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哥的linux私房菜学习笔记《一》操作系统基础

  1. 基本上数据都是流经过内存再转发出去
    CPU实际要求处理的数据完全来自于内存
    这里写图片描述
  2. 一般来说,文件大小使用的是二进制的方式,所以 1 GBytes 的文件大小实际上为:1024x1024x1024 Bytes 这么大! 速度单位则常使用十进制,例如 1GHz 就是 1000x1000x1000 Hz 癿意思。
    • 这里写图片描述
      (1)北桥:负责链接速度较快的CPU、主存储器不显示适配器等组件;
      (2)南桥:负责连接速度较慢的周边接口, 包括硬盘、USB、网卡等。
  3. 所谓的外频指的是CPU与外部组件进行数据传输时的速度,
    倍频则是 CPU 内部用来加速工作效能的一个倍数,
    两者相乘才是CPU的频率速度。
    我们以刚刚Intel Core 2 Duo E8400 CPU来说,他的频率是3.0GHz, 而外频是333MHz,因此倍频就是9倍啰!(3.0G=333Mx9, 其中1G=1000M)
  4. 很多计算机硬件玩家很喜欢玩『超频』,所谓的超频指的是: 将CPU的倍频或者是外频通过主板的设定功能更改成较高频率的一种方式。
    但因为CPU烦人倍频通常在出厂时已经被锁定而无法修改, 因此较常被超频的为外频。 举例来说,像上述3.0GHz的CPU如果想要超频, 可以将他的外频333MHz调整成为400MHz,但如此一来整个主板的各个组件的运作频率可能都会被增加成原本的1.333倍(4/3), 虽然CPU可能可以到达3.6GHz,但却因为频率幵非正常速度,故可能会造成死机等问题。
  5. 一般主板芯片组有分北桥与南桥, 北桥的总线称为系统总线,因为是内存传输的主要信道,所以速度较快。 南桥就是所谓的输入输出(I/O)总线,主要用于联系硬盘、USB、网卡等接口设备。
  6. 北桥所支持的频率我们称为前端总线速度(Front Side Bus, FSB), 而每次传送的位数则是总线宽度。
    那所谓的总线带宽则是:『FSBx总线宽度』亦即每秒钟可传送的最大数据量。 目前常见的总线宽度有32/64位(bits)。
    与总线宽度相似的,CPU每次能够处理的数据量称为字组大小(word size), 字组大小依据CPU的设计而有32位与64位。我们现在所称的计算机是32或64位主要是依据这个 CPU解析的字组大小而来的!早期的32位CPU中,因为CPU每次能够解析的数据量有限, 因此由内存传来的数据量就有所限制了。这也导致32位的CPU最多叧能支持最大到4GBytes的内存。

  7.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8. 这里写图片描述

  9. 这里写图片描述
  10. 磁盘的组成:
    我们在计算器概论谈过磁盘的组成主要有盘片、机械收臂、与主轴马达所组成, 而数据的写入其实是在盘片上面。盘片上面又可细分出扇区(Sector)与磁柱(Cylinder)两种单位, 其中扇区每个为512bytes那么大。假设磁盘叧有一个盘片,那么盘片有点像底下这样:
    这里写图片描述
    那举是否每个扇区都一样重要呢?其实整颗磁盘的第一个扇区特别的重要,因为他记录了整颗磁盘的重要信息! 磁盘的第一个扇区主要记录了两个重要的信息,分别是:
    • 主要启动记录区(Master Boot Record, MBR):可以安装开机管理程序的地方,有446 bytes
    • 分割表(partition table):记录整颗硬盘分割的状态,有64 bytes
      MBR是很重要的,因为当系统在开机的时候会主动去读取这个区块的内容,这样系统才会知道你的程序放在哪里且该如何进行开机。 如果你要安装多重引导的系统,MBR这个区块的管理就非常非常的重要了!
  11. 利用参考对照磁柱号码的方法来处理,在分割表所在的64 bytes容量中,总共分为四组记录区,每组记录区记录了该区段的启始与结束的磁柱号码。
  12. 其实所谓的『分割』只是针对那个64 bytes的分割表进行设定而已!
     硬盘默认的分割表仅能写入四组分割信息
     这四组分割信息我们称为主要(Primary)或扩展(Extended)分区
     分区的最小单位为磁柱(cylinder)
     当系统要写入磁盘时,一定会参考磁盘分区表,才能针对某个分区进行数据的处理
  13. 关于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的特性我们作个简单的定义:
     主分区和扩展分区最多可以有四个(硬盘的限制)
     扩展分区最多只能有一个(操作系统的限制)
     逻辑分区是由扩展分区持续切割出来的分区;
     能够被格式化后,作为数据存取的分区为主分区与逻辑分区去。扩展分区无法格式化;
     逻辑分区的数量依操作系统而不同,在Linux系统中,IDE硬盘最多有59个逻辑分区(5号到63号), SATA硬盘则有11个逻辑分区(5号到15号)。

  14.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15.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15. 这个BIOS就是在开机的时候,计算机系统会主动执行的第一个程序了!
    接下来BIOS会去分析计算机里面有哪些储存设备,我们以硬盘为例,BIOS会依据使用者的设定去取得能够开机得硬盘, 并且到该硬盘里面去读取第一个扇区的MBR位置。 MBR这个仅有446 bytes的硬盘容量里面会放置最基本的开机管理程序, 此时BIOS就功成圆满,而接下来就是MBR内的开机管理程序的工作了。
    这个开机管理程序的目的是在加载(load)内核文件, 由于开机管理程序是操作系统在安装的时候所提供的,所以他会识别硬盘内的文件系统格式,因此就能够读取核心文件, 然后接下来就是核心文件的工作,开机管理程序也功成圆满,之后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操作系统的任务啦!
  16. boot loader的主要仸务:
     提供菜单:用户可以选择不同得开机选项,这也是多重引导的重要功能!
     载入核心文件:直接指向可开机的程序区段来开始操作系统;
     转交其他loader:将开机管理功能转交给其他loader负责。
    开机管理程序除了可以安装在MBR之外, 还可以安装在每个分割槽的启动扂区(boot sector)喔!这个特色才能造就『多重引导』的功能啊!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17. 重点回顼
     在Linux系统中,每个装置都被当成一个文件来对待,每个设备都会有设备文件名。
     磁盘的设备文件名主要分为 (1)IDE接口的/dev/hd[a-d]及 (2)SATA/SCSI/USB界面的/dev/sd[a-p]两种;
     磁盘的第一个扇区主要记录了两个重要的信息,分别是: (1)主要启动记录区(Master Boot Record, MBR):可以安装开机管理程序的地方,有446 bytes (2)分割表(partition table):记录整颗硬盘分割的状态,有64 bytes;
     磁盘的主分区和扩展分区最多可以有四个,逻辑分割的设备文件名号码,一定由5号开始;
     开机的流程由:BIOS–>MBR–>–>boot loader–>核心文件;
     boot loader的功能主要有:提供菜单、加载核心、转交控制权给其他loader
     boot loader可以安装的地点有两个,分别是 MBR 与 boot sector
     Linux操作系统的文件使用目录树系统,与磁盘的对应需要有『挂载』癿动作才行;
     新手的简单分割,建议只要有/及swap两个分区即可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