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勤俭之美德

 

 

《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可见,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死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勤俭有助于防患于未然,即使在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今天,戒奢从俭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道德修养。

《周易·否》说:君子以俭德辟难,大意是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这句话一方面是阐明俭朴的德行能够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险。《周易》一书非常具有辨证思维,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份彰显自己,这样才能渡过难关。

《尚书·大禹谟》记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即在国事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尧、舜、禹对天下大事都是尽心尽力,尧看到有人挨饿受冻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们拥有天下但是生活却十分俭朴,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为天下人作出崇尚俭德的表率。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引述别人的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来训诫子孙。人想过好日子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人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他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所以,节俭有助于抑制过份的欲望,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他反对骄奢淫逸、靡费财务,提倡节俭。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这话很有道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从表象上看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所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勤俭,这也是今人应该遵从的一种美德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