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的优秀,与别人眼里的优秀,有什么不同?

点击上方 "程序员小乐"关注, 星标或置顶一起成长

每天凌晨00点00分, 第一时间与你相约

每日英文

Never expect, never assume, and never demand. Just let it be, because if it's meant to be, it will happen the way you want it to.

永不期待,永不假设,永不强求。顺其自然,若是注定发生,必会如你所愿。

每日掏心

相见是幸福,相见是缘分的天定,爱上你就没有回头,你所有的脾气,所有不高兴冲我而来,我都能让你在我的微笑中化解,化为一世的不离不弃,我独霸你心灵的全部。

责编:乐乐

程序员小乐(ID:study_tech)第 713 次推文   图片来自网络

往日回顾:黑客发布微软 Windows 7 更新破解工具:免费“续命”3年!

   正文   

可预测、可展望、可控制

1/5

别人为什么要给你这些“资源”?

想要从以前的学霸变成现在的优秀“社畜”,有一个最大的区别。

学习主要靠你一个人的努力,老师和同学的影响还是有限的;但工作就不一样了,想要出业绩,你就要有资源——要争取好的项目、争取领导更多的授权,争取同事更多的配合……

但问题是,别人为什么要给你这些资源呢?

很多人觉得这都是工作流程都要求的,但关键在于“更好的”这三个字,别人一样觉得是你的能力问题,否则为什么你得不到呢?

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别人给你的“资源”是出于安全感,因为你的工作成果对他们的工作业绩有影响,所以,他们要相信你可以完成。

但光这些还不够,想要更多更好的资源,你就要给别人“超额回报”。

在所有的“工作资源”中,“晋升”是最大的资源,它意味着你的业绩将会指数级的上升,“晋升”也是最稀缺的资源,它注定属于少数最可能产生价值的员工。

分析一个员工的价值有很多维度,你的努力方向也有很多,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的优秀员工的价值体系,共三个层次,九个字:

“可预测、可展望、可控制”

跟一般的价值体系有一个很大区别,它更注重别人对你的评价。为什么能力很强的你,在上司眼里,就是不够优秀?可能是因为你的“优秀”,并不符合别人的期望。

先看第一层价值:可预测。

2/5

可预测

决策心理学中有一个“前景理论”,认为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收益面前,总是倾向于更确定的选项,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你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A:稳赚5万元;

B:有90%的可能赚6万元,1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是理性的选择,方案B更有价值,但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稳赢的方案A。

当然如果把5万和6万缩小一千倍,变成50元和60元,很多人就选择B了,这就是“小赌怡情,大赌伤神”。

而职场上,员工晋升对于管理者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确定性强的员工,获得晋升机会的可能性更大。这种确定性,就是“可预测”。

如何建立自己的“可预测性”呢?

当我们说一件事情“可预测性高”,是因为它之前被重复实现。比如晚上太阳落山,就算是不知道地球自转的古人,也绝对不会担心明天不再升起。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一件通过反复出现被验证的事,这就叫“可预测性”。

所以,建立“可预测性”的方法是“期望值管理”,简单说,始终要让别人对你做某事的期望值保持在你可以实现的程度上——

第一、看上去再简单的事情,也不要一口答应;

第二、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承诺效果;

第三、一旦承诺,无论如何也要做到,没有任何借口

再通过反复的实现来建立你的“可预测性”,俗称“靠谱”。

实际上,影响你的“可预测性”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这里借用投资领域的“能力圈”理论,它的意义是说,职场中,别做包治百病的赤脚医生,你要清晰地建立你的能力边界——哪些擅长,哪些不擅长。

“能力圈”的最大作用是不熟不做,避免犯错,职场是“一错抵三功”,经常犯错就代表你的“可预测性”差。

道理每个人都懂,但很多东西,你以为在你的能力圈之内,其实不是,如下图。

可预测只是初级阶段,如果你观察身边的同事,你会发现大量长期处于执行层的同事都是这个类型——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可预测性”并不难,熟能生巧嘛,如果你是领导,两个下属都很“靠谱”,你的选择会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可展望”。

3/5

可展望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喜欢两类学生,第一类是成绩很好而且长期稳定在前几名的,第二类,成绩并不突出,但一直在不断进步,名次不断小幅上升的学生。

其实很多年后,老师更容易记得后一类学生,就是那个高一刚刚进班排名90%以后,到了高三已经进入前10%的那类学生;当然印象更深的肯定是刚进班是班级第一,两年后是年级第一,最后高考是“全市状元”。

这在预期管理中,被称为“超预期”。

人的思考方式是容易“线性外推”的,你这次考25名,下次考20名,老师就会期待你再下一次考18名。

但“超预期”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你总是“超预期”,那么“超预期”本身反而成了一种“预期”。更何况,你怎么可能每次都超预期呢?

