的,只不过他不说。老话说得好,取其上者得其中。如果你定的计划太庞大了,导师只是提议你一下,然而你并不相信。还是那句话,没有做到你的预期并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因为你开始的计划不现实,即使这样,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最后的收获是,人生之中能有这么一段时光真的太美好了。心无旁骛的做一件事,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没有家庭的负担。因为巨大的内在压力,开始关注内在,学会自省,学会有所觉知,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抗压能力不断增强,发展了很多兴趣爱好(捂脸),认识到独处的价值,也意识到人与人的交往多么可贵。有事做,有人爱,有目标,时间金钱上都自由,这真的是属于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我一直都在感激上天给我的好运气,能让我拥有一段这样的时光。这段时光,满足了年少青春的我关于当一名科学家的所有幻想。也许我以后并不会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但是我会深深的怀念这段美好的时光。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推荐没有家庭负担的孩子读博士。我家一度非常贫穷过,我深深的知道,当没有钱的时候,所有的考量中,金钱都占有重要的比例,那种内心的煎熬,非处于其中的人不能理解。我不希望的是,在重重科研压力,论文压力之下,博士们还要考虑如何赚钱养家,为何不能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等等。那样真的太辛苦了,我很心疼。

作者:刘勾圈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336270/answer/234982987
来源:知乎

专注。专注于一个问题,持续地挖掘,而不是看哪个领域火热赶紧发一篇,哪个data好建model赶紧凑一个。以我的研究领域(Information search and retrieval)为例,在同一个研究问题上深入,持续地跟进并发表2-3篇高品质的文章,比绕着整个学科到处挖浅坑,攒文章数量更有意义。后者的广撒网做法可能能带出一票水文,但是最终不仅无益学术,反而可能会在academic job market上backfire你。

扎根。扎根于文献,扎根于经典研究,扎根于前沿进展,多读paper,多泡图书馆,找到自己所感兴趣之领域内的研究缝隙。这个缝隙可以是多个方面的,比如某种行为的差异没有研究过,某种理论框架没有在这个情境下理解过,甚至是某种研究设计在某个问题情境中的优势和局限等;这个缝隙也可以是多个层次的,比如行为和现象层面没有被注意到的变化和差异,行为背后没被系统研究的影响机制,或是新的研究方法的认识论意义等。研究的初学者(包括我自己)常常滑入的陷阱是:先做quick literature scan,然后很武断地说某个问题没有研究过。拿到数据之后不加细思提笔就写,Introduction中夸大意义,铺开背景,literature review中含糊其词,论证宛如堆草垛。紧接着做完model后反复强调数据本身,谈起与已有研究的联系区别则又是敷衍塞责,草草了之。这样的套路是能出一些paper,但是学术真的不是这样做的。

耐心。耐心。耐心。没有耐心,专注和扎根就一个也保证不了。学术是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工作,规律性具有极大的意义。这个规律性可以包含对一个领域专注的规律性(比如持续跟进地在一个问题上读文章,做研究,收数据)和扎根的规律性(一段时间内读一定量或一定范围的论文),但不是成果的规律性(比如一年一定要发出几篇文章,不论具体问题和方法)。

做学术的时候,冷板凳的工作做足了,笨功夫下够了,不怕没有成果。

作者:牛琪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336270/answer/1839171405
来源:知乎

明白最深刻的道理就是:如果一件事情你没有内心的热爱,你是没有办法坚持下去的。

因为大部人高估了外部的奖励对自己的影响,低估了自己内心的驱动力。很多人对读博有个误解就是觉得博士是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延伸,其实并非如此。中学甚至大学阶段的学习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外部的反馈非常迅速,可以刺激你不断的“玩”下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比如老师白天讲完课,晚上布置作业,你如果听课认真,作业就会写的很快,就会有个很高的分数。这个过程的反馈是特别迅速的,而且一般用功程度可以直接反馈在成绩上,这个周期一定不会超过一学期。

但是博士阶段的反馈周期是很长的,往往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很多人其实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每一步做到什么算是合格的,因为这个反馈阶段的周期特别特别长。一篇好一点的工作,往往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没有入门的话,就特别痛苦,因为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应不应该怎么做,尤其是习惯了作为一名好学生,突然间发现以前的套路无法用了,很多人这个时候就茫然无措。这个反馈周期还体现在,即使博士毕业,花了4到6年时间拿到了学位,突然发现这个付出和收益完全不成比例,很多同学硕士毕业已经工作了几年有一定积蓄,买房结婚生孩子,完成了人生大事,你还在学海苦苦挣扎。所以说除非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喜爱一个东西,否则漫长的4到6年的时间只是在“忍受”,“挣扎”。很多人低估了这个过程,以为博士很光鲜,其实不然。

读博也好,工作也好,婚姻也好,有时候很像的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一件事情外表很光鲜,很有外在吸引力,那么你能坚持一年坚持两年,再长的时间其实是坚持不下去的,这是人性。比如说我之前待过一家上市公司,薪水待遇什么在业界也算不错,但是大家的平均工作时间也只有一年半,也就是说,一年半之后,我成了我们组最老的员工。因为一个东西你去的时候发现工资高吸引你,出来才发现渐渐的没有办法抗拒自己内心的,这个过程十分煎熬。很多大厂虽然工资很高,但是离职率非常高,压力大是一方面,内心的抗拒是另一方面。婚姻感情也是如此,你可能觉得这个人条件和你特别匹配,但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共度一生的。

