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题总结


第一部分Java基础

1.Java面试题:什么是Java虚拟机?为什么Java被称作是“平台无关的编程语言”?

Java虚拟机是一个可以执行Java字节码的虚拟机进程。Java源文件被编译成能被Java虚拟机执行的字节码文件。
Java被设计成允许应用程序可以运行在任意的平台,而不需要程序员为每一个平台单独重写或者是重新编译。Java虚拟机让这个变为可能,因为它知道底层硬件平台的指令长度和其他特性。

2. ”static”关键字是什么意思?Java中是否可以覆盖(override)一个private或者是static的方法?

static表示静态的意义,它可以修饰一个变量,一个方法,被其修饰的变量被称为类变量,被其修饰的方法成为类方法,其随着类的加载而被加载。

无法重写被private修饰的方法,因为被private修饰的父类方法在子类中是不可见的。

static修饰的方法是静态绑定的,而方法覆盖是为了实现多态,是动态绑定,所以static修饰的方法不需要被覆盖

3. 创建线程有几种不同的方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①继承Thread类(真正意义上的线程类),是Runnable接口的实现。

②实现Runnable接口,并重写里面的run方法。

③使用Executor框架创建线程池。Executor框架是juc里提供的线程池的实现。

调用线程的start():启动此线程;

调用相应的run()方法 继承于Thread类的线程类,可以直接调用start方法启动线程(使用static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一个线程(对象)只能够执行一次start(),而且不能通过Thread实现类对象的run()去启动一个线程。

实现Runnable接口的类需要再次用Thread类包装后才能调用start方法。(三个Thread对象包装一个类对象,就实现了资源共享)。

线程的使用的话,注意锁和同步的使用。(多线程访问共享资源容易出现线程安全问题)

一般情况下,常见的是第二种。

* Runnable接口有如下好处:

*①避免点继承的局限,一个类可以继承多个接口。

*②适合于资源的共享

 

/*

 * Thread的常用方法:

 * 1.start():启动线程并执行相应的run()方法

 * 2.run():子线程要执行的代码放入run()方法中

 * 3.currentThread():静态的,调取当前的线程

 * 4.getName():获取此线程的名字

 * 5.setName():设置此线程的名字

 * 6.yield():调用此方法的线程释放当前CPU的执行权(很可能自己再次抢到资源)

 * 7.join():在A线程中调用B线程的join()方法,表示:当执行到此方法,A线程停止执行,直至B线程执行完毕,

 * A线程再接着join()之后的代码执行

 * 8.isAlive():判断当前线程是否还存活

 * 9.sleep(long l):显式的让当前线程睡眠l毫秒  (只能捕获异常,因为父类run方法没有抛异常)

 * 10.线程通信(方法在Object类中):wait()   notify()  notifyAll()

 *

 *设置线程的优先级(非绝对,只是相对几率大些)

 * getPriority():返回线程优先值

 * setPriority(int newPriority):改变线程的优先级

 */

4. 语句for( ;1 ;)有什么问题 它是什么意思

答:和while(1)相同。while(1)其中1代表一个常量表达式,他永远不会等于0。所以,循环会一直执行下去。除非你设置break等类似的跳出循环语句循环才会中止。

5.do……while和while……do有什么区别

6. System.gc()和Runtime.gc()会做什么事情?
调用gc方法暗示着Java虚拟机做了一些努力来回收未用对象,以便能够快速地重用这些对象当前占用的内存。当控制权从方法调用中返回时,虚拟机已经尽最大努力从所有丢弃的对象中回收了空间。 
调用 System.gc() 实际上等效于调用: Runtime.getRuntime().gc()

 

7. SSH框架的原理和优点

Struts工作原理

MVC即Model-View-Controller的缩写,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模式。MVC 减弱了业务逻辑接口和数据接口之间的耦合,以及让视图层更富于变化。MVC的工作原理,如下图1所示:
Struts 是MVC的一种实现,它将 Servlet和 JSP 标记(属于 J2EE 规范)用作实现的一部分。Struts继承了MVC的各项特性,并根据J2EE的特点,做了相应的变化与扩展。Struts的工作原理,

视图:主要由JSP生成页面完成视图,Struts提供丰富的JSP 标签库: Html,Bean,Logic,Template等,这有利于分开表现逻辑和程序逻辑。

控制:在Struts中,承担MVC中Controller角色的是一个Servlet,叫ActionServlet。ActionServlet是一个通用的控制组件。这个控制组件提供了处理所有发送到Struts的HTTP请求的入口点。它截取和分发这些请求到相应的动作类(这些动作类都是Action类的子类)。另外控制组件也负责用相应的请求参数填充 Action From(通常称之为FromBean),并传给动作类(通常称之为ActionBean)。动作类实现核心商业逻辑,它可以访问java bean 或调用EJB。最后动作类把控制权传给后续的JSP 文件,后者生成视图。所有这些控制逻辑利用Struts-config.xml文件来配置。

模型:模型以一个或多个java bean的形式存在。这些bean分为三类:Action Form、Action、JavaBean or EJB。Action Form通常称之为FormBean,封装了来自于Client的用户请求信息,如表单信息。Action通常称之为ActionBean,获取从ActionSevlet传来的FormBean,取出FormBean中的相关信息,并做出相关的处理,一般是调用Java Bean或EJB等。

流程:在Struts中,用户的请求一般以*.do作为请求服务名,所有的*.do请求均被指向ActionSevlet,ActionSevlet根据Struts-config.xml中的配置信息,将用户请求封装成一个指定名称的FormBean,并将此FormBean传至指定名称的ActionBean,由ActionBean完成相应的业务操作,如文件操作,数据库操作等。每一个*.do均有对应的FormBean名称和ActionBean名称,这些在Struts-config.xml中配置。

核心:Struts的核心是ActionSevlet,ActionSevlet的核心是Struts-config.xml。

 

 

Struts优缺点

优点:
1.开源软件,能更深入的了解其内部实现机制。
2.Taglib标记库,灵活动用,能大大提高开发效率。

3.页面导航使系统的脉络更加清晰。通过一个配置文件,即可把握整个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后期的维护有着莫大的好处。尤其是当另一批开发者接手这个项目时,这种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

4. 提供Exception处理机制 . 
5. 数据库链接池管理 

6. Struts 的Action必需是thread-safe方式,它仅仅允许一个实例去处理所有的请求。所以action用到的所有的资源都必需统一同步,这个就引起了线程安全的问题。
缺点:
Taglib是Struts的一大优势,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却需要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甚至还会打乱你网页编写的习惯,但是,当你习惯了它时,你会觉得它真的很棒。
Struts将MVC的Controller一分为三,在获得结构更加清晰的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ActionForms使用不便、无法进行单元测试(StrutsTestCase只能用于集成)
Spring的原理和优点

Spring真正的精华是它的loc模式实现的BeanFactory和AOP,它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延伸的功能有些画蛇添足。

 Spring
它是一个开源的项目,而且目前非常活跃;它基于IoC(Inversion of Control,反向控制)和AOP的构架多层j2ee系统的框架,但它不强迫你必须在每一层 中必须使用Spring,因为它模块化的很好,允许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它的某一个模块;它实现了很优雅的MVC,对不同的数据访问技术提供了统一的 接口,采用IoC使得可以很容易的实现bean的装配,提供了简洁的AOP并据此实现Transcation Managment,等等
优点 

a. Spring能有效地组织你的中间层对象,不管你是否选择使用了EJB。如果你仅仅使用了Struts或其他为J2EE的 API特制的framework,Spring致力于解决剩下的问题。 
b. Spring能消除在许多工程中常见的对Singleton的过多使用。根据我的经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它降低了系统的可测试性和面向对象的程度。 
c. 通过一种在不同应用程序和项目间一致的方法来处理配置文件,Spring能消除各种各样自定义格式的属性文件的需要。曾经对某个类要寻找的是哪个魔法般的属性项或系统属性感到不解,为此不得不去读Javadoc甚至源编码?有了Spring,你仅仅需要看看类的JavaBean属性。Inversion of Control的使用(在下面讨论)帮助完成了这种简化。 
d. 通过把对接口编程而不是对类编程的代价几乎减少到没有,Spring能够促进养成好的编程习惯。 
e. Spring被设计为让使用它创建的应用尽可能少的依赖于他的APIs。在Spring应用中的大多数业务对象没有依赖于Spring。 
f. 使用Spring构建的应用程序易于单元测试。 
g. Spring能使EJB的使用成为一个实现选择,而不是应用架构的必然选择。你能选择用POJOs或local EJBs来实现业务接口,却不会影响调用代码。 
h. Spring帮助你解决许多问题而无需使用EJB。Spring能提供一种EJB的替换物,它们适用于许多web应用。例如,Spring能使用AOP提供声明性事务管理而不通过EJB容器,如果你仅仅需要与单个数据库打交道,甚至不需要一个JTA实现。 
i. Spring为数据存取提供了一个一致的框架,不论是使用的是JDBC还是O/R mapping产品(如Hibernate)。 
Spring确实使你能通过最简单可行的解决办法来解决你的问题。而这是有有很大价值的。
缺点:使用人数不多、jsp中要写很多代码、控制器过于灵活,缺少一个公用控制器

8.以下代码运行的结果是: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Person";

int age=0;

}

public class Child extends Person{

public String grad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erson p=new Child();

System.out.println(p.name);

 

}

}

9.以下代码运行的结果是:father

public class Test extends Father{

private String name="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 test=new Test();

System.out.println(test.getName());

}

}

class Father{

private String name="father";

public String getName(){

return name;

}

}

10.以下代码运行的结果是:finally 语句块  和是:43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int add(int a,int b){

try{

return a+b;

}catch(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catch语句块");

}finally{

System.out.println("finally 语句块");

}

return 0;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Demo demo=new Demo();

System.out.println("和是:"+demo.add(9,34));

}

}11.java单例模式的几种写法

第一种(懒汉,线程不安全):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3     private Singleton (){}   
 4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5     if (instance == null) {  
 6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7     }  
 8     return instance;  
 9     }  
10 }  

这种写法lazy loading很明显,但是致命的是在多线程不能正常工作。

第二种(懒汉,线程安全):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3     private Singleton (){}
 4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5     if (instance == null) {  
 6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7     }  
 8     return instance;  
 9     }  
10 }  
11

这种写法能够在多线程中很好的工作,而且看起来它也具备很好的lazy loading,但是,遗憾的是,效率很低,99%情况下不需要同步。

第三种(饿汉):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3     private Singleton (){}
4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5     return instance;  
6     }  
7 }  
8

这种方式基于classloder机制避免了多线程的同步问题,不过,instance在类装载时就实例化,虽然导致类装载的原因有很多种,在单例模式中大多数都是调用getInstance方法, 但是也不能确定有其他的方式(或者其他的静态方法)导致类装载,这时候初始化instance显然没有达到lazy loading的效果。

第四种(饿汉,变种):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3     static {  
 4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5     }  
 6     private Singleton (){}
 7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8     return this.instance;  
 9     }  
10 }  
11

表面上看起来差别挺大,其实更第三种方式差不多,都是在类初始化即实例化instance。

第五种(静态内部类):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Holder {  
 3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4     }  
 5     private Singleton (){}
 6     public static final Singleton getInstance() {  
 7         return SingletonHolder.INSTANCE;  
 8     }  
 9 }  

这种方式同样利用了classloder的机制来保证初始化instance时只有一个线程,它跟第三种和第四种方式不同的是(很细微的差别):第三种和第四种方式是只要Singleton类被装载了,那么instance就会被实例化(没有达到lazy loading效果),而这种方式是Singleton类被装载了,instance不一定被初始化。因为SingletonHolder类没有被主动使用,只有显示通过调用getInstance方法时,才会显示装载SingletonHolder类,从而实例化instance。想象一下,如果实例化instance很消耗资源,我想让他延迟加载,另外一方面,我不希望在Singleton类加载时就实例化,因为我不能确保Singleton类还可能在其他的地方被主动使用从而被加载,那么这个时候实例化instance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个时候,这种方式相比第三和第四种方式就显得很合理。

第六种(枚举):
1 public enum Singleton {  
2     INSTANCE;  
3     public void whateverMethod() {  
4     }  
5 }  
6

这种方式是Effective Java作者Josh Bloch 提倡的方式,它不仅能避免多线程同步问题,而且还能防止反序列化重新创建新的对象,可谓是很坚强的壁垒啊,不过,个人认为由于1.5中才加入enum特性,用这种方式写不免让人感觉生疏,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很少看见有人这么写过。
 

 

第七种(双重校验锁):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Singleton singleton;  
 3     private Singleton (){}   
 4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Singleton() {  
 5     if (singleton == null) {  
 6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7         if (singleton == null) {  
 8             singleton = new Singleton();  
 9         }  
10         }  
11     }  
12     return singleton;  
13     }  
14 }  

这个是第二种方式的升级版,俗称双重检查锁定,详细介绍请查看: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java/j-dcl.html

JDK1.5之后,双重检查锁定才能够正常达到单例效果。

总结

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1、如果单例由不同的类装载器装入,那便有可能存在多个单例类的实例。假定不是远端存取,例如一些servlet容器对每个servlet使用完全不同的类  装载器,这样的话如果有两个servlet访问一个单例类,它们就都会有各自的实例。

     2、如果Singleton实现了java.io.Serializable接口,那么这个类的实例就可能被序列化和复原。不管怎样,如果你序列化一个单例类的对象,接下来复原多个那个对象,那你就会有多个单例类的实例。

对第一个问题修复的办法是:

 1 private static Class getClass(String classname)      
 2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3       ClassLoader classLoader = Thread.currentThread().getContextClassLoader();     
 4       
 5       if(classLoader == null)     
 6          classLoader = Singleton.class.getClassLoader();     
 7       
 8       return (classLoader.loadClass(classname));     
 9    }     
10 }  
11

 对第二个问题修复的办法是:

 1 public class Singleton implements java.io.Serializable {     
 2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3       
 4    protected Singleton() {     
 5         
 6    }     
 7    private Object readResolve() {     
 8             return INSTANCE;     
 9       }    
10 }   

对我来说,我比较喜欢第三种和第五种方式,简单易懂,而且在JVM层实现了线程安全(如果不是多个类加载器环境),一般的情况下,我会使用第三种方式,只有在要明确实现lazy loading效果时才会使用第五种方式,另外,如果涉及到反序列化创建对象时我会试着使用枚举的方式来实现单例,不过,我一直会保证我的程序是线程安全的,而且我永远不会使用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如果有其他特殊的需求,我可能会使用第七种方式,毕竟,JDK1.5已经没有双重检查锁定的问题了。

第二部分:综合能力

1. 你用过什么支撑软件?作用是什么?

