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 | 什么是半一致性读?

作者:赵黎明

爱可生 MySQL DBA 团队成员,Oracle 10g OCM,MySQL 5.7 OCP,擅长数据库性能问题诊断、事务与锁问题的分析等,负责处理客户 MySQL 及我司自研 DMP 平台日常运维中的问题,对开源数据库相关技术非常感兴趣。

本文来源:原创投稿 *爱可生开源社区出品,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随意使用,转载请联系小编并注明来源。


什么是半一致性读?

先看下官方的描述:

  • 是一种用在 Update 语句中的读操作(一致性读)的优化,是在 RC 事务隔离级别下与一致性读的结合。

  • 当 Update 语句的 where 条件中匹配到的记录已经上锁,会再次去 InnoDB 引擎层读取对应的行记录,判断是否真的需要上锁(第一次需要由 InnoDB 先返回一个最新的已提交版本)。

  • 只在 RC 事务隔离级别下或者是设置了 innodb_locks_unsafe_for_binlog=1 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 innodb_locks_unsafe_for_binlog 参数在 8.0 版本中已被去除(可见,这是一个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的参数,官方也不建议使用了)。

测试案例

InnoDB 引擎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能完美地支持事务,而事务的一致性则是由事务隔离级别和并发事务锁来保证的。接下来,我们先通过 2 个测试案例来观察半一致性读会对事务产生哪些影响。

案例 1

  • RC 隔离级别,3 个 Session 执行事务语句

-- 创建测试表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create table zlm.t(id int,sal int) engine innodb default character set utf8mb4;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6 sec)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show create table zlm.t\G
*************************** 1. row ***************************
       Table: t
Create Table: CREATE TABLE `t` (
  `id` int(11) DEFAULT NULL,
  `sal` int(11) DEFAULT NULL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mb4
1 row in set (0.01 sec)


-- 写入测试数据(创建插入数据的存储过程)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drop procedure if exists zlm.proc_t;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delimiter $$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create procedure zlm.proc_t()
    -> begin
    -> declare i int default 1;
    -> declare j int default 100;
    -> while i<11 do
    -> insert into t(id,sal) values(i,j);
    -> set i=i+1;
    -> set j=j+100;
    -> end while;
    -> end $$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1 sec)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delimiter ;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select * from t;
+------+------+
| id | sal |
+------+------+
| 1 | 100 |
| 2 | 200 |
| 3 | 300 |
| 4 | 400 |
| 5 | 500 |
| 6 | 600 |
| 7 | 700 |
| 8 | 800 |
| 9 | 900 |
| 10 | 1000 |
+------+------+
10 rows in set (0.00 sec)


-- 开启RC隔离级别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set @@global.tx_isolation='read-committed';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1 warning (0.00 sec)

注意,从 8.0.3 版本开始,去掉了 tx_isolation 参数,参数名只支持 transaction_isolation

-- 开启两个新的Session(设置global参数后,仅对新连接生效)
-- 确认Session 1的隔离级别和线程ID
root@localhost:mysqld.sock[(none)] <5.7.30-log>show variables like 'tx_isolation';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tx_isolation | READ-COMMITTED |
+---------------+----------------+
1 row in set (0.01 sec)


root@localhost:mysqld.sock[(none)] <5.7.30-log>select connection_id();
+-----------------+
| connection_id() |
+-----------------+
| 8 |
+-----------------+
1 row in set (0.00 sec)


-- Session 1执行当前读的Select语句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begin;select * from t where id>3 and id<6 for update;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
| id | sal |
+------+------+
| 4 | 400 |
| 5 | 500 |
+------+------+
2 rows in set (0.00 sec)


-- 查看加锁详情(需设置参数innodb_status_output_locks=on,否则看不到IX锁)
-- 线程8的事务1314,获取到了1个表级插入意向锁IX,2个记录锁,对应id=4,id=5的这两条记录
---TRANSACTION 1313, ACTIVE 7 sec
2 lock struct(s), heap size 1136, 2 row lock(s)
MySQL thread id 8, OS thread handle 140086065960704, query id 277 localhost root
TABLE LOCK table `zlm`.`t` trx id 1313 lock mode IX
RECORD LOCKS space id 23 page no 3 n bits 80 index GEN_CLUST_INDEX of table `zlm`.`t` trx id 1313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
Record lock, heap no 5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4;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5; asc ;;
 2: len 7; hex b000000124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4; asc ;;
 4: len 4; hex 80000190; asc ;;


Record lock, heap no 6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5;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6; asc ;;
 2: len 7; hex b100000125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5; asc ;;
 4: len 4; hex 800001f4; asc ;;


-- 确认Session 2的隔离级别和线程ID
root@localhost:mysqld.sock[(none)] <5.7.30-log>show variables like 'tx_isolation';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tx_isolation | READ-COMMITTED |
+---------------+----------------+
1 row in set (0.00 sec)


root@localhost:mysqld.sock[(none)] <5.7.30-log>select connection_id();
+-----------------+
| connection_id() |
+-----------------+
| 9 |
+-----------------+
1 row in set (0.00 sec)


-- Session 2执行当前读的Select语句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begin;select * from t where id = 7 for update;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ERROR 1205 (HY000): Unknown error 1205    ## 1205表示锁等待超时,这里吐槽下最新GA的5.7.30,遇到错误仅会抛出一个代码,没有错误描述,不方便排查


-- 查看加锁详情
-- innodb锁等待超时前,可以看到线程9的1314事务正在请求并等待1个记录锁,id=4的这条记录
---TRANSACTION 1314, ACTIVE 3 sec fetching rows
mysql tables in use 1, locked 1
LOCK WAIT 3 lock struct(s), heap size 1136, 1 row lock(s)
MySQL thread id 9, OS thread handle 140086065690368, query id 282 localhost root Sending data
select * from t where id = 7 for update
------- TRX HAS BEEN WAITING 3 SEC FOR THIS LOCK TO BE GRANTED:
RECORD LOCKS space id 23 page no 3 n bits 80 index GEN_CLUST_INDEX of table `zlm`.`t` trx id 1314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 waiting
Record lock, heap no 5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4;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5; asc ;;
 2: len 7; hex b000000124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4; asc ;;
 4: len 4; hex 80000190; asc ;;


------------------
TABLE LOCK table `zlm`.`t` trx id 1314 lock mode IX
RECORD LOCKS space id 23 page no 3 n bits 80 index GEN_CLUST_INDEX of table `zlm`.`t` trx id 1314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
RECORD LOCKS space id 23 page no 3 n bits 80 index GEN_CLUST_INDEX of table `zlm`.`t` trx id 1314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 waiting
Record lock, heap no 5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4;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5; asc ;;
 2: len 7; hex b000000124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4; asc ;;
 4: len 4; hex 80000190; asc ;;


-- innodb锁等待超时后再观察一次,线程9的事务1314的事务仍然没有结束,对t表持有IX锁,并且仍然在等待id=4的行锁释放
---TRANSACTION 1314, ACTIVE 453 sec
2 lock struct(s), heap size 1136, 1 row lock(s)
MySQL thread id 9, OS thread handle 140086065690368, query id 282 localhost root
TABLE LOCK table `zlm`.`t` trx id 1314 lock mode IX
RECORD LOCKS space id 23 page no 3 n bits 80 index GEN_CLUST_INDEX of table `zlm`.`t` trx id 1314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


-- 确认Session 3的隔离级别和线程ID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tx_isolation | READ-COMMITTED |
+---------------+----------------+
1 row in set (0.01 sec)


root@localhost:mysqld.sock[(none)] <5.7.30-log>select connection_id();
+-----------------+
| connection_id() |
+-----------------+
| 10 |
+-----------------+
1 row in set (0.00 sec)


-- Session 3执行Update语句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begin;update t set sal = sal + 1 where id = 7;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0 sec)

在 Session 1 事务仍然未结束的情况下,Session 3 的事务未被阻塞,可以正常执行。

-- 查看3个语句的执行计划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explain select * from t where id>3 and id<6 for update;
+----+-------------+-------+------------+------+---------------+------+---------+------+------+----------+-------------+
| id | select_type | table | partitions | type | possible_keys | key | key_len | ref | rows | filtered | Extra |
+----+-------------+-------+------------+------+---------------+------+---------+------+------+----------+-------------+
| 1 | SIMPLE | t | NULL | A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10 | 11.11 | Using where |
+----+-------------+-------+------------+------+---------------+------+---------+------+------+----------+-------------+
1 row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explain select * from t where id = 7 for update;
+----+-------------+-------+------------+------+---------------+------+---------+------+------+----------+-------------+
| id | select_type | table | partitions | type | possible_keys | key | key_len | ref | rows | filtered | Extra |
+----+-------------+-------+------------+------+---------------+------+---------+------+------+----------+-------------+
| 1 | SIMPLE | t | NULL | A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10 | 10.00 | Using where |
+----+-------------+-------+------------+------+---------------+------+---------+------+------+----------+-------------+
1 row in set, 1 warning (0.00 sec)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explain update t set sal=sal+1 where id=7;
+----+-------------+-------+------------+------+---------------+------+---------+------+------+----------+-------------+
| id | select_type | table | partitions | type | possible_keys | key | key_len | ref | rows | filtered | Extra |
+----+-------------+-------+------------+------+---------------+------+---------+------+------+----------+-------------+
| 1 | UPDATE | t | NULL | A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10 | 100.00 | Using where |
+----+-------------+-------+------------+------+---------------+------+---------+------+------+----------+-------------+
1 row in set (0.00 sec)

意料之中,由于 t 表没有索引,执行计划必然是走全表扫描,也就是每条被读取到的记录,都会上行锁。那为何 Session 1 只锁了id=4,id=5 的这两条,并没有锁全表呢?而同样是请求 id=7 的记录,为何 Session 2 无法获取锁资源,Session 3 却能成功执行?也许大家从上面的锁分析可以很快得到结论,由于 Session 1 只占用了 id=4、id=5 的行锁,那么 Session 3 去请求 id=7 的自然不会有冲突(似乎挺有道理) 那么 Session 2 对 id=7 的请求,为何会被锁定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看第 2 个案例。

案例 2

  • RC 隔离级别,这次 Session 1 执行的 Select 语句不带 where 条件

-- Session 1 执行当前读的 Select 语句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begin;select * from t for update;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
| id | sal |
+------+------+
| 1 | 100 |
| 2 | 200 |
| 3 | 300 |
| 4 | 400 |
| 5 | 500 |
| 6 | 600 |
| 7 | 700 |
| 8 | 800 |
| 9 | 900 |
| 10 | 1000 |
+------+------+
10 rows in set (0.00 sec)


-- 查看加锁详情
-- 线程8的1317事务获得了1个IX表锁和10个X记录锁,即:把表中的10条记录都锁定了
-- t表上没有索引,MySQL默认会创建GEN_CLUST_INDEX的聚簇索引,而语句没有加where条件,只能走全表扫描,每条被读取的记录,都要在聚簇索引上加上记录锁(全表记录锁,相当于一个表锁了)
---TRANSACTION 1317, ACTIVE 5 sec
2 lock struct(s), heap size 1136, 10 row lock(s)
MySQL thread id 8, OS thread handle 140086065960704, query id 312 localhost root
TABLE LOCK table `zlm`.`t` trx id 1317 lock mode IX
RECORD LOCKS space id 23 page no 3 n bits 80 index GEN_CLUST_INDEX of table `zlm`.`t` trx id 1317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
Record lock, heap no 2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1;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0e; asc ;;
 2: len 7; hex ab0000011f0110; asc ;;
 3: len 4; hex 80000001; asc ;;
 4: len 4; hex 80000064; asc d;;


Record lock, heap no 3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2;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0f; asc ;;
 2: len 7; hex ac000001200110; asc ;;
 3: len 4; hex 80000002; asc ;;
 4: len 4; hex 800000c8; asc ;;


Record lock, heap no 4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3;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4; asc ;;
 2: len 7; hex af00000123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3; asc ;;
 4: len 4; hex 8000012c; asc ,;;


Record lock, heap no 5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4;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5; asc ;;
 2: len 7; hex b000000124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4; asc ;;
 4: len 4; hex 80000190; asc ;;


Record lock, heap no 6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5;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6; asc ;;
 2: len 7; hex b100000125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5; asc ;;
 4: len 4; hex 800001f4; asc ;;


Record lock, heap no 7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6;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7; asc ;;
 2: len 7; hex b200000126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6; asc ;;
 4: len 4; hex 80000258; asc X;;


Record lock, heap no 8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7;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8; asc ;;
 2: len 7; hex b300000127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7; asc ;;
 4: len 4; hex 800002bc; asc ;;


Record lock, heap no 9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8;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9; asc ;;
 2: len 7; hex b400000128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8; asc ;;
 4: len 4; hex 80000320; asc ;;


Record lock, heap no 10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9;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a; asc ;;
 2: len 7; hex b500000129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9; asc ;;
 4: len 4; hex 80000384; asc ;;


Record lock, heap no 11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a;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b; asc ;;
 2: len 7; hex b60000012a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a; asc ;;
 4: len 4; hex 800003e8; asc ;;


-- Session 2执行当前读的Select语句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begin;select * from t where id = 7 for update;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ERROR 1205 (HY000): Unknown error 1205

与之前案例 1 相同,也是锁等待超时退出。

-- 查看加锁详情
-- 这次线程9的事务1318从第1条记录就开始加锁了
---TRANSACTION 1318, ACTIVE 4 sec starting index read
mysql tables in use 1, locked 1
LOCK WAIT 2 lock struct(s), heap size 1136, 1 row lock(s)
MySQL thread id 9, OS thread handle 140086065690368, query id 315 localhost root Sending data
select * from t where id = 7 for update
------- TRX HAS BEEN WAITING 4 SEC FOR THIS LOCK TO BE GRANTED:
RECORD LOCKS space id 23 page no 3 n bits 80 index GEN_CLUST_INDEX of table `zlm`.`t` trx id 1318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 waiting
Record lock, heap no 2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1;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0e; asc ;;
 2: len 7; hex ab0000011f0110; asc ;;
 3: len 4; hex 80000001; asc ;;
 4: len 4; hex 80000064; asc d;;


------------------
TABLE LOCK table `zlm`.`t` trx id 1318 lock mode IX
RECORD LOCKS space id 23 page no 3 n bits 80 index GEN_CLUST_INDEX of table `zlm`.`t` trx id 1318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 waiting
Record lock, heap no 2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1;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0e; asc ;;
 2: len 7; hex ab0000011f0110; asc ;;
 3: len 4; hex 80000001; asc ;;
 4: len 4; hex 80000064; asc d;;


-- Session 3执行Update语句
root@localhost:mysqld.sock[zlm] <5.7.30-log>begin;update t set sal = sal + 1 where id = 7;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ERROR 1205 (HY000): Unknown error 1205

与案例 1 不同的是,这次 Update 语句也遭遇锁等待超时退出了。

-- 查看加锁详情
-- 这次Session 3请求id=7的记录锁,该锁被Session 1持有未释放,导致了Session 3锁等待超时
---TRANSACTION 1319, ACTIVE 14 sec fetching rows
mysql tables in use 1, locked 1
LOCK WAIT 2 lock struct(s), heap size 1136, 8 row lock(s)
MySQL thread id 10, OS thread handle 140086066231040, query id 322 localhost root updating
update t set sal = sal + 1 where id = 7
------- TRX HAS BEEN WAITING 14 SEC FOR THIS LOCK TO BE GRANTED:
RECORD LOCKS space id 23 page no 3 n bits 80 index GEN_CLUST_INDEX of table `zlm`.`t` trx id 1319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 waiting
Record lock, heap no 8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7;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8; asc ;;
 2: len 7; hex b300000127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7; asc ;;
 4: len 4; hex 800002bc; asc ;;


------------------
TABLE LOCK table `zlm`.`t` trx id 1319 lock mode IX
RECORD LOCKS space id 23 page no 3 n bits 80 index GEN_CLUST_INDEX of table `zlm`.`t` trx id 1319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 waiting
Record lock, heap no 8 PHYSICAL RECORD: n_fields 5; compact format; info bits 0
 0: len 6; hex 000000000207; asc ;;
 1: len 6; hex 000000000518; asc ;;
 2: len 7; hex b3000001270110; asc ' ;;
 3: len 4; hex 80000007; asc ;;
 4: len 4; hex 800002bc; asc ;;

案例分析

  • 由于 t 表上不存在索引,3 个会话执行的语句都是全表扫描,在 RC 事务隔离级别下,这些语句都是需要发起当前读的操作(读取t表上最新的已提交事务版本),需要对读取到的全部记录加上记录锁(即行锁、也可称为 InnoDB 锁,大多数情况下,RC 隔离级别没有 Gap 锁,因此基本不太会出现 Next-Key 锁,对高并发场景比较友好)。

案例 1

  • Session 1:开始需要对每条记录加锁,由于不需要维护可重复读,也不需要锁 Gap,当返回 MySQL Server 层通过 where 条件过滤后,最终只对 id=4、id=5 的记录加了锁。

