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的管理方式及内在机制

网络设备的管理若以管理通道区分,通常分为带内(In-Band)管理和带外(Out-of-Band)管理。这里以交换机为例,简单介绍下带内及带外管理的特点。这里的带(Band)可以理解为以太网数据链路。有的交换机使用手册可能会采用局端管理和远端管理的概念,其实可以近似地分别理解为带外和带内管理。
交换机的带外管理通道一般以Console端口提供给管理员。该Console端口常用的表现形式为COM/USB/RJ45,但其本质上都是采用的UART(一般为RS232)Serial协议。将带外管理理解为Serial其实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一般适用于在小规模网络环境中。其实带外管理的本质在于独立的专用管理通道,而不局限于某种接口或协议。在大规模组网环境下,单靠Serial管理就显得捉襟见肘了,而以太网由于其天然的组网性,自然就被用到复杂网络环境的带外管理中。
而带内管理在表现形式上就显得比较多样化。一般常见的应用层管理协议有以下4种:Telnet,SSH,HTTP/Web及SNMP。其共同的特点就在于需要在交换机上部署管理协议的代理程序。代理程序一般运行在交换机的局端CPU上,管理程序和代理程序以C/S(HTTP协议时为B/S)方式工作。管理端通过IP+端口号(也就是常说的socket)与代理程序通信。
既然将数据链路作为管理通道,则不管何种协议在其MAC层上必须满足标准的以太网帧格式。L2交换机是工作在MAC层的,不过傻瓜型L2交换机并不需要MAC地址。而管理型交换机的MAC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L2交换机只能看到(解析)MAC地址(以太网帧中的DA/SA部分),对其他地址信息是视而不见的,所以想将带内管理信息转发到局端CPU,则必须为其配备一个可识别的MAC地址。
以上是从管理端的视角看待带内管理,管理数据由管理端发出并流向交换机局端CPU。而在交换机内部,管理帧由局端CPU发出。而其实现机制一般是同芯片厂商相关的,在下一篇文章中将对各厂家的芯片内部管理帧的实现方式做一个简单对比。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