2.使用哪些工具进行版本控制?(1分),谈谈其作用?

svn,git,cvs

面试中SVN管理知识点全面剖析

本文和大家学习一下SVN管理问题,SVN工作模型,分支的概念和版本库布局等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SVN管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节讲解一下SVN管理问题,在学习SVN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SVN管理问题,只有掌握了SVN管理你才能够对SVN运用自如,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SVN管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介绍。
.SVN的工作模型:Subversion缺省使用复制-修改-合并模型
实际上是文件共享的问题,目前有两种策略:
A.锁定-修改-解锁模型有一点问题就是限制太多,经常会成为用户的障碍:
锁定可能导致管理问题。有时候Harry会锁住文件然后忘了此事,这就是说Sally一直等待解锁来编辑这些文件,她在这里僵住了。然后Harry去旅行了,现在Sally只好去找管理员放开锁,这种情况会导致不必要的耽搁和时间浪费。
锁定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线性化开发。如果Harry编辑一个文件的开始,Sally想编辑同一个文件的结尾,这种修改不会冲突,设想修改可以正确的合并到一起,他们可以轻松的并行工作而没有太多的坏处,没有必要让他们轮流工作。
锁定可能导致错误的安全状态。假设Harry锁定和编辑一个文件A??Sally锁定并编辑文件B,如果A和B互相依赖,这种变化是必须同时作的,这样A和B不能正确的工作了,锁定机制对防止此类问题将无能为力—从而产生了一种处于安全状态的假相。很容易想象Harry和Sally都以为自己锁住了文件,而且从一个安全,孤立的情况开始工作,因而没有尽早发现他们不匹配的修改。
B.复制-修改-合并(CVS,SVN采用)
在这种模型里,每一个客户读取项目版本库建立一个私有工作副本—版本库中文件和目录的本地映射。用户并行工作,修改各自的工作副本,最终,各个私有的复制合并在一起,成为最终的版本,这种系统通常可以辅助合并操作,但是最终要靠人工去确定正误。
二。分支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一下SVN管理中分支的概念。版本控制系统的一个特性是能够把各种修改分离出来放在开发品的一个分割线上。这条线被称为分支。分支经常被用来试验新的特性,而不会对开发有编译错误的干扰。当新的特性足够稳定之后,开发品的分支就可以混合回主分支里(主干线).
版本控制系统的另一个特性是能够标记特殊的版本(例如某个发布版本),所以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重新建立一个特定的构件和环境。这个过程被称作标记。
分支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独立于主干进行开发,在合并前,不同分支提交的代码互相不可见,互不干扰。但是主干持有所有分支的版本记录,因此主干可以合并分支。比较适用不同团队独立开发各自模块。另外在分支合并的时候需要做回归测试
三。版本库的布局
SVN管理中版本库的布局情况,svn文档是有推荐的目录结构,适用大多数情况:)当然理解了分支的概念,心中有剑也无需受此限制。

1. Therearesomestandard,recommendedwaystoorganizearepository  

2. .Mostpeoplecreateatrunkdirectorytoholdthe“mainline”ofdevelopment,abranchesdirectorytocontainbranchcopies  

3. ,andatagsdirectorytocontaintagcopies.Ifarepositoryholdsonlyoneproject  

4. ,thenoftenpeoplecreatethesetop-leveldirectories:  

如果一个版本库包含多个项目,人们通常按分支来安排布局:
大致用法如下:
traceview项目有两个开发人员wya,htyoung,同时htyoung做为项目管理员.
1.项目开始时htyoung在trunk创建了最初的文件这个作为mainline,然后用
svncptrunktags/first_init
svncptags/first_initbranches/wya
svncptags/first_initbranches/htyoung
创建工作文件夹,我们的开发人员wya,htyoung只在他们的开发文件夹branches/wya,branches/htyoung内工作,也就是commit.
2.一段时间后由项目管理员(htyoung),merge所有的修改到主线trunk上,同时htyoung和wya同主线同步.
3.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发布0.1版本,为了有一个记录项目管理员(htyoung)用以下命令建了一个tags
svncptrunktags/Release0.1.0
4.这时又有一个开发人员JRD来了,项目管理员(htyoung)基于0.1给她建了一个工作分支svncptags/Release0.1.0branches/jrd
5.在我们发布完0.2时来了一个测试员TA,我们用以下命令为TA建一个工作文件夹
svncptrunktags/Release0.2.0
svncptags/Release0.2.0branches/ta。本节SVN管理问题讲解完毕。

 

Git是什么?

Gi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没有之一)。

Git有什么特点?简单来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那什么是版本控制系统?

如果你用Microsoft Word写过长篇大论,那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

想删除一个段落,又怕将来想恢复找不回来怎么办?有办法,先把当前文件“另存为……”一个新的Word文件,再接着改,改到一定程度,再“另存为……”一个新文件,这样一直改下去,最后你的Word文档变成了这样:

 

过了一周,你想找回被删除的文字,但是已经记不清删除前保存在哪个文件里了,只好一个一个文件去找,真麻烦。

看着一堆乱七八糟的文件,想保留最新的一个,然后把其他的删掉,又怕哪天会用上,还不敢删,真郁闷。

更要命的是,有些部分需要你的财务同事帮助填写,于是你把文件Copy到U盘里给她(也可能通过Email发送一份给她),然后,你继续修改Word文件。一天后,同事再把Word文件传给你,此时,你必须想想,发给她之后到你收到她的文件期间,你作了哪些改动,得把你的改动和她的部分合并,真困难。

于是你想,如果有一个软件,不但能自动帮我记录每次文件的改动,还可以让同事协作编辑,这样就不用自己管理一堆类似的文件了,也不需要把文件传来传去。如果想查看某次改动,只需要在软件里瞄一眼就可以,岂不是很方便?

这个软件用起来就应该像这个样子,能记录每次文件的改动:

版本

用户

说明

日期

1

张三

删除了软件服务条款5

7/12 10:38

2

张三

增加了License人数限制

7/12 18:09

3

李四

财务部门调整了合同金额

7/13 9:51

4

张三

延长了免费升级周期

7/14 15:17

这样,你就结束了手动管理多个“版本”的史前时代,进入到版本控制的20世纪

cvs

cvs 是一个版本控制系统。使用它,可以记录下你的源文件的历史。
例如,修改软件时可能会不知不觉混进一些 bug,而且可能过了很久你才会察觉到它们的存在。有了cvs,你可以很容易地恢复旧版本,并从中看出到底是哪个修改导致了这个 bug。有时这是很有用的。
CVS服务器端对每个文件维护着一个修订号,每次对文件的更新,都会使得文件的修订号加1。在客户端中也对每个文件维护着一个修订号,CVS通过这两个修订号的关系,来进行Update,Commit和发现冲突等操作操作

2. 架构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顶层设计、总体设计、你是否了解过分别是什么?

Java架构设计

软件架构作为一个概念,体现在技术和业务两个方面。

从技术角度来说:软件架构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地更新其内容,软件架构建立于当前技术和一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

先说一些基本原则:

分层原则:分层是为了降低软件深度复杂性而使用的关键思想,就像社会有了阶级一样,软件有了层次结构。

模块化原则:模块化是化解软件广度复杂的必然手段,模块化的目的就是让软件分工。

接口实现分离原则:随着软件模块化的不断深入改进,面向接口编程而不是面向实现编程可以让复杂度日趋增高的软件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从而让各模块更轻松改进。从这个原则出发,软件也从微观进行了细致的规范化。

还有两个比较小但很重要的原则:

细节隐藏原则很显然把复杂问题简化,把难看的细节隐去,能让软件结构更清晰。其实这个原则使用很普遍,java/c++语言中的封装原则以及设计模式中的Facade(外观)模式就很能体现这个原则的精神。

依赖倒置原则随着软件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层与层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依赖逐渐加深,而层、模块的动态可插拔要求不端增大。依赖倒置原则可看视 为接口实现分离原则的深化,根据此原则的精神,软件进入了工具时代。这个原则有点类似于知名的好莱坞法则:Don't call us, we'll call you。

以上这些原则奠定了我们的软件架构的价值指标。但软件架构毕竟是建立在当前技术之上的。而每一代技术都有架构模式。过去的不再说了,让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当前流行的技术,以及当前我们能采用的架构。

因为面向对象是当前最流行开发技术,且设计模式的大量使用使面向对象的走向成熟,而数据库是当前最有效的存储结构、web界面是当前最流行的用 户接口,所以当前最典型的三层次架构就架构在以上几项技术的基础之上,用数据库作存储层、用面向对象来实现业务层、用web来作为用户接口层。我们从三层 次架构谈起:

因为面向对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不适配,所以在标准三层次架构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数据持久层,来管理O-R双向映射,但目前一直没有最理想的实 现技术。cmp和entity bean技术因为其实现复杂,功能前景有限,已接近被淘汰的边缘。JDO及hibernate作为o-r映射的后期之秀,尤其是hibernate,功能 相当完备。推荐作为持久层的首选。

在业务层,因为当前业务日趋负载,且变动频繁,所以我们必须有足够敏捷的技术来保证我们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在标准j2ee系统中session bean负责业务处理,且有不错的性能表现,但采用ejb系统对业务架构模式改变太大,且其复杂而昂贵,业务代码移植性差。而spring 作为一个bean配置的轻量级架构,漂亮的IOC模式实现,对业务架构影响小,所以推荐作为中间层业务框架。

在用户结构层,虽然servlet/jsp/jstl/javaBean 能够实现MVC架构,但终究过于粗糙。struts对MVC架构的实现就比较完美,Taperstry也极好地实现MVC架构,且采用基于事件的方式,非 常诱人,惜其不够成熟,我们仍旧推荐struts作为用户接口层基础架构。

因为业务层是三层次架构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所以让我们回到业务层细致地分析一下,在复杂的业务我们常常需要以下基础服务的一种或几种:事务一致性服务acid(tool:jta/jts)、并发加锁服务concurrent&&lock、池化管理服务cache、访问控制服务(tool:jaas)、流程控制服务workflow、动态实现服务IOC,串行化消息服务(tool:jms)、负载平衡服务blance等。如果我们不采用重量级应用服务器(如weblogic,websphere,jboss等)及重量级组件(EJB),我们必须自己实现其中一些服务。虽然我们大多情况下,不需要所有这些服务,但实现起来却非易事。幸运的是我们有大量的开源实现代码,但采用开源代码却常常是件不轻松的事。

随着xml作为结构化信息传输和存储地位日渐重要,一些xml文档操作工具(DOM,Digester,SAX等)的使用愈发重要,而随着xml schema的java binding工具(jaxb,xmlbean等)工具的成熟,采用xml schema来设计xml文档格式,然后采用java binding来生成java bean 会成为主要编程模式,而这又进一步使数据中心向xml转移,使在中小数据量上,愈发倾向于以xquery为查询语言的xml数据库。最近还有一个趋势, microsoft,ibm等纷纷大量开发中间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之infopath),可以直接从xml schema 生成 录入页面等非常实用的功能。还有web service 的广泛应用,都将对软件的架构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至于面向服务架构(SOA)前景如何,三层次架构什么时候走入历史,现在还很难定论。

aop的发展也会对软件架构有很深的影响,但在面向对象架构里,无论aspectJ还是jboss-aop抑是aspectWerks、 nanning都有其自身的严重问题:维护性很差,所以说它将很难走远。也许作为一个很好的思想,它将在web service里大展身手。

rdf,owl作为w3c语义模型的标志性的语言,也很难想象能在当前业务架构发挥太大影响。但如果真如它所声称那样,广泛地改变着信息的结构。那么对软件架构也会有深远影响。

探讨系统架构设计概要设计

初步再来探讨下架构设计和概要设计的区别和边界问题。先谈下架构设计:

架构设计包括了功能性架构技术架构设计两个部分的内容,功能性架构解决业务流程和功能问题,而技术架构解决非功能性需求等问题。两种架构都包括了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功能性架构中动态部分为业务流程驱动全局用例,用例驱动的用例实现等;对于技术架构中动态部分为架构运行机制,而静态部分为框架,分层等方面的内容。

功能性架构包括了全局用例设计,这个本身是用例分析和设计的一个延续,而全局用例分析建议的思路仍然是业务流程,业务用例建模到系统用例建模的过程。全局用例分析清楚后可以开始考虑子系统和模块的划分,形成系统的功能架构图,当然在划分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通过CRUD矩阵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模块如何划分合理,如何保证模块本身高内聚和松耦合。

在全局用例分析完成后涉及到数据模型的设计,数据建模仍然从业务驱动,从最初的业务对象和单据入手,到最终的数据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等。架构设计中全局数据模型不一定覆盖所有的数据对象和数据表;但是核心的主数据,核心业务单据数据一定要覆盖到,模型到的层次到逻辑模型即可。如果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这里需要出的是UML建模中的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体现核心对象和类,核心对象和类之间的关系。

将全局用例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到这两者结合起来会形成一个系统完成的领域模型层。一直认为领域模型思路应该引入架构设计,只有领域模型才是真正关注功能性架构,而不用马上关注到具体的技术分层和技术实现。

前面两者做完后可以看到一个大系统被分解为了多个子系统或模块,那么接着要考虑的就是模块间的集成架构,分析完集成架构模块间的接口基本就出来了。接口设计应该是架构设计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要明白架构设计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架构设计完成后各个模块可以并行开始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开发工作。只要大家都遵循架构设计约定的接口规则即可以了。

集成架构考虑完另外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公共可复用组件的抽取和识别,包括了功能组件和技术组件,需要识别出来哪些是可复用的,如何进行复用。对于复用层次本身又包括了数据层复用,逻辑层组件复用,界面层UI组件的复用等。复用是架构价值体现的的另外一个关键点。

这些都做完后,接着一个步骤应该在架构设计阶段做的就是对架构输出成功进行模拟验证,前面完成了分解动作,必须通过模拟验证来看看后续分解内容能否很好的集成和组装。很多时候我们做架构设计的时候往往不做这块内容,导致架构设计一些内容变成空中楼阁,无法落地。

再回来技术架构设计,首先谈下静态部分的内容。这里面就包括了软件开发的分层架构,开发框架等内容,包括开发规范约定,技术平台和语言的选择,使用的规约等都需要考虑。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谈架构的时候说到的三层或多层架构,仅仅是完整架构设计里面很小的一部分内容。

除了分层架构外,接着考虑的就是各种非功能性需要,我们在架构上需要如何设计。这里面包括了事务,缓存,异常,日志,安全,性能,可用性,容错能力等。这些逐个点都要在架构设计中说清楚如何考虑,由于这些本身就属于一个应用系统中技术平台要考虑的内容,因此应该设计为较为公用的技术组件供上层的业务组件使用。要明白很多时候为何谈到AOP或可插拔架构,只有这样去考虑问题,才会考虑真正的功能性架构设计和功能实现和非功能性技术架构这块充分解耦,实现进一步的灵活装配。

再回到架构设计视图层面,还需要考虑的就是整个应用系统的部署架构,部署架构本身也包括了逻辑视图和物理视图,应用最终开发出来了如何进行部署,这涉及到了IT基础架构方面的细化,也需要考虑清楚。

概要设计

概要设计首先要明白的是根据架构设计的内容进一步对某个模块的设计进一步细化。架构设计在系统级,而概要设计在子系统或模块级。拿建筑来比喻,架构设计是把一个建筑的框架结构全部定清楚,包括地基要挖多深,核心框架和承重结构如何,每一层的结构图如何,应该分为几个大套间这些内容都应该定下来。每个大套间的水,电,气等管道接入点在哪里等。而概要设计要做的是拿着一个套间,来考虑这个套间内部该如何设计,如何划分功能区域,如何将水电气接入点进一步在房间内延伸,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增加非承重的隔断等。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看到在架构设计的时候,除了很少部分的核心用例我们会谈到具体的用例实现完,大多数功能我们都不会谈到具体的用例实现层面。而到了概要设计则需要进一步的分解我这块模块究竟需要实现哪些功能点,具体的每个功能点究竟如何实现都必须要考虑到。

严格的概要设计,我们希望是到了概要设计的某个功能模块,模块所涉及到的核心的类全部会出来,类关系图全部会出来。数据库设计也进一步细化到该模块的数据库物理模型。对于用例进行用例实现分析,在实现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到每个类核心的public方法全部会分析识别出来。

拿着架构设计的接口,概要设计也需要进一步细化,细化出接口具体的输入输出和使用方法,包括模块应该使用哪些外部接口,模块本身又提供哪些接口出去都必须细化清楚。做概要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当前做的这个模块在整个应用系统架构中的位置,和外部的集成和交互点。

概要设计不用到详细设计这么细化,包括类里面的私有方法,public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和逻辑,伪代码等。但是我们要看到概要设计里面对于核心的业务逻辑必须要设计清楚如何实现,实现的机制和方法。很多时候我们到了概要设计画uml的时序图,很多时候一看没有任何意义,全是跨层的简单的交互和调用。这个应该在架构设计的架构运行机制说清楚即可。设计到多个业务类间的交互调用才是重点,一个简单的功能增删改查,完全没有必要画什么时序图。

其次架构设计中给出了各种安全,性能,缓存的设计。那么在概要设计中出来另外一个问题,即架构给出的各种实现方案和技术,我们在概要设计中如何选择,如何使用。不是所有功能都需要缓存,那就要说清楚哪些功能根据分析需要缓存,需要缓存哪些对象,缓存本身的时效性如何设置等问题。

概要设计作为我们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不论是谁拿走概要设计来做,最终实现出来的功能模块不会走样,功能模块最终实现出来可能有性能,易用性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整个功能实现的大框架一定是定了的。

详细设计:暂无

顶层设计:暂无

Java中常见设计模式面试题 一、设计模式的分类

总体来说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

创建型模式,共五种: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结构型模式,共七种: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

行为型模式,共十一种: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访问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释器模式。

1.请列举出在JDK中几个常用的设计模式?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用于Runtime,Calendar和其他的一些类中。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被用于各种不可变的类如 Boolean,像Boolean.valueOf,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被用于 Swing 和很多的事件监听中。装饰器设计模式(Decorator design pattern)被用于多个 Java IO 类中。

2.什么是设计模式?你是否在你的代码里面使用过任何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世界上各种各样程序员用来解决特定设计问题的尝试和测试的方法。设计模式是代码可用性的延伸

3.Java 中什么叫单例设计模式?请用Java 写出线程安全的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重点在于在整个系统上共享一些创建时较耗资源的对象。整个应用中只维护一个特定类实例,它被所有组件共同使用。http://www.wendangxiazai.comng.Runtime是单例模式的经典例子。从 Java 5 开始你可以使用枚举(enum)来实现线程安全的单例。

4.说出常用的软件开发流程?你上一个项目是使用哪一种?