  • Session 2:从 id=1 开始读取记录并加锁,当读取到 id=4 的记录时,由于 Session 1 先对 id=4 的记录上了锁,就无法再对其进行加锁操作,我们看到它一直在等待 id=4 的 X 锁,直到锁等待超时报错,为何是 id=4,而不是 id=5?因为是按聚簇索引一条条读取记录的,所以锁也需要一条条加,当上一条记录的锁资源没获取到,就不会对下一条记录加锁。

  • Session 3:同样地,最开始也需要对读取到的记录一条条加锁,由于 id=7 的记录与 id=4、id=5 上的行锁并不冲突,此处可以利用半一致性读对 Update 的优化特性,提前将 id=7 上的行锁释放掉了,因此 Update 不会被阻塞,事务得以正常执行。

案例 2

  • Session 1:Select 语句没有用 where 条件,通过全表扫描访问到的所有记录都无法通过 MySQL Server 层过滤,因此将 t 表的全部记录都上了 X 锁。

  • Session 2:由于 Session 1 已经将全部记录都上了 X 锁,Session 2 当前读的 Select 操作由于无法获取任何记录的 X 锁,就被阻塞了。

  • Session 3:同样地,Session 1 持有的全记录 X 锁,使 Session 3 的 where 条件落到了匹配的区间内,表示 Session 1 对 id=7 的行确实需要更新,必须上锁,因此 Session 3 的 Update 被阻塞。

总结

  • 在 RC 事务隔离级别下,Update 语句可以利用到半一致性读的特性,会多进行一次判断,当 where 条件匹配到的记录与当前持有锁的事务中的记录不冲突时,就会提前释放 InnoDB 锁,虽然这样做违背了二阶段加锁协议,但却可以减少锁冲突,提高事务并发能力,是一种很好的优化行为。

参考链接

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7/en/innodb-consistent-read.html

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5.7/en/innodb-locks-set.html

