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open62541 --- [29] 数据源的使用细节

80 篇文章 438 订阅

这篇文章中简单介绍了数据源的使用,本文会进一步介绍数据源的使用细节,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使用它。


一 数据源API

数据源的API有以下几个,

UA_StatusCode
UA_Server_addDataSourceVariableNode(UA_Server *server, const UA_NodeId requestedNewNodeId,
                                    const UA_NodeId parentNodeId, const UA_NodeId referenceTypeId,
                                    const UA_QualifiedName browseName, const UA_NodeId typeDefinition,
                                    const UA_VariableAttributes attr, const UA_DataSource dataSource,
                                    void *nodeContext, UA_NodeId *outNewNodeId);

UA_StatusCode
UA_Server_setVariableNode_dataSource(UA_Server *server, const UA_NodeId nodeId,
                                     const UA_DataSource dataSource); 

UA_StatusCode
UA_Server_setNodeContext(UA_Server *server, UA_NodeId nodeId,
                         void *nodeContext);

从API的名称可以看出,

  • 第一个函数可以创建变量节点,并同时添加数据源callback和nodeContext
  • 第二个函数是给已经存在的变量节点添加数据源回调
  • 第三个函数是给已经存在的变量节点添加nodeContext

第二个和第三个函数适用于变量节点已经创建的情况下。本文先介绍第一个API,再介绍后2个。


二 代码解释

首先,我们写一个函数用来给变量添加数据源,如下,

static UA_StatusCode addDataSourceForVariable(UA_Server *server, UA_NodeId varId, 
						UA_NodeId parentNodeId, UA_NodeId referenceType, const char *name) 
{
    UA_StatusCode retval;
    
    /*
    ** 设置变量属性,变量的data type是UA_INT32
    */
    UA_VariableAttributes attr = UA_VariableAttributes_default;
    attr.description = UA_LOCALIZEDTEXT((char*)"en-US", (char*)name);
    attr.displayName = UA_LOCALIZEDTEXT((char*)"en-US", (char*)name);
    attr.dataType = UA_TYPES[UA_TYPES_INT32].typeId;
    attr.accessLevel = UA_ACCESSLEVELMASK_READ | UA_ACCESSLEVELMASK_WRITE;

    /*
    ** 设置变量的qualified name
    */
    UA_QualifiedName variableName = UA_QUALIFIEDNAME(1, (char*)name);
    UA_NodeId variableTypeNodeId = UA_NODEID_NUMERIC(0, UA_NS0ID_BASEDATAVARIABLETYPE);

    /*
    ** 准备数据源
    */
    UA_DataSource varDataSource;
    varDataSource.read = readForVariable;
    varDataSource.write = writeForVariable;
    
    /*
    ** 给nodeContext分配内存空间
    */
    UA_Int32 *nodeContext = (UA_Int32 *)UA_malloc(sizeof(UA_Int32));
    (*nodeContext) = 0;

    /*
    ** 给变量添加数据源
    */
    retval = UA_Server_addDataSourceVariableNode(server, varId, parentNodeId,
                                        	referenceType, variableName,
                                        	variableTypeNodeId, attr,
                                        	varDataSource, nodeContext, NULL);

    return retval;
}

函数开始是初始化变量节点的属性,准备添加一个UA_Int32变量。

然后是设置数据源,其类型是结构体UA_DataSource,该结构体里只有2个函数指针,一个用来读,一个用来写,读指针传递的是函数readForVariable,写指针传递的是writeForVariable。

接着是设置nodeContext,这里使用UA_malloc分配一个UA_Int32的内存空间,用来存放该变量的值(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分配),注意nodeContext必须是动态分配的内存空间或者一个静态变量,因为是回调,肯定是在后续执行,要保证这段内存空间在回调被调用时还存在。

最后就是调用UA_Server_addDataSourceVariableNode()来添加数据源

readForVariable()和writeForVariable()的定义如下,

static UA_StatusCode readForVariable(UA_Server *server,
                const UA_NodeId *sessionId, void *sessionContext,
                const UA_NodeId *nodeId, void *nodeContext,
                UA_Boolean sourceTimeStamp, const UA_NumericRange *range,
                UA_DataValue *dataValue) 
{
    UA_LOG_INFO(UA_Log_Stdout, UA_LOGCATEGORY_USERLAND, "read variable value");
    
    UA_Int32 * currentVal = (UA_Int32*)nodeContext;

	UA_Variant_setScalarCopy(&dataValue->value, currentVal,
                         &UA_TYPES[UA_TYPES_INT32]);

    dataValue->hasValue = true;

    (*currentVal) += 1;


    return UA_STATUSCODE_GOOD;
}

static UA_StatusCode writeForVariable(UA_Server *server,
                 const UA_NodeId *sessionId, void *sessionContext,
                 const UA_NodeId *nodeId, void *nodeContext,
                 const UA_NumericRange *range, const UA_DataValue *data) 
{
    UA_Int32 * currentVal = (UA_Int32*)nodeContext;

    if (data->value.type == &UA_TYPES[UA_TYPES_INT32])
    {
    	UA_Int32 updateVal = *(UA_Int32 *)data->value.data;
    	UA_LOG_INFO(UA_Log_Stdout, UA_LOGCATEGORY_USERLAND,
                "write variable value: %d", updateVal);


    	(*currentVal) = updateVal;
    }


    return UA_STATUSCODE_GOOD;
}

两个函数都从nodeContext参数里获取添加数据源时分配的内存空间,然后对这段内存空间进行读和写。对于读来说,会把nodeContext上存放的值传递给参数dataValue;对于写来说,写入的值是在参数dataValue里,然后把里面包含的值传递给nodeContext

注意,还有个参数nodeId,存放的是变量节点的NodeId,用来表示回调是被哪个变量调用,本例子暂时没有用到。具体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这个参数。

main函数如下,

int main(void) 
{
    signal(SIGINT, stopHandler);
    signal(SIGTERM, stopHandler);

    UA_StatusCode retval;

    UA_Server *server = UA_Server_new();
    

    UA_ServerConfig_setDefault(UA_Server_getConfig(server));
    
    UA_NodeId varNodeId = UA_NODEID_NUMERIC(1, 8888);
    UA_NodeId parentNodeId = UA_NODEID_NUMERIC(0, UA_NS0ID_OBJECTSFOLDER);
    UA_NodeId referenceType = UA_NODEID_NUMERIC(0, UA_NS0ID_ORGANIZES);

    retval = addDataSourceForVariable(server, varNodeId, parentNodeId, 
   	                    referenceType, "testVariable1");
    if (retval != UA_STATUSCODE_GOOD)
    {
    	return retval;
    }


    varNodeId = UA_NODEID_NUMERIC(1, 9999);

    retval = addDataSourceForVariable(server, varNodeId, parentNodeId, 
                        referenceType, "testVariable2");
    if (retval != UA_STATUSCODE_GOOD)
    {
    	return retval;
    }
    
    
    retval = UA_Server_run(server, &running);
    
    UA_Server_delete(server);
    
    return retval == UA_STATUSCODE_GOOD ? EXIT_SUCCESS : EXIT_FAILURE;
    
}

这里添加了2个变量,testVariable1和testVariable2


三 整体代码及使用

整体代码如下,



#include <signal.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open62541.h"

UA_Boolean running = true;

static void stopHandler(int sign) {
    UA_LOG_INFO(UA_Log_Stdout, UA_LOGCATEGORY_SERVER, "received ctrl-c");
    running = false;
}


static UA_StatusCode readForVariable(UA_Server *server,
                const UA_NodeId *sessionId, void *sessionContext,
                const UA_NodeId *nodeId, void *nodeContext,
                UA_Boolean sourceTimeStamp, const UA_NumericRange *range,
                UA_DataValue *dataValue) 
{
    UA_LOG_INFO(UA_Log_Stdout, UA_LOGCATEGORY_USERLAND, "read variable value");
    
    UA_Int32 * currentVal = (UA_Int32*)nodeContext;

	UA_Variant_setScalarCopy(&dataValue->value, currentVal,
                         &UA_TYPES[UA_TYPES_INT32]);

    dataValue->hasValue = true;

    (*currentVal) += 1;


    return UA_STATUSCODE_GOOD;
}

static UA_StatusCode writeForVariable(UA_Server *server,
                 const UA_NodeId *sessionId, void *sessionContext,
                 const UA_NodeId *nodeId, void *nodeContext,
                 const UA_NumericRange *range, const UA_DataValue *data) 
{
    UA_Int32 * currentVal = (UA_Int32*)nodeContext;

    if (data->value.type == &UA_TYPES[UA_TYPES_INT32])
    {
    	UA_Int32 updateVal = *(UA_Int32 *)data->value.data;
    	UA_LOG_INFO(UA_Log_Stdout, UA_LOGCATEGORY_USERLAND,
                "write variable value: %d", updateVal);


    	(*currentVal) = updateVal;
    }


    return UA_STATUSCODE_GOOD;
}




static UA_StatusCode addDataSourceForVariable(UA_Server *server, UA_NodeId varId, 
						UA_NodeId parentNodeId, UA_NodeId referenceType, const char *name) 
{
    UA_StatusCode retval;

    UA_VariableAttributes attr = UA_VariableAttributes_default;
    attr.description = UA_LOCALIZEDTEXT((char*)"en-US", (char*)name);
    attr.displayName = UA_LOCALIZEDTEXT((char*)"en-US", (char*)name);
    attr.dataType = UA_TYPES[UA_TYPES_INT32].typeId;
    attr.accessLevel = UA_ACCESSLEVELMASK_READ | UA_ACCESSLEVELMASK_WRITE;

    UA_QualifiedName variableName = UA_QUALIFIEDNAME(1, (char*)name);
    UA_NodeId variableTypeNodeId = UA_NODEID_NUMERIC(0, UA_NS0ID_BASEDATAVARIABLETYPE);

    UA_DataSource varDataSource;
    varDataSource.read = readForVariable;
    varDataSource.write = writeForVariable;

    UA_Int32 *nodeContext = (UA_Int32 *)UA_malloc(sizeof(UA_Int32));
    (*nodeContext) = 0;


    retval = UA_Server_addDataSourceVariableNode(server, varId, parentNodeId,
                                        	referenceType, variableName,
                                        	variableTypeNodeId, attr,
                                        	varDataSource, nodeContext, NULL);

    return retval;
}


int main(void) 
{
    signal(SIGINT, stopHandler);
    signal(SIGTERM, stopHandler);

    UA_StatusCode retval;

    UA_Server *server = UA_Server_new();
    

    UA_ServerConfig_setDefault(UA_Server_getConfig(server));
    
    UA_NodeId varNodeId = UA_NODEID_NUMERIC(1, 8888);
    UA_NodeId parentNodeId = UA_NODEID_NUMERIC(0, UA_NS0ID_OBJECTSFOLDER);
    UA_NodeId referenceType = UA_NODEID_NUMERIC(0, UA_NS0ID_ORGANIZES);

    retval = addDataSourceForVariable(server, varNodeId, parentNodeId, referenceType, "testVariable1");
    if (retval != UA_STATUSCODE_GOOD)
    {
    	return retval;
    }


    varNodeId = UA_NODEID_NUMERIC(1, 9999);

    retval = addDataSourceForVariable(server, varNodeId, parentNodeId, referenceType, "testVariable2");
    if (retval != UA_STATUSCODE_GOOD)
    {
    	return retval;
    }
    
    
    retval = UA_Server_run(server, &running);
    
    UA_Server_delete(server);
    
    return retval == UA_STATUSCODE_GOOD ? EXIT_SUCCESS : EXIT_FAILURE;
    
}

CMakeLists.txt内容如下,

cmake_minimum_required(VERSION 3.5)

project(myDataSource)

set(EXECUTABLE_OUTPUT_PATH  ${PROJECT_SOURCE_DIR}/bin)

add_definitions(-std=c99)

include_directories(${PROJECT_SOURCE_DIR}/open62541)
include_directories(${PROJECT_SOURCE_DIR}/src)

find_library(OPEN62541_LIB libopen62541.a HINTS ${PROJECT_SOURCE_DIR}/open62541)

add_executable(server ${PROJECT_SOURCE_DIR}/src/server.c)
target_link_libraries(server ${OPEN62541_LIB})

工程结构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d到build目录下,执行cmake .. && make,编译OK后运行,然后使用UaExpert连接,显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不断切换点击testVariable1和testVariable2,可以在右侧的Attributes窗口中看到它们的值在不断加1,在server端也可以看到打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说明读的回调被触发了。

我们在testVariable2的右侧Attributes窗口中双击Value属性,把当前值改成4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在server端就会出现如下打印,说明写的回调被触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使用了nodeContext,这2个变量节点的值不会互相影响,因为每个节点都有自己的nodeContext

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使用这个API添加数据源后,server启动时会去主动读取这个变量,还读了2次(因为是2个变量,所以出现4次read的回调打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至于为什么,暂时不清楚,如果不想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参考下一节的,即先添加变量再添加数据源和nodeContext。


四 对已经添加变量的处理

这里使用前面提到的第二个和第三个API来处理已经添加的变量,即,

UA_StatusCode
UA_Server_setVariableNode_dataSource(UA_Server *server, const UA_NodeId nodeId,
                                     const UA_DataSource dataSource);

UA_StatusCode
UA_Server_setNodeContext(UA_Server *server, UA_NodeId nodeId,
                         void *nodeContext);

如果搞懂第一个API的使用,那么第二个和第三个就很好理解了。代码如下,



#include <signal.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open62541.h"

UA_Boolean running = true;

static void stopHandler(int sign) {
    UA_LOG_INFO(UA_Log_Stdout, UA_LOGCATEGORY_SERVER, "received ctrl-c");
    running = false;
}

/*
** 添加变量
*/
static UA_NodeId addIntegerVariable(UA_Server *server, UA_NodeId parentNodeId, 
                    UA_NodeId referenceType, const char *name) 
{
    UA_StatusCode retval;

    /* Define the attribute of the myInteger variable node */
    UA_VariableAttributes attr = UA_VariableAttributes_default;
    UA_Int32 myInteger = 0;
    UA_Variant_setScalar(&attr.value, &myInteger, &UA_TYPES[UA_TYPES_INT32]);
    attr.description = UA_LOCALIZEDTEXT((char*)"en-US", (char*)name);
    attr.displayName = UA_LOCALIZEDTEXT((char*)"en-US", (char*)name);
    attr.dataType = UA_TYPES[UA_TYPES_INT32].typeId;
    attr.accessLevel = UA_ACCESSLEVELMASK_READ | UA_ACCESSLEVELMASK_WRITE;

    /* Add the variable node to the information model */
    UA_NodeId myIntegerNodeId ;
    UA_QualifiedName myIntegerName = UA_QUALIFIEDNAME(1, (char*)name);
    retval = UA_Server_addVariableNode(server, UA_NODEID_NULL, parentNodeId,
                                referenceType, myIntegerName,
                                UA_NODEID_NUMERIC(0, UA_NS0ID_BASEDATAVARIABLETYPE), 
                                attr, NULL, &myIntegerNodeId);

    if (retval == UA_STATUSCODE_GOOD)
    {
        return myIntegerNodeId;
    }
    else
    {
        return UA_NODEID_NULL;
    }
    
}


static UA_StatusCode readForVariable(UA_Server *server,
                const UA_NodeId *sessionId, void *sessionContext,
                const UA_NodeId *nodeId, void *nodeContext,
                UA_Boolean sourceTimeStamp, const UA_NumericRange *range,
                UA_DataValue *dataValue) 
{
    UA_LOG_INFO(UA_Log_Stdout, UA_LOGCATEGORY_USERLAND, "read variable value");
    
    UA_Int32 * currentVal = (UA_Int32*)nodeContext;

    UA_Variant_setScalarCopy(&dataValue->value, currentVal,
                         &UA_TYPES[UA_TYPES_INT32]);

    dataValue->hasValue = true;