软件开发流程即软件设计思路和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的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以及编写、提交程序等一系列操作。

第一步:需求调研分析

软件开发流程

1相关系统分析员向用户初步了解需求,然后用word列出要开发的系统的大功能模块,每个大功能模块有哪些小功能模块,对于有些需求比较明确相关的界面时,在这一步里面可以初步定义好少量的界面。

2 系统分析员深入了解和分析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用WORD或相关的工具再做出一份文档系统的功能需求文档。这次的文档会清楚列出系统大致的大功能模块,大功能模块有哪些小功能模块,并且还列出相关的界面和界面功能。

3 系统分析员向用户再次确认需求。

第二步:概要设计

首先,开发者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概要设计,即系统设计。概要设计需要对软件系统的设计进行考虑,包括系统的基本处理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块划分、功能分配、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结构设计和出错处理设计等,为软件的详细设计提供基础。

第三步:详细设计

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开发者需要进行软件系统的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中,描述实 现具体模块所涉及到的主要算法、数据结构、类的层次结构及调用关系,需要说明软件系统各个层次中的每一个程序(每个模块或子程序)的设计考虑,以便进行编码和测试。应当保证软件的需求完全分配给整个软件。详细设计应当足够详细,能够根据详细设计报告进行编码。

第四步:编码

在软件编码阶段,开发者根据《软件系统详细设计报告》中对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模块实现等方面的设计要求,开始具体的编写程序工作,分别实现各模块的功能,从而实现对目标系统的功能、性能、接口、界面等方面的要求。 

第五步:测试

测试编写好的系统。交给用户使用,用户使用后一个一个的确认每个功能。

第六步:软件交付准备

在软件测试证明软件达到要求后,软件开发者应向用户提交开发的目标安装程序、数据库的数据字典、《用户安装手册》、《用户使用指南》、需求报告、设计报告、测试报告等双方合同约定的产物。

《用户安装手册》应详细介绍安装软件对运行环境的要求、安装软件的定义和内容、在客户端服务器端及中间件的具体安装步骤、安装后的系统配置

《用户使用指南》应包括软件各项功能的使用流程、操作步骤、相应业务介绍、特殊提示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在需要时还应举例说明。

第七步:验收

用户验收。

5.你熟悉的DBMS是哪几种?熟悉哪些版本?这些最新的DBMS最新的版本号是什么?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是用于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简称DBMS。

著名数据库管理系统
MS SQL
SYBASE
DB2
ORACLE 11.2
MySQL 5.6.24
ACCESS
VF

5. JNDI的用途是什么?tomcat服务器中在哪个文件配置JNDI?

Java术语
  英文全称是:Java Naming and Directory Interface
  术语解释:一组帮助做多个命名和目录服务接口的API。
JNDI(Java Naming and Directory Interface)是SUN公司提供的一种标准的Java命名系统接口,JNDI提供统一的客户端API,通过不同的访问提供者接口JNDI SPI的实现,由管理者将JNDI API映射为特定的命名服务和目录系统,使得Java应用程序可以和这些命名服务和目录服务之间进行交互。集群JNDI实现了高可靠性JNDI[8],通过服务器的集群,保证了JNDI的负载平衡和错误恢复。在全局共享的方式下,集群中的一个应用服务器保证本地JNDI树的独立性,并拥有全局的JNDI树。每个应用服务器在把部署的服务对象绑定到自己本地的JNDI树的同时,还绑定到一个共享的全局JNDI树,实现全局JNDI和自身JNDI的联系。
JNDI(Java Naming and Directory Interface)是一个应用程序设计的API,为开发人员提供了查找和访问各种命名和目录服务的通用、统一的接口,类似JDBC都是构建在抽象层上。
JNDI可访问的现有的目录及服务有:
DNS、XNam 、Novell目录服务、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 轻型目录访问协议)、CORBA对象服务、文件系统、Windows XP/2000/NT/Me/9x的注册表RMI、DSML v1&v2、NIS。
JNDI优点:
  包含了大量的命名和目录服务,使用通用接口来访问不同种类的服务;
  可以同时连接到多个命名或目录服务上;
  建立起逻辑关联,允许把名称同Java对象或资源关联起来,而不必指导对象或资源的物理ID。
JNDI程序包:
javax.naming:命名操作;
javax.naming.directory:目录操作;
javax.naming.event:在命名目录服务器中请求事件通知;
javax.naming.ldap:提供LDAP支持;
javax.naming.spi:允许动态插入不同实现。
  利用JNDI的命名与服务功能来满足企业级APIs对命名与服务的访问,诸如EJBs、JMS、JDBC 2.0以及IIOP上的RMI通过JNDI来使用CORBA的命名服务。
JNDI与JDBC:
JNDI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式,可以用在网络上查找和访问服务。通过指定一个资源名称,该名称对应于数据库或命名服务中的一个纪录,同时返回数据库连接建立所必须的信息。
  代码示例:
try{
Context cntxt = new InitialContext();
DataSource ds = (DataSource) cntxt.lookup("jdbc/dpt");
}
catch(NamingException ne){
...
}
JNDI与JMS:
  消息通信是软件组件或应用程序用来通信的一种方法。JMS就是一种允许应用程序创建、发送、接收、和读取消息的JAVA技术。
  代码示例:
try{
Properties env = new Properties();
InitialContext inictxt = new InitialContext(env);
TopicConnectionFactory connFactory = (TopicConnectionFactory) inictxt.lookup("TTopicConnectionFactory");
...
}
catch(NamingException ne){
...
}
  访问特定目录:举个例子,人是个对象,他有好几个属性,诸如这个人的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邮政编码等属性。通过getAttributes()方法
Attribute attr =
directory.getAttributes(personName).get("email");
String email = (String)attr.get();
  通过使用JNDI让客户使用对象的名称或属性来查找对象:
foxes = directory.search("o=Wiz,c=US", "sn=Fox", controls);
  通过使用JNDI来查找诸如打印机、数据库这样的对象,查找打印机的例子:
Printer printer = (Printer)namespace.lookup(printerName);
printer.print(document);
  浏览命名空间:
NamingEnumeration list = namespace.list("o=Widget, c=US");
while (list.hasMore()) {
NameClassPair entry = (NameClassPair)list.next();
display(entry.getName(), entry.getClassName());
}
    常用的JNDI操作:
  常用的JNDI操作:
void bind(String sName,Object object);――绑定:把名称同对象关联的过程
void rebind(String sName,Object object);――重新绑定:用来把对象同一个已经存在的名称重新绑定
void unbind(String sName);――释放:用来把对象从目录中释放出来
void lookup(String sName,Object object);――查找:返回目录总的一个对象
void rename(String sOldName,String sNewName);――重命名:用来修改对象名称绑定的名称
NamingEnumeration listBinding(String sName);――清单:返回绑定在特定上下文中对象的清单列表
NamingEnumeration list(String sName);
  代码示例:重新得到了名称、类名和绑定对象。
NamingEnumeration namEnumList = ctxt.listBinding("cntxtName");
...
while ( namEnumList.hasMore() ) {
Binding bnd = (Binding) namEnumList.next();
String sObjName = bnd.getName();
String sClassName = bnd.getClassName();
SomeObject objLocal = (SomeObject) bnd.getObject();

6. 

7. 

8. 确定模块功能和模块接口的在那个阶段完成-----概要设计阶段

9. Linux文件权限一共10位长度?分为四段,第三段表示的内容是?

Linux用户分为:拥有者、组群(Group)、其他(other)
linux中的文件属性过分四段,如  -rwzrwz---
第一段  -  是指文件类型 表示这是个普通文件
文件类型部分
-为:表示文件
d为:表示文件夹
l为:表示链接文件,可以理解为 windows中的快捷方式(link file)
b为:表示里面可以供存储周边设备
c为:表示里面为一次性读取装置

第二段  rwz  是指拥有者具有可读可写可执行的权限   
类似于windows中的所有者权限比如 administrator 对文件具有 修改、读取和执行权限

第三段  rwz 是指所属于这个组的成员对于这个文件具有,可读可写可执行的权限       
类似于windows中的组权限比如administrators组,属于这个组的成员对于文件的都有 可读可写可执行权限

第四段  --- 是指其他人对于这个文件没有任何权限
类似于windows中的 anyone 一样就是说所有人对着个文件都会有一个怎样的权限
12.如果客户想要的东西太多,你在范围和时间上怎样跟他达成一致?

首先要向客户说明,如果在某个时间内去做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其结果必然是质量得不到保证,或者所化的成本过大。应该没有客户想做赔本的生意,每个客户都会重视质量,而不愿意损害自己的利益。 

  然后,和客户一起,按需求重要性、紧急性等对需求进行分类,分为不同的等级,然后从优先级高的需求开始,来估算不同优先级类别的需求实现的工作量。设定几个不同的开发周期或交付时间,从而由用户作出选择,例如: 

(1)    只做优先级最高的那类需求,开发周期需要3个月; 

(2)    做优先级最高和优先级高的那两类需求,开发周期需要7个月; 

(3)    做优先级最高、高和中等的共3类需求,开发周期需要12个月;  

(4)    所有需求都实现,开发周期需要18个月 

用户可能选(2), 先完成两类需求,签订合同。等这合同履行很好之后,再继续下一步的开发。

CSH技术岗位测试:

1.jQuery中eq()和get()的区别

eq返回的是一个jquery对象,

get返回的是一个原生DOM节点

eq用法:

$("li:eq(0)").html() 或者 $("li").eq(0).html() 就是第一个li 这里获得 li-1

$("li:eq(1)").html() 或者 $("li").eq(1).html() 就是第二个li 这里将获得 li-2 

​get用法

$("li").get(0).style.color='red' 

$($("li").get(0)).css("color",'red')

有次也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就是html对象通过被$包裹,转化为一个jquery对象​.

2.如何给weblogic指定大小的内存?
在启动Weblogic的脚本中(位于所在Domian对应服务器目录下的startServerName),增加set MEM_ARGS=-Xms32m -Xmx200m,可以调整最小内存为32M,最大200M

3.TCP为何采用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若采用二次握手可以吗

1). TCP简介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连接导向)的、可靠的、基于IP的传输层协议,采用三次握手确认建立一个连接。  TCP为了保证报文传输的可靠[1],就给每个包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  

2). TCP协议三次握手过程分析 TCP是主机对主机层的传输控制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确认建立一个连接:  位码即tcp标志位,有6种标示:SYN(synchronous建立联机) ACK(acknowledgement 确认) PSH(push传送) FIN(finish结束) RST(reset重置) URG(urgent紧急)  Sequence number(顺序号码) Acknowledge number(确认号码)  第一次握手:主机A发送位码为syn=1,随机产生seq number=1234567的数据包到服务器,主机B由SYN=1知道,A要求建立联机;  第二次握手:主机B收到请求后要确认联机信息,向A发送ack number=(主机A的seq+1),syn=1,ack=1,随机产生seq=7654321的包  第三次握手:主机A收到后检查ack number是否正确,即第一次发送的seq number+1,以及位码ack是否为1,若正确,主机A会再发送ack number=(主机B的seq+1),ack=1,主机B收到后确认seq值与ack=1则连接建立成功。  完成三次握手,主机A与主机B开始传送数据。  3). TCP连接建立 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    

4). 通俗理解 通俗理解  第一次对话: 前方敌军火力很猛,团长叫通讯员小张打电话请求总部支援。 小张拿起电话,说:“呼叫总部,这里是独立团”。不巧电话线被炸断了,总部接收不到小张传来的信息的情况下,沟通失败。 如果总部听到小张的呼叫,那么第一次对话成功,接下来进行第二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总部听到了小张的话,但是不巧,总部接电话的只有一个外国友军,来了句"Hello, balabal"。小张农民出身,一句听不懂,多次尝试,沟通失败。说明总部无法做出正确的应答情况下沟通失败。 如果总部听到小张的话,并做出正确应答,并且进行反问,:”小张同志,详细说一下具体情况。 那么第二次握手成功。 通过前两次对话,说明总部听懂了小张的话,并且做出正确应答,接下来进行第3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 小张刚说完话,来了一个子弹,小张同志牺牲了。总部等了许久,没听到小张回话,通话结束。说明小张在无法应答的情况下沟通失败。 如果小张刚好穿了防弹衣,做出应答:"敌人的火力很猛,请求支援。两人第3次对话成功,两人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接下来开始持续通话。 听过第二次和第三次对话,证明了总部能听懂小张的话,并且做出正确应答。  可见,小张要和总部沟通,3次通话过程是必须的。TCP采用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也可以理解了。  

5). 为什么要建立3次握手,一次连接 为了保证服务端能收接受到客户端的信息并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而进行前两次(第一次和第二次)握手。  为了保证客户端能够接收到服务端的信息并能做出正确的应答而进行后两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握手。  如果只是两次,就不能客户端是否收到服务器端的应答。  

6).  建立连接的过程是利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假设主机A为客户端,主机B为服务器端。 (1)TCP的三次握手过程:主机A向B发送连接请求;主机B对收到的主机A的报文段进行确认;主机A再次对主机B的确认进行确认。 (2)采用三次握手是为了防止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主机B,因而产生错误。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是指:主机A发出的连接请求没有收到主机B的确认,于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主机A又重新向主机B发送连接请求,且建立成功,顺序完成数据传输。考虑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主机A第一次发送的连接请求并没有丢失,而是因为网络节点导致延迟达到主机B,主机B以为是主机A又发起的新连接,于是主机B同意连接,并向主机A发回确认,但是此时主机A根本不会理会,主机B就一直在等待主机A发送数据,导致主机B的资源浪费。 (3)采用两次握手不行,原因就是上面说的实效的连接请求的特殊情况。

4.描述一下JVM加载class文件的原理机制?***)

    JVM中类的装载是由类加载器(ClassLoader)和它的子类来实现的,Java中的类加载器是一个重要的Java运行时系统组件,它负责在运行时查找和装入类文件中的类。 
  由于Java的跨平台性,经过编译的Java源程序并不是一个可执行程序,而是一个或多个类文件。当Java程序需要使用某个类时,JVM会确保这个类已经被加载、连接(验证、准备和解析)和初始化。类的加载是指把类的.class文件中的数据读入到内存中,通常是创建一个字节数组读入.class文件,然后产生与所加载类对应的Class对象。加载完成后,Class对象还不完整,所以此时的类还不可用。当类被加载后就进入连接阶段,这一阶段包括验证、准备(为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默认的初始值)和解析(将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三个步骤。最后JVM对类进行初始化,包括:1)如果类存在直接的父类并且这个类还没有被初始化,那么就先初始化父类;2)如果类中存在初始化语句,就依次执行这些初始化语句。 
  类的加载是由类加载器完成的,类加载器包括:根加载器(BootStrap)、扩展加载器(Extension)、系统加载器(System)和用户自定义类加载器(java.lang.ClassLoader的子类)。从Java 2(JDK 1.2)开始,类加载过程采取了父亲委托机制(PDM)。PDM更好的保证了Java平台的安全性,在该机制中,JVM自带的Bootstrap是根加载器,其他的加载器都有且仅有一个父类加载器。类的加载首先请求父类加载器加载,父类加载器无能为力时才由其子类加载器自行加载。JVM不会向Java程序提供对Bootstrap的引用。下面是关于几个类加载器的说明:

Bootstrap:一般用本地代码实现,负责加载JVM基础核心类库(rt.jar);
Extension:从java.ext.dirs系统属性所指定的目录中加载类库,它的父加载器是Bootstrap;
System:又叫应用类加载器,其父类是Extension。它是应用最广泛的类加载器。它从环境变量classpath或者系统属性java.class.path所指定的目录中记载类,是用户自定义加载器的默认父加载器。

北京科蓝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1.请简述请求转发和重定向的差异,并简单写出代码?

