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0年代到90年代的春节老照片,终于找全了!

从50年代的解放味到90年代的小康味,再到新世纪的没年味,北京春节经历了从物资匮乏到丰富多彩的转变。本文通过回顾不同年代的春节习俗和活动,展现了北京春节文化的演变。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转自】北京四九城

79fadd43df3f28d87ebd1ab9c13733a2.png

这说话就要过年了

您的春节计划安排好了么?

年货置办得怎么样了?

咱北京人呐

一到这年根儿底下

就要忙活得热火朝天

a8065ab69b2d5be3d6dbc1a9775d880d.png

可唯独过年这几天

马路上地铁里都会清静很多

平时熙熙攘攘的帝都

一下子回到了北京的样子

可问题又来了

咱们的年味儿哪儿去了?

记忆中儿时的过年不是这样啊!

那么今儿个小编就带您回忆一下

咱北京春节该有的样子

b8a73c2e424be6c38ed48c82e6aa3878.png

50年代的春节:解放味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那年毛主席年画,非常受欢迎。

fae57464c14e82406cab2c3e46b50019.png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 “生于五十年代”的 北京人,对于春节最大的记忆,是困窘的日子里难得的几日丰足。

bd170ab865aa158e6da32063ec5a9807.png

每年春节,都有大批猪牛羊肉运入京城。北京日报 高宏/摄 1957年12月01日

也有农民趁着过节,早早地背着自家的鲜鱼到市场上兜售。

e6727a03cc70dc5a514b69f5a8277daf.png

1956年 农民在北京西郊海淀镇自由市场出售鲜鱼

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已经够一家人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但即使这样并不高的要求,有时也得凭紧紧巴巴攒下来的票证,到供销合作社去购买。

9b91b9a8d26ef02fe6a5729c9563ea00.png

1956年02月11日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为市民提供水果

至于糖果、零食,也是过年才有得见,舍得吃的东西。

8489468f7e1a9dd59108ef4ffe1634f8.png

工人买糖果过新年。北京日报 冯文冈/摄 1953年02月11日

1953年春节,北京的儿童在天安门前放爆竹

4abcc00eb65ba3c08ccb6ac4d63c80f3.png

1955年春节,北京市的小学生们慰问军人家属。

01fb52a6f4d31cf0696dbffddf5e1ab5.png

1956年春节,北京市宣武门外牛街的小孩子们游戏。

115633e578182b638d3a6aecf9269368.png

1959年春节,北京南苑人民公社的老太太们跳起了秧歌舞

fc32d9b9d21d6344a2a90277191da48f.png

当时过春节,除了吃好的,最大的乐子就是逛庙会。庙会上吃的多,玩的也多。

24f4db500a80c7116826fb1b1b6c4cb0.png

1956年 侯宝林与郭启儒在春节联欢会上说相声

a72671e4eac92e72b4e28c87fbd58344.png

条件一般的,买上一张毛主席年画,是春节最好的装饰品。

9bb1f5b9b972738e60208bd9b174d298.png

条件好点的,做一身新袄子,买上一条围巾,春节是说服自己置办新衣最好的时机了。

8e533430f03fc157053328061c8810e3.png

春节前国棉一厂女工在百货公司郊区门市部购买过节用品。北京日报 李晞/摄 1955年01月01日

至于面包和蛋糕,那是一般人吃不上的“奢侈品”。

义利食品公司在春节期间为市场生产大批高级糕点。北京日报 王一波/摄 1959年01月01日

73f0c1195c22a8420e2f6431b736042d.png

1956.01.15.报刊上说:“北京市迈进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第一个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城市”,春节期间北京各界20多万人举行庆祝大会。

943c673ab6253738c0b9699fe1dd7f2f.png

60年代的春节:革命味

波折坎坷的60年代,北京的新年是“革命味儿”的,老北京过的是“集体年”。

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会。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

326cc6c340ca023d85eac683533e5cdd.png

单位组织看电影

ef3efc972098971980f81e993adc8df7.png

游艺会上的套圈游戏

afd6493ff4629e185ad78e5231e7c608.png

北京西城区拥军团拜会。团拜会是“团体拜年会”的意思,是一种集体祝贺节日的礼仪形式。在中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前夕举行团拜会。

1960年1月3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人们从天安门广场开始跑起。

164bed0618f6ee336d1095c22b3bfe15.png

不少“生于六十年代”的北京人可能听到过自己的哥哥、姐姐这样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

连年夜饭,有的都是在公共食堂解决的。

7019a4c16bd883c0706a7bd4c6bf1d6c.png

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馅饺子就显得分外香。

53f76dc61cd170dfe83f200bbb09382c.png

对于孩子来说,春节永远是快乐的。糊个纸灯笼,红色小鞭炮拆开来单个儿放,都能让快乐延续一年。

263c9ff3bbb946d4806bf7c99b9789d6.png

著名的“面人郎”郎绍安捏出的小面人个个栩栩如生。

065157651bcc937a729c891a789b8727.png

1961年春节,北京逛厂甸庙会,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67909e6383409d5afee70c90b8de7a9d.png

1967年的时候,国务院提出了“春节不放假”的政策,春节期间,各地公社,工厂纷纷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开创各种学习班,过“革命化的春节”。

1871ab7d799149c2467dfe08bd1a8f7f.png

70年代的春节:改革味

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质,都渐渐丰富了起来。过年的时候的活动,也就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70年代初期,物质还不够丰富,买个年货甚至要批条子。

