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IT,敏捷商道 -- 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架构概览

精简IT,敏捷商道

--  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架构概览

 

顾炯炯 华为公司 


关键词:云计算 虚拟化 自动化 计算/存储平台/网络融合 一站式交付 精简IT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目前企业IT基础设施平台在建设和运维过程中普遍面临的资源使用率低下、维护成本高、业务上线速度慢、信息安全控制风险等问题和挑战的意义和价值,并给出了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的参考架构及其部署实施建议。


1.云计算对于企业IT平台的意义和价值

过去20年内,全球无线与宽带技术及其商业化应用部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机器与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的网络连接不再是稀缺资源和瓶颈,为IT计算架构从本地计算模式及客户端、服务器端并重的传统模式,向以“广泛的网络接入”、“计算、存储的集中资源池化”、“快捷的弹性伸缩”、“按需自助及可计量的服务”为典型特 征的云计算模式的演进铺平了道路,并掀起了正在席卷全球的第3次IT变革浪潮。 

在传统IT体系架构下, 当前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所面临的核心痛点问题可以总结概括为如下几点: 

1) 平均资源利用率及能耗效率低下

针对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扩容与更新换代,当前企业普遍采用的模式是服务器,网络交换与安全,以及存储设备的水平分层采购,各个IT基础设施单部件的选型,数量,以及不同部件的组网连接方案、均取决于企业IT收集的各业务部门对于IT核心业务处理量需求的预测和规划; 同时所有企业IT应用软件,数据库,以及中间件软件均采用独占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烟囱式部署,软件应用与硬件唯一捆绑,不同应用之间无法动态、高效共享相同的计算与存储资源,加之按照摩尔定律不断翻番增长的CPU计算能力已大大超出应用软件对计算资源利用率的同步能力,导致企业IT的平均资源利用率始终在处于低于20%的水平。 

2) 新业务上线测试周期长,效率低下

企业任何一项新业务上线,从最基础的硬件平台开始,向上逐层延伸至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到CRM/ERP/HRM/PDM/Email/UC等各类业务关键软件堆栈,均需要投入的IT专业化团队,进行软件安装、调试,功能与性能验证测试,网络配置及修改调整,然后经过若干轮测试、故障及性能稳定定位及重配置、调整之后,才能最终达到期望的正是上线运行的成熟度水准,一般需要长达2-3月的时间。 

3) 资源储备及弹性伸缩能力不足,不具备应对企业IT突发业务高峰处理的能力

针对特定垂直行业,短时间内突发性的高流量、高密度业务需求(比如节日期间对视频网站的突发业务流程冲击),往往企业内部物理基础设施资源无法满足短时间内迅速获取所需资源的需求,以及业务高峰过后的资源限制闲置问题; 

4) 企业核心信息资产通过个人办公PC/便携外泄的安全风险,以及无法在个 人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方便地访问企业防火墙后的工作流及文档

部分企业核心信息资产通过员工个人PC电脑或便携机外泄到竞争对手,对企业竞争力和商业利益带来负面影响, 过分严格的信息安全管控的措施又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下降针对具备移动及户外办公场景及涉密行业(如政府公务员、警察等),企业管理层及员工则无法便捷地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访问其企防火墙内的信息资产; 

5) 中小型企业希望通过宽带网络管道,从电信运营商或其他主机托管运营 商的托管应用数据中心“按需获取”其所需要企业IT应用能力,从而实现日常运作中IT成本开销最小化

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缺少IT领域专业经验,甚至没有财力和精力建设和维持自己专属的IT部门以及IT基础设施平台,普遍希望可以直接从托管运营商那里获取支撑其日常业务运作所需的SaaS服务; 

针对解决上述企业IT系统建设和维护过程遇到的普遍痛点问题, 迫切呼唤业界IT软硬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借助云计算技术,打造TCO成本及性价比效率最优的“IT基础设施私有云及公有云”,具体包括: 