    (*currentVal) += 1;


    return UA_STATUSCODE_GOOD;
}

static UA_StatusCode writeForVariable(UA_Server *server,
                 const UA_NodeId *sessionId, void *sessionContext,
                 const UA_NodeId *nodeId, void *nodeContext,
                 const UA_NumericRange *range, const UA_DataValue *data) 
{
    UA_Int32 * currentVal = (UA_Int32*)nodeContext;

    if (data->value.type == &UA_TYPES[UA_TYPES_INT32])
    {
        UA_Int32 updateVal = *(UA_Int32 *)data->value.data;
        UA_LOG_INFO(UA_Log_Stdout, UA_LOGCATEGORY_USERLAND,
                "write variable value: %d", updateVal);


        (*currentVal) = updateVal;
    }


    return UA_STATUSCODE_GOOD;
}


int main(void) 
{
    signal(SIGINT, stopHandler);
    signal(SIGTERM, stopHandler);

    UA_StatusCode retval;

    UA_Server *server = UA_Server_new();
    

    UA_ServerConfig_setDefault(UA_Server_getConfig(server));


    UA_NodeId parentNodeId = UA_NODEID_NUMERIC(0, UA_NS0ID_OBJECTSFOLDER);
    UA_NodeId referenceType = UA_NODEID_NUMERIC(0, UA_NS0ID_ORGANIZES);

    // 添加变量
    UA_NodeId retNodeId = addIntegerVariable(server, parentNodeId, 
                                referenceType, "myTestVariable");

    if (UA_NodeId_equal(&retNodeId, &UA_NODEID_NULL))
    {
        return -1;
    }
    
    // 准备数据源
    UA_DataSource varDataSource;
    varDataSource.read = readForVariable;
    varDataSource.write = writeForVariable;
    
    // 给变量添加数据源
    UA_Server_setVariableNode_dataSource(server, retNodeId, varDataSource);
    
    // 给nodeContext分配内存空间
    UA_Int32 *nodeContext = (UA_Int32 *)UA_malloc(sizeof(UA_Int32));
    (*nodeContext) = 0;

    // 给变量设置nodeConetext
    UA_Server_setNodeContext(server, retNodeId, nodeContext);

    retval = UA_Server_run(server, &running);
    
    UA_Server_delete(server);
    
    return retval == UA_STATUSCODE_GOOD ? EXIT_SUCCESS : EXIT_FAILURE;
    
}

main函数首先使用addIntegerVariable()添加一个变量myTestVariable,然后使用UA_Server_setVariableNode_dataSource()给其添加数据源,最后再使用UA_Server_setNodeContext添加nodeContext

编译ok后使用UaExpert进行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来回在Server和myTestVariable之间进行切换点击,可以看到myTestVariable的值在不断加1,同理,也可以修改其值。


