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读书笔记-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读书笔记-第一章
端系统通过通信链路和分组交换机连接在一起。
通信链路:同轴电缆、铜线、光纤、无线电频谱
分组交换机:路由器、链路层交换机
链路的传输速率:比特/秒(bit/s,或bps)
端系统通过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接入因特网
端系统、分组交换机和其他因特网不见都要运行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控制因特网中的信息的接收和发送。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
IP协议定义了在路由器和端系统之间发送和接受的分组格式。
端系统又称为主机,主机: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

接入网:将端系统物理连接到其边缘路由器的网络。
接入网的方式:
1.家庭接入:DSL:数字用户线(电话线)0-4kHz为电话;4-50kHz为上行数据;50kHz-1MHz为下行数据
电缆:利用了有线电视公司的有线电视设施。需要电缆调制解调器接入因特网,共享媒体
光纤:FTTH,每个家庭具有一个光纤网络端接器,由专门的光纤连接到临近的分配器
拨号和卫星
2.企业接入:以太网和WiFi:使用局域网(LAN)将端系统连接到边缘路由器
3.广域无线接入:3G和LTE(长期演进,能够获取超过10Mbps的速率)、4G、5G。

物理媒介:导引型媒介:光缆,双绞铜线、同轴电缆
非导引型媒介:电波在空气或外层空间中传播

网络核心:分组交换、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从通信资源分配的角度看有三个阶段: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信(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比特流直达目的系统
电路交换网络的复用:频分多路复用(FDM)、时分多路复用(TDM)、波分多路复用(WDM)、码分多路复用(CDM)
分组交换:存储转发传输,为了从源端系统到目的端系统发送一个报文,原将长报文划分为较小的数据快,称之为分组。单个分组(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储存下来再查找转发表,再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输到相邻的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再查找转发表,再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的概念和优缺点:
1)电路交换:
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双方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接而成),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①由于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用户专用,数据直达,所以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
•②通信双方之间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双方可以随时通信,实时性强。
•③双方通信时按发送顺序传送数据,不存在失序问题。
•④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字信号。
•⑤电路交换的交换的交换设备(交换机等)及控制均较简单。

缺点:
•①电路交换的平均连接建立时间对计算机通信来说嫌长。
•②电路交换连接建立后,物理通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即使通信线路空闲,也不能供其他用户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
•③电路交换时,数据直达,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进行通信,也难以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

(2)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是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报文携带有目标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换结点采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①报文交换不需要为通信双方预先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不存在连接建立时延,用户可随时发送报文。
•②由于采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使之具有下列优点:a.在报文交换中便于设置代码检验和数据重发设施,加之交换结点还具有路径选择,就可以做到某条传输路径发生故障时,重新选择另一条路径传输数据,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b.在存储转发中容易实现代码转换和速率匹配,甚至收发双方可以不同时处于可用状态。这样就便于类型、规格和速度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c.提供多目标服务,即一个报文可以同时发送到多个目的地址,这在电路交换中是很难实现的;d.允许建立数据传输的优先级,使优先级高的报文优先转换。
•③通信双方不是固定占有一条通信线路,而是在不同的时间一段一段地部分占有这条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缺点:
•①由于数据进入交换结点后要经历存储、转发这一过程,从而引起转发时延(包括接收报文、检验正确性、排队、发送时间等),而且网络的通信量愈大,造成的时延就愈大,因此报文交换的实时性差,不适合传送实时或交互式业务的数据。
•②报文交换只适用于数字信号。
•③由于报文长度没有限制,而每个中间结点都要完整地接收传来的整个报文,当输出线路不空闲时,还可能要存储几个完整报文等待转发,要求网络中每个结点有较大的缓冲区。为了降低成本,减少结点的缓冲存储器的容量,有时要把等待转发的报文存在磁盘上,进一步增加了传送时延。

