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从原理到实现

参考:http://blog.csdn.net/dark_scope/article/details/13168827

================================================================================

算算有相当一段时间没写blog了,主要是这学期作业比较多,而且我也没怎么学新的东西

接下来打算实现一个小的toy lib:DML,同时也回顾一下以前学到的东西

当然我只能保证代码的正确性,不能保证其效率啊~~~~~~

之后我会陆续添加进去很多代码,可以供大家学习的时候看,实际使用还是用其它的吧大笑

================================================================================

一.引入

决策树基本上是每一本机器学习入门书籍必讲的东西,其决策过程和平时我们的思维很相似,所以非常好理解,同时有一堆信息论的东西在里面,也算是一个入门应用,决策树也有回归和分类,但一般来说我们主要讲的是分类,方便理解嘛。

虽然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法,但其实现其实还是有些烦人,因为其feature既有离散的,也有连续的,实现的时候要稍加注意

          (不同特征的决策,图片来自【1】)

O-信息论的一些point:

             然后加入一个叫信息增益的东西: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g(D,A) = H(D)-H(D|A)
                                 表示了特征A使得数据集D的分类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
             □.信息增益比:(information gain ratio)
                                  g‘(D,A)=g(D,A) / H(D)
             □.基尼指数:
              
                        
                         

二.各种算法

1.ID3

ID3算法就是对各个feature信息计算信息增益,然后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feature作为决策点将数据分成两部分

                然后再对这两部分分别生成决策树。

                 图自【1】

       

2.C4.5

                C4.5与ID3相比其实就是用信息增益比代替信息增益,应为信息增益有一个缺点:

                       信息增益选择属性时偏向选择取值多的属性

                算法的整体过程其实与ID3差异不大:图自【2】

                 

3.CART

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的算法整体过程和上面的差异不大,然是CART的决策是二叉树的

每一个决策只能是“是”和“否”,换句话说,即使一个feature有多个可能取值,也只选择其中一个而把数据分类

两部分而不是多个,这里我们主要讲一下分类树,它用到的是基尼指数:

图自【2】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