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直播答题,让你离智障越来越近



硅谷Live / 实地探访 / 热点探秘 / 深度探讨


”这都2018年了你还玩‘王者’?瞧你那点出息,成天打打杀杀的!我跟你说,最近那啥在线答题可火了,答题闯关,答对了还能分钱!


“答题闯关?那不是《一站到底》么,怎么出手机APP了?”



年初的时候,思聪的一条“撒币”微博上了热搜。紧接着,我的朋友圈就被各种直播答题的复活码攻陷了。


思聪的“冲顶大会”、头条的“百万作战”、花椒的“芝士超人”等多款直播答题产品让人们再次喊出了”知识就是金钱“这个口号。


而这一切的起因,就要说到全民答题的鼻祖HQ Trivia了。HQ Trivia一经上线,立即让美国民众着了魔,群众参与度比今年美国东部的大暴雪还要猛烈。



高额的奖金,唾手可得的“知识”,直播答题真的是一场金主大佬们和民众共享的盛宴么?所谓的“益智”到底会让你离弱智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


小探今天就帮你扒一扒打着“撒钱”、“益智”、“增知”为名号的直播节目背后为吃瓜群众准备的陷阱。


大众参与答题类节目的前世今生:娱乐至瘫


“知识问答”(Trivia)类节目作为一种文化在美国十分常见。以知识问答游戏作为背景,很多人会把Trivia作为娱乐、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美国很多酒吧在周末都会以 Trivia Night 来吸引更多消费者。这些 Trivia Night 的主题从校友会、相亲会、到同性恋交流会,涉及极广。像“三国杀”一样,偶尔玩上几次,小伙伴们可以增进友谊,交流情感。


知识问答商业化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上个世纪初,美国的广播公司就把猜人名、猜价格等小问题插入广播节目中,并受到听众的欢迎。



而知识问答节目真正发展起来还要在1950年末期,随着电视在普通民众家庭中的普及,知识问答电视节目迅速发展起来。当时,每天白天档的知识问答节目成为了当时美国诸多家庭主妇的挚爱。


然而,60年代后,知识问答电视节目的热潮逐渐退去,美国观众们对于知识问答节目都会抱着茶余饭后自我娱乐的心态去参与到这些节目中。


直到HQ Trivia 这款直播软件的上线。


全民都可参与,谁都可以赢钱,屏幕里不再有娱乐你的答题者,只有出题人和一道道问题。美国的媒体人用“最差产品中的佼佼者” (“the best worst thing on the Internet”) 来形容这款产品会给美国民众带来的影响。


为什么呢?


这位来自《纽约时报》的记者在答题的过程中碰到了诸如“‘性(别)’这个词在美国宪法中出现了多少次?”(“How many times does the word ‘sex’ appear in the U.S. Constitution?”) 这类不能用智商来回答的问题。这位记者觉得不是自己在玩游戏,而是游戏在玩自己。


玩了HQ好几局的小探发现,即使像“哈利波特的女主在哪所大学学习?” “以下哪种小吃可以在6000年前的芬兰找到?”(答案是口香糖,不谢!)这一类的问题,除了组团娱乐,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因为这些不是“知识”,更像是“知道”。


而HQ Trivia的缔造者Rus Yusupov却大言不惭地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一个能让人们获得无限乐趣的好机会,赢了就有钱拿,即使输了也能学习到新的知识。”


但是,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我们需要么?


相比之下,中国各大直播平台的带给我们的“知识”是不是就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呢?


“螃蟹几条腿?” “米其林轮胎人新加了哪个家庭成员?”试了几个中国平台的题库,小探想起了5岁的时候妈妈教过的“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还能有机会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前脚美国出了一个HQ Trivia,中国一下子冒出了六个,是因为中国人口是美国的近六倍么?


在这些在线直播答题产品中,除了延续了HQ Trivia的基本功能,大佬们又想出了诸如邀请好友获得复活机会这样的营销手段。


为了获取流量,为了让你上瘾,也为了让你身边的人跟着上瘾,人家可是下了血本啊!


