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fedora 10虚拟机
硬件平台:tq2440
内核版本:2.6.30.4
下载地址http://www.kernel.org/pub/linux/kernel/
交叉编译器:Sourcery G++ Lite 2009q1-203
下载地址https://sourcery.mentor.com/sgpp/lite/arm/portal/subscription3057
内核存放位置:/opt/mypaper/ linux-2.6.30.4/
下面做一些简要说明,交叉编译器版本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对内核编译能否成功,交叉编译工具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binutils,gcc和glibc,通过查阅内核目录下Documentation/Changes文件可以获得相关支持信息,从文件中得知,至少需要GNU C版本为3.2版本,因此,交叉编译器的相对应部分的版本应该该与此相符,高于这个版本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但不一定会编译成功,因此最好选择相对应的版本。通过查阅所下载交叉编译器的版本信息可知,该交叉编译器gcc版本为4.3.3,可以使用。至于交叉编译器解压后,只是修改了一些环境变量以及相关参数,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开始配置内核。
注:所有命令均在内核根目录下执行。
修改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
命令:vim Makefile
修改: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原因:指明体系结构为arm,采用的交叉编译器为arm-linux-,这一步一定要改完再执行make menuconfig,否则,用的是x86的make,打开的配置单不是arm的。
修改平台输入时钟
命令:vim arch/arm/mach-s3c2440/mach-smdk2440.c
修改:smdk2440_map_io()中的s3c24xx_init_clock(12000000)
原因:tq2440使用12MHz外部时钟输入
修改机器码
命令:vim arch/arm/tools/mach-types
修改:s3c2440一行最后的数字改为168
原因:在内核文件arch/arm/mach-s3c2440/mach-smdk2440.c中的 MACHINE_START(S3C2440,”SMDK2440”)中要使用该机器码,同时它还应该与uboot中的机器码一致
制作配置单
命令:make menuconfig
原因:一开始内核不存在.config文件,无法进行编译,只有用户按自己需求配置好内核并保存配置单为.config后,才可编译。
下面分别描述内核加入的配置。
首先加载内核提供的默认配置单,以减少内核配置的工作量。在弹出的配置界面中,选择Load an Alternate Configuration File,加载默认配置arch/arm/configs/s3c2410_defconfig
该配置单按照arm体系结构添加了一些配置,但有一些是我们不需要的或者是需要修改的,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配置。
General setup,该配置单下包括了内核的一些基本设置,配置时加入的功能有
System V IPC:支持system V的进程间通信对象;
Classic RCU:经典RCU(read-copy-update)支持,这是一种高级互斥机制;
(17) Kernel log buffer size (16 => 64KB, 17 => 128KB):内核日志缓冲区大小为128kb;
Optimize for size:内核大小优化,在编译时采用-O2;
Choose SLAB allocator (SLUB (Unqueued Allocator)):采用高速缓存管理(slab分配器)的高级版本SLUB;
Enable loadable module support,该配置单设置是否使用模块加载,在本配置单下选择:
Module unloading:模块可卸载,使得模块可以随时卸载和添加,当然一些不允许卸载的模块除外。
Enable the block layer,这个选项不选,因为设备中没有块设备,不需要使用块设备层,NAND flash直接通过IO口和几个控制引脚控制,也不需要块设备层。
System Type:该项是一些与平台相关的选项,选择以下几项:
ARM system type (Samsung S3C2410, S3C2412, S3C2413, S3C2440,S3C2443):选择所支持的ARM类型,这里针对开发板选择支持三星S3C2410, S3C2412, S3C2413, S3C2440,S3C2443。
ADC common driver support:与ADC与触摸屏驱动有关,选上;
Force UART FIFO on during boot process:在内核解压时保持串口打开,可用于检测内核解压的情况;
(0) S3C UART to use for low-level messages:选择输出底层信息的串口,根据开发板情况,选择0号串口;
(0) Space between gpio banks:设置GPIO bank之间的空间,用于防止访问越界,选择后会占用一部分存储空间,这个设置为0,注意编写程序,一般不会越界,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S3C2440 Machines
SMDK2440
SMDK2440 with S3C2440 CPU module