https://my.oschina.net/JKOPERA/blog/1929335

社区近期动态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主要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进行简要 介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揭开计算机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 组成,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 这些术语都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使之逐步掌握《计算机硬 件系统的组成》的知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怀着对初中生活的憧憬来到一个 新的环境里,对每样事物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探个究竟。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 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越来越迅速,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 高,很多学生的家中都有了计算机,但对计算机的认识可能仅仅局限于上网与打游戏, 对于计算机硬件系统也只能从自己可以看到的来理解,认识比较片面,通过学习本节内 容,可以让学生系统地认识计算机硬件系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CPU、CPU风扇、内存条、硬盘、主板、整机一套(未组装)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外部设备的组成; 2、识别主板、CPU、内存、硬盘并掌握其作用与性能指标; 3、能识别其他部件如显卡、声卡等并了解其作用; 4、了解组装计算机的主要部件的过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敢于动手、乐于动手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激发学生探求未知、认识新知的愿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 2、通过介绍国产软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对学习 计算机产生深厚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2.教学难点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专业述语、名词和概念,其中很多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内容 不一致。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和活动时,通过展示计算机实物和观察多媒体图片,引导 学生根据这些体验,认识所学内容,掌握专业词汇,理解概念,自主归纳总结出系统结 构图,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活动:用摄像头现场拍摄照片,然后立即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大家看。(用以吸引学 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我刚才用的这个计算机设备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摄像头 教师讲解:对,摄像头是计算机中一种很重要的输入设备,把我们平时见到的图像信 息和视频信息输入到电脑中,像这样有用的设备,计算机中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一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板书),你们想不想学? 学生回答:想! 二、新授 1、出示教学目标:(请同学齐) 知识目标: 1、掌握外部设备的组成; 2、识别主板、CPU、内存、硬盘并掌握其作用与性能指标; 3、能识别其他部件如显卡、声卡等并了解其作用; 4、了解组装计算机的主要部件的过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敢于动手、乐于动手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教学探索,激发学生探求未知、认识新知的愿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 2、通过介绍国产软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对学习 计算机产生深厚的兴趣。 2、新授 教师提问: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又被人们称为"电脑",这是一种比喻,就好像用电的人 脑一样,是人脑功能的延伸和扩充。因此,要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构成和作用,首先要 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功能。请问:人体的哪一部分能够进行计算,是人脑,还是四肢或五 官? 学生:是人脑; 老师: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自己的名字,人体的哪一部分能够进行记忆,是人脑,还是 四肢或五官? 学生:是人脑; 老师:人脑能命令我们的四肢和五官做出各种活动,是整个人体的中心。那么一个人光 有大脑没有四肢和五官行不行? 学生:不行。他没办法说话走路和写字。 老师:是啊!人脑再重要,也必须依靠四肢和五官将自己的功能发挥得尽善尽美。(将 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与人体各部位的作用建立形象对照。) 老师:计算机也同人一样,有相当于大脑的中心部件,也有相当于四肢和五官的外部设 备和辅助部件。我们先来介绍外部设备。 教师: 下面我请同学们将你知道的外部设备给大家分享一下,同时请你自动把它分一下类,是 输入设备还是输出设备。 学生: 输入设备:将信息输入给计算机的设备,常见的有键盘、鼠标、麦克风、摄像头等 输出设备:将信息输出计算机的设备,常见的有显示器、音响、打印机、投影仪等 教师:刚才
1、清晰第一 清晰性是易于维护、易于重构的程序必需具备的特征。代码首先是给人的,好的代码应当可以像文章一样发声朗诵出来。 目前软件维护期成本占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40%~90%。根据业界经验,维护期变更代码的成本,小型系统是开发期的5倍,大型系统(100万行代码以上)可以达到100倍。业界的调查指出,开发组平均大约一的人力用于弥补过去的错误,而不是添加新的功能来帮助公司提高竞争力。 一般情况下,代码的可阅性高于性能,只有确定性能是瓶颈时,才应该主动优化。 2、简洁为美 简洁就是易于理解并且易于实现。代码越长越难以看懂,也就越容易在修改时引入错误。写的代码越多,意味着出错的地方越多,也就意味着代码的可靠性越低。因此,我们提倡大家通过编写简洁明了的代码来提升代码可靠性。 废弃的代码(没有被调用的函数和全局变量)要及时清除,重复代码应该尽可能提炼成函数。 3、选择合适的风格,与代码原有风格保持一致 产品所有人共同分享同一种风格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为了统一而付出的代价。在公司已有编码规范的指导下,审慎地编排代码以使代码尽可能清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如果重构/ / 修改其他风格的代码时,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根据 现有 代码 的 现有风格继续编写代码,或者使用格式转换工具进行转换成公司内部风格。
资源介绍 本次分享的资源是一个基于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框架开发的校运会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为学校的运动会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平台,实现了运动会信息的集中展示、赛事的在线管理、成绩的实时更新等功能。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之间耦合度低,方便后期的维护和扩展。核心功能包括赛事设置、运动员报名、成绩录入、成绩查询与展示等。用户可以通过友好的界面进行各项操作,确保运动会流程的高效运作。 在技术上,SSM框架的运用使得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Spring框架负责整个系统的业务逻辑管理,SpringMVC负责前端请求的接收与响应,而MyBatis则负责与数据库的交互,三者协同工作,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此外,该系统还充分考虑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通过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措施,确保用户信息、赛事数据的安全;同时,通过数据校验、事务管理等手段,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附带了详细的源代码和说明文档。源代码清晰易,注释详尽,对于学习SSM框架和进行二次开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说明文档则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功能、架构、实现原理等,为使用者提供了完整的操作指南。 对于需要定制或二次开发的需求,该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扩展基础。开发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添加新的功能模块、优化现有功能,或者对界面进行个性化定制,以满足不同学校的特定需求。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只有二十行的引导扇区代码出发,一步一步地向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框架的完成过程。书中不仅关注代码本身,同时关注完成这些代码的思路和过程。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理论型书籍,而是提供给者一个动手实践的路线图。者可以根据路线图逐步完成各部分的功能,从而避免了一开始就面对整个操作系统数万行代码时的迷茫和挫败感。书中讲解了大量在开发操作系统中需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些细节不仅能使者更深刻地认识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而且使整个开发过程少走弯路。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1章。其中每一章都以前一章的工作成果为基础,实现一项新的功能。而在章的内部,一项大的功能被分解成许多小的步骤,通过完成每个小的步骤,者可以不断获得阶段性的成果,从而让整个开发过程变得轻松并且有趣。   本书适合各类程序员、程序开发爱好者阅,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参考书。 序   做真正 Hacker的乐趣──自己动手去实践   2004年我听编辑说有个年轻人写了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恐怕是翻译稿,写这种书籍是要考作者硬功夫的,不但需要深入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还需要实际动手写出原型。   历史上的 Linux就是这么产生的,Linus Torvalds当时是一名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二年级学生,经常要用自己的电脑去访问大学主机上的新闻组和邮件,为了方便写和下载文件,他自己编写了磁盘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这成为了 Linux第一个内核的雏形。   我想中国有能力写出内核原型的程序员应该也有,但把这个题目写成一本书,感觉上不会有人愿意做这件事情,作者要花很多时间,加上主题比较硬,销售量不会太高,经济上回报有限。   但拿来文稿一看,整个编辑部大为惊艳,内容文笔俱佳,而且绝对原创,马上决定在《程序员》连载。2005年博文视点出版的第一版也广受好评。   不过有很多者还是质疑:现在软件编程主要领域是框架和应用,还需要了解操作系统底层吗?   经过四年的磨练成长,于渊又拿出第二版的书稿《Orange'S: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是属于真正 Hacker的。我虽然已经有多年不写代码了,但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又重新感受到做程序员的乐趣:用代码建设属于自己的系统,让电脑听从自己的指令,对系统的每个部分都了如指掌。   黑客(hacker)实际是褒义词,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喜欢用智力通过创造性方法来挑战脑力极限的人,特别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例如软件编程或电气工程。个人电脑、软件和互联网等划时代的产品都是黑客创造出来的,如苹果的 Apple电脑、微软的 Basic解释器、互联网的 Mosaic浏览器。   回答前面者的质疑,学软件编程并不需要看这本书,想成为优秀程序员和黑客的朋友,我强烈建议你花时间来阅这本书,并亲自动手实践。正如于渊在本书结尾中所说“我们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是出于一种好奇,或者说一种求知欲。我希望这样不停地‘过把瘾’能让这种好奇不停地延续”。   好奇心是动力的源泉,追究问题的本质是优秀黑客的必备素质,只有充分掌握了系统原理,才能在技术上游刃有余,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中国需要更多真正的黑客,也希望更多的程序员能享受属于黑客的创造乐趣。   蒋涛   2009年 4月 作者自序   本书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第二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向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雏形的实现过程。有关操作系统的书籍资料可以找到很多,但是关注如何帮助者实现一个试验性操作系统的书籍却不多见,本书便是从一个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讲述一个操作系统成长的故事,以作者参考之用。   本书面向实践,通过具体实例教者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书中的步骤遵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顺序,跟随这些步骤,者可以由一个最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逐渐完善代码,扩充功能,最后形成一个小的操作系统。   本书不仅介绍操作系统的各要素,同时涉及开发操作系统需要的各个方面,比如如何建立开发环境、如何调试以及如何在虚拟机中运行等。书中的实例操作系统采用IA32作为默认平台,所以保护模式也作为必备知识储备收入书中,而这是传统的操作系统实践书籍经常忽略的。总之,只要是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中需要的知识,书中都尽量涉及,以便于者参考。   众所周知,一个成型的操作系统往往非常复杂。如果考虑到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桥梁的特殊地位,那么它可能看上去比一般的软件系统更难理解,因为其核心部分往往包含许多直接针对CPU、内存和 I/O端口的操作,它们夹杂在一片代码汪洋之中,显得更加晦涩。   我们有许多源代码公开的操作系统,可供随时下载和阅,看上去好像让实现一个供自己把玩的微型操作系统变得容易很多,但事实往往不尽人意,因为这些代码动辄上万甚至几十几百万行,而且细节之间经常互相关联,要理解它们着实不易。我们有许多容易得到的操作系统教程,但来好像总觉得跟我们有隔膜,不亲近。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一开始就面对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或者面对前辈们积累了几十年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而无论作者多么擅长写作,者多么聪明,或者代码多么优秀,要一个初学者理清其中的头绪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我并非在此危言耸听,因为这曾经是我的亲身体会。当然,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几本操作系统理论书籍就足够了,你不需要对细节那么清楚。但如果是出于兴趣呢?如果你是想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呢?你会发现理论书籍好像一下子变得无用武之地,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理解错误都可能导致自己辛辛苦苦编写的代码运行异常甚至崩溃。   我经历过这一切!我曾经翻遍了一本《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也没有找到实现一个操作系统应该从何处着手。并不是这些书不好,也不是前人的代码不优秀,而是作为一无所知的初学者,我们所不了解的不仅是高居庙堂的理论知识,还有让我们举步维艰的实践细节。   可能在这些教科书作者的眼里,操作的细节不属于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这些细节看上去太容易,根本不值一提,甚至作者认为这些属于所谓“经验”的一部分,约定俗成是由者本人去摸索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些书中忽略掉的内容恰恰占去了一个初学者大部分的时间,甚至影响了学习的热情。   我至今仍记得当我开始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时所遭受的挫败感,那是一种不知道如何着手的无助的感觉。还好我坚持了下来,克服了各种困难,并完成了自己的操作系统雏形。   进而我想到,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对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怀有兴趣,也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在实践时遇到困难。或许我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从而可以帮助跟我相似的后来者,就这样,我编写了本书的第一版,也就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我相信,如果你也对神奇的计算机世界充满好奇,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编写操作系统的方式来了解背后发生的故事,那么你一定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帮助。而假如你真的因为我的书而重新燃起实践的热情,从而开始一段操作系统旅程,我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不过我得坦白,在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我并不敢期待它能引起多少反响,一方面因为操作系统并不是时尚的话题,另一方面我也是走在学习的路上,或许只是比者早走了一小步而已。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它面世后重印多次,甚至一度登上销量排行榜的榜首,这让我觉得它的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所有支持我的者。   在我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那么为什么我又写作了第二版呢?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全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在这一版中,内容被划分成上下两篇。上篇基本上是第一版的修订,只是做了一个调整,那便是在兼顾 Windows和Linux两方面用户的基础上,默认在Linux下建立开发环境来编写我们的操作系统。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在本书第 2章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当然,开发环境毕竟是第二位的,书中讲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代码跟第一版都是一致的。本书的下篇全部都是新鲜内容,主要是增加了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跟第一版的做法相同,下篇仍然不仅关注结果,更加致力于将形成一个结果的过程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由于本书旨在分享和引路,所以尽可能地简化了设计,以便将最重要的部分凸显出来。者将看到,一个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可以简陋到什么程度。简陋不是缺点,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正是需要从简陋入手。换言之,如果你已经对实现一个操作系统有了一定的经验,那么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这本书适合从来没有编写过操作系统的初学者。   本书的排版是我用L ATEX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L ATEX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   代码的准确位置。   此外,在第二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本意为 TryMinix)改成了新名字Orange ’S(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 ,),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我想,虽然第二版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本书试图将我在编写自己操作系统的过程中的经验尽可能地告诉者,同时尽可能将我当初的思路和编码过程呈现出来。很可能者比我更聪明,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我自己的经验可以为者所借鉴。如果真是如   此,我将会非常欣慰。   在第二版的编写过程中,我同样要感谢许多人。感谢我的父母和爷爷对我的爱,并希望爷爷不要为我担心,写书是件辛苦的事,但同时也使我收获良多。爸爸在第二版的最后阶段帮我订正文字,这本书里有你的功劳。我要感谢博文视点的各位朋友,感谢郭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李玲的辛勤工作,感谢江立和李冰,你们的高效让我非常钦佩。我还要感谢孟岩老师,你给我的鼓励我一直记在心里。我要感谢我的挚友郭洪桥,不仅仅因为你在技术上给我的帮助,更加因为你在精神上给我的支持。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张会昌,你在技术上的广度和深度总令我钦佩。另外,在第一版中帮助我的人,我要再次谢谢你们,因为没有第一版,也就没有第二版。   在所有人中我最应该感谢和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妻子黄丹红,感谢你给我的所有建议,还有你帮我画的图。尤其是,当这本书在我预想的时间内没有完成的时候,当我遇到困难迟迟不能解决的时候,你总在一旁给我鼓励,在你那里,我从来都能感觉到一种温暖,我深知,如果没有你的支持,我无法坚持下来将书写完。谢谢你,这本书同样属于你。   跟第一版相比,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触及操作系统设计的更多方面,而由于笔者的水平实在有限,难免有纰漏甚至错误。如果者有任何的问题、意见或建议,请登录http://www.osfromscratch.org,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本书导   这本书适合谁   本书是一本操作系统实践的技术书籍。对于操作系统技术感兴趣,想要亲身体验编写操作系统过程的实践主义者,以及Minix、Linux源代码爱好者,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实践中所需的知识和思路。   