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最近有媒体曝出,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已经不在国内,有人说是公干,有人说是跑路,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在威马刚刚申请破产重组的敏感时刻,创始人就远走他国,必然会引起大众的各种遐想。
这也怪不得大众,远有老前辈乐视汽车的贾跃亭,近有同行雷丁汽车李国欣,不都是在公司危难之际,悄然溜到国外去了吗?至于沈晖会不会“下周回国”,吃瓜群众可以拭目以待。
但威马的车主们可能有点等不及了,因为不少威马用户发现,自己的智能车已经“秒变砖”,他们在社交媒体表示,威马汽车的配套软件“威马智行” 和“小威随行”蓝牙钥匙和远程控车功能均无法使用,显示网络异常,疑似后台已停服。
曾一度与“蔚小理”齐名,号称“造车新势力四小龙”之一的威马汽车,沦落到今天这个田地,让人唏嘘的同时,也引发大众更多的思考,这只是企业经营不善的个案,还是行业发展窘迫的整体写照?
01
威马还是没能“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这是威马创始人沈晖于今年1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一句电影台词。当时,大家都知道威马处境很难,但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它会坍塌的那么快,他们有没有“像牲口一样”不知道,但“活不下去”却越来越成为现实。
1、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威马
威马成立于2015年,和蔚小理一样同属于国内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而且威马的创始团队也堪称豪华,沈晖在博格华纳、菲亚特、吉利等汽车巨头,做过多年高管,行业资源、人脉关系非常充沛,称得上含着金汤匙出世,出道即巅峰,一开局就赢得了多方看好和背书。
2、资本宠儿,剑走偏锋
威马成立之后,就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先后完成十多次大规模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400亿元,而这些投资人名单上,也是大佬云集,其中包括腾讯、百度、红杉资本、李嘉诚基金、何鸿燊家族,等等。此外,威马还获得地方政府的青睐和支持,在温州、黄冈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工厂。
威马融资有术,但花起钱更是有一套,跟蔚小理不同,威马从网约车市场切入,迅速做大体量,砸钱无数,还请过数位明星代言人,高调宣传,烧钱速度让人咂舌。但最让人诟病的,可能还是创始人沈晖的天价高薪。2022年9月,网友们在招股书中发现,亏损持续增加(其中2021年亏损约82亿元)的威马,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的薪资,却高达12.617亿元。这操作也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3、现金流断裂,创始人跑路
威马也有过高光时刻,2019年威马交付近1.7万辆,在造车新势力中排名第二,一度让市场和资本圈对其产生极高的期待。但威马后来的发展,却有负众望,后继无力,迟滞不前,慢慢被蔚小理甩开了几条街的距离。
到2022年,威马交付的车辆仅3万出头,而蔚小理们,早就跨过了10万辆大关。不但业绩不好,威马在此期间,也是负面消息满天飞,欠薪、停产、拖欠租金、经销商退网、门店关停,甚至还被上海消保委公开点名,提醒消费者“谨慎购买”。而这些,似乎都成了威马衰落的线索和前奏。
再加上威马自2020年以来,积极推动上市IPO,但遗憾的是三战皆输,“前方紧吃后方吃紧”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最终导致企业融资无门,资金链断裂,以申请破产收场。
02
新能源车,进入淘汰赛
1、价格战加速,“卷”是主旋律
有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造车新势力高达近500家。而到了5年后的今天,能够正常经营的新势力已经不足50家。大家看到的是高频出镜、风光无限的“蔚小理”们,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其余400多家都已被卷的“四散逃亡”。据目前的态势看,“卷”依然是这个赛道的主旋律,狼烟四起的价格战,可能会成为见惯不怪的新常态。
以“金九银十”车市为例,包括理想、极氪、AITO问界等新能源车企都纷纷展开了促销、降价大战。其中极氪最高给出了高达8万元购车权益。其他各车企也都为自家的新款车,给出了力度不等的“诚意价”。
从行业的消费特点来看,汽车消费市场自9月后,将明显进入销售加速期,尤其是最后一个季度,作为年度收官,必然会全力搏销量。不出意外的话,未来的市场中,将会有更多车企或主动或被动的加入促销降价行列,引爆下一轮车圈价格战,也将成为必然。
在这样的环境下,撑不住降不起的,交出手里的市场份额,下牌桌走人。家底厚耗得起的,一边收割别人的市场,一边互相比谁的气长。总之,日子都不会太好过。直到车企的数量和产量,和当前的市场容量或增速匹配时,大家也许能稍微松口气。
2、问界M7搅局,华为入场
今年 6 月,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社交媒体坦言:“2022年三季度,问界M7的发布和操盘,直接把理想ONE打残了,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毫无还手之力。HW(华为)的超强能力直接让理想ONE的销售崩盘,提前停产,一个季度就亏损了十几亿,团队都被打残了……”
这才没几个月,曾宣布5年内不进入整车市场的华为,又推出了问界M7,并且刚一面市就爆了单,一个月狂销6万台。这种“现象级”的表现,不知道会不会让理想和李想又回忆起上次被“打残”的画面。
问界M7横空出世,搅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池春水,受到波及的,肯定不会是理想一家,面对M7横扫千军的气势,其他一线二线的车企估计也开始悄悄计算,其排挤效应对自家产品的影响了。让余承东颇感欣慰的“起死回生”,极有可能会让友商“生不如死”。
即便如此,友商们可能也莫可奈何,拼品牌拼人气?当下的华为可是国民品牌,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那一种,想想华为mate60一机难求的场面,就不难理解华为品牌的热度和受欢迎程度了。