选择S3C2440 Machines下的这两项,使得内核支持SMDK2440,SMDK2440是三星公司的官方设计参考,一般都采用这种参考。
Bus support:该选项选择总线类型,这个不选,没有合适的。
Kernel Features:该选项设置内和特性,选择以下几项:
Memory split (3G/1G user/kernel split):内存分配,一般保持该默认配置,即1G给内核空间,3G给用户空间;
Use the ARM EABI to compile the kernel:采用EABI技术编译内核,由于我们的交叉编译器支持EABI,选择该项;
(4096) Low address space to protect from user allocation:设置低端内存大小,按默认。
Boot options:引导时的相关选项,保持默认。
CPU Power Management:CPU电源管理,保持默认。
Floating point emulation:浮点仿真,保持默认。
Userspace binary formats:用户空间二进制模式,这里选择
Kernel support for ELF binaries,即采用ELF格式,ELF是可执行连接格式,是UNIX系统实验室作为应用程序二进制接口而开发和发布的。
Power management options:电源管理选项,这里不选,我们的设备要保持长时间工作,无需睡眠。
Networking support:网络设置,选择配置如下:
Networking options->
Unix domain sockets:使用UNIX套接字;
TCP/IP networking:TCP/IP网络;
IP: kernel level autoconfiguration:内核自动配置IP;
IP: DHCP support :允许本机根文件系统通过NFS(网络文件系统)挂载到其他计算机上,实现远端访问。
Wireless:无线设置,暂时保持默认,以后修改。
Device Drivers:设备驱动,保持默认,做驱动时会进行修改。
File systems:文件系统配置,选择内容如下:
DOS/FAT/NT Filesystems->
VFAT (Windows-95) fs suppor:支持挂载windows的文件系统;
(437) Default codepage for FAT:设置FAT文件系统允许代码页大小;
(iso8859-1) Default iocharset for FAT:设置FAT文件系统采用的字符类型。
Pseudo filesystems->
Virtual memory file system support (former shm fs):采用虚拟内存文件系统(Tmpfs);
Userspace-driven configuration filesystem:使用configfs,该文件系统与sysfs功能相反。
Miscellaneous filesystems:这个先不做选择,制作yaffs2文件系统后再处理。
Network File Systems->
NFS client support->
NFS client support for NFS version 3:使用第三版NFS;
Root file system on NFS:允许通过NFS挂载根文件系统。
Partition Types:划分类型,这里不选择。
Native language support->
(iso8859-1) Default NLS Option;
Codepage 437 (United States, Canada)
Simplified Chinese charset (CP936, GB2312)
NLS ISO 8859-1 (Latin 1;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s)
NLS UTF-8
给出了支持的语言及字符集类型
Kernel hacking:该项大部分是便于内核开发使用的,选择以下几项:
(1024)Warn for stack frames larger than (needs gcc 4.4):设置堆栈报警极限大小;
S3C UART to use for low-level debug:底层是用的UART端口号。
Security options:不做配置。
Cryptographic API:一些加密和校验码的设置,选择如下:
Cryptographic algorithm manager:启用加密技术必须选择这项;
ECB support:ECB支持;
CRC32c CRC algorithm:启用CRC32c算法;
AES cipher algorithms:启用AES加密算法;
ARC4 cipher algorithm:启用ARC4加密算法;
Hardware crypto devices:启用硬件加密设备;
Library routines:一些库函数选择,选择如下:
CRC ITU-T V.41 functions
CRC32 functions
CRC7 functions
这样,整个配置过程结束,选择Save an Alternate Configuration File,保存为.config即可。现在在根目录下使用make zImage即可编译出内核镜像,但为了方便,作些改动。在根目录下使用命令vim arch/arm/boot/Makefile,进入该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修改如下
$(obj)/zImage: $(obj)/compressed/vmlinux FORCE
$(call if_changed,objcopy)
@cp -f arch/arm/boot/zImage zImage.bin
@echo ' Kernel: $@ is ready'