五 总结

本质主要讲述了如何使用数据源的相关API,以及一些注意事项,还有一些细微差异。总的来说,数据源是比较灵活的,用的也比较多。

如果有写的不对的地方,希望能留言指正,谢谢阅读。

  • 10
    点赞
  • 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2
    评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只有二十行的引导扇区代码出发,一步一步地向读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框架的完成过程。书中不仅关注代码本身,同时关注完成这些代码的思路和过程。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理论型书籍,而是提供给读者一个动手实践的路线图。读者可以根据路线图逐步完成各部分的功能,从而避免了一开始就面对整个操作系统数万行代码时的迷茫和挫败感。书中讲解了大量在开发操作系统中需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些细节不仅能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而且使整个开发过程少走弯路。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1章。其中每一章都以前一章的工作成果为基础,实现一项新的功能。而在章的内部,一项大的功能被分解成许多小的步骤,通过完成每个小的步骤,读者可以不断获得阶段性的成果,从而让整个开发过程变得轻松并且有趣。   本书适合各类程序员、程序开发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参考书。 序   做真正 Hacker的乐趣──自己动手去实践   2004年我听编辑说有个年轻人写了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恐怕是翻译稿,写这种书籍是要考作者硬功夫的,不但需要深入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还需要实际动手写出原型。   历史上的 Linux就是这么产生的,Linus Torvalds当时是一名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二年级学生,经常要用自己的电脑去访问大学主机上的新闻组和邮件,为了方便读写和下载文件,他自己编写了磁盘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这成为了 Linux第一个内核的雏形。   我想中国有能力写出内核原型的程序员应该也有,但把这个题目写成一本书,感觉上不会有人愿意做这件事情,作者要花很多时间,加上主题比较硬,销售量不会太高,经济上回报有限。   但拿来文稿一看,整个编辑部大为惊艳,内容文笔俱佳,而且绝对原创,马上决定在《程序员》连载。2005年博文视点出版的第一版也广受好评。   不过有很多读者还是质疑:现在软件编程主要领域是框架和应用,还需要了解操作系统底层吗?   经过四年的磨练成长,于渊又拿出第二版的书稿《Orange'S: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是属于真正 Hacker的。我虽然已经有多年不写代码了,但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又重新感受到做程序员的乐趣:用代码建设属于自己的系统,让电脑听从自己的指令,对系统的每个部分都了如指掌。   黑客(hacker)实际是褒义词,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喜欢用智力通过创造性方法来挑战脑力极限的人,特别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例如软件编程或电气工程。个人电脑、软件和互联网等划时代的产品都是黑客创造出来的,如苹果的 Apple电脑、微软的 Basic解释器、互联网的 Mosaic浏览器。   回答前面读者的质疑,学软件编程并不需要看这本书,想成为优秀程序员和黑客的朋友,我强烈建议你花时间来阅读这本书,并亲自动手实践。正如于渊在本书结尾中所说“我们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是出于一种好奇,或者说一种求知欲。我希望这样不停地‘过把瘾’能让这种好奇不停地延续”。   好奇心是动力的源泉,追究问题的本质是优秀黑客的必备素质,只有充分掌握了系统原理,才能在技术上游刃有余,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中国需要更多真正的黑客,也希望更多的程序员能享受属于黑客的创造乐趣。   蒋涛   2009年 4月 作者自序   本书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第二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向读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雏形的实现过程。有关操作系统的书籍资料可以找到很多,但是关注如何帮助读者实现一个试验性操作系统的书籍却不多见,本书便是从一个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讲述一个操作系统成长的故事,以作读者参考之用。   本书面向实践,通过具体实例教读者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书中的步骤遵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顺序,跟随这些步骤,读者可以由一个最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逐渐完善代码,扩充功能,最后形成一个小的操作系统。   本书不仅介绍操作系统的各要素,同时涉及开发操作系统需要的各个方面,比如如何建立开发环境、如何调试以及如何在虚拟机中运行等。书中的实例操作系统采用IA32作为默认平台,所以保护模式也作为必备知识储备收入书中,而这是传统的操作系统实践书籍经常忽略的。总之,只要是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中需要的知识,书中都尽量涉及,以便于读者参考。   众所周知,一个成型的操作系统往往非常复杂。如果考虑到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桥梁的特殊地位,那么它可能看上去比一般的软件系统更难理解,因为其核心部分往往包含许多直接针对CPU、内存和 I/O端口的操作,它们夹杂在一片代码汪洋之中,显得更加晦涩。   我们有许多源代码公开的操作系统,可供随时下载和阅读,看上去好像让实现一个供自己把玩的微型操作系统变得容易很多,但事实往往不尽人意,因为这些代码动辄上万甚至几十几百万行,而且细节之间经常互相关联,要理解它们着实不易。我们有许多容易得到的操作系统教程,但读来好像总觉得跟我们有隔膜,不亲近。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一开始就面对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或者面对前辈们积累了几十年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而无论作者多么擅长写作,读者多么聪明,或者代码多么优秀,要一个初学者理清其中的头绪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我并非在此危言耸听,因为这曾经是我的亲身体会。当然,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几本操作系统理论书籍就足够了,你不需要对细节那么清楚。但如果是出于兴趣呢?如果你是想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呢?你会发现理论书籍好像一下子变得无用武之地,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理解错误都可能导致自己辛辛苦苦编写的代码运行异常甚至崩溃。   我经历过这一切!我曾经翻遍了一本《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也没有找到实现一个操作系统应该从何处着手。并不是这些书不好,也不是前人的代码不优秀,而是作为一无所知的初学者,我们所不了解的不仅是高居庙堂的理论知识,还有让我们举步维艰的实践细节。   可能在这些教科书作者的眼里,操作的细节不属于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这些细节看上去太容易,根本不值一提,甚至作者认为这些属于所谓“经验”的一部分,约定俗成是由读者本人去摸索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些书中忽略掉的内容恰恰占去了一个初学者大部分的时间,甚至影响了学习的热情。   我至今仍记得当我开始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时所遭受的挫败感,那是一种不知道如何着手的无助的感觉。还好我坚持了下来,克服了各种困难,并完成了自己的操作系统雏形。   进而我想到,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对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怀有兴趣,也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在实践时遇到困难。或许我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从而可以帮助跟我相似的后来者,就这样,我编写了本书的第一版,也就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我相信,如果你也对神奇的计算机世界充满好奇,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编写操作系统的方式来了解背后发生的故事,那么你一定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帮助。而假如你真的因为我的书而重新燃起实践的热情,从而开始一段操作系统旅程,我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不过我得坦白,在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我并不敢期待它能引起多少反响,一方面因为操作系统并不是时尚的话题,另一方面我也是走在学习的路上,或许只是比读者早走了一小步而已。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它面世后重印多次,甚至一度登上销量排行榜的榜首,这让我觉得它的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所有支持我的读者。   在我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读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那么为什么我又写作了第二版呢?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读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读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读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读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全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在这一版中,内容被划分成上下两篇。上篇基本上是第一版的修订,只是做了一个调整,那便是在兼顾 Windows和Linux两方面用户的基础上,默认在Linux下建立开发环境来编写我们的操作系统。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在本书第 2章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当然,开发环境毕竟是第二位的,书中讲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代码跟第一版都是一致的。本书的下篇全部都是新鲜内容,主要是增加了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跟第一版的做法相同,下篇仍然不仅关注结果,更加致力于将形成一个结果的过程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由于本书旨在分享和引路,所以尽可能地简化了设计,以便将最重要的部分凸显出来。读者将看到,一个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可以简陋到什么程度。简陋不是缺点,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正是需要从简陋入手。换言之,如果你已经对实现一个操作系统有了一定的经验,那么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这本书适合从来没有编写过操作系统的初学者。   本书的排版是我用L ATEX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读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读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L ATEX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读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   代码的准确位置。   此外,在第二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本意为 TryMinix)改成了新名字Orange ’S(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 ,),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我想,虽然第二版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本书试图将我在编写自己操作系统的过程中的经验尽可能地告诉读者,同时尽可能将我当初的思路和编码过程呈现出来。很可能读者比我更聪明,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我自己的经验可以为读者所借鉴。如果真是如   此,我将会非常欣慰。   在第二版的编写过程中,我同样要感谢许多人。感谢我的父母和爷爷对我的爱,并希望爷爷不要为我担心,写书是件辛苦的事,但同时也使我收获良多。爸爸在第二版的最后阶段帮我订正文字,这本书里有你的功劳。我要感谢博文视点的各位朋友,感谢郭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李玲的辛勤工作,感谢江立和李冰,你们的高效让我非常钦佩。我还要感谢孟岩老师,你给我的鼓励我一直记在心里。我要感谢我的挚友郭洪桥,不仅仅因为你在技术上给我的帮助,更加因为你在精神上给我的支持。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张会昌,你在技术上的广度和深度总令我钦佩。另外,在第一版中帮助我的人,我要再次谢谢你们,因为没有第一版,也就没有第二版。   在所有人中我最应该感谢和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妻子黄丹红,感谢你给我的所有建议,还有你帮我画的图。尤其是,当这本书在我预想的时间内没有完成的时候,当我遇到困难迟迟不能解决的时候,你总在一旁给我鼓励,在你那里,我从来都能感觉到一种温暖,我深知,如果没有你的支持,我无法坚持下来将书写完。谢谢你,这本书同样属于你。   跟第一版相比,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触及操作系统设计的更多方面,而由于笔者的水平实在有限,难免有纰漏甚至错误。如果读者有任何的问题、意见或建议,请登录http://www.osfromscratch.org,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本书导读   这本书适合谁   本书是一本操作系统实践的技术书籍。对于操作系统技术感兴趣,想要亲身体验编写操作系统过程的实践主义者,以及Minix、Linux源代码爱好者,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实践中所需的知识和思路。   本书以“动手写”为指导思想,只要是跟“动手写”操作系统有关的知识,都作为介绍对象加以讨论,所以,从开发环境的搭建,到保护模式,再到IBMPC中有关芯片的知识,最后到操作系统本身的设计实现,都能在本文中找到相应介绍。所以如果你也想亲身实践的话,本书可以省去你在书店和互联网寻找相应资料的过程,使你的学习过程事半功倍。在读完本书后,你不但可以获得对于操作系统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且对 IBMPC的接口、IA架构之保护模式,以及操作系统整体上的框架都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笔者相信,当你读完本书之后,如果再读那些纯理论性的操作系统书籍,所获得的体验将会完全不同,因为那些对你而言不再是海市蜃楼。   对于想阅读 Linux源代码的操作系统爱好者,本书可以提供阅读前所必要的知识储备,而这些知识储备不但在本书中有完整的涉及,而且在很多 Linux书籍中是没有提到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对于想通过阅读 Andrew S. Tanenbaum和 Albert S. Woodhull的《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来学习操作系统的读者,本书尤其适合作为你的引路书籍,因为它翔实地介绍了初学者入门时所必需的知识积累,而这些知识在《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一书中是没有涉及的,笔者本人是把这本书作为写操作系统的主要参考书籍之一,所以在本书中对它多有借鉴。   你需要什么技术基础   在本书中所用到的计算机语言只有两种:汇编和 C语言。所以只要你具备汇编和 C语言的经验,就可以阅读本书。除对操作系统常识性的了解(比如知道中断、进程等概念)之外,本书不假定读者具备其他任何经验。   如果你学习过操作系统的理论课程,你会发现本书是对于理论的吻合和补充。它是从实践的角度为你展现一幅操作系统画面。   书中涉及了 Intel CPU保护模式、Linux命令等内容,到时候会有尽可能清晰的讲解,如果笔者认为某些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教材系统学习,会在书中加以说明。   另外,本书只涉及 Intel x86平台。   统一思想——让我们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   道篇   让我们有效而愉快地学习   你大概依然记得在你亲自敲出第一个“Hello world”程序并运行成功时的喜悦,那样的成就感助燃了你对编写程序浓厚的兴趣。随后你不断地学习,每学到新的语法都迫不及待地在计算机上调试运行,在调试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学到新知,并获得新的成就感。   可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假如课程不是这样的安排,而是先试图告诉你所有的语法,中间没有任何实践的机会,试问这样的课程你能接受吗?我猜你唯一的感受将是索然寡味。   原因何在?只是因为你不再有因为不断实践而获得的源源不断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是学习过程中快乐的源泉,没有了成就感,学习的愉快程度将大打折扣,效果于是也将变得不容乐观。   每个人都希望有效而且愉快的学习过程,可不幸的是,我们见到的操作系统课程十之八九令我们失望,作者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进程管理存储管理I/O控制调度算法,可我们到头来也没有一点的感性认识。我们好像已经理解却又好像一无所知。很明显,没有成就感,一点也没有。笔者痛恨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决不会重蹈这样的覆辙,让读者获得成就感将是本书的灵魂。   其实这本书完全可以称作一本回忆录,记载了笔者从开始不知道保护模式为何物到最终形成一个小小   OS的过程,这样的回忆录性质保证了章节的安排完全遵从操作的时间顺序,于是也就保证了每一步的可操作性,毫无疑问,顺着这样的思路走下来,每一章的成果都需要努力但又尽在眼前,步步为营是我   们的战术,成就感是我们的宗旨。   我们将从二十行代码开始,让我们最简单的操作系统婴儿慢慢长大,变成一个翩翩少年,而其中的每一步,你都可以在书中的指导下自己完成,不仅仅是看到,而是自己做到!你将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不断的成就感,笔者真心希望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的学习过程可以变得愉快而有效。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从感性到理性   在你没有登过泰山之前,无论书中怎样描写它的样子你都无法想象出它的真实面目,即便配有插图,你对它的了解仍会只是支离破碎。毫无疑问,一千本对泰山描述的书都比不上你一次登山的经历。文学家的描述可能是华丽而优美的,可这样的描述最终产生的效果可能是你非去亲自登泰山不可。反过来想呢,假如你已经登过泰山,这样的经历产生的效果会是你想读尽天下描述泰山的书而后快吗?可能事实恰恰相反,你可能再也不想去看那些文字描述。   是啊,再好的讲述,又哪比得上亲身的体验?人们的认知规律本来如此,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的理论。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操作系统是一座这样的大山,本书愿做你的导游,引领你进入它的门径。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仅仅是给你讲述这座大山的故事,你只是在听讲,并没有身临其境,而随着这本书亲身体验,则好像置身于山门之内,你不但可以看见眼前的每一个细节,更是具有了走完整座大山的信心。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旨在引路,不会带领你走完整座大山,但是有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在本书最终形成的框架的基础上容易地实现其他操作系统书籍中讲到的各种原理和算法,从而对操作系统有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清醒认识。   暂时的错误并不可怕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全貌没有很好理解的时候,很可能会对某一部分产生理解上的误差,这就是所谓的断章取义。很多时候断章取义是难免的,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看到更多,了解更多,对原先事物的认识也会变得深刻甚至不同。   对于操作系统这样复杂的东西来说,要想了解所有的细节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在很多地方,会有一些误解发生。这都没有关系,随着了解的深入,这些误解总会得到澄清,到时你会发现,自己对某一方面已经非常熟悉了,这时的成就感,一定会让你感到非常愉悦。   本书内容的安排遵从的是代码编写的时间顺序,它更像是一本开发日记,所以在书中一些中间过程不完美的产物被有意保留了下来,并会在以后的章节中对它们进行修改和完善,因为笔者认为,一些精妙的东西背后,一定隐藏着很多中间的产物,一个伟大的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是天才们刹那间的灵光一闪,背后也一定有着我们没有看到的不伟大甚至是谬误。笔者很想追寻前辈们的脚步,重寻他们当日的足迹。做到这一点无疑很难,但即便无法做到,只要能引起读者的一点思索,也是本书莫大的幸事。   挡住了去路的,往往不是大树,而是小藤   如果不是亲身去做,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困难是什么。   就好像你买了一台功能超全的微波炉回家,研究完了整本说明书,踌躇满志想要烹饪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家里的油盐已经用完。而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所有的商店都已经关门,你气急败坏,简直想摸起铁勺砸向无辜的微波炉。   