本书以“动手写”为指导思想,只要是跟“动手写”操作系统有关的知识,都作为介绍对象加以讨论,所以,从开发环境的搭建,到保护模式,再到IBMPC中有关芯片的知识,最后到操作系统本身的设计实现,都能在本文中找到相应介绍。所以如果你也想亲身实践的话,本书可以省去你在书店和互联网寻找相应资料的过程,使你的学习过程事功倍。在完本书后,你不但可以获得对于操作系统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且对 IBMPC的接口、IA架构之保护模式,以及操作系统整体上的框架都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笔者相信,当你完本书之后,如果再那些纯理论性的操作系统书籍,所获得的体验将会完全不同,因为那些对你而言不再是海市蜃楼。   对于想阅 Linux源代码的操作系统爱好者,本书可以提供阅前所必要的知识储备,而这些知识储备不但在本书中有完整的涉及,而且在很多 Linux书籍中是没有提到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对于想通过阅 Andrew S. Tanenbaum和 Albert S. Woodhull的《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来学习操作系统的者,本书尤其适合作为你的引路书籍,因为它翔实地介绍了初学者入门时所必需的知识积累,而这些知识在《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一书中是没有涉及的,笔者本人是把这本书作为写操作系统的主要参考书籍之一,所以在本书中对它多有借鉴。   你需要什么技术基础   在本书中所用到的计算机语言只有两种:汇编和 C语言。所以只要你具备汇编和 C语言的经验,就可以阅本书。除对操作系统常识性的了解(比如知道中断、进程等概念)之外,本书不假定者具备其他任何经验。   如果你学习过操作系统的理论课程,你会发现本书是对于理论的吻合和补充。它是从实践的角度为你展现一幅操作系统画面。   书中涉及了 Intel CPU保护模式、Linux命令等内容,到时候会有尽可能清晰的讲解,如果笔者认为某些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教材系统学习,会在书中加以说明。   另外,本书只涉及 Intel x86平台。   统一思想——让我们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   道篇   让我们有效而愉快地学习   你大概依然记得在你亲自敲出第一个“Hello world”程序并运行成功时的喜悦,那样的成就感助燃了你对编写程序浓厚的兴趣。随后你不断地学习,每学到新的语法都迫不及待地在计算机上调试运行,在调试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学到新知,并获得新的成就感。   可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假如课程不是这样的安排,而是先试图告诉你所有的语法,中间没有任何实践的机会,试问这样的课程你能接受吗?我猜你唯一的感受将是索然寡味。   原因何在?只是因为你不再有因为不断实践而获得的源源不断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是学习过程中快乐的源泉,没有了成就感,学习的愉快程度将大打折扣,效果于是也将变得不容乐观。   每个人都希望有效而且愉快的学习过程,可不幸的是,我们见到的操作系统课程十之八九令我们失望,作者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进程管理存储管理I/O控制调度算法,可我们到头来也没有一点的感性认识。我们好像已经理解却又好像一无所知。很明显,没有成就感,一点也没有。笔者痛恨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决不会重蹈这样的覆辙,让者获得成就感将是本书的灵魂。   其实这本书完全可以称作一本回忆录,记载了笔者从开始不知道保护模式为何物到最终形成一个小小   OS的过程,这样的回忆录性质保证了章节的安排完全遵从操作的时间顺序,于是也就保证了每一步的可操作性,毫无疑问,顺着这样的思路走下来,每一章的成果都需要努力但又尽在眼前,步步为营是我   们的战术,成就感是我们的宗旨。   我们将从二十行代码开始,让我们最简单的操作系统婴儿慢慢长大,变成一个翩翩少年,而其中的每一步,你都可以在书中的指导下自己完成,不仅仅是看到,而是自己做到!你将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不断的成就感,笔者真心希望在阅本书的过程中,你的学习过程可以变得愉快而有效。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从感性到理性   在你没有登过泰山之前,无论书中怎样描写它的样子你都无法想象出它的真实面目,即便配有插图,你对它的了解仍会只是支离破碎。毫无疑问,一千本对泰山描述的书都比不上你一次登山的经历。文学家的描述可能是华丽而优美的,可这样的描述最终产生的效果可能是你非去亲自登泰山不可。反过来想呢,假如你已经登过泰山,这样的经历产生的效果会是你想尽天下描述泰山的书而后快吗?可能事实恰恰相反,你可能再也不想去看那些文字描述。   是啊,再好的讲述,又哪比得上亲身的体验?人们的认知规律本来如此,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的理论。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事倍功。   如果操作系统是一座这样的大山,本书愿做你的导游,引领你进入它的门径。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仅仅是给你讲述这座大山的故事,你只是在听讲,并没有身临其境,而随着这本书亲身体验,则好像置身于山门之内,你不但可以看见眼前的每一个细节,更是具有了走完整座大山的信心。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旨在引路,不会带领你走完整座大山,但是有兴趣的者完全可以在本书最终形成的框架的基础上容易地实现其他操作系统书籍中讲到的各种原理和算法,从而对操作系统有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清醒认识。   暂时的错误并不可怕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全貌没有很好理解的时候,很可能会对某一部分产生理解上的误差,这就是所谓的断章取义。很多时候断章取义是难免的,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看到更多,了解更多,对原先事物的认识也会变得深刻甚至不同。   对于操作系统这样复杂的东西来说,要想了解所有的细节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在很多地方,会有一些误解发生。这都没有关系,随着了解的深入,这些误解总会得到澄清,到时你会发现,自己对某一方面已经非常熟悉了,这时的成就感,一定会让你感到非常愉悦。   本书内容的安排遵从的是代码编写的时间顺序,它更像是一本开发日记,所以在书中一些中间过程不完美的产物被有意保留了下来,并会在以后的章节中对它们进行修改和完善,因为笔者认为,一些精妙的东西背后,一定隐藏着很多中间的产物,一个伟大的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是天才们刹那间的灵光一闪,背后也一定有着我们没有看到的不伟大甚至是谬误。笔者很想追寻前辈们的脚步,重寻他们当日的足迹。做到这一点无疑很难,但即便无法做到,只要能引起者的一点思索,也是本书莫大的幸事。   挡住了去路的,往往不是大树,而是小藤   如果不是亲身去做,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困难是什么。   就好像你买了一台功能超全的微波炉回家,研究完了整本说明书,踌躇满志想要烹饪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家里的油盐已经用完。而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所有的商店都已经关门,你气急败坏,简直想摸起铁勺砸向无辜的微波炉。   研究说明书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没开始之前,你永远都想不到让你无法烹饪的原因居然是十块钱一瓶的油和一块钱一袋的更加微不足道的盐。你还以为困难是微波炉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控制键盘。   其实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比如写一个操作系统,即便一个很小的可能受理论家们讥笑的操作系统雏形,仍然可能遇到一大堆你没有想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中根本没有提到。所以唯一的办法,便是亲自去做,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术篇   用到什么再学什么   我们不是在考试,我们只是在为了自己的志趣而努力,所以就让我们忠于自己的喜好吧,不必为了考试而看完所有的章节,无论那是多么的乏味。让我们马上投入实践,遇到问题再图解决的办法。笔者非常推崇这样的学习方法:   实践 →遇到问题 →解决问题 →再实践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投入;由于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是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们才会非常专注;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高效。而最有趣的是,最终你会发现你并没有因为选择这样的学习方法而少学到什么,相反,你会发现你用更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格外的扎实。   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笔者还清楚地记得刚刚下载完 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 Manual那三个可怕的 PDF文件时的心情,那时心里暗暗嘀咕,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东西懂啊!可是突然有一天,当这些东西真的已经被基本完的时候,我想起当初的畏惧,时间其实并没有过去多少。   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没有什么真正可怕,尤其是,我们所做的并非创造性的工作,所有的问题前人都曾经解决,所以我们更是无所畏惧,更何况我们不仅有书店,而且有互联网,动动手脚就能找到需要的资料,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就够了。   所以当遇到困难时,请静下心来,慢慢研究,因为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适当地囫囵吞枣   如果囫囵吞枣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而非终点,那么它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鲁迅先生学习英语的故事,他建议在阅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忽略,等到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会自然解决。   在本书中,有时候可能先列出一段代码,告诉你它能完成什么,这时你也可以大致过,因为下面会有对它详细的解释。第一遍它的时候,你只要了解大概就够了。    本书的原则   1.宁可啰嗦一点,也不肯漏掉细节   在书中的有些地方,你可能觉得有些很“简单”的问题都被列了出来,甚至显得有些啰嗦,但笔者宁可让内容写得啰嗦点,因为笔者自己在书的时候有一个体验,就是有时候一个问题怎么也想不通,经过很长时间终于弄明白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简单”。可能作者认为它足够简单以至于可以跳过不提,但者未必那么幸运一下子就弄清楚。   不过本书到后面的章节,如果涉及的细节是前面章节提到过的,就有意地略过了。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开始时本书会提醒者增加一个源文件之后不要忘记修改Makefile,到后来就假定者已经熟悉了这个步骤,可能就不再提及了。   2.努力做到平易近人   笔者更喜欢把本书称作一本笔记或者学习日志,不仅仅是因为它基本是真实的学习过程的再现,而且笔者不想让它有任何居高临下甚至是晦涩神秘的感觉。如果有一个地方你觉得书中没有说清楚以至于你没有弄明白,请你告诉我,我会在以后做出改进。 3.代码注重可性但不注重效率   本书的代码力求简单易懂,在此过程中很少考虑运行的效率。一方面因为书中的代码仅仅供学习之用,暂时并不考虑实际用途;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当我们对操作系统足够了解之后再考虑效率的问题也不迟。   本书附带光盘说明   本书附带光盘中有本书用到的所有源代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止包含完整的操作系统代码,还包含各个步骤的中间产物。换句话说,开发中每一步骤的代码,都可在光盘中单独文件夹中找到。举例说明,书的开篇介绍引导扇区,者在相应文件夹中就只看到引导扇区的代码;第 9章介绍文件系统,在相应文件夹中就不会包含第 10章内存管理的代码。在任何一个步骤对应的文件夹中,都包含一个完整可编译运行的代码树,以方便者试验之用。这样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者都可彻底了解阶段性成果,且不必担心受到自己还未学习的内容的影响,从而使学习不留死角。   在书的正文中引用的代码会标注出出自哪个文件。以“chapter5/b/bar.c”为例:如果你使用Linux,并且光盘挂载到“/mnt/cdrom”,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mnt/cdrom/chapter5/b/bar.c”;如果你使用Windows,并且光盘是 X:盘,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X:nchapter5nbnbar.c”。 目 录   上 篇   第1章 马上动手写一个最小的“操作系统” 2   1.1 准备工作 2   1.2 十分钟完成的操作系统 3   1.3 引导扇区 4   1.4 代码解释 4   1.5 水面下的冰山 6   1.6 回顾 7   第2章 搭建你的工作环境 8   2.1 虚拟计算机Bochs 8   2.1.1 Bochs初体验 8   2.1.2 Bochs的安装 9   2.1.3 Bochs的使用 10   2.1.4 用Bochs调试操作系统 12   2.2 QEMU 15   2.3 平台之争:Windows还是*nix 16   2.4 GNU/Linux下的开发环境 20   2.5 Windows下的开发环境 22   2.6 总结 23   第3章 保护模式(Protect Mode) 25   3.1 认识保护模式 25   3.1.1 保护模式的运行环境 29   3.1.2 GDT(Global Descriptor Table) 31   3.1.3 实模式到保护模式,不一般的jmp 33   3.1.4 描述符属性 35   3.2 保护模式进阶 38   3.2.1 海阔凭鱼跃 38   3.2.2 LDT(Local Descriptor Table) 44   3.2.3 特权级概述 48   3.2.4 特权级转移 51   3.2.5 关于“保护”二字的一点思考 65   3.3 页式存储 65   3.3.1 分页机制概述 66   3.3.2 编写代码启动分页机制 67   3.3.3 PDE和PTE 68   3.3.4 cr3 71   3.3.5 回头看代码 72   3.3.6 克勤克俭用内存 73   3.3.7 进一步体会分页机制 81   3.4 中断和异常 87   3.4.1 中断和异常机制 87   3.4.2 外部中断 90   3.4.3 编程操作8259A 91   3.4.4 建立IDT 94   3.4.5 实现一个中断 95   3.4.6 时钟中断试验 96   3.4.7 几点额外说明 98   3.5 保护模式下的I/O 100   3.5.1 IOPL 100   3.5.2 I/O许可位图(I/O Permission Bitmap) 100   3.6 保护模式小结 101   第4章 让操作系统走进保护模式 102   4.1 突破512字节的限制 102   4.1.1 FAT12 103   4.1.2 DOS可以识别的引导盘 108   4.1.3 一个最简单的Loader 108   4.1.4 加载Loader入内存 109   4.1.5 向Loader交出控制权 116   4.1.6 整理boot.asm 116   4.2 保护模式下的“操作系统” 117   第5章 内核雏形 119   5.1 在Linux下用汇编写Hello World 119   5.2 再进一步,汇编和C同步使用 120   5.3 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 123   5.4 从Loader到内核 127   5.4.1 用Loader加载ELF 127   5.4.2 跳入保护模式 131   5.4.3 重新放置内核 137   5.4.4 向内核交出控制权 142   5.5 扩充内核 143   5.5.1 切换堆栈和GDT 144   5.5.2 整理我们的文件夹 148   5.5.3 Makefile 149   5.5.4 添加中断处理 155   5.5.5 两点说明 168   5.6 小结 169   第6章 进程 171   6.1 迟到的进程 171   6.2 概述 171   6.2.1 进程介绍 172   6.2.2 未雨绸缪——形成进程的必要考虑 172   6.2.3 参考的代码 173   6.3 最简单的进程 174   6.3.1 简单进程的关键技术预测 175   6.3.2 第一步——ring0→ring1 178   6.3.3 第二步——丰富中断处理程序 189   6.4 多进程 200   6.4.1 添加一个进程体 200   6.4.2 相关的变量和宏 200   6.4.3 进程表初始化代码扩充 202   6.4.4 LDT 203   6.4.5 修改中断处理程序 203   6.4.6 添加一个任务的步骤总结 206   6.4.7 号外:Minix的中断处理 207   6.4.8 代码回顾与整理 212   6.5 系统调用 220   6.5.1 实现一个简单的系统调用 222   6.5.2 get_ticks的应用 227   6.6 进程调度 232   6.6.1 避免对称——进程的节奏感 232   6.6.2 优先级调度总结 240   第7章 输入/输出系统 242   7.1 键盘 242   7.1.1 从中断开始——键盘初体验 242   7.1.2 AT、PS/2键盘 243   7.1.3 键盘敲击的过程 244   7.1.4 用数组表示扫描码 248   7.1.5 键盘输入缓冲区 251   7.1.6 用新加的任务处理键盘操作 253   7.1.7 解析扫描码 254   7.2 显示器 263   7.2.1 初识TTY 264   7.2.2 基本概念 264   7.2.3 寄存器 267   7.3 TTY任务 270   7.3.1 TTY任务框架的搭建 272   7.3.2 多控制台 277   7.3.3 完善键盘处理 281   7.3.4 TTY任务总结 288   7.4 区分任务和用户进程 289   7.5 printf 291   7.5.1 为进程指定TTY 292   7.5.2 printf()的实现 292   7.5.3 系统调用write() 294   7.5.4 使用printf() 296   下 篇   第8章 进程间通信 300   8.1 微内核还是宏内核 300   8.1.1 Linux的系统调用 302   8.1.2 Minix的系统调用 303   8.1.3 我们的选择 305   8.2 IPC 306   8.3 实现IPC 306   8.3.1 assert()和panic() 309   8.3.2 msg_send()和msg_receive() 313   8.3.3 增加消息机制之后的进程调度 321   8.4 使用IPC来替换系统调用get_ticks 322   8.5 总结 324   第9章 文件系统 325   9.1 硬盘简介 325   9.2 硬盘操作的I/O 端口 326   9.3 硬盘驱动程序 327   9.4 文件系统 337   9.5 硬盘分区表 338   9.6 设备号 344   9.7 用代码遍历所有分区 347   9.8 完善硬盘驱动程序 352   9.9 在硬盘上制作一个文件系统 355   9.9.1 文件系统涉及的数据结构 356   9.9.2 编码建立文件系统 358   9.10 创建文件 366   9.10.1 Linux下的文件操作 366   9.10.2 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 367   9.10.3 open() 369   9.11 创建文件所涉及的其他函数 377   9.11.1 strip_path() 377   9.11.2 search_file() 378   9.11.3 get_inode()和sync_inode() 379   9.11.4 init_fs() 381   9.11.5 read_super_block()和get_super_block() 382   9.12 关闭文件 383   9.13 查看已创建的文件 384   9.14 打开文件 386   9.15 写文件 387   9.16 测试文件写 390   9.17 文件系统调试 393   9.18 删除文件 395   9.19 插曲:奇怪的异常 401   9.20 为文件系统添加系统调用的步骤 403   9.21 将TTY纳入文件系统 404   9.22 改造printf 411   9.23 总结 413   第10章 内存管理 414   10.1 fork 414   10.1.1 认识fork 414   10.1.2 fork前要做的工作(为fork所做的准备) 417   10.1.3 fork()库函数 421   10.1.4 MM 421   10.1.5 运行 427   10.2 exit和wait 427   10.3 exec 432   10.3.1 认识exec 433   10.3.2 为自己的操作系统编写应用程序 434   10.3.3 “安装”应用程序 436   10.3.4 实现exec 442   10.4 简单的shell 447   10.5 总结 449   第11章 尾声 451   11.1 让mkfs()只执行一次 451   11.2 从硬盘引导 455   11.2.1 编写硬盘引导扇区和硬盘版loader 455   11.2.2 “安装”hdboot.bin和hdldr.bin 461   11.2.3 grub 461   11.2.4 小结 463   11.3 将OS安装到真实的计算机 465   11.3.1 准备工作 465   11.3.2 安装Linux 466   11.3.3 编译源代码 466   11.3.4 开始安装 467   11.4 总结 467   参考文献 470 解密《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 5 月 18 日见到了《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的样书,多少有些激动。想一想前一版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是那么畅销,这一本一定不能含糊。整个出版过程我能看到作者于渊为此付出的努力,还在自己排版的过程有深入体会,通过于渊的讲座也让博文视点的员工分享到他在排版过程中的很多心得。 应该有几万个朋友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了,本书的第 2 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出来肯定有非常多的朋友想问,这两本书到底有何区别呢?就此博文视点对本书作者于渊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明显区别在哪些方面? * 于渊:作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以下简称《自》)的第二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以下简称“新版”)主要有以下变化: 1. 书中示例操作系统的名字改为 Orange'S 2. 书名改为《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 3. 增加了有关 IPC 、 FS 、 MM 等内容 4. 将默认开发平台改为 GNU/Linux ,同时兼顾 Windows 5. 更改了排版工具,并使用技术手段增加书的可性,比如代码行号的运用 6. 建立专门网站以服务者 7. 建立专门讨论区供者交流 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者一定知道,其中默认使用 Windows 作为开发平台,同时使用虚拟机来编译及运行自己的 OS ,在新版中这一点发生了变化(如上述第 4 条所述),具体的变化原因在书中第二章有详细的叙述。虽然开发平台是第二位的事情,但书中的默认平台却不免影响到叙述细节,所以,如果者基于自己的原因坚持在 Windows 上开发(可能的原因或许有对 Linux 不熟悉、需要边开发操作系统边登录某些网上银行等等),则可能对到的内容进行一点点额外加工。当然,所需的额外加工是少量的,而且在第二章中也有专门的文字介绍如何在两种平台下搭建工作环境。此外,如果者不介意花钱,还可以同时购买《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和新版,相互参照阅。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相比是否有所增加吗?增加了多少内容量呢? 于渊:新版的内容是有增加的,新增文字约占整本书的三分之一,《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新增代码则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中代码的数倍。这些新增的内容,者只能从新版中获得。目前并未有将新增内容单独成书的打算,所以者即便仅想阅第八章以后的内容,也需要购买整本《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已经购买了《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者可能觉得有点浪费,但事实并不如此,因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内容经过了重新排版、修订和编辑(比如代码格式进行了重排,更方便与光盘中的文件对照阅,以及其中所有的矢量图都用 pgf/TikZ 重新绘制等)笔者倾注的心血使得新版的感官已经大为不同,者一看便知。 * 提问:在《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大卖的时候,您是否想过会有第二版出版呢? * 于渊:坦白讲,我在写作《自》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 提问:那么为什么又写作了第二版呢? * 于渊: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 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全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 提问:这本书为何不考虑用 WORD 排版? * 于渊:新版的排版是我用 LaTeX 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 LaTeX 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代码的准确位置。 * 提问:第二版还有哪些区别呢? Orange'S 这个名字很特别,有什么寓意吗? * 于渊:新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 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 (本意为 TryMinix )改成了新名字 Orange'S (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新版中,原先的叙述风格都尽量地得以贯彻,而在表现形式上,新版用了更多心思,我相信者能在其中发现这些特点:关注动手细节,探寻代码背后的故事,结果与过程兼顾,内容与形式并重。加上专门为本书建立的网站和讨论区,我相信者能更容易地阅,更轻松地学习。