这个指令就是将arch/arm/boot/目录下的zImage文件复制到根目录下,并重命名为zImage.bin,因为直接使用make zImage命令后zImage默认在arch/arm/boot/目录下,为了方便操作,加入该命令可将镜像复制到根目录下。
然后,修改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如下:
distclean: mrproper
@find $(srctree) $(RCS_FIND_IGNORE) \
\( -name '*.orig' -o -name '*.rej' -o -name '*~' \
-o -name '*.bak' -o -name '#*#' -o -name '.*.orig' \
-o -name '.*.rej' -o -size 0 \
-o -name '*%' -o -name '.*.cmd' -o -name 'core' \) \
-type f -print | xargs rm –f rm -f zImage.bin
该命令是为执行make distclean清除文件时添加了一条清除任务,即将复制到根目录下的zImage.bin也清除掉。
最后,执行make zImage,编译出内核镜像。由于此时未驱动NAND flash,也没有加载文件系统,烧写进开发板以后会显示未挂载文件系统,这进一步说明是正确的。
下面对NAND flash进行分区和进行相应的配置。
首先为内核支持NAND flash添加新的配置选项:
Device Drivers->
Memory Technology Device (MTD) support->启用MTD支持,这是使用NAND flash的前提,也是使用JAFFS2文件系统的前提
MTD partitioning support:我们要对NAND flash进行分区,选中这一项;
Direct char device access to MTD devices:允许字符设备访问MTD设备;
Common interface to block layer for MTD 'translation layers':块设备层向MTD传输层接口,该项默认必须选上。
Caching block device access to MTD devices:允许缓存块设备访问MTD设备,JAFFS2为文件系统服务。
NAND Device Support->
NAND Flash support for S3C2410/S3C2440 SoC 使内核支持S3C2440 NAND flash
S3C2410 NAND Hardware ECC 采用S3C2410的硬件ECC
设置完毕,退出保存配置单。
命令:vim arch/arm/plat-s3c24xx/common-smdk.c
修改内容如下:
static struct mtd_partition smdk_default_nand_part[] = {
[0] = {
.name = "uboot",
.offset = 0x00000000,
.size = 0x00040000,
},
[1] = {
.name = "kernel",
.offset = 0x00200000,
.size = 0x00300000,
},
[2] = {
.name = "yaffs2",
.offset = 0x00500000,
.size = MTDPART_SIZ_FULL
}
};
即将NAND flash分为3个分区,名称分别为uboot,kernel和yaffs2,偏移量分别为0,2M和5M,大小分别为256kb,3M和251M,注意:大小必须为128KB的整数倍。至于为什么这样分区,是和uboot相关的,在我的博客中有一篇原创的文章详细说明这个问题。
然后,修改同文件的下面的代码
static struct s3c2410_platform_nand smdk_nand_info = {
.tacls = 10,
.twrph0 = 25,
.twrph1 = 10,
.nr_sets = ARRAY_SIZE(smdk_nand_sets),
.sets = smdk_nand_sets,
};
其中修改的值的确定,由NAND flash芯片手册查询相关数据,经计算得到,如下(其中HCLK=100Hz):
tacls>CLE或ALE建立时间最小值*HCLK
twrph0>nWE或nRE的持续时间最小值*HCLK-1
twrph1>写数据起作用时间*HCLK-1
最后,修改drivers/mtd/nand/s3c2410.c中s3c2410_nand_init_chip函数的语句
chip->ecc.mode = NAND_ECC_NONE;
这里不采用NAND flash的软件ECC校验码,因为在初始化的时候,uboot中有校验码,然后在后面yaffs2文件系统移植的时候,要选上采用S3C2440硬件校验码。
yaffs2文件系统移植
添加内核对yaffs2的支持
YAFFS(Yet Another Flash File System)是专门为NAND Flash存储器设计的嵌入式文件系统,遵循 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协议。
在移植前,首先要为内核添加yaffs2文件系统支持,首先下载yaffs2文件系统的补丁,可到下面官方下载页www.yaffs.net下载。下载后,解压缩,进入yaffs2目录,输入下面命令:
./patch-ker.sh c /opt/mypaper/linux-2.6.30.4/
为内核打上补丁。进入内核目录下的fs目录,这时可以看到出现了一个yaffs2目录,说明已经为内核打上了支持yaffs2的补丁。以后的操作都将再次回到内核源码目录。
命令:make menuconfig
原因:对内核添加yaffs相关配置
进入配置单,添加之前文件系统中未做的关于yaffs2的配置
File system->
Miscellaneous filesystems->
YAFFS2 file system support 添加内核对yaffs2的支持;
512 byte / page devices 支持512字节/页的设备;