  1). 重定向过程:Web服务向浏览器发送一个新的http请求,浏览器接受此响应 后再发送一个新的http请求到服务器,服务器根据次请求寻找资源并发送给浏览器。它可以重定向到任意Url,不能共享request范围内的数据。
     重定向是在客户端发挥作用,通过请求新的地址实现页面转向。。
     重定向是通过浏览器重新请求地址,在地址栏中可以显示转向后的地址。
   2). 转发过程:Web服务调用内部的方法在容器内部完成请求处理和转发动作,将目标资源转发给浏览器,它只能在同一个web应用中使用,可以共享request范围内的数据。
    转发是在服务器端发挥作用,通过forward方法将提交信息在多个页面间进行传递。
    转发是在服务器内部控制权的转移,客户端浏览器的地址不会显示出转向后的地址。
例子:
转发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中介,将甲方的请求传递给乙方。自始自终都提交了一个请求。因而可以共享request范围内的数据。
重定向就是甲方把钱借给丙,而丙再把钱给乙方,相当于提交了两次请求,由于是发送的新的请求,所以上一次的请求数据会丢失,因而不能共享request范围内的数据。

2.Javasleep()wait()的区别

① 这两个方法来自不同的类分别是,sleep来自Thread类,和wait来自Object类。

sleep是Thread的静态类方法,谁调用的谁去睡觉,即使在a线程里调用b的sleep方法,实际上还是a去睡觉,要让b线程睡觉要在b的代码中调用sleep。

② 锁: 最主要是sleep方法没有释放锁,而wait方法释放了锁,使得其他线程可以使用同步控制块或者方法。

sleep不出让系统资源;wait是进入线程等待池等待,出让系统资源,其他线程可以占用CPU。一般wait不会加时间限制,因为如果wait线程的运行资源不够,再出来也没用,要等待其他线程调用notify/notifyAll唤醒等待池中的所有线程,才会进入就绪队列等待OS分配系统资源。sleep(milliseconds)可以用时间指定使它自动唤醒过来,如果时间不到只能调用interrupt()强行打断。

Thread.sleep(0)的作用是“触发操作系统立刻重新进行一次CPU竞争”。

③ 使用范围:wait,notify和notifyAll只能在同步控制方法或者同步控制块里面使用,而sleep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

   synchronized(x){ 
      x.notify() 
     //或者wait() }

3.数据库连接池的优点和原理,常用的java开源连接池组件

数据库连接是一种关键的有限的昂贵的资源,这一点在多用户的网页应用程序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对数据库连接的管理能显著影响到整个应用程序的伸缩性和健壮性,影响到程序的性能指标。数据库连接池正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数据库连接池负责分配、管理和释放数据库连接,它允许应用程序重复使用一个现有的数据库连接,而再不是重新建立一个;释放空闲时间超过最大空闲时间的数据库连接来避免因为没有释放数据库连接而引起的数据库连接遗漏。这项技术能明显提高对数据库操作的性能。

 

影响因素

数据库连接池在初始化时将创建一定数量的数据库连接放到连接池中,这些数据库连接的数量是由最小数据库连接数来设定的。无论这些数据库连接是否被使用,连接池都将一直保证至少拥有这么多的连接数量。连接池的最大数据库连接数量限定了这个连接池能占有的最大连接数,当应用程序向连接池请求的连接数超过最大连接数量时,这些请求将被加入到等待队列中。数据库连接池的最小连接数和最大连接数的设置要考虑到下列几个因素:

1) 最小连接数

  是连接池一直保持的数据库连接,所以如果应用程序对数据库连接的使用量不大,将会有大量的数据库连接资源被浪费;

2) 最大连接数

  是连接池能申请的最大连接数,如果数据库连接请求超过此数,后面的数据库连接请求将被加入到等待队列中,这会影响之后的数据库操作。

3) 如果最小连接数与最大连接数相差太大,

  那么最先的连接请求将会获利,之后超过最小连接数量的连接请求等价于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连接。不过,这些大于最小连接数的数据库连接在使用完不会马上被释放,它将被放到连接池中等待重复使用或是空闲超时后被释放。

 

Java中开源的数据库连接池

原理  连接池基本的思想是在系统初始化的时候,将数据库连接作为对象存储在内存中,当用户需要访问数据库时,并非建立一个新的连接,而是从连接池中取出一个已建立的空闲连接对象。使用完毕后,用户也并非将连接关闭,而是将连接放回连接池中,以供下一个请求访问使用。而连接的建立、断开都由连接池自身来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连接池的参数来控制连接池中的初始连接数、连接的上下限数以及每个连接的最大使用次数、最大空闲时间等等。也可以通过其自身的管理机制来监视数据库连接的数量、使用情况等。  在Java中开源的数据库连接池有以下几种:  

1, C3P0 C3P0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JDBC连接池,它在lib目录中与Hibernate一起发布,包括了实现jdbc3和jdbc2扩展规范说明的Connection 和Statement 池的DataSources 对象。  

2),Proxool 这是一个Java SQL Driver驱动程序,提供了对你选择的其它类型的驱动程序的连接池封装。可以非常简单的移植到现存的代码中。完全可配置。快速,成熟,健壮。可以透明地为你现存的JDBC驱动程序增加连接池功能。  

3),Jakarta DBCP DBCP是一个依赖Jakarta commons-pool对象池机制的数据库连接池.DBCP可以直接的在应用程序用使用。  

4),DDConnectionBroker DDConnectionBroker是一个简单,轻量级的数据库连接池。  5),DBPool DBPool是一个高效的易配置的数据库连接池。它除了支持连接池应有的功能之外,还包括了一个对象池使你能够开发一个满足自已需求的数据库连接池。  

6),XAPool XAPool是一个XA数据库连接池。它实现了javax.sql.XADataSource并提供了连接池工具。  

7),Primrose Primrose是一个Java开发的数据库连接池。当前支持的容器包括Tomcat4&5,Resin3与JBoss3.它同样也有一个独立的版本可以在应用程序中使用而不必运行在容器中。Primrose通过一个web接口来控制SQL处理的追踪,配置,动态池管理。在重负荷的情况下可进行连接请求队列处理。  

8),SmartPool SmartPool是一个连接池组件,它模仿应用服务器对象池的特性。SmartPool能够解决一些临界问题如连接泄漏(connection leaks),连接阻塞,打开的JDBC对象如Statements,PreparedStatements等. SmartPool的特性包括支持多个pools,自动关闭相关联的JDBC对象, 在所设定time-outs之后察觉连接泄漏,追踪连接使用情况, 强制启用最近最少用到的连接,把SmartPool"包装"成现存的一个pool等。  9),MiniConnectionPoolManager MiniConnectionPoolManager是一个轻量级JDBC数据库连接池。它只需要Java1.5(或更高)并且没有依赖第三方包。  10,BoneCP BoneCP是一个快速,开源的数据库连接池。帮你管理数据连接让你的应用程序能更快速地访问数据库。比C3P0/DBCP连接池快25倍。

4.JSP 和 Servlet 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jspservlet的区别和联系:
1).jsp经编译后就变成了Servlet.(JSP的本质就是Servlet,JVM只能识别java的类,不能识别JSP的代码,Web容器将JSP的代码编译成JVM能够识别的java类)
2).jsp更擅长表现于页面显示,servlet更擅长于逻辑控制.
3).Servlet中没有内置对象,Jsp中的内置对象都是必须通过HttpServletRequest对象,HttpServletResponse对象以及HttpServlet对象得到.
JSP是Servlet的一种简化,使用Jsp只需要完成程序员需要输出到客户端的内容,Jsp中的Java脚本如何镶嵌到一个类中,由Jsp容器完成。而Servlet则是个完整的Java类,这个类的Service方法用于生成对客户端的响应。
联系:JSP是Servlet技术的扩展,本质上就是Servlet的简易方式。JSP编译后是“类servlet”。Servlet和JSP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Servlet的应用逻辑是在Java文件中,并且完全从表示层中的HTML里分离开来。而JSP的情况是Java和HTML可以组合成一个扩展名为.jsp的文件。JSP侧重于视图,Servlet主要用于控制逻辑;

5.Hibernate 有哪 5 个核心接口?

●Configuration 接口:配置 hibernate,根据其启动 hibernate,创建

●SessionFactory 对象;

●SessionFactory 接口:初始化 Hibernate,充当数据存储源的代理,创建

●session 对象,sessionFactory 是线程安全的,意味着它的同一个实例可以被应

用的多个线程共享,是重量级、二级缓存;

Session 接口:负责保存、更新、删除、加载和查询对象,是线程不安全的 ,

避免多个线程共享同一个 session,是轻量级、一级缓存;

●Transaction 接口:管理事务;

●Query 和 Criteria 接口:执行数据库的查询。

5.hibernate回顾之缓存机制-一级缓存、二级缓存、查询缓存

在介绍hibernate的缓存机制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缓存:
缓存(Cache): 计算机领域非常通用的概念。里面放东西,说白了缓存就是一个集合。它介于应用程序和永久性数据存储源(如硬盘上的文件或者数据库)之间,其作用是降低应用程序直接读写永久性数据存储源的频率,从而提高应用的运行性能。缓存中的数据是数据存储源中数据的拷贝并且缓存的物理介质通常是内存。
了解jdbc的人都知道,当需要连接数据库时,一般都会做一个连接池,那么连接池和缓存有什么区别呢?
相同点:两者都可以是在内存里,实现时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性能的。
不同点:连接池是一个重量级的池子,也就是说池子里面的资源是很宝贵的东西。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hibernate中的缓存机制:一级缓存、二级缓存、查询缓存。

一级缓存:
1、在hibernate中,一个线程对应一个session,一个线程可以看成是一个session,也就是说session是和线程绑定在一起的。
2)、理解一级缓存:
session接口中包含了一系列的java接口,这些java集合构成了session级别的一级缓存,只要是session实例的生命周期没有结束,存放在其中的缓存对象就不会死亡。iterate、load、get、save等都使用使用一级缓存。
3)、一级缓存的清理
session具有一个缓存,位于缓存中的对象称为持久化对象,他和数据库中的相关记录对应,session在某些时间点,按照缓存中对象的变化来执行相关的sql语句,来同步更新数据库,这一过程称为清理缓存,默认情况下session在以下时间点清理缓存:
1)提交事务的时候,会先清理缓存session.flush();
2)缓存中的持久化对象发生变化,会先清理缓存以保证持久化对象的最新状态。
3)显示调用session.flush();
清理相关的知识点:
session.flush();会清理缓存,缓存中德持久化对象不会丢失,会产生insert语句。
session.clear()清空缓存,缓存中的持久化对象丢失。
session.reflush()让session和数据库同步,执行查询,把数据库的最新信息显示出来,更新本地缓存的对象状态.。
session加载了一个对象后,回味该对象的值类型的属性复制一份快照,当清理缓存时,通过比较对象的当前属性和快照,来判断对象的那些属性发生了变化,
发生变化的执行sql语句,没有变化的不执行sql语句。。
在不使用refresh等的情况下,清理缓存时,要让一级缓存中的对象和快照中的对象进行对比,不同的话在提交的时候会产生updata语句。
4)、其他知识点
iter = session.createQuery("from Student s where s.id<5").iterate();
while (iter.hasNext()) {
Student student = (Student)iter.next();
System.out.println(student.getName());
iterate在没有使用缓存的情况下会有n+1的问题。
第一次iterate查询会发出N+1条sql语句,第一条sql语句查询所有的id,然后根据id查询实体对象,有N个id就发出N条语句查询实体。
iterate查询不同的属性,一级缓存不会缓存,因为一级缓存是用来缓存实体对象的。

session间不能共有一级缓存,一级缓存会伴随着session的消亡而失效。

二级缓存:

1)、二级缓存需要sessionFactory来管理,是进程级别的缓存,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是共享的。
2)、二级缓存比较复杂,一般用第三方的产品,hibernate只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实现,用hashtable实现的。
3)、使用场合:长时间不改变的数据。
4)、配置步骤:
1)ehcache.xml 可以设置默认的,所有的类都遵循这个配置,也可以对某个对象单独的配置。
2)在hibernate.cfg.xml配置文件配置缓存,让hibernate知道我们使用的是那个二级缓存。包括配置属性:是否启用二级缓存、二级缓存的提供商。
3)手动指定哪些实体类的对象放到缓存,在hibernate.cfg.xml配置
或者
在映射文件中的id标签前面
usage属性表示使用缓存的策略,一般优先使用read-only,表示如果数据放到缓存,就不能再修改了,因为经常修改的数据也不需要放到缓存中。
read-only策略效率好,因为不能改缓存,但是可能出现脏数据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只能依赖缓存的超时,因为可能对象的数据被修改了,但是
缓存却没有变,这样造成数据不同步,也就是脏数据的问题。
read-write当持久化对象发生变化时,缓存里面就会跟着变化,数据库中也改变了,这种方式需要加上锁,效率比read-only慢。
5)、知识点:
二级缓存必须让sessionfactory管理,让sessionfactory来清除,可以调用evict方法。
查询数据后会默认放到二级和一级缓存中,我们也可以控制查询出来的数据不放到缓存里面的,就是说我们可以控制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的交换。
session.setCacheMode(CacheMode.IGNORE);禁止将一级缓存中的数据往二级缓存里放。
和一级缓存一样,二级缓存也不存放普通属性的查询数据,这和一级缓存是一样的,只存放实体对象。
session级别的缓存对性能提高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生命周期太短了。

查询缓存:
1)、 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都只是存放实体对象的,如果查询实体对象的普通属性的数据,只能放到查询缓存里面,查询缓存还存放查询实体对象的id。
2)、查询缓存的生命周期不确定,当它关联的表发生修改时(通过hibernate),查询缓存的生命周期就结束。
3)、查询缓存默认是关闭的,可以在hibernate.cfg.xml配置true。并且必须在程序中手动启动查询缓存,在query接口中的setCacheable(true)方法来启用。
4)、查询缓存意义不是很大,查询缓存说明白了就是存放由list方法或者iterate方法查询的数据,我们在查询时很少出现完全相同的条件查询,这就是说命中率低,
这样的缓存里的数据总是变化的。除非多次查询都是查询相同条件的数据,也就是说返回的结果总是一样,这样的缓存配置才有意义。

6.Mysql和Oracle中的分页机制?

在做查询记录集的展现时,分页实现是常做的工作了。不同的数据库,分页的实现也不尽相同,这里我们对比Myslq和Oracle来简要说明一下两种常用数据库中的分页实现

1.MySql中的limit关键字

以模糊查询为例子,limit写到where子句的后面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name like '%mm%' limit startrow,readsize;

其中值得推敲的是startrow和readsize也就是开始和读取的记录数

这样查询出来的结果集是从startrow行,读取endsize条记录,实际上查询到的结果集是startrow+1到startrow+readsize的结果,这是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的,结果集不包括startrow.

2.Oracle中的rownum关键字

select name,email from (select rownum rn ,name ,email  from user  where rownum <endrow) t where t.rn>=sartrow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startrow到endrow结果集,注意结果集合不包括endrow当前行记录,如果条件子句中不是>=startrow,那么查询到的结果集是也不包括startrow当前行记录。

Oracle中主要用到rownum这个伪字段,子查询得到的记录集包括了一个rownum字段,由于Oracle中rownum字段都是从1开始递增的,查询到几条记录就递增到几,所以我们应从后向前截取要查询的记录,并将rownum固定为结果集合的一个字段,然后再使用外层查询就可以以结果集的rownum固定住的字段来利用where子句来操纵记录了。

7.Hibernate, JDBC分页怎样实现?

1)、hibernate的分页:

Query query = session.createQuery("from Student");

query.setFirstResult(firstResult);//设置每页开始的记录号

query.setMaxResults(resultNumber);//设置每页显示的记录数

Collection students = query.list();

2)JDBC的分页:根据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不同的sql分页语句

例如:Oracle中的sql语句为: "SELECT * FROM (SELECT a.*, rownum r FROM

TB_STUDENT) WHERE r between 2 and 10

"查询从记录号2到记录号10之间的所有记录

8.struts2中常见的4result type分别为

struts2中常见的4result type分别为:dispatcherredirectchainredirectAction

    1)其中dispatcher是请求转发,相当于forward

    2redirect就是重定向了。

    3chain是转发到action,不能指定于jsp

    4redirectAction是重定向到一个action

配置文件例子如下:

[java] view plain copy

<package name="default" namespace="/" extends="struts-default">  

       <action name="test1" class="com.action.ActionTest">  

           <result type="dispatcher">/r1.jsp</result>  

       </action>  

       <action name="test2">  

        <result type="redirect">/r2.jsp</result>  

       </action>  

        <action name="test3">  

        <result type="chain">test1</result>  

       </action>  

       <action name="test4">  

        <result type="redirectAction">test2</result>  

       </action>  

   </package>  

工程结构(还不让上传图片,只好用txt格式了)

-Struts2_Hello
  -src
    -com.action
        ActionTest.Java
        struts.xml
  -WebRoot
      +META-INF
      +WEB-INF
        index.jsp
        r1.jsp
        r2.jsp
        r3.jsp
        r4.jsp

index.jsp页面中,有如下连接:

[java] view plain copy

<body>  

     <a href="test1" mce_href="test1">dispatcher</a><br/>  

     <a href="test2" mce_href="test2">redirect</a><br/>  

     <a href="test3" mce_href="test3">chain</a><br/>  

     <a href="test4" mce_href="test4">redirectAction</a><br/>  

</body>  

接下来访问第一个链接URL地址为:/test1,可以看出是请求转发。

第二个链接URL地址为:/r2.jsp,重定向。

第三个链接URL地址为:/test3,请求转发,页面显示r1的内容,因为test3,转发到test1action

第四个链接URL地址为:/r2.jsp,重定向到test2,故页面内容显示为r2.jsp的内容

9.为什么要使用ORM技术?和JDBC 有何不一样?