CruiseYoung提供的带有详细书签的电子书籍目录 http://blog.csdn.net/fksec/article/details/7888251 该资料是《Oracle SQL高级编程》的源代码 对应的书籍资料见: Oracle SQL高级编程(资深Oracle专家力作,OakTable团队推荐) 基本信息 原书名: Pro Oracle SQL 原出版社: Apress 作者: (美)Karen Morton    Kerry Osborne    Robyn Sands    Riyaj Shamsudeen    Jared Still    译者: 朱浩波 丛书名: 图灵程序设计丛书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66149 上架时间:2011-11-9 出版日期:2011 年11月 开本:16开 页码:502 版次:1-1 主编推荐     资深Oracle专家力作,OakTable团队推荐     全面、独到、翔实,题材丰富     Oracle开发人员和DBA必备 内容简介     Oracle 数据库中的SQL是当今市场上功能最强大的SQL实现之一,而本书全面展示了这一工具的威力。如何才能让更多人有效地学习和掌握SQL呢?Karen Morton及其团队在本书中提供了专业的方案:先掌握语言特性,再学习Oracle为提升语言效率而加入的支持特性,进而将两者综合考虑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作者通过总结各自多年的软件开发和教学培训经验,与大家分享了掌握Oracle SQL所独有的丰富功能的技巧所在,内容涵盖SQL执行、联结、集合、分析函数、子句、事务处理等多个方面。者可以学习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掌握Oracle数据库中独有的SQL强大特征;     取并理解SQL执行计划;     快速分析并改进表现欠佳的SQL;     通过提示及配置文件等来控制执行计划;     在程序中优化查询而无需改动代码。     作为Oracle SQL经典著作之一,本书为SQL开发人员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赋予了他们不断开拓的动力。 作者简介     KAREN MORTON 研究人员、教育家及顾问,Fidelity信息服务公司的资深数据库管理员和性能调优专家。她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使用Oracle,从事 Oracle的教学工作也已经超过10年的时间。她是Oracle ACE,也是OakTable(Oracle社区中著名的“Oracle科学家”的非正式组织)的成员,经常在技术会议上演讲。她的著作还包括 Expert Oracle Practices和Beginning Oracle SQL,博客主页是karenmorton.blogspot.com。     KERRY OSBORNE  专注于Oracle咨询的Enkitec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从1982年开始使用Oracle(第2版)。他当过开发人员,也做过DBA,目前是 Oracle ACE总监和OakTable成员。最近几年,他专注于研究Oracle内部原理以及解决性能问题。他的博客主页是 kerryosborne.oracle-guy.com。     ROBYN SANDS 思科公司的软件工程师,为思科的客户设计开发嵌入式Oracle数据库产品。从1996年开始使用Oracle,在应用开发、大型系统实现以及性能评估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她是OakTable的成员,同时是Expert Oracle Practices (2010年 Apress出版)一书的合著者。     RIYAJ SHAMSUDEEN 专注于性能/数据恢复/电子商务的咨询公司OraInternals的首席数据库管理员和董事长。有近20年使用Oracle技术产品以及Oracle数据库管理员/Oracle数据库应用管理员的经验,是真正应用集群、性能调优以及数据库内部属性方面的专家。同时是一位演讲家及Oracle ACE。     JARED STILL 从1994年就开始使用Oracle。他认为对于SQL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相信每一个查询Oracle数据库的人都需要精通SQL语言,才能写出高效的查询。他参与本书的编写就是为了帮助别人实现这一目标。 目录 封面 -11 封底 -10 扉页 -9 版权 -8 版权声明 -7 致谢 -6 目录 -5 第1章 SQL核心 1 1.1 SQL语言 1 1.2 数据库的接口 2 1.3 SQL*Plus 回顾 3 1.3.1 连接到数据库 3 1.3.2 配置SQL*Plus环境 4 1.3.3 执行命令 6 1.4 5 个核心的SQL语句 8 1.5 SELECT语句 8 1.5.1 FROM子句 9 1.5.2 WHERE子句 11 1.5.3 GROUP BY子句 11 1.5.4 HAVING子句 12 1.5.5 SELECT列表 12 1.5.6 ORDERBY子句 13 1.6 INSERT语句 14 1.6.1 单表插入 14 1.6.2 多表插入 15 1.7 UPDATE语句 17 1.8 DELETE语句 20 1.9 MERGE语句 22 1.10 小结 24 第2章 SQL执行 25 2.1 Oracle架构基础 25 2.2 SGA-共享池 27 2.3 库高速缓存 28 2.4 完全相同的语句 29 2.5 SGA-缓冲区缓存 32 2.6 查询转换 35 2.7 视图合并 36 2.8 子查询解嵌套 39 2.9 谓语前推 42 2.10 使用物化视图进行查询重写 44 2.11 确定执行计划 46 2.12 执行计划并取得数据行 50 2.13 SQL执行——总览 52 2.14 小结 53 第3章 访问和联结方法 55 3.1 全扫描访问方法 55 3.1.1 如何选择全扫描操作 56 3.1.2 全扫描与舍弃 59 3.1.3 全扫描与多块取 60 3.1.4 全扫描与高水位线 60 3.2 索引扫描访问方法 65 3.2.1 索引结构 66 3.2.2 索引扫描类型 68 3.2.3 索引唯一扫描 71 3.2.4 索引范围扫描 72 3.2.5 索引全扫描 74 3.2.6 索引跳跃扫描 77 3.2.7 索引快速全扫描 79 3.3 联结方法 80 3.3.1 嵌套循环联结 81 3.3.2 排序-合并联结 83 3.3.3 散列联结 84 3.3.4 笛卡儿联结 87 3.3.5 外联结 88 3.4 小结 94 第4章 SQL是关于集合的 95 4.1 以面向集合的思维方式来思考 95 4.1.1 从面向过程转变为基于集合的思维方式 96 4.1.2 面向过程vs.基于集合的思维方式:一个例子 100 4.2 集合运算 102 4.2.1 UNION和UNION ALL 103 4.2.2 MINUS 106 4.2.3 INTERSECT 107 4.3 集合与空值 108 4.3.1 空值与非直观结果 108 4.3.2 集合运算中的空值行为 110 4.3.3 空值与GROUP BY和ORDER BY 112 4.3.4 空值与聚合函数 114 4.4 小结 114 第5章 关于问题 116 5.1 问出好的问题 116 5.2 提问的目的 117 5.3 问题的种类 117 5.4 关于问题的问题 119 5.5 关于数据的问题 121 5.6 建立逻辑表达式 126 5.7 小结 136 第6章 SQL执行计划 137 6.1 解释计划 137 6.1.1 使用解释计划 137 6.1.2 理解解释计划可能达不到目的的方式 143 6.1.3 阅计划 146 6.2 执行计划 148 6.2.1 查看最近生成的SQL语句 149 6.2.2 查看相关执行计划 149 6.2.3 收集执行计划统计信息 151 6.2.4 标识SQL语句以便以后取回计划 153 6.2.5 深入理解DBMS_XPLAN的细节 156 6.2.6 使用计划信息来解决问题 161 6.3 小结 169 第7章 高级分组 170 7.1 基本的GROUP BY用法 171 7.2 HAVING子句 174 7.3 GROUP BY的“新”功能 175 7.4 GROUP BY的CUBE扩展 175 7.5 CUBE的实际应用 179 7.6 通过GROUPING()函数排除空值 185 7.7 用GROUPING()来扩展报告 186 7.8 使用GROUPING_ID()来扩展报告 187 7.9 GROUPING SETS与ROLLUP() 191 7.10 GROUP BY局限性 193 7.11 小结 196 第8章 分析函数 197 8.1 示例数据 197 8.2 分析函数剖析 198 8.3 函数列表 199 8.4 聚合函数 200 8.4.1 跨越整个分区的聚合函数 201 8.4.2 细粒度窗口声明 201 8.4.3 默认窗口声明 202 8.5 Lead和Lag 202 8.5.1 语法和排序 202 8.5.2 例1:从前一行中返回一个值 203 8.5.3 理解数据行的位移 204 8.5.4 例2:从下一行中返回一个值 204 8.6 First_value和Last_value 205 8.6.1 例子:使用First_value来计算最大值 206 8.6.2 例子:使用Last_value来计算最小值 207 8.7 其他分析函数 207 8.7.1 Nth_value(11gR2) 207 8.7.2 Rank 209 8.7.3 Dense_rank 210 8.7.4 Row_number 211 8.7.5 Ratio_to_report 211 8.7.6 Percent_rank 212 8.7.7 Percentile_cont 213 8.7.8 Percentile_disc 215 8.7.9 NTILE 215 8.7.10 Stddev 216 8.7.11 Listagg 217 8.8 性能调优 218 8.8.1 执行计划 218 8.8.2 谓语 219 8.8.3 索引 220 8.9 高级话题 221 8.9.1 动态SQL 221 8.9.2 嵌套分析函数 222 8.9.3 并行 223 8.9.4 PGA大小 224 8.10 组织行为 224 8.11 小结 224 第9章 Model子句 225 9.1 电子表格 225 9.2 通过Model子句进行跨行引用 226 9.2.1 示例数据 226 9.2.2 剖析Model子句 227 9.2.3 规则 228 9.3 位置和符号引用 229 9.3.1 位置标记 229 9.3.2 符号标记 230 9.3.3 FOR循环 231 9.4 返回更新后的行 232 9.5 求解顺序 233 9.5.1 行求解顺序 233 9.5.2 规则求解顺序 235 9.6 聚合 237 9.7 迭代 237 9.7.1 一个例子 238 9.7.2 PRESENTV与空值 239 9.8 查找表 240 9.9 空值 242 9.10 使用Model子句进行性能调优 243 9.10.1 执行计划 243 9.10.2 谓语前推 246 9.10.3 物化视图 247 9.10.4 并行 249 9.10.5 Model子句执行中的分区 250 9.10.6 索引 251 9.11 子查询因子化 252 9.12 小结 253 第10章 子查询因子化 254 10.1 标准用法 254 10.2 SQL优化 257 10.2.1 测试执行计划 257 10.2.2 跨多个执行的测试 260 10.2.3 测试查询改变的影响 263 10.2.4 寻找其他优化机会 266 10.2.5 将子查询因子化应用到PL/SQL中 270 10.3 递归子查询 273 10.3.1 一个CONNECT BY的例子 274 10.3.2 使用RSF的例子 275 10.3.3 RSF的限制条件 276 10.3.4 与CONNECT BY的不同点 276 10.4 复制CONNECT BY的功能 277 10.4.1 LEVEL伪列 278 10.4.2 SYS_CONNECT_BY_PATH函数 279 10.4.3 CONNECT_BY_ROOT运算符 281 10.4.4 CONNECT_BY_ISCYCLE伪列和NOCYCLE参数 284 10.4.5 CONNECT_BY_ISLEAF伪列 287 10.5 小结 291 第11章 联结和反联结 292 11.1 联结 292 11.2 联结执行计划 300 11.3 控制联结执行计划 305 11.3.1 使用提示控制联结执行计划 305 11.3.2 在实例级控制联结执行计划 308 11.4 联结限制条件 310 11.5 联结必要条件 312 11.6 反联结 312 11.7 反联结执行计划 317 11.8 控制反联结执行计划 326 11.8.1 使用提示控制反联结执行计划 326 11.8.2 在实例级控制反联结执行计划 327 11.9 反联结限制条件 330 11.10 反联结必要条件 333 11.11 小结 333 第12章 索引 334 12.1 理解索引 335 12.1.1 什么时候使用索引 335 12.1.2 列的选择 337 12.1.3 空值问题 338 12.2 索引结构类型 339 12.2.1 B-树索引 339 12.2.2 位图索引 340 12.2.3 索引组织表 341 12.3 分区索引 343 12.3.1 局部索引 343 12.3.2 全局索引 345 12.3.3 散列分区与范围分区 346 12.4 与应用特点相匹配的解决方案 348 12.4.1 压缩索引 348 12.4.2 基于函数的索引 350 12.4.3 反转键索引 353 12.4.4 降序索引 354 12.5 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355 12.5.1 不可见索引 355 12.5.2 虚拟索引 356 12.5.3 位图联结索引 357 12.6 小结 359 第13章 SELECT以外的内容 360 13.1 INSERT 360 13.1.1 直接路径插入 360 13.1.2 多表插入 363 13.1.3 条件插入 364 13.1.4 DML错误日志 364 13.2 UPDATE 371 13.3 DELETE 376 13.4 MERGE 380 13.4.1 语法和用法 380 13.4.2 性能比较 383 13.5 小结 385 第14章 事务处理 386 14.1 什么是事务 386 14.2 事务的ACID属性 387 14.3 事务隔离级别 388 14.4 多版本一致性 390 14.5 事务控制语句 391 14.5.1 Commit(提交) 391 14.5.2 Savepoint(保存点) 391 14.5.3 Rollback(回滚) 391 14.5.4 Set Transaction(设置事务) 391 14.5.5 Set Constraints(设置约束) 392 14.6 将运算分组为事务 392 14.7 订单录入模式 393 14.8 活动事务 399 14.9 使用保存点 400 14.10 序列化事务 403 14.11 隔离事务 406 14.12 自治事务 409 14.13 小结 413 第15章 测试与质量保证 415 15.1 测试用例 416 15.2 测试方法 417 15.3 单元测试 418 15.4 回归测试 422 15.5 模式修改 422 15.6 重复单元测试 425 15.7 执行计划比较 426 15.8 性能测量 432 15.9 在代码中加入性能测量 432 15.10 性能测试 436 15.11 破坏性测试 437 15.12 通过性能测量进行系统检修 439 15.13 小结 442 第16章 计划稳定性与控制 443 16.1 计划不稳定性:理解这个问题 443 16.1.1 统计信息的变化 444 16.1.2 运行环境的改变 446 16.1.3 SQL语句的改变 447 16.1.4 绑定变量窥视 448 16.2 识别执行计划的不稳定性 450 16.2.1 抓取当前所运行查询的数据 451 16.2.2 查看一条语句的性能历史 452 16.2.3 按照执行计划聚合统计信息 454 16.2.4 寻找执行计划的统计方差 454 16.2.5 在一个时间点附近检查偏差 456 16.3 执行计划控制:解决问题 458 16.3.1 调整查询结构 459 16.3.2 适当使用常量 459 16.3.3 给优化器一些提示 459 16.4 执行计划控制:不能直接访问代码 466 16.4.1 选项1:改变统计信息 467 16.4.2 选项2:改变数据库参数 469 16.4.3 选项3:增加或移除访问路径 469 16.4.4 选项4:应用基于提示的执行计划控制机制 470 16.4.5 大纲 470 16.4.6 SQL概要文件 481 16.4.7 SQL执行计划基线 496 16.4.8 基于提示的执行计划控制机制总结 502 16.5 结论 502 媒体评论     本书作者全部是OakTable的成员,且具有15~29年丰富的Oracle开发经验。在研究一些被其他专门讨论Oracle SQL语言的参考书直接忽略的问题时,这种对Oracle数据库的长期钻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亚马逊者评论 精彩内容     SQL核心     凯伦?莫顿(Karen Morton)     不管你是刚开始写SQL语句还是已经写过很多年了,学会写出“好的”SQL这个过程都需要具有很扎实的SQL核心语法和概念基础知识。本章对SQL语言的核心概念及其性能做了回顾,同时还描述了一些你应该已经很熟悉的常用SQL命令。对于那些以前曾经使用过SQL并且基础知识相当牢靠的者来说,本章就是一个简要的复习,让你为后面更详细的SQL论述做好准备。如果你是一位SQL新人,你可能想要先阅Beginning Oracle SQL这本书以确保掌握SQL的基础。不管是哪种情况,第1章的目的就是通过对5个核心SQL语句的快速浏览来衡量一下你的SQL水平,同时还概述了我们用来执行SQL语句的工具:SQL*Plus。     1.1  SQL语言     SQL语言最早是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称为结构化英文查询语言,简称为SEQUEL。该语言是基于E.F.Codd在1969年提出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的。后来因为商标的纠纷,其简称又进一步缩写为SQL。1986年和1987年,ANSI(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和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先后将SQL语言采纳为标准语言。而人们并不熟悉的是,ANSI官方曾将SQL语言的音确定为“S-Q-L”。绝大多数人,包括我本人,都还在使用“sequel”的音,只是因为这样起来更顺口一些。     SQL的目的就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到数据库的接口,在本书指的是Oracle数据库。每一条SQL语句对于数据库来说就是一条命令或指令。SQL与其他编程语言(如C或Java)的区别就在于它是要处理数据集合而不是一行一行的数据。语言本身也不需要你提供如何导航到数据的指令——这是在后台透明地进行的。但你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看到,如果想在Oracle中写出高效的SQL语句,了解数据及其在数据库中的存储方式与存储位置是很重要的。     由于不同的供应商(例如甲骨文、IBM和微软)实现SQL核心功能的机制相差无几,所以基于某一种数据库所学的技巧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类型的数据库上。你基本上可以利用同样的SQL语句来进行数据的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以及创建、修改和删除对象,而不必管数据库的供应商是哪家。     尽管SQL是各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但实际上它并不一定是关系型的。在本书后面我将就这一点稍作扩展。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细节,我推荐大家阅C.J.Date的SQL and Relational Theory一书。需要铭记于心的一点是SQL语言并不总是严格遵守关系模型的——它根本就没有实现关系模型的某些要素,同时还不恰当地实现了一些要素。事实上,既然SQL是基于关系模型的,那么要想写出尽可能正确高效的SQL语句,你不仅必须要理解SQL语言,还要理解关系模型。     1.2  数据库的接口     多年以来人们开发出多种途径来传递SQL语句到数据库并获得结果。Oracle数据库的本地接口界面是Oracle调用界面(OCI)。OCI将由Oracle内核传送而来的查询语句发送到数据库。当使用某种Oracle工具如SQL*Plus或者SQL Developer时,你都在使用OCI。其他的Oracle工具如SQL*Loader、数据泵(Data Pump)以及Real Application Testing (RAT)既使用OCI,也可以使用语言特定的接口,如Oracle JDBC-OCI、ODP.Net、Oracle预编译器、Oracle ODBC以及Oracle C++调用接口(OCCI)驱动器。     当使用编程语言(如COBOL或C语言)时,你所写的语句被称为嵌入式的SQL语句并且在应用程序编译之前会由SQL预处理器进行预处理。代码清单1-1是一段可以在C/C++程序块中使用的SQL语句的例子。     代码清单1-1  C/C++程序块中所嵌入的SQL语句     其他工具,例如SQL*Plus和SQL Developer,都是交互式的工具。你输入并执行命令,然后获得相应的输出。交互式工具并不需要在运行代码前先精确编译,你只需要输入想要执行的命令即可。代码清单1-2是一段使用SQL*Plus执行语句的例子。     代码清单1-2  使用SQL*Plus执行SQL语句     在本书中,为了保持一致性我们所用的示例代码清单都使用SQL*Plus工具,但需要记住的是,不管你是用什么方法或工具来输入和执行SQL语句,所有的事情最后都要通过OCI来传递到数据库。这里的主旨就是不管你所使用的是什么工具,其本地接口都是一样的。     1.3  SQL*Plus回顾     SQL*Plus是一个不管采用哪个安装平台(Windows或Unix)都会提供的命令行工具。它是一个用来输入和执行SQL语句并显示输出结果的纯文本环境。用该工具可以直接输入、编辑命令,可以一条条地保存和执行命令或者通过脚本文件来进行,然后将输出结果以很精美格式的报表输出。要启动SQL*Plus你只需要在主机的命令提示符后敲入sqlplus即可。     1.3.1  连接到数据库     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SQL*Plus连接数据库。然而在连接之前,你还需要在$ORACLE_HOME/ network/admin/tnsnames.ora这个文件中登记想要连接的数据库。有两种通常使用的方法,或者如代码清单1-3所示那样在启动SQL*Plus时提供连接信息,或者如代码清单1-4所示那样在启动SQL*Plus以后使用connect命令。     代码清单1-3  通过窗口命令提示符连接到SQL*Plus     如果想要启动SQL*Plus而又不显示登录到数据库后的提示,可以在启动SQL*Plus时使用/nolog选项。     代码清单1-4  通过SQL>提示符连接SQL*Plus并登录到数据库     1.3.2  配置SQL*Plus环境     SQL*Plus有很多的命令可以让你来定制工作环境和显示选项。代码清单1-5所示是在SQL>提示符下输入help index命令后显示出来的可用的命令。     代码清单1-5  SQL*Plus命令列表     set命令是用来定制工作环境的最基本的命令。