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新和县渭干乡社工阿丽耶和玛热古丽在家庭探访的过程中,发现阿利亚(化名)一家情况非常特殊,一对夫妻三个孩子,夫妻俩年龄近五十,大女儿21岁,患有四级精神残疾,没有稳定工作平时和父母打零工维持生活,二女儿上小学三年级,小女儿六岁属于一级残疾,常年待在家里。
- 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问题
生理方面:服务对象一家父母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生活可以自理。三个女儿二女儿虽有残疾但相比其他两个女儿健康程度较高。大女儿、生活自理能力弱,三女儿残疾程度最高,生活无法自理。
心理方面:在家庭中父亲的心理韧性较强,母亲表现出明显的习得性无助。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弱,生活态度悲观。大女儿和小女儿沟通交流能力弱,二女儿自卑心理明显。
社会层面:除了父亲外,服务对象一家社会参与度较低,并很少出门,偶尔会和亲戚有来往。
(二)服务对象需求
进行心理调适,增强心理韧性。母亲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长期受到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影响,社工需要改善其心理状况。
扩大社会支持网络,为家庭提供陪伴和支持,家庭由于很少与其他社会支持主体互动,导致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非常脆弱,社工需要增强家庭的主动性和支持出主体的主动性,促进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帮助家庭提升抗逆力,帮助家庭缓解其内心的孤独感的同时,为家庭提供必要的工具性和表达性支持。
提升大女儿和小女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由于家中大女儿和小女儿的残疾程度较高,因此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是两个女儿改善生活质量的前提。在此方面社工需要链接资源,整合资源发挥正式社会支持的力量提供服务。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对家庭中的母亲进行心理调适,改善其不良的情绪状态。使其能够接纳生活勇敢面对生活。
2.改善家庭结构,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增强家庭运转的动力。
3.加强家庭与外界的联系,帮助家庭融入社会,扩大家庭交友圈。增加家庭与其他支持主体(朋友,亲戚,同事,社区)互动的频率。
(二)服务策略
1.针对母亲的情况,社会工作者要采用的是理性情绪疗法,尽可能地使服务对象树立积极思想,使其具有良好的心态,能够建立积极的理性信念,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协调父亲积极配合,通过与母亲之间沟通,使得走出困境。
2.家庭动力方面,社会工作者运用家庭重塑,引导夫妻看到家庭中的资源和潜能,减少对两个女儿的过度照护。
3.社会工作者帮助夫妻在家庭中开展活动,邀请其他亲朋好友来,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4.社会工作者为家庭寻找轮椅的资源,以及医疗康复的资源。
(三)服务过程
根据制定的目标,制定出了一套为期两个月每周一次的家庭访谈的工作计划,具体计划如下:
1.第一次和第二次是破冰阶段。社工与家庭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
①身份确认,建立工作关系。
社工在了解服务对象家庭的基本情况后,进入服务对象家里,向服务对象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向服务对象介绍了社工,以及社工的工作内容,并表达了想为服务对象一家提供服务的意向。在服务对象完全知晓的情况下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②意愿表达、瞄准需求。
第二次进入服务对象家中,社工了解了服务对象是否想成为个案的意愿以及成为个案的原因,并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表达了目前的需求。
本次社工探访时观察到,家庭中爸爸状况良好,可以和社工顺利沟通交流,妈妈一提起自己家里的情况便泣不成声,非常沮丧和绝望。爸爸希望小女儿能有一个合身的轮椅,妈妈希望大女儿可以生活自理,小女儿能再去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以改善身体状况。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份工作,补贴家用。
2.第三次为评估阶段。社工通过访谈和量表的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了评估。
社工运用抑郁焦虑量表对家中的妈妈和爸爸进行评估,评估数据显示爸爸心理健康状态一般,妈妈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此基础上社工又对妈妈评分较低的项目具体和妈妈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妈妈想法悲观,并容易产生灾难性联想。
同时社工也利用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对家里的姐姐和妹妹进行评分。评估结果显示,姐姐为日常生活基本自理,妹妹为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
3.第四次到第六次改变阶段。针对母亲的心理状况进行介入,针对家庭的自身问题邀请家庭成员展开谈论。
①对母亲进行心理调适。社工了解到母亲常年一个人待在家里照顾孩子,母亲的情绪问题和母亲接受不了孩子的残疾有关,母亲在感受到社工的关心后,向社工诉说和表达了养育孩子方面的悲观想法和情绪,如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怎么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如果孩子一直好不起来,自己将是一个失败的母亲,自己的生活也会随着越来越糟糕。孩子的问题是难以被解决的,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社工向母亲表达了,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需要做的是去面对,去寻找缓解问题的方法。
②家庭关系问题进行介入:帮助家庭缓解不良互动关系。
在家庭探访的过程中,社工发现,家里的母亲一方面对孩子非常担心,但另一方面对孩子的照顾显得无微不至,尤其是大女儿,大女儿的日常生活也基本由母亲照顾,为对其进行生活能力的提升方面进行工作。因此社工组织家庭开展了家庭会议,通过家庭重塑的方式让父母关注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的同时,让父母制定了提升大女儿日常生活能力的计划。并向父母教授了有关非暴力沟通的技巧,以此使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第七次到第八次是维持阶段,处理对前面问题进行工作外,开始链接家庭所需要的资源。
这两次社工在与母亲会谈的过程中发现,母亲的心理状态,从原来的悲观逐渐转向平静,甚至开始有了一些乐观。情绪上也表现出倾诉欲强,并开始对社工还有村里的事关注,会对社工微笑。社工对其进行和支持,鼓励其继续保持。
考虑到小女儿没有轮椅,社工通过当地残联帮助小女儿成功申请到了可使用的轮椅,这也进一步缓解了母亲的情绪。
第九次是总结与评估阶段,对家庭这段时间以来的改变进行回顾,对取得的成效进行巩固、整理和评估,处理好离别情绪,最后结案。
本次社工通过开展家庭会议的形式用抑郁焦虑量表对母亲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母亲处于一般健康的状态,较介入前有所改善。大女儿开始协助母亲做家务,虽然自理能力还是较弱,但较之前来看行动力有所增强。夫妻二人在沟通中显得较平和,并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
反思与总结
1.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更多的是陪伴和支持服务对象,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接纳和尊重服务对象的内心表达,适当给予同理,与服务对象保持情感交流,这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2.服务对象一家在社工介入后发生了一些改变,社工虽然已经结案,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工要完全离开案主,完全的离开可能会导致服务对象的退行。因此为了维持服务对象的改变,社工需要做的是以电话或者探访的方式继续关注服务对象二至三个月,直到服务的改变已成为服务对象的日常习惯,因此社工的退出是缓慢的,润物细无声的。
(来源:新和县健明残疾预防咨询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