  1)、繁琐的代码问题:
  用JDBC的API编程访问数据库,代码量较大,特别是访问字段较多的表的时候,代码显得繁琐、累赘,容易出错,例如:
  public void addAccount(final Account account) throws DAOException {
          final Connection conn=getConnection();
   PreparedStatement pstmt=con.prepareStatment("insert into account value(?,?,?,?,?,?,?,?,?)");
          pstmt.setString(1,account.getUserName());
          pstmt.setInt(2,account.getPassWord());
          pstmt.setString(3,account.getSex());
          pstmt.setString(4,account.getQq());
          ......
          pstmt.execute();
          conn.Close();
       }
  可见,程序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编写具体的数据库访问的SQL语句,还要十分小心其中大量重复的源代码是否有疏漏,并不能集中精力于业务逻辑开发上面。
  ORM则建立了Java对象与数据库对象之间的影射关系,程序员不需要编写复杂的SQL语句,直接操作Java对象即可,从而大大降低了代码量,也使程序员更加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
  2)、数据库对象连接问题
  关系数据对象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包括1对1、1对多、多对1、多对多、级联等。在数据库对象更新的时候,如果采用JDBC编程,程序员必须十分小心处理这些关系,以保证维持这些关系不会出现错误,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ORM建立Java对象与数据库对象关系影射的同时,也自动根据数据库对象之间的关系创建Java对象的关系,并且提供了维持这些关系完整、有效的机制。
  3)、系统架构问题
  现在的应用系统,一般由展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库层等组成,各层次功能划分非常清晰。JDBC属于数据访问层,但是使用JDBC编程时,程序员必须知道后台是用什么数据库、有哪些表、各个表有有哪些字段、各个字段的类型是什么、表与表之间什么关系、创建了什么索引等等与后台数据库相关的详细信息。相当于软件程序员兼职数据库DBA。
  使用ORM技术,可以将数据库层完全隐蔽,呈献给程序员的只有Java的对象,程序员只需要根据业务逻辑的需要调用Java对象的Getter和 Setter方法,即可实现对后台数据库的操作,程序员不必知道后台采用什么数据库、有哪些表、有什么字段、表与表之间有什么关系。
  于是,系统设计人员把ORM搭建好后,把Java对象交给程序员去实现业务逻辑,使数据访问层与数据库层清晰分界。
   4)、性能问题
   采用JDBC编程,在很多时候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如:
       pstmt =conn.prepareStatement("insert into user_info values(?,?)");
       for (int i=0; i<1000; i++) {
          pstmt.setInt(1,i);
          pstmt.setString(2,"User"+i.toString());
          pstmt.executeUpdate();
       }
  以上程序将向后台数据库发送1000次SQL语句执行请求,运行效率较低。
   如果采用ORM技术,ORM框架将根据具体数据库操作需要,会自动延迟向后台数据库发送SQL请求,如上面的程序,只会在循环完成后,一次向数据库发送操作请求,从而大大降低通讯量,提高运行效率;ORM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数据库访问操作合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数据库操作请求。

10.Spring IOC三种注入方式是什么?

Spring IOC三种注入方式:

1.接口注入

2).getter,setter方式注入

3).构造器注入

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
A类需要B类的一个实例来进行某些操作,比如在A类的方法中需要调用B类的方法来完成功能,叫做A类依赖于B类.
控制反转是一种将组件依赖关系的创建和管理置于程序外部的技术,由容器控制程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由代码直接控制.

1).接口注入

public class ClassA {
  private InterfaceB clzB;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Ojbect obj = Class.forName(Config.BImplementation).newInstance();
    clzB = (InterfaceB)obj;
    clzB.doIt(); 
  }
……
}

上面代码中,ClassA依赖于InterfaceB的实现,如何获得InterfaceB实现类的实例?传统的方法是在代码中创建 InterfaceB实现类的实例,并将赋予clzB.这样一来,ClassA在编译期即依赖于InterfaceB的实现.为了将调用者与实现者在编译 期分离,于是有了上面的代码.
我们根据预先在配置文件中设定的实现类的类名(Config.BImplementation),动态加载实现类,并通过InterfaceB强制转型后为ClassA所用,这就是接口注入的一个最原始的雏形.

public class ClassA {
  private InterfaceB clzB;
  public Object doSomething(InterfaceB b) {
    clzB = b;
    return clzB.doIt();
  }
……
}

上面代码中,加载接口实现并创建其实例的工作由容器完成.
在运行期,InterfaceB实例将由容器提供.即使在IOC的概念尚未确立时,这样的方法也已经频繁出现在我们的代码中.

public class My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
  }
}

HttpServletRequest和HttpServletResponse实例由Servlet Container在运行期动态注入.

2).Setter设置注入
基于设置模式的依赖注入机制更加直观,也更加自然.

public class ClassA {
  private InterfaceB clzB;
  public void setClzB(InterfaceB clzB) {
    this.clzB = clzB;
  }
……
}

3).构造器注入

public class DIByConstructor {
  private final DataSource dataSource;
  public DIByConstructor(DataSource ds) {
    this.dataSource = ds;
  }
……
}

构造器注入,即通过构造函数完成依赖关系的设定,容器通过调用类的构造方法将其所需的依赖关系注入其中.

三种注入方式比较:

接口注入:

接口注入模式因为具备侵入性,它要求组件必须与特定的接口相关联,因此并不被看好,实际使用有限。

Setter 注入:

对于习惯了传统 javabean 开发的程序员,通过 setter 方法设定依赖关系更加直观。

如果依赖关系较为复杂,那么构造子注入模式的构造函数也会相当庞大,而此时设值注入模式则更为简洁。

如果用到了第三方类库,可能要求我们的组件提供一个默认的构造函数,此时构造子注入模式也不适用。

构造器注入:

在构造期间完成一个完整的、合法的对象。

所有依赖关系在构造函数中集中呈现。

依赖关系在构造时由容器一次性设定,组件被创建之后一直处于相对“不变”的稳定状态。

只有组件的创建者关心其内部依赖关系,对调用者而言,该依赖关系处于“黑盒”之中。

总结

Spring使用注入方式,为什么使用注入方式,这系列问题实际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Spring的注入和IoC(本人关于IoC的阐述)反转控制是一回事。

理论上:第三种注入方式(构造函数注入)在符合java使用原则上更加合理,第二种注入方式(setter注入)作为补充。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第二种注入方式(setter注入)可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效果,在使用工作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setter注入依赖关系应用更加广泛。

宇信科技

1.Jquery中each的三种遍历方法

1、选择器+遍历

$('div').each(function (i){

   i就是索引值

   this 表示获取遍历每一个dom对象

});

2、选择器+遍历

$('div').each(function (index,domEle){

   index就是索引值

  domEle 表示获取遍历每一个dom对象

});

3、更适用的遍历方法

1)先获取某个集合对象

2)遍历集合对象的每一个元素

var d=$("div");

$.each(d,function (index,domEle){

  d是要遍历的集合

  index就是索引值

  domEle 表示获取遍历每一个dom

});

2.Map怎么存取值?

Map map= new HashMap();
//给map中放入值;
map.put(“1”,张三);
map.put(“2”,“李四”);
//现在map中就有两个值了;
//1.获取张三的值;
map.get("1");
//2.获取李四的值;
map.get("2");

3.如何遍历Map?

 

4.用jquery 怎么给文本框赋值?

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给文本框赋值:
1).通过jquery方式的val来赋值
$("#realname").val("100");//赋值  
2).通过原生js给文本框value来赋值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alname").value="100";

5.springmvc拦截器怎么用?

使用场景

1、日志记录:记录请求信息的日志,以便进行信息监控、信息统计、计算PV(Page View)等。

2)、权限检查:如登录检测,进入处理器检测检测是否登录,如果没有直接返回到登录页面;

3)、性能监控:有时候系统在某段时间莫名其妙的慢,可以通过拦截器在进入处理器之前记录开始时间,在处理完后记录结束时间,从而得到该请求的处理时间(如果有反      向代理,如apache可以自动记录);

4)、通用行为:读取cookie得到用户信息并将用户对象放入请求,从而方便后续流程使用,还有如提取Locale、Theme信息等,只要是多个处理器都需要的即可使用拦截器实      现。

5)、OpenSessionInView:如Hibernate,在进入处理器打开Session,在完成后关闭Session。

本质也是AOP(面向切面编程),也就是说符合横切关注点的所有功能都可以放入拦截器实现。

 拦截接口

 

妙趣横生游戏面试题:

1.冒泡排序的算法复杂度是?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较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故名。

算法分析

   冒泡排序算法是所有排序算法中最简单的(前面也提到过),在生活中应该也会看到气泡从水里面出来时,越到水面上气泡就会变的越大。在物理上学气压的时候好像也看到过这种现象;其实理解冒泡排序就可以根据这种现象来理解:每一次遍历,都把大的往后面排(当然也可以把小的往后面排),所以每一次都可以把无序中最大的(最小)的元素放到无序的最后面(或者说有序元素的最开始);

    基本步骤:

    1)、外循环是遍历每个元素,每次都放置好一个元素;   

    2)、内循环是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把大的元素交换到后面;

    3)、等到第一步中循环好了以后也就说明全部元素排序好了;

代码实现

[cpp] view plain copy

#include<stdio.h>  

//打印数组元素  

void print_array(int *array, int length)  

{  

    int index = 0;  

    printf("array:\n");  

    for(; index < length; index++){  

        printf(" %d,", *(array+index));  

    }     

    printf("\n\n");  

}   

void bubbleSort(int array[], int length)  

{

    int i, j, tmp;    

    if (1 >= length) return;// 判断参数条件  

    for (i = length-1; i > 0; i--){//外循环,循环每个元素  

        for (j = 0; j < i; j++){  // 内循环,  

           if (array[j] > array[j+1]){// 交换相邻的两个元素  

                tmp = array[j];  

                array[j]= array[j+1];  

                array[j+1]= tmp;  

            }     

        }     

    }     

}    

int main(void)  

{

    int array[12] = {1,11,12,4,2,6,9,0,3,7,8,2};  

    print_array(array, 12);  

    bubbleSort(array, 12);  

    print_array(array, 12);  

    return 0;  

}  

运行结果:

时间复杂度

 这个时间复杂度还是很好计算的:外循环和内循环以及判断和交换元素的时间开销;

最优的情况也就是开始就已经排序好序了,那么就可以不用交换元素了,则时间花销为:[ n(n-1) ] /  2;所以最优的情况时间复杂度为:O( n^2 );

   最差的情况也就是开始的时候元素是逆序的,那么每一次排序都要交换两个元素,则时间花销为:[ 3n(n-1) ] / 2;(其中比上面最优的情况所花的时间就是在于交换元素的三个步骤);所以最差的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O( n^2 );

    综上所述:

    最优的时间复杂度为:O( n^2 ) ;有的说 O(n),下面会分析这种情况;

    最差的时间复杂度为:O( n^2 );

    平均的时间复杂度为:O( n^2 );

 

空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就是在交换元素时那个临时变量所占的内存空间;

   最优的空间复杂度就是开始元素顺序已经排好了,则空间复杂度为:0;

   最差的空间复杂度就是开始元素逆序排序了,则空间复杂度为:O(n);

   平均的空间复杂度为:O(1);

最优时间复杂度 n

   有很多人说冒泡排序的最优的时间复杂度为:O(n);其实这是在代码中使用一个标志位来判断是否已经排序好的,修改下上面的排序代码:

[cpp] view plain copy

void bubbleSort(int array[], int length)  

{  

    int i, j, tmp;  

    int flag = 1;      

    if (1 >= length) return;  

    for (i = length-1; i > 0; i--, flag = 1){   

        for (j = 0; j < i; j++){  

            if (array[j] > array[j+1]){  

                t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1];  

                array[j+1] = tmp;  

                flag = 0;  

            }     

        }     

        if (flag) break;  

    }     

}  

  根据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出,如果元素已经排序好,那么循环一次就直接退出。或者说元素开始就已经大概有序了,那么这种方法就可以很好减少排序的次数;其实我感觉这种方法也有弊端,比如 要额外的判断下,以及赋值操作;

 

空间复杂度为 0

   有人会说这个空间复杂度能降到0,因为空间复杂度主要是看使用的辅助内存,如果没有辅助内存变量,那么可以说空间复杂度为0;所以该算法中空间复杂度一般是看交换元素时所使用的辅助空间;

   1、 a  = a + b; b = a - b; a = a - b;

   2、 a = a * b;   b =  a / b; a = a / b;

   3、 a = a ^ b;  b =  a ^ b;a = a ^ b; 

  上面几种方法都可以不使用临时空间来交换两个元素,但是都有些潜在的问题,比如 越界;所以个人觉得还是老老实实的用个临时变量吧,这样算法意图就比较清晰了。

2.什么是“堆”,"栈","堆栈","队列",它们的区别?

栈(堆栈)(Stack) :先进后出

队列(Queue): 先进先出

(Heap):二叉树

堆:什么是堆?又该怎么理解呢?

①堆通常是一个可以被看做一棵树的数组对象。堆总是满足下列性质:

 ·堆中某个节点的值总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节点的值;

 ·堆总是一棵完全二叉树。

将根节点最大的堆叫做最大堆或大根堆,根节点最小的堆叫做最小堆或小根堆。常见的堆有二叉堆、斐波那契堆等。

②堆是在程序运行时,而不是在程序编译时,申请某个大小的内存空间。即动态分配内存,对其访问和对一般内存的访问没有区别。

③堆是应用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请求操作系统分配给自己内存,一般是申请/给予的过程。

④堆是指程序运行时申请的动态内存,而栈只是指一种使用堆的方法(即先进后出)。

栈:什么是栈?又该怎么理解呢?

①栈(stack)又名堆栈,它是一种运算受限的线性表。其限制是仅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这一端被称为栈顶,相对地,把另一端称为栈底。

栈就是一个桶,后放进去的先拿出来,它下面本来有的东西要等它出来之后才能出来(先进后出)

                                                                                                                                                                                                                                                                                                                                                                                                                                                                                                                                                                                                                                                                                                                                                                                                                                                                                                                                                                                                                            +

+③栈(Stack)是操作系统在建立某个进程时或者线程(在支持多线程的操作系统中是线程)为这个线程建立的存储区域,该区域具有FIFO的特性,在编译的时候可以指定需要的Stack的大小

3.假设有一个数组 { 12, 23, 34, 45, 56, 67, 77, 89, 90 },现要求采用二分法找出指定的数值并将其在数组的索引返回,如果没有找到则返回 -1。代码如下:

package cn.sunzn.dichotomy;

 

public class DichotomySearch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new int[] { 12, 23, 34, 45, 56, 67, 77, 89, 90 };

       System.out.println(search(arr, 12));

       System.out.println(search(arr, 45));

       System.out.println(search(arr, 67));

       System.out.println(search(arr, 89));

       System.out.println(search(arr, 99));

   }

 

   public static int search(int[] arr, int key) {

       int start = 0;

       int end = arr.length - 1;

       while (start <= end) {

           int middle = (start + end) / 2;

           if (key < arr[middle]) {

               end = middle - 1;

           } else if (key > arr[middle]) {

               start = middle + 1;

           } else {

               return middle;

           }

       }

       return -1;

   }

}

4.Set,List,Map的区别?

java集合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Set(集)

List(列表)

Map(映射)

要深入理解集合首先要了解下我们熟悉的数组:

数组是大小固定的,并且同一个数组只能存放类型一样的数据(基本类型/引用类型),而JAVA集合可以存储和操作数目不固定的一组数据。 所有的JAVA集合都位于 java.util包中! JAVA集合只能存放引用类型的的数据,不能存放基本数据类型。

简单说下集合和数组的区别:(参考文章:Thinking In Algorithm》03.数据结构之数组)<span style="font-family:Microsoft YaHei;font-size:12px;">世间上本来没有集合,(只有数组参考C语言)但有人想要,所以有了集合  

有人想有可以自动扩展的数组,所以有了List  

有的人想有没有重复的数组,所以有了set  

有人想有自动排序的组数,所以有了TreeSet,TreeList,Tree**   

而几乎有有的集合都是基于数组来实现的.  