代码清单1-6为set命令的帮助文本。     代码清单1-6  SQL*Plus的SET命令     有了上面这些可用命令,你就能够很轻松地定制最适合你的运行环境了。但有一点要铭记于心的就是当你退出或关闭SQL*Plus的时候,这些设置命令就不再被保留了。为了避免每次使用SQL*Plus时都重新敲入一遍这些设置命令,你可以创建一个login.sql文件。事实上每次启动SQL*Plus的时候它都会默认去两个文件。第一个是$ORACLE_HOME/sqlplus/admin目录下的glogin.sql文件。如果找到了这个文件,它就会被进来,文件中的命令语句也会被执行。这样就可以把那些定制你的会话体验的SQL*Plus命令和SQL语句保存起来。     在取glogin.sql文件以后,SQL*Plus会进一步寻找login.sql文件。这个文件必须在SQL*Plus的启动文件夹中或者包含在环境变量SQLPATH所指向的文件夹路径中。在login.sql文件中的所有命令优先级都比glogin.sql文件中的命令高。从10g开始,Oracle在每次你启动SQL*Plus或者从SQL*Plus里执行connect命令的时候都会同时去取glogin.sql和login.sql这两个文件。在Oracle 10g之前,login.sql脚本文件只有在SQL*Plus启动的时候才会被执行。代码清单1-7是一个常见的login.sql文件内容。     代码清单1-7  一个常见的login.sql文件     注意这里在SET SQLPROMPT中使用的变量_user和_connect_identifier。它们是预定义变量的两个示例。你可以在login.sql文件中或者任何你创建的脚本文件中使用下面这些预定义变量:     ·_connect_identifier     ·_date     ·_editor(这个变量指定了当你使用edit命令的时候启动哪个编辑器)     ·_o_version     ·_o_release     ·_privilege     ·_sqlplus_release     ·_user     1.3.3  执行命令     有两种命令可以在SQL*Plus中执行:SQL语句和SQL*Plus命令。代码清单1-5和代码清单1-6中所列出的SQL*Plus命令对于SQL*Plus来说是特有的命令,可以用来定制运行环境并且可以运行SQL*Plus特有的命令,例如DESCRIBE和CONNECT。要想执行一个SQL*Plus命令,你只需在命令提示符后输入该命令然后敲回车,命令会自动被执行。另一方面,如果要执行SQL语句,就必须使用一个特定字符来表明你想要执行输入的语句,分号(;)或者斜线(/)都可以。使用分号的话可以直接放在输入命令的后面或者放在接下来的空行中,而斜线则必须放在接下来的空行中才可以被识别。代码清单1-8展示了如何使用这两种符号。     代码清单1-8  执行字符的用法     注意第5个在语句最后面加了一个斜线(/)的例子。光标移动到了下一行而不是立即执行语句命令。接下来,如果你再按一下回车键,语句就会被放入SQL*Plus的缓冲器中,但是也不执行。如果想要查看SQL*Plus缓冲器中的内容,可以使用list命令(也可以简写为l)。接下来如果你想在缓冲器中通过使用斜线(/)来执行语句[尽管斜线(/)命令本来就是这样来用的]在这里也将会返回一个错误。这是因为你最初在SQL语句的结尾敲入了一个斜线(/),而斜线(/)并不是一个有效的SQL命令,从而在语句想要执行的时候报错。     另外一种执行命令的方法是把命令放到一个文件中。你可以在SQL*Plus之外直接用文本编辑器生成这些文件,也可以在SQL*Plus中使用EDIT命令来直接调用编辑器。如果已经有了一个文件,EDIT命令可以打开这个文件,如果没有的话就会创建新的文件。文件必须放在默认文件夹中,否则你必须指定文件的全路径。想要设定所选择的编辑器,你只需要利用命令define_ editor='//myeditor.exe'来设置预定义变量_editor。具有.sql扩展名的文件在执行的时候不必敲入扩展名,通过@或START命令都可以执行。代码清单1-9中列出了这两个命令的用法。     代码清单1-9  执行.sql脚本文件     SQL*Plus具有很多特性和选项,以致于多得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就本书需要而言,这种概述就已经足够了。但是,Oracle文档对SQL*Plus的用法给出了指导,而且很多的书,比如Beginning Oracle SQL,都对SQL*Plus作了更为深入的阐述,如果感兴趣你可以参考。     1.4  5个核心的SQL语句     SQL语言有很多不同的语句,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你可能只会用到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不过你所使用的几乎其他任何产品不也是这样的吗?据说有一个统计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仅使用了他们常用的软件产品或编程语言所有功能的20%甚至更少。我不知道这个统计真实与否,但以我的经验来看,这似乎是很准确的。我发现同样的基本SQL语句格式在大多数应用中使用了将近20年了。极少数的人使用过SQL提供的所有功能——即使对于那些他们确实经常使用的功能也常常用得不是很恰当。显而易见,我们不可能覆盖SQL语言的所有语句以及它们的选项。本书的目的在于让你能够深入理解那些最常用的SQL语句并帮助你更高效地使用它们。     在本书中,我们将重点讨论5个最常用的SQL语句,它们分别为SELECT、INSERT、UPDATE、DELETE以及MERGE。尽管这些核心语句都将逐个讲解,但重中之重还是SELECT语句。将这5个语句用好了将会为你在日常工作中用好SQL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1.5  SELECT语句     SELECT语句用来从一个或多个表中或者其他数据库对象中提取数据。你应该已经很熟悉SELECT语句的基础知识了,所以我将不再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介绍SELECT语句,而是首先回顾一下SELECT语句的执行逻辑。对于如何来写一个基本的SELECT语句你应该已经学习过了,但为了培养基本的思维模式,你要一直写出符合语法规则的高效SQL语句,你需要理解SQL语句是如何执行的。     一个查询语句在逻辑上的处理方式可能会与实际物理处理过程大相径庭。Oracle基于查询成本的优化器(cost-based optimizer , CBO)用来产生实际的执行计划。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讲解优化器是干什么的,如何来实现其功能的以及为什么要进行优化。目前,我们需要关心的是优化器将会决定如何访问表、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处理它们,以及如何将多个表联结起来及如何使用筛选器。查询的处理在逻辑上是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的,但是,优化器所选择的物理执行计划可能会按照完全不同的顺序来实际执行这些步骤。代码清单1-10是一段包含SELECT语句的主要子句的查询片段,在其中标出了每一个子句的逻辑处理顺序。     代码清单1-10  查询语句的逻辑处理顺序     你应该立刻注意到SQL有别于其他编程语言的一点在于首先处理的并不是写在第一行的语句(SELECT语句),而是FROM子句。注意在这个代码清单中我给出了两个不同的FROM子句。标记为1.1的那个FROM子句表示的是当使用ANSI语法时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处理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想象为生成一个临时的数据集。随着每个处理步骤的进行,这个数据集被不断地操作直到生成最终的处理结果。查询返回给调用者的就是这个最终结果数据集。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SELECT语句的每个部分,你可以参考代码清单1-11所示的查询语句,该语句返回的结果集为下订单超过4次的女顾客的列表。     代码清单1-11  下订单超过4次的女顾客查询语句     1.5.1  FROM子句     FROM子句列出了所查询数据的源对象。这个子句可以包含表、视图、物化视图、分区或子分区,或者你可以建立一个子查询来生成子对象。如果使用了多个源对象,其逻辑处理阶段也将会应用到每一个联结类型以及谓词ON(如步骤1.1所示)。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你将会进一步了解联结类型的更多细节,但注意在处理联结语句的时候是按照下面的顺序来进行的:     (1) 交叉联结,也称为笛卡儿乘积;     (2) 内联结;     (3) 外联结。     在代码清单1-11所示的查询例子中,FROM子句列出了两张表:customers和orders,通过customer_id列来联结。因此,当处理这一信息时,FROM子句所生成的初始数据集将会包含这两张表中customer_id相匹配的行。在本例中结果集将会包含105行。为了验证这一点,只要执行例子中的前4行,如代码清单1-12所示。     代码清单1-12  仅通过FROM子句的部分查询语句的执行     注意 为了使之很好地适应页面我手工调整了输出结果,实际输出结果在页面上超过105行。     1.5.2  WHERE子句     WHERE子句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按照条件来限制查询最终返回结果集的行数。每个条件或者谓语都是以两个值或表达式相比较的形式出现的。比较的结果要么是匹配(值为TRUE)要么是不匹配(值为FALSE)。如果比较的结果是FALSE,那么相应的行不会被包含在最终结果集中。     这里我需要稍微偏离一下主题,来谈一谈与这一步相关的SQL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SQL中逻辑比较的可能结果是TRUE、FALSE以及未知。当其中包含空值(null)的时候比较的结果就会是未知。空值与任何值比较或者用在表达式中都会得到空值,或者是未知。一个空值代表一个相应值的缺失,并且可能因为SQL语言中的不同部分对空值的处理不同而令人费解。关于空值是如何影响SQL语句执行的话题将会贯穿本书,但在这里我不得不先提及一下这个话题。我之前所说的还是基本正确的,一个比较的返回值将会是TRUE或者FALSE。你会发现当进行筛选的比较条件中包含空值的时候,将作为FALSE来对待。     在我们的例子中,只有一个将结果限定为下了订单的女性消费者的谓语。如果你查看FROM子句执行之后的中间结果(见代码清单1-12),你会发现105行中仅有31行是由女性消费者所下的订单(gender = 'F')。因此,在应用了WHERE子句以后,中间结果集将从105行减少到31行。     应用WHERE子句以后得到了更精确的结果集。注意,在这里使用的是“精确的结果集”。我的意思是说现在已经得到了能够满足你查询需求的数据行。其他子句(GROUP BY, HAVING)也许可以用来聚合并且进一步限制调用程序会接收到的最终的结果集,但需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已经得到了查询计算最终结果所需的所有数据。     WHERE子句的目的是限制或者减小结果集。你所使用的限制条件越少,最终返回的结果集中包含的数据就会越多。你需要返回的数据越多,执行查询的时间也就越长。     1.5.3  GROUP BY子句     GROUP BY子句将执行FROM和WHERE子句后得到的经过筛选后的结果集进行聚合。查询出来的结果按照GROUP BY子句中列出的表达式进行分组,来为每一个分组得出一行汇总结果。你可以按照FROM子句中所列出对象的任意字段进行分组,即使你并不想在输出结果列表中显示该列。相反,Select列表中的任何非聚合字段都必须包括在GROUP BY表达式中。     GROUP BY子句中还可以包含两个附加的运算:ROLLUP 和CUBE。ROLLUP运算用来产生部分求和值,CUBE运算用来求得交互分类值。当你使用这两种运算中任意一个的时候,你将会得到不止一行的汇总信息。在第7章中将会对这两个运算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在示例查询中,需要按照customer_id来进行分组。这就意味着对于每一个唯一的customer_id只会返回一行值。在WHERE子句执行后所得到的代表下订单的女性消费者的31行订单中,有11个独特的customer_id值,如代码清单1-13所示。     代码清单1-13  截至GROUP BY子句的部分查询执行     你会发现查询的结果是经过分组的,但并没有排序。表面上看结果好像是按照order_ct字段排序的,但这仅仅是个巧合而不是确定的行为。需要记住的很重要的一点是:GROUP BY子句并不确定结果数据的排序。如果你需要结果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则必须指定一个order by子句。     1.5.4  HAVING子句     HAVING子句将分组汇总后的查询结果限定为只有该子句中的条件为真的数据行。除非你使用HAVING子句,否则将返回所有的汇总行。事实上,GROUP BY子句和HAVING子句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谁先谁后都无关紧要。但是,似乎在编码中将GROUP BY子句放在前面更有意义一些,因为GROUP BY子句在逻辑上是先执行的。从本质上来说,HAVING子句是在GROUP BY子句执行后用来筛选汇总值的第二个WHERE子句。     在我们的查询例子中,HAVING子句HAVING COUNT(o.order_id) > 4,将分组数据从11行减少到2行。这一点你可以通过查看GROUP BY子句应用后返回的结果行来确认,如代码清单1-13所示。注意仅有146和147号消费者所下的订单数超过4次。这样就产生了组成最终结果集的两行数据。     1.5.5  SELECT列表     SELECT列表列出查询的返回最终结果集中需要显示哪些列。这些列可以是数据表中一个实际的列、一个表达式,或者甚至是一个SELECT语句的结果,如代码清单1-14所示。     代码清单1-14  展现SELECT列表各种可能情况的查询实例     SQL> select.customer_id, c.cust_first_name||''||c.cust_last_name,     .     当使用另外一个SELECT语句来产生结果中的一列的值的时候,这个查询必须只能返回一行一列的值。这种类型的子查询被称为标量子查询。尽管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语法,但需要牢记于心的是标量查询在结果集中的每一行结果产生时都要执行一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进行优化以减少标量子查询的重复执行,但更糟糕的场景是每一行都需要标量子查询执行。你可以想象如果你的结果集中有几千行甚至上百万行数据的时候所需要付出的查询代价!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将回顾标量子查询并讨论如何更好地来使用它们。     在SELECT列表中你还有可能用到的一个选项是DISTINCT子句。在例子中并没有使用它,但我想要简要地提及一下。DISTINCT子句用来在其他子句执行完毕以后从结果集中去除重复的行。     SELECT列表执行完以后,你就得到了最终的查询结果集。所剩的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如果包含了的话,就是将查询结果集按照所需的顺序排序。     1.5.6  ORDER BY子句     ORDER BY子句用来对查询最终返回的结果集进行排序。在本例中,需要按照orders_ct和customer_id进行排序。orders_ct这一列是通过GROUP BY子句中的COUNT聚合函数计算得到的值。如代码清单1-13中所示,有两个消费者的订单超过4个。由于这两个消费者的订单数都是5份,orders_ct这一列的值是相同的,所以要由第二个排序列来确定最终结果的显示顺序。如代码清单1-15中所示,该查询的最终经过排序的输出结果是按照customer_id排序的两行数据集。     代码清单1-15  示例查询的最终输出     当输出结果需要排序的时候,Oracle必须在其他所有子句都执行完之后按照指定的顺序对最终结果集进行排序。需要排序的数据量大小是非常重要的。我这里所说的大小是指结果集中所包含的总字节数。你可以通过用行数乘以每一行的字节数来估计数据集的大小。每行所包含的字节数通过将选择列表中包含的每一列的平均长度相加来确定。     上面的查询实例在选择列表中仅需要列出customer_id 和orders_ct两列的值。我们可以估算每一行输出值的字节数为10。在第6章中我将阐述从哪里能找到优化器所估计的值。因此,如果我们在结果集中只有两行数据,排序的大小实际上是很小的,大约20字节。请记住这仅仅是估算,但这样的估算也是很重要的。     较小的排序会完全在内存中来实现,而较大的排序将不得不使用临时磁盘空间来完成。如你可能推断的那样,在内存中完成的排序比必须使用磁盘的排序要快。因此,当优化器估算排序数据的影响时,它必须要考虑排序数据集的大小,以此来调整如何能够以最有效的方法来获得查询的结果。一般来说,排序是查询过程中开销相当大的一个处理步骤,尤其是当返回结果集很大的时候。     1.6  INSERT语句     INSERT语句用来向表、分区或视图中添加行。可以向单表或者多个表方法中添加数据行。单表插入将会向一个表中插入一行数据,这行数据可以显式地列出插入值也可以通过一个子查询来获取。多表插入将会向一个或多个表中插入行,并且会通过子查询获取值来计算所插入行的值。     1.6.1  单表插入     代码清单1-16中的第一个例子阐明了使用values子句实现的单表插入。每一列的值都显式地输入。如果你要插入表中所定义的所有列的值,那么列的列表是可选的。但是,如果你只想提供部分列的值,则必须在列的列表中指明所需的列名。好的做法是不管是不是需要插入所有列的值,都把所有列的列表列出来。这样做就像该语句的自述文件一样,并且也可以减少将来别人要插入一个新列到表中的时候可能出现的错误。     代码清单1-16  单表插入     第二个例子阐述了通过子查询来实现插入。这是插入数据行的一个非常灵活的选项。所写的子查询可以返回一行或多行数据。返回的每一行都会用来生成需要插入的新行的列值。根据你的需要这个子查询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在本例中,我们使用子查询实现了在现有薪水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员工发放10%奖金的计算。事实上奖金表包含4列,但在这个插入中我们只列出了3个字段。comm这一列在子查询中并没有占据一列并且我们也没有将它包括在列表中。因为我们没有包含这一列,它的值将会是null。注意如果comm列具有非空约束,那么可能已返回一个约束错误,语句的执行也已失败。     1.6.2  多表插入     代码清单1-17所示的多表插入的例子阐明了一个子查询返回的数据行是如何被用来插入多个表中的。我们从3个表开始:small_customers、medium_customers以及large_customers。我们想要按照每位消费者所下订单的总金额来将数据分别插入这些表。子查询将每一位消费者的order_total列求和来确定该消费者的消费金额是小(所有订单的累加金额小于10 000美元)、中等(介于10 000美元与99 999.99美元之间)还是大(大于等于100 000美元),然后按照条件将这些行插入对应的表中。     代码清单1-17  多表插入     注意INSERT关键字后面ALL子句的使用。当指定了ALL子句的时候,这个语句就会执行无条件的多表插入。也就意味着每一个WHEN子句按照子查询所返回的每一行来确定值而不管前一个条件的输出结果是什么。因此,你需要注意如何来指定每个条件。例如,如果我使用WHEN sum_orders < 100 000这个条件而不是像上面一样列出范围,插入medium_customers表中的行有可能也会插入small_customers表中。     你需要指明FIRST选项来实现每一个WHEN子句按照其出现在语句中的顺序进行评估,并且对于一个给定的子查询行跳过接下来的WHEN子句评估。关键在于要记住哪一个选项能够更好地满足你的需要,ALL还是FIRST,然后使用最适合的选项。     1.7  UPDATE语句     UPDATE语句的作用是改变表中原有行的列值。这个语句的语法由3部分组成:UPDATE、SET和WHERE。UPDATE子句用来指定要更新的表,SET子句用来指明哪些列改变了以及调整的值,WHERE子句用来按条件筛选需要更新的行。WHERE子句是可选的,如果忽略了这个子句的话,更新操作将针对指定表中的所有行进行。     代码清单1-18列出了几种UPDATE语句的不同写法。首先,我建立了一个employees表的副本,名称为employees2,然后我将执行几个完成基本相同任务的不同更新操作:将90部门的员工工资增加10%。在例5中,commission_pct这一列也进行了更新。下面就是采用的不同方法。     例1:使用表达式更新一个单列的值。     例2:通过子查询更新一个单列的值。     例3:通过在WHERE子句中使用子查询确定要更新的数据行来更新单列的值。     例4:通过使用SELECT语句定义表及列的值来更新表。     例5:通过子查询更新多列。     代码清单1-18  UPDATE语句的例子     1.8  DELETE语句     DELETE语句用来从表中移除数据行。该语句的语法结构由3部分组成:DELETE、FROM和WHERE。DELETE关键字是单独列出的。除非你决定使用我们后面将会讨论到的提示(hint),没有其他选项与DELETE关键字相结合。FROM子句用来指定要从哪个表中删除数据行。如代码清单1-19中的例子所示,这个表可以直接指定也可以通过子查询来确定。WHERE子句提供筛选条件有助于确定哪些行是要删除的。如果忽略了WHERE子句,删除操作将删除指定表中的所有数据行。     代码清单1-19展示出了DELETE语句的几种不同写法。注意,在这些例子中我使用了代码清单1-18中创建的employees2表。下面你将看到的就是这些不同的删除方法。     例1:使用WHERE子句中的筛选条件来从指定表中删除行。     例2:使用FROM子句中的子查询来删除行。     例3:使用WHERE子句中的子查询来从指定表中删除行。     代码清单1-19  DELETE语句的例子     1.9  MERGE语句     MERGE语句具有按条件获取要更新或插入到表中的数据行,然后从1个或多个源头对表进行更新或者向表中插入行两方面的能力。它最经常被用在数据仓库中来移动大量的数据,但它的应用不仅限于数据仓库环境下。这个语句提供的一个很大的附加值在于你可以很方便地把多个操作结合成一个。这就使你可以避免使用多个INSERT、UPDATE以及DELETE语句。并且,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你将看到,如果你避免去做那些不是必须做的事情,响应时间可能得到相应的改善。     MERGE语句的语法是:     为了说明MERGE语句的用法,代码清单1-20展示出了如何建立一个测试表,然后恰当地利用MERGE条件来向表中插入或更新行。     代码清单1-20  MERGE语句例子     MERGE语句完成了下面这些事情。     ·插入了两行(员工id 106和107)。     ·更新了一行(员工id 105)。     ·删除了一行(员工id 103)。     ·一行保持不变(员工id 104)。     如果没有MERGE语句,你必须最少写3条不同的语句来完成同样的事情。     1.10  小结     正如你可以从到目前为止的例子中看出的,SQL语言提供了很多不同的选择来得到同样的结果集。你可能还注意到了一点就是这5个核心的SQL语句都可以使用类似的构造,例如子查询。关键是需要搞清楚在各种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哪种构造是最高效的。我们将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阐述如何做到这一点。     如果你对本章的例子的理解有任何困难,请一定花点时间复习Beginning Oracle SQL或者Oracle文档中的SQL Reference Guide。在本书中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假设你已经很好地理解了5个核心SQL语句的基本构造:SELECT、INSERT、UPDATE、DELETE和MERGE。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只有二十行的引导扇区代码出发,一步一步地向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框架的完成过程。书中不仅关注代码本身,同时关注完成这些代码的思路和过程。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理论型书籍,而是提供给者一个动手实践的路线图。者可以根据路线图逐步完成各部分的功能,从而避免了一开始就面对整个操作系统数万行代码时的迷茫和挫败感。书中讲解了大量在开发操作系统中需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些细节不仅能使者更深刻地认识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而且使整个开发过程少走弯路。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1章。其中每一章都以前一章的工作成果为基础,实现一项新的功能。而在章的内部,一项大的功能被分解成许多小的步骤,通过完成每个小的步骤,者可以不断获得阶段性的成果,从而让整个开发过程变得轻松并且有趣。   本书适合各类程序员、程序开发爱好者阅,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参考书。 序   做真正 Hacker的乐趣──自己动手去实践   2004年我听编辑说有个年轻人写了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恐怕是翻译稿,写这种书籍是要考作者硬功夫的,不但需要深入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还需要实际动手写出原型。   