2048 byte (or larger) / page devices 支持2048字节(2KB)/页的设备;
Autoselect yaffs2 format 自动选择yaffs2的形式,照应上面两个不同页大小设备的情况。
配置好之后,保存配置单,重新编译内核镜像,此时,内核已经支持yaffs2文件系统了。
利用BusyBox建立根文件系统
下载并解压busybox源码,这里不再赘述,采用1.13.0版本,最新为1.19.3,下载地址为http://www.busybox.net/downloads/
进入busybox目录,修改Makefile:
命令:vim Makefile
操作:修改CROSS_COMPILE = arm-linux-,指定交叉编译器;
修改ARCH = arm,指定CPU类型。
对busybox进行配置,输入make menuconfig,打开配置单,大部分保持默认即可,这里只写出作了修改的地方。
Busybox Settings --->
Build Options --->
Build BusyBox as a static binary (no shared libs) 这里选择为静态编译,默认为动态链接C程序库,这就需要将庞大的C程序库一同存储,但对于小系统,静态编译更好,这样不需要将整个C程序库放在文件系统中。
Installation Options --->
(../myroot-2.6.30.4) BusyBox installation prefix 修改安装路径为上一级目录的myroot-2.6.30.4目录。
Busybox Library Tuning --->
vi-style line editing commands vi命令编辑风格
Fancy shell prompts 这一项一定要选上,不然无法识别/etc/profile中的PS1变量。
Linux Module Utilities --->
首先取消Simplified modutils,然后在新出现的菜单中选中insmod,rmmod,lsmod,modprobe,这几项是对模块操作的命令
保存配置单,退出。
然后先使用make进行编译,然后再用make install进行安装。
注意:编译时出现错误
In file included from /opt/EmbedSky/4.3.3/bin/../arm-none-linux-gnueabi/libc/usr/include/linux/if_tunnel.h:5,
from networking/libiproute/iptunnel.c:24:
/opt/EmbedSky/4.3.3/bin/../arm-none-linux-gnueabi/libc/usr/include/linux/ip.h:85: error: redefinition of 'struct iphdr'
很显然是包含头文件ip.h所导致的问题,解决办法,将busybox中的networking/libiproute/iptunnel.c:24的头文件引用#include <netinet/ip.h>注释掉即可,分析原因应该是重复引用造成的。
这样,在busybox上一级目录下,就出现了myroot-2.6.30.4的目录,其中已经有了bin,sbin,usr三个目录和linuxrc,但这还不是Linux的全部目录结构,因此需要自己再添加其它的目录。
先在myroot-2.6.30.4目录下再建立dev、etc、home、lib、mnt、opt、proc、root、sys、tmp、var目录,如有需要将来可以修改。
命令:mkdir –p dev etc home lib mnt opt proc root sys tmp var
下面填充个目录下的相关内容,并说明个目录的作用。
bin:用户和管理员必备的用户命令。
利用busybox生成的该目录已经包含了大部分常用的命令,这里不需要改动。
etc:系统的配置文件和启动脚本存放目录,该目录比较重要。添加内容如下:
(1) /etc/passwd
root:$1$f9ya6yUT$8/8m5URmSjPaR2FKlAf8q.:0:0:root:/:/bin/sh
bin:*:1:1:bin:/bin:
daemon:*:2:2:daemon:/sbin:
yjp:$1$prv02BFs$PezsV1oqmP64KHid2og6C.:502:502:Linux User:home/yjp:/bin/sh
这里注意,刚一开始乱码部分保持空白即可,然后将制好的文件系统烧入开发板,以root登陆,这是不需要密码即可登录成功,然后用命令passwd root和passwd yjp,设置密码即可。如希望出场就有默认密码,则可从设置密码后的/etc/passwd中复制对应乱码,将其粘贴到自制的文件系统中,重新编译文件系统镜像即可。现在默认密码为123456,用户如需修改,自行用passwd修改即可。
(2) /etc/fstab
proc /proc proc defaults 0 0
sysfs /sys sysfs defaults 0 0
tmpfs /tmp tmpfs defaults 0 0
tmpfs /dev tmpfs defaults 0 0 这里注意后面的错误分析
(3) /etc/group,
root:x:0:root
bin:*:1:root,bin,daemon
daemon:*:2:root,bin,daemon
(4) /etc/inittab
::sysinit:/etc/init.d/rcS
::respawn/sbin/getty 115200 yjp_serial0
::ctrlaltdel:/bin/reboot
::shutdown:bin/umount -a –r
然后修改该文件权限:chmod 777 inittab
(5) /etc/shadow 这个空着,不需要写内容
(6) /etc/profile
# Ash profile
# vim: syntax=sh
USER="`id -un`"
LOGNAME=$USER
PS1='[\u@\h \W]# '
