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内部排序之三:堆排序(含完整源码)

本文详细介绍了堆排序算法,包括最大堆的概念、堆排序的过程以及如何调整二叉堆。通过建立和调整二叉堆,堆排序能实现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的排序效果,适用于大量数据的排序。文章提供了完整的堆排序源码,并对比了堆排序与快速排序的优劣。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ns_code/article/details/20227303


前言

    堆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下篇会写这两种排序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都为O(n*logn)。要弄清楚堆排序,就要先了解下二叉堆这种数据结构。本文不打算完全讲述二叉堆的所有操作,而是着重讲述堆排序中要用到的操作。比如我们建堆的时候可以采用堆的插入操作(将元素插入到适当的位置,使新的序列仍符合堆的定义)将元素一个一个地插入到堆中,但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这么做,我们有执行操作更少的方法,后面你会看到,我们基本上只用到了堆的删除操作,更具体地说,应该是删除堆的根节点后,将剩余元素继续调整为堆的操作。先来看二叉堆的定义。

二叉堆

    二叉堆其实是一棵有着特殊性质的完全二叉树,这里的特殊性质是指:

    1、二叉堆的父节点的值总是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其左右孩子的值;

    2、每个节点的左右子树都是一棵这样的二叉堆。

    如果一个二叉堆的父节点的值总是大于其左右孩子的值,那么该二叉堆为最大堆,反之为最小堆。我们在排序时,如果要排序后的顺序为从小到大,则需选择最大堆,反之,选择最小堆,这点通过后面对堆排序分析,你会有所体会。

堆排序

    由二叉堆的定义可知,堆顶元素(即二叉堆的根节点)一定为堆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因此如果我们输出堆顶元素后,将剩余的元素再调整为二叉堆,继而再次输出堆顶元素,再将剩余的元素调整为二叉堆,反复执行该过程,这样便可输出一个有序序列,这个过程我们就叫做堆排序。

    由于我们的输入是一个无序序列,因此要实现堆排序,我们要先后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1、如何将一个无序序列建成一个二叉堆;

    2、在去掉堆顶元素后,如何将剩余的元素调整为一个二叉堆。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能很明显会想到用堆的插入操作,一个一个地插入元素,每次插入后调整元素的位置,使新的序列依然为二叉堆。这种操作一般是自底向上的调整操作,即先将待插入元素放在二叉堆后面,而后逐渐向上将其与父节点比较,进而调整位置。但正如前言中所说,我们完全用不着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插入,那我们要怎么做呢?我们需要先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35
    点赞
  • 10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4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