-  面向大型企业、行业领域提供全自动化管理、一站式交付、支持与企业ITIL无缝集成融合,TCO最优化的E2E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传统IT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扩容和新建
-  面向中小型企业(SMB),提供支持多租户安全隔离与动态发放、超大规模资源池调度管理,以最大限度发挥其规模经济效益的公有云托管解决方案; 

无论上述哪一类形态,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定位于基础设施及中间层云平台服务,及其业务发放与维护管理系统的角色;针对云平台服务层之上的多样化企业及运营商的内部IT软件及外部增值业务软件,则奉行“深淘滩、低做堰”的原则,广结各方ISV合作联盟,建设依托于云计算平台、繁荣的企业私有云及公有云生态系统。 

通过上述私有云/公有云生态系统的建设,使得企业及运营商客户可以真正将”IT基础设施平台”与其“核心业务流程”及 “对外服务”解耦,大幅精简企业及运营商的内部IT及对外业务的基础设施层建设部署、维护及生命周期管理成本,从而更好地聚焦“核心业务流程”及 “对外服务”的开发与定制,帮助企业和运营商在新形势下获得可持续发展,用一句话高度概括, 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的核心价值可以概括为:“精简IT,敏捷商道” 。 

2. 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目标架构

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架构的技术目标是打造新一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由物理资源层、虚拟化管理服务层,基础设施服务层,中间件服务层、海量数据及并行计算服务层、云管理等关键子系统构成的基础设施及应用中间件服务平台,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等虚拟化IT基础设施资源的深度融合,提供面向典型企业/行业应用及中间件,具备自动化部署与一体化监控维护管理能力的一站式交付的私有云和公有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并通过云计算平台内软硬件垂直整合实现应用性价比的最优化。其端到端架构组成如下图: 


进一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硬件资源层

所有支撑IaaS层服务抽象与服务提供的IT基础设施硬件,包括服务器,存储(传统RAID架构Scale UP存储,基于服务器的分布式水平扩展存储),以及数据中心交换机(柜顶,汇聚以及核心交换),计算、网络与存储融合一体机,防火墙,VPN网关路由器等设备;  

虚拟化管理服务层

面向企业IT设施管理人员,提供虚拟化及IT资源的调度管理、配置、告警、性能监控以及日常维护服务,并支持资源管理范围从单机扩展到计算集群, 进一步含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块存储,对象化存储, 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桌面虚拟化(远程IO交互)子系统; 

基础设施服务层

面向云租户,或者云服务的消费者,提供支持多租户安全与QoS隔离保障,及其全自动化的资源发放与生命周期管理, 屏蔽了物理与虚拟资源映射与维护管理细节的对外弹性
计算与存储服务; 

中间件服务层

面向公有云应用定制开发的半结构化列存储数据库,分布式消息队列以及分布式缓存加速等服务能力,特点是借助分布式管理软件的调度机制,实现多个分布式物理节点资源的统一大颗粒中间件服务抽象;以及面向企业私有云、与企业业务流程匹配的2次定制开发与部署的企业中间件及关系型数据库集群服务, 特点是中间件一般部署在弹性虚拟机资源池之上,可依据应用需求进行自动化的工作负载均衡及资源伸缩管理; 

海量数据分析及并行计算服务层

依托上述基础设施及中间件服务层能力,提供面向超大规模海量数据分析及高通量、高性能计算类软件应用场景的应用平台中间件服务,包含基于x86服务器集群的海量数据分析处理框架以支持批处理的非实时数据分析及面向流处理的准实时数据关联分析引擎;基于多CPU高速、低时延互联硬件基础,提供MPI/CUDA/Open-CL接口的HPC高性能并行计算服务引擎; 

