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准确理解非机动车专用道的概念,对美国《非机动车专用道规划设计指南》(Separated Bike Lane Planning and Design Guide,2015)相关设计内容进行介绍。
1、非机动车专用道的定义
非机动车专用道(Separated Bike Lane),是指采用竖向设施与机动车道分隔的、位于路内或与机动车道相邻的非机动车专用设施。非机动车专用道与路内非机动车道的区别是竖向设施分隔。
非机动车专用道与其他非机动车设施的关系如下图。
2、非机动车专用道的宽度
非机动车专用道的宽度取决于道路和周边路网存在的多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减少与转向交通的冲突、为安全运行和维护方便提供足够的缓冲宽度、确保符合道路使用者的预期和习惯。
(1)单向道路上的单向非机动车专用道(右侧骑行)
①单向非机动车专用道最小宽度为5ft(1.5m),宽度更大不但可以提供更好的舒适性,还可以更好地适应预期非机动车交通量。7ft(2.1m)是首选宽度,可以允许非机动车超车或者两辆非机动车并行。过宽的非机动车专用道可能会被误认为机动车道。
②路缘石到分隔设施的最小净宽应保证清扫车和扫雪车的通行。小于7ft(2.1m)的宽度通常需要特殊的车辆。因此,设计应与市政部门进行沟通。
③与路侧停车相邻时,缓冲宽度最小为3ft(0.9m)。缓冲区域设置详见后续分隔形式部分。
④标志和标线应符合相关要求。
(2)单向道路上的单向非机动车专用道(左侧骑行)
以下条件下考虑左侧骑行:
①公交线路频繁,公交车停靠与非机动车冲突严重。
②左侧的相交支路、交叉口等冲突较少。
③非机动车的主要目的地在左侧。
④道路的右侧设置有路侧停车。
(3)双向道路上的单向非机动车专用道(两侧骑行)
①非机动车标记应设置在车道上间隔一段距离设置一组。
②雨水篦子、排水缝隙不应设置在可用宽度范围内。
③缓冲区域设置详见后续分隔形式部分。
④标志和标线应符合相关要求。
(4)双向道路上的单向非机动车专用道(中间骑行)
邻近中央分隔带方案可作为比选设计方案,适用于转向交通冲突严重、公交冲突严重等路段。受到中央分隔带的限制,交叉口的非机动车转向交通设计将面临挑战。
(5)双向道路上的双向非机动车专用道(左侧骑行)
①双向非机动车专用道宽度首选12ft(3.6m)。应设置清晰的标志标线,防止被误认为机动车道。
②缓冲区域设置详见后续分隔形式部分。
③施划中心线以分隔双向非机动车交通。
④标志和标线应符合相关要求。
(6)双向道路上的双向非机动车专用道(右侧骑行)
①当道路两侧分别设置单向非机动车专用道空间不足时,这是符合道路使用者预期的最常用双向非机动车专用道设置方式。
②缓冲区域设置详见后续分隔形式部分。
③施划中心线以分隔双向非机动车交通。
④标志和标线应符合相关要求。
(7)双向道路上的双向非机动车专用道(中间骑行)
①连续的、凸起的分隔带是减少机动车掉头穿过非机动车专用道的首选分隔设施。缓冲区域设置详见后续分隔形式部分。
②施划中心线以分隔双向非机动车交通。
③标志和标线应符合相关要求。
3、非机动车专用道的分隔形式
(1)柔性反光柱
缓冲区宽度首选3ft(0.9m),柔性反光柱间距10-40ft(3-12m)。
(2)护柱
缓冲区宽度首选1.5-3ft(0.45-0.9m),柔性反光柱间距10-40ft(3-12m)。
(3)混凝土护栏
缓冲区宽度最小3ft(0.9cm)。
(4)凸起的分隔带
分隔带宽度最小16in(0.4m),分隔带高度6in(0.15m)。
(5)车道抬高
非机动车专用道的高程抬高到与人行道同高,或高于机动车道但低于人行道,路缘石高度3-6in(0.075-0.15m)。
(6)花箱
缓冲区宽度首选3ft(0.9cm)。
(7)停车挡块
停车挡块通常高4in(0.1m)、宽1-2ft(0.3-0.6m),长6ft(1.8m),最小设置间距6ft(1.8m)。
(8)路侧停车
路侧停车通常长18-20ft(5.5-6m)、宽7-8ft(2.1-2.4m)。缓冲区宽度最小3ft(0.9c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