假如你这下一回仍然是20名,老师会不会对再一次考18名抱有期望呢?这就取决于老师认为你还有没有“上升空间”。

对于一个人而言,“上升空间”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往往是预测者先有一个“预测模型”,而这个模型来源于经验或成见。

比如很多人认为,聪明但不努力的学生,比努力但不聪明的学生,成绩上更有上升空间,这就是一个常见的预测模型。对不对姑且不论,关键是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

那么,影响上司对一个下属的发展空间的预测模型是什么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作能力,其实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业务能力”;

一部分是人的职业素质,比如学习创新能力、表达沟通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统筹规划能力,这一类能力往往是各领域通用的,我称之为“通用能力”。

很明显,执行层员工,业务能力强就够了,但要往上走,就要能驾驭各职能协同工作,显然“通用能力”更重要。业务能力让你的工作超预期,通用能力又能展现你的“上升空间”,这就形成了一个常见的“预测模型”。

实际上,只要你两次以上的“超预期”,再加上领导认为你有“上升空间”,就可以形成了一个“可展望性”。晋升是一件不可逆的事,你也是上司的“工作资源”,领导当然要考虑几年后的你能成长到什么程度。

总结一下:“可预测性”是对当下成绩的判断,“可展望性”,是对未来空间的评估;“可预测性”是对稳定性的判断,“可展望性”,是对成长性的评估。

不过,大公司的晋升,必然都是几个“可展望性”都很强的人,如何再做选择呢?

答案就是“可控制”。

 

4/5

可控制

有一个心理学效应,想要快速取得陌生人的好感,你可以模仿对方的动作,原理是相似度带来的心理愉悦感。这里的“相似”,指行为和价值观,古代汉语的“不肖”同“不孝”,就是说,不像自己的儿子,就是不孝之子。

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像自己的人呢?一是容易预测对方的行动,保持配合上的一致性;二是容易从对方获得正面反馈,对自己更有信心。

相似的人容易聚集在一起,这让大企业的员工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味道”,阿里有“阿里味”,腾讯有“腾讯味”,华为有“华为味”,央企有“央企味”,阿里在招聘中干脆设一个“闻味官”,由老阿里人担任。这个“味道”其实就是价值观、企业独特的文化、企业工作的一些潜规则。

从一些读者的咨询中,我发现,大部分身处执行层的年轻员工很难理解企业价值观的重要性。因为“价值观”的影响,是越往决策层走,才越明显,这与决策的一些特点有关。

有一句写决策特点的话,叫“灰度分析,黑白思考”。它的意思是说,在分析问题时,你需要很多层面,好的,不好的,有利的,不利的,都要考虑到,所以是有“灰度”的,但真正到了决策拍板时,你的选项非常有限,常常非黑即白。

这就导致不同的决策者,在同样的决策条件下,会做出相反的决定,特别是一个很复杂的决策,一念之间,就会“黑白”易界。

我们知道,企业需要经营的连续性,最怕“一朝天子一朝臣”,A在任是一套想法,B上任又全部推翻,另起炉灶所以,最好的“决策效果”是“标准化”:不同的人处于同一个位置,面对相似情况,应该做到相同的决策,才能保持企业战略的稳定性。

如何才能保证“决策的标准化”呢?唯有价值观、公司文化、工作潜规则。

这就是优秀员工第三个标准:“可控制”。

企业文化越强势的公司,越是会在晋升中,淘汰那些“能力强但价值观与公司文化差异太大”的员工。否则,这些人就算到了高位,决策处处被掣肘,自己痛苦,公司也别扭。

就我的观察,很多优秀的员工直到晋升失败,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因为大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多,一家优秀大公司,往往必须容忍底层员工的个性,所以很多公司表面上也会推崇“多元价值观”。

而且大公司都是有“文化自信”的,相信不管你多么有个性,早晚会被企业文化改造,改造不了的,早晚会被淘汰。

更重要的是,只有底层员工的个性化,才能保证“灰度分析”的全面性;但想要进管理层,必然保持价值观的统一,才能保证“黑白决策”结果的一致性。

所以有个性但价值观不同的员工可以用,但很难重用,除非公司本身面临变革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可控制性”的判断从你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自动进行”了,所有的上司、资深同事,都是“闻味官”,这个评估结果不会有书面结果,但会在各种绩效考核与印象中沉淀下来;它不会影响你的工作,但会影响你的晋升。

5/5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可预测、可展望、可控制”的价值体系,更适合大公司员工,在大公司的环境中,你的工作业绩并不完全客观,而是要通过一层他人评价的过滤,而他人的判断又会影响你的实际工作业绩。这就导致能力差不多的人,有人工作如鱼得水,有人则如履薄冰。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让自己符合他人的期望,很累,却是挣脱不了的枷锁。

当然,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又很容易动作变形。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只管理“可预测、可期望、可控制”这三个“关键”,建立自己外部工作关系的方法框架,把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对他人的影响,控制在一个良性的尺度内。

来源:职场学习类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观点,一起讨论提高。如果今天的文章让你有新的启发,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有新的认识,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欢迎各位读者加入程序员小乐技术群,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加群”或者“学习”即可。

猜你还想看

阿里、腾讯、百度、华为、京东最新面试题汇集

Java 设计模式之责任链模式实现的三种方式

SpringBoot 常用注解和原理都在这儿了!

MyBatis 的9种设计模式,我猜你不一定知道!

关注「程序员小乐」,收看更多精彩内容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