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等五个技术等级。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一级公路通常对应的行政等级是国省道,其接入口管理是交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一级公路接入口的间距控制与沿线企事业单位的出入口设置矛盾日益突出。虽然《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已经发布并实施,但接入口的最小间距要求仍然没有明确。
公路功能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
公路在路网中为车辆出行提供畅通直达、汇集疏散和出入通达的交通服务能力。主要干线公路和次要干线公路具有畅通直达的功能,主要集散公路和次要集散公路具有汇集疏散的功能,支线公路具有出入通达的功能。
主要干线公路应选用高速公路。次要干线公路应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主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一、二级公路。次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二、三级公路。支线公路宜选用三、四级公路。
因此,一级公路一般承担的功能是次要干线公路和主要集散公路。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相关说明:
城镇化地区公路指在城镇化地区兼顾服务当地短途交通、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的公路路段,包括城镇出入口路段、穿城镇路段等。一条公路的功能根据其在路网中的作用确定,但在城镇化地区路段受区域交通特点影响,需要兼具双重功能。如干线公路具有畅通直达的功能,在城镇化地区既要保障过境交通通行和安全,又要服务短途交通出入便利和安全;集散公路及支线公路在镇乡路段要兼顾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需求。
因此,即便是路网中承担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在城镇化地区也必然兼具服务城镇的功能。
实际各地在确定公路是干线还是集散功能时普遍存困惑。《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关于设计速度和控制出入的规定:
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10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80km/h。作为集散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8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60km/h。
一级公路作为次要干线公路时,应实施部分控制出入。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应实施接入管理,合理控制出入口的位置、数量和形式。
城镇化地区一级公路的设计速度通常为80km/h或60km/h,其设计标准与集散功能更为匹配。
平面交叉间距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了平面交叉最小间距:
《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了更为细致的平面交叉最小间距:
一至三级公路T型、十字及环形平面交叉最小间距应符合表8.1.2-1的规定,右出进控制平面交叉最小间距应符合表8.1.2-2的规定。受规划、用地限制等因素影响,平面交叉间距不满足最小要求时,相邻平面交叉应进行统筹设计,并满足表8.1.2-1和表8.1.2-2规定的平面交叉最大密度的要求。
条文说明中明确:机耕道、街巷、沿线企事业单位与厂矿出入口、加油加气站出入口、村庄与居民小区出入口等与公路相接定义为接入口,不受该规定限制。
可以看出,城镇化地区公路将右进右出控制的平面交叉最小间距进行了单独规定,并提出了平面交叉最大密度的概念,对平面交叉间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宽。但是,右进右出控制的平面交叉是基于交通冲突提出的,应当适用于所有的公路;条件受限时可由密度控制,但总体的平均间距要求,与非城镇化地区并无区别。
从公路的功能来看,城镇化地区的公路兼具服务城镇的功能,交通环境的明显差异也会使得驾驶者自觉调节驾驶行为,交通效率(服务水平)降低是可以接受的,平面交叉的间距要求应较非城镇化地区低一些。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关键技术指南》也提出了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宜结合事故情况、现状条件优先保证干线公路的畅通,可采取右出右进控制、增设辅路或慢车道、合并被交叉路等措施,加大平面交叉间距,必要时可设置立体交叉。连续出现平面交叉间距不满足最小间距且不具备调整条件时,宜对路段采取限速措施。存在个别交叉间距不满足最小要求且不具备调整条件时,可采取信号控制,加强预告、提示等措施。
接入口间距
根据《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条文说明,接入口不属于平面交叉的范畴。接入口的间距规范是没有规定的,如果要做出规定,那也是较城镇化地区公路的要求要更低一些。具体的间距要求,还是要从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角度进行考虑。
(1)交通效率方面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是根据路侧干扰等级对通行能力进行修正的。具体接入口间距与路侧干扰系数并无明确关系。
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提供了各种出入口密度条件下的自由流速度的修正值。对于每个行车方向,每千米的每个出入口,自由流速度计算值大约下降0.25km/h。
综上可以看出,接入口的平均密度是影响交通效率的因素,个别的接入口小间距对交通效率影响很小。
设置辅路的归并接入口的方法较为理想,受规划和用地限制、没有条件设置辅路是现实经常面对的问题。考虑相邻2个平面交叉之间的地块可以在集散一级公路上设置1个接入口,则平均间距应为125m。
(2)交通安全方面
接入口的通视三角区可按平面交叉通视三角区(如下图)进行控制。设计速度80km/h的一级公路,停车视距为110m;设计速度60km/h的一级公路,停车视距为75m。
从降低驾驶人驾驶负荷、同一时间只需关注一个接入口的角度出发,同时考虑车身长度及接入口宽度等因素,建议设计速度80km/h的一级公路接入口最小间距为120m;设计速度60km/h的一级公路接入口最小间距为80m。
接入口的停车视距往往较难保证,一般采用停车让行控制,通视三角区通常按照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如下图)。对于设计速度80km/h的一级公路,安全交叉停车视距为175m;对于设计速度60km/h的一级公路,安全交叉停车视距为115m。
这里的安全交叉停车视距是在停车视距基础上增加了3s行程(源自《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如下图),缺少一定的理论依据。
美国《公路和街道几何设计政策》中对于视距的规定较为详细,其中对于次路停车让行控制的交叉口采用驶出视距三角形,分为次路左转、次路右转、次路横穿等3种情形。
对于一级公路接入口,一般采用右进右出控制,可按照次路右转的情形考虑。主路方向的视距主要考虑的是转入主路的驾驶人可接受的主路车辆时间间隔(表9-8)。通过计算确定:客车所需的主路方向设计视距如下表(表9-9,左边为英制,右边为公制)。对于设计速度80km/h的一级公路,主路方向设计视距为145m;对于设计速度60km/h的一级公路,主路方向设计视距为110m。
考虑车身长度及接入口宽度等因素,建议设计速度80km/h的一级公路接入口最小间距采用150m;设计速度60km/h的一级公路接入口最小间距采用120m。
(3)结论
综合考虑交通效率、交通安全两个方面,建议以客车交通为主的接入口最小间距如下:
设计速度80km/h的一级公路,视距良好时接入口最小间距为120m,视距受限时接入口最小间距为150m。
设计速度60km/h的一级公路,视距良好时接入口最小间距为80m,视距受限时接入口最小间距为120m。
以货车交通为主的接入口可按照《公路和街道几何设计政策》的时间间隔进行计算。
此外,接入口与渠化的平面交叉相邻时,还应保证接入口不进入平面交叉渠化区。
END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公众号“道路交通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