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玉】关于年龄的焦虑的一些安慰

 

1. 这个世界不是线性的

一个典型的学生思维就是,这个世界是线性的。因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都是按部就班这么过来的,所以就会认为如果别人22岁毕业,那么我21岁毕业就会有无限大的优势,同理可证硕士和博士阶段。

同时这些人也会用这一套应用到工作中,比如你刚进入公司是P4,明年是P5,这些人会认为如果你接下来肯定是P6啊!

可是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的,P5之后或许是跳槽,或许是失业,当然也有可能是创业直接走向人生巅峰。

其实你想想或许你就算28岁博士毕业仍旧没有未来呢!还是要乐观一点!
另外,你真的确定你五年能毕业吗。。?

作者:快乐一剑飘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56493/answer/219159008

2. 大多数人,不论二三十岁起点如何,到四五十岁人生状态基本相当。

看到上面很多回答有感。我想给你的建议是 see the bigger picture。

首先,我想你一定学习过概率学。那么如果你有心做一下分布的话,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不管他20岁、30岁的起点如何,到40岁、50岁的人生状态与财富水平,是基本相当的。社会总体“通胀”与经济增长,决定了这个期望。你的努力只是增加一点正向波动。所以,不要听信毕业薪资高的方向就觉得好,听信毕业薪资低工作难的方向就觉得不好。

其次,判断你是否想念PHD的唯一准则,是你是不是喜欢这个学科,有没有好奇心、求知欲。而不是任何物质回报。

再次,要满足第二条,必须要明白一点,大多数人都不是star,一方面天资,一方面后天机会的差异。很多人念PHD都是把自己当作star去对待的,至少他们心里面从来没有正视这个问题。把科研与发表当作未知数的赌博。事实上,phd和phd是有很大差距的。每一个念phd的人都应该对学术科研充满了激情和兴趣,但不代表所有的phd都可以不在读书期间开展因地制宜的职业规划,而单相思地把学术当作自己未来的全部。只有star可以把学术当作未来的全部。只要正视这一点,毕业之后的经济回报就不是任何问题。换句话说,当你接到phd offer的时候,就要开始思考如何在学术与职业规划两者之间寻找你内心的balance。

再再次,对,内心的balance。因为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大部分念phd的人都希望有机会把学术当作自己的全部职业生命。但这一点,几乎毁掉了90%的phd的前途。

再再再次,学位无论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提高期望水平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99%的普通人而言,读书永远是改变你人生际遇的重要手段。

再再再再次,别担心回报。想想你小时候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那种好奇心。用这种好奇心驱使你自己去学习。如果我当年努力一点,正常应该是25岁就可以phd毕业,结果当年懒惰,兜兜转转到毕业时已经31岁。但是,真正获得学位之后,我还是很高兴,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我找回了小时候坚持看自然哲学与每天晚上趴在楼顶上写星象日记的童年。而且通过教研工作,感觉这一辈子都可以活在童年之中。这种感觉,只有phd可以带给你。

最后,information的就业好得出奇。无论业界还是学界都大有可为。只要你真正喜欢,你都会成为你自己那条路线上的star。学术不止一条路线。phd更不止一种样子。

作者:Nash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56493/answer/587118437

3. 人生不是只有长度,还有高度和宽度。

人生不是只有长度,还有高度和宽度,你读博或不读博,长度不会受太大影响,因为现在医学发展很快,人基本都能活七十多。但高度和宽度却是完全不同的,虽然硕士和博士都叫研究生,但硕士写论文还是在用自然语言写,但读完博士,大家基本都具备了用数字逻辑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因为只有这种语言,才能让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闭嘴!能重造自我,毫无疑问,这个提升是巨大的。从我自身来讲,读博士没有让我变得更加有钱,但却让我的痛苦减少了很多,读之前看到马路上的豪车我会羡慕,然后怨自己没机遇,怨父母没本事,读之后我看见马路上的豪车我会思考,为什么人们会羡慕,羡慕的背后有哪些因素推动,相互间什么关系?哪个更为显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么一思考,就没功夫怨天尤人了。

此外,有两句话我觉得很重要,第一,世界是非线性的,不是说25岁博士毕业,35岁就一定能当教授,45岁就一定能当院士,55岁就一定能拿拿诺奖。第二,世界上最大的差异永远是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很多看起来偶然的因素,例如家庭组合,成长环境,甚至任课老师,对轨迹的影响都有可能是巨大的,而承受这一切的就是个体,所以认可差异,接受差异,消化差异,很重要,请相信存在就是真理。不读你一样会老,一样会有痛苦,读了也会老,但生活的痛苦会少,因为思想的痛苦已经让你无暇再考虑其它,生活痛苦很多时候你左右不了,因为影响生活的变量太多了,你控制不了,但思想的痛苦努力就会突破,因为这里面就一个变量,就是你自己,其它都是常数,每突破一步,你都会有自己支配自己人生快感!我想这就是论语所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不再纠结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而是站高点,搞清大致规律,明白这一切不过是拼图,加总就是人生,其实就这样。这时你把人生作为结论,提出假设,设计模型,选自己能控制的变量,最后拟定题目,我想结果一定是成功。如果反过来,人生当题目,然后提假设,那结论是怎样真不好说。

作者:毛宁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56493/answer/258099746

4.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5. 稳定输出是王道

飞翔的酋长大人:我觉得,题主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如果能保证每年2篇以上顶刊的输出,你在乎年龄?

思路:一个结论终结此帖: 你有高分或者多篇top的paper,35都不老,没有的话,25也没用。

6. 国内学术的年龄坎最晚在45岁

(1)

我第一次看到31岁拿到海外博士还觉得年纪大的。

不是鸡汤党,只是从事实分析..

首先,我不知道博士五年是怎么算的。美国吗?海外=美国?这是什么逻辑。

第二,在大多数国家,拿到初级教职的年龄大致在30-33岁。在国内的话,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一般会在28岁取得博士学位,再加上必要的三年博后,也差不多是31岁。所以31岁我觉得不算很大。

第三,回国主要是不要过35岁这个槛。但其实过了也无所谓,除了青千以外,还有优青(38岁),优青拿不到还可以走面上项目,面上不行,也可以40岁走大千人。还有各种省市的title。回国以后,最关键的是45岁这个槛,也就是杰青。

所以不管在哪里,保持持续地成果积累,科研课题的连续性,比你去哪里更重要。

作者:AntonioYu1990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56493/answer/514541074

(2)

觉得适合学术研究可不代表适合从事科研工作。国内环境没有那么单纯,不讲政治是拿不到经费的,除非逆天了每年nsc这种。
年纪大的问题是三十五青拔,三十八优青青千,四十五杰青和长江千人这个年龄限制。
上面是现实问题。但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努力,不一定非要走上述主流路线。
人生一是靠命,二是靠运,当然努力也是不可少的,加油了!

作者:长夜未央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56493/answer/204259904
 

7. 特例:国外出路

举个例子,访学时期的外导是个华人,33岁时从东南大学辞职去美国攻博,38岁博士毕业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任教,40岁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现在是终身教授,在全美Top20,专业全球第二的的高校任职。600多平米的大房子,草坪可以养牛,宝马和霸道都有独立车库。所以,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能力和学术成果怎样。

作者:Shine Xia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956493/answer/582877140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