云管理层 

负责上述各层云计算平台服务的服务实例的发放,生命周期管理,及其服务水平与质量保障与管理,对各层物理及虚拟化资源的监控、软件安装与升级,资源配置策略,维护操作、故障恢复,以及基于资源使用计量及资源规格的计费,跨越各云平台服务层公用的用户身份与认证管理,单点登录机制,安全管理,对应到传统电信领域的OSS/BSS概
念,最大差异在于其多种不同横向与纵向资源整合的全自动化,智能化的支持。另外,面向企业私有云及混合云场景还需考虑与ITIL管理系统的无缝集成; 

全SOA兼容架构及云平台/云管理API 

上述各层所有子系统均对外(上层应用及其他子系统)提供遵循SOA架构原则的SOAP或RESTFUL API服务,所有子系统均对外屏蔽其内部技术实现细节,仅对外暴露服务SLA
合同交互信息,以便所有子系统可以在运行态下充分解耦,在维持SOA服务接口稳定不变或后向兼容的前提下,完全独立地进行规划升级;各层子系统也可在运营维管所提供的工作流集成能力下按照不同的云计算应用落地场景进行按需裁减与组合; 



3. 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的关键架构原则

从技术视角出发,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相比业界其他互联网运营商的云计算平台相比,究竟又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差异化特点呢? 

首先就相同之处而言,无论是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还是Amazon、Google、阿里巴巴、淘宝等为代表的互联网运营商自建的云计算平台,均符合NIST及DMTF标准所定义的云计算逻辑参考架构。 

不同之处在于Amazon、Google的云计算(AWS, GAE)专注于面向企业及个人开发者的IaaS/PaaS公有云运营,以及部分的内部业务平台共享,而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则面向企业、行业及运营商客户提供包含了计算、网络、存储等IT基础设施硬件能力,该基础设施层之上的资源虚拟化、资源动态调度、企业中间件、服务API抽象,以及拉通基础设施硬件与上层IaaS/PaaS服务及业务应用的云管理等软件能力在内的“E2E云计算”,或者称之为“Cloud in a BOX”解决方案,具体落地形态体现为具备云计算特征的数据中心L2/L3层,或更小规模、可按需配置和无缝扩展的企业融合一体机解决方案: 

为有效解决第一章中总结的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所普遍面临的核心痛点问题,建议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的架构设计遵循如下关键原则: 


3.1    去中心化的可扩展架构

在企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内部,原先各自相对孤立的计算和存储节点经过以太交换网络的无阻塞全互联,构成了规模庞大的资源池集群,因此要求云计算平台的资源管理与调度软件必须具备与此相适应的无级扩展架构能力,以规避了传统主从式分布式架构所存在的性能与可靠性单点瓶颈,并且资源池的统一调度可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建议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参考Amazon, Facebook在P2P领域的成功经验,精心设计P2P分布式哈希引擎的路由机制、可靠性保护、数据一致性、数据重分布以及扩容、兼容机制, 以解决基础设施资源池中规模庞大且平滑扩展能力容易受限于单点物理资源制约的虚拟计算、虚拟存储以及虚拟网络资源的管理元数据的问题,实现持久化在存储及缓存节点上的虚拟机及云租户的结构化与非架构化数据的无极扩展问题。 仅在需要多节点写访问互斥及数据一致性的环节,才引入共享分布式锁机制。 

去中心化架构原则的应用领域包括:分布式块存储/对象存储以及文件系统、大2层数据中心网络、半结构化海量数据,虚拟机集群管理,以及大数据、并发计算任务管理等 

LBA地址/文件名/对象名 -> 容纳对应块存储扇区/簇,文件及对象信息所在的P2P节点 

MAC/IP作为地址索引,经Hash找到负责维护该路由的P2P节点 

列存储SDB,基于B+树及Hash前缀树进行分布式读写锁管理,P2P节点存储海量的表记录

虚拟机/物理机集群控制基于SDB,逻辑与数据分离,消除集群管理的瓶颈 

并行计算引擎同样基于SDB/SQS,实现并发任务监控,并发输入输出,以及任务拆分及组合的多步骤之间的数据通道


该去中心化架构原则给客户层面带来的核心价值体现在:

高可靠数据保障:

提供跨节点的多个数据拷贝的多级冗余能力,可灵活配置支持跨服务器、跨机框、跨机架,甚至跨数据中心的数据冗余策略;

单节点故障且系统有冗余配置时,具备无人干预的自动容错恢复能力,且所有其他节点可全并发参与失效节点上所含数据的恢复,故障恢复时间缩短5-10倍; 

支持系统容量的无级平滑扩展,不存在集中式主从架构(如SAN/NAS控制机头、Hadoop主控节点)所面临的从双控到多控的业务不连续性问题; 

高性能数据IO:

针对高密度的数据读写应用, 将资源池内所有节点的并发IO吞吐能力作为资源池共享,多个虚拟机/云租户对上述汇总的并发IO吞吐能力进行“时分复用”,使得单节点/虚拟机的突发流量相 比独立的单节点增加3-5倍; 

低TCO成本: 

将Google/Facebook互联网数据中心面向特定应用(搜索引擎,在线社交)定制的水平扩展式x86服务器集群架构,引入作为企业IT基础设施的通用计算、存储资源池平台,降低CAPEX 40%以上;

通过适当配置冗余存储容量,单点故障的数据恢复无需人工干预,新增扩减节点支持自动发现和负载重均衡机制,无需复杂的手工配置机制,  平均OPEX降低50%以上;


3.2    性价比最优的一体化融合平台

计算存储水平融合,软硬件垂直整合,在传统标准服务器硬件基础上,引入面向典型的企业或者运营商的云应用类型、性能及成本最优化的硬件解决方案,在局部应用领域引入软硬件垂直整合方案,提供真正面向云应用定制的最佳云硬件解决方案; 

融合互联Fabric网络 

引入统一的Fabric交换技术,资源池内CPU与CPU(含本地内存)之间,CPU与扩展内存,CPU与硬盘,CPU与SSD,CPU与辅助硬件处理单元(如GPU)之间,均采用统一的低时延(<1us)、高带宽(> 64Gbps)、低成本的Fabric实现无阻塞互联,从而使得通过Fabric可以实现多个廉价x86单元的弹性按需组合,“以小聚大”来替代传统封闭而昂贵的小型机、大型机系统用于Mission Critical的业务场景成为可能; 

计算与存储深度融合 

提供计算和存储可混插的刀片服务器, 存储与计算单元可根据不同应用需求按任意比例配比,并无极扩容,物理成本降低50%以上;
所有计算与存储单元之间采用统一Fabric实现P2P方式的互联,所有存储节点的分布式块存储及分布式文件系统元数据,及其描述的实际存储数据,均按照DHT方式离散均匀
地分布在所有存储节点上,也即系统中不存在由于集中式控制机头带来的性能和可靠性的单点瓶颈;

每个计算节点通过虚拟化Hypervisor管理节省下来的内存资源,被用于分布式存储节点的Cache,其Cache缓存总容量远大于(5倍以上)集中式外置存储机头的Cache容量,因此可以采用低端SATA硬盘达到成本高出2倍以上的高端FC硬盘与SAS硬盘所能达到的OPS吞吐性能与MBPS带宽容量。 

软硬件垂直整合

针对Web服务、大数据分析、CDN等垂直业务场景,采用64bit ARM服务器替换X86服务器,能效比和单位成本效率提升3-5倍;

基于PCI-SSD存储的多级存储,优化的Cache管理算法,支持以P2P方式拉通多个服务器上的PCI-SSD资源池,实现其数据库一致性,从而提升热点数据访问速度,提
升访问单程时间、提高IOPS、提高可靠性;

采用智能网卡,通过内置虚拟交换、安全控制、带宽控制等功能,完全卸载了CPU虚拟交换的CPU负荷,大幅降低CPU占有率;智能网卡还提供虚拟机I/O直通功能,大幅提高虚拟机I/O性能而接近物理机; 