拼技术拼产品?新M7 可是号称“花费 5 亿进行升级”的新产品,除了车型外观做了改变,在“看不见的地方”,新 M7更是依托于华为生态,鸿蒙智能座舱和华为手机、平板等通过MagLink、“碰一碰”等方式,轻松实现多设备联动,这是其他友商产品所不具备的生态优势。
至于其他的技术优势,也不需要多做列举了。说来说去,可能又会回到“价格战”这个老话题上,友商们会为这个强悍的对手,在价格、产品策略等方面,做出针对性调整吗?大家继续拭目以待。
3、小米汽车,再不疯狂就老了
小米汽车2021年成立,虽然出道较晚,但因为“系出名门”,一直被市场寄予厚望。然而小米却迟迟没有推出量产车型,眼看着市场被同行们一点点占领,不少粉丝和拥趸们都替小米暗暗着急,冲着小米和雷军呼吁“再不疯狂就老了”,“留给小米的时间不多了”。
其实雷军和小米一直没闲着,去年10月,雷军就对外表示:“我相信未来在电动汽车市场非常成熟的时候,全球前五名的电动汽车品牌会拥有80%的市场,也就是说小米汽车想要成功就需要成为全球前五,年产量超过1000万辆才行。”可见,雷总在为他的小米汽车憋大招,下大棋。
就在近期,有媒体爆出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已开工,正处于试生产阶段,每周生产大约 50 辆样车。还言之凿凿表示,“小米汽车预计在最近两个月拿到工信部的批文,最迟年底前可获批,然后可以开始量产。”
如果真是如此,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很有可能会重现划分,甚至进行一定程度的洗牌。虽然小米汽车入局较晚,但小米品牌势能的加持是绝对不能小觑的。这几天小米还高调推出了自己的澎湃OS操作系统,这架势这格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要和华为一样,是奔着“万物互联”去的。单就这一招,还真是蔚小理们难以应对的,这些新势力在产品的物理闭环上,还真很难和华为小米抗衡。
总之,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格局,并未明朗,已经入场的玩家,并没有把市场份额和用户群体完全锁死;即将入局的玩家冲击力如何,还是未知之数;将来还会不会有新的大咖玩家入局,谁也说不清楚。一句话概括,新能源车市场仍充满巨大变数,一切皆有可能。
03
新能源车,还能买吗?
1、“增程式”更受到车主青睐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整体销量294.36万辆,同比增长40.4%,其中,纯电动车销量200.6万辆,同比增长22.25%;而插混+增程车型销量93.5万辆,同比增长105.73%,是纯电动车型增长幅度的5倍之多。
其中“增程式”技术路线的代表,则是理想L系列和问界M系列,这两大车企做出的技术选择,既尝到了市场的甜头,同时也为“增程式”产品提供了强大的背书。于是,小鹏、哪吒、零跑、深蓝、岚图等新能源品牌,也相继展开相关研发或切入这一赛道。连准备入场的小米汽车,都在官网发布招聘增程系统设计开发工程师的启事,其上马增程的用意,不言自明。
不得不说,增程技术的确能解决用户当下的不少现实痛点,如里程焦虑、充电不便等。它“可油可电”的特点,在新能源车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高压充电桩的布局进一步完善之前,确实更值得用户青睐。
2、智能驾驶是“杀手锏”
余承东曾告诉他的团队,“要做伟大的产品,要做就做第一,不要怕卷,友商偏爱的表面功夫我们要卷,但在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更要卷!”,智能驾驶系统,就是余总所说的“看不到的地方”。
以问界新M7为例,华为推出的这款新车率先搭载了能实现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高速、城区高阶智能驾驶的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预计在今年12月,城区智驾领航辅助(城区NCA)将实现“全国都能开”的智驾体验。
这个口号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功能FSD在2020年上线开始内测,直到三年之后的今天,才在北美地区铺开。而华为竟然可以做到“年底快速将城区智驾推向全国”,不得不让人佩服,要知道在这背后,全是各种软硬件系统、算法的支持,没有强大硬底子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他新能源车企,要想在市场中吸引用户,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必然要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智能驾驶系统,既要安全可靠,还要拓展不同的新应用场景。智能驾驶既是业内车企的入场券,也会成为各自做大做强的杀手锏。
3、价格和实用性是王牌
随着行业的不断迭代发展,当大家技术和体验上慢慢趋同或接近时,价格和实用性依旧会成为吸引客户的不二法宝。不论是直降5万的问界M7,还是理想被吐槽的标配“冰箱”、“彩电”、“大沙发”,他们都用实际销量证明,大众愿意为他们的产品策略买单。
同时也从侧面说明现阶段的消费者,还是非常看重价格和实用性的。既要花的少,还要得到的多,一边降价一边堆料,直到博弈出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大家双赢,皆大欢喜。这是广大消费者最朴素的智慧,也是商场中颠簸不破的真理。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内卷也好,价格战也罢,都是一个新兴行业去芜存菁、自我净化必然要经历的“坎”,也是这个新兴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和稳定不得不经受的洗礼。K哥对我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充满信心,高度看好,相信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都是有底线有创新的真正玩家,都值得国人信赖和支持,祝福国产新能源汽车。
号主简介
号主简介:Mr.K,黄哲铿,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海尔、中通、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成长干货、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
- END -
K哥私人微信开放1天,快来围观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