研究说明书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没开始之前,你永远都想不到让你无法烹饪的原因居然是十块钱一瓶的油和一块钱一袋的更加微不足道的盐。你还以为困难是微波炉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控制键盘。   其实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比如写一个操作系统,即便一个很小的可能受理论家们讥笑的操作系统雏形,仍然可能遇到一大堆你没有想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中根本没有提到。所以唯一的办法,便是亲自去做,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术篇   用到什么再学什么   我们不是在考试,我们只是在为了自己的志趣而努力,所以就让我们忠于自己的喜好吧,不必为了考试而看完所有的章节,无论那是多么的乏味。让我们马上投入实践,遇到问题再图解决的办法。笔者非常推崇这样的学习方法:   实践 →遇到问题 →解决问题 →再实践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投入;由于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是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们才会非常专注;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高效。而最有趣的是,最终你会发现你并没有因为选择这样的学习方法而少学到什么,相反,你会发现你用更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格外的扎实。   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笔者还清楚地记得刚刚下载完 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 Manual那三个可怕的 PDF文件时的心情,那时心里暗暗嘀咕,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东西读懂啊!可是突然有一天,当这些东西真的已经被基本读完的时候,我想起当初的畏惧,时间其实并没有过去多少。   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没有什么真正可怕,尤其是,我们所做的并非创造性的工作,所有的问题前人都曾经解决,所以我们更是无所畏惧,更何况我们不仅有书店,而且有互联网,动动手脚就能找到需要的资料,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就够了。   所以当遇到困难时,请静下心来,慢慢研究,因为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适当地囫囵吞枣   如果囫囵吞枣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而非终点,那么它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鲁迅先生学习英语的故事,他建议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忽略,等到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会自然解决。   在本书中,有时候可能先列出一段代码,告诉你它能完成什么,这时你也可以大致读过,因为下面会有对它详细的解释。第一遍读它的时候,你只要了解大概就够了。    本书的原则   1.宁可啰嗦一点,也不肯漏掉细节   在书中的有些地方,你可能觉得有些很“简单”的问题都被列了出来,甚至显得有些啰嗦,但笔者宁可让内容写得啰嗦点,因为笔者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体验,就是有时候一个问题怎么也想不通,经过很长时间终于弄明白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简单”。可能作者认为它足够简单以至于可以跳过不提,但读者未必那么幸运一下子就弄清楚。   不过本书到后面的章节,如果涉及的细节是前面章节提到过的,就有意地略过了。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开始时本书会提醒读者增加一个源文件之后不要忘记修改Makefile,到后来就假定读者已经熟悉了这个步骤,可能就不再提及了。   2.努力做到平易近人   笔者更喜欢把本书称作一本笔记或者学习日志,不仅仅是因为它基本是真实的学习过程的再现,而且笔者不想让它有任何居高临下甚至是晦涩神秘的感觉。如果有一个地方你觉得书中没有说清楚以至于你没有弄明白,请你告诉我,我会在以后做出改进。 3.代码注重可读性但不注重效率   本书的代码力求简单易懂,在此过程中很少考虑运行的效率。一方面因为书中的代码仅仅供学习之用,暂时并不考虑实际用途;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当我们对操作系统足够了解之后再考虑效率的问题也不迟。   本书附带光盘说明   本书附带光盘中有本书用到的所有源代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止包含完整的操作系统代码,还包含各个步骤的中间产物。换句话说,开发中每一步骤的代码,都可在光盘中单独文件夹中找到。举例说明,书的开篇介绍引导扇区,读者在相应文件夹中就只看到引导扇区的代码;第 9章介绍文件系统,在相应文件夹中就不会包含第 10章内存管理的代码。在任何一个步骤对应的文件夹中,都包含一个完整可编译运行的代码树,以方便读者试验之用。这样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读者都可彻底了解阶段性成果,且不必担心受到自己还未学习的内容的影响,从而使学习不留死角。   在书的正文中引用的代码会标注出出自哪个文件。以“chapter5/b/bar.c”为例:如果你使用Linux,并且光盘挂载到“/mnt/cdrom”,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mnt/cdrom/chapter5/b/bar.c”;如果你使用Windows,并且光盘是 X:盘,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X:nchapter5nbnbar.c”。 目 录   上 篇   第1章 马上动手写一个最小的“操作系统” 2   1.1 准备工作 2   1.2 十分钟完成的操作系统 3   1.3 引导扇区 4   1.4 代码解释 4   1.5 水面下的冰山 6   1.6 回顾 7   第2章 搭建你的工作环境 8   2.1 虚拟计算机Bochs 8   2.1.1 Bochs初体验 8   2.1.2 Bochs的安装 9   2.1.3 Bochs的使用 10   2.1.4 用Bochs调试操作系统 12   2.2 QEMU 15   2.3 平台之争:Windows还是*nix 16   2.4 GNU/Linux下的开发环境 20   2.5 Windows下的开发环境 22   2.6 总结 23   第3章 保护模式(Protect Mode) 25   3.1 认识保护模式 25   3.1.1 保护模式的运行环境 29   3.1.2 GDT(Global Descriptor Table) 31   3.1.3 实模式到保护模式,不一般的jmp 33   3.1.4 描述符属性 35   3.2 保护模式进阶 38   3.2.1 海阔凭鱼跃 38   3.2.2 LDT(Local Descriptor Table) 44   3.2.3 特权级概述 48   3.2.4 特权级转移 51   3.2.5 关于“保护”二字的一点思考 65   3.3 页式存储 65   3.3.1 分页机制概述 66   3.3.2 编写代码启动分页机制 67   3.3.3 PDE和PTE 68   3.3.4 cr3 71   3.3.5 回头看代码 72   3.3.6 克勤克俭用内存 73   3.3.7 进一步体会分页机制 81   3.4 中断和异常 87   3.4.1 中断和异常机制 87   3.4.2 外部中断 90   3.4.3 编程操作8259A 91   3.4.4 建立IDT 94   3.4.5 实现一个中断 95   3.4.6 时钟中断试验 96   3.4.7 几点额外说明 98   3.5 保护模式下的I/O 100   3.5.1 IOPL 100   3.5.2 I/O许可位图(I/O Permission Bitmap) 100   3.6 保护模式小结 101   第4章 让操作系统走进保护模式 102   4.1 突破512字节的限制 102   4.1.1 FAT12 103   4.1.2 DOS可以识别的引导盘 108   4.1.3 一个最简单的Loader 108   4.1.4 加载Loader入内存 109   4.1.5 向Loader交出控制权 116   4.1.6 整理boot.asm 116   4.2 保护模式下的“操作系统” 117   第5章 内核雏形 119   5.1 在Linux下用汇编写Hello World 119   5.2 再进一步,汇编和C同步使用 120   5.3 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 123   5.4 从Loader到内核 127   5.4.1 用Loader加载ELF 127   5.4.2 跳入保护模式 131   5.4.3 重新放置内核 137   5.4.4 向内核交出控制权 142   5.5 扩充内核 143   5.5.1 切换堆栈和GDT 144   5.5.2 整理我们的文件夹 148   5.5.3 Makefile 149   5.5.4 添加中断处理 155   5.5.5 两点说明 168   5.6 小结 169   第6章 进程 171   6.1 迟到的进程 171   6.2 概述 171   6.2.1 进程介绍 172   6.2.2 未雨绸缪——形成进程的必要考虑 172   6.2.3 参考的代码 173   6.3 最简单的进程 174   6.3.1 简单进程的关键技术预测 175   6.3.2 第一步——ring0→ring1 178   6.3.3 第二步——丰富中断处理程序 189   6.4 多进程 200   6.4.1 添加一个进程体 200   6.4.2 相关的变量和宏 200   6.4.3 进程表初始化代码扩充 202   6.4.4 LDT 203   6.4.5 修改中断处理程序 203   6.4.6 添加一个任务的步骤总结 206   6.4.7 号外:Minix的中断处理 207   6.4.8 代码回顾与整理 212   6.5 系统调用 220   6.5.1 实现一个简单的系统调用 222   6.5.2 get_ticks的应用 227   6.6 进程调度 232   6.6.1 避免对称——进程的节奏感 232   6.6.2 优先级调度总结 240   第7章 输入/输出系统 242   7.1 键盘 242   7.1.1 从中断开始——键盘初体验 242   7.1.2 AT、PS/2键盘 243   7.1.3 键盘敲击的过程 244   7.1.4 用数组表示扫描码 248   7.1.5 键盘输入缓冲区 251   7.1.6 用新加的任务处理键盘操作 253   7.1.7 解析扫描码 254   7.2 显示器 263   7.2.1 初识TTY 264   7.2.2 基本概念 264   7.2.3 寄存器 267   7.3 TTY任务 270   7.3.1 TTY任务框架的搭建 272   7.3.2 多控制台 277   7.3.3 完善键盘处理 281   7.3.4 TTY任务总结 288   7.4 区分任务和用户进程 289   7.5 printf 291   7.5.1 为进程指定TTY 292   7.5.2 printf()的实现 292   7.5.3 系统调用write() 294   7.5.4 使用printf() 296   下 篇   第8章 进程间通信 300   8.1 微内核还是宏内核 300   8.1.1 Linux的系统调用 302   8.1.2 Minix的系统调用 303   8.1.3 我们的选择 305   8.2 IPC 306   8.3 实现IPC 306   8.3.1 assert()和panic() 309   8.3.2 msg_send()和msg_receive() 313   8.3.3 增加消息机制之后的进程调度 321   8.4 使用IPC来替换系统调用get_ticks 322   8.5 总结 324   第9章 文件系统 325   9.1 硬盘简介 325   9.2 硬盘操作的I/O 端口 326   9.3 硬盘驱动程序 327   9.4 文件系统 337   9.5 硬盘分区表 338   9.6 设备号 344   9.7 用代码遍历所有分区 347   9.8 完善硬盘驱动程序 352   9.9 在硬盘上制作一个文件系统 355   9.9.1 文件系统涉及的数据结构 356   9.9.2 编码建立文件系统 358   9.10 创建文件 366   9.10.1 Linux下的文件操作 366   9.10.2 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 367   9.10.3 open() 369   9.11 创建文件所涉及的其他函数 377   9.11.1 strip_path() 377   9.11.2 search_file() 378   9.11.3 get_inode()和sync_inode() 379   9.11.4 init_fs() 381   9.11.5 read_super_block()和get_super_block() 382   9.12 关闭文件 383   9.13 查看已创建的文件 384   9.14 打开文件 386   9.15 读写文件 387   9.16 测试文件读写 390   9.17 文件系统调试 393   9.18 删除文件 395   9.19 插曲:奇怪的异常 401   9.20 为文件系统添加系统调用的步骤 403   9.21 将TTY纳入文件系统 404   9.22 改造printf 411   9.23 总结 413   第10章 内存管理 414   10.1 fork 414   10.1.1 认识fork 414   10.1.2 fork前要做的工作(为fork所做的准备) 417   10.1.3 fork()库函数 421   10.1.4 MM 421   10.1.5 运行 427   10.2 exit和wait 427   10.3 exec 432   10.3.1 认识exec 433   10.3.2 为自己的操作系统编写应用程序 434   10.3.3 “安装”应用程序 436   10.3.4 实现exec 442   10.4 简单的shell 447   10.5 总结 449   第11章 尾声 451   11.1 让mkfs()只执行一次 451   11.2 从硬盘引导 455   11.2.1 编写硬盘引导扇区和硬盘版loader 455   11.2.2 “安装”hdboot.bin和hdldr.bin 461   11.2.3 grub 461   11.2.4 小结 463   11.3 将OS安装到真实的计算机 465   11.3.1 准备工作 465   11.3.2 安装Linux 466   11.3.3 编译源代码 466   11.3.4 开始安装 467   11.4 总结 467   参考文献 470 解密《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 5 月 18 日见到了《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的样书,多少有些激动。想一想前一版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是那么畅销,这一本一定不能含糊。整个出版过程我能看到作者于渊为此付出的努力,还在自己排版的过程有深入体会,通过于渊的讲座也让博文视点的员工分享到他在排版过程中的很多心得。 应该有几万个朋友读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了,本书的第 2 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出来肯定有非常多的朋友想问,这两本书到底有何区别呢?就此博文视点对本书作者于渊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明显区别在哪些方面? * 于渊:作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以下简称《自》)的第二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以下简称“新版”)主要有以下变化: 1. 书中示例操作系统的名字改为 Orange'S 2. 书名改为《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 3. 增加了有关 IPC 、 FS 、 MM 等内容 4. 将默认开发平台改为 GNU/Linux ,同时兼顾 Windows 5. 更改了排版工具,并使用技术手段增加书的可读性,比如代码行号的运用 6. 建立专门网站以服务读者 7. 建立专门讨论区供读者交流 读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读者一定知道,其中默认使用 Windows 作为开发平台,同时使用虚拟机来编译及运行自己的 OS ,在新版中这一点发生了变化(如上述第 4 条所述),具体的变化原因在书中第二章有详细的叙述。虽然开发平台是第二位的事情,但书中的默认平台却不免影响到叙述细节,所以,如果读者基于自己的原因坚持在 Windows 上开发(可能的原因或许有对 Linux 不熟悉、需要边开发操作系统边登录某些网上银行等等),则可能对读到的内容进行一点点额外加工。当然,所需的额外加工是少量的,而且在第二章中也有专门的文字介绍如何在两种平台下搭建工作环境。此外,如果读者不介意花钱,还可以同时购买《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和新版,相互参照阅读。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相比是否有所增加吗?增加了多少内容量呢? 于渊:新版的内容是有增加的,新增文字约占整本书的三分之一,《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新增代码则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中代码的数倍。这些新增的内容,读者只能从新版中获得。目前并未有将新增内容单独成书的打算,所以读者即便仅想阅读第八章以后的内容,也需要购买整本《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已经购买了《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读者可能觉得有点浪费,但事实并不如此,因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内容经过了重新排版、修订和编辑(比如代码格式进行了重排,更方便与光盘中的文件对照阅读,以及其中所有的矢量图都用 pgf/TikZ 重新绘制等)笔者倾注的心血使得新版的感官已经大为不同,读者一看便知。 * 提问:在《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大卖的时候,您是否想过会有第二版出版呢? * 于渊:坦白讲,我在写作《自》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读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 提问:那么为什么又写作了第二版呢? * 于渊: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读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读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 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读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读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全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 提问:这本书为何不考虑用 WORD 排版? * 于渊:新版的排版是我用 LaTeX 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读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读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 LaTeX 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读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代码的准确位置。 * 提问:第二版还有哪些区别呢? Orange'S 这个名字很特别,有什么寓意吗? * 于渊:新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 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 (本意为 TryMinix )改成了新名字 Orange'S (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新版中,原先的叙述风格都尽量地得以贯彻,而在表现形式上,新版用了更多心思,我相信读者能在其中发现这些特点:关注动手细节,探寻代码背后的故事,结果与过程兼顾,内容与形式并重。加上专门为本书建立的网站和讨论区,我相信读者能更容易地阅读,更轻松地学习
