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组成原理
文章平均质量分 87
盐可颂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计算机组成原理——CPU的功能和基本结构
### 《CPU的功能和基本结构》摘要 CPU由控制器(含PC、IR、指令译码器、时序控制逻辑、总线控制逻辑、中断机构等)和运算器(ALU、暂存寄存器等)组成,核心功能是取指令、分析指令与执行指令,包括按PC地址取指令并更新地址、译码确定操作类型及操作数地址、通过控制信号驱动部件完成运算或存储交互。其寄存器分为用户可见(如通用寄存器、条件码寄存器)和透明(如MAR、MDR、IR)两类,按不同程序员可见性还可细分,整体通过总线实现与存储器的数据传输,并通过中断机构处理异常请求。原创 2025-06-02 14:15:39 · 628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CISC与RISC
本文比较了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和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CISC指令系统复杂,指令条数多,寻址方式多样,指令长度可变,通常采用微程序控制,不利于流水线实现。RISC则指令数目少且精简,格式规整,采用load/store架构,强调寄存器操作和流水线执行,多使用硬布线控制。两者在指令特点、访存限制、寄存器数量、控制方式和流水线实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RISC因其指令周期短、执行效率高等优势,更适合现代高性能计算需求。原创 2025-05-27 15:46:16 · 400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与机器代码之间的对应
本文介绍了高级语言程序与机器代码之间的转换过程及常用汇编指令。首先阐述了编译器、汇编器和链接器的基本概念,包括预处理、编译、汇编和链接四个阶段将源代码转换为可执行文件的过程。其次详细讲解了x86架构下的常用汇编指令,包括数据传送指令(mov、push、pop)、算术逻辑运算指令(add、sub、imul、idiv等)及其语法格式(AT&T与Intel格式的区别)。文中还介绍了x86处理器的8个32位通用寄存器及其用途。文章最后作者表示汇编语言学习难度较大,暂作保留待考研时再深入学习。原创 2025-05-27 15:35:36 · 771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指令的寻址方式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指令寻址和数据寻址的基本概念。指令寻址分为顺序寻址(PC自动递增)和跳跃寻址(通过转移指令修改PC值)。数据寻址部分详细讲解了10种常见方式:隐含寻址、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相对寻址、基址寻址、变址寻址和堆栈寻址,每种方式都说明了有效地址的形成方法和特点。其中相对寻址和基址寻址有利于程序浮动,变址寻址适合处理数组问题,堆栈寻址则分为硬件实现和软件实现两种方式。最后通过表格总结了各寻址方式的有效地址计算方法和访存次数。原创 2025-05-27 15:00:41 · 868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指令格式
指令格式涉及指令字长与存储字长的关系(单/半/双字长)及其对机器周期的影响。基本格式包含操作码和地址码字段,按地址码数量分为零至四地址指令。零地址指令无需操作数或使用堆栈;一地址指令隐含ACC寄存器;二/三/四地址指令分别指定目的地址和结果存放位置。操作码分为定长(固定位数)和扩展(变长)两种,扩展操作码需遵循"短码非长码前缀"和唯一性原则,通过地址码减少来增加操作码位数,从而优化指令字长。原创 2025-05-27 14:18:50 · 781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外存
本文简要介绍了外存技术,主要包括: 磁盘存储器:详细讲解了其特点、存储区域划分、性能指标(容量、记录密度等)、磁记录原理、地址结构,以及RAID技术及其多种实现方案; 固态硬盘:阐述了SSD基于闪存的技术特点(快速随机访问、低能耗等)、内部结构(由块和页组成),重点说明了其擦除和写入机制,以及写入操作的特殊限制(需要整块擦除、随机写性能瓶颈等)。 全文通过对比两种主流外存技术的特性,为理解计算机存储系统提供了基础概念框架。原创 2025-05-27 11:20:01 · 338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cache
本文介绍了cache的工作原理及优化策略。主要内容包括:1)局部性原理(时间/空间局部性),以程序示例说明访问顺序对性能的影响;2)cache组成与访问流程,包括命中率计算和地址映射关系;3)三种映射方式(直接、全相联、组相联)的实现原理;4)替换算法(LRU、随机、FIFO)的选择标准;5)两种写策略组合(全写+非写分配、回写+写分配)的特点及应用场景。通过cache设计有效利用局部性原理,可显著提升CPU访存效率。原创 2025-05-27 10:53:57 · 1442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主存与CPU的连接
本文介绍了主存与CPU的连接方式及存储容量扩展技术。主要内容包括:1)单个存储芯片的地址线、数据线及控制信号功能;2)通过位扩展、字扩展和字位扩展三种方式实现存储容量扩展的原理和方法;3)芯片选择的两种技术:线选法和译码片选法,分析各自的优缺点。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地址线配置实现不同扩展方案,以及如何合理选择芯片以优化存储系统设计。原创 2025-05-24 13:46:21 · 881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主存储器