采用设备级分布式UPS实现节能20% - 30%;

3.3   开放兼容的云生态系统

尽管行业标准在当前IT领域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远不及通信领域,且往往是先有技术和产品,才有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标准;但对于云计算来说,标准互通性则具备非常关键的战略意义:这意味着如同通信领域来自不同厂家的设备系统通过标准控制与业务接口对接组网、互联互通一样,来自不同厂家、不同运营商和提供商的私有云、公有云系统,同样可基于安全互信的标准云平台API,以互助方式提供基础设施与平台服务能力的支撑,从而实现更可靠、更灵活和更具弹性伸缩能力的服务保障; 

因此,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应遵循开放的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向上兼容多种行业标准及工业事实标准的API接口(EC2/OpenStack/vCloud/DMTF等),向下则兼容多种虚拟机Hypervisor和不同厂家的X86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构成的异构硬件运行环境,同时支持本地虚拟机镜像格式兼容OVF描述格式,与VHD、VDI、VMDK等业界流行虚拟机镜像存储格式之间的转换,并支持通过专业化的P2V/V2V工具实现不同物理机与虚拟机之间,以及不同制式虚拟机之间的平滑迁移和转换。 

为实现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向上兼容不同行业或厂家的云平台API, 要求云计算平台在抽象和制定虚拟基础设施层及云基础服务层的对外开放API时确保其信息模型的基础组件严格具备原子、不可再拆分的特征,从可以实现基于工作流的API信元及消息流重新按需组合与定制,从而在语义功能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实现,无需编码和软件版本重发布的跨厂家云平台API兼容能力。 

3.4   跨越异构终端、电信级QoS 保障的云接入

云计算架构下,随同企业用户近端计算、存储资源向远端的数据中心的迁移和集中化部署,带来了企业用户如何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及外部固定、移动宽带广域网等多种不同途
径,借助固定、移动等多种不同瘦终端或智能终端形态接入云端企业应用的问题。面对局域网及广域网连接在通信包转发与传输时延不稳定、丢包以及端到端QoS质量保障机制缺失等实际挑战,如何确保远程云接入的性能体验达到与本地计算相同的水平,成为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为应对云接入管道上不同业务类型对业务体验的不同诉求,解决业界通用远程桌面协议(如RDP)在满足本地计算体验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需重点关注ALL IP多媒体音视频端到端QoS/QoE优化,尤其是在远程桌面接入协议中对不同业务类别进行动态识别并区别处理,使其满足如下场景需求: 

普通办公业务响应 时延小于100ms,带宽占用小于150Kbps: 通过在服务器端截获GDI/DX/OpenGL绘图指令,结合对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从而选择最佳传输方式和压缩算法,将服务端绘图指令重定向到瘦客户端或软终端重放,从而实现时

针对虚拟桌面环境下VOIP质量普遍不佳的情况,缺省的桌面协议TCP连接不适合作为VoIP承载协议的特点:采用RTP/UDP代替TCP,并选择G.729/AMR等成熟的VOIP
Codec;瘦客户端可以支持VoIP/UC客户端的情况下,尽量引入VOIP虚拟机旁路方案,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额外编解码处理带来的时延及话音质量上的开销;上述优化措施使得虚拟桌面环境下的话音业务MOS平均评估值从3.3提升到4.0; 

针对远程云接入的高清(1080p/720p)视频播放场景,在云端桌面的多虚拟机并发且支持媒体流重定向的场景下,针对普通瘦终端难以支持高清视频解码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桌面接入协议客户端软件应具备通过专用API调用具备瘦终端芯片(ARM/ATOM)多媒体硬解码处理能力的;部分应用如Flash以及直接读写显卡硬件的视频软件,必须依赖GPU或硬件DSP的并发编解码能力,基于通用CPU的软件编解码将导致画面停滞、体验无法接受;此外桌面协议还可选择由硬件GPU虚拟化或DSP加速卡来有效提升云端高清视频应用的访问体验,达到本地视频播放相同的清晰与流畅度。此外,华为桌面协议还能够智能识别并区分画面变化热度,仅对变化度高且绘图指令重定向无法覆盖部分才启动带宽消耗较高的显存数据压缩重定向; 

