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目标并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也不是为了做工业互联网而做工业互联网,我们还是以价值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上海电气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叫"星云智汇",希望把星云智汇平台做成上海电气经济体的技术底座,也是上海电气工业解决方案和产品的输出平台,来助力我们产业创新不同产品+服务,创新不同金融+服务,创新更多商业模式。真正助力上海电气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内部能力形成基础之上,向外进行赋能,也能够助力我们更多制造业企业。
各位嘉宾好,我从企业实践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上海电气在工业互联网赋能集团型企业转型」方面的做法。先介绍一下上海电气,上海电气是一个百年老店,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上海大隆机器厂,它是上海电气最早的企业,也是上海近代机器工业发源萌芽。
上海电气主要有三大板块:能源、工业装备、集成服务。能源板块,有传统能源,新能源,然后也有输配电、分布式能源、储能;在工业板块,有上海三菱电梯、海立空调压缩机、集优关键基础件、自动化及智能制造、电机、环保、城市轨道交通、机床等;集成板块,有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投资运营、金融服务等。
上海电气整体管控架构是两个集团总部,10个产业集团,9家功能性平台和5个上市公司,下属300多家控股企业。正是由于有这么多行业,这么多企业,才铸就了我们工业互联网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满足不同产业需求,不同企业的需求。上海电气集团整体综合实力方面,2018年集团营收是1145亿,也是首次突破900亿规模,实现200亿增长,利润是52.4亿,是中国最大装备制造业集团之一。
回到今天主题,我今天讲工业互联网,上海电气工业互联网建设伴随着企业的服务化、数字化转型而同步开展的,上海电气最早更多是设备制造,然后才是产品相关服务提供商,目前围绕产品和服务进行服务化转型。
同时,在推动工业互联网过程当中,我们从最早做IT信息系统,再到IT和OT融合系统,基于工业互联网创新产品和服务数字化转型,所以,整个服务化转型伴随着数字化转型不停的往前推进。
今天主要讲基于工业互联网创新产品和服务,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因为我们对标GE和西门子,因为我们的产业跟他们很相似。从行业趋势来看,GE推出Predix平台,也推出很多数字化电力解决方案。我们也看到西门子推出MindSphere平台,并基于平台支持服务业务开展。今年4月份已经落地在中国阿里云上,开始对中国企业进行服务。作为我们对标对象都在做工业互联网工作,作为上海电气也要往前推进。
接着看上海电气的客户,从客户需求来看,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数字化服务,也是客户所急需的。我们能源板块的客户是发电方,我们的客户的客户是电网公司,他们都在做这方面的改变,就倒逼着我们作为设备制造商必须要为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来提供相应的服务。
当然,数字化转型目标并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也不是为了做工业互联网而做工业互联网,我们还是以价值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能为我们的制造业企业带来一些新收益,包括一些增量收益,包括在运营效率提升方面的收益,包括新型收入。
推动工业互联网,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很现实的,如果投了很多没有收益,带不来价值,上面领导会给我们做IT或者做信息化的人员压力的。刚才介绍是我们做工业互联网一些背景,我再介绍一下现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建设的现状和我们上海电气应用探索。
十年磨一剑,我们最早工业互联网萌芽是在电梯,2007年,三菱电梯开始做"电梯物联网",将电梯连接在网上进行远程监测,对电梯运行故障进行诊断分析。2014年,风电行业开始做"风云平台",对分布于边远的风机设备进行远程运维,当时为了解决风电现场无人职守这样一些问题。
2017年,电站产业板块推出基于"Ellumix"平台对燃机、火电进行故障诊断和分析;2018年,在整个集团下面有十个产业集团,五家上市公司,有300多家企业的情况下,如果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都由自己探索工业互联网建设,对于集团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从2018年开始建设整个上海电气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让我们的行业,让我们的企业他们在应用时候,只要考虑上面的应用层,而不需要考虑底层的平台层,2019年4月已完成整个平台内部发布,今年9月18日工博会期间我们会对外正式发布上海电气工业互联网平台。
上海电气在工业互联网已有一些探索,电梯物联网已经实时链接8万台电梯,实现电梯运行状态动态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进行远程故障诊断,目前在上海市内应急响应时间缩短到18分钟之内。风电通过风机互联获得风场实时运行数据,实现风电风机健康管理、资源预测。目前已完成140个风场,3000多台风机的接入。
这是上海电气工业互联网平台业务架构,从整个架构上来说实际上跟别的地方一样,也是接入平台和应用;我们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更多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更多关注在平台上面的应用,应用层面是作为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价值最大的地方,所以就是除了我们和其他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样的底层接入和基础平台通用平台以外,我们更加关注在工业Pass和上面行业应用和解决方案方面。目前,平台上的解决方案已经部署了从风电、燃机、火电、分布式能源,还有正在做环保、康复医疗方面的应用。