IT行业中必备技能之UNIX最佳学习资料 目 录 译者序 译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UNIX基础知识 1 1.1 引言 1 1.2 登录 1 1.2.1 登录名 1 1.2.2 shell 1 1.3 文件和目录 2 1.3.1 文件系统 2 1.3.2 文件名 2 1.3.3 路径名 2 1.3.4 工作目录 4 1.3.5 起始目录 4 1.4 输入和输出 5 1.4.1 文件描述符 5 1.4.2 标准输入、标准输出和标准 出错 5 1.4.3 不用缓存的I/O 5 1.4.4 标准I/O 6 1.5 程序和进程 7 1.5.1 程序 7 1.5.2 进程和进程ID 7 1.5.3 进程控制 7 1.6 ANSI C 9 1.6.1 函数原型 9 1.6.2 类属指针 9 1.6.3 原始系统数据类型 10 1.7 出错处理 10 1.8 用户标识 11 1.8.1 用户ID 11 1.8.2 组ID 12 1.8.3 添加组ID 12 1.9 信号 12 1.10 UNIX时间值 14 1.11 系统调用和库函数 14 1.12 小结 16 习题 16 第2章 UNIX标准化及实现 17 2.1 引言 17 2.2 UNIX标准化 17 2.2.1 ANSI C 17 2.2.2 IEEE POSIX 18 2.2.3 X/Open XPG3 19 2.2.4 FIPS 19 2.3 UNIX实现 19 2.3.1 SVR4 20 2.3.2 4.3+BSD 20 2.4 标准和实现的关系 21 2.5 限制 21 2.5.1 ANSI C限制 22 2.5.2 POSIX限制 22 2.5.3 XPG3限制 24 2.5.4 sysconf、pathconf 和fpathconf 函数 24 2.5.5 FIPS 151-1要求 28 2.5.6 限制总结 28 2.5.7 未确定的运行时间限制 29 2.6 功能测试宏 32 2.7 基本系统数据类型 32 2.8 标准之间的冲突 33 2.9 小结 34 习题 34 第3章 文件I/O 35 3.1 引言 35 3.2 文件描述符 35 3.3 open函数 35 3.4 creat函数 37 3.5 close函数 37 3.6 lseek函数 38 3.7 read函数 40 3.8 write函数 41 3.9 I/O的效率 41 3.10 文件共享 42 3.11 原子操作 45 3.11.1 添加至一个文件 45 3.11.2 创建一个文件 45 3.12 dup和dup2函数 46 3.13 fcntl函数 47 3.14 ioctl函数 50 3.15 /dev/fd 51 3.16 小结 52 习题 52 第4章 文件和目录 54 4.1 引言 54 4.2 stat, fstat和lstat函数 54 4.3 文件类型 55 4.4 设置-用户-ID和设置-组-ID 57 4.5 文件存取许可权 58 4.6 新文件和目录的所有权 60 4.7 access函数 60 4.8 umask函数 62 4.9 chmod和fchmod函数 63 4.10 粘住位 65 4.11 chown, fchown和 lchown函数 66 4.12 文件长度 67 4.13 文件截短 68 4.14 文件系统 69 4.15 link, unlink, remove和rename 函数 71 4.16 符号连接 73 4.17 symlink 和readlink函数 76 4.18 文件的时间 76 4.19 utime函数 78 4.20 mkdir和rmdir函数 79 4.21 读目录 80 4.22 chdir, fchdir和getcwd函数 84 4.23 特殊设备文件 86 4.24 sync和fsync函数 87 4.25 文件存取许可权位小结 88 4.26 小结 89 习题 89 第5章 标准I/O库 91 5.1 引言 91 5.2 流和FILE对象 91 5.3 标准输入、标准输出和标准出错 91 5.4 缓存 91 5.5 打开流 94 5.6 读和写流 96 5.6.1 输入函数 96 5.6.2 输出函数 97 5.7 每次一行I/O 98 5.8 标准I/O的效率 99 5.9 二进制I/O 100 5.10 定位流 102 5.11 格式化I/O 103 5.11.1 格式化输出 103 5.11.2 格式化输入 103 5.12 实现细节 104 5.13 临时文件 105 5.14 标准I/O的替代软件 108 5.15 小结 108 习题 108 第6章 系统数据文件和信息 110 6.1 引言 110 6.2 口令文件 110 6.3 阴影口令 112 6.4 组文件 113 6.5 添加组ID 114 6.6 其他数据文件 115 6.7 登录会计 116 6.8 系统标识 116 6.9 时间和日期例程 117 6.10 小结 121 习题 121 第7章 UNIX进程的环境 122 7.1 引言 122 7.2 main 函数 122 7.3 进程终止 122 7.3.1 exit和_exit函数 122 7.3.2 atexit函数 124 7.4 命令行参数 125 7.5 环境表 126 7.6 C程序的存储空间布局 126 7.7 共享库 127 7.8 存储器分配 128 7.9 环境变量 130 7.10 setjmp 和longjmp函数 132 7.10.1 自动、寄存器和易失变量 134 7.10.2 自动变量的潜在问题 136 7.11 getrlimit 和setrlimit函数 136 7.12 小结 139 习题 140 第8章 进程控制 141 8.1 引言 141 8.2 进程标识 141 8.3 fork函数 142 8.4 vfork 函数 145 8.5 exit函数 147 8.6 wait和waitpid函数 148 8.7 wait3和wait4函数 152 8.8 竞态条件 153 8.9 exec函数 156 8.10 更改用户ID和组ID 160 8.10.1 setreuid 和setregid函数 162 8.10.2 seteuid和 setegid函数 163 8.10.3 组ID 163 8.11 解释器文件 164 8.12 system函数 167 8.13 进程会计 171 8.14 用户标识 175 8.15 进程时间 176 8.16 小结 178 习题 178 第9章 进程关系 180 9.1 引言 180 9.2 终端登录 180 9.2.1 4.3+BSD终端登录 180 9.2.2 SVR4终端登录 182 9.3 网络登录 182 9.3.1 4.3+BSD网络登录 182 9.3.2 SVR4网络登录 183 9.4 进程组 183 9.5 对话期 184 9.6 控制终端 185 9.7 tcgetpgrp 和tcsetpgrp函数 187 9.8 作业控制 187 9.9 shell执行程序 189 9.10 孤儿进程组 193 9.11 4.3+BSD实现 195 9.12 小结 197 习题 197 第10章 信号 198 10.1 引言 198 10.2 信号的概念 198 10.3 signal函数 203 10.3.1 程序起动 205 10.3.2 进程创建 206 10.4 不可靠的信号 206 10.5 中断的系统调用 207 10.6 可再入函数 209 10.7 SIGCLD语义 211 10.8 可靠信号术语和语义 213 10.9 kill和raise函数 213 10.10 alarm和pause函数 214 10.11 信号集 219 10.12 sigprocmask 函数 220 10.13 sigpending函数 222 10.14 sigaction函数 223 10.15 sigsetjmp 和siglongjmp函数 226 10.16 sigsuspend函数 229 10.17 abort函数 234 10.18 system函数 235 10.19 sleep函数 240 10.20 作业控制信号 241 10.21 其他特征 243 10.21.1 信号名字 243 10.21.2 SVR4信号处理程序的附 加参数 244 10.21.3 4.3+BSD信号处理程序的附 加参数 244 10.22 小结 244 习题 244 第11章 终端I/O 246 11.1 引言 246 11.2 综述 246 11.3 特殊输入字符 250 11.4 获得和设置终端属性 254 11.5 终端选择标志 254 11.6 stty命令 258 11.7 波特率函数 259 11.8 行控制函数 260 11.9 终端标识 260 11.10 规范方式 263 11.11 非规范方式 266 11.12 终端的窗口大小 270 11.13 termcap, terminfo和 curses 271 11.14 小结 272 习题 272 第12章 高级I/O 273 12.1 引言 273 12.2 非阻塞I/O 273 12.3 记录锁 275 12.3.1 历史 276 12.3.2 fcntl记录锁 276 12.3.3 锁的隐含继承和释放 280 12.3.4 4.3+BSD的实现 281 12.3.5 建议性锁和强制性锁 284 12.4 流 288 12.4.1 流消息 289 12.4.2 putmsg和putpmsg函数 290 12.4.3 流ioctl操作 291 12.4.4 write至流设备 294 12.4.5 写方式 294 12.4.6 getmsg和getpmsg函数 294 12.4.7 读方式 295 12.5 I/O多路转接 296 12.5.1 select函数 298 12.5.2 poll函数 301 12.6 异步I/O 303 12.6.1 SVR4 303 12.6.2 4.3+BSD 303 12.7 readv和writev函数 304 12.8 readn和writen函数 306 12.9 存储映射I/O 307 12.10 小结 311 习题 311 第13章 精灵进程 312 13.1 引言 312 13.2 精灵进程的特征 312 13.3 编程规则 313 13.4 出错记录 314 13.4.1 SVR4流log驱动程序 315 13.4.2 4.3+BSD syslog设施 316 13.5 客户机-服务器模型 319 13.6 小结 319 习题 319 第14章 进程间通信 320 14.1 引言 320 14.2 管道 320 14.3 popen和pclose函数 325 14.4 协同进程 330 14.5 FIFO 333 14.6 系统V IPC 335 14.6.1 标识符和关键字 336 14.6.2 许可权结构 337 14.6.3 结构限制 337 14.6.4 优点和缺点 337 14.7 消息队列 338 14.8 信号量 342 14.9 共享存储 346 14.10 客户机-服务器属性 351 14.11 小结 353 习题 353 第15章 高级进程间通信 355 15.1 引言 355 15.2 流管道 355 15.3 传送文件描述符 358 15.3.1 SVR4 360 15.3.2 4.3BSD 361 15.3.3 4.3+BSD 364 15.4 open服务器第1版 366 15.5 客户机-服务器连接函数 371 15.5.1 SVR4 372 15.5.2 4.3+BSD 375 15.6 open服务器第2版 378 15.7 小结 385 习题 385 第16章 数据库函数库 386 16.1 引言 386 16.2 历史 386 16.3 函数库 386 16.4 实现概述 388 16.5 集中式或非集中式 390 16.6 并发 391 16.6.1 粗锁 391 16.6.2 细锁 391 16.7 源码 392 16.8 性能 409 16.8.1 单进程的结果 410 16.8.2 多进程的结果 410 16.9 小结 412 习题 412 第17章 与PostScript打印机通信 413 17.1 引言 413 17.2 PostScript通信机制 413 17.3 假脱机打印 415 17.4 源码 417 17.5 小结 434 习题 434 第18章 调制解调器拨号器 435 18.1 引言 435 18.2 历史 435 18.3 程序设计 436 18.4 数据文件 437 18.5 服务器设计 439 18.6 服务器源码 439 18.7 客户机设计 463 18.7.1 终端行规程 463 18.7.2 一个进程还是两个进程 464 18.8 客户机源码 465 18.9 小结 474 习题 474 第19章 伪终端 476 19.1 引言 476 19.2 概述 476 19.2.1 网络登录服务器 477 19.2.2 script程序 478 19.2.3 expect程序 479 19.2.4 运行协同进程 479 19.2.5 观看长时间运行程序的输出 479 19.3 打开伪终端设备 480 19.3.1 SVR4 481 19.3.2 4.3+BSD 482 19.4 pty_fork函数 484 19.5 pty程序 486 19.6 使用pty程序 489 19.6.1 utmp文件 489 19.6.2 作业控制交互 489 19.6.3 检查长时间运行程序的输出 491 19.6.4 script程序 491 19.6.5 运行协同进程 492 19.6.6 用非交互模式驱动交互式 程序 492 19.7 其他特性 494 19.7.1 打包模式 494 19.7.2 远程模式 494 19.7.3 窗口大小变化 495 19.7.4 信号发生 495 19.8 小结 495 习题 495 附录A 函数原型 497 附录B 其他源代码 512 附录C 习题答案 518 参考书目 536
先登陆服务器: telnet 192.168.0.23 公帐号: openlab-open123 tarena-tarena 再进入SQL:sqlplus sd0807/sd0807 帐号:sd0807-密码同样 公帐号:openlab-open123 设置环境变量: ORACLE_SID=oral10g\ --变局部变量 export ORACLE_SID --变全局变量 unset ORACLE_SID --卸载环境变量 ORACLE_HOME=... --安装路径;直接用一句语句也可以,如下 export ORACLE_HOME=/oracledata/.../bin: 一、注意事项: 大小写不敏感,即不区分大小写。提倡关键字大写,便于阅读和调式。 “!”在SQL环境下执行Unix命令。 SQL语句是由简单的英语单词构成;这些英语单词称为关键字/保留字,不做它用。SQL由多个关键字构成。 SQL语句由子句构成,有些子句是必须的,有些是可选的。 在处理SQL语句时,其中所有的空格都被忽略(空格只用来分开单词,连续多个空格当一个用)。 SQL语句可以在一行上写出,建议多行写出,便于阅读和调试。 多条SQL语句必须以分号分隔。多数DBMS不需要在单条SQL语句后加分号,但特定的DBMS可能必须在单条SQL语句后加分号。 SQL语句的最后一句要以 “;”号结束 二、写子句顺序 Select column,group_function From table [Where condition] [Group by group_by_expression] [Having group_condition] …… [Order by column]; --最后 三、常用简单语句: clear screen:清屏 edit:编辑刚才的一句。 desc/describe:(列出所有列名称) 用法: DESCRIBE [schema.]object[@db_link] dual:亚表,临时用。如:desc dual;/from dual; rollback:回溯,回溯到上次操作前的状态,把这次事务操作作废,只有一次(DDL和DCL语句会自动提交,不能回溯)。 可以用commit语句提交,这样就回溯不回了。 set pause on\off :设置分屏(设置不分屏) set pause "please put an enter key" 且 set pause on:设置带有提示的分屏 oerr ora 904 :查看错误 set head off :去掉表头 set feed off :去掉表尾 保存在oracle数据库中的所有操作细节: spool oracleday01.txt :开始记录 spool off :开始保存细节 四、SELECT语句:选择操作、投影操作。 select:从一个或多个表中检索一个或多个数据列。包含信息:想选择什么表,从什么地方选择。必须要有From子句。(最常用) 当从多张表里查询的时候,会产生笛卡尔积;可用条件过滤它。 当两个表有相同字段时必须加前缀,列名前需加表名和“.”,如“s_emp.id”。 1、用法:SELECT columns,prod2,prod3<列> FROM Table1,table2<表名> 分号结束 如: select id from s_emp; select last_name,name from s_emp,s_dept where s_emp.dept_id=s_dept.id;--列表每人所在部门 SELECT * FROM Products; --检索所有列。 数据太多时,最好别使用上句,会使DBMS降低检索和应用程序的性能。(*通配符) 2、对数据类型的列可进行运算(如加减乘除)。 3、对列起别名:有直接起别名,加AS起别名,用双引号起别名等三种方法 (单引号,引起字符串;双引号,引起别名。起别名有符号,或者区分大小写时,必须用双引号) 多表查询时,可给表起别名。(给列起别名,列<空格>列别名;给表起别名,表<空格>表别名;)。 如:Select first_name EMPLOYEES, 12*(salary+100) AS MONEY, manager_id "ID1" From s_emp E; 4、字段的拼接,可用双竖线(双竖线只能用于select语句里)。不同的DBMS可能使用不同的操作符;拼接的字段同样可以起别名。 如:Select first_name ||' '|| last_name || ', '|| title "Employees" From s_emp; 排他锁:Select id,salary From s_emp where id=1 For Update; 可以阻止他人并发的修改,直到你解锁。 如果已有锁则自动退出:Select id,salary From s_emp where id=1 For Update NoWait; FOR UPDATE :可以再加 OF 精确到某格。如: ... For Update OF salary ... 注意要解锁。 五、ORDER BY 子句,排序 Order by:按某排序列表(默认升序 asc,由低到高;可加 desc,改成降序由高到低) 检索返回数据的顺序没有特殊意义,为了明确地排序用 SELECT 语句检索出的数据,可使用 ORDER BY 子句。 ORDER BY 子句取一个或多个列的名字。 对空值,按无穷大处理(升序中,空值排最后;降序中排最前)。 1、用法:Select prod_id,prod_price,prod_name From Products Order By prod_price,prod_name; (从左到右执行排序,先排price) ORDER BY子句中使用的列将是为显示所选择的列,但是实际上并不一定要这样,用非检索的列排序数据是完全合法的。 为了按多个列排序,列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2、支持按相对列位置进行排序。 输入 SELECT prod_id,prod_price,prod_name FROM Products ORDER BY 2,3 --(2指price,3指name) 3、升序、降序。默认是升序(asc,从小到大排序),想降序时用desc。 如:SELECT prod_id,prod_price,prod_name FROM Products ORDER BY prod_price DESC; 注意:DESC 关键字只应用到直接位于其前面的列名。如果想在多个列上进行排序,必须对每个列指定DESC关键字。 升序是默认的,可不写,但降序必须写。 六、WHERE子句,选择、过滤 其后只能跟逻辑语句,返回值只有ture或false 如: select last_name,salary from s_emp where salary=1000;--找出工资1000的人 WHERE子句操作符: 1、逻辑比较运算符 = 等于 != 不等于,还有(<> ^= 这两个同样表示不等于) > 大于 >= 大于等于 < 小于 <= 小于等于 2、SQL 比较运算符 between…and… :在两者之间。(BETWEEN 小值 AND 大值) 如:select last_name,salary from s_emp where salary between 1000 and 1500; --工资1000到1500的人,包括1000和1500。 in(列表):在列表里面的。 如:select last_name,dept_id from s_emp where dept_id in(41,42);第41、42部门的人 like : 包含某内容的。模糊查询 可以利用通配符创建比较特定数据的搜索模式,通配符只能用于文本,非文本数据类型不能使用通配符。 通配符在搜索模式中任意位置使用,并且可以使用多个通配符。 通配符%表示任何字符出现任意次数;还能代表搜索模式中给定位置的0个或多个字符。下划线匹配单个任意字符。 如:select table_name from user_tables where table_name like 'S\_%' escape'\'; ' 找出“S_“开头的,由于下划线有任意字符的含义,故需另外定义转移符。 但习惯用“\”,为方便其他程序员阅读和检测,一般不改用其他的。 like 'M%':M开头的 like '_a%':第二个字符是a的 like '%a%'所有含a的 (“_”表示一个任意字符;“%”表示任意多个任意字符。) 单引号里面的内容,大小写敏感。单引号用来限定字符串, 如果将值与串类型的列进行比较,则需要限定引号;用来与数值列进行比较时,不用引号。 is null:是空。(NULL表示不包含值。与空格、0是不同的。) 如:SELECT prod_name,prod_price FROM Products WHERE prod_price IS NULL; 七、高级检索(逻辑运算符): 通常我们需要根据多个条件检索数据。可以使用AND或OR、NOT等连接相关的条件 计算次序可以通过圆括号()来明确地分组。不要过分依赖默认计算次序,使用圆括号()没有坏处,它能消除二义性。 and:条件与 如 SELECT prod_id,prod_price,prod_name FROM Products WHERE prod_price<4 AND vend_id=‘DELL’ or:条件或 (注: and 的优先级比 or 更高,改变优先级可用括号) 如 SELECT prod_id,prod_price,prod_name FROM Products WHERE prod_price<4 OR vend_id=‘DELL’ not:条件非。否定它之后所跟的任何条件 否定的SQL 比较运算符: NOT BETWEEN; NOT IN; NOT LIKE; IS NOT NULL: (注意,按英语习惯用 is not,而不是 not is) NOT 与 IN 在一起使用时,NOT 是找出与条件列表不匹配的行。 IN 列表里有 NULL 时不处理,不影响结果;用 NOT IN 时,有 NULL 则出错,必须排除空值再运算。 in :选择列表的条件 使用IN操作符的优点: 在长的选项清单时,语法直观; 计算的次序容易管理; 比 OR 操作符清单执行更快;最大优点是可以包含其他 SELECT 语句,使用能够动态地建立 WHERE 子句。 如 SELECT prod_id,prod_price,prod_name FROM Products WHERE vend_id IN(‘DELL’,’RBER’,’TTSR’); 八、单行函数: 函数一般在数据上执行,它给数据的转换和处理提供了方便。不同的DBMS提供的函数不同。 函数可能会带来系统的不可移植性(可移植性:所编写的代码可以在多个系统上运行)。 加入注释是一个使用函数的好习惯。 大多数SQL实现支持以下类型的函数: 文本处理, 算术运算, 日期和时间, 数值处理。 Null:空值 空值当成无穷大处理,所有空值参与的运算皆为空。 空值与空值并不相等,因为空值不能直接运算。 如:prod_price="" 这种写法是错的(不要受到corejava的影响) prod_price=NULL 这种写法是错的(不要受到corejava的影响) prod_price IS NULL 这种写法才是对的 NVL:处理空值,把空值转化为指定值。可转化为日期、字符、数值等三种(注意:转化时,两参数必须要同类型) 如:NVL(date, '01-JAN-95') NVL(title,'NO Title Yet') NVL(salary,0) 错误写法: Select last_name,title,salary*commission_pct/100 COMM From s_emp;--没提成的人没法显示工资 正确写法: Select last_name,title,salary*NVL(commission_pct,0)/100 COMM From s_emp;--把提成是空值的转化为0 DISTINCT:过滤重复 把重复的行过滤掉;多个字段组合时,只排除组合重复的。 DISTINCT必须使用列名,不能使用计算或者表达式。 所有的聚合函数都可以使用。如果指定列名,则DISTINCT只能用于COUNT(列名),DISTINCT不能用于COUNT(*)。 如:Select Distinct name From s_dept; Select Distinct dept_id,title From s_emp; 文本处理: TRIM()/LTRIM()/RTIRM():去空格。只能去掉头和尾的空格,中间的不理。 trim(' heo Are fdou ') --> heo Are fdou 输入:select trim(' heo Are fdou ') from dual; -->:heo Are fdou LOWER:转小写 lower('SQL Course') --> sql course UPPER:转大写 upper(' SQL Course') --->SQL COURSE INITCAP:首字母转大写,其余转小写 initcap(SQL Course') '--> Sql Course CONCAT:合成。双竖线只能在select语句里面用,这个可用于任何语句。 Concat('Good','String') --> GoodString SUBSTR:截取。 Substr('String', 1 ,3) --> Str 第一个数字“1”,表示从第几个开始截取;若要从倒数第几个开始,用负数,如“-2”表示倒数第2个。 上式中第2个数字“3”表示截取多少个。 LENGTH:统计长度。 Length('String') --> 6 NVL:转换空值 日期和时间处理: Oracle日期格式:DD-MMM-YYYY (D代表日期date,M代表月month,Y代表年year) 如:SELECT prod_name (DAY表示完整的星期几,DY显示星期的前三个字母) FROM Products WHERE prod_time BETWEEN to_date(’01-JAN-2008’) AND to_date(’31-DEC-2008’); 日期可以进行加减,默认单位是1天。日期与日期可以相减,得出天数;日期与日期但不能相加。 sysdate -> 系统的当天 Months_Between('01-Sep-95','11-Jan-94') --> 19.774194 相差多少个月,Between里面也可以填函数。 Add_months('11-Jan-94',6) --> 11-Jul-94 增加多少个月 Next_day('01-Sep-95','Friday') --> '08-Sep-95' 下一个星期五。其中的'Friday'可用6替代,因为星期日=1 Last_day('01-Sep-95') --> '30-Sep-95' 这个月的最后一天 数值处理:可以运用于代数,三角,几何 ROUND:四舍五入 Round(45.925,2) -> 45.93 Round(45.925,0) -> 46 Round(45.925,-1) -> 50 逗号前一个数是要处理的数据源,后一个参数表示保留多少位小数。 后一参数是负数时,表示舍去小数点前的几位,例3是舍去个位及其后的。不写后一参数时,默认不保留小数。 TRUNC:舍去末位。直接舍去,不会进位。 Trung(45.925,2) -> 45.92 Trung(45.925,2) -> 45.92 Trung(45.925,2) -> 45.92 日期的舍取: 常用的数值处理函数有: ABS() 绝对值 ABS(-5741.5854) --> 5741.5854 PI() 圆周率 注意:oracle中不支持 PI()函数;MYSql 支持PI()函数。 SIN() 正统值 Oracle还支持COS()、ASIN()、ACOS()函数 SQRT() 平方根 转化: TO_CHAR(number,'fmt'):把数值转换成字符串 显示数字的命令 9:正常显示数字; 0:显示包括0的数值形式,空位强制补0; $:以美元符号显示货币; L:按当前环境显示相关的货币符号; . 和,:在固定位置出现“.”点 和“,”逗号;不够位时,四舍五入。 例题:SQL> select 'Order'||To_char(id)|| 2 'was filled for a total of' 3 ||To_char(total,'fm$9,999,999') 4 from s_ord 5 where ship_date ='21-SEP-92'; TO_NUMBER(char):把字符转换成数字 九、链接 内链接:严格匹配两表的记录。 外链接分左链接和右链接: 会使用一方表中的所有记录去和另一格表中的记录按条件匹配,空值也会匹配,这个表中的所有记录都会显示, 数据库会模拟出记录去和那些不匹配的记录匹配。 左链接 加号在右面 如:有 TABLE1 TABLE2 1的一条记录在2里面没有匹配上,那么1里面的记录保留 2的一条记录在1里面没有匹配上 ,那么2丢弃 右链接正好相反 --例题:哪些人是领导。 select distinct b.id,b.last_name manager from s_emp a,s_emp b where a.manager_id=b.id(+); 左右顺序有区别,这是另外新建一个表,要显示的是第二个表格的内容。 +放在没有匹配行的表一侧,令表格能完整显示出来。 标准写法:内连接用INNER,左连接用LEFT,右连接用RIGHT。 select distinct b.id,b.last_name manager from s_emp a LEFT join s_emp b ON a.manager_id=b.id; 十、组函数: 分组允许将数据分为多个逻辑组,以便能对每个组进行聚集计算。 Group:分组 Group by:分组。(默认按升序对所分的组排序;想要降序要用 order by)可以包括任意数目的列。 如果嵌入了分组,数据将在最后规定的分组上进行汇总。 GROUP BY 子句中列出的每个列都必须是检索列或有效的表达式,但不能是聚集函数。 *如果在SELECT 中使用表达式,则必须在GROUP BY子句中指定相同的表达式,不能使用别名。 除聚合计算语句外,SELECT语句中的每个列都必须在GROUP BY子句中给出。 如果分组列中具有NULL值,则NULL将作为一个分组返回。如果列中有多行NULL,它们将分为一组。 Having:过滤。分组之后,不能再用where,要用having 选择过滤。Having不能单独存在,必须跟在group by后面。 WHERE在数据分组前进行过滤,HAVING在数据分组后过滤。 可以在SQL中同时使用 WHERE和HAVING,先执行WHERE,再执行HAVING。 聚合函数: AVG:平均值 (忽略值为NULL的行,但不能用 AVG(*)) COUNT:计数 (Count(列)不计算空值;但 COUNT(*)表示统计表中所有行数,包含空值) MAX:最大值 (忽略列值为 NULL 的行。但有些DBMS还允许返回文本列中的最大值, 在作用于文本数据时,如果数据按照相应的列排序,则 MAX()返回最后一行。) MIN:最小值 (忽略值为 NULL 的行。不能用 MIN(*)。一般是找出数值或者日期值的最小值。 但有些DBMS还允许返回文本列中的最小值,这时返回文本最前一行) SUM:求和 (忽略值为 NULL 的值。SUM 不能作用于字符串类型,而 MAX(),MIN()函数能。也不能 SUM(*)) 子查询:查询语句的嵌套 可以用于任意select 语句里面,但子查询不能出现 order by。 子查询总是从内向外处理。作为子查询的SELECT 语句只能查询单个列,企图检索多个列,将会错误。 如:找出工资最低的人select min(last_name),min(salary) from s_emp; 或者用子查询select last_name,salary from s_emp where salary=(select min(salary) from s_emp); E-R图:属性: E(Entity) -R(Relationship) * (Mandatory marked 强制的) 强制的非空属性 o (Optional marked 可选的) 可选属性(可以有值也可以没有) #* (Primary marked ) 表示此属性唯一且非空 约束:针对表中的字段进行定义的。 PK:primary key (主键约束,PK=UK+NN)保证实体的完整性,保证记录的唯一 主键约束,唯一且非空,并且每一个表中只能有一个主键,有两个字段联合作为主键, 只有两个字段放在一起唯一标识记录,叫做联合主键(Composite Primary Key)。 FK:foreign key (外建约束)保证引用的完整性,外键约束,外键的取值是受另外一张表中的主键或唯一值的约束,不能够取其他值, 只能够引用主键会唯一键的值,被引用的表,叫做parent table(父表),引用方的表叫做child table(子表); child table(子表),要想创建子表,就要先创建父表,后创建子表,记录的插入也是如此,先父表后子表, 删除记录,要先删除子表记录,后删除父表记录, 要修改记录,如果要修改父表的记录要保证没有被子表引用。要删表时,要先删子表,后删除父表。 U:unique key(唯一键 UK),值为唯一,不能重复。 在有唯一性约束的列,可以有多个空值,因为空值不相等。 NN:NOT NULL,不能为空。 index(索引)是数据库特有的一类对象,实际应用中一定要考虑索引,view(示图) 数量关系: 一对一关系 多对一关系 一对多关系 多对多关系 范式: 好处:降低数据冗余;减少完整性问题;标识实体,关系和表 第一范式(First normal form:1Nf),每一个属性说一件事情。所有的属性都必须是单值,也就是属性只表示单一的意义。 (记录可以重复,会有大量冗余,没有任何限制) 第二范式(2N范式),最少有一个属性要求唯一且非空PK,其他跟他有关联(记录不可重复,但是数据可能会出现冗余)。 第三范式(3N范式),非主属性只能依赖于主属性,不能依赖于其他非主属性。(解决数据冗余问题,不能存在推理能得出的数据) 一般情况会做到第三范式。 创建表: Create Table 表名 (字段名1 类型(数据长度)(default ...) 约束条件, 字段名2 类型(数据长度) 约束条件 ); 建表的名称: 必须字母开头;最多30字符;只能使用“A~Z、a~z、0~9、_、$、#”; 同一目录下不能有同名的表;表名不能跟关键字、特殊含意字符同样。 如:create table number_1 (n1 number(2,4), n2 number(3,-1), n3 number); create table t_sd0808(id number(12) primary key,name varchar(30) not null); MySQL的: create table student (oid int primary key, ACTNO varchar(20) not null unique, BALANCE double); --MySQL的number类型分小类了,Oracle只有number,且MySQL的数值型不用定大小 Oracle的: create table t_ad (oid number(15) primary key, ACTNO varchar(20) not null unique,BALANCE number(20)); INSERT:插入(或添加)行到数据库表中的关键字。 插入方式有以下几种:插入完整的行;插入行的一部分;插入某些查询的结果。 对于INSERT操作,可能需要客户机/服务器的DBMS中的特定的安全权限。 插入行(方式一) INSERT INTO products VALUES(2008,’TV’,222.22,’US’); 依赖于表中定义的顺序,不提倡使用。有空值时需要自己补上。 插入行(方式二) INSERT INTO products(id,name,price,vend_name) VALUES(2008,’TV’,222.22,’US’); 依赖于逻辑顺序,会自动补上空值,提倡使用。 插入检索出的数据:可以插入多条行到数据库表中 INSERT INTO products(*,*,*,*) SELECT *,*,*,* FROM products_copy; 如果这个表为空,则没有行被插入,不会产生错误,因为操作是合法的。 可以使用WHERE加以行过滤。 复制表: 将一个表的内容复制到一个全新的表(在运行中创建,开始可以不存在) CREATE TABLE 新表名 AS SELECT * FROM 表名; INSERT INTO 与 CREATE TABLE AS SELECT 不同,前者是导入数据,而后者是导入表。 任何SELECT选项和子句都可以使用,包括WHERE和GROUP BY。 可利用联接从多个表插入数据。不管从多少个表中检索数据,数据都只能插入到单个表中。 更新数据 UPDATE 语句 需要提供以下信息:要更新的表;列名和新值;确定要更新的哪些行的过滤条件。 UPDATE 表名 SET vend_name = ‘HP’, prod_name = ‘NEWCOMPUTER’ WHERE vend_name = ‘IBM’; --UPDATE 语句中可以使用子查询,使得能用SELECT语句检索出的数据更新列数据。也可以将一个列值更新为 NULL。 删除数据 DELETE 语句 DELETE FROM products WHERE prod_name = ‘COMPUTER’; 全行删除,不要省略WHERE,注意安全。 DELETE不需要列名或通配符。删除整行而不是删除列。DELETE是删除表的内容而不是删除表。 如果想从表中删除所有内容,可以使用TRUNCATE TABLE语句(清空表格),它更快。 数字字典表: Sequence:排列。存储物理地址 Index:索引。依附于表,为提高检索速度。 View:视图。看到表的一部分数据。 限制数据访问。简化查询。数据独立性。本质上是一个sql查询语句。 Create[or Relace][Force|noForce] View 视图名 [(alias[,alias]…)] 别名列表 As subquery [With Check Option [Constraint ……]] [With Read Only] 注意:有些DBMS不允许分组或排序视图,不能有 Order by 语句。可以有 Select 语句。 删除视图: DROP VIEW 视图名 Rownum:纬列。内存里排序的前N个。 在where语句中,可以用=1,和<=N 或 <N;但不能用=N 或 >N。 因为这是内存读取,没有1就丢弃再新建1。只能从1开始。需要从中间开始时,需二重子rownum语句需取别名。 经典应用: Top-n Analysis (求前N名或最后N名) Select [查询列表], Rownum From (Select [查询列表(要对应)] From 表 Order by Top-N_字段) Where Rownum <= N 分页显示: --取工资第5~10名的员工(二重子rownum语句,取别名) select rn,id,last_name,salary From ( select id,last_name,salary,Rownum rn From (Select id,last_name,salary from s_emp order by salary desc) where rownum <= 10) where rn between 5 and 10; Union:合并表 Select … Union Select… 把两个Select语句的表合并。 要求两表的字段数目和类型按顺序对应。合并后的表,自动过滤重复的行。 Intersect:交。 同上例,把两个Select表相交。 Minus:减。 把相交的内容减去。 not exists 除运算。 添加字段(列): Alter Table 表名 Add (column dataype [Default expr][Not Null] [,column datatype]…); 添加有非空限制的字段时,要加Default语句 字段名字不可以直接改名,需要添加新字段,再复制旧字段后删除旧字段。 添加约束: Alter Table 表名 Add [CONSTRAINT constraint] type (column); 添加非空约束时,要用Modify语句。 查看约束名时,可以违反约束再看出错提示;或者查看约束字典desc user_constraints 减少字段: Alter Table 表名 Drop (column [,column]…); 删除约束: Alter Table 表名 Drop CONSTRAINT column; 或: Alter Table 表名 Drop Primary Key Cascade; 暂时关闭约束,并非删除: Alter Table 表名 Disable CONSTRAINT column Cascade; 打开刚才关闭的约束: Alter Table 表名 Enable CONSTRAINTcolumn; 修改字段: Alter Table 表名 Modify (column dataype [Default expr][Not Null] [,column datatype]…); 修改字段的类型、大小、约束、非空限制、空值转换。 删除表: 会删除表的所有数据,所有索引也会删除,约束条件也删除,不可以roll back恢复。 Drop Table 表名 [Cascade Constraints]; 加 [Cascade Constraints] 把子表的约束条件也删除;但只加 [Cascade]会把子表也删除。 改表名: Rename 原表名 To 新表名; 清空表格: TRUNCATE TABLE 表名; 相比Delete,Truncate Table清空很快,但不可恢复。清空后释放内存。 Delete 删除后可以roll back。清空后不释放内存。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只有二十行的引导扇区代码出发,一步一步地向读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框架的完成过程。书中不仅关注代码本身,同时关注完成这些代码的思路和过程。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理论型书籍,而是提供给读者一个动手实践的路线图。读者可以根据路线图逐步完成各部分的功能,从而避免了一开始就面对整个操作系统数万行代码时的迷茫和挫败感。书中讲解了大量在开发操作系统中需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些细节不仅能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而且使整个开发过程少走弯路。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1章。其中每一章都以前一章的工作成果为基础,实现一项新的功能。而在章的内部,一项大的功能被分解成许多小的步骤,通过完成每个小的步骤,读者可以不断获得阶段性的成果,从而让整个开发过程变得轻松并且有趣。   本书适合各类程序员、程序开发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参考书。 序   做真正 Hacker的乐趣──自己动手去实践   2004年我听编辑说有个年轻人写了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恐怕是翻译稿,写这种书籍是要考作者硬功夫的,不但需要深入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还需要实际动手写出原型。   历史上的 Linux就是这么产生的,Linus Torvalds当时是一名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二年级学生,经常要用自己的电脑去访问大学主机上的新闻组和邮件,为了方便读写和下载文件,他自己编写了磁盘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这成为了 Linux第一个内核的雏形。   我想中国有能力写出内核原型的程序员应该也有,但把这个题目写成一本书,感觉上不会有人愿意做这件事情,作者要花很多时间,加上主题比较硬,销售量不会太高,经济上回报有限。   但拿来文稿一看,整个编辑部大为惊艳,内容文笔俱佳,而且绝对原创,马上决定在《程序员》连载。2005年博文视点出版的第一版也广受好评。   不过有很多读者还是质疑:现在软件编程主要领域是框架和应用,还需要了解操作系统底层吗?   经过四年的磨练成长,于渊又拿出第二版的书稿《Orange'S: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是属于真正 Hacker的。我虽然已经有多年不写代码了,但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又重新感受到做程序员的乐趣:用代码建设属于自己的系统,让电脑听从自己的指令,对系统的每个部分都了如指掌。   黑客(hacker)实际是褒义词,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喜欢用智力通过创造性方法来挑战脑力极限的人,特别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例如软件编程或电气工程。个人电脑、软件和互联网等划时代的产品都是黑客创造出来的,如苹果的 Apple电脑、微软的 Basic解释器、互联网的 Mosaic浏览器。   回答前面读者的质疑,学软件编程并不需要看这本书,想成为优秀程序员和黑客的朋友,我强烈建议你花时间来阅读这本书,并亲自动手实践。正如于渊在本书结尾中所说“我们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是出于一种好奇,或者说一种求知欲。我希望这样不停地‘过把瘾’能让这种好奇不停地延续”。   好奇心是动力的源泉,追究问题的本质是优秀黑客的必备素质,只有充分掌握了系统原理,才能在技术上游刃有余,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中国需要更多真正的黑客,也希望更多的程序员能享受属于黑客的创造乐趣。   蒋涛   2009年 4月 作者自序   本书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第二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向读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雏形的实现过程。有关操作系统的书籍资料可以找到很多,但是关注如何帮助读者实现一个试验性操作系统的书籍却不多见,本书便是从一个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讲述一个操作系统成长的故事,以作读者参考之用。   本书面向实践,通过具体实例教读者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书中的步骤遵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顺序,跟随这些步骤,读者可以由一个最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逐渐完善代码,扩充功能,最后形成一个小的操作系统。   本书不仅介绍操作系统的各要素,同时涉及开发操作系统需要的各个方面,比如如何建立开发环境、如何调试以及如何在虚拟机中运行等。书中的实例操作系统采用IA32作为默认平台,所以保护模式也作为必备知识储备收入书中,而这是传统的操作系统实践书籍经常忽略的。总之,只要是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中需要的知识,书中都尽量涉及,以便于读者参考。   众所周知,一个成型的操作系统往往非常复杂。如果考虑到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桥梁的特殊地位,那么它可能看上去比一般的软件系统更难理解,因为其核心部分往往包含许多直接针对CPU、内存和 I/O端口的操作,它们夹杂在一片代码汪洋之中,显得更加晦涩。   我们有许多源代码公开的操作系统,可供随时下载和阅读,看上去好像让实现一个供自己把玩的微型操作系统变得容易很多,但事实往往不尽人意,因为这些代码动辄上万甚至几十几百万行,而且细节之间经常互相关联,要理解它们着实不易。我们有许多容易得到的操作系统教程,但读来好像总觉得跟我们有隔膜,不亲近。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一开始就面对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或者面对前辈们积累了几十年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而无论作者多么擅长写作,读者多么聪明,或者代码多么优秀,要一个初学者理清其中的头绪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我并非在此危言耸听,因为这曾经是我的亲身体会。当然,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几本操作系统理论书籍就足够了,你不需要对细节那么清楚。但如果是出于兴趣呢?如果你是想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呢?你会发现理论书籍好像一下子变得无用武之地,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理解错误都可能导致自己辛辛苦苦编写的代码运行异常甚至崩溃。   我经历过这一切!我曾经翻遍了一本《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也没有找到实现一个操作系统应该从何处着手。并不是这些书不好,也不是前人的代码不优秀,而是作为一无所知的初学者,我们所不了解的不仅是高居庙堂的理论知识,还有让我们举步维艰的实践细节。   可能在这些教科书作者的眼里,操作的细节不属于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这些细节看上去太容易,根本不值一提,甚至作者认为这些属于所谓“经验”的一部分,约定俗成是由读者本人去摸索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些书中忽略掉的内容恰恰占去了一个初学者大部分的时间,甚至影响了学习的热情。   我至今仍记得当我开始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时所遭受的挫败感,那是一种不知道如何着手的无助的感觉。还好我坚持了下来,克服了各种困难,并完成了自己的操作系统雏形。   进而我想到,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对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怀有兴趣,也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在实践时遇到困难。或许我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从而可以帮助跟我相似的后来者,就这样,我编写了本书的第一版,也就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我相信,如果你也对神奇的计算机世界充满好奇,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编写操作系统的方式来了解背后发生的故事,那么你一定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帮助。而假如你真的因为我的书而重新燃起实践的热情,从而开始一段操作系统旅程,我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不过我得坦白,在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我并不敢期待它能引起多少反响,一方面因为操作系统并不是时尚的话题,另一方面我也是走在学习的路上,或许只是比读者早走了一小步而已。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它面世后重印多次,甚至一度登上销量排行榜的榜首,这让我觉得它的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所有支持我的读者。   在我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读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那么为什么我又写作了第二版呢?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读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读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读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读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全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在这一版中,内容被划分成上下两篇。上篇基本上是第一版的修订,只是做了一个调整,那便是在兼顾 Windows和Linux两方面用户的基础上,默认在Linux下建立开发环境来编写我们的操作系统。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在本书第 2章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当然,开发环境毕竟是第二位的,书中讲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代码跟第一版都是一致的。本书的下篇全部都是新鲜内容,主要是增加了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跟第一版的做法相同,下篇仍然不仅关注结果,更加致力于将形成一个结果的过程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由于本书旨在分享和引路,所以尽可能地简化了设计,以便将最重要的部分凸显出来。读者将看到,一个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可以简陋到什么程度。简陋不是缺点,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正是需要从简陋入手。换言之,如果你已经对实现一个操作系统有了一定的经验,那么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这本书适合从来没有编写过操作系统的初学者。   本书的排版是我用L ATEX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读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读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L ATEX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读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   代码的准确位置。   