针对工程机械制图、硬件PCB制图、3D游戏、VR仿真,甚至Win7 Aero透明效果等云端图形计算密集型类应用:同样需要在采用与虚拟化Hypervisor平台配套的虚拟化GPU资源进行硬件辅助的渲染与压缩加速处理;

     另一方面,正当全球消费者IT步入方兴未艾的Post-PC时代大门之时,IOS及Andoid智能终端同样正在悄悄取代企业用户办公位上的PC甚至便携电脑,企业用户希望通过智能终端不仅可以方便地访问传统Windows桌面应用,同样期待可以从统一的“桌面工作空间”访问公司内部的Web SaaS应用,第3方的外部SaaS应用,以及其他Linux桌面系统
里的应用,而且希望一套企业的云端应用可以不必针对每类智能终端OS平台开发多套程序,就能够提供覆盖所有智能终端形态的统一业务体验,基于此考虑,企业云计算IT基
础设施的方面需要在面向传统Windows桌面应用云接入的自研桌面协议基础上,引入基于HTML5协议、支持跨多种桌面OS系统,支持统一认证及应用聚合、支持侧应用零安装
升级维护,及异构智能终端多屏接入统一体验的云接入解决方案:Web Desktop。 

4. 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的“化云为雨”战略

“罗马非一日建成”,鉴于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目标架构必将面临的巨大工程与技术挑战,并考虑到企业客户对其现有IT及业务基础设施平台向云计算的平滑迁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议企业云计算IT基础设施平台的“化云为雨” 商用落地采取 “自底向上”的策略,划分为如下3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虚拟化:首先聚焦于构筑基于x86平台的虚拟化能力,提供面向虚拟化计算、存储及网络管理的集群资源调度操作系统;并提供兼容当前主流桌面操作系统的云接入能力;该阶段主要特点:在对现有IT基础设施及其应用体验及软件本身无改动的情况下,实现跨应用、跨操作系统的资源整合,降低企业用户的设备CAPEX成本,并帮助运营商提供IT资源的公有云租赁能力;   

第二步,自动化、一站式::云平台向上延伸,引入与虚拟化平台紧密互动的分布式开源数据库及Web中间件平台,面向业务应用的自动安装部署,生命周期维护管理,提供一站式的IT交付能力,实现IT交付的敏捷化及业务上线效率的提升。该阶段应用自身仍无须修改,云租户开始同时基于桌面及Web方式接入云端应用;   

第三步,分布式并发及Web化:引入并推广新分布式中间件及海量数据分析引擎API,广泛团结合作伙伴联盟,直接基于该API开发新应用,或者通过适配层支持现有应用向该平台的迁移;该阶段云端应用将逐步实现全面的Web化,云租户的业务接入方式也将逐步从桌面与Web并存的方式逐步向全Web接入的方向发展。 






















































 
 








 
