接下来介绍我们的应用案例:
第一个案例主要是在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8万台三菱电梯已经接在平台上,现在电梯服务业务占到整个营收的1/3,也就是每年营收里面有1/3都是来源于服务业务。不能说所有服务业务都是来自于工业互联网平台,但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我们三菱电梯服务业务拓展带来很大可能性。现在把电梯连到网上,不仅能够实时知道电梯运行情况,在大屏上看到电梯的故障,我们也将电梯相关运行数据,传回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上。
第二个案例也是在远程监测和故障诊断方面,通过建立储能电池数字化的模型,通过对电池包数据的动态监测,帮我们的客户进行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基于大数据和分析,对电池的寿命进行动态的预测。我们做储能电池不是我们的充电包,也不是电动车的储能电池,更多是做分布式能源,为分布式能源供电,电量平衡的储能电池。对于电池寿命预测和对于提高电池运维服务能力,是我们比较关注的内容。第二个应用案例,主要是在故障诊断和专家系统,这块是在火电和燃机行业做的一些应用,目前来说火电和燃机和风电不一样,很多数据都在电厂,我们更多是结合对于产品的工业机理方面一些经验和能力,然后基于对于设备状态的监测和预警管理设备运行情况,能够为客户提前预知问题可能性,预测机组变化情况。同时,在这样基础之上,也开发一些专家系统和专业的诊断模块实现设备的故障诊断,有效减少机组停机,通过一些深度学习智能控制实现设备控制优化,提高设备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第三个案例,主要是在预测性维护及风场智能选址方面,基于物理引擎和风机数据,来实现风场数字化运维;基于发电指标预测的大数据分析,对风机故障进行预测分析,实现预测性维护,提升经济效益;利用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对风机进行可靠性分析,实现故障根因分析,为机型设计优化提供参考;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虚拟测风塔创建、区域风资源评估、保护区自动识别等规划功能,实现风电场智能选址。
第四个案例,是行业模式创新方面,主要是分布式能源行业,集分布式能源开发规划、发电优化调度、用电监测及节能分析、在线能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在发电层,采用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风光互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在配电层,合理使用储能电池,有效减少对电网的冲击,优化电网末端电能质量,降低不平衡度;在用电层,嵌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LED路灯、照明草坪灯等公共用电设施,实现新能源的普及。
上海电气有那么多企业,而且都是装备制造业,我们有6000多台机床,如果我们把所有机床都连在网上,上海电气以后在新成立以后或者新收购企业的时候,我们是否还需要再投资新的厂房?新设备?我可以看我这6000台设备利用率是什么,如果说设备利用率很低,我就能够在上汽电气内部做整个制造资源的共享。当然内部共享基础之上,未来也是可以对外进行共享。
基于上面的一些案例,这也是上海电气自己构想的"工业三角",将整个上海电气分成三个角,第一个是硬件,做装备制造,所以,我们有智能装备,智能产线和智能工厂。
这个是我们所有流量来源或者客户来源,我们能够通过这样内容去发掘客户,同时通过工业互联网服务,去跟踪客户行为,通过软件订阅能够给客户提供运维优化,做资产托管。在这个基础之上更多是创造更多的商业模式,来实现我的智慧供应链和电子商务。
通过对于客户跟踪,客户行为分析,我们能够给客户在更加合适的时候提供备品、技术改造和金融服务,这也是在上海电气整个工业互联网体系当中,去构建这样一个生态。当然,上海电气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处在刚刚开始建的过程当中,接下来会简单介绍一下未来目标和发展规划。
上海电气工业互联网平台未来目标主要是四方面,
- 一是夯实平台基础,我们现在平台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们还要继续夯实基础,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应用需求。
- 二是创新商业模式,以用户为中心形成硬件工业互联网+智慧供应链和电子商务新型商业模式;
- 三是拓展平台领域,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构建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 四是构建内外生条,赋能产业、客户和合作伙伴,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
- 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通过生态建设,通过应用打造,也是助力我们上海电气内部服务业务,从原来被动式服务,向预见式服务转变;原来是现场服务,再到远程服务,预防性服务;从原来的被动服务,到预见性的服务,这是我们希望工业互联网能够给我们服务化转型所带来的内容。
最后,上海电气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叫"星云智汇",希望把星云智汇平台做成上海电气经济体的技术底座,也是上海电气工业解决方案和产品的输出平台,来助力我们产业创新不同产品+服务,创新不同金融+服务,创新更多商业模式。真正助力上海电气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内部能力形成基础之上,向外进行赋能,也能够助力我们更多制造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