因为集合是对数组做的封装,所以,数组永远比任何一个集合要快   

但任何一个集合,比数组提供的功能要多   

一:数组声明了它容纳的元素的类型,而集合不声明。这是由于集合以object形式来存储它们的元素。    

:一个数组实例具有固定的大小,不能伸缩。集合则可根据需要动态改变大小。    

:数组是一种可读/可写数据结构---没有办法创建一个只读数组。然而可以使用集合提供的ReadOnly方法,以只读方式来使用集合。该方法将返回一个集合的只读版本。 </span>  
Java所有“存储及随机访问一连串对象”的做法,array是最有效率的一种。 

1、效率高,但容量固定且无法动态改变。
array还有一个缺点是,无法判断其中实际存有多少元素,length只是告诉我们array的容量。 

2、Java中有一个Arrays类,专门用来操作array。
     arrays中拥有一组static函数,
equals():比较两个array是否相等。array拥有相同元素个数,且所有对应元素两两相等。
fill():将值填入array中。
sort():用来对array进行排序。
binarySearch():在排好序的array中寻找元素。
System.arraycopy():array的复制。

若撰写程序时不知道究竟需要多少对象,需要在空间不足时自动扩增容量,则需要使用容器类库,array不适用。所以就要用到集合。

那我们开始讨论java中的集合。

集合分类:

CollectionList、Set
Map:HashMap、HashTable

1.1 Collection接口

Collection是最基本的集合接口,声明了适用于JAVA集合(只包括Set和List)的通用方法。 Set 和List 都继承了Conllection,Map。

1.1.1  Collection接口的方法: 

<span style="font-weight: normal;">

boolean add(Object o) :向集合中加入一个对象的引用    

void clear():删除集合中所有的对象,即不再持有这些对象的引用    

boolean isEmpty():判断集合是否为空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 :判断集合中是否持有特定对象的引用     

Iterartor iterator():返回一个Iterator对象,可以用来遍历集合中的元素     

boolean remove(Object o) :从集合中删除一个对象的引用    

int size():返回集合中元素的数目    

Object[] toArray():返回一个数组,该数组中包括集合中的所有元素 </span>  

 

关于:Iterator() 和toArray() 方法都用于集合的所有的元素,前者返回一个Iterator对象,后者返回一个包含集合中所有元素的数组。

1.1.2  Iterator接口声明了如下方法: 

hasNext():判断集合中元素是否遍历完毕,如果没有,就返回true   

next() :返回下一个元素   

remove():从集合中删除上一个有next()方法返回的元素。  

1.2  Set(集合) 

Set是最简单的一种集合。集合中的对象不按特定的方式排序,并且没有重复对象。 Set接口主要实现了两个实现类:

HashSet: HashSet类按照哈希算法来存取集合中的对象,存取速度比较快 

TreeSet :TreeSet类实现了SortedSet接口,能够对集合中的对象进行排序。 

Set 的用法:存放的是对象的引用,没有重复对象

Set set=new HashSet();  

String s1=new String("hello");  

String s2=s1;   

String s3=new String("world");   

set.add(s1);   

set.add(s2);   

set.add(s3);   

System.out.println(set.size());//打印集合中对象的数目 为 2。  

Set 的 add()方法是如何判断对象是否已经存放在集合中? 

boolean isExists=false;  

Iterator iterator=se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String oldStr=it.next();  

if(newStr.equals(oldStr)){  

isExists=true;  

}  

 

Set的功能方法 

Set具有与Collection完全一样的接口,因此没有任何额外的功能,不像前面有两个不同的List。实际上Set就是Collection,只是行为不同。(这是继承与多态思想的典型应用:表现不同的行为。)Set不保存重复的元素(至于如何判断元素相同则较为负责) 

Set : 存入Set的每个元素都必须是唯一的,因为Set不保存重复元素。加入Set的元素必须定义equals()方法以确保对象的唯一性。Set与Collection有完全一样的接口。Set接口不保证维护元素的次序。  

HashSet:为快速查找设计的Set。存入HashSet的对象必须定义hashCode()。 

TreeSet: 保存次序的Set, 底层为树结构。使用它可以从Set中提取有序的序列。 

LinkedHashSet:具有HashSet的查询速度,且内部使用链表维护元素的顺序(插入的次序)。于是在使用迭代器遍历Set时,结果会按元素插入的次序显示。

1.3  List(列表)

List的特征是其元素以线性方式存储,集合中可以存放重复对象。 

List接口主要实现类包括:(参考文章:ArrayList与LinkedList的区别

ArrayList() : 代表长度可以改变得数组。可以对元素进行随机的访问,向ArrayList()中插入与删除元素的速度慢。 

LinkedList(): 在实现中采用链表数据结构。插入和删除速度快,访问速度慢。 

对于List的随机访问来说,就是只随机来检索位于特定位置的元素。 List 的 get(int index) 方法放回集合中由参数index指定的索引位置的对象,下标从“0” 开始。最基本的两种检索集合中的所有对象的方法: 
1: for循环和get()方法: 

for(int i=0; i<list.size();i++){  

System.out.println(list.get(i));  

}  

2: 使用 迭代器(Iterator): 

Iterator it=list.iterator();  

while(it.hashNext()){  

System.out.println(it.next());  

}  

List的功能方法 
实际上有两种List:一种是基本的ArrayList,其优点在于随机访问元素,另一种是更强大的LinkedList,它并不是为快速随机访问设计的,而是具有一套更通用的方法。 

List:次序是List最重要的特点:它保证维护元素特定的顺序。List为Collection添加了许多方法,使得能够向List中间插入与移除元素(这只推 荐LinkedList使用。)一个List可以生成ListIterator,使用它可以从两个方向遍历List,也可以从List中间插入和移除元 素。 

ArrayList:由数组实现的List。允许对元素进行快速随机访问,但是向List中间插入与移除元素的速度很慢。ListIterator只应该用来由后向前遍历 ArrayList,而不是用来插入和移除元素。因为那比LinkedList开销要大很多。 

LinkedList :对顺序访问进行了优化,向List中间插入与删除的开销并不大。随机访问则相对较慢。(使用ArrayList代替。)还具有下列方 法:addFirst(), addLast(), getFirst(), getLast(), removeFirst() 和 removeLast(), 这些方法 (没有在任何接口或基类中定义过)使得LinkedList可以当作堆栈、队列和双向队列使用。 

1.4 Map(映射)

Map 是一种把键对象和值对象映射的集合,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包含一对键对象和值对象。 Map没有继承于Collection接口 从Map集合中检索元素时,只要给出键对象,就会返回对应的值对象。 

Map 的常用方法: 

1 添加,删除操作:  

Object put(Object key, Object value): 向集合中加入元素   

    Object remove(Object key): 删除与KEY相关的元素   

    void putAll(Map t): 将来自特定映像的所有元素添加给该映像   

    void clear():从映像中删除所有映射   

2 查询操作: 

Object get(Object key):获得与关键字key相关的值 。Map集合中的键对象不允许重复,也就说,任意两个键对象通过equals()方法比较的结果都是false.,但是可以将任意多个键独享映射到同一个值对象上。 

Map的功能方法

方法put(Object key, Object value)添加一个“值”(想要得东西)和与“值”相关联的“键”(key)(使用它来查找)。

方法get(Object key)返回与给定“键”相关联的“值”。可以用containsKey()和containsValue()测试Map中是否包含某个“键”或“值”。

标准的Java类库中包含了几种不同的Map:HashMap, TreeMap, LinkedHashMap, WeakHashMap, IdentityHashMap。它们都有同样的基本接口Map,但是行为、效率、排序策略、保存对象的生命周期和判定“键”等价的策略等各不相同。 

执行效率是Map的一个大问题。看看get()要做哪些事,就会明白为什么在ArrayList中搜索“键”是相当慢的。而这正是HashMap提高速 度的地方。HashMap使用了特殊的值,称为“散列码”(hash code),来取代对键的缓慢搜索。“散列码”是“相对唯一”用以代表对象的int值,它是通过将该对象的某些信息进行转换而生成的。所有Java对象都 能产生散列码,因为hashCode()是定义在基类Object中的方法。 

HashMap就是使用对象的hashCode()进行快速查询的。此方法能够显着提高性能。 

Map : 维护“键值对”的关联性,使你可以通过“键”查找“值”

HashMap:Map基于散列表的实现。插入和查询“键值对”的开销是固定的。可以通过构造器设置容量capacity和负载因子load factor,以调整容器的性能。 

LinkedHashMap: 类似于HashMap,但是迭代遍历它时,取得“键值对”的顺序是其插入次序,或者是最近最少使用(LRU)的次序。只比HashMap慢一点。而在迭代访问时发而更快,因为它使用链表维护内部次序。 

TreeMap : 基于红黑树数据结构的实现。查看“键”或“键值对”时,它们会被排序(次序由Comparabel或Comparator决定)。TreeMap的特点在 于,你得到的结果是经过排序的。TreeMap是唯一的带有subMap()方法的Map,它可以返回一个子树。 

WeakHashMao :弱键(weak key)Map,Map中使用的对象也被允许释放: 这是为解决特殊问题设计的。如果没有map之外的引用指向某个“键”,则此“键”可以被垃圾收集器回收。 

IdentifyHashMap: : 使用==代替equals()对“键”作比较的hash map。专为解决特殊问题而设计。

1.4 区别

1.4.1、Collection 和 Map 的区别

容器内每个为之所存储的元素个数不同。
Collection类型者,每个位置只有一个元素。
Map类型者,持有 key-value pair,像个小型数据库。

1.4.2、各自旗下的子类关系

Collection
     --List:将以特定次序存储元素。所以取出来的顺序可能和放入顺序不同。
           --ArrayList / LinkedList / Vector
     --Set : 不能含有重复的元素
           --HashSet / TreeSet
      --Map:
     --HashMap
     --HashTable
     --TreeMap

1.4.3、其他特征

List,Set,Map将持有对象一律视为Object型别。

Collection、List、Set、Map都是接口,不能实例化。
继承自它们的 ArrayList, Vector, HashTable, HashMap是具象class,这些才可被实例化。
vector容器确切知道它所持有的对象隶属什么型别。vector不进行边界检查。

总结:

1. 如果涉及到堆栈,队列等操作,应该考虑用List,对于需要快速插入,删除元素,应该使用LinkedList,如果需要快速随机访问元素,应该使用ArrayList。
2. 如果程序在单线程环境中,或者访问仅仅在一个线程中进行,考虑非同步的类,其效率较高,如果多个线程可能同时操作一个类,应该使用同步的类。
3. 在除需要排序时使用TreeSet,TreeMap外,都应使用HashSet,HashMap,因为他们 的效率更高。
4. 要特别注意对哈希表的操作,作为key的对象要正确复写equals和hashCode方法。
5. 容器类仅能持有对象引用(指向对象的指针),而不是将对象信息copy一份至数列某位置。一旦将对象置入容器内,便损失了该对象的型别信息。
6. 尽量返回接口而非实际的类型,如返回List而非ArrayList,这样如果以后需要将ArrayList换成LinkedList时,客户端代码不用改变。这就是针对抽象编程。

注意:

1、Collection没有get()方法来取得某个元素。只能通过iterator()遍历元素。

2、Set和Collection拥有一模一样的接口。

3、List,可以通过get()方法来一次取出一个元素。使用数字来选择一堆对象中的一个,get(0)...。(add/get)

4、一般使用ArrayList。用LinkedList构造堆栈stack、队列queue。

5、Map用 put(k,v) / get(k),还可以使用containsKey()/containsValue()来检查其中是否含有某个key/value。

      HashMap会利用对象的hashCode来快速找到key。

6、Map中元素,可以将key序列、value序列单独抽取出来。

使用keySet()抽取key序列,将map中的所有keys生成一个Set。

使用values()抽取value序列,将map中的所有values生成一个Collection。

为什么一个生成Set,一个生成Collection?那是因为,key总是独一无二的,value允许重复。

艾融软件:

1.mybatis中#和$符号的区别

mybatis做为一个轻量级ORM框架在许多项目中使用,因其简单的入门受到了广大开发者的热爱。在近期项目中再做一个相关的开发,碰到了#、$符号这样的问题,之前没怎么注意过,通过学习之后,有了点感悟,分享如下,

#{} 

使用#{}意味着使用的预编译的语句,即在使用jdbc时的preparedStatement,sql语句中如果存在参数则会使用?作占位符,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可以防止sql注入,并且在使用#{}时形成的sql语句,已经带有引号,例,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id=#{id}  在调用这个语句时我们可以通过后台看到打印出的sql为: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id='2' 加入传的值为2.也就是说在组成sql语句的时候把参数默认为字符串。

${}

使用${}时的sql不会当做字符串处理,是什么就是什么,如上边的语句: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id=${id} 在调用这个语句时控制台打印的为: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id=2 ,假设传的参数值为2

从上边的介绍可以看出这两种方式的区别,我们最好是能用#{}则用它,因为它可以防止sql注入,且是预编译的,在需要原样输出时才使用${},如,

select * from ${tableName} order by ${id} 这里需要传入表名和按照哪个列进行排序 ,加入传入table1、id 则语句为:select * from table1 order by id

如果是使用#{} 则变成了select * from 'table1' order by 'id' 我们知道这样就不对了。

另外,在使用以下的配置时,必须使用#{}

<select id="selectMessageByIdI" parameterType="int" resultType="Message">       

         select * from message where id=#{id};

     </select>
parameterType是int时,sql语句中必须是#{}。

2.ajax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 异步地)

(1)ajax是什么?

是一种用来改善用户体验的技术,其本质是利用浏览器提供的一个特殊对象(XMLHttpRequest对象,也可以称之为ajax对象)向服务器发送异步请求,服务器返回部分数据,浏览器利用这些数据,对当前页面做部分更新。整个过程,页面无刷新,不打断用户的操作。

注:异步请求,指的是当这个对象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时,浏览器不会销毁当前页面,用户仍然可以对当前页面做其它操作。

(2)如何获得ajax对象?

function getXhr(){

    var xhr = null;

    if(window.XMLHttpRequest){

        //非ie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else{

        xhr = new ActiveXObject('MicroSoft.XMLHttp');

    }

    return xhr;

}

(3)ajax对象的几个重要属性

1)onreadystatechange:绑订事件处理函数(处理readystatechange事件)。    

注:当ajax对象的readyState属性值发生了任何改变(比如从0变成了1,就会产生readystatechange事件)     

2)readyState:有五个值(0,1,2,3,4),表示ajax对象与服务器通信的状态(进展)。4表示ajax对象已经获得了服务器返回的所有的数据。

3)responseText:获得服务器返回的文本。

4)responseXML:获得服务器返回的xml。

5)status:获得状态码。

(4)编程步骤

step1. 获得ajax对象

比如:var xhr = getXhr();

step2. 发送请求

情况一:发送get请求

    xhr.open('get','check.do?uname=King',true);

    xhr.onreadystatechange = f1;

    xhr.send(null);

:true:异步请求。false:同步请求(当ajax对象发送请求的时候,浏览器会锁定当前页面,用户不能够对当前页面做其它操作)。

情况二:发送post请求

    xhr.open('post','check.do',true);

    xhr.setRequestHeader('content-typ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xhr.onreadystatechange = f1;

    xhr.send('uname=King');

    (了解):按照http协议要求,如果发送的是post请求,在请求数据包里面,应该包含有一个消息头("content-type")。因为ajax 对象默认情况下,不会添加该消息头,所以要调用setRequestHeader方法。

step3. 编写服务器端的程序通常只需要返回部分数据。

step4. 在事件处理函数里面,处理服务器返回数据。

    function f1(){

        if(xhr.readyState == 4 &&xhr.status == 200){

           //必须保证已经收到了服务器返回的所有数据,并且没有出错。获得服务器返回的数据(文本)

            var txt = xhr.responseText;

            //更新页面

            ....

        }

    }

中科软股份有限公司:

1.关于数据库?