历史上的 Linux就是这么产生的,Linus Torvalds当时是一名赫尔辛基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二年级学生,经常要用自己的电脑去访问大学主机上的新闻组和邮件,为了方便写和下载文件,他自己编写了磁盘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这成为了 Linux第一个内核的雏形。   我想中国有能力写出内核原型的程序员应该也有,但把这个题目写成一本书,感觉上不会有人愿意做这件事情,作者要花很多时间,加上主题比较硬,销售量不会太高,经济上回报有限。   但拿来文稿一看,整个编辑部大为惊艳,内容文笔俱佳,而且绝对原创,马上决定在《程序员》连载。2005年博文视点出版的第一版也广受好评。   不过有很多者还是质疑:现在软件编程主要领域是框架和应用,还需要了解操作系统底层吗?   经过四年的磨练成长,于渊又拿出第二版的书稿《Orange'S: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是属于真正 Hacker的。我虽然已经有多年不写代码了,但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又重新感受到做程序员的乐趣:用代码建设属于自己的系统,让电脑听从自己的指令,对系统的每个部分都了如指掌。   黑客(hacker)实际是褒义词,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喜欢用智力通过创造性方法来挑战脑力极限的人,特别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例如软件编程或电气工程。个人电脑、软件和互联网等划时代的产品都是黑客创造出来的,如苹果的 Apple电脑、微软的 Basic解释器、互联网的 Mosaic浏览器。   回答前面者的质疑,学软件编程并不需要看这本书,想成为优秀程序员和黑客的朋友,我强烈建议你花时间来阅这本书,并亲自动手实践。正如于渊在本书结尾中所说“我们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是出于一种好奇,或者说一种求知欲。我希望这样不停地‘过把瘾’能让这种好奇不停地延续”。   好奇心是动力的源泉,追究问题的本质是优秀黑客的必备素质,只有充分掌握了系统原理,才能在技术上游刃有余,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中国需要更多真正的黑客,也希望更多的程序员能享受属于黑客的创造乐趣。   蒋涛   2009年 4月 作者自序   本书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第二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向者呈现一个操作系统雏形的实现过程。有关操作系统的书籍资料可以找到很多,但是关注如何帮助者实现一个试验性操作系统的书籍却不多见,本书便是从一个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讲述一个操作系统成长的故事,以作者参考之用。   本书面向实践,通过具体实例教者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书中的步骤遵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顺序,跟随这些步骤,者可以由一个最简单的引导扇区开始,逐渐完善代码,扩充功能,最后形成一个小的操作系统。   本书不仅介绍操作系统的各要素,同时涉及开发操作系统需要的各个方面,比如如何建立开发环境、如何调试以及如何在虚拟机中运行等。书中的实例操作系统采用IA32作为默认平台,所以保护模式也作为必备知识储备收入书中,而这是传统的操作系统实践书籍经常忽略的。总之,只要是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中需要的知识,书中都尽量涉及,以便于者参考。   众所周知,一个成型的操作系统往往非常复杂。如果考虑到操作系统作为软硬件桥梁的特殊地位,那么它可能看上去比一般的软件系统更难理解,因为其核心部分往往包含许多直接针对CPU、内存和 I/O端口的操作,它们夹杂在一片代码汪洋之中,显得更加晦涩。   我们有许多源代码公开的操作系统,可供随时下载和阅,看上去好像让实现一个供自己把玩的微型操作系统变得容易很多,但事实往往不尽人意,因为这些代码动辄上万甚至几十几百万行,而且细节之间经常互相关联,要理解它们着实不易。我们有许多容易得到的操作系统教程,但来好像总觉得跟我们有隔膜,不亲近。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一开始就面对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或者面对前辈们积累了几十年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而无论作者多么擅长写作,者多么聪明,或者代码多么优秀,要一个初学者理清其中的头绪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我并非在此危言耸听,因为这曾经是我的亲身体会。当然,如果只是为了考试,几本操作系统理论书籍就足够了,你不需要对细节那么清楚。但如果是出于兴趣呢?如果你是想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呢?你会发现理论书籍好像一下子变得无用武之地,你会发现任何一个细节上的理解错误都可能导致自己辛辛苦苦编写的代码运行异常甚至崩溃。   我经历过这一切!我曾经翻遍了一本《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也没有找到实现一个操作系统应该从何处着手。并不是这些书不好,也不是前人的代码不优秀,而是作为一无所知的初学者,我们所不了解的不仅是高居庙堂的理论知识,还有让我们举步维艰的实践细节。   可能在这些教科书作者的眼里,操作的细节不属于课程的一部分,或者这些细节看上去太容易,根本不值一提,甚至作者认为这些属于所谓“经验”的一部分,约定俗成是由者本人去摸索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这些书中忽略掉的内容恰恰占去了一个初学者大部分的时间,甚至影响了学习的热情。   我至今仍记得当我开始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时所遭受的挫败感,那是一种不知道如何着手的无助的感觉。还好我坚持了下来,克服了各种困难,并完成了自己的操作系统雏形。   进而我想到,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对编写自己的操作系统怀有兴趣,也一定不只是我一个人在实践时遇到困难。或许我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从而可以帮助跟我相似的后来者,就这样,我编写了本书的第一版,也就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我相信,如果你也对神奇的计算机世界充满好奇,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编写操作系统的方式来了解背后发生的故事,那么你一定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帮助。而假如你真的因为我的书而重新燃起实践的热情,从而开始一段操作系统旅程,我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不过我得坦白,在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我并不敢期待它能引起多少反响,一方面因为操作系统并不是时尚的话题,另一方面我也是走在学习的路上,或许只是比者早走了一小步而已。然而出乎我的意料,它面世后重印多次,甚至一度登上销量排行榜的榜首,这让我觉得它的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要借此机会感谢所有支持我的者。   在我写作《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那么为什么我又写作了第二版呢?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全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在这一版中,内容被划分成上下两篇。上篇基本上是第一版的修订,只是做了一个调整,那便是在兼顾 Windows和Linux两方面用户的基础上,默认在Linux下建立开发环境来编写我们的操作系统。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在本书第 2章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当然,开发环境毕竟是第二位的,书中讲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代码跟第一版都是一致的。本书的下篇全部都是新鲜内容,主要是增加了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跟第一版的做法相同,下篇仍然不仅关注结果,更加致力于将形成一个结果的过程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由于本书旨在分享和引路,所以尽可能地简化了设计,以便将最重要的部分凸显出来。者将看到,一个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可以简陋到什么程度。简陋不是缺点,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正是需要从简陋入手。换言之,如果你已经对实现一个操作系统有了一定的经验,那么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这本书适合从来没有编写过操作系统的初学者。   本书的排版是我用L ATEX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L ATEX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   代码的准确位置。   此外,在第二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本意为 TryMinix)改成了新名字Orange ’S(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 ,),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我想,虽然第二版有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本书试图将我在编写自己操作系统的过程中的经验尽可能地告诉者,同时尽可能将我当初的思路和编码过程呈现出来。很可能者比我更聪明,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我自己的经验可以为者所借鉴。如果真是如   此,我将会非常欣慰。   在第二版的编写过程中,我同样要感谢许多人。感谢我的父母和爷爷对我的爱,并希望爷爷不要为我担心,写书是件辛苦的事,但同时也使我收获良多。爸爸在第二版的最后阶段帮我订正文字,这本书里有你的功劳。我要感谢博文视点的各位朋友,感谢郭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李玲的辛勤工作,感谢江立和李冰,你们的高效让我非常钦佩。我还要感谢孟岩老师,你给我的鼓励我一直记在心里。我要感谢我的挚友郭洪桥,不仅仅因为你在技术上给我的帮助,更加因为你在精神上给我的支持。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张会昌,你在技术上的广度和深度总令我钦佩。另外,在第一版中帮助我的人,我要再次谢谢你们,因为没有第一版,也就没有第二版。   在所有人中我最应该感谢和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妻子黄丹红,感谢你给我的所有建议,还有你帮我画的图。尤其是,当这本书在我预想的时间内没有完成的时候,当我遇到困难迟迟不能解决的时候,你总在一旁给我鼓励,在你那里,我从来都能感觉到一种温暖,我深知,如果没有你的支持,我无法坚持下来将书写完。谢谢你,这本书同样属于你。   跟第一版相比,这本书涉及的内容触及操作系统设计的更多方面,而由于笔者的水平实在有限,难免有纰漏甚至错误。如果者有任何的问题、意见或建议,请登录http://www.osfromscratch.org,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本书导   这本书适合谁   本书是一本操作系统实践的技术书籍。对于操作系统技术感兴趣,想要亲身体验编写操作系统过程的实践主义者,以及Minix、Linux源代码爱好者,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实践中所需的知识和思路。   本书以“动手写”为指导思想,只要是跟“动手写”操作系统有关的知识,都作为介绍对象加以讨论,所以,从开发环境的搭建,到保护模式,再到IBMPC中有关芯片的知识,最后到操作系统本身的设计实现,都能在本文中找到相应介绍。所以如果你也想亲身实践的话,本书可以省去你在书店和互联网寻找相应资料的过程,使你的学习过程事功倍。在完本书后,你不但可以获得对于操作系统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且对 IBMPC的接口、IA架构之保护模式,以及操作系统整体上的框架都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笔者相信,当你完本书之后,如果再那些纯理论性的操作系统书籍,所获得的体验将会完全不同,因为那些对你而言不再是海市蜃楼。   对于想阅 Linux源代码的操作系统爱好者,本书可以提供阅前所必要的知识储备,而这些知识储备不但在本书中有完整的涉及,而且在很多 Linux书籍中是没有提到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对于想通过阅 Andrew S. Tanenbaum和 Albert S. Woodhull的《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来学习操作系统的者,本书尤其适合作为你的引路书籍,因为它翔实地介绍了初学者入门时所必需的知识积累,而这些知识在《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一书中是没有涉及的,笔者本人是把这本书作为写操作系统的主要参考书籍之一,所以在本书中对它多有借鉴。   你需要什么技术基础   在本书中所用到的计算机语言只有两种:汇编和 C语言。所以只要你具备汇编和 C语言的经验,就可以阅本书。除对操作系统常识性的了解(比如知道中断、进程等概念)之外,本书不假定者具备其他任何经验。   如果你学习过操作系统的理论课程,你会发现本书是对于理论的吻合和补充。它是从实践的角度为你展现一幅操作系统画面。   书中涉及了 Intel CPU保护模式、Linux命令等内容,到时候会有尽可能清晰的讲解,如果笔者认为某些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教材系统学习,会在书中加以说明。   另外,本书只涉及 Intel x86平台。   统一思想——让我们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   道篇   让我们有效而愉快地学习   你大概依然记得在你亲自敲出第一个“Hello world”程序并运行成功时的喜悦,那样的成就感助燃了你对编写程序浓厚的兴趣。随后你不断地学习,每学到新的语法都迫不及待地在计算机上调试运行,在调试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学到新知,并获得新的成就感。   可现在请你设想一下,假如课程不是这样的安排,而是先试图告诉你所有的语法,中间没有任何实践的机会,试问这样的课程你能接受吗?我猜你唯一的感受将是索然寡味。   原因何在?只是因为你不再有因为不断实践而获得的源源不断的成就感。而成就感是学习过程中快乐的源泉,没有了成就感,学习的愉快程度将大打折扣,效果于是也将变得不容乐观。   每个人都希望有效而且愉快的学习过程,可不幸的是,我们见到的操作系统课程十之八九令我们失望,作者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进程管理存储管理I/O控制调度算法,可我们到头来也没有一点的感性认识。我们好像已经理解却又好像一无所知。很明显,没有成就感,一点也没有。笔者痛恨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决不会重蹈这样的覆辙,让者获得成就感将是本书的灵魂。   其实这本书完全可以称作一本回忆录,记载了笔者从开始不知道保护模式为何物到最终形成一个小小   OS的过程,这样的回忆录性质保证了章节的安排完全遵从操作的时间顺序,于是也就保证了每一步的可操作性,毫无疑问,顺着这样的思路走下来,每一章的成果都需要努力但又尽在眼前,步步为营是我   们的战术,成就感是我们的宗旨。   我们将从二十行代码开始,让我们最简单的操作系统婴儿慢慢长大,变成一个翩翩少年,而其中的每一步,你都可以在书中的指导下自己完成,不仅仅是看到,而是自己做到!你将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不断的成就感,笔者真心希望在阅本书的过程中,你的学习过程可以变得愉快而有效。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从感性到理性   在你没有登过泰山之前,无论书中怎样描写它的样子你都无法想象出它的真实面目,即便配有插图,你对它的了解仍会只是支离破碎。毫无疑问,一千本对泰山描述的书都比不上你一次登山的经历。文学家的描述可能是华丽而优美的,可这样的描述最终产生的效果可能是你非去亲自登泰山不可。反过来想呢,假如你已经登过泰山,这样的经历产生的效果会是你想尽天下描述泰山的书而后快吗?可能事实恰恰相反,你可能再也不想去看那些文字描述。   是啊,再好的讲述,又哪比得上亲身的体验?人们的认知规律本来如此,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的理论。反其道而行之只能是事倍功。   如果操作系统是一座这样的大山,本书愿做你的导游,引领你进入它的门径。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仅仅是给你讲述这座大山的故事,你只是在听讲,并没有身临其境,而随着这本书亲身体验,则好像置身于山门之内,你不但可以看见眼前的每一个细节,更是具有了走完整座大山的信心。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旨在引路,不会带领你走完整座大山,但是有兴趣的者完全可以在本书最终形成的框架的基础上容易地实现其他操作系统书籍中讲到的各种原理和算法,从而对操作系统有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清醒认识。   暂时的错误并不可怕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全貌没有很好理解的时候,很可能会对某一部分产生理解上的误差,这就是所谓的断章取义。很多时候断章取义是难免的,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看到更多,了解更多,对原先事物的认识也会变得深刻甚至不同。   对于操作系统这样复杂的东西来说,要想了解所有的细节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在很多地方,会有一些误解发生。这都没有关系,随着了解的深入,这些误解总会得到澄清,到时你会发现,自己对某一方面已经非常熟悉了,这时的成就感,一定会让你感到非常愉悦。   本书内容的安排遵从的是代码编写的时间顺序,它更像是一本开发日记,所以在书中一些中间过程不完美的产物被有意保留了下来,并会在以后的章节中对它们进行修改和完善,因为笔者认为,一些精妙的东西背后,一定隐藏着很多中间的产物,一个伟大的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不是天才们刹那间的灵光一闪,背后也一定有着我们没有看到的不伟大甚至是谬误。笔者很想追寻前辈们的脚步,重寻他们当日的足迹。做到这一点无疑很难,但即便无法做到,只要能引起者的一点思索,也是本书莫大的幸事。   挡住了去路的,往往不是大树,而是小藤   如果不是亲身去做,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困难是什么。   就好像你买了一台功能超全的微波炉回家,研究完了整本说明书,踌躇满志想要烹饪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家里的油盐已经用完。而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所有的商店都已经关门,你气急败坏,简直想摸起铁勺砸向无辜的微波炉。   研究说明书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没开始之前,你永远都想不到让你无法烹饪的原因居然是十块钱一瓶的油和一块钱一袋的更加微不足道的盐。你还以为困难是微波炉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控制键盘。   其实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比如写一个操作系统,即便一个很小的可能受理论家们讥笑的操作系统雏形,仍然可能遇到一大堆你没有想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操作系统书籍中根本没有提到。所以唯一的办法,便是亲自去做,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术篇   用到什么再学什么   我们不是在考试,我们只是在为了自己的志趣而努力,所以就让我们忠于自己的喜好吧,不必为了考试而看完所有的章节,无论那是多么的乏味。让我们马上投入实践,遇到问题再图解决的办法。笔者非常推崇这样的学习方法:   实践 →遇到问题 →解决问题 →再实践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投入;由于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是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们才会非常专注;由于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所以我们才会非常高效。而最有趣的是,最终你会发现你并没有因为选择这样的学习方法而少学到什么,相反,你会发现你用更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格外的扎实。   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笔者还清楚地记得刚刚下载完 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 Manual那三个可怕的 PDF文件时的心情,那时心里暗暗嘀咕,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东西懂啊!可是突然有一天,当这些东西真的已经被基本完的时候,我想起当初的畏惧,时间其实并没有过去多少。   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没有什么真正可怕,尤其是,我们所做的并非创造性的工作,所有的问题前人都曾经解决,所以我们更是无所畏惧,更何况我们不仅有书店,而且有互联网,动动手脚就能找到需要的资料,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就够了。   所以当遇到困难时,请静下心来,慢慢研究,因为只要用心,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适当地囫囵吞枣   如果囫囵吞枣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而非终点,那么它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大家都应该听说过鲁迅先生学习英语的故事,他建议在阅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忽略,等到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问题会自然解决。   在本书中,有时候可能先列出一段代码,告诉你它能完成什么,这时你也可以大致过,因为下面会有对它详细的解释。第一遍它的时候,你只要了解大概就够了。    本书的原则   1.宁可啰嗦一点,也不肯漏掉细节   在书中的有些地方,你可能觉得有些很“简单”的问题都被列了出来,甚至显得有些啰嗦,但笔者宁可让内容写得啰嗦点,因为笔者自己在书的时候有一个体验,就是有时候一个问题怎么也想不通,经过很长时间终于弄明白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简单”。可能作者认为它足够简单以至于可以跳过不提,但者未必那么幸运一下子就弄清楚。   不过本书到后面的章节,如果涉及的细节是前面章节提到过的,就有意地略过了。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开始时本书会提醒者增加一个源文件之后不要忘记修改Makefile,到后来就假定者已经熟悉了这个步骤,可能就不再提及了。   2.努力做到平易近人   笔者更喜欢把本书称作一本笔记或者学习日志,不仅仅是因为它基本是真实的学习过程的再现,而且笔者不想让它有任何居高临下甚至是晦涩神秘的感觉。如果有一个地方你觉得书中没有说清楚以至于你没有弄明白,请你告诉我,我会在以后做出改进。 3.代码注重可性但不注重效率   本书的代码力求简单易懂,在此过程中很少考虑运行的效率。一方面因为书中的代码仅仅供学习之用,暂时并不考虑实际用途;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当我们对操作系统足够了解之后再考虑效率的问题也不迟。   本书附带光盘说明   本书附带光盘中有本书用到的所有源代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止包含完整的操作系统代码,还包含各个步骤的中间产物。换句话说,开发中每一步骤的代码,都可在光盘中单独文件夹中找到。