(3)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仍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地发送出去,因此分组交换除了具有报文的优点外,与报文交换相比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①加速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因为分组是逐个传输,可以使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这种流水线式传输方式减少了报文的传输时间。此外,传输一个分组所需的缓冲区比传输一份报文所需的缓冲区小得多,这样因缓冲区不足而等待发送的机率及等待的时间也必然少得多。
•②简化了存储管理。因为分组的长度固定,相应的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在交换结点中存储器的管理通常被简化为对缓冲区的管理,相对比较容易。
•③减少了出错机率和重发数据量。因为分组较短,其出错机率必然减少,每次重发的数据量也就大大减少,这样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减少了传输时延。
•④由于分组短小,更适用于采用优先级策略,便于及时传送一些紧急数据,因此对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分组交换显然更为合适些。

缺点:
•①尽管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少,但仍存在存储转发时延,而且其结点交换机必须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②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一样,每个分组都要加上源、目的地址和分组编号等信息,使传送的信息量大约增大5%~10%,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效率,增加了处理的时间,使控制复杂,时延增加。
•③当分组交换采用数据报服务时,可能出现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要对分组按编号进行排序等工作,增加了麻烦。若采用虚电路服务,虽无失序问题,但有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总之,若要传送的数据量很大,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时间,
则采用电路交换较为合适;
当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链路组成时,采用分组交换传送数据较为合适。
从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上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
其中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尤其适合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

衡量计算机网络性能的指标
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传送的比特数,其单位是b/s(比特每秒)。一个比特(bit)就是一个二进制数字中的1或0
比特是计算机中最小的单位,一个字节(Byte)=8个bit
1Kb = 1024bit
1KB = 1024Byte=1024 x 8bit
1Mb = 1024 Kb
1MB = 1024KB
所以有 1 Mb = 0.125 MB (1/8 * MB) (注意上面的大小写)
带宽: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通信线路的数据传输能力,因此网络带宽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速率
时延:时延指的是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网络中的时延有一以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1.发送时延:主机或者路由器发送数据帧说需要的时间,由此发送时延的计算公式为: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发送速率(b/s)
2.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需要话费的时间,由此传播时延的计算公式为: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的传播速率(m/s)
注意:电磁波在自由空气中传输速率为:3.0 * 10^5 km/s,电磁波在网络传输媒体中的传播速率则相对要低一点:
1).光纤中的传播速率大约为:2.010^5 km/s
2).在铜线电缆中的传播速率约为:2.3
10^5 km/s
3.处理时延:主机或者路由器在接受到分组时候要话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例如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运行差错检验或者查找适当的路由等等。
4.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等待处理。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需要在输出队列中等待转发,所以就产生了排队时延。
这样,数据在网络中经历的种时延就是以上四种时延之和:种时延 =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时延带宽积:表示一个链路可以容纳的最多比特,其计算公式如下: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我们用下面的的示意图来表示时延带宽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链路像一条圆柱形的空心管道,管道的长度来表示链路的传播时延,而管道的横截面积表示带宽,所以时延带宽积就是表示这个管道的体积,表示这样的链路可容纳的比特数

实例问题1:
要传输的报文一共 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历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 d(s),数据率为 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 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的长度为 p(bit),且各个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解题过程:
电路交换:(1). 建立连接:s(s)
(2). 发送时延:根据公式得到为 x/b (s)
(3). 传播时延:kd(s)
所以电路交换的种时延为:s + x/b + +k
d (s)
对于分组交换或许会复杂些,我们参照这个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中A C都是表示的发送分组的时延 ,B表示的传播时延。上图是在4个报文,三条链路的情况下的示意图,对于本题,一共有k段链路,每个分组长度为p的情况下,响应A B C的数据为: A:报文总长度 / 数据率 即 x/b (s)
B:链路数目 * 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 即 kd (s)
C:(链路数目 - 1) * 单个分组长度 / 数据率 即 (k-1)
(p/b) (s)
所以分组交换的总时延为: x/b + kd + (k-1)(p/b) (s)
我们得到了分组交换的时延和电路交换的时延,只要使 分组交换的时延 < 电路交换的时延 ,然后解方程就可以得到结果。参考结果为:
只要满足:(k-1)p/b < s 即可
实例问题2: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假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 x 和 (p+h)(bit),其中p和h分别是单个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和分组头部信息长度(h和p之间没有联系)。也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 b (b/s),但是 传播时延和排队时延都是不做计算的。
若要使得总时延最小,那么p的值应该取多大?
分析:
首先每个分组的数据部分为p,那么分组的个数不就是 x/p,那么得到了分组的个数,不就的得到了要发送的总长度为:(p+h)(x/p)。那么时延就为(p+h)(x/p)/b (s),这就相当于上面的A,因为传播时延B已经不计算,那么C的值为 (k-1)(p+h)/b (s)。
所以:总时延=(p+h)
(x/p)/b + (k-1)*(p+h)/b (s)
我们运用微分方程的一些知识,很容易得到 p = ((h∗x)k−1−−−−√)