Student(S#,Sname,Sage,Ssex) 学生表 S#:学号;Sname:学生姓名;Sage:学生年龄;Ssex:学生性别
Course(C#,Cname,T#) 课程表 C#,课程编号;Cname:课程名字;T#:教师编号
SC(S#,C#,score) 成绩表 S#:学号;C#,课程编号;score:成绩
Teacher(T#,Tname) 教师表  T#:教师编号; Tname:教师名字
问题: 
1)、查询“001”课程比“002”课程成绩高的所有学生的学号; 
 
 select a.S# from (select s#,score from SC where C#='001') a,(select s#,score 
  from SC where C#='002') b 
  where a.score>b.score and a.s#=b.s#; 
2)、查询平均成绩大于60分的同学的学号和平均成绩; 
   
select S#,avg(score) 
    from sc 
    group by S# having avg(score) >60; 
3)、查询所有同学的学号、姓名、选课数、总成绩;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count(SC.C#),sum(score) 
  from Student left Outer join SC on Student.S#=SC.S# 
  group by Student.S#,Sname 
4)、查询姓“李”的老师的个数; 
 
select count(distinct(Tname)) 
  from Teacher 
  where Tname like '李%'; 
5)、查询没学过“叶平”老师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distinct( SC.S#) from SC,Course,Teacher  where  SC.C#=Course.C# and Teacher.T#=Course.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6)、查询学过“001”并且也学过编号“002”课程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SC.C#='001'and exists( Select * from SC as SC_2 where SC_2.S#=SC.S# and SC_2.C#='002'); 
7)、查询学过“叶平”老师所教的所有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in (select S# from SC ,Course ,Teacher where SC.C#=Course.C# and Teacher.T#=Course.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group by S# having count(SC.C#)=(select count(C#) from Course,Teacher  where Teacher.T#=Course.T# and Tname='叶平')); 
8)、查询课程编号“002”的成绩比课程编号“001”课程低的所有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score ,(select score from  SC SC_2 where SC_2.S#=Student.S# and SC_2.C#='002') score2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001') S_2 where score2 <score; 
9)、查询所有课程成绩小于60分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tudent.S# from Student,SC where S.S#=SC.S# and score>60); 
10)、查询没有学全所有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group by  Student.S#,Student.Sname having count(C#) <(select count(C#) from Course);


11)、查询至少有一门课与学号为“1001”的同学所学相同的同学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1001'; 
12)、查询至少学过学号为“001”同学所有一门课的其他同学学号和姓名; 
   
 select distinct SC.S#,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001'); 
13)、把“SC”表中“叶平”老师教的课的成绩都更改为此课程的平均成绩; 
   
update SC set score=(select avg(SC_2.score) 
    from SC SC_2 
    where SC_2.C#=SC.C# ) from Course,Teacher where Course.C#=SC.C# and Course.T#=Teacher.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14)、查询和“1002”号的同学学习的课程完全相同的其他同学学号和姓名;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1002') 
    group by S# having count(*)=(select count(*) from SC where S#='1002'); 
15)、删除学习“叶平”老师课的SC表记录; 
   
 Delect SC 
    from course ,Teacher  
    where Course.C#=SC.C# and Course.T#= Teacher.T# and Tname='叶平'; 
16)、向SC表中插入一些记录,这些记录要求符合以下条件:没有上过编号“003”课程的同学学号、2、号课的平均成绩; 
   
 Insert SC select S#,'002',(Select avg(score) 
    from SC where C#='002')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002'); 
17)、按平均成绩从高到低显示所有学生的“数据库”、“企业管理”、“英语”三门的课程成绩,按如下形式显示: 学生ID,,数据库,企业管理,英语,有效课程数,有效平均分 
   
SELECT S# as 学生ID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4') AS 数据库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1') AS 企业管理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6') AS 英语 
        ,COUNT(*) AS 有效课程数, AVG(t.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AS t 
    GROUP BY S# 
    ORDER BY avg(t.score)  
18)、查询各科成绩最高和最低的分:以如下形式显示:课程ID,最高分,最低分 
   
SELECT L.C# As 课程ID,L.score AS 最高分,R.score AS 最低分 
    FROM SC L ,SC AS R 
    WHERE L.C# = R.C# and 
        L.score = (SELECT MAX(IL.score) 
                      FROM SC AS IL,Student AS IM 
                      WHERE L.C# = IL.C# and IM.S#=IL.S# 
                      GROUP BY IL.C#) 
        AND 
        R.Score = (SELECT MIN(IR.score) 
                      FROM SC AS IR 
                      WHERE R.C# = IR.C# 
                  GROUP BY IR.C# 
                    ); 
19)、按各科平均成绩从低到高和及格率的百分数从高到低顺序 
   
 SELECT t.C# AS 课程号,max(course.Cname)AS 课程名,isnull(AVG(score),0) AS 平均成绩 
        ,100 * SUM(CASE WHEN  isnull(score,0)>=60 THEN 1 ELSE 0 END)/COUNT(*) AS 及格百分数 
    FROM SC T,Course 
    where t.C#=course.C# 
    GROUP BY t.C# 
    ORDER BY 100 * SUM(CASE WHEN  isnull(score,0)>=60 THEN 1 ELSE 0 END)/COUNT(*) DESC 
20)、查询如下课程平均成绩和及格率的百分数(用"1行"显示): 企业管理(001),马克思(002),OO&UML (003),数据库(004) 
   
SELECT SUM(CASE WHEN C# ='001'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1' THEN 1 ELSE 0 END) AS 企业管理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1'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1' THEN 1 ELSE 0 END) AS 企业管理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2'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2' THEN 1 ELSE 0 END) AS 马克思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2'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2' THEN 1 ELSE 0 END) AS 马克思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3'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3' THEN 1 ELSE 0 END) AS UML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3'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3' THEN 1 ELSE 0 END) AS UML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4'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4' THEN 1 ELSE 0 END) AS 数据库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4'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4' THEN 1 ELSE 0 END) AS 数据库及格百分数 
  FROM SC 
21)、查询不同老师所教不同课程平均分从高到低显示 
 
 SELECT max(Z.T#) AS 教师ID,MAX(Z.Tname) AS 教师姓名,C.C# AS 课程ID,MAX(C.Cname) AS 课程名称,AVG(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AS T,Course AS C ,Teacher AS Z 
    where T.C#=C.C# and C.T#=Z.T# 
  GROUP BY C.C# 
  ORDER BY AVG(Score) DESC 
22)、查询如下课程成绩第 3 名到第 6 名的学生成绩单:企业管理(001),马克思(002),UML (003),数据库(004) 
    [学生ID],[学生姓名],企业管理,马克思,UML,数据库,平均成绩 
   
 SELECT  DISTINCT top 3 
      SC.S# As 学生学号, 
        Student.Sname AS 学生姓名 , 
      T1.score AS 企业管理, 
      T2.score AS 马克思, 
      T3.score AS UML, 
      T4.score AS 数据库,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as 总分 
      FROM Student,SC  LEFT JOIN SC AS T1 
                      ON SC.S# = T1.S# AND T1.C# = '001' 
            LEFT JOIN SC AS T2 
                      ON SC.S# = T2.S# AND T2.C# = '002' 
            LEFT JOIN SC AS T3 
                      ON SC.S# = T3.S# AND T3.C# = '003' 
            LEFT JOIN SC AS T4 
                      ON SC.S# = T4.S# AND T4.C# = '004' 
      WHERE student.S#=SC.S# and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NOT IN 
      (SELECT 
            DISTINCT 
            TOP 15 WITH TIES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FROM sc 
            LEFT JOIN sc AS T1 
                      ON sc.S# = T1.S# AND T1.C# = 'k1' 
            LEFT JOIN sc AS T2 
                      ON sc.S# = T2.S# AND T2.C# = 'k2' 
            LEFT JOIN sc AS T3 
                      ON sc.S# = T3.S# AND T3.C# = 'k3' 
            LEFT JOIN sc AS T4 
                      ON sc.S# = T4.S# AND T4.C# = 'k4' 
      ORDER BY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DESC); 
23)、统计列印各科成绩,各分数段人数:课程ID,课程名称,[100-85],[85-70],[70-60],[ <60] 
   
SELECT SC.C# as 课程ID, Cname as 课程名称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85 AND 100 THEN 1 ELSE 0 END) AS [100 - 85]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70 AND 85 THEN 1 ELSE 0 END) AS [85 - 70]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60 AND 70 THEN 1 ELSE 0 END) AS [70 - 60] 
        ,SUM(CASE WHEN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 AS [60 -] 
    FROM SC,Course 
    where SC.C#=Course.C# 
    GROUP BY SC.C#,Cname; 
24)、查询学生平均成绩及其名次 
     
 SELECT 1+(SELECT COUNT( distinct 平均成绩) 
              FROM (SELECT S#,AVG(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GROUP BY S# 
                  ) AS T1 
            WHERE 平均成绩 > T2.平均成绩) as 名次, 
      S# as 学生学号,平均成绩 
    FROM (SELECT S#,AVG(score) 平均成绩 
            FROM SC 
        GROUP BY S# 
        ) AS T2 
    ORDER BY 平均成绩 desc; 

25)、查询各科成绩前三名的记录:(不考虑成绩并列情况) 
     
 SELECT t1.S# as 学生ID,t1.C# as 课程ID,Score as 分数 
      FROM SC t1 
      WHERE score IN (SELECT TOP 3 score 
              FROM SC 
              WHERE t1.C#= C# 
            ORDER BY score DESC 
              ) 
      ORDER BY t1.C#; 
26)、查询每门课程被选修的学生数 
 
select c#,count(S#) from sc group by C#; 
27)、查询出只选修了一门课程的全部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C.S#,Student.Sname,count(C#) AS 选课数 
  from SC ,Student 
  where SC.S#=Student.S# group by SC.S# ,Student.Sname having count(C#)=1; 
28)、查询男生、女生人数 
 
Select count(Ssex) as 男生人数 from Student group by Ssex having Ssex='男'; 
  Select count(Ssex) as 女生人数 from Student group by Ssex having Ssex='女'; 
29)、查询姓“张”的学生名单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 like '张%'; 
30)、查询同名同性学生名单,并统计同名人数 
 
 select Sname,count(*) from Student group by Sname having  count(*)>1;
31)、1981年出生的学生名单(注:Student表中Sage列的类型是datetime) 
   
 select Sname,  CONVERT(char (11),DATEPART(year,Sage)) as age 
    from student 
    where  CONVERT(char(11),DATEPART(year,Sage))='1981'; 
32)、查询每门课程的平均成绩,结果按平均成绩升序排列,平均成绩相同时,按课程号降序排列 
   
 Select C#,Avg(score) from SC group by C# order by Avg(score),C# DESC ; 

33)、查询平均成绩大于85的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和平均成绩 
   
 select Sname,SC.S# ,avg(scor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group by SC.S#,Sname having    avg(score)>85; 
34)、查询课程名称为“数据库”,且分数低于60的学生姓名和分数 
    S
elect Sname,isnull(score,0)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C#=Course.C# and  Course.Cname='数据库'and score <60; 
35)、查询所有学生的选课情况; 
   
 SELECT SC.S#,SC.C#,Sname,Cname 
    FROM SC,Student,Course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C#=Course.C# ; 
36)、查询任何一门课程成绩在70分以上的姓名、课程名称和分数; 
   
 SELECT  distinct student.S#,student.Sname,SC.C#,SC.score 
    FROM student,Sc 
    WHERE SC.score>=70 AND SC.S#=student.S#; 
37)、查询不及格的课程,并按课程号从大到小排列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cor e <60 order by C# ; 
38)、查询课程编号为003且课程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C.S#,Student.Sname from SC,Student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ore>80 and C#='003'; 
39)、求选了课程的学生人数 
   
 select count(*) from sc; 
40)、查询选修“叶平”老师所授课程的学生中,成绩最高的学生姓名及其成绩 
   
select Student.Sname,score 
    from Student,SC,Course C,Teacher 
    where Student.S#=SC.S# and SC.C#=C.C# and C.T#=Teacher.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and SC.score=(select max(score)from SC where C#=C.C# ); 
41)、查询各个课程及相应的选修人数 
   
 select count(*) from sc group by C#; 
42)、查询不同课程成绩相同的学生的学号、课程号、学生成绩 
 
 select distinct  A.S#,B.score from SC A  ,SC B where A.Score=B.Score and A.C# <>B.C# ; 
43)、查询每门功成绩最好的前两名 
   
 SELECT t1.S# as 学生ID,t1.C# as 课程ID,Score as 分数 
      FROM SC t1 
      WHERE score IN (SELECT TOP 2 score 
              FROM SC 
              WHERE t1.C#= C# 
            ORDER BY score DESC 
              ) 
      ORDER BY t1.C#; 
44)、统计每门课程的学生选修人数(超过10人的课程才统计)。要求输出课程号和选修人数,查询结果按人数降序排列,查询结果按人数降序排列,若人数相同,按课程号升序排列  
   
 select  C# as 课程号,count(*) as 人数 
    from  sc  
    group  by  C# 
    order  by  count(*) desc,c#  
45)、检索至少选修两门课程的学生学号 
   
 select  S#  
    from  sc  
    group  by  s# 
    having  count(*)  >  =  2 
46)、查询全部学生都选修的课程的课程号和课程名 
   
select  C#,Cname  
    from  Course  
    where  C#  in  (select  c#  from  sc group  by  c#)  
47)、查询没学过“叶平”老师讲授的任一门课程的学生姓名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 from Course,Teacher,SC where Course.T#=Teacher.T# and SC.C#=course.C# and Tname='叶平'); 
48)、查询两门以上不及格课程的同学的学号及其平均成绩 
   
 select S#,avg(isnull(score,0)) from SC where S# in (select S# from SC where score <60 group by S# having count(*)>2)group by S#; 
49)、检索“004”课程分数小于60,按分数降序排列的同学学号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004'and score <60 order by score desc; 
50)、删除“002”同学的“001”课程的成绩 
delete from Sc where S#='002'and C#='001'; 

2.display:none与visible:hidden的区别

display:none和visible:hidden都能把网页上某个元素隐藏起来,但两者有区别:

display:none ---不为被隐藏的对象保留其物理空间,即该对象在页面上彻底消失,通俗来说就是看不见也摸不到。

visible:hidden--- 使对象在网页上不可见,但该对象在网页上所占的空间没有改变,通俗来说就是看不见但摸得到。

例子:

<html>
<head>
<title>display:none和visible:hidden的区别</title>
</head>
<body >
<span style="display:none; background-color:Blue">隐藏区域</span><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Green">显示区域</span><br />
<span style="visibility:hidden; background-color:Blue">隐藏区域</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Green">显示区域</span>
</body>
</html>

3. 普通视图和物化视图的区别 

物化视图是一种特殊的物理表,“物化”(Materialized)视图是相对普通视图而言的。普通视图是虚拟表,应用的局限性大,任何对视图的查询,Oracle都实际上转换为视图SQL语句的查询。这样对整体查询性能的提高,并没有实质上的好处。
1)、物化视图的类型:ON DEMAND、ON COMMIT
    
二者的区别在于刷新方法的不同,ON DEMAND顾名思义,仅在该物化视图“需要”被刷新了,才进行刷新(REFRESH),即更新物化视图,以保证和基表数据的一致性;而ON COMMIT是说,一旦基表有了COMMIT,即事务提交,则立刻刷新,立刻更新物化视图,使得数据和基表一致。
2)、ON DEMAND物化视图
  
物化视图的创建本身是很复杂和需要优化参数设置的,特别是针对大型生产数据库系统而言。但oracle允许以这种最简单的,类似于普通视图的方式来做,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默认值问题。也就是说Oracle给物化视图的重要定义参数的默认值处理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物化视图的特点:
  
 (1) 物化视图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物理表(而且不仅仅是一个物理表),这通过其可以被user_tables查询出来,而得到佐证;
    (2) 物化视图也是一种段(segment),所以其有自己的物理存储属性;
    (3) 物化视图会占用数据库磁盘空间,这点从user_segment的查询结果,可以得到佐证;
    创建语句:create materialized view mv_name as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默认情况下,如果没指定刷新方法和刷新模式,则Oracle默认为FORCE和DEMAND。
    物化视图的数据怎么随着基表而更新?
    