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的特点就是用最经济的方法筛选出最“划算”的人群,这个过程中,好处是代价比较小,坏处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并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乐趣所在,于是沿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一路走下去,发现这条路没有尽头,于是抑郁了。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千万别给自己不爱的人和事~

作者:马广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336270/answer/2000827024
来源:知乎

说点实话和心里话。

1。其实没那么多人关心你做什么,读什么博士,做什么方向,除了你很亲的朋友或者家人,以及导师和实验室等有利益关系的团体。内行和同行看的是你的文章“一作”和对本领域的贡献,外行看你读博的结果可以给他们带来多少“收益”。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

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不要受同学取得的目前的成就影响,除非是理性看待。正所谓“一运二命三风水”,不同的成长环境更加无法比较。“努力和奋斗”是这些因素里面最不重要的,因为目前的社会,没有一个人不努力不奋斗。

3。不要自我感动。跳出圈子,多看看顶尖科研的实验室和研究人员在做什么,再慢慢提升自己的实力。慢一点没关系,关键是看到进步和进度条。“深度思考”和建立“科研思维体系”比很多“浅度思考”和重复性劳动更加重要,即使有的人发文章数量很多。

4。读博也有情感和生活需求。学习好了知识不去为了赚钱或者提升生活质量的事情,很难做到。能做到的人可能家里有基础和实力。温饱问题和生活质量的问题,人之常情,其实大家不要过分苛刻和附加太多“道德”压力。总之好好读书,做学问,毕业之后好好科研工作,一切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5。如果有时间,多点时间和家里父母视频聊聊天,分享一下想法,这是一件好事情。

6。身体健康和生活工作的合理体验比发什么文章做什么实验重要多了。起码我是最近才领悟出来的。“身心健康”才是生活的核心,没有之一。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奉献科研”牺牲自己的生活和健康,那是看起来自我感动却最低效率的生活方式。

7。读博对于找对象以及对于家庭的“整体成就感”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在有些人的眼中,你可能比不上一个本科毕业出来就工作赚到钱过上很好生活的“别人家的孩子”。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过分自负,过好自己的生活,少关心别人的看法。

8。读博和“做人人品”其实是要分开的。这里面的关系是概率问题。

9。“攀比”和“同行比较”会让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这点我没法劝说(包括我自己)。因为我们的文化从小到大就是这么教我们的。顺其自然吧,我也不知道怎么想这个问题。后来我理解了,你叫一些从小非常注重考试,并以此获得成就感,经常把比人成绩比下去的同学,突然之间读博了不去比较成绩和成就,很难做到的。

10。非常反感用博士头衔去“看低”或者“不尊重”别人的看法。但这个学历和学校的“鄙视链”是存在的, 因为人总是要找点存在感和成就感。但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成熟”的行为。

在内卷和竞争激烈的如今社会,共勉吧。

作者:Wang Sir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336270/answer/63394819
来源:知乎

  1. 懒是人类的天性。

  2. 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3. 不要降低标准,否则真的毫无下限。

  4. 坚持一下,难关可能就在下一秒被击破。

  5. 成功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但失败往往一个因素就足够。

  6. 智商重要,但愿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7. 决定你读博是否“成功”的因素依次是:导师,课题,自身努力,但决定你收获多少的关键是自身努力。

  8. 止损。

  9. 工作日做不出来的实验,绝对不会因为周末加班而做出来。所以周末的适当放松是极其必要的。

  10. 早睡早起,对人生的掌控力从掌控作息开始。

  11. 锻炼身体,健康的体魄是你奋斗的基础。

  12. 培养自己的兴趣,随时让自己有渴望做的事情。

  13. 注意自己的精神面貌及着装。

  14. 『一个人的状态』是很糟糕的。

  15. 敞开心扉,多同他人交流绝对大有裨益。

  16. 亲密的关系有助于你渡过漫长的博士生涯,有互道晚安的知己远好于独自入睡。

  17. Keep your pace.

  18. 不要同他人比较,尤其是博士课题。每个人的研究领域已非常细化,单纯的业绩比较毫无意义。

  19. 珍惜且保护属于自己的时间,不要被杂事所占据。

  20. 博士不是生活的全部,学会并行处理

  21. 具有批判精神,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话语,包括以上。

  22. 最后附赠彩蛋:做好下图的心理建设:

推荐阅读

DLer-AI顶会交流群已成立!

大家好,这是DLer-AI顶会交流群!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欢迎各位加入DLer-AI顶会交流群!本群旨在学习交流人工智能顶会(CVPR/ICCV/ECCV/NIPS/ICML/ICLR/AAAI等)、顶刊(IJCV/TPAMI/TIP等)写作与投稿事宜。包括第一时间发布论文信息和公开演讲视频,以及各大会议的workshop等等。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更精准的研讨交流平台!!!

添加请备注:AI顶会+学校/公司+昵称(如CVPR+上交+小明)

???? 长按识别添加,即可进群!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