从美国的HQ Trivia的出现,到中国一哄而上的跟风,大众在线直播答题不仅把大众娱乐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更可怕的是,它通过游戏、赢钱的形式重新定义了“知识”,或者说是曲解了“知识”的真正含义


真正的知识不是在一个一个概念中展现的,而是通过人类的思考,通过对这个世界不断的探寻中才不断形成的。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把系统性的信息整合,加工,完善,应用,从而去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


但是直播平台中传播的”知识“,却像笑气一样,让人在愉快的麻木中丧失了自己本该去追求真正的知识的思索能力。

  


在美国媒体文化研究的典范《娱乐至死》一书中,作者波兹曼曾经提出了“媒体即隐喻”这一观点。


作为媒体,对于某种特殊内容的偏好,以观众喜爱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会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而这种强大却隐蔽的力量足以“定义现实世界”


娱乐至死。虽未死,但已瘫


之前我曾经问过朋友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的残疾人停车位这么多?似乎平时没见过很多残疾人啊?朋友想了想,答到:“可能是脑残的多吧”。


裹着糖衣的“王者荣耀”,你舔还是不舔?


在中国,虽然知识问答类节目出现比美国晚了近三十年,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却非常快。从最早期的《正大综艺》(暴露年龄了),到《开心辞典》,《幸运52》, 再到《一站到底》,《诗词大会》,这些每周一播出的节目曾是许多中国家庭晚饭后活动的“背景音”。



娱乐,无可厚非,但是让答题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还打着“益智类”游戏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就显得过于心机了


记得《开心辞典》线下海选刚刚开始的时候,小探的大表姐在日日夜夜奋战在答题第一线。


在当时网络还没有那么发达,度娘还没有上线的时候,小探我常常拿着一本百科全书,坐在网吧里陪着大表姐一起答题。


后来,长大后的小探也参加了不少“益智”,“长知识”类的活动,拿了不少奖,但也背了不少题库。到如今,小探不禁开始反思,我们为何会如此迷恋于答题活动?


记得一位《一站到底》的季冠军曾经直言,为了比赛,他曾把先后登上月球的10个人的名字统统背了一遍,以防被考。


这简是在浪费脑细胞啊!背下十个人的名字有什么意义呢?是能让你和他们能约个饭?或者跟别人显摆一下你学识渊博?还是心底默默地为这些无名英雄祝福?


有这时间我们为什么不去了解一下整个登陆的过程?或者以去查一下为什么美国会突然赶超苏联成为第一个登月的国家?再进一步去思考一下这些登月的人后来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个世界需不需要你cosplay“度娘”的输入框


当然,答题网站上永远不会问你这些问题,就像是应试教育除了死记硬背不需要你别的套路一样。


而如今的全民直播答题游戏,已经赤裸裸地把这些心机做到了极致。“智”与“知”的真正含义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普通的娱乐节目主要靠商家的炒作,而这一次被炒的是你的智商。


那么直播答题和前一度时间被热议的“王者荣耀”到底有什么区别么?


它比“王者荣耀”更甜,也比“王者荣耀”更毒


你或许要问吃糖有什么不好?


科学研究者发现,糖比海洛因更容易让人上瘾


这裹着蜜糖的“王者荣耀”因为金钱与所谓的“知识”的诱惑让人上瘾却不自知


拒绝“奶嘴”,还我深度思考的能力


去年,当大家都在着迷于“王者荣耀”的游戏时,微信朋友圈有一篇题为《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一步一步毁掉的》的文章。在文中,作者提到了“精英”如何谋划对阵“屌丝”的故事。


1995年,来自全球的各界精英汇聚在美国旧金山开了一个如何应对全球化的会议。


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全球化会加剧贫富差距,会使财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手上,而80%的人则会成为”屌丝“

 

为了化解80%“屌丝”和20%“精英”之间的冲突,美国高级智囊布热津斯基认为想出了一个给80%“屌丝”塞上一个娱乐信息的“奶嘴”的办法。让这些人在甜蜜中麻痹自我。


 

具体来说,就是发展诸如色情、赌博等发泄性的产业,和诸如大众娱乐满足性的产品来让“屌丝”们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最终让媒体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今天,发展了半个世纪的知识问答节目,从最初的只有明星参与,到如今的大众共参与,虽然具体内容变了,但是娱乐大众的本质却从未改变。而今天出现的各种直播平台节目,无论中美,在小探看来,就是这个“奶嘴”。


它让你在拿着奖金,看着答案,组着团伙的过程中,把你的深度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一步一步弱化。最终的你,在满足于一个个零星的信息点,兴奋于十几块的奖金, 捧着心爱的iPhone,在一片闹哄哄的欢笑声中把你的智商还给了媒体。


想和探长聊一聊?来加探长个人微信号 svinsight




推荐阅读

区块链报告 | 脑机接口报告 

硅谷人工智能 | 斯坦福校长

卫哲 | 姚劲波 | 胡海泉 

垂直种植 | 无人车

王者荣耀 | 返老还童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