1978年的春节,北京百货大楼第一次在门前广场设立年货摊点。全国劳模张秉贵为顾客服务。

da9e1c96f1bb3893bda33cd1985cf00d.png

娱乐节目更不像后来那么丰富,能够买台收音机,年三十围着一起听就很幸福了……

68c613a32270925d331423c209feb452.png

排队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也成了过年一景,那个年代号召知识青年下乡,城里的家庭大多骨肉分离,因此这个电话尤为珍贵。

04d64a4dc6d123f87c81f4c5c72d096b.png

趁着新年照张全家福,成了一种时髦。

cdbd9ebd9b5c1da88db69a8e61ed147d.png

到了70年代后期,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了。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

bef57d09a272ae4cc083e6b98b89a61a.png

人们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这些传统习俗没有丢。

cbd4cd176fc9647302318b661f61c96e.png

80年代的春节:开放味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十年。

1981年3月,“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b1c589f03e111a2b285b2aa6d6b07295.png

图为1982年春节期间,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组柜台服务。

29f43a548e19f6a45985d5bf7894760d.png

1986年春节的崇文门菜市场。

429a0f7f2e0e75812cb66960a3340284.png

要说八十年代过春节有什么最大变化,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从这一年起,中国人过春节就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看春晚。多少关于春节难以忘怀的记忆,都和春晚紧紧连在了一起。

bd8fd2979cfb5a857c77238c9b4b0005.png

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那个时候的刘晓庆还是个少女,姜昆老师还是正值壮年意气风发,那个时候马东还是个孩子,他的父亲马季才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

135c86f4fc0a1e6727f50c3e25f82b6d.png

赵忠祥老师在为春晚致开幕词。那个时候听到他的声音,还没有人会想到动物世界。

212ccc9dc2804c37976cbdb24c04b404.png

当年只有三十多岁的李谷一的一首《乡恋》唱红了大江南北。直到今天,电视机里响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旧会跟着唱:“你的声音,你的歌声……”

de63b8870a15d7eabde1830dcef426ea.png

1984年,张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把台湾流行音乐带到了国内,一夜间,全国上下都认识了张明敏这位台湾歌手。

449242789a5fc51cd680338e973f8f07.png

1987年,一个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儿因为春晚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他劲歌热舞带来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至今仍旧为人津津乐道,他就是——费翔。

c2b6e05f5387ae264fe73aa3aa04b8d6.png

八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这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过节的时候,人们纷纷上街采购大件。

71ac6e98459656962eec73cdeecaa271.png

商场卖的商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下图是八十年代中期春节时的北京王府井,人们在抢着买平时买不到的糖果。

842bac3b9ef3fe6d05fa3e6dd19bb419.png

1987年1月,春节前夕,北京农展馆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人们排长队买江西产的四特酒,经过长时间排队,这几个年轻人终于买到了。

0320f896fb5504f46887b0cbd7d2d3f7.png

1985年北京地坛庙会上。

71fc8fff1ee4d639d90a0d45a74bb70c.png

还有春节期间卖年画的。

eaab3b515d24e129696a16944857d047.png

一度停办的庙会恢复了,许多传统小吃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72cbb8d4a4c6df814e6c61961b8ce384.png

1985年骑驴逛庙会是北京白云观庙会的一绝,备受儿童们的欢迎。

0c83b42e92f51af12ff99585edf76e58.png

1988年,买盏龙灯欢庆龙年

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渐浓,明信片、贺卡、挂历流行起来。

932c44003518e6d6e38b516a6ecc0121.png

京城也刮起了一股“彩色旋风”,街头出现了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单调的黑灰蓝被打破。

6ed5cab9a8b295cffb7d7c111778aff1.png

一些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开始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扛着双卡磁带录音机招摇过市。

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衣服,以自己的方式准备与新时代对话。

e5bd5e7966df22ec0f21313c4a9f4116.png

90年代的春节:小康味

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春晚也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春晚一夜爆红。

1990年春晚,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篓》唱红中国,此后连续24年登上春晚舞台。

219ccd86661b2a3ac203f23472f253ca.png

同在90年春晚火遍全国的还有赵本山。他和黄小娟的小品《相亲》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add69ab17e225a1488f801c3afa01287.png

倪萍和赵忠祥的经典搭档,成了无数人对春晚的记忆。

bfd344da602a88d710ca339b7e9a99f5.png

1994年,北京市区开始禁止燃放爆竹。 从此,京城里没有了小朋友围着鞭炮捂着耳朵又害怕又想看的场景。 直到12年后,“禁放”才改“限放”。

fe69ebbeff1c2cabb33f5f66774e02fb.png

那些年,除夕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守岁,当时觉得这没什么,应该的,现在回想起来,太幸福了!

8142a9a1508b5d6bb37b6e5cc102ac5b.png

新世纪的春节:没年味

进入2000年,北京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北京近郊地区甚至经历了人口爆炸式增长,有媒体统计,过去十年原本人烟稀少的通州、昌平地区,人口年增长率超过10%!

一到年关,大大小小的车站,如潮的人群,成了京城一景。

3b609a67378876777d2bb9d4d731b9b7.png

2007年2月10日,北京西站售票广场聚满了排队购票的旅客。

91ece71b7b00732935551e89fa8c2cb7.png

今年,您的春节,又是什么味儿?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