PATH=$PATH
HOSTNAME=`/bin/hostname`
export USER LOGNAME PS1 PATH
(7) resolve.conf
nameserver 202.96.128.86
(8) init.d/rcS
#!/bin/sh
PATH=/sbin:/bin:/usr/sbin:/usr/bin
runlevel=S
prevlevel=N
umask 022
export PATH runlevel prevlevel
#
# Trap CTRL-C &c only in this shell so we can interrupt subprocesses.
#
# hotplug
mount -a
mkdir /dev/pts
mount -t devpts devpts /dev/pts
echo /sbin/mdev > /proc/sys/kernel/hotplug
mdev -s
mkdir -p /var/lock
/bin/hostname -F /etc/sysconfig/HOSTNAME
修改权限:chmod 777 etc/init.d/rcS
(9) /etc/rc.d/init.d 暂时空着
(10) /etc/sysconfig/HOSTNAME
yjp
(11) /etc/mdev.conf
sd[a-z]*[0-9] 0:0 0660 @(mount -t vfat -o iocharset=utf8 /dev/$MDEV /mnt/udisk)
sd[a-z]*[0-9] 0:0 0660 *(umount /mnt/udisk)
与U盘载在相关。
至此,etc目录完成。
dev:设备文件及其他特殊文件。进入dev目录,执行
mkdir shm
mknod console c 5 1
建立两个系统是必须用到的设备,终端和内核“黑洞”。
home:用户主目录。
mkdir yjp
修改权限:chmod 777 yjp
lib:必要的程序库以及内核模块。该目录将交叉编译器的库文件复制过来。
cp -f /opt/EmbedSky/4.3.3/arm-none-linux-gnueabi/libc/armv4t/usr/lib/*.so* lib –a
删除PPP相应的库,不需要。
rm -f lib/libwv* lib/libuniconf*
mnt:挂载点,用于暂时挂载文件系统。我们要挂载U盘,在mnt中执行
mkdir udisk
opt:附加的软件套件,空着。
proc:用于提供内核与进程信息的虚拟文件系统,空着。
root:root用户主目录,空着。
sys:系统信息与控制(总线,设备以及驱动程序)的虚拟文件系统,mdev可能会在下面建立某些文件,空着。
tmp:暂时性文件,空着。
var:用于存放监控程序和工具程序的可变数据,空着。
usr/bin:非用户必备的二进制文件。这里复制了tq的几个数据传输文件,以方便传输数据。
为是系统正常启动,这里再完成串口驱动移植。
串口驱动移植
修改内核源码arch/arm/mach-s3c2440/mach-smdk2440.c
static struct s3c2410_uartcfg smdk2440_uartcfgs[] __initdata = {
[0] = {
.hwport = 0,
.flags = 0,
.ucon = 0x3c5,
.ulcon = 0x03,
.ufcon = 0x51,
},
[1] = {
.hwport = 1,
.flags = 0,
.ucon = 0x3c5,
.ulcon = 0x03,
.ufcon = 0x51,
},
/* IR port */
[2] = {
.hwport = 2,
.flags = 0,
.ucon = 0x3c5,
.ulcon = 0x03,
.ufcon = 0x51,
}
};
修改了ULCON2寄存器值,代表发送与接收每帧的数据位数为8位。
然后修改drivers/serial/samsung.c
添加头文件#include <mach/regs-gpio.h>,该头文件包含了S3C2440的引脚定义。
在函数s3c24xx_serial_startup(struct uart_port *port)的return前添加
if(port->line == 2)
{
s3c2410_gpio_cfgpin(S3C2410_GPH6, S3C2410_GPH6_TXD2);
s3c2410_gpio_pullup(S3C2410_GPH6, 1);
s3c2410_gpio_cfgpin(S3C2410_GPH7, S3C2410_GPH7_RXD2);
s3c2410_gpio_pullup(S3C2410_GPH7, 1);
}
分别将2号串口的GPH6和GPH7引脚设置为TXD2和RXD2功能,并禁止上拉。
static struct uart_driver s3c24xx_uart_drv = {
.owner = THIS_MODULE,
.dev_name = "yjp_serial",
.nr = 3,
.cons = S3C24XX_SERIAL_CONSOLE,
.driver_name = S3C24XX_SERIAL_NAME,
.major = S3C24XX_SERIAL_MAJOR,
.minor = S3C24XX_SERIAL_MINOR,
};
修改了设备名。
添加配置单内容如下:
Device Drivers --->
Character devices --->
Serial drivers --->
Samsung SoC serial support
Support for console on Samsung SoC serial port
Samsung S3C2440/S3C2442 Serial port support
重新编译镜像,烧写入开发板。
建立文件系统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解决方案
1. unable to open an initial console
原因:忘记在dev目录下创建console设备节点。
2. mkdir: can't create directory '/dev/pts': File exists
在制作的文件系统的/etc/fstab中添加
tmpfs /dev tmpfs defaults 0 0
原因:将dev/目录挂载为tmpfs,则在开机时会清空,就不存在文件已存在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