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第一章读书笔记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1.1分组交换

1.存储转发传输
存储转发机制:在交换机能够开始向输出链路传输该分组的第一个比特之前,必须接受到整个分组。
时延:d=N*L/R(N为链路数目,R为速率,L是链路长度)
2.排队时延和分组丢失
每个分组交换机有多条链路相连,对于每条相连的链路,交换机具有输出缓存。除了存储转发时延,分组还要承受输出缓存的排队时延。当一个到达的分组发现该缓存已经被其他分组充满时,就会出现分组丢包
3.转发表和路由选择协议
在因特网中,每台端系统具有一个IP地址,每台路由器具有一个转发表(用于将目的地址(或者其一部分)映射为输出链路)。因特网中具有一些特殊的路由选择协议,用于自动设置转发表。

1.2电路交换

在电路交换网络中,端系统通信会话期间,预留了端系统通信沿电路所需要的资源(缓存,链路传输速率)。在分组交换网络中,这些资源是不被预留的,会话报文按需使用这些资源,可能不得不等待(排队)接入通信线路。传统的电话网络是电路交换。

1.3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对比

1.分组交换不适合实时服务,因为端到端时延是不可预测的。
2.分组交换提供了比电路交换更好的带宽共享
3.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更简单,更有效,实现成本更低

1.4分组交换网中的时延,丢包和吞吐量

1.时延类型
结点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输时延,传播时延,
2.排队时延和丢包
La/R称为流量强度(所有分组由L比特组成,a表示分组到达队列的平均速率,R是传输速率)
设计系统是流量强度不能大于1.当流量强度接近1时,到达的分组将发现一个满的队列,路由器将丢弃该分组,该分组丢失
3.端到端时延
端到端时延=源主机处理时延+路由器到源主机的时延(L/R)+每条链路传播时延
4.计算机网络吞吐量
在任何时间瞬间的瞬时吞吐量是主机B接受到该文件的速率
文件由F比特组成,主机B接受到所有F比特用去T秒,则文件传输的平均吞吐量是F/T.

1.5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1.协议分层

网络设计者以分层的方式组织协议以及实现这些协议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各层所有协议被称为协议栈
因特网五层协议栈:
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OSI七层参考模型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
表示层:使通信的应用程序能够解释交换数据的含义,包括数据的压缩,加密以及数据描述(表示协议数据单元ppdu)
会话层:提供数据交换定界和同步功能,包括建立检查点和恢复方案的方法(会话协议数据单元spdu)
//传输层以上信息分组称为(报文message)
运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报文传输和错误恢复(报文段segment)
网络层:将数据报的网络层分组从一台主机移动到另一台主机,接收运输层的报文段和目的地址,还包括路由选择协议(数据报datagram)
数据链路层:将比特封装成帧和点到点的传递(帧frame)
物理层;通过媒介传输比特,确定机械及电气规范(比特bit)
tcp/ip四层协议栈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接口层,网际层

2.封装

在发送主机端,一个应用层报文被发送到运输层。运输层收取到报文并附上附加信息(运输层首部信息),该首部将被接收端的运输层使用。应用层报文和运输层首部信息(差错检测信息等)一起构成了运输层报文段。运输层报文段因此封装了应用程报文。运输层则向网络层传递该报文段,网络层增加了网络层首部信息(源和目的端系统地址等),产生了网络层数据报。该数据报接下来传递给链路层,链路层增加了自己的链路层首部信息并创建了链路层帧。所以,在一层,一个分组有两种类型字段:首部字段和有效载荷字段(通常来自上一个分组)。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