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CPU体系结构CISC与RISC之争

本文探讨了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与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两种指令架构的发展历程和特点。CISC由于其指令数量庞大,导致效率低下,但因其兼容性在PC领域广泛应用。而RISC通过优化指令系统,提高了执行效率,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和嵌入式设备。Intel的PARROT技术借鉴RISC理念,通过区分指令执行的优先级提高X86处理器的效率,有望带来性能的大幅提升。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在PC发展之初,除了成熟的CISC指令架构外,IBM没有更好的选择,原因很简单,更先进的RISC架构在1975年才出现,且只针对超级计算机领域,当时没有人意识到PC会有如此之大的发展,只是将它作为计算产品的一种补充而已。为图省事,IBM干脆就选择了Intel作为微处理器芯片的合作伙伴,而Intel所创立的X86指令系统便属于CISC架构。

    我们有必要对指令架构、CISC、RISC之类的概念作明晰的解释。众所周知,微处理器的基本逻辑是运行指令的电路,计算机的任何一个程序都是由或多或少的基本指令组成,而指令本身又是由若干个微操作构成,例如对两个二进制数进行加减运算,或者将结果送进寄存器中等等。了解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的读者对此应该比较清楚。这些基本指令被称为微处理器的微代码(Microcode),指令数量越多、完成微操作所需的逻辑电路就越多,芯片的结构就越复杂。每个处理器开发商都可以自己定义出一套指令系统,但如果指令系统不相同,构成软件的指令也不相同,这样就无法实现软件兼容。在专用计算机时代,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各个计算机厂商都独立发展指令系统、微处理器、计算整机和软件,不同厂商的软硬件产品无法兼容使用,其原因就在于微处理器的指令系统采用不同的定义。然而,尽管当时指令系统种类甚多,它们却都归属于CISC架构—CISC的英文全称是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意为“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它的特点是指令数量庞大臃肿,每个指令不管执行频度高低都处于同一个优先级,程序员的编程工作相对容易。但它的致命弊端是执行效率低下,处理器的晶体管被大量低效的指令所占据,资源利用率颇为低下。当IBM成功发展出RISC系统之后,CISC迅速被超级计算机所抛弃。但机缘巧合,它却在PC上获得新生,为了保持软件兼容,PC必须一直延续X86架构无法脱离(IBM将标准制定权让给Intel,最终葬送了自己在PC领域的前途)。后来加入微处理器战团的Cyrix、Rise、AMD、IDT等厂商无一不是如此,PC朝着X86道路渐行渐远,从8位、16 位、32位一直扩展到现在的64位,虽然它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但背后的一系列缺陷也逐渐显现:芯片设计臃肿不堪,能源利用率低下,性能与晶体管规模相当的RISC产品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img]http://zih.it.com.cn/files/2006227235531.jpg[/img]

图1 依据80/20法则划分的“冷代码”与“热代码”概念——前者占据X86指令总量的80%,后者只占据20%。与之相应,冷代码执行单元占据绝大多数硬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