本文系统介绍了计算机主存储器的结构与性能指标。主要内容包括:1)主存储器由MAR、MDR、译码驱动等部件组成,详细解析了各部件功能;2)存储器的关键性能指标如容量、存取时间、带宽等;3)编址方式的分类与特点;4)DRAM芯片的地址复用技术;5)多模块存储器的两种编址方式及其并行访问机制,重点分析了低位交叉编址的流水线工作特性。文章通过图解和表格对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主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与技术特性,为理解计算机存储系统提供了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原创 2025-05-24 11:35:18 · 1321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存储器概述
存储器分为主存(内存)、辅存(外存)和高速缓存(Cache),具有不同容量、速度和价格特性。按存取方式可分为RAM(可读写)和ROM(只读),其中RAM又分为SRAM(速度快、成本高)和DRAM(需刷新、成本低)。存储器具有易失性(断电丢失数据)和非易失性特性,还存在破坏性读出问题。现代计算机采用多级存储结构,由硬件和操作系统协同管理数据调度。ROM技术发展出多种可编程类型,包括PROM、EPROM和Flash等,U盘即属于Flash存储器。原创 2025-05-24 10:32:10 · 1025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浮点数以及IEEE754
文章系统介绍了浮点数表示及IEEE754标准。主要内容包括:1) 浮点数基本格式N=(-1)^S×M×R^E及各部分含义;2) IEEE754标准的32位短浮点数和64位长浮点数格式,包括隐藏位策略和移码表示;3) 浮点数加减运算步骤:对阶、尾数求和、规格化、舍入和溢出判断;4) C语言中浮点与整型的强制转换可能导致的精度损失和溢出问题。重点阐述了规格化操作(左规/右规)在不同标准下的差异,以及IEEE754对特殊值(如±0、±∞)的处理方式。原创 2025-05-24 09:53:00 · 853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基本运算部件&定点数的运算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中的基本运算部件,包括加法器和算术逻辑单元(ALU)。加法器部分详细讲解了一位全加器、串行进位加法器和并行进位加法器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串行进位加法器通过逐级传递进位信号,延迟时间较长;而并行进位加法器通过并行生成进位信号,显著提高了运算速度,但随着位数增加,电路复杂度也会增加。ALU部分则介绍了其作为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能够执行多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核心是带标志的加法器。此外,文章还简要介绍了定点数的移位操作和加减法运算规则,包括溢出判别方法。原创 2025-05-23 21:21:06 · 547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的表示
文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及相关概念。首先,详细阐述了进制转换,包括十六进制、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规则。接着,讨论了机器数与真值的区别,并介绍了定点数与浮点数的表示方法,特别是IEEE浮点标准的符号位、尾数和阶码的表示。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带符号数的编码方式,如原码、反码、补码和移码,以及无符号数的编码特点。最后,文章探讨了寻址和字节顺序、边界对齐以及符号扩展等概念,帮助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方式。原创 2025-05-16 22:17:23 · 801 阅读 · 0 评论 -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概述
本文概述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从源文件到可执行文件的转换过程、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方式、系统硬件的组成、计算机语言的级别与翻译程序、以及计算机的性能指标。文章详细介绍了源文件通过预处理、编译、汇编和链接四个阶段转换为可执行文件的过程,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工作方式及其五大部件,系统硬件中的总线、I/O设备、主存和CPU的功能与结构,以及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区别与转换程序。最后,文章还讨论了计算机性能的关键指标,如字长、周期、主频、CPI、CPU执行时间原创 2025-05-15 23:16:55 · 953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