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Loader概述

一个 嵌入式Linux系统从软件的角度看通常分为4个层次:引导加载程序、Linux 内核、文件系统、用户应用程序。

引导加载程序是系统加电后运行的第一段代码。大家熟悉的PC中的引导程序一般由BIOS和位于MBR的 操作系统BootLoader(例如LILO或者 GRUB)一起组成。然而在嵌入式系统中通常没有像BIOS那样的固件程序,因此整个系统的加载 启动任务就完全由BootLoader来完成。在嵌入式 Linux中,引导加载程序即等效为BootLoader。简单地说,BootLoader就是在操作系统内核运行前执行的一段 小程序。通过这段小程序,我们可以初始化必要的硬件设备,创建内核需要的一些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相关机制传递给内核,从而将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带到一个合适的状态,最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真正起到引导和加载内核的作用。

BootLoader 是依赖于硬件实现的,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中。不同体系结构需求的BootLoader是不同的,除了体系结构,BootLoader还依赖于具体的嵌入式板级设备的配置。也就是说,对于两块不同的嵌入式板而言,即使它们基于相同的CPU构建,运行在其中一块电路板上的BootLoader,未必能够运行在另一块电路开发板上。

Bootloader 的启动过程可以是单阶段的,也可以是多阶段的。大多数单阶段的BootLoader应用于简单的系统,比如没有操作系统的系统。通常多阶段的 BootLoader能提供更为复杂的功能以及更好的可 移植性。从固态存储设备上启动的BootLoader大多数是两阶段的启动过程,也就是启动过程可以分为stage 1和stage 2两部分。依赖于CPU体系结构的代码,比如设备初始化代码   等,通常都放在stage1中,而且通常都用汇编语言来实现,以达到短小精悍的目的。而stage2则通常用C语言来实现,这样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功能,而且代码会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

大多数BootLoader都包含两种不同的操作模式:启动加载(Boot loading)模式和 下载(Down loading)模式,这种区别仅对于开发人员才有意义。但从最终用户的角度看,BootLoader的作用就是用来加载操作系统,而并不存在所谓的启动加载模式与下载工作模式的区别。

(1)启动加载模式:这种模式也称为自主(Autonomous)模式,即BootLoader从目标机上的某个固态存储设备上将操作系统加载到RAM中运行,整个过程没有用户的介入。这种模式是BootLoader的正常工作模式。因此在嵌入式产品发布的时候,BootLoader显然必须工作在这种模式下。

(2)下载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目标机上的BootLoader将通过串口连接或网络连接等通信手段从主机上下载文件,比如下载应用程序、数据文件、内核映像等。从主机下载的文件通常首先被BootLoader保存到目标机的RAM中然后再被BootLoader写到目标机上的固态存储设备中, BootLoader的这种模式通常在系统更新时使用。工作于这种模式下的BootLoader通常都会向它的终端用户提供一个简单的命令行接口,比如U -Boot、Blob、VIVI等。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