此外,在第二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本意为 TryMinix)改成了新名字Orange ’S(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 ,),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我想,虽然第二版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本书试图将我在编写自己操作系统的过程中的经验尽可能地告诉读者,同时尽可能将我当初的思路和编码过程呈现出来。很可能读者比我更聪明,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我自己的经验可以为读者所借鉴。如果真是如   此,我将会非常欣慰。   在第二版的编写过程中,我同样要感谢许多人。感谢我的父母和爷爷对我的爱,并希望爷爷不要为我担心,写书是件辛苦的事,但同时也使我收获良多。爸爸在第二版的最后阶段帮我订正文字,这本书里有你的功劳。我要感谢博文视点的各位朋友,感谢郭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李玲的辛勤工作,感谢江立和李冰,你们的高效让我非常钦佩。我还要感谢孟岩老师,你给我的鼓励我一直记在心里。我要感谢我的挚友郭洪桥,不仅仅因为你在技术上给我的帮助,更加因为你在精神上给我的支持。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张会昌,你在技术上的广度和深度总令我钦佩。另外,在第一版中帮助我的人,我要再次谢谢你们,因为没有第一版,也就没有第二版。   在所有人中我最应该感谢和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妻子黄丹红,感谢你给我的所有建议,还有你帮我画的图。尤其是,当这本书在我预想的时间内没有完成的时候,当我遇到困难迟迟不能解决的时候,你总在一旁给我鼓励,在你那里,我从来都能感觉到一种温暖,我深知,如果没有你的支持,我无法坚持下来将书写完。谢谢你,这本书同样属于你。   跟第一版相比,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触及操作系统设计的更多方面,而由于笔者的水平实在有限,难免有纰漏甚至错误。如果读者有任何的问题、意见或建议,请登录http://www.osfromscratch.org,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本书导读   这本书适合谁   本书是一本操作系统实践的技术书籍。对于操作系统技术感兴趣,想要亲身体验编写操作系统过程的实践主义者,以及Minix、Linux源代码爱好者,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实践中所需的知识和思路。   本书以“动手写”为指导思想,只要是跟“动手写”操作系统有关的知识,都作为介绍对象加以讨论,所以,从开发环境的搭建,到保护模式,再到IBMPC中有关芯片的知识,最后到操作系统本身的设计实现,都能在本文中找到相应介绍。所以如果你也想亲身实践的话,本书可以省去你在书店和互联网寻找相应资料的过程,使你的学习过程事半功倍。在读完本书后,你不但可以获得对于操作系统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且对 IBMPC的接口、IA架构之保护模式,以及操作系统整体上的框架都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笔者相信,当你读完本书之后,如果再读那些纯理论性的操作系统书籍,所获得的体验将会完全不同,因为那些对你而言不再是海市蜃楼。   对于想阅读 Linux源代码的操作系统爱好者,本书可以提供阅读前所必要的知识储备,而这些知识储备不但在本书中有完整的涉及,而且在很多 Linux书籍中是没有提到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对于想通过阅读 Andrew S. Tanenbaum和 Albert S. Woodhull的《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来学习操作系统的读者,本书尤其适合作为你的引路书籍,因为它翔实地介绍了初学者入门时所必需的知识积累,而这些知识在《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一书中是没有涉及的,笔者本人是把这本书作为写操作系统的主要参考书籍之一,所以在本书中对它多有借鉴。   你需要什么技术基础   在本书中所用到的计算机语言只有两种:汇编和 C语言。所以只要你具备汇编和 C语言的经验,就可以阅读本书。除对操作系统常识性的了解(比如知道中断、进程等概念)之外,本书不假定读者具备其他任何经验。   如果你学习过操作系统的理论课程,你会发现本书是对于理论的吻合和补充。它是从实践的角度为你展现一幅操作系统画面。   书中涉及了 Intel CPU保护模式、Linux命令等内容,到时候会有尽可能清晰的讲解,如果笔者认为某些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教材系统学习,会在书中加以说明。   另外,本书只涉及 Intel x86平台。   统一思想——让我们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   道篇   让我们有效而愉快地学习   你大概依然记得在你亲自敲出第一个“Hello world”程序并运行成功时的喜悦,那样的成就感助燃了你对编写程序浓厚的兴趣。随后你不断地学习,每学到新的语法都迫不及待地在计算机上调试运行,在调试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学到新知,并获得新的成就感。   可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假如课程不是这样的安排,而是先试图告诉你所有的语法,中间没有任何实践的机会,试问这样的课程你能接受吗?我猜你唯一的感受将是索然寡味。   原因何在?只是因为你不再有因为不断实践而获得的源源不断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是学习过程中快乐的源泉,没有了成就感,学习的愉快程度将大打折扣,效果于是也将变得不容乐观。   每个人都希望有效而且愉快的学习过程,可不幸的是,我们见到的操作系统课程十之八九令我们失望,作者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进程管理存储管理I/O控制调度算法,可我们到头来也没有一点的感性认识。我们好像已经理解却又好像一无所知。很明显,没有成就感,一点也没有。笔者痛恨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决不会重蹈这样的覆辙,让读者获得成就感将是本书的灵魂。   其实这本书完全可以称作一本回忆录,记载了笔者从开始不知道保护模式为何物到最终形成一个小小   OS的过程,这样的回忆录性质保证了章节的安排完全遵从操作的时间顺序,于是也就保证了每一步的可操作性,毫无疑问,顺着这样的思路走下来,每一章的成果都需要努力但又尽在眼前,步步为营是我   们的战术,成就感是我们的宗旨。   我们将从二十行代码开始,让我们最简单的操作系统婴儿慢慢长大,变成一个翩翩少年,而其中的每一步,你都可以在书中的指导下自己完成,不仅仅是看到,而是自己做到!你将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不断的成就感,笔者真心希望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的学习过程可以变得愉快而有效。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从感性到理性   在你没有登过泰山之前,无论书中怎样描写它的样子你都无法想象出它的真实面目,即便配有插图,你对它的了解仍会只是支离破碎。毫无疑问,一千本对泰山描述的书都比不上你一次登山的经历。文学家的描述可能是华丽而优美的,可这样的描述最终产生的效果可能是你非去亲自登泰山不可。反过来想呢,假如你已经登过泰山,这样的经历产生的效果会是你想读尽天下描述泰山的书而后快吗?可能事实恰恰相反,你可能再也不想去看那些文字描述。   是啊,再好的讲述,又哪比得上亲身的体验?人们的认知规律本来如此,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的理论。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操作系统是一座这样的大山,本书愿做你的导游,引领你进入它的门径。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仅仅是给你讲述这座大山的故事,你只是在听讲,并没有身临其境,而随着这本书亲身体验,则好像置身于山门之内,你不但可以看见眼前的每一个细节,更是具有了走完整座大山的信心。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旨在引路,不会带领你走完整座大山,但是有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在本书最终形成的框架的基础上容易地实现其他操作系统书籍中讲到的各种原理和算法,从而对操作系统有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清醒认识。   暂时的错误并不可怕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全貌没有很好理解的时候,很可能会对某一部分产生理解上的误差,这就是所谓的断章取义。很多时候断章取义是难免的,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看到更多,了解更多,对原先事物的认识也会变得深刻甚至不同。   对于操作系统这样复杂的东西来说,要想了解所有的细节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在很多地方,会有一些误解发生。这都没有关系,随着了解的深入,这些误解总会得到澄清,到时你会发现,自己对某一方面已经非常熟悉了,这时的成就感,一定会让你感到非常愉悦。   本书内容的安排遵从的是代码编写的时间顺序,它更像是一本开发日记,所以在书中一些中间过程不完美的产物被有意保留了下来,并会在以后的章节中对它们进行修改和完善,因为笔者认为,一些精妙的东西背后,一定隐藏着很多中间的产物,一个伟大的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是天才们刹那间的灵光一闪,背后也一定有着我们没有看到的不伟大甚至是谬误。笔者很想追寻前辈们的脚步,重寻他们当日的足迹。做到这一点无疑很难,但即便无法做到,只要能引起读者的一点思索,也是本书莫大的幸事。   挡住了去路的,往往不是大树,而是小藤   如果不是亲身去做,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困难是什么。   就好像你买了一台功能超全的微波炉回家,研究完了整本说明书,踌躇满志想要烹饪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家里的油盐已经用完。而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所有的商店都已经关门,你气急败坏,简直想摸起铁勺砸向无辜的微波炉。   研究说明书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没开始之前,你永远都想不到让你无法烹饪的原因居然是十块钱一瓶的油和一块钱一袋的更加微不足道的盐。你还以为困难是微波炉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控制键盘。   其实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比如写一个操作系统,即便一个很小的可能受理论家们讥笑的操作系统雏形,仍然可能遇到一大堆你没有想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中根本没有提到。所以唯一的办法,便是亲自去做,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术篇   用到什么再学什么   我们不是在考试,我们只是在为了自己的志趣而努力,所以就让我们忠于自己的喜好吧,不必为了考试而看完所有的章节,无论那是多么的乏味。让我们马上投入实践,遇到问题再图解决的办法。笔者非常推崇这样的学习方法:   实践 →遇到问题 →解决问题 →再实践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投入;由于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是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们才会非常专注;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高效。而最有趣的是,最终你会发现你并没有因为选择这样的学习方法而少学到什么,相反,你会发现你用更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格外的扎实。   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笔者还清楚地记得刚刚下载完 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 Manual那三个可怕的 PDF文件时的心情,那时心里暗暗嘀咕,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东西读懂啊!可是突然有一天,当这些东西真的已经被基本读完的时候,我想起当初的畏惧,时间其实并没有过去多少。   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没有什么真正可怕,尤其是,我们所做的并非创造性的工作,所有的问题前人都曾经解决,所以我们更是无所畏惧,更何况我们不仅有书店,而且有互联网,动动手脚就能找到需要的资料,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就够了。   所以当遇到困难时,请静下心来,慢慢研究,因为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适当地囫囵吞枣   如果囫囵吞枣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而非终点,那么它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鲁迅先生学习英语的故事,他建议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忽略,等到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会自然解决。   在本书中,有时候可能先列出一段代码,告诉你它能完成什么,这时你也可以大致读过,因为下面会有对它详细的解释。第一遍读它的时候,你只要了解大概就够了。    本书的原则   1.宁可啰嗦一点,也不肯漏掉细节   在书中的有些地方,你可能觉得有些很“简单”的问题都被列了出来,甚至显得有些啰嗦,但笔者宁可让内容写得啰嗦点,因为笔者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体验,就是有时候一个问题怎么也想不通,经过很长时间终于弄明白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简单”。可能作者认为它足够简单以至于可以跳过不提,但读者未必那么幸运一下子就弄清楚。   不过本书到后面的章节,如果涉及的细节是前面章节提到过的,就有意地略过了。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开始时本书会提醒读者增加一个源文件之后不要忘记修改Makefile,到后来就假定读者已经熟悉了这个步骤,可能就不再提及了。   2.努力做到平易近人   笔者更喜欢把本书称作一本笔记或者学习日志,不仅仅是因为它基本是真实的学习过程的再现,而且笔者不想让它有任何居高临下甚至是晦涩神秘的感觉。如果有一个地方你觉得书中没有说清楚以至于你没有弄明白,请你告诉我,我会在以后做出改进。 3.代码注重可读性但不注重效率   本书的代码力求简单易懂,在此过程中很少考虑运行的效率。一方面因为书中的代码仅仅供学习之用,暂时并不考虑实际用途;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当我们对操作系统足够了解之后再考虑效率的问题也不迟。   本书附带光盘说明   本书附带光盘中有本书用到的所有源代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止包含完整的操作系统代码,还包含各个步骤的中间产物。换句话说,开发中每一步骤的代码,都可在光盘中单独文件夹中找到。举例说明,书的开篇介绍引导扇区,读者在相应文件夹中就只看到引导扇区的代码;第 9章介绍文件系统,在相应文件夹中就不会包含第 10章内存管理的代码。在任何一个步骤对应的文件夹中,都包含一个完整可编译运行的代码树,以方便读者试验之用。这样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读者都可彻底了解阶段性成果,且不必担心受到自己还未学习的内容的影响,从而使学习不留死角。   在书的正文中引用的代码会标注出出自哪个文件。以“chapter5/b/bar.c”为例:如果你使用Linux,并且光盘挂载到“/mnt/cdrom”,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mnt/cdrom/chapter5/b/bar.c”;如果你使用Windows,并且光盘是 X:盘,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X:nchapter5nbnbar.c”。 目 录   上 篇   第1章 马上动手写一个最小的“操作系统” 2   1.1 准备工作 2   1.2 十分钟完成的操作系统 3   1.3 引导扇区 4   1.4 代码解释 4   1.5 水面下的冰山 6   1.6 回顾 7   第2章 搭建你的工作环境 8   2.1 虚拟计算机Bochs 8   2.1.1 Bochs初体验 8   2.1.2 Bochs的安装 9   2.1.3 Bochs的使用 10   2.1.4 用Bochs调试操作系统 12   2.2 QEMU 15   2.3 平台之争:Windows还是*nix 16   2.4 GNU/Linux下的开发环境 20   2.5 Windows下的开发环境 22   2.6 总结 23   第3章 保护模式(Protect Mode) 25   3.1 认识保护模式 25   3.1.1 保护模式的运行环境 29   3.1.2 GDT(Global Descriptor Table) 31   3.1.3 实模式到保护模式,不一般的jmp 33   3.1.4 描述符属性 35   3.2 保护模式进阶 38   3.2.1 海阔凭鱼跃 38   3.2.2 LDT(Local Descriptor Table) 44   3.2.3 特权级概述 48   3.2.4 特权级转移 51   3.2.5 关于“保护”二字的一点思考 65   3.3 页式存储 65   3.3.1 分页机制概述 66   3.3.2 编写代码启动分页机制 67   3.3.3 PDE和PTE 68   3.3.4 cr3 71   3.3.5 回头看代码 72   3.3.6 克勤克俭用内存 73   3.3.7 进一步体会分页机制 81   3.4 中断和异常 87   3.4.1 中断和异常机制 87   3.4.2 外部中断 90   3.4.3 编程操作8259A 91   3.4.4 建立IDT 94   3.4.5 实现一个中断 95   3.4.6 时钟中断试验 96   3.4.7 几点额外说明 98   3.5 保护模式下的I/O 100   3.5.1 IOPL 100   3.5.2 I/O许可位图(I/O Permission Bitmap) 100   3.6 保护模式小结 101   第4章 让操作系统走进保护模式 102   4.1 突破512字节的限制 102   4.1.1 FAT12 103   4.1.2 DOS可以识别的引导盘 108   4.1.3 一个最简单的Loader 108   4.1.4 加载Loader入内存 109   4.1.5 向Loader交出控制权 116   4.1.6 整理boot.asm 116   4.2 保护模式下的“操作系统” 117   第5章 内核雏形 119   5.1 在Linux下用汇编写Hello World 119   5.2 再进一步,汇编和C同步使用 120   5.3 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 123   5.4 从Loader到内核 127   5.4.1 用Loader加载ELF 127   5.4.2 跳入保护模式 131   5.4.3 重新放置内核 137   5.4.4 向内核交出控制权 142   5.5 扩充内核 143   5.5.1 切换堆栈和GDT 144   5.5.2 整理我们的文件夹 148   5.5.3 Makefile 149   5.5.4 添加中断处理 155   5.5.5 两点说明 168   5.6 小结 169   第6章 进程 171   6.1 迟到的进程 171   6.2 概述 171   6.2.1 进程介绍 172   6.2.2 未雨绸缪——形成进程的必要考虑 172   6.2.3 参考的代码 173   6.3 最简单的进程 174   6.3.1 简单进程的关键技术预测 175   6.3.2 第一步——ring0→ring1 178   6.3.3 第二步——丰富中断处理程序 189   6.4 多进程 200   6.4.1 添加一个进程体 200   6.4.2 相关的变量和宏 200   6.4.3 进程表初始化代码扩充 202   6.4.4 LDT 203   6.4.5 修改中断处理程序 203   6.4.6 添加一个任务的步骤总结 206   6.4.7 号外:Minix的中断处理 207   6.4.8 代码回顾与整理 212   6.5 系统调用 220   6.5.1 实现一个简单的系统调用 222   6.5.2 get_ticks的应用 227   6.6 进程调度 232   6.6.1 避免对称——进程的节奏感 232   6.6.2 优先级调度总结 240   第7章 输入/输出系统 242   7.1 键盘 242   7.1.1 从中断开始——键盘初体验 242   7.1.2 AT、PS/2键盘 243   7.1.3 键盘敲击的过程 244   7.1.4 用数组表示扫描码 248   7.1.5 键盘输入缓冲区 251   7.1.6 用新加的任务处理键盘操作 253   7.1.7 解析扫描码 254   7.2 显示器 263   7.2.1 初识TTY 264   7.2.2 基本概念 264   7.2.3 寄存器 267   7.3 TTY任务 270   7.3.1 TTY任务框架的搭建 272   7.3.2 多控制台 277   7.3.3 完善键盘处理 281   7.3.4 TTY任务总结 288   7.4 区分任务和用户进程 289   7.5 printf 291   7.5.1 为进程指定TTY 292   7.5.2 printf()的实现 292   7.5.3 系统调用write() 294   7.5.4 使用printf() 296   下 篇   第8章 进程间通信 300   8.1 微内核还是宏内核 300   8.1.1 Linux的系统调用 302   8.1.2 Minix的系统调用 303   8.1.3 我们的选择 305   8.2 IPC 306   8.3 实现IPC 306   8.3.1 assert()和panic() 309   8.3.2 msg_send()和msg_receive() 313   8.3.3 增加消息机制之后的进程调度 321   8.4 使用IPC来替换系统调用get_ticks 322   8.5 总结 324   第9章 文件系统 325   9.1 硬盘简介 325   9.2 硬盘操作的I/O 端口 326   9.3 硬盘驱动程序 327   9.4 文件系统 337   9.5 硬盘分区表 338   9.6 设备号 344   9.7 用代码遍历所有分区 347   9.8 完善硬盘驱动程序 352   9.9 在硬盘上制作一个文件系统 355   9.9.1 文件系统涉及的数据结构 356   9.9.2 编码建立文件系统 358   9.10 创建文件 366   9.10.1 Linux下的文件操作 366   9.10.2 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 367   9.10.3 open() 369   9.11 创建文件所涉及的其他函数 377   9.11.1 strip_path() 377   9.11.2 search_file() 378   9.11.3 get_inode()和sync_inode() 379   9.11.4 init_fs() 381   9.11.5 read_super_block()和get_super_block() 382   9.12 关闭文件 383   9.13 查看已创建的文件 384   9.14 打开文件 386   9.15 读写文件 387   9.16 测试文件读写 390   9.17 文件系统调试 393   9.18 删除文件 395   9.19 插曲:奇怪的异常 401   9.20 为文件系统添加系统调用的步骤 403   9.21 将TTY纳入文件系统 404   9.22 改造printf 411   9.23 总结 413   第10章 内存管理 414   10.1 fork 414   10.1.1 认识fork 414   10.1.2 fork前要做的工作(为fork所做的准备) 417   10.1.3 fork()库函数 421   10.1.4 MM 421   10.1.5 运行 427   10.2 exit和wait 427   10.3 exec 432   10.3.1 认识exec 433   10.3.2 为自己的操作系统编写应用程序 434   10.3.3 “安装”应用程序 436   10.3.4 实现exec 442   10.4 简单的shell 447   10.5 总结 449   第11章 尾声 451   11.1 让mkfs()只执行一次 451   11.2 从硬盘引导 455   11.2.1 编写硬盘引导扇区和硬盘版loader 455   11.2.2 “安装”hdboot.bin和hdldr.bin 461   11.2.3 grub 461   11.2.4 小结 463   11.3 将OS安装到真实的计算机 465   11.3.1 准备工作 465   11.3.2 安装Linux 466   11.3.3 编译源代码 466   11.3.4 开始安装 467   11.4 总结 467   参考文献 470 解密《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 5 月 18 日见到了《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的样书,多少有些激动。