  • 0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 回答1: RISC-V架构手册是一本介绍RISC-V指令集体系结构的重要参考资料。RISC-V是一种开放的指令集架构,具有可扩展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的特点。 首先,RISC-V架构手册详细介绍了RISC-V指令集中的所有指令,包括常用的算术指令、逻辑指令、存取指令、分支指令等。它不仅列出了每个指令的编码格式和操作码,还详细说明了每个指令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这样的信息对于开发RISC-V处理器的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RISC-V架构手册还介绍了RISC-V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和中断处理机制。它详细解释了数据通路、控制单元和存储器等组件的连接方式和工作原理。同时,手册还讨论了RISC-V处理器的中断处理流程,包括中断的触发条件、中断处理程序的执行和中断返回等。这对于编写操作系统或者驱动程序的开发者来说非常有帮助。 此外,RISC-V架构手册还包含了关于扩展特性和可选模块的说明。它介绍了如何在RISC-V架构上扩展自定义指令或者功能,以及如何添加可选的模块,如浮点单元、虚拟内存管理等。这样的灵活性使得RISC-V架构非常适合于各种应用领域,从嵌入式系统到超级计算机。 总的来说,RISC-V架构手册是开发人员和研究人员掌握RISC-V指令集和架构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全面介绍了RISC-V指令集的各个方面,并提供了实现RISC-V处理器的指导。通过学习和理解这本手册,人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和推广RISC-V架构,推动开源指令集的发展。 ### 回答2: RISC-V(精简指令集计算机-五)架构手册是一份完整的指南,用于描述和解释RISC-V计算机架构的细节和规范。这个手册为开发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详细的参考,以了解和标准化他们在RISC-V处理器设计和实现方面的工作。 RISC-V架构手册包含多个章节和附录,涵盖了RISC-V指令集的不同方面。它首先介绍了RISC-V的设计原理和目标,比如简洁性、可扩展性和定制化能力。然后,手册详细说明了RISC-V指令集的不同指令格式和编码规则,包括指令解码过程和操作码的定义。 这个手册还涵盖了RISC-V的寄存器和寄存器文件,描述了它们的使用方法和特殊规则。此外,手册还提供了关于异常处理机制和中断处理机制的解释,以及RISC-V中的特权级别和特权模式的详细信息。 RISC-V架构手册还包含了有关内存管理单元(MMU)和虚拟内存系统的信息,说明了RISC-V支持的不同内存访问方式和存储体系结构的细节。此外,手册还提供了有关浮点运算和向量指令集的详细说明以及其使用方法。 除了这些主要内容外,RISC-V架构手册还提供了一些附录,包括指令集的变种和扩展,以及示例代码和编程实例。这些附录为开发者提供了实际应用和开发RISC-V处理器的指导支持。 总之,RISC-V架构手册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用于理解和使用RISC-V计算机架构。它的详细说明和规范为开发者提供了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参考,以便设计、实现和优化RISC-V处理器。 ### 回答3: RISC-V架构手册是一本详细介绍RISC-V指令集架构的重要参考资料。RISC-V是一种新兴的开源指令集架构,其优势在于简洁、可扩展和高度灵活。RISC-V架构手册系统地介绍了RISC-V指令集的各种特性和用法。 首先,RISC-V架构手册提供了RISC-V指令集的全面介绍。它详细解释了RISC-V的指令编码方式、寄存器组织、内存管理机制等基本概念。通过学习手册,人们可以了解到RISC-V指令的格式和操作方式,从而能够编写符合RISC-V架构的程序。 其次,RISC-V架构手册系统介绍了RISC-V的扩展指令集。RISC-V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允许用户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使用不同的指令集扩展。手册详细介绍了RISC-V的各种扩展,如乘法/除法扩展、向量扩展等,并提供了使用这些扩展的示例和指导。 另外,RISC-V架构手册还介绍了RISC-V的异常处理和中断机制。这些机制对于系统安全和稳定运行非常重要。手册详细解释了异常和中断的分类、处理流程以及相关的指令和寄存器。通过学习手册,人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在RISC-V架构中设计有效的异常处理和中断控制机制。 最后,RISC-V架构手册还介绍了RISC-V的特殊指令和特殊寄存器。这些特殊指令和寄存器常用于系统级编程和性能优化。手册提供了这些指令和寄存器的详细说明和使用方法,帮助人们充分发挥RISC-V架构的优势。 综上所述,RISC-V架构手册是学习和理解RISC-V指令集架构的重要工具。通过研读手册,人们可以掌握RISC-V的基本概念、指令格式和操作方式,进而能够灵活应用RISC-V的各种扩展和特殊功能,为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高效的RISC-V架构系统。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