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研汽车研习社
国内首份无人公交相关运营分析报告——《中国首条5G无人公交线路运营报告》于近日发布,该报告由CB Insights中国团队、中国移动、轻舟智航联合推出。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公开道路在运营的无人公交路线总长为54.6公里,位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美国的8.6倍。
公交先行
中国无人驾驶落地“公交先行”
清研汽车研习社
报告从每天每辆车提供的订单服务数量角度比较了无人公交和无人出租的载客情况,在苏州常态化运营的无人公交Q1路平均每天每辆车提供58次订单服务,而在中国运行的无人出租车平均每天每辆车提供近10次订单服务,在美国这个数字为4.85次。
无人出租一般采用轿车,载客量小。在现有高昂成本的压力下,能支持的片区有限,不可能由乘客直接为车辆及运营成本买单。
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中国的城市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满足公共出行需求的无人公交车,才真正适合中国。正如国内发达的高铁、地铁和公交网络,公共出行的高效和安全,都是在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服务的。所以在落地模式上,美国更强调在无人出租的落地,中国则是强调在公共出行领域的落地,也更聚焦于“微循环”这一命题。
2020年12月30日,交通运输部公开发布了《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鼓励自动驾驶开展商业运营进行探索,客运出行方面“公交先行”。
微循环公交
微循环公交瞄准城市“最后三公里”难题
清研汽车研习社
在城市中,车流从城市主干道的末端,流经支部的微循环道路系统,然后从微循环道路系统汇入到其他干道的过程,为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据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北京大部分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使用率高达100%,平均拥堵率超过60%,而次干路或支路的平均拥堵率仅为30%左右,能起到很好分流效果。
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有两大作用,第一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解决区域内部所产生的交通需求,促进出行方式和出行路径选择的多样化;第二是在解决区域内部交通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交通微循环组织,引导主干道交通流向微循环路网转移,从而缓解区域周边主干道上的交通压力。
城市公交微循环则是交通微循环在公共交通上的应用,可以及时疏散交通流量也可以保证公共交通系统的快捷高效性。目前,国内的微循环公交应用正迎来爆发期,2021年3月1日,深圳巴士集团开通了8条接驳巴士线路,每条线路都依托地铁站进行接驳,服务大型社区、高新产业园区等短距离出行需求量较大的片区,设置招呼站,采取招手即停、按铃即下的方式。这类线路高频快速,线路短、周转快,极大地满足乘客便捷出行的需求。此外,地铁接驳专线在深圳也开始配套使用,在地铁6、10号线开通之后,深圳配套新开了11条公交接驳线路。
近期,东莞、广州、福州、苏州等城市也在大力发展微循环公交及地铁接驳专线。
城市部署
全国已有七座城市部署公开道路无人公交
清研汽车研习社
报告发现,中国已有苏州、重庆、深圳、郑州、广州、海口、天津7座城市部署有在公开道路运营的无人公交路线。其中,苏州的公开道路无人公交路线总长以15.3公里位居第一。
报告预计到2022年,全国无人公交线路数量将超过60条,上下车站点将达300个,无人公交路线总长达300公里。
车路协同
5G车路协同让无人公交更便利安全
清研汽车研习社
据报告统计,苏州无人公交Q1路路线上,部署有超过130个智能网联感知设备,覆盖12个路口。运营线路区域5G网络传输速率达500Mbps,时延在15毫秒以内。
通过中国移动5G网络,无人公交可获取连续直行路段各路口交通信号灯相位及时间信息,当无人公交行驶接近绿波通行路段首个路口时,无人驾驶系统会结合自身路径及交通灯信息,得出最佳车速,避免因临时变灯而刹停,减少通过路口时的等待时间。
报告指出,苏州5G无人公交通过多种5G车路协同,节省了乘客约8%的出行时间,减少乘客约10%的负面乘车体验,如急刹车、紧急避让等。
整理自轻舟智航
《中国首条5G无人公交线路运营报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