举例说明,书的开篇介绍引导扇区,者在相应文件夹中就只看到引导扇区的代码;第 9章介绍文件系统,在相应文件夹中就不会包含第 10章内存管理的代码。在任何一个步骤对应的文件夹中,都包含一个完整可编译运行的代码树,以方便者试验之用。这样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者都可彻底了解阶段性成果,且不必担心受到自己还未学习的内容的影响,从而使学习不留死角。   在书的正文中引用的代码会标注出出自哪个文件。以“chapter5/b/bar.c”为例:如果你使用Linux,并且光盘挂载到“/mnt/cdrom”,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mnt/cdrom/chapter5/b/bar.c”;如果你使用Windows,并且光盘是 X:盘,那么文件的绝对路径为“X:nchapter5nbnbar.c”。 目 录   上 篇   第1章 马上动手写一个最小的“操作系统” 2   1.1 准备工作 2   1.2 十分钟完成的操作系统 3   1.3 引导扇区 4   1.4 代码解释 4   1.5 水面下的冰山 6   1.6 回顾 7   第2章 搭建你的工作环境 8   2.1 虚拟计算机Bochs 8   2.1.1 Bochs初体验 8   2.1.2 Bochs的安装 9   2.1.3 Bochs的使用 10   2.1.4 用Bochs调试操作系统 12   2.2 QEMU 15   2.3 平台之争:Windows还是*nix 16   2.4 GNU/Linux下的开发环境 20   2.5 Windows下的开发环境 22   2.6 总结 23   第3章 保护模式(Protect Mode) 25   3.1 认识保护模式 25   3.1.1 保护模式的运行环境 29   3.1.2 GDT(Global Descriptor Table) 31   3.1.3 实模式到保护模式,不一般的jmp 33   3.1.4 描述符属性 35   3.2 保护模式进阶 38   3.2.1 海阔凭鱼跃 38   3.2.2 LDT(Local Descriptor Table) 44   3.2.3 特权级概述 48   3.2.4 特权级转移 51   3.2.5 关于“保护”二字的一点思考 65   3.3 页式存储 65   3.3.1 分页机制概述 66   3.3.2 编写代码启动分页机制 67   3.3.3 PDE和PTE 68   3.3.4 cr3 71   3.3.5 回头看代码 72   3.3.6 克勤克俭用内存 73   3.3.7 进一步体会分页机制 81   3.4 中断和异常 87   3.4.1 中断和异常机制 87   3.4.2 外部中断 90   3.4.3 编程操作8259A 91   3.4.4 建立IDT 94   3.4.5 实现一个中断 95   3.4.6 时钟中断试验 96   3.4.7 几点额外说明 98   3.5 保护模式下的I/O 100   3.5.1 IOPL 100   3.5.2 I/O许可位图(I/O Permission Bitmap) 100   3.6 保护模式小结 101   第4章 让操作系统走进保护模式 102   4.1 突破512字节的限制 102   4.1.1 FAT12 103   4.1.2 DOS可以识别的引导盘 108   4.1.3 一个最简单的Loader 108   4.1.4 加载Loader入内存 109   4.1.5 向Loader交出控制权 116   4.1.6 整理boot.asm 116   4.2 保护模式下的“操作系统” 117   第5章 内核雏形 119   5.1 在Linux下用汇编写Hello World 119   5.2 再进一步,汇编和C同步使用 120   5.3 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 123   5.4 从Loader到内核 127   5.4.1 用Loader加载ELF 127   5.4.2 跳入保护模式 131   5.4.3 重新放置内核 137   5.4.4 向内核交出控制权 142   5.5 扩充内核 143   5.5.1 切换堆栈和GDT 144   5.5.2 整理我们的文件夹 148   5.5.3 Makefile 149   5.5.4 添加中断处理 155   5.5.5 两点说明 168   5.6 小结 169   第6章 进程 171   6.1 迟到的进程 171   6.2 概述 171   6.2.1 进程介绍 172   6.2.2 未雨绸缪——形成进程的必要考虑 172   6.2.3 参考的代码 173   6.3 最简单的进程 174   6.3.1 简单进程的关键技术预测 175   6.3.2 第一步——ring0→ring1 178   6.3.3 第二步——丰富中断处理程序 189   6.4 多进程 200   6.4.1 添加一个进程体 200   6.4.2 相关的变量和宏 200   6.4.3 进程表初始化代码扩充 202   6.4.4 LDT 203   6.4.5 修改中断处理程序 203   6.4.6 添加一个任务的步骤总结 206   6.4.7 号外:Minix的中断处理 207   6.4.8 代码回顾与整理 212   6.5 系统调用 220   6.5.1 实现一个简单的系统调用 222   6.5.2 get_ticks的应用 227   6.6 进程调度 232   6.6.1 避免对称——进程的节奏感 232   6.6.2 优先级调度总结 240   第7章 输入/输出系统 242   7.1 键盘 242   7.1.1 从中断开始——键盘初体验 242   7.1.2 AT、PS/2键盘 243   7.1.3 键盘敲击的过程 244   7.1.4 用数组表示扫描码 248   7.1.5 键盘输入缓冲区 251   7.1.6 用新加的任务处理键盘操作 253   7.1.7 解析扫描码 254   7.2 显示器 263   7.2.1 初识TTY 264   7.2.2 基本概念 264   7.2.3 寄存器 267   7.3 TTY任务 270   7.3.1 TTY任务框架的搭建 272   7.3.2 多控制台 277   7.3.3 完善键盘处理 281   7.3.4 TTY任务总结 288   7.4 区分任务和用户进程 289   7.5 printf 291   7.5.1 为进程指定TTY 292   7.5.2 printf()的实现 292   7.5.3 系统调用write() 294   7.5.4 使用printf() 296   下 篇   第8章 进程间通信 300   8.1 微内核还是宏内核 300   8.1.1 Linux的系统调用 302   8.1.2 Minix的系统调用 303   8.1.3 我们的选择 305   8.2 IPC 306   8.3 实现IPC 306   8.3.1 assert()和panic() 309   8.3.2 msg_send()和msg_receive() 313   8.3.3 增加消息机制之后的进程调度 321   8.4 使用IPC来替换系统调用get_ticks 322   8.5 总结 324   第9章 文件系统 325   9.1 硬盘简介 325   9.2 硬盘操作的I/O 端口 326   9.3 硬盘驱动程序 327   9.4 文件系统 337   9.5 硬盘分区表 338   9.6 设备号 344   9.7 用代码遍历所有分区 347   9.8 完善硬盘驱动程序 352   9.9 在硬盘上制作一个文件系统 355   9.9.1 文件系统涉及的数据结构 356   9.9.2 编码建立文件系统 358   9.10 创建文件 366   9.10.1 Linux下的文件操作 366   9.10.2 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 367   9.10.3 open() 369   9.11 创建文件所涉及的其他函数 377   9.11.1 strip_path() 377   9.11.2 search_file() 378   9.11.3 get_inode()和sync_inode() 379   9.11.4 init_fs() 381   9.11.5 read_super_block()和get_super_block() 382   9.12 关闭文件 383   9.13 查看已创建的文件 384   9.14 打开文件 386   9.15 写文件 387   9.16 测试文件写 390   9.17 文件系统调试 393   9.18 删除文件 395   9.19 插曲:奇怪的异常 401   9.20 为文件系统添加系统调用的步骤 403   9.21 将TTY纳入文件系统 404   9.22 改造printf 411   9.23 总结 413   第10章 内存管理 414   10.1 fork 414   10.1.1 认识fork 414   10.1.2 fork前要做的工作(为fork所做的准备) 417   10.1.3 fork()库函数 421   10.1.4 MM 421   10.1.5 运行 427   10.2 exit和wait 427   10.3 exec 432   10.3.1 认识exec 433   10.3.2 为自己的操作系统编写应用程序 434   10.3.3 “安装”应用程序 436   10.3.4 实现exec 442   10.4 简单的shell 447   10.5 总结 449   第11章 尾声 451   11.1 让mkfs()只执行一次 451   11.2 从硬盘引导 455   11.2.1 编写硬盘引导扇区和硬盘版loader 455   11.2.2 “安装”hdboot.bin和hdldr.bin 461   11.2.3 grub 461   11.2.4 小结 463   11.3 将OS安装到真实的计算机 465   11.3.1 准备工作 465   11.3.2 安装Linux 466   11.3.3 编译源代码 466   11.3.4 开始安装 467   11.4 总结 467   参考文献 470 解密《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这本书 5 月 18 日见到了《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的样书,多少有些激动。想一想前一版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是那么畅销,这一本一定不能含糊。整个出版过程我能看到作者于渊为此付出的努力,还在自己排版的过程有深入体会,通过于渊的讲座也让博文视点的员工分享到他在排版过程中的很多心得。 应该有几万个朋友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了,本书的第 2 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出来肯定有非常多的朋友想问,这两本书到底有何区别呢?就此博文视点对本书作者于渊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明显区别在哪些方面? * 于渊:作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以下简称《自》)的第二版,《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以下简称“新版”)主要有以下变化: 1. 书中示例操作系统的名字改为 Orange'S 2. 书名改为《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 3. 增加了有关 IPC 、 FS 、 MM 等内容 4. 将默认开发平台改为 GNU/Linux ,同时兼顾 Windows 5. 更改了排版工具,并使用技术手段增加书的可性,比如代码行号的运用 6. 建立专门网站以服务者 7. 建立专门讨论区供者交流 过《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者一定知道,其中默认使用 Windows 作为开发平台,同时使用虚拟机来编译及运行自己的 OS ,在新版中这一点发生了变化(如上述第 4 条所述),具体的变化原因在书中第二章有详细的叙述。虽然开发平台是第二位的事情,但书中的默认平台却不免影响到叙述细节,所以,如果者基于自己的原因坚持在 Windows 上开发(可能的原因或许有对 Linux 不熟悉、需要边开发操作系统边登录某些网上银行等等),则可能对到的内容进行一点点额外加工。当然,所需的额外加工是少量的,而且在第二章中也有专门的文字介绍如何在两种平台下搭建工作环境。此外,如果者不介意花钱,还可以同时购买《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和新版,相互参照阅。 * 提问:《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与《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相比是否有所增加吗?增加了多少内容量呢? 于渊:新版的内容是有增加的,新增文字约占整本书的三分之一,《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新增代码则是《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中代码的数倍。这些新增的内容,者只能从新版中获得。目前并未有将新增内容单独成书的打算,所以者即便仅想阅第八章以后的内容,也需要购买整本《 Orange'S :一个操作系统的实现》。已经购买了《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者可能觉得有点浪费,但事实并不如此,因为《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的内容经过了重新排版、修订和编辑(比如代码格式进行了重排,更方便与光盘中的文件对照阅,以及其中所有的矢量图都用 pgf/TikZ 重新绘制等)笔者倾注的心血使得新版的感官已经大为不同,者一看便知。 * 提问:在《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大卖的时候,您是否想过会有第二版出版呢? * 于渊:坦白讲,我在写作《自》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今天会有一个第二版。原因在于,我希望这本书是用来填补空白的,而不是重复去做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所谓填补空白,具体说就是让像我一样的操作系统爱好者在完本书之后,能够有信心去其他比较流行的开源的操作系统代码,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而这个任务第一版已经完成了。 * 提问:那么为什么又写作了第二版呢? * 于渊: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第一版未曾涉及的进程间通信、文件系统等内容在许多书中都有讲解,但阅的时候还是感觉有语焉不详的通病,作者本人可能很清楚原委,但写得太简略,以至于者看来未必清晰。第二,我自己想把这个圈画圆。第一版的书虽然完成了它的使命,但毕竟到书的结尾,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真正的操作系统,它没有文件系统,没有内存管理,什么也干不了。在第二版中,你将会看到,你已经可以通过交叉编译的方式为我们的实验性 OS 编写应用程序了,也就是说,它已经具备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虽然仍然极其简陋,但第一个圈,毕竟是已经圆起来了。第三,实践类的操作系统书籍还是太少了,以至于你要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除了以《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代表的极少数书籍之外,就是一头扎进源代码中,而结果有时相当令人气馁。我自己也气馁过,所以我在第二版中,仍然试图把话说细一点,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分享。而且我选择我能想到的最精简的设计,以便让者不至于陷入太多细节而无法看到全貌。我想这是本书可能具有的价值所在──简化的易懂的设计,还有尽量详细的文字。 * 提问:这本书为何不考虑用 WORD 排版? * 于渊:新版的排版是我用 LaTeX 自己完成的。在排版中我花了一些工夫,因为我希望者购买的首先是一本易于阅且赏心悦目的书,其次才是编写操作系统的方法。另外,书中列出的代码均由我自己编写的程序自动嵌入 LaTeX 源文件,从而严格保证书和光盘的一致性者可以根据文件名和行号方便地找到光盘中代码的准确位置。 * 提问:第二版还有哪些区别呢? Orange'S 这个名字很特别,有什么寓意吗? * 于渊:新版中还有一些小的变化。首先是操作系统的名字改变了,原因在于虽然我们的试验性 OS 从前辈们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但其各个部分的设计(比如文件系统和内存管理)往往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我将原先的 Tinix (本意为 TryMinix )改成了新名字 Orange'S (这个名字来自于我的妻子),以表示它们的不同。另外,书中的代码风格,有些地方也做了调整。 新版中,原先的叙述风格都尽量地得以贯彻,而在表现形式上,新版用了更多心思,我相信者能在其中发现这些特点:关注动手细节,探寻代码背后的故事,结果与过程兼顾,内容与形式并重。加上专门为本书建立的网站和讨论区,我相信者能更容易地阅,更轻松地学习。
今年9月份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同学请转载 作者:天使~之戀 已被分享1次 评论(0) 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删除 下面的138道题目,在二级考试中命中率极高。 一、选择题 (1)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C) A. 算法的执行效率与数据的存储结构无关 B.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程序中指令(或语句)的条数 C. 算法的有穷性是指算法必须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之后终止 D. 以上三种描述都不对 (2) 以下数据结构中不属于线性数据结构的是(C) A. 队列 B. 线性表 C. 二叉树 D. 栈 (3) 在一棵二叉树上第5层的结点数最多是(B) 注:由公式2k-1得 A. 8 B. 16 C. 32 D. 15 (4) 下面描述中,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风格的是(A) A. 使用顺序、选择和重复(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表示程序的控制逻辑 B. 模块只有一个入口,可以有多个出口 C. 注重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D. 不使用goto语句 (5) 下面概念中,不属于面向对象方法的是 (D) 注:P55-58 A. 对象 B. 继承 C. 类 D. 过程调用 (6) 在结构化方法中,用数据流程图(DFD)作为描述工具的软件开发阶段是(B) A. 可行性分析 B. 需求分析 C. 详细设计 D. 程序编码 (7) 在软件开发中,下面任务不属于设计阶段的是(D) A. 数据结构设计 B. 给出系统模块结构 C. 定义模块算法 D. 定义需求并建立系统模型 (8)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B) A. 数据模型 B. 数据库管理系统 C. 软件工具 D. 数据库 (9)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 A.数据库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不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 B.数据库设计是指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C.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 D.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物理结构必须与逻辑结构一致 (10) 下列模式中,能够给出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的是(A) 注:P108 A. 内模式 B. 外模式 C. 概念模式 D. 逻辑模式 (11)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指(C) A. 执行算法程序所需要的时间 B. 算法程序的长度 C. 算法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运算次数 D. 算法程序中的指令条数 (12)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D) A. 算法程序的长度 B. 算法程序中的指令条数 C. 算法程序所占的存储空间 D. 算法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存储空间 (13) 设一棵完全二叉树共有699个结点,则在该二叉树中的叶子结点数为(B) 注:利用公式n=n0+n1+n2、n0=n2+1和完全二叉数的特点可求出 A. 349 B. 350 C. 255 D. 351 (14) 结构化程序设计主要强调的是(B) A.程序的规模 B.程序的易性 C.程序的执行效率 D.程序的可移植性 (15) 在软件生命周期中,能准确地确定软件系统必须做什么和必须具备哪些功能的阶段是(D) 注:即第一个阶段 A. 概要设计 B. 详细设计 C. 可行性分析 D. 需求分析 (16) 数据流图用于抽象描述一个软件的逻辑模型,数据流图由一些特定的图符构成。下列图符名标识的图符不属于数据流图合法图符的是(A) 注:P67 A. 控制流 B. 加工 C. 数据存储 D. 源和潭 (17) 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以及(B) 注:P66 A. 阶段性报告 B. 需求评审 C. 总结 D. 都不正确 (18) 下述关于数据库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 数据库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 B. 数据库系统避免了一切冗余 C. 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是指数据类型的一致 D. 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能管理更多的数据 (19) 关系表中的每一横行称为一个(A) A. 元组 B. 字段 C. 属性 D. 码 (20) 数据库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设计内容,它们是(A) A. 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 B. 模式设计和内模式设计 C. 内模式设计和物理设计 D. 结构特性设计和行为特性设计 (2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A. 线性表是线性结构 B. 栈与队列是非线性结构 C. 线性链表是非线性结构 D. 二叉树是线性结构 (22) 下列关于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 在栈中只能插入数据 B. 在栈中只能删除数据 C. 栈是先进先出的线性表 D. 栈是先进后出的线性表 (23) 下列关于队列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 在队列中只能插入数据 B. 在队列中只能删除数据 C. 队列是先进先出的线性表 D. 队列是先进后出的线性表 (24) 对建立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 注:P48 A. 程序应简单、清晰、可性好 B. 符号名的命名要符合语法 C. 充
资源介绍 本资源是一个基于Spring Boot框架开发的学生书笔记共享系统的毕业设计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的书笔记分享与交流平台。项目不仅涵盖了后端服务的搭建,还包括了前端的页面展示,为用户提供了完整的书笔记管理体验。 项目设计思路上,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了用户注册登录、笔记创建、编辑、分享、评论等功能。用户可以在系统中记录自己的阅心得,形成个性化的书笔记,同时也可以通过浏览他人的笔记,拓宽阅视野,增进知识交流。 在技术实现上,我们采用了Spring Boot作为后端开发框架,利用其简洁、快速的特点,快速搭建了稳定可靠的后端服务。前端则采用了流行的前端技术栈,保证了良好的用户体验。数据库方面,我们使用了关系型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此外,本项目还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通过合理的权限控制,确保了用户数据的安全;同时,我们也预留了足够的接口和扩展点,方便后续进行功能扩展和定制开发。 本资源不仅是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项目,更是一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软件产品。它不仅可以作为学习Spring Boot框架和前后端开发的实践项目,也可以作为构建学生社区、促进知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对于即将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还是对于希望进行二次开发、定制开发的开发者来说,本资源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