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琳AI课堂:大模型如何获得「智能」的

大家好,这里是小琳AI课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大模型如何获得「智能」的奇妙旅程。这个故事从20世纪中叶开始,那时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刚刚起步,人们对“机器能否思考”这个哲学问题充满好奇。
🌟 早期探索: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
在20世纪50年代,艾伦·图灵提出了图灵测试,这是对机器智能的首次正式定义。随后,约翰·麦卡锡等人提出了符号主义人工智能,即通过逻辑和规则来模拟人类智能。这一时期,专家系统等基于规则的系统成为主流。🤔
与此同时,弗兰克·罗森布拉特发明了感知机,这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早期尝试。然而,由于当时计算能力和数据有限,联结主义在一段时间内被边缘化。😢
🔧 神经网络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杰弗里·辛顿等人提出了反向传播算法,这是一种有效的神经网络训练方法。这标志着深度学习的兴起,为后来的大模型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能力的飞速增长,大量数据得以收集和处理,为深度学习提供了燃料。💡
🦸‍♂️ 大模型的诞生
2012年,AlexNet在ImageNet竞赛中取得突破性成果,深度学习开始受到广泛关注。随后,像VGG、GoogLeNet等更复杂的模型相继出现。
2017年,谷歌的Transformer模型问世,这是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架构,为大模型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Transformer在处理序列数据方面表现出色,特别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
2018年,OpenAI推出了GPT,这是一种通过大量文本数据预训练的模型,能够生成连贯的文本。随后,BERT等模型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
💡 大模型与「智能」
随着模型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模型在理解、生成语言、图像识别等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表现出类似人类的智能。
大模型通过预训练获得广泛的知识,能够在多种任务中快速适应,这体现了它们的泛化能力。
然而,大模型也面临着诸如数据偏见、能耗、可解释性等挑战,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伦理和技术发展的广泛讨论。🤔
通过这一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大模型获得「智能」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技术迭代和理论创新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算法和数据的积累,更是对人类智能本质的深入探索。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生成式模型、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Token以及Transformer、RWKV和Mamba这些智能模型的超级英雄。它们将创造力、智慧、语言理解能力和先进架构的强大功能融合在一起,让大模型能够从数据中学习,理解和生成复杂的模式,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智能行为。🤖✨

本期的小琳AI课堂就到这里,希望你们喜欢这次的探索之旅!如果你们有任何问题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下次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