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 60后刘备聘用80后诸葛亮的启示
刘备三顾茅庐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它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才,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当时47岁,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当时27岁,两人相差20岁。那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招聘到80后的诸葛亮的呢?这段人间佳话,又带给我们今天的企业招聘管理怎样的启示呢?
刘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备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有了“匡扶汉室”的抱负。但是刘备的创业刚开始并不顺利,早期一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先是投靠了公孙瓒,后来投靠了徐谦,徐谦死后接手了徐州,紧接着徐州被吕布夺去,又投靠了吕布。为了消灭吕布又投了曹操,吕布死后投了袁绍,从袁绍处出来又跑到荆州投了刘表。总的来说,刘备当时是居无定所,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革命根据地。
而在此时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东也建立了基业,刘备忙忙碌碌几十年,将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孙乾简雍,依附刘表却总遭刘表身边的人排挤。与曹操相比,刘备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不强。在这个时候,刘表把荆州委托给刘备镇守,曹操有意攻打荆州,派曹仁设下乌龙八卦阵,刘备派关羽前去进攻,结果失败。回来后经徐庶指点,识破阵法缺陷,关羽带一百精兵前去,不伤一兵一卒,得胜归来。刘备意识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性,他心里非常清楚,他要取得快速发展,扩大自己的地盘,急需一位职业经理人来辅佐他。这位职业经理人必须要具备刘备及身边人所没有的条件:有较强的战略眼光;有较强的分析思维;有较强的求职动机;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刘备通过什么方式招聘?
三国时期不像现在手机、网络什么的这么发达,所以招聘的渠道和手段相对较少。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财大气粗,三次颁布求贤令进行公开招聘,许多人才就主动找上门去。吴国人才济济,所以采取内部培养的形式来获取人才。而像刘备这样的初创公司,典型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品牌),内部培养来不及,外部招聘找不到,因此选人必须另辟蹊径,而他的招聘定位也十分准确:
一是打着刘皇叔的旗号。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要成大业,必须要有一块像模像样的牌子。《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刘备第一次去找诸葛亮时,对开门的童子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说:我记不得许多名字。刘备才说:你只说刘备来访。可见,刘备喜欢打着皇叔的旗号。有了“汉室宗亲”这样的金字招牌,他屌丝的身份就会发生逆转。老迈病弱的陶谦把徐州礼让给他,刘备兵败后又依附刘表,都是这个身份起了作用。后来年近五旬的他还捡了个大便宜,娶了小他三十岁的孙尚香,成了吴国太的乘龙快婿。试想,如果不打那块金字招牌,以贩履织席之徒的身份,吴国太她老人家能看出“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来吗?同样的,他以皇叔的旗号进行招聘可以起到吸引人才的作用,而诸葛亮当时也认了这个身份。
二是主动出击,定点搜寻。
像刘备这种创业型公司,如果守株待兔,人才主动找上门来的机率是很低的。所以他就采取熟人推荐、挖别人墙角两种方式来主动网罗人才。诸葛亮就是徐庶在临走时,为感激刘备的恩情而向他推荐的人选,而黄忠、魏延、法正、李严、马超都是从敌营中“跳槽”过来的。
三是树立雇主品牌。
刘备三顾茅庐中的种种细节,体现了他对人才的尊重。正是通过这种礼贤下士的做法,刘备树立起了自己的雇主品牌,吸引了庞统、法正、张松等人才前来加盟。
刘备为什么看中诸葛亮?
一看学历。
这得从他的老师说起。诸葛亮的老师到底是谁,众说纷坛,有人说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也有人说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廖化的爷爷廖九公、庞统的叔叔庞德公也是他的老师。这些人在当地都是有一定的名气。但是,与刘备的老师卢植(官至尚书)、曹操的老师乔玄(官至太尉)、许劭(著名人物评论家)等官方名士相比,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知名度,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果说刘备、曹操是985高校毕业的,诸葛亮只能算二本毕业。在学历上,诸葛亮没有太多的优势。
二看出身。
诸葛氏在荆襄地区是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做过泰山郡丞,长兄诸葛谨在江东为官,诸葛亮老婆的姨父是刘表,舅父是蔡瑁。诸葛亮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所以说,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他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三看气质。
三国演义里写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意思是说他风度翩翩、气宇轩昂。陈寿《进(诸葛亮集)表》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时人异焉,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小诸同志颜值爆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另外,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绝对不是穷的原因,他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助理(童子)。综合来看,诸葛亮就是一个高富帅。
四看才学。
认识诸葛亮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比如徐庶评价他: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他的老师司马徽评价他:可比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可见诸葛亮却是有真才识学的。
五看志向。
诸葛亮每尝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他志向远大,是有意要出来当官的。而且他每日研读兵法,说明他学习意识强,而且专业也对口。
通过以上分析,诸葛亮虽然是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待业青年,但却是一个高潜质人才,既有才学,又有人脉,求职动机又强,符合刘备招聘条件中的前四条,所以刘备要选他。
刘备哪些地方吸引诸葛亮?
一是有远大抱负。
对于老板来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老板有抱负,下属跟着你才会有肉吃。第二次拜访时,刘备留给诸葛亮一封书信,写道: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可见,刘备是有匡扶汉室、成就伟业的蜀国梦。
二是发展空间大。
像曹操、刘权、袁绍集团人才济济,诸葛亮这样的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根本不会受到重视。但在刘备这里,他就能得到重用,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后来刘备有了法正和庞统,外出打仗就不怎么带诸葛亮了。另外,刘备有皇叔这块招牌,日后的发展前景也是相当不差的。
三是刘备有诚意。
不光是上门拜访三次这么简单,就是在今天来看,让一个60后的老板去找一个80后的应届毕业生,都是非常难得的事情,而且每次上门,关羽、张飞都不耐烦,而刘备总是很沉得住气。特别是最后一次,刘备见诸葛亮之前还特地吃了三天素,简直就是把诸葛亮当男神的节奏。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啊。
刘备是怎样测评诸葛亮的?
一是面试方法恰当。
刘备在面试诸葛亮时,问了一个问题:“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诸葛亮请救,实际上是在考察诸葛亮的战略思维。这句话的重点在最后一句: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这是一种基于未来情境的面试方法,类似于要应聘者谈谈他的工作设想,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有哪些认识。诸葛亮说完之后,刘备说了一个字:善,意思就是OK,对面试结果很满意。
二是面试流程严谨。
在面试前刘备做了背景调查,他向司马徽做了详细打听了诸葛亮的基本情况,水镜先生说的和徐庶说的完全一致。面试时,刘备先考察诸葛亮的能力,之后再谈入职一事,入职条件谈妥后,又“拜献金帛礼物”,还付了定金。这样一整套流程,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衔接顺畅,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恰到好处的。
三是注重试用期的管理。
刘备把诸葛亮招聘进来之后,没有不闻不问,而是“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这是一举三得,一来讨论了业务问题,二来进一步考察了诸葛亮的能力,三来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受到重视,起到了激励作用。
启示:刘备根据当时面临的竞争形势,以及自身的优劣势情况,对人才招聘进行了准确定位和精心策划,通过皇叔这块金字招牌和礼贤下士的方式来树立雇主品牌,采取恰当的面试方法和流程,并做好试用期内的管理,不仅成功到招聘并留住了诸葛亮这位高潜质人才,使其一生鞠躬尽瘁,帮助其建立了蜀汉基业,同时也吸引了其他优秀人才的不断加盟,使得蜀国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了三国时期的大部分高端人才,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
转载请注明:破晓博客 » 60后刘备聘用80后诸葛亮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