响应时间:指应用执行一个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包括从发出请求开始到收到响应所需要的时间
拿我们平常浏览网站点击链接为例,响应时间大致包括如下几步:
1.用户通过鼠标或键盘发出请求操作
2.浏览器构造请求(请求头,请求体)
3.用户计算机向网站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
4.服务器处理请求 1.业务逻辑
2.数据库访问

5.服务器构造响应(响应头,响应体)
6.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发送HTTP响应
7.浏览器解析响应中的信息,渲染页面
8.用户通过屏幕看到响应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响应时间是系统最重要的性能指标,直观的反映了系统的快慢。
操作 响应时间
打开一个网站 几秒
在数据库中查询一条记录(有索引) 十几毫秒
机械磁盘一次寻址定位 4 毫秒
从机械磁盘顺序读取 1MB 数据 2 毫秒
从SSD磁盘顺序读取 1MB 数据 0.3 毫秒
从远程分布式缓存 Redis 读取一个数据 0.5 毫秒
从内存中读取 1MB 数据 十几微秒
Java程序本地方法调用 几微秒
网络传输 2KB 数据 1 微秒

并发数:指系统能够同时处理请求的数目
吞吐量:指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请求数,体现系统的整体处理能力

网络层次划分:
OSI/RM模型: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
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OSI七层网络模型
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不管是OSI七层模型还是TCP/IP的四层、五层模型,每一层中都要自己的专属协议,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以及与上下层级之间进行沟通。由于OSI七层模型为网络的标准层次划分,所以我们以OSI七层模型为例从下向上进行一一介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可靠的物理媒体。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物理层记住两个重要的设备名称,中继器(Repeater,也叫放大器)和集线器。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有关数据链路层的重要知识点:
1> 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2> 基本数据单位为帧;
3> 主要的协议:以太网协议;
4> 两个重要设备名称:网桥和交换机。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功能包括寻址和路由选择、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它提供的服务使传输层不需要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如果您想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网络层,那就是"路径选择、路由及逻辑寻址"。
网络层中涉及众多的协议,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协议,也是TCP/IP的核心协议——IP协议。IP协议非常简单,仅仅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传送服务。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无连接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与IP协议配套使用实现其功能的还有地址解析协议ARP、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因特网报文协议IC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具体的协议我们会在接下来的部分进行总结,有关网络层的重点为:
1> 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2> 基本数据单位为IP数据报;
3> 包含的主要协议: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互联协议);
ICMP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ARP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RARP协议(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地址解析协议)。
4> 重要的设备:路由器。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传输层的任务是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为两个端系统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在这一层,信息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段或报文。 网络层只是根据网络地址将源结点发出的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结点,而传输层则负责将数据可靠地传送到相应的端口。 有关网络层的重点:
1> 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以及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2> 包含的主要协议: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3> 重要设备:网关。
5)会话层
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6)表示层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
7)应用层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重点:
1> 数据传输基本单位为报文;
2> 包含的主要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SMTP(邮件传送协议),POP3协议(邮局协议),HTTP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网络中面对的攻击:
DOS(单挑):Deny of Service 拒绝服务攻击(带宽、CPU……),一台电脑攻击另一台电脑

DDOS(群殴):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多台电脑一起攻击一台电脑

ICMP泛洪攻击(死亡之PING、ICMP Flood):发送大量的ping包,使服务器处理不来

TCP/UDP泛洪攻击(SYN Flood、SYN攻击):握手攻击、不回应

HTTP泛洪攻击

DNS放大攻击

混杂流量攻击

详细了解:https://blog.csdn.net/qq_35642036/article/details/82789074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