想一想前一版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是那么畅销,这一本一定不能含糊。整个出版过程我能看到作者于渊为此付出的努力,还在自己排版的过程有深入体会,通过于渊的讲座也让博文视点的员工分享到他在排版过程中的很多心得。 应该有几万个朋友读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了,本书的第 2 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出来肯定有非常多的朋友想问,这两本书到底有何区别呢?就此博文视点对本书作者于渊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明显区别在哪些方面? * 于渊:作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以下简称《自》)的第二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以下简称“新版”)主要有以下变化: 1. 书中示例操作系统的名字改为 Orange'S 2. 书名改为《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 3. 增加了有关 IPC 、 FS 、 MM 等内容 4. 将默认开发平台改为 GNU/Linux ,同时兼顾 Windows 5. 更改了排版工具,并使用技术手段增加书的可读性,比如代码行号的运用 6. 建立专门网站以服务读者 7. 建立专门讨论区供读者交流 读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读者一定知道,其中默认使用 Windows 作为开发平台,同时使用虚拟机来编译及运行自己的 OS ,在新版中这一点发生了变化(如上述第 4 条所述),具体的变化原因在书中第二章有详细的叙述。虽然开发平台是第二位的事情,但书中的默认平台却不免影响到叙述细节,所以,如果读者基于自己的原因坚持在 Windows 上开发(可能的原因或许有对 Linux 不熟悉、需要边开发操作系统边登录某些网上银行等等),则可能对读到的内容进行一点点额外加工。当然,所需的额外加工是少量的,而且在第二章中也有专门的文字介绍如何在两种平台下搭建工作环境。此外,如果读者不介意花钱,还可以同时购买《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和新版,相互参照阅读。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相比是否有所增加吗?增加了多少内容量呢? 于渊:新版的内容是有增加的,新增文字约占整本书的三分之一,《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新增代码则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中代码的数倍。这些新增的内容,读者只能从新版中获得。目前并未有将新增内容单独成书的打算,所以读者即便仅想阅读第八章以后的内容,也需要购买整本《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已经购买了《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读者可能觉得有点浪费,但事实并不如此,因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内容经过了重新排版、修订和编辑(比如代码格式进行了重排,更方便与光盘中的文件对照阅读,以及其中所有的矢量图都用 pgf/TikZ 重新绘制等)笔者倾注的心血使得新版的感官已经大为不同,读者一看便知。 * 提问:在《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大卖的时候,您是否想过会有第二版出版呢? * 于渊:坦白讲,我在写作《自》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读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 提问:那么为什么又写作了第二版呢? * 于渊: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读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读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 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读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读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全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 提问:这本书为何不考虑用 WORD 排版? * 于渊:新版的排版是我用 LaTeX 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读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读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 LaTeX 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读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代码的准确位置。 * 提问:第二版还有哪些区别呢? Orange'S 这个名字很特别,有什么寓意吗? * 于渊:新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 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 (本意为 TryMinix )改成了新名字 Orange'S (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新版中,原先的叙述风格都尽量地得以贯彻,而在表现形式上,新版用了更多心思,我相信读者能在其中发现这些特点:关注动手细节,探寻代码背后的故事,结果与过程兼顾,内容与形式并重。加上专门为本书建立的网站和讨论区,我相信读者能更容易地阅读,更轻松地学习
Report Machine 2.6<br>===================<br><br>这是一个报表控件包,For Borland Delphi Versions 3,4,5,6,7.100% 源码.<br><br>最后更新日期:2002.10.11<br><br>目录<br>-----<br> 说明<br> 特点<br> 最后更新<br> 历史<br> 安装<br> Demo程序<br> 版权说明<br> 注册<br><br>1.说明<br>----<br> Report Machine是一个报表控件包, Report Machine is reporting <br> tool component. It consists of report engine,designer and preview. Its capabilities <br> comparable with in QuickReport,ReportBuilder. It written on 100% Object Pascal <br> and can be installed in Delphi 2/3/4/5/6 and C++Builder 1/3/4/5/6.<br><br>2.特点<br>----<br> 复杂的报表?在report machine面前,还会有什么复杂的报表存在吗?<br>不,不会有的,因为这是一个功能强大,完全自动化、完全自由设计的报表控件。<br>对于一般的主从表,单表,你甚至只需要点动鼠标次数=你的数据字段个数就可以<br>完成一个完全自定义的,并且支持用户进行格式修改加工,重新设计格式的报表!<br>想想fast report 吧,report machine会fast report会的,还会它不会的!<br>这是一个完全中文化报表控件,支持delphi3到delphi6,BCB3到BCB6。<br>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强大与自由!<br> <br> report machine目前主要能做的:<br> 一、支持屏幕打印,控制方法多样,可以打印全部rxlib控件<br>全部InfoPower控件,TDBGrid,TStringGrid,TImage,TEdit等,TDBGridEh,f1book,<br>TDecisionGrid等等众多控件。<br> 二、支持最终用户设计、修改报表,只需连接相关的数据源,指出数据的位<br>置(设置报表样式),无论是主从表,子报表,套表,都可迅速生成。开发<br>一个报表只需几分钟的时间。<br> 三、报表样式可以保存为rmf格式,下次可通过读入使用(配合SQL脚本就可以生成<br>报表)。并可以把带数据的报表保存为rmp格式,在任何机器上都可以浏览、打印,<br>而不需要数据库。<br> 四、生成后的报表支持修改,包括字体的设置,边框的设置,修改内容等。<br> 五、报表编辑器内自带ado,bde,ibx,Diamond dao,dbisam等数据访问控件,可以<br>通过这些控件开发独立的报表制作工具。其使用方法和delphi中的控件是一样的。<br> 六、完全、自由自定义页面、边距、字体,标题和页眉页脚,并可以在自认合适的<br>地方插入函数来实现当前日期,页合计,总合计等功能,合计字段可以放在页头,分<br>组头,并支持条件合计,对分组合计,分页合计,总计等只需简单地设置属性即可。<br> 七、完全支持d3--d6,c3--c6。<br> 八、报表中可以在自认合适的事件(on beforeprint,on afterprint等)中加入程<br>序脚本,以控制、或实现更复杂的打印效果。<br>九、更新迅速,可根据使用人员与用户的意见,不断的加入新的功能。<br> 十、首家支持缩放打印功能,可以根据打印时选择的纸张自动缩放报表。<br> 十一、多种格式转换,可以把做出的报表转换为html,xml,bmp,jpeg等等格式。<br> 十二、自动对超长记录折行,超长的内容也会自动折行。<br> 十三、最新增加GridView,类似于电子表格,非常非常适合制作复杂报表<br><br> 最新更新和问题解答请访问论坛:www.pcjingning.com<br><br>3.最后更新<br>--------<br> v.2.2(Build 2002/01/28)<br> - 完善缩放打印功能<br> - TRMCrossView去掉一些BUG<br> <br> v.2.2(Build 2002/01/11)<br> - 增加缩放打印功能,<br> - TRMFormReport打印StringGrid,DBGrid等Grid时,对超宽Grid增加分页功能,<br> - MemoView增加属性CalcValue,可以访问MemoView中的内容,<br> - CalcMemoView增加TotalCalc属性,现在CalcMemoView科轻松实现页小计,页累计,<br> 页总计,并且可以放在页头,栏目头,分组头,数据头。<br><br> v.2.2(Build 2001/12/10)<br> - 修正一些BUG,<br> - 增加了导出到BMP,GIF,JPEG文件功能,<br> - Designer增加最近打开文件功能,<br> - 添加字段的时候可以选择不要在字段名前附加表名。<br><br> v.2.1(Build 2001/11/29)<br> - 修正了几个BUG.<br><br> v.2.1(Build 2001/11/22)<br> - 修正了几个BUG.<br> - 增加多语言功能.<br><br> v.2.1(Build 2001/11/15)<br> - 修正了几个BUG.<br><br> v.2.1(Build 2001/11/12)<br> - TRMBandView增加属性LinesPerPage,可以设置每页打印记录数,<br> - TRMBandView增加属性PrintColFirst,当Column>1时,可以选择先列后行还是<br> 先行后列打印,<br> - 修正没有安装打印机时的错误,<br> - 打印预览功能有些改变和增强.<br><br> v.2.1(Build 2001/11/07)<br> - EHLib可以打印Footer了,<br> - TRMFormReport增加分组功能,<br> - TRMCalcMemoView可以放在GroupHeader上了,<br> - TRMCalcMemoView增加Filter属性,之计算满足条件的纪录,<br> - 其他一些细节上的改变.<br><br> v.2.1(Build 2001/11/01)<br> - TRMFormReport中增加了数据对齐方式,数据显示格式.<br><br> v.2.1(Build 2001/10/30)<br> - 修正预览时,页面设置的错误.<br><br> v.2.1(Build 2001/10/25)<br> - TRMFormReport可以打印Rx,InfowPower全系列控件,<br> - TRMFormReport可以打印EHLib,<br> - 可以打印多个PageFooter,方便制作页小计.<br><br> v.2.1(Build 2001/10/18)<br> - 大大增强了TRMFormReport功能,可以与ScreenReport,<br> Dev ExpressPrinting System媲美;<br> - TRMFormReport增加了表格的自动缩放功能.可根据纸张的大小自动进行水平或<br> 垂直方向的表格缩放.也就是说程序员不必再为迁就打印宽度和高度而反复调<br> 整屏幕格式和字体大小,而且对于屏幕上带横向滚动杆的任意超宽表格都可以<br> 缩放到指定大小的纸上.再也不用考虑打印超出纸张的问题了,也不会为迁就<br> 打印而影响屏幕格式的美观而感到遗憾!使得表格打印更直接更方便,最大程<br> 度地减少您的工作量;<br> - TRMFormReport增加一个事件OnPrintObject,在这个事件内程序员可自行编制<br> TRMFormReport不直接支持打印的任意控件;<br> - 请注意:TRMDBGridReport,TRMwwDBGridReport等已不再维护,因为TRMFormReport<br> 具有以上几个GridReport的所有功能,并且更强.<br><br> v.2.1(Build 2001/10/08)<br> - 改掉了几个BUG;<br> - 增加TRMAngledLabel,可以打印倾斜角度的文字;<br> - TRMGridReport,TRMFormReport等做了一些改进.<br><br> v.2.1(Build 2001/09/25)<br> - 改掉了几个BUG;<br> - 背景图片增加Top,Left属性;<br> - TRMPictureView增加支持GIF格式图片.<br><br> v.2.1(Build 2001/09/21)<br> - 增加TRMStringGridReport,直接打印TStringGrid,TDrawGrid等继承自TCustomGrid的Grid;<br> - 增加TRMDecisionGridReport,直接打印TDecisitonGrid;<br> - 增加背景图片功能,可以实现套打.<br><br> v.2.1(Build 2001/09/17)<br> - 修正TRMOLEView只能缩放显示的错误,现在可以按实际大小,居中等显示.<br> - 增加TRXWWRichView,可以打印InfowPowwer中的TwwDBRichView.<br><br> v.2.1(Build 2001/09/14)<br> - 修正TRMRxRichView插入字段的错误.<br><br> v2.1<br> - 改掉一些BUG<br> - 增加属性PrintFrame,PrintVisible,可以实现套打;<br> - 报表增加选项(布缩放边框宽度),可以防止表格线变粗;<br> - Printer单元作了大量修改,Windows2000下支持自定义纸张.<br><br> v1.1<br> - 对DataManger作了大量修改,现支持各种数据存取控件(直接支持BDE,ADO,IBX,Diamond);<br> - 增加Query Designer;<br> - 增加Report Explorer.<br> <br> v1.0 Preview 4<br> - Bug fixes;<br> - Added RX DateEdit control to the Dialog controls;<br> - Added possibility to excluding particular dataset or entire datamodule from<br> all db-related lists (see TfrDataDictionary.DisabledDatasets and code<br> of main demo);<br> - Added OnBeforePrint property to the report page (see Object Inspector) and<br> OnActivate event to the dialog form;<br> - Now you can tune export options in the export components (TfrTextExport and<br> etc);<br> - TRMFormReport做了修改,可以增加TRMFormReport不支持的控件;<br> - 其它功能增强或修改.<br><br> v1.0 Preview 3.<br> - Bug fixes;<br> - Added Data dictionary;<br> - Some changes in interface;<br> - 增加Auto Append Blank<br> - TGridReport(TwwGridReport)改进,支持颜色,对齐方式.下一版本将支持分组,合计功能.<br> - 下一版本将增加一个组件TFormReport,直接打印Form,类似于Screen Report.<br><br> v1.0 Preview 2. <br> - Fixed old bugs, added new;<br> - 一些性能改善;<br> - 对备注内容处理更完善;<br> - Added mouse wheel support in designer and preview (D4 and above);<br> - Object Inspector now looks like Delphi OI;<br> - Added expression builder;<br> - More options for "Text" object: line and char spacing, top and left gaps,<br> "Suppress repeated values" option; (可是设置行距,字距)<br> - Now you can turn off variable processing in the "Text" and "RichText"<br> objects. See "Text only" option of these objects;<br> - Added TRMReport.OnObjectClick event. This event fires when user clicks on<br> any object when previewing report;<br> - Added new Child band;<br> - Improved export filters (frames export in TXT, tables in RTF, pictures<br> in HTML); added more export options;<br> - Added paper bins support;<br> - Added component for printing table;<br> - Added "Columns" property for data-bands. See last report in the demo;<br> - Code changed: TfrReport.OnEnterRect now called OnBeforePrint;<br> - Added TRMDesigner.OnLoadReport, OnSaveReport and CloseQuery properties.<br><br>4.历史记录<br>--------<br> 2001.08.30<br> Report Machine 2.1<br><br> 2000.05.10<br> Report Machine 1.1<br><br> 2000.03.17<br> Report Machine 1.0正式版<br><br> 2000.02.21<br> Report Machine 1.0 Preview 3. <br> <br> 2000.02.12<br> Report Machine 1.0 Preview 2. <br><br> 2000.01.25<br> Report Machine 1.0 Preview 1. Report Machine的第一版.<br><br>5.安装<br>-----<br> 1.如果没有安装RxLib 2.60及以上版本,请打开RM.INC文件,<br> 将"{$DEFINE RX}"改为"\\{$DEFINE RX}"<br><br> 2.如果没有安装InfoPower及以上版本,请打开RM.INC文件,<br> 将"{$DEFINE InfoPower}"改为"\\{$DEFINE InfoPower}"<br><br> 3.Delphi 6.X<br> 从Delphi IDE中卸载以前的Report Machine版本。<br> 打开菜单"File\Open..."打开DclRMachine6.DPK,选择"Install"<br><br> 4.Delphi 5.X<br> 从Delphi IDE中卸载以前的Report Machine版本。<br> 打开菜单"File\Open..."打开DclRMachine5.DPK,选择"Install"<br><br> 5.Delphi 4.X<br> 从Delphi IDE中卸载以前的Report Machine版本。<br> 打开所有的DFM文件,选择保存。(因为我是在Delphi 5.0中完成的,DFM文件<br> 与4.X有些不兼容)<br><br> 打开菜单"File\Open..."打开DclRMachine4.DPK,选择"Install"<br><br> 6.Delphi 4.X<br> 从Delphi IDE中卸载以前的Report Machine版本。<br> 打开所有的DFM文件,选择保存。(因为我是在Delphi 5.0中完成的,DFM文件<br> 与3.X有些不兼容)<br><br> 打开菜单"File\Open..."打开DclRMachine3.DPK,选择"Install"<br><br>6.Demo程序<br>---------<br> Report Machine包含一些例子,这是学习使用Report Machine的最快途径。<br><br> http://rmachine.8u8.com/download/demos.rar <br> 需要用BDE Administrator建立一个Database Alias: <br> 名称: RMachineDemo<br> Path: <br><br>7.付费<br>------------------<br> Report Machine是共享控件,如果你做了东西,赚到了money,并且认为Report Machine还不错,请赞助我,<br>以便作者有动力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如果只是拿来玩玩,不需注册. <br><br> 参考价格:(这只是参考价格,多少你看着办)<br> 个人:70元人民币<br> 公司:290元人民币<br><br> 网上付费:http://rmachine.y365.com/html/register.htm<br> 汇款地址:天津市蓟县供电局计算站 王海丰 301900<br><br>如果你在使用中有什么问题或建议,或发现BUG,请与作者联系,谢谢!!!<br><br> Report Machine WWW:<br> http://rmachine.yeah.net<br> http://reportmachine.delphibbs.com<br><br> 作者:<br> [email protected]<br>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