Oracle提供了两种方式,手工刷新和自动刷新,默认为手工刷新。也就是说,通过我们手工的执行某个Oracle提供的系统级存储过程或包,来保证物化视图与基表数据一致性。这是最基本的刷新办法了。自动刷新,其实也就是Oracle会建立一个job,通过这个job来调用相同的存储过程或包,加以实现。   
    ON DEMAND物化视图的特性及其和ON COMMIT物化视图的区别,即前者不刷新(手工或自动)就不更新物化视图,而后者不刷新也会更新物化视图,——只要基表发生了COMMIT。
    创建定时刷新的物化视图:create materialized view mv_name refresh force on demand start with sysdate 
next sysdate+1 (指定物化视图每天刷新一次)
    上述创建的物化视图每天刷新,但是没有指定刷新时间,如果要指定刷新时间(比如每天晚上10:00定时刷新一次):create materialized view mv_name refresh force on demand start with sysdate next to_date( concat( to_char( sysdate+1,'dd-mm-yyyy'),' 22:00:00'),'dd-mm-yyyy hh24:mi:ss')
3)、ON COMMIT物化视图
    
ON COMMIT物化视图的创建,和上面创建ON DEMAND的物化视图区别不大。因为ON DEMAND是默认的,所以ON COMMIT物化视图,需要再增加个参数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无法在定义时仅指定ON COMMIT,还得附带个参数才行。
    创建ON COMMIT物化视图:create materialized view mv_name refresh force on commit as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备注:实际创建过程中,基表需要有主键约束,否则会报错(ORA-12014)
4)、物化视图的刷新
    刷新(Refresh):
指当基表发生了DML操作后,物化视图何时采用哪种方式和基表进行同步。刷新的模式有两种:ON DEMAND和ON COMMIT。(如上所述)
    刷新的方法有四种:
FAST、COMPLETE、FORCE和NEVER。FAST刷新采用增量刷新,只刷新自上次刷新以后进行的修改。COMPLETE刷新对整个物化视图进行完全的刷新。如果选择FORCE方式,则Oracle在刷新时会去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快速刷新,如果可以则采用FAST方式,否则采用COMPLETE的方式。NEVER指物化视图不进行任何刷新。
  
对于已经创建好的物化视图,可以修改其刷新方式,比如把物化视图mv_name的刷新方式修改为每天晚上10点刷新一次:alter materialized view mv_name refresh force on demand start with sysdate next to_date(concat(to_char(sysdate+1,'dd-mm-yyyy'),' 22:00:00'),'dd-mm-yyyy hh24:mi:ss')  
5)、物化视图具有表一样的特征,所以可以像对表一样,我们可以为它创建索引,创建方法和对表一样。
6)、物化视图的删除:
    
 虽然物化视图是和表一起管理的,但是在经常使用的PLSQL工具中,并不能用删除表的方式来删除(在表上右键选择‘drop’并不能删除物化视图),可以使用语句来实现:drop materialized view mv_name

普通视图和物化视图的区别
答曰:普通视图和物化视图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说区别都是硬拼到一起的,首先明白基本概念,普通视图是不存储任何数据的,他只有定义,在查询中是转换为对应的定义SQL去查询,而物化视图是将数据转换为一个表,实际存储着数据,这样查询数据,就不用关联一大堆表,如果表很大的话,会在临时表空间内做大量的操作。
普通视图的三个特征:
1)、是简化设计,清晰编码的东西,他并不是提高性能的,他的存在只会降低性能(如一个视图7个表关联,另一个视图8个表,程序员不知道,觉得很方便,把两个视图关联再做一个视图,那就惨了),他的存在未了在设计上的方便性
2)、其次,是安全,在授权给其他用户或者查看角度,多个表关联只允许查看,不允许修改,单表也可以同WITH READ ONLY来控制,当然有些项目基于视图做面向对象的开发,即在视图上去做INSTAND OF触发器,就我个人而言是不站同的,虽然开发上方便,但是未必是好事。
3)、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维度,视图可以划分维度和权限,并使多个维度的综合,也就是你要什么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而表是一个实体的而已,一般维度较少(如:人员表和身份表关联,从人员表可以查看人员的维度统计,从身份看,可以看不同种类的身份有那些人或者多少人),其次另一个如系统视图USER_TABLE、TAB、USER_OBJECTS这些视图,不同的用户下看到的肯定是不一样的,看的是自己的东西。
物化视图呢,用于OLAP系统中,当然部分OLTP系统的小部分功能未了提高性能会借鉴一点点,因为表关联的开销很大,所以在开发中很多人就像把这个代价交给定期转存来完成,ORACLE当然也提供了这个功能,就是将视图(或者一个大SQL)的信息转换为物理数据存储,然后提供不同的策略:定时刷还是及时刷、增量刷还是全局刷等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总之你差的是表,不是视图
关于在刷新和索引上的区别
答曰:
他们两个没有联系吧,刷新我不清楚你是否指的是物化视图的刷新,因为刷新的概念很泛,你说到这里我就理解为物化视图的刷新了,上面也已经说了,这是一种策略和方法,其实它是通过对视图关联表上创建相应的LOG,根据日志信息的SQL同步到物化视图中的,一般来说:定时的一般是全局刷,及时的一般是局部刷。
而索引这个说起来就多了,可以说索引专门是一门课程,大概点来说,索引一般有普通索引、位图索引、唯一性索引(还有全文索引啥的,一般不用),其实仔细研究会发现无论是那一种索引都是B+树为基础,并起存放方式和表一样,是以段为单位,只是内部有树关系而已。
1)、普通索引是根据B+树找到第一个(索引时有序的),然后以当前为基准,向后顺序找到不符合条件的健值为止。
2)、位图是在叶子节点上根据位图种类对叶子节点的值进行01编码存放(如该字段有1、2、3三种值,就会在叶子节点上有三个位图,每个位图根据健值和ROWID顺序存放是否为1、是否为2、是否为3,所以在RBO下统计很快,CBO下一般会认为是普通索引)。
3)、也是按照B+树找,只是找到就不再做任何操作,因为是唯一的。
因为B+查找是一个类似表的查询,而且获取到ROWID后还是要回表查询的,所以这个过程的开销要和全表扫描计算那个结果更加快,ORACLE才会选择是走索引还是走全表扫描,当然对于CBO和RBO选择的方式不一样,具体又是很多,CBO要依赖于表的统计信息,RBO是依赖于尝试。

4.Sql优化方式?

1).查询的模糊匹配

尽量避免在一个复杂查询里面使用 LIKE '%parm1%'—— 红色标识位置的百分号会导致相关列的索引无法使用,最好不要用.

解决办法:

其实只需要对该脚本略做改进,查询速度便会提高近百倍。改进方法如下:

a、修改前台程序——把查询条件的供应商名称一栏由原来的文本输入改为下拉列表,用户模糊输入供应商名称时,直接在前台就帮忙定位到具体的供应商,这样在调用后台程序时,这列就可以直接用等于来关联了。

b、直接修改后台——根据输入条件,先查出符合条件的供应商,并把相关记录保存在一个临时表里头,然后再用临时表去做复杂关联

2).索引问题

在做性能跟踪分析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不少后台程序的性能问题是因为缺少合适索引造成的,有些表甚至一个索引都没有。这种情况往往都是因为在设计表时,没去定义索引,而开发初期,由于表记录很少,索引创建与否,可能对性能没啥影响,开发人员因此也未多加重视。然一旦程序发布到生产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记录越来越多

这时缺少索引,对性能的影响便会越来越大了。

这个问题需要数据库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共同关注

法则:不要在建立的索引的数据列上进行下列操作:

◆避免对索引字段进行计算操作

◆避免在索引字段上使用not,<>,!=

◆避免在索引列上使用IS NULL和IS NOT NULL

◆避免在索引列上出现数据类型转换

◆避免在索引字段上使用函数

◆避免建立索引的列中使用空值。

3).复杂操作

部分UPDATE、SELECT 语句 写得很复杂(经常嵌套多级子查询)——可以考虑适当拆成几步,先生成一些临时数据表,再进行关联操作

 

 

4).update

同一个表的修改在一个过程里出现好几十次,如:

update table1
set col1=...
where col2=...;
update table1
set col1=...
where col2=...
......

象这类脚本其实可以很简单就整合在一个UPDATE语句来完成(前些时候在协助xxx项目做性能问题分析时就发现存在这种情况)

5).在可以使用UNION ALL的语句里,使用了UNION

UNION 因为会将各查询子集的记录做比较,故比起UNION ALL ,通常速度都会慢上许多。一般来说,如果使用UNION ALL能满足要求的话,务必使用UNION ALL。还有一种情况大家可能会忽略掉,就是虽然要求几个子集的并集需要过滤掉重复记录,但由于脚本的特殊性,不可能存在重复记录,这时便应该使用UNION ALL,如xx模块的某个查询程序就曾经存在这种情况,见,由于语句的特殊性,在这个脚本中几个子集的记录绝对不可能重复,故可以改用UNION ALL)

6).在WHERE 语句中,尽量避免对索引字段进行计算操作

这个常识相信绝大部分开发人员都应该知道,但仍有不少人这么使用,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编写写简单而损害了性能,那就不可取了

9月份在对XX系统做性能分析时发现,有大量的后台程序存在类似用法,如:

......
where trunc(create_date)=trunc(:date1)

虽然已对create_date 字段建了索引,但由于加了TRUNC,使得索引无法用上。此处正确的写法应该是

where create_date>=trunc(:date1) and create_date<trunc(:date1)+1< pre="">

或者是

where create_date between trunc(:date1) and trunc(:date1)+1-1/(24*60*60)

注意:因between 的范围是个闭区间(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low value and less than or equal to high value.),

故严格意义上应该再减去一个趋于0的小数,这里暂且设置成减去1秒(1/(24*60*60)),如果不要求这么精确的话,可以略掉这步。

7).对Where 语句的法则

7.1). 避免在WHERE子句中使用in,not  in,or 或者having。

可以使用 exist 和not exist代替 in和not in。

可以使用表链接代替 exist。Having可以用where代替,如果无法代替可以分两步处理。

例子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CUSTOMER_NAME NOT IN
(SELECT CUSTOMER_NAME FROM CUSTOMER)

优化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CUSTOMER_NAME not exist
(SELECT CUSTOMER_NAME FROM CUSTOMER)

7.2 ).不要以字符格式声明数字,要以数字格式声明字符值。(日期同样)否则会使索引无效,产生全表扫描。

例子使用:

SELECT emp.ename, emp.job FROM emp WHERE emp.empno = 7369;
不要使用:SELECT emp.ename, emp.job FROM emp WHERE emp.empno = ‘7369’

8).对Select语句的法则

在应用程序、包和过程中限制使用select * from table这种方式。看下面例子

使用SELECT empno,ename,category FROM emp WHERE empno = '7369‘
而不要使用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 '7369'

9). 排序

避免使用耗费资源的操作,带有DISTINCT,UNION,MINUS,INTERSECT,ORDER BY的SQL语句会启动SQL引擎 执行,耗费资源的排序(SORT)功能. DISTINCT需要一次排序操作, 而其他的至少需要执行两次排序

10).临时表

慎重使用临时表可以极大的提高系统性能

5.真分页+假分页?

假分页的意思是这10w条数据全抽出来,然后在画面的gridview控件设置下只显示100条,这样看起来有1000个分页,每页100条 ;

真分页的意思就是10w条数据里抽取符合条件的页面的数据(比如第50页),那么就是抽取第5001-6000的数据。画面上仍然有1000个分页,但此时实际上每次都只抽取了100条 ;
由此可见,哪个效率高一目了然

6.数据库主键、外键的作用以及好处和坏处?

主键:唯一标识一条记录,不能重复的,不允许为空

        作用:用来保证数据完整性

        个数:主键只能有一个

外键:表的外键是另一表的主键,外键可以是重复的,可以是空值

         作用:用来和其他表建立关系

        个数:是提高查询排序的速度

索引:该字段没有重复值,但可以有一个空值

        作用:是提高查询排序的速度

        个数:一个表可以有多个唯一索引

能够唯一标识一条记录的字段为主键(亦或主码);表(db_role)中主键roleId和表(db_user)中的roleId对应的数值一致,称作表(db_user)的字段roleId为外键(外码);外键表示主表(db_role)和子表(db_user)两张表之间有关系 那么使用SQL语句在数据库中创建表。

建立索引的优点:
1). 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这也是创建索引的最主要的原因。
2). 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3). 可以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
4). 在使用分组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同样可以显著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索引有一些先天不足:
1). 建立索引,系统要占用大约为表的1.2倍的硬盘和内存空间来保存索引。
2). 更新数据的时候,系统必须要有额外的时间来同时对索引进行更新,以维持数据和索引的一致性。

使用原则:

1). 在大表上建立索引才有意义。
2). 在where子句或是连接条件上经常使用的列上建立索引,很少或从不引用的字段不建索引。

3). 在经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这样查询可以利用索引的排序,加快排序查询时间.
4). 逻辑型的字段,如男或女(是或否)等,不建立索引。
5). 索引只在返回较少比例的数据时才比全表扫描有效,大多数情况下认为结果集很大,一般大于5%-15%就不使用索引查询。
6). != 将不使用索引, 记住, 索引只能告诉你什么存在于表中, 而不能告诉你什么不存在于表中.
7). ||是字符连接函数. 就象其他函数那样,停用了索引。
8). + 是数学函数. 就象其他数学函数那样,停用了索引。
9). like "%_" 百分号在前时,停用了索引。
10). 字符型字段为数字时在where条件里不添加引号时,停用了索引
11). 相同的索引列不能互相比较,这将会启用全表扫描。

7.什么是MVC (Model 模型 View 视图 Controller 控制器)?

是一种软件架构思想,将一个软件可以划分成模型、视图和控制器这样三种不同类型的模块,其中,模型用来封装业务逻辑,视图用来处理表示逻辑,控制器用来协调模型和视图(即视图发送请求给控制器,由

控制器调用相应的模型来处理;模型将处理结果发送给控制器,由控制器选择相应的视图来展现处理结果)。

模型(业务逻辑):由java类来封装业务逻辑。

视图(表示逻辑):由jsp来处理。

    注:表示逻辑包含了数据的展现,另外,还有操作界面。

控制器: 由Servlet来处理。

MVC的优点

1)方便维护:模型发生修改,不影响视图;反之,修改视图,也不影响模型。

2)方便测试:如果将业务逻辑写在servlet里面,需要部署之后才能测试,则写在java类里面,可以直接测试。   

8.jsp中怎么从html获取form数据?

html页面的表单
<form action="myjsp.jsp" method="post">
  你要输入的数据:<input type="text" name="data ">
</form>
在表单中,action动作和method合起来表示把数据交给mujsp.jsp页面去处理,
jsp页面呢,用
<% request.getParmerter("data");%>获取html页面传递过来的数据,
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连个页面之间的传递会出现中文乱码现象,
解决乱码的做法是:jsp页面加上
<% request.setCharacterEncoding("GB2312");
   request.setCharacterEncoding("GB2312"); %>
这样就不用担心编码问题了

9.JDBC调用数据库的基本步骤?

//1.注册驱动

Class.forName("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

//2.获取连接

Connection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jdcc:oracle:thin:@localhost:1506:Alfred","root","root");

//3.获取能够发送sql语句的对象

Statement st = conn.createStatement();

//4.执行sql语句

ResultSet rs = st.executeQuery(sql);

//5.有结果集处理结果集

while(rs.next){

System.out.println(rs.getInt("id")+"  "+rs.getName("name"));

}

//6.关闭资源

if(rs!=null){

rs.close();

}

if(st!=null){

st.close();

}

if(conn!=null){

conn.close();

}

10.Java程序中,通过JDBC访问Oracle数据库的步骤

1)装载并注册数据库JDBC驱动程序    

载入JDBC驱动:

Class.forName("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

注册JDBC驱动:

Java.sql.DriverManager.registerDriver(new oracle.jdbc.driver.OracleDriver()) 

2)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

要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首先要创建指定数据库的URL。连接数据库的URL对象,利用DriverManager 的getConnection方法建立的。数据库URL对象与网络资源的统一资源定位类似,其构成格式如下:

jdbc:subProtocol:subName://hostname:port;DatabaseName=ⅹⅹⅹ

其中:

jdbc表示当前通过Java的数据库连接进行数据库访问;

subProtocol表示通过某种驱动程序支持的数据库连接机制;

subName表示在当前连接机制下的具体名称;

hostname表示主机名;

port表示相应的连接端口;

DatabaseName表示要连接的数据库的名称。

这里以与Oracle数据库的连接为例:

连接Oracle 8/8i/9i数据库(用thin模式)

url = jdbc:oracle:thin:@hostip:1521:oracleSID;

注意:hostip指主机的ip地址,oracleSID指数据库的SID。

再者确定连接数据库的用户名与密码,即user和password 的值:

user = “ⅹⅹⅹ “;

password = “ⅹⅹⅹ“;

最后使用如下语句:

Connection con=java.sql.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user,password); 

3)创建Statement对象

例如:

Statement stmt = con.createStatement(); 

4)调用并执行SQL语句

例如:

String sql = “select a,b,c  from table1";//table1为你所要查询的表名,a,b,c为所要查询的字段

ResultSet rs = stmt.executeQuery(sql);

(5)访问ResultSet中的记录集并从中取出记录

例如:

rs.next( );

rs.absolute(4);

String col1=rs.getString(1);

……..

(6)依次关闭ResultSet、Statement和Connection对象

例